一、村情概况
北坡村位于秦家庄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长陵路从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共170户,760口人,耕地面积780余亩。农村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和一些小杂粮,其中玉米占种植业的80%。
二、农村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现状
北坡村2007年自从村办煤矿停产之后,经济一度下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3200元下降到1800元。村民的经济收入只能靠传统农业,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畜牧业,但是畜牧业又由于资金、结构、销售等因素制约没有形成规模。自2008年第八届换届选举之后,王志焱担任了本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四处奔走为本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找出路,先后去山东、河南等地考察,找项目,查差距,专家也来我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指导,最后结合我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宜的天然条件,选定了河南大用公司的肉鸡养殖项目,并于2009年成立了陵川县兴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实行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实行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公司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喂养肉鸡10批,55000只鸡,纯利润达20万元。并成功带动本村及周边一些地区的养殖户四家,还有两家也正在修建中,解决剩余劳动力60余名。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大,村民的发展观念也在随着不断改变,以后将会有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公司的发展为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关键作用。
2、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方面。以前村民是靠天吃饭,管好自家田地,留下自己吃的,多的就拿去卖,现在一部分村民在乡党委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种植连翘,目前连翘已全部种下并且成活率在95%以上,两年后收益,这不仅美化了环境,对村民增收也是一项很好的项目。
三、 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设施建设
村两委成员在支书王志焱和主任原根兴的带领下,努力学习科学理论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全村共有党员30名,预备党员2名,村两委成员5人,大学生村干部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分工明确,0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乡党委的表扬。
村两委干部坚持与时俱进,采取多项措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1、完善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2、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4212 | 048000 | -- | 查看 北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鲁山村 |
秦家庄乡鲁山村位于秦家庄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与崇文镇相邻。这里人杰地灵,是教育先哲郝经故里。村中成立有各种种植专业合作社,这里人勤物丰,乡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 |
秦家庄村 |
秦家庄村位于县城西北部12.5公里处,全村共有259户 762人。201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5元,低保户69户。劳动力371人,外出务工人员150人。农村“两委”干部总人数7人,村党支部4人,村委会4人,交叉任职1人。0党员人数32人,外出党员人数5人。土地面积808.877亩,其中:耕地面积796.5亩,林地810.1亩,村传统主导产业是种植玉米,近年来,先后被县委、政府和乡党委、政府表彰为“五好”党支部、建设新农村先进集体、优秀党组织、红旗单位等。 村内设7个基础网格,下设1名总网格长,7名基础网格长。 |
和家脚村 |
和家脚村地处丘陵山区,位于秦家庄乡政府所在地西一公里处,距坪曲路一千米左右。全村设有村民小组3个,在册农户71户,人口265,其中有十户长年在外。我村共有耕地525亩,粮田441亩,平均亩产500公斤,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配以少量的谷物和豆类,是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村内下设1名总网格长,2名基础网格长。 为我村长远发展考虑,借助我乡产业结构转型的有力契机,我村多次召开支村两委、群众代表会议,征求群众意见,并发动群众利用本村废弃果园,在木掌洼、梁平建成了200亩核桃经济林及100亩树苗育苗基地。 |
庞家川村 |
庞家川村位于陵川县城西北16公里处,坪曲公路沿线,由庞家川、东上河、西上河、小河南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204户,700口人,耕地921亩;27名党员,其中女党员4名;支、村两委班子成员8名,其中支委5名,村委5名,交叉任职2名。村下设1名总网格长,7名基础网格长。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我支、村两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于“争先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群众生活,各项工作呈现出一步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局面的良好态势。 |
西脚村 |
西脚村位于秦家庄乡中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112户,507口人,其中支村两委共5人,交叉任职1名,党员19名。全村共有耕地一千余亩,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配以少量的谷物和豆类,是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村下设1名总网格长,5名基础网格长。 百业待举,教育先行,教育在落实的同时,文化的渗透尤其重要,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建立了一图书室,现有图书资料2100余册,先进技术的学习,精神文化的引导,为群众快速发家致富提供智力支持。 现在西脚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相信西脚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
德义村 |
德义村位于秦家庄乡中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249户,910口人,其中支村两委共5人,交叉任职1名,党员29名。全村共有耕地1620余亩,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配以少量的谷物和豆类,是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村下设1名总网格长,8名基础网格长。 水是生命之源,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问题是我村急需解决的第一项民生工程。我村与2009年挖通了管道,每户接通了磨河水工程,但由于本村地形高低起伏差距大等多方面的原因,老百姓一直未能吃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为此多方联系,筹措资金,在我村的神南和山尖上建成了两个能够容纳30立方米的蓄水池,解决了全村百姓的吃水问题, 百业待举,教育先行,教育在落实的同时,文化的渗透尤其重要,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建立了一图书室,现有图书资料2100余册,先进技术的学习,精神文化的引导,为群众快速发家致富提供智力支持。 现在的德义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相信德义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
宋家坡村 |
宋家坡村位于秦家庄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处。东与平城镇平水岭村为邻,南与侯家庄村接壤,西与德义村以山为界,北与金家岭村隔山相对,坪曲公路从村南端横穿而过,交通较为便利。 全村共有110户,438口人,455亩耕地,党支部共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4名。支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2010年人均纯入收达3200元。 本村东、西北三面均被山围绕,因此村上耕地多为梯田。村年平均气温7.8℃,最低气温零下6℃,最高气温30℃,冬暖夏凉。年降雨量560毫米,霜冻期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为150天至180天。 新一届支村两委班子上任以来,我村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立足本村实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是我乡率先达到宽裕型小康村标准的第一村。 |
金家岭村 |
金家岭村地处坪曲路段5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有135户,人口430人,党员有23人,其中支村两委共5人,交叉任职1人。现有可耕地400余亩。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近年来,金家岭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为建设新型农村攻坚克难,努力拼搏。该村村党支部主动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要求,在抓好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先后建立健全了多项村级管理工作制度,通过狠抓落实,实现了参与有秩序、决策有程序、理事有章法、监督有成效,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的金家岭村形成了以党支部为核心,党员为骨干,村内各套组织发挥作用明显,群众拥护,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
赵家背村 |
赵家背村位于秦家庄乡东北部,与平城镇神山底村、西四庄村接壤。共有50户,190人,村上现为“两个牌子,一套人马”,两委班子3人,党员11人。 近两年来,赵家背村支两委在赵成先同志的带领下,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抓理论建设。采取自学与集中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全村党员的头脑,指导全村工作。 二是抓作风建设。把弘扬优良作风作为村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全村党员中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是抓制度建设。以推行“四议两公开”为契机,完善村务运行的相关制度。真正做到村务透明公开、切合实际。村支两委的决策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 通过努力,现在赵家背村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党组织阵地建设初具规模。支部办公室焕然一新,必要的办公设备初步备齐,党员远程教育网络顺利开通,党员受教育机会增多。 二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抓住县政府推广连翘基地的有利政策,开辟连翘400余亩,同时,大力支持村民发展规模养殖,现已有养羊专业户1家,养猪专业户2家,有力拓宽了村民致富的新路子。 |
侯家庄村 |
秦家庄乡侯家庄村地处平曲线东南部,由侯家庄、后圪道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53户,569口人,耕地630亩,党员21人,其中女党员3人。支村两委成员5人,支委3人,交叉1人。 2009年以来,侯家庄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建水池、挖渠道,投资近百万元率先完成了安全饮水工程,破解了饮水难。 2010年伊始,村党支部又把村西的废弃果园改造项目列入了本年工作计划,将废弃果园变为良田,目前该项目正在筹划实施中。 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侯家庄村党支部正带领全体村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幡然起航,乘风破浪,扬帆挺进。 |
新村村 |
秦家庄乡新村位于秦家庄村北1.5公里处,共有153户,536口人,耕地面积490亩。党员21人,村民代表10人,劳动力总数284人。村支“两委”班子共6人,刘永亮任村党支部书记,杨财富任村委会主任。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2009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人均纯收入3400元。粮食总产量131吨。 近两年共投资六万多元,采购了现代化办公座椅,电视,电话,电脑,传真等办公设备。并新建了四议两公开办公室,支部办公室,民兵连办公室共三室,完善了机构,明确了职责。为解决饮水问题。投资28万余元,从秦家庄挖渠一直通到村里,总共近2400多米.并新建一2000方水池一个,接通管道,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投资4万余元,新建一个60平米的医疗卫生所,极大方便了村里看病求医问题。改善了医疗条件。投资4万余元,新建一个60平米的医疗卫生所,极大方便了村里看病求医问题。投资3万多元,水泥硬化操场300多平米,加固校园栏杆50多米,学生活动有了场所,安全有了保障。扩建养羊园区一个,存栏500多只。大型养鸡园区一个,存栏一万多只。同时借助林权制度改革的东风,在荒山种植连翘1400余亩。进一步加快了村里的经济发展。 |
石井村 |
一、村基本情况 石井村位于坪曲公路沿线2公里处,由石井、南窑上、长畛脚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 340户 1270口人,耕地面积2500亩,农户收入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 二、项目情况 2008年支部、村委换届后,支村两委一班人,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了解民意,围绕支部阵地建设,产业转型,建设特色和谐新村为突破口,大搞项目开发。 1、饮水解困工程 长期以来,“吃水难、吃水不安全”问题严重制约着我村村民的生产生活。通过多方努力,该工程于2009年3月开始动工,目前已完成管道入户,试水成功,可保证村民24小时不间断有水吃。 2、户户通工程 为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换届以后,我支村两委班子就把户户通工程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于2010年完成主要路段的硬化,并计划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基础上完成其他路段的硬化、美化、绿化工程。 |
柳义村 |
柳义村位于秦家庄村西北1.5公里处,全村共136户,482口人,耕地835亩。村内下设1名总网格长,5名基础网格长,支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15人。 我村始终坚持党的建设服务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须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做出决定。 我村申请到巩固退耕还林地成果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在120余亩退耕地上实施林药间作,增加了退耕户的经济收入。 |
三道河村 |
陵川县秦家庄乡三道河行政村位于陵川县县城的西北面,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土地面积460亩,88户,人口约372人,其中支村两委共5人,交叉任职1名,党员11名。全村除个别家以外,家家养猪建有沼气,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三道河村村支两委共有村干部7名。支村两委班子健全,工作团结。近些年来,党支部一班人在乡党委正确领导及全村干群的同心协力下,艰苦奋斗,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全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村上建有高标准、高质量办公大楼,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得到切实加固,办事效率大大提高。 现在的三道河村绿树掩映,房屋错落有致,群众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村风自然淳朴。 |
桥蒋村 |
桥蒋村村情简介 桥蒋村居秦家庄北7公里处,长陵公路沿桥蒋村边而过,公路两旁地势平坦宽敞,路边布满各类工商企业门店。桥蒋属陵川、壶关、长治三县交界,现已建设成为周边三县村民新兴的商品集散地。桥蒋村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曾荣获 “红旗村”党支部、先进集体等荣誉。 桥蒋村包括桥蒋、原沟两个自然村。村民以农为主。1997年建成小康村。现在全村150户,587人,耕地面积6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 桥蒋村1953年成立党支部,现有党员24名,共设置三个党小组,原志川任党支部书记。 近些年,桥蒋村群策群力搞好党建工程,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取得了一些实效,主要有:1、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现在桥蒋村大队已集办公、治安于一体,而且远程教育、平安互助等设施齐全,配置符合要求。2、依托区位的优势,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从地下转地上。现在桥蒋村养殖业已有所发展,村里有八个养殖户,包括养羊、养鸡、养猪、养兔的等;原沟自然村有四家村民建立了一个经济合作社,投资兴建起了一个肉鸡养殖场。3、2010年上半年借县里东水西调和全乡引进磨河水的有利契机,由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共同努力,想办法筹资且鼓励群众义务投工挖渠2200米,自来水入户工程将在明年年初扎实推进完成,这将改变群众多年吃水难的困难状况。4、桥蒋村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工作,现在的商业街建设红红火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
北坡村 |
一、村情概况 北坡村位于秦家庄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长陵路从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共170户,760口人,耕地面积780余亩。农村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和一些小杂粮,其中玉米占种植业的80%。 二、农村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现状 北坡村2007年自从村办煤矿停产之后,经济一度下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3200元下降到1800元。村民的经济收入只能靠传统农业,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畜牧业,但是畜牧业又由于资金、结构、销售等因素制约没有形成规模。自2008年第八届换届选举之后,王志焱担任了本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四处奔走为本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找出路,先后去山东、河南等地考察,找项目,查差距,专家也来我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指导,最后结合我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宜的天然条件,选定了河南大用公司的肉鸡养殖项目,并于2009年成立了陵川县兴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实行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实行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公司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喂养肉鸡10批,55000只鸡,纯利润达20万元。并成功带动本村及周边一些地区的养殖户四家,还有两家也正在修建中,解决剩余劳动力60余名。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大,村民的发展观念也在随着不断改变,以后将会有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公司的发展为带动本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关键作用。 2、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方面。以前村民是靠天吃饭,管好自家田地,留下自己吃的,多的就拿去卖,现在一部分村民在乡党委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种植连翘,目前连翘已全部种下并且成活率在95%以上,两年后收益,这不仅美化了环境,对村民增收也是一项很好的项目。 三、 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设施建设 村两委成员在支书王志焱和主任原根兴的带领下,努力学习科学理论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全村共有党员30名,预备党员2名,村两委成员5人,大学生村干部1人,村两委班子成员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分工明确,0完成村里的各项工作,多次受到乡党委的表扬。 村两委干部坚持与时俱进,采取多项措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深入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1、完善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2、健全村干部管理机制。 |
原庄村 |
原庄村村基本情况 一、自然状况 原庄村北方18公里处,距秦家庄乡政府约6公里,北纬35°47′——53′、东经113°11′——15′之间,南北长11公里,有耕地面积671亩。全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岗岭起伏,坡缓谷浅,平均海拔1000米。全年无霜期140天左右,平均气温8℃,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原庄境东连平城镇,西界复庄村,南靠蒲水村,北与北坡村毗邻。长陵路沿西界而过,村级公路与复庄村相连。 二、主要物产 原庄村地质为石炭系,有丰富的煤炭、电石灰岩矿及少量的铁矿、铝矾土矿等地下资源,煤炭资源以15号煤为主。 原庄村粮食种植主要以玉米为主,少量种植谷子、大豆、土豆,经济作物有油料、药材等,全村有荒山2000余亩。 养殖业主要以猪、鸡、羊为主,规模养殖有一个养羊合作社。 三、社会状况 原庄村现有122户,446口人,劳动力236个;耕地671亩,人均收入3973元。 原庄村有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1名。支书、主任一肩挑,支委2人,村委2人,其中女村委1人。妇女主任一人。建有便民服务商店、卫生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老年活动中心正在筹建中。 |
复庄村 |
复庄村位于陵川县北面约25公里,位于秦家庄乡东北方约5公里处,是日军侵华时期移民形成的新村,是由四个自然村构成的一个行政村,各自然村分别坐落于三个山顶,相对分散,每个自然村为一个大队。下设1名总网格长,4名基础网格长,全村共有居民122户,约438人,青壮年劳力180人左右,党员12人,预备党员1名,长期外出务工人员9人。全村耕地面积约620亩,拥有荒山面积1092亩。建村以来复庄村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过着精耕细作、教子相夫的田园生活,以勤俭为本,生活平静,民风淳朴,待客热情。村民生活相对贫困,“地上无产业,地下无资源”是复庄村的真实写照。 |
蒲水村 |
蒲水村位于秦家庄乡东部,距离秦家庄乡乡政府八华里。全村共有226户754口人,耕地1300亩。分三个村民小组,两委班子成员6名,党员20人,预备党员1人。 村党支部围绕“抓班子、强队伍、促进蒲水再进步”的目标,通过坚持“三会一课”、播放远程教育等形式,加强对党员和群众的宣传教育从而增强了广大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信赖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支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之下,对全村的主干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在荒山上种植了25万株连翘苗,今年饮水解困工程也已开始施工,不日就可动工修建。 蒲水村党支部正带领全体村民迎风破浪,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杨家河村 |
杨家河行政村 杨家河村(yang jia he cun)们于秦家庄乡北3.5公里,从北南排列由冯家河自然村、杨家河行政村、林则自然村三个自然村组成。东邻马家庄村,西与郭家沟自然村相交,南与新村村毗连,北同司家河和壶关县百尺镇小南山村相连,总面积约六平方公里,总户数135户,470口人。解放后,三个自然村有分有合,分别由郭家沟、原庄乡、秦家庄公社、秦家庄乡管辖,地形北高南低,三个自然村在一个山沟时,南北有一条弯曲的小河从村中流过。 杨家河村矿藏品种多,有煤、铁矿、硫磺矿、铝矿、石灰岩、洋油矸等。三个自然村有三座煤矿,分别于2000年以后先后关闭。 自然村—林则村 林则村(lin zhe cun)位于场家河行政村的面部,从老人淬的古迹推测,林在然村早在唐朝就有人居住,是三个自然村立村最早,居民人口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在最末清初时,本村就有400人左右。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口因求学、工作、嫁娶等逐渐外迁,现有35户,110口人。 村中的一座奶奶高就修建于明期,庙内装修富丽堂皇,亭台楼阁,雕梁画柱,非常美观。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文革期损坏,现已大部破烂。相传林则自然村每年有一个庙会。 林则自然村的居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本村就先后有13人参军,排以上军官4人,烈士5人。 林则自然村人吉地灵,全村有中专以上毕业生27人,本科以上8人,现在外居住和工作的人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 林则自然村土地肥沃,村民勤劳淳朴。解放后,本村在上交因家公粮人均比例曾位于全乡第一,公粮总数多次名列前茅。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努力下,2000年本村就领先在全乡完成了户户通自来水工程,使村民的吃水得到了改善。2006年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使居民的交通有了好转,在2003年合并为杨家河行政村。 自然村—冯家炉村 冯家炉村位于杨家河村北面,现村位置为05年整村搬迁后位置。村中现55户,190口人。这里人民淳仆、勤劳,手艺精湛。现属杨家河行政村,解放前,历经变适,曾附属于司家河村。 冯家炉村地下煤炭资源丰富,因常年开采,形成采空区,不宜居住,经政府协调,企业出资部分,家户自筹,采用整体搬迁模式,整体搬迁至此。 冯家炉自然村相传由夺火槐树岭五兄北适居来此,村中工匠居多。在很久以前,村中至少有五座小丁炉,每炉至少6人,在炼出铁块后由东家送至芮城。村中冶铁在明朝就已盛行(村中一明朝老房在拆迁后由地基下挖出许多占子),在居老人讲,在58年大炼钢铁时期,冯家炉村冶炼钢铁居全乡前列。 冯家炉有水库一座,在解放时期,为老百姓农田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现已干涸。 冯家炉是我乡革命老区。在解放时期,曾成立壶陵二区,区长之一韩保德,另外一名姓名不祥。在解放后,曾调任河南新乡任市委书记。村中先烈冯万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牲,后由陵川县二区授于“革命先锋”称号。 冯家炉村人杰地灵,在明朝曾出一姚姓进士,因其后过寄于本乡柳义村其舅舅家,遂有柳义出进士一说。 |
申家沟村 |
申家沟村位于秦家庄乡北部,在网格化管理中,因制制宜,下设1名总网格长,5名基础网格长。 本村东、西北三面均被山围绕,因此村上耕地多为梯田。村年平均气温7.8℃,最低气温零下6℃,最高气温30℃,冬暖夏凉。年降雨量560毫米,霜冻期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为150天至180天。 新一届支村两委班子上任以来,我村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立足本村实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把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 |
马家庄村 |
马家庄村位于秦家庄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全村152户,569口人,其中党员27名,村中现有耕地800余亩。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00元,是一个纯农业型村庄。村内下设1名总网格长,5名基础网格长。 在新农村建设中,支部以“巩固基础设施改善成果,狠抓农业产业开发,争创高标准“五好”党支部”为主题和载体,修缮了村中古庙,完善了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村级文化站,接通了党员远程教育网络,修通铺装了马家庄至司家河村通水泥路,拓宽了马家庄至秦家庄村通水泥路。在村级事务上,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法程序议决村中事项,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现在的马家庄,处处呈现一种学科学、用科学的发展氛围,体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贾家岭村 |
贾家岭村位于坪曲公路南1公里处,由贾家岭、马家、哗嘴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8户,268口人,450亩耕地。全村共有党员13名,其中正式党员12名,预备党员1名,女党员3名, 支、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六名(支委三人、村委三人),其中党员4名 ,非党委员2名。一直以来该村都是一个既无地下资源可开采,又无地面企业可依托的“空壳村”。人均纯收入不达3000元,是全县有数的“省级贫困村”之一。2009年1月,新一届党支部班子上任后,本着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团结和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扎实苦干,实现了全村的和谐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