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村概况
曾经拥有辉煌农业丰绩的河东位于下村镇东部,毗临长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孕育了许多社会各届的才子与名士。村庄长约800米,宽约600米,占地约700亩。现有村民1800人,计417户,有耕地820亩,村南有大片广阔平坦的优质良田500亩。村三面被长河水库环绕。但随着近年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村在上无地面企业,下无矿产资源的条件下,使得该村的经济发展日趋落后,虽然前几年在村东开办了几家小型的私营铁厂。但随着国家关小建大的政策的落实,现已全部关闭。至使大部的厂区被荒废,闲置。
我村的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大部分是靠在周边富裕村庄打工,做小本生意为经济来源,也有部分在外地搞企业的。村集体于2005年冬季选举产生出村委成员5名,支委4名,并新成立了老龄委员会、红白理事会并建立、建全了各种管理制度。在村两委领导的带领下,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也做了许多具体的工程项目。
我村计划以发展种植、养殖业和轻加工业为导向,以大棚蔬菜为突破口再创河东新辉煌。欢迎有识之士到我村投资,真正实现互利共盈。
我村两委班子在总结历任干部成绩的基础上,认真反思2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清醒地认识到,只靠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河东村目前所面临的局面。经两委再三研究考虑今后将因地制宜地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1、发展养殖业。实现养殖由分散向规模化转变,具体是:采取群众集资,改变原来家家户户养殖的土办法。同时要依靠山区特点发展多元化规模养殖。
2、发展种植业。(1)发展药材种植业。我村将充分利用现有良田用于黄芪、柴胡等药材的种植。(2)发展蚕桑养殖业,根据我镇当前进的形式,结合我村有大量的劳动力计划发展蚕桑养殖业,以期提高村民的收入。但是由于我村经济相对落后,集体也没有经济来源因此我村计划加入“一企带一村”的帮扶活动,以解决我村资金、技术方面的困难。
3、发展沼气工程。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东风,我村计划组织八户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小沼气工程,规模在8立方左右。
我支部村委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健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努力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5101 | 048000 | -- | 查看 河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下村村 |
下村村位于晋城市西北28公里处,东大路穿村而过,周边有岳南煤矿,郊北煤矿和天地王坡煤业集团等单位,现以被泽州县列为小城镇规划之中。全村现有人口2242人,720户,土地1400亩人均耕地0.62亩。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村两委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政通人和,商业兴旺,双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下村人有口皆碑。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村集体企业大部分已不适用发展,煤矿规模达不到标准,现以关闭。两个铁矿也随着两个小高炉的取缔而集聚萎缩,集体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大批劳动力从村企业中解脱出来,急需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支部、村委和村民经反复讨论,决定下村村。今后发展方向应走多元化渠道。 一、企业转产。 1、在村 179铁厂的基础上,利用水渣建立一座免烧砖厂,即可缓解水渣的堆放占用土地,也可变废为宝,符合国家的“废旧物资再利用”,解决村内部分劳动力,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 10-15万元,需投资70万元。 2 紧临铁秩厂修建一座机械加工维修厂,因村内现有一家股份制球墨铸件厂,产品需要加工,由于资金不足,村内可配套购置车床10台,每台价值8万元,考虑到周边多家煤矿在生产中需大批铁丝网材料,可购置5台加工铁丝网的机器,每台价值儿4.5万元。并组建村内青年集中到外地进行技术培训,安排就业,厂开业后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5-30万元,需投资150万元。 3、由于这几家企业形成一片,成为我村的工业园区,紧临东大路长河以东,需配置工业区公路长700米,宽9米,需投资72万元。 以上三项共需投资292万元。 二、报佛山景区的扩大完善。 1、报佛山在长达10年的建设中,集体已投资大约1500万元,寺院、梯、走廊道路已初具规模现需引水上山,加大绿化。由于周边煤矿的开采,地表水近几年严重下降,需要深水井的配套,此井建成后,可对报佛山的落差造成瀑布,珠帘,并对山上的各种果树进行浇灌,形成农业开发区的观光旅游,又有江南水乡的感觉。建造机井和引水上山的管道,以及上下蓄水池的回流配置,需投资在500万元。 2、 对紧临报佛山脚下的近千亩山地进行退耕还林,荒山还林覆盖,组建栽树护林队,需3-5年的时间连续投入,果、树苗的投入大约在上万株,各山势落差安装水管进行浇灌,做到保栽保活,此项工程建成后,将对我村的生态旅游形成极大的推动,社会效益达到彻底扭转以农为主的局面,缀解我村土地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此工程的投资大约在500万元。 以上两项需投资1000万元。 三、节约土地。· 我村人口多,土地少,在今后的发展上,应着重考虑到土地的逐步减少。由于乡村的风俗,丧葬的传统,活人为死人征地的现状。村委决定在报佛山脚下的荒山上统一建造林园,即可减少土地的占用,也可避免村民之间的争执。这是民心所向的工程,需投资50万元。· 四、(旧房拆迁改造) 1、经泽州县规划局对我村的整体规划,在原住宅小区的带动下,对村内老房的闲置新住宅不够用的条件下,对旧房全部拆除,重新规划。新布置五层住宅楼7幢,附带活动场所和绿化带以及住宅的配套设施,每幢楼的造价在200万,7幢计1400万元 2、为改变村容村貌,对村中心的旧房拆除,扩大村内公共健身场地的公园面积1000平方米,需投资200万元。以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以上两项投资1600万元。 五、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人口多,生活垃圾多。为改变我村的卫生条件,经镇领导的协调,总管投资30万元,支管15O万引进晋宏集团的沼气,改善村民用火做饭条件,及可节约能源,也可方便群众和改变我村的卫生状况,共投资180万元。 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在村卫生所原有条件下,聘用有文凭,有学历和退居二线的老中医和医师,充实到我村卫生所,增加化验、放射等设备。投资50万元,以提高我村的就医水平。 七、教育。 我村地处城镇中心,在原有中心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楼的条件下,以远远不能适应临近村庄和外来的打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现上幼儿园的300多人,上小学的人数达到700多人。教学和教师已不能满足,需投资150万元建立第二幢教学楼,以适应城镇化的发展,解决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八、超市。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加,带动了生产和生活用品的急剧增加,村内店铺不成规模,已不适合,需建立一座规模化的大型超市,需投资200万元。 九、农业。 1、村内人口多、土地少,农业发展始终成为我村瓶颈。去年为执行国家的政策,我村16座小铁厂已全部关停。闲置下来的场地有100多亩,需重新还土复耕。从机械到运输需要资金50万元左右,以达到土地的再利用。 2、为解决村民的收割问题,购置了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两台大型悬耕机,需投资30万元。 以上各项目是我村在建设新农村的建设中,所要走的路,也是近几年的规划,总投资3252万元。 |
大南庄村 |
大南庄村位于泽州县西北下村镇境内,全村703户,2072口人,1353亩耕地。村前场河水库碧波荡漾,杨柳依依,时有闲散垂钓,顽童戏水;村后报佛山巍然屹立,松涛阵阵,游人香客络绎不绝。东大路从村中穿过,运煤拉铁车辆昼夜穿梭,不觉于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美丽富饶。 大南庄村是晋城市首批命名的小康村之一,是市、县双文明建设示范村,早在1997年就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千万元村”铜匾,1998年被山西省委组织部授予“农村基层组织高标准建设红旗党支部”,是泽州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 大南庄村还有全省唯一一家的传统牛拉桩故事。相传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早先是把扮装故事的桩放在特制的牛拉车上门为了桩的稳固,用沙袋压座,铁索紧固,靠两头牛拉动运行。主力桩高达6.6米,由主桩派生出十五支左右子桩走势按剧中人物身份而定,高低错落分序编排,空间穿插花样交叉。牛拉桩计早前中后三大乘,每乘由两头牛拉动,分别扮妆戏曲《天门阵》、《三阴阵》、《黄河阵》剧中人物,整个牛拉桩云飞雾腾,仙气缭绕,若置琼阁仙境;远眺展期猎猎,近观矛来盾去,如处厮拼古战场。每年牛拉桩一出场,令观者如堵,望者动容。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面对逐渐增多的因财务引发的农民-告状问题,大南庄村党支部、村委会未雨绸缪,首先在全县实行“企财村管”和“三支笔联签”,又率先在全市实现财务电算化,并建起了财务档案室,从七十年代以来的文件资料、帐书文书、单据表格分门类入柜保存。多次被市、县、镇表彰为“财务管理先进村”。特别是近年来,大南庄村的财务公开力度不断加大,除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按时公布外,重大开支和村民关注的热点开支随时公布,彻底消除了部分村民由于财务部公开引起的误解,有力地促进了干群关系的改善。200年,晋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大南庄村“村务公开先进村”铜匾,全市唯此一家。 多年以来,大南庄村两位班子团建奋进,开拓创新,在双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多次受到省、市、县、镇的大力表彰。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齐心协力,谋大事,团结奋斗创大业,闯险滩,激流勇进;博长空,壮志凌云,大南庄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
河东村 |
河东村概况 曾经拥有辉煌农业丰绩的河东位于下村镇东部,毗临长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孕育了许多社会各届的才子与名士。村庄长约800米,宽约600米,占地约700亩。现有村民1800人,计417户,有耕地820亩,村南有大片广阔平坦的优质良田500亩。村三面被长河水库环绕。但随着近年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村在上无地面企业,下无矿产资源的条件下,使得该村的经济发展日趋落后,虽然前几年在村东开办了几家小型的私营铁厂。但随着国家关小建大的政策的落实,现已全部关闭。至使大部的厂区被荒废,闲置。 我村的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大部分是靠在周边富裕村庄打工,做小本生意为经济来源,也有部分在外地搞企业的。村集体于2005年冬季选举产生出村委成员5名,支委4名,并新成立了老龄委员会、红白理事会并建立、建全了各种管理制度。在村两委领导的带领下,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也做了许多具体的工程项目。 我村计划以发展种植、养殖业和轻加工业为导向,以大棚蔬菜为突破口再创河东新辉煌。欢迎有识之士到我村投资,真正实现互利共盈。 我村两委班子在总结历任干部成绩的基础上,认真反思2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清醒地认识到,只靠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河东村目前所面临的局面。经两委再三研究考虑今后将因地制宜地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1、发展养殖业。实现养殖由分散向规模化转变,具体是:采取群众集资,改变原来家家户户养殖的土办法。同时要依靠山区特点发展多元化规模养殖。 2、发展种植业。(1)发展药材种植业。我村将充分利用现有良田用于黄芪、柴胡等药材的种植。(2)发展蚕桑养殖业,根据我镇当前进的形式,结合我村有大量的劳动力计划发展蚕桑养殖业,以期提高村民的收入。但是由于我村经济相对落后,集体也没有经济来源因此我村计划加入“一企带一村”的帮扶活动,以解决我村资金、技术方面的困难。 3、发展沼气工程。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东风,我村计划组织八户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小沼气工程,规模在8立方左右。 我支部村委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健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努力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 |
朱家窑村 |
朱家窑村概况 下村镇朱家窑村位于下村镇东部,毗邻大阳镇和巴公镇,地处丘陵地带,大陆季风气候,拥有351户居民,1430余口人,耕种土地1800亩,国土面积4.2平方公里。村党支部有党员20名。 组织架构: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朱敏会, 支委委员:段洛太、牛发昌, 村委委员:牛发昌、牛元旦、王鹏、朱柳利。 朱家窑村地貌特征“七沟八梁”,居民点和耕地就分布在这沟沟梁梁上。全村1800亩土地,多为耐旱红壤土地,分布于丘陵山地。 农户主要种植小麦,就是因为小麦的生产环节能使用小型农机,较为方便,劳力可以最大限度解放出来外出打工赚钱。秋粮种植少,主要是:玉米、大豆、谷子、红薯等。种粮收入少,土地经济效益差,青壮劳力多外出务工。 村里搞养殖的有16户,其中养羊的1户(约100只),养蜂的1户(约20箱),养猪的15户(有一户养蜂也养猪)。猪的养殖都是零散的,规模较大的(10—20头)就两户。养殖在村里还没形成产业,只是留守村民搞的小型副业。在技术、疾病防控和销售上存在很多困难。 |
牛山村 |
牛山村概况 泽州县下村镇牛山村地处下村镇报佛山东麓,村名因山势而得,又有古“牛拉桩”的文化遗产流传,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全村110户,410口人,党员15名, 2002年以来连续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称号,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一、立足本村实际,狠抓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积极引导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种养殖业为主,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员带头公开对果树地进行了承包,使果园地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村里新建了3000立方米蓄水池1个,出动劳力900多人次,动用机械100台次,开挖了灌溉管道8000米,实现了水浇地400亩,从而解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靠天吃饭的问题。第三,在村两委的支持和帮助下,村里成立了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目前生态养土鸡10000只,圈舍养羊200只,养猪500头,养牛40头。 二、坚持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 村党支部紧紧围绕“五好”、“五带头”的目标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1999年至今相继投资600多万元,拆迁旧房370多间,新建了村委办公大楼、小学教学楼、老年公寓、高标准农民住宅小区、戏台,以及农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修建了环村路,组建了专职环境卫生清洁工作队,对全村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香化、亮化。2008年,村两委又将新能源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在村集体无收入的情况下,村两委多方筹资,分别投资170余万元和30余万元,完成了煤层气入户和太阳能热水器入户工程,2008年9月已正式通气,2011年全村85%的农户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牛山村党支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社会保障实施的好坏,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村党支部一直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努力为群众解除后顾之忧。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全村参保率达到100%,做到了应保尽保,使群众看病能及时得到救助,不至于因病返贫。在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中,牛山村多年来一直采取了个人缴纳一半,集体补助一半,提高村民参保的积极性,保证参保率,实现能保尽保,从而逐步改变传统家庭养老的模式。逢年过节,村里还为群众发放现金、大米、油等福利品。为了提倡尊老爱老,村里在重阳节和春节专门为老人置办用品,引导全村村民都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群众得到了实惠,能够安心的生产生活,保证了全村文明健康发展。 四、加强民主管理,建设文明和谐新牛山 村两委坚持以村务、财务公开为重点,结合本村实际,创新公开方法,严格公开步骤,突出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为民作主到让民作主的转变。一是财务审批制度化。建立健全了完善的农村财务审批制度,对村组所有的财务事项发生后,经手人必须在原始凭证上注明用途并签字,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批,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核,再报镇农村财务委托中心审计,确认合法、合理、准确无误后入帐。对不合理开支,村里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有权否决;二是村务公开经常化。牛山村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坚持月公开制度,村组所有村务、财务决策或审批后,都要在每月28日前对上个月的村务、财务情况进行逐笔公开。三、村民议事公开化。村里制定了严格的《村民议事规则》,在村民议事工作中,首先由村委会提出所议事项,然后交村民代表或村民集体讨论。由群众参与的“记者招待会”,对产业发展、财务收支、村干部工资待遇、民政救济、发展党员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现场答复。四、项目发包标准化。对所有项目必须由村民代表会议首先定出标的,再召开村民会议竞标,对中标者村组必须在公开墙上进行公示。以上四个方面构筑了牛山村民主管理的规范性平台,确保了村里各项事务的高效运行,全村稳定,村安民和,干群关系融洽。 |
中村村 |
中村村概况 中村村位于吾圣山脚下的下村镇北部,长河发源地,村纵横面积401.65公顷,建设用地52.35公顷,耕地面积1671亩,全村共有七百多户,二千余口人。中村村紧邻政府所在地的下村村,西与沁水县樊庄相连,沁辉路由此经过,北与高平市的马村镇接壤,东与大阳镇相邻。 气候特点: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组织架构:牛永政:支部书记,负责支部全面工作 -政: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主任,负责村内全面工作 张雪光:支部副书记,负责-工作 段末林:支部委员,负责民兵、教育工作 苗呆富:支部委员,负责环卫、调解工作 段建忠:村委副主任 段邦富:村委委员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该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养殖业方面:大型养猪厂三个,养牛场2个,中型养鹿厂1个,养兔场2个,养鸡场5个。 文化教育方面:村集体办有村级中学,村级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每年村里还要为高考成绩优秀者颁发奖学金。村内还组织有老年腰鼓队,篮球队,女子音乐队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组织。 新农村建设方面:全村大街小巷均以硬化,硬化率达到99%,新建的小区已经有部分村民入住,小区绿化基本完工,其他配套设施均在建设中。 |
上村村 |
上村村概况 上村村位于泽州县北部,长河上游,丹峰山脚下。距东大公路1华里,与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毗连,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村居民618户,近2000口人,现拥有耕地约1320多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行政村。上村村近几年来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2011年村集体总收入从200000元增到1000000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286元增加到9040元,粮食总产528000公斤增加到858000公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栽桑养蚕从原来零的突破发展到种植面积达到808余亩。 组织架构: 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张晓林 副 主任:车光仲 支部委员:崔丽霞 牛光明 村委委员:崔丽霞 张德会 产业: 按照一村一品的农村农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的核心任务。 因地制宜,极力引导,鼓励发展村办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几年来,我村先后投资50多万元成立了单峰山林荫公司,种植花椒树8000株、核桃树10000多株等一些经济果树,现已形成一定规模,收入可观;同时,我村在50年代就有丰富的养蚕技术,现养蚕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村民散养造成村内环境污染十分恶劣,粪便及养蚕垃圾到处可见,为此,张书记经过深思熟虑,四处筹钱,投资78多万元修建养蚕大棚30余栋,并将大棚免费分到养殖户手中,统一进行集中喂养,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 在招商引资方面,为了盘活集体企业,全力以赴响应山西省委-书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铸造产业的规模化效益。为此,他积极寻找商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将原晋城市亚鑫工贸有限公司“318高炉”与福建孙老板“高平市福鑫铸管有限责任公司”联营,成立了泽州县榕鑫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经营周期为10年。我们与该公司联营后,投入资金9802万元“一期”,新建联铸一体铸造项目,公司投产后,利用原亚鑫工贸有限公司318高炉铁水,采用短流程工艺,新建铸造车间15710平方米,购置中频感应电炉、微机配料检测系统、砂处理系统、造型生产线、除尘系统等设备,建设年产12万吨精密机械配件联铸生产线,铸造厂房建设及设备已安装完毕,现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因自建发电厂工程未结束,预计在2012年3月投入试生产,投产后可解决村民就业300余人。 |
万里村 |
万 里 村 简 介 万里村位于下村镇东北边缘,吾圣山脚下,长河发源地,东邻大阳镇大约3公里,北邻本镇东山村,西面群山环绕,全村有耕地696.4亩,林地530亩,村现有农户439户,人口1117人。 近年来,随着改革日益深化,2012年5月村成立了以种植,绿化“泽州县万之绿盛鑫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后能为我村解决劳动力30余人,为集体创收20余万元。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铺开,万里村各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村民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现村西驻有天地王坡煤业有限公司,村东驻有兰花集团煤矿。村西北建有水库一座,村内建有设施完善的小学,为方便村民生活,促进和谐发展,村内附设中心超市二个,小型门市部三个,便民饭店五个,药店三个,台球厅一个。村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格局。 |
上寺头村 |
上寺头村位于下村镇西北部,距镇政府3公里,全村100户,400口人,耕种着440余亩耕地。该村群山环绕,绿树掩荫,山泉水常流不断,注入村内水池,池水碧波荡漾,可供农田灌溉和养鱼。水池西面近百米有一棵高约二十余米的千年古柏。水池东约二百米处是村内古迹——玄泉寺,与村庄和群山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联系方式: 1、地址:山西省泽州县下村镇上寺头村 2、邮编:048021 3、电话:13703560408 |
下寺头村 |
下寺头 下寺头村位于下村镇西北部4公里,地处群山环抱之中,青山作屏,绿水常流.境内有镇办煤矿2座,全村245户,630口人,耕地380余亩,村民年均收入5000余元. 为了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开发再座座生能源,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用能,彻底解决"四堆八乱",净化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下寺头村两委在认真研究探讨后,用近半个月时间在山东、河南、阳城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经两委以及村民代表讨论研究决定,兴建一座300立方米秸杆气化站。 经预算,秸杆气化站总投资100余万元,目前,秸杆气化站土建和一期入户和管网、气表安装工程现已基本完成。工程完工后下寺头200多户村民便可用上安全、快捷、清洁、新型能源的秸杆气以供日常生活取暖用火。 下寺头村诚邀各界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投资、互惠互利,共创美好未来 |
杨山村 |
杨 山 村 简 介 杨山村位于下村镇西北部,地处偏僻山区,北与车山、裴庄相邻,南与上寺头相接,东连东山,西接塔里、庵头,属纯农业山区。 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20人。全村共有225户,596人。全村总耕地面积为549亩,山林16798亩。村民的经济收入大部分靠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和种地为主。 杨山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6名,其中支部书记1名,支部委员2名。 60岁以上老党员5名,50-60岁党员7名,30-50岁党员3名,20-30岁1名。村委会设有主任1名,副主任1名。村委委员1名 |
裴庄村 |
裴庄村是位于泽州县下村镇西部的一个小村庄,全村人口420余人,土地800余亩,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生。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裴庄村也悄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吃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电话,走上了梦寐以求的水泥路。裴庄村地处山区,人少地多,土地肥沃,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欢迎有识之士来此投资,以求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