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泽州县 >> 大东沟镇 >> 常坡村

常坡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常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常坡村简介

  常坡村位于泽州县西北部,东临长河距大东沟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南靠可寒山,北有常坡水库,与沟西村相连,东与双河底村、南坪村接壤,西临中街村,南北宽约1.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距泽州县22公里,地形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翟最高处可寒山1097.9米,最低处河床705米。
   常坡村现有410户,1245人,党员29人,村民小组5个,村民代表17人,耕地面积1295余亩,森林覆盖达20%。
   在第八届村委换届选举和2009年的支部换届结束后,我村成功的选出了新的村两委班子,其中村委5人,支部4人,由于我村在本次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成功实现了主任书记一肩挑,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共9人。由于是新选出的班子成员,所以在工作中的沟通协调是必要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我村由于实现了一肩挑,所以村委和支部的决策人事一个人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也给常坡村的安定团结起到了利好的因素,特别是村里正在紧张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因为一肩挑的缘故而格外的团结。但是两个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也是新班子成立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要让班子成员做好正确的意识,村委班子是在支部领导下工作的,要尊重支部班子的权威性,其次是划分责任,村“两委”班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积极履行好工作职责,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党支部的班长,负责主持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带领和协调村民委员会,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党支部副书记协助党支部书记工作,党支部书记不在由党支部副书记负责主持日常支部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在党支部领导下主持全村的工作,组织实施镇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帮助村民发展生产,解决和协调处理农村0现的困难和问题。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做好统计报表、数据收集、内部管理、档案保管及上传下达工作,主任离职期间,代理主任负责村委会的工作。给支部和村委班子的成员细化分管的工作和责任,让村里的大事小事,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加强两委班子成员的沟通协调主要是规定了以下几条让班子成员加强沟通。
   1、“两委”班子之间要多通气,多交流,相互理解,共同提高;
   2、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多深入村寨,深入农户,调查民情,听取民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树立父母官的良好形象;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把“叫自己干工作”变为“自己要干工作”,主动加强与镇、县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联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
   4.最重要的是采用民主制,所有的村的大事都上会定,先在村委、支委议,求同存异,拿出意见在村公布,使得班子的管理尽量透明化,民主化。2009年村里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2000多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已修建完工,老人不论春夏秋冬都可以在广场锻炼身体,学生可以打篮球,孩子可以玩耍,妇女姐妹们一边看孩子,一边尽情的跳舞,一方面锻炼了身体,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种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根据省、市、县关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有关精神,常坡村拟在原校址新建两层教学楼1幢,水泥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855平方米,占地面积427.5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60.76万元。目前学校正在建设中,计划年底完工。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明年计划给村民修建两幢五层住宅楼工程,可安排50户村民住房,目前手续正在办理之中,手续办好后,立马开工。
  村煤矿的关闭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的思路: 1、抓农业项目招商,股份式(股东可以是村民也可以是外地投资者)经营农业(种植、养殖等)的基地建设、深加工、物流,规模化经营,提高村集体、村民收入。2、充分利用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产业。3、全民创业,私营企业、合作社发展迅速。4、千方百计组织劳务输出等。
  。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5102 048000 -- 查看 常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常坡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常坡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刘河村

  西刘河村位于市区西北 28 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因居民皆姓刘,初名刘河,后因村庄位于长河西,为了同长河东的刘河相区别,故更名为西刘河村。辖西刘河、段河、东坡3个自然村,共180户,550人,耕地1149亩。  

关庄村

  关庄村位于县区西北部,距市区13.5 公里,镇政府驻地5.5公里处。共129户,505人,耕地704亩。  

贾泉村

  贾泉村坐落于泽州县西北部,北靠关山,南接贺坡村,西面东大公路村,东与关庄村相连,全村有653户,总人口2593人,耕地面积3763亩。距市区23公里,离镇政府4公里。    一、村机构为:    村、支两委共9人.    二、村集体收入情况:    村集体经济薄弱,主要经济渠道,以筹集资金为主,争取国家资金,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村民收入情况:    (1)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大豆、玉米。    (2)外出务工。    四、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大农业和利用地理优势拉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使村民增收。  

刘河村

  刘河村位于市区西北 10 公里,镇东侧 3 公里处。村依山而建,村前有一小河流过,全村共 102户, 397口人,全村共有党员12个,村民代表6个。耕地 551 亩。  

马村村

  马村村概况   乡村名称:马村村   历史渊源:马村,原名小马庄,相传此地原为东沟一财主的马庄,马夫系姓李的两兄弟,马村由而得名。马村至今仍以李姓为主、此外还有赵、徐等姓氏。   地理位置:马村位于晋城市西部17公里处,大东沟镇东北部,北与贺坡村毗连、南与东沟村接壤、东接西岭头村、西连双河底村。距大东沟镇镇区仅0.5公里。地处陵沁线与东大路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气候特点:马村村位于太行山区的中南部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最高温度可达40度,冬季最低气温也可达到零下10度左右。六七八月为雨季,年均降水400毫米。   人口状况:马村村共265户,867口人,全村三个村民小组,耕地794亩。   组织架构:马村村现有党员共32名。60岁以上老党员占到全部党员的三分之一以上,年轻党员发展缓慢。村支部组成人员:支部书记:李和平,支部副书记:徐究善、李永胜,支部委员:赵建庆、李建云;村委成员:主任:李丑红,村委副主任:赵春进,村委委员:赵建庆、赵小粉、李恩亮。   农林牧副渔资源:马村村现有耕地794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特产有柿子、红薯。同时马村也是畜牧业蓬勃发展之地,现有养羊户2户,总养殖羊的数目有300只左右。现有养猪户2户,年出栏量500头左右。名胜古迹:村中有古庙一座,现已经破旧不堪,急需修缮。风土人情:马村村村民淳朴厚道,开放包容,马村村人民热情欢迎八方来客。  

贺坡村

  贺坡村简介   贺坡村,古称贺跋村,传闻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妃子贺金蝉在儿子死后跋山涉水回乡之意。贺坡村位于晋城市泽州县西部大东沟镇北部丘陵山区,长河中游,东距晋城市区15公里,南距东沟政府1.5公里,陵沁线东大线沿村而过,交通区位便捷。全村现有342户,1072口人,其中党员31人,群众代表27人,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2011年底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后,党支部由书记1人,副书记2人,委员2人5人构成,村委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3人5人构成。   在历届两位班子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上,2012年,村两委班子在大东沟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倾力支持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调查走访后,紧紧依托我村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官道、明代石桥和独具特色的明暗院等古村落遗迹和北齐造像碑、盛唐经幢和北宋石狮等古文物,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惜成就,街巷硬化、民生保障、群众增收、党的建设、古村落保护开发齐头并进。特别是2012年11月15日,成功举办“贺坡村首届民俗文化节”及长河文明展,同时举办民间面塑展、民间农具展和民间小吃节,并对修复后的祖师庙、关帝庙、文昌阁和石佛阁等文物举行开光大典,有幸邀请到河南省洛阳市青年豫剧团进行豫剧表演,在全镇全县乃至全市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深受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赢得了山西省相关部门的赞许。文化节当天,相关部门还授予我村 “泽州县古村落保护研究贺坡实验基地”和“晋城博物馆生态文化保护贺坡实验基地”称号。   今后,我们将紧密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以学习贯彻-为契机,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瞄准“原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新农村”建设目标,坚持推行“四议两公开”,致力改善民生,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构建“宜居、幸福、和谐、美丽新贺坡”!   

庾能村

  庾能村简介   我村总人口1478人,耕地2006亩,距本镇东北约3公里,离陵沁线1.8公里处。   全村共有党员27人,两委成员8人组成,其中支部委员5人,村委委员5人,(两人交叉任职)。村集体无固定收入,无任何集体企业,村内办公经费全靠政府转移支付维持。   村文化站图书室设在村委办公楼内,图书室占地15平方米,阅读室占地50平方米,总占地65平方米,阅读室内圆形长桌一套,椅子20把,供村民阅读图书使用。文化运动广场两处,已全部硬化,村委办公楼前一处约800平方米,安装有体育健身器材6件,窑底街娱乐场所一处约650平方米,村民以休闲、舞蹈、健身娱乐为主,文化投影定时播放。

西洼村

  西洼村基本情况   泽州县大东沟镇西洼村,由东洼、西洼、阎山、白庄、东岭头等五个自然村组成,位居海拔千米之处,晋韩公路边沿,大东沟镇东山片,镇政府最东地段与城区交界之境,毗邻西上庄、巴公、下村等镇,距离市区12公里,离镇政府驻地5.5公里。全村面积1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总耕地2989亩,人均耕地1.35亩,现有农户567户,共2214口人,党员51人,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两委班子成员共计18人。村内山多坡广、经济条件有限。自古以来,祖辈们居住在伊侯山脚下,在贫瘠的土地上刀耕火种、风雨无阻,面朝黄土背朝天,代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西洼村在村党总支带领下,以人为本,凭借人文丰富、资源优厚的自然条件,以农为主,全面经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扶持下,以党的“三农”政策为指针,积极开发各种项目,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发展了多种经营,拓宽了富民道路。目前,村里的种植、养殖、运输已初具规模、渐成雏形。在极其贫困的条件下,村干部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两座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但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山区型农村的西洼村并未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发展实践中困难重重、进步缓慢。主要体现在:   一是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比如在扶持养殖业发展上,村内小型养殖不能享受政策补贴,发展不充分;村干部工资待遇偏低,家庭、生活等后顾之忧的困扰等等。   二是集体经济薄弱。虽有林场、煤站、油站、物资公司0库等公有单位,但土地都已被买断,剩余一些个体经营户如牛场、沙场等大都私人承包出去,村集体经济极为薄弱。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积极性不高。村集体收入甚微,严重阻碍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的不断倾斜,各种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村里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村里的各项建设仍需村民先垫付资金,后通过验收获得补助,这样村民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到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如我西洼学校的建立——学校教学楼于2005年8月17日开工,经村两委多方筹资,但受限于经济实力,致使一些辅助工程仍然无法完成。   四是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表现为,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主要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且比较分散,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只是靠小打小闹的在种养殖业上“画地为牢”,自我发展,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我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小杂粮等,靠天吃饭,每年增收甚微,虽有6亩桑园、存栏30头的养牛场等,但不成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再加上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明显不强,农民增收较难。   五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今后,立足于我村实际情况,计划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我村山多坡广、土地充裕、植被茂密的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发展特色产业,如家庭小牧场,在此基础上,要依据龙头企业,打破区域界限,实行连片发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订单生产,把小生产经营变成社会化大生产。其次发展劳务经济,大力转移农民,推进劳务输出,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劳务机构对外联系就业岗位、对内联系人力资源的职能,积极鼓励群众外出务工、经商,变“传统农民”为“产业工人”,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基础设施的公益服务职能,第一是重点解决村内道路和公共场所的硬化问题;第二完善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第三尽快加强完善我西洼学校后期工程建设。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和谐发展。在完成基础设施的同时,在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上下大力气,力争使我村农民早日达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教育方面,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文化方面,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积极开展系列群众性文艺活动;体育方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医疗卫生方面,积极推进标准化卫生所建设,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社会保障方面,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在生态环境方面,实施“农村环境净化”工程,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四是抓农民素质,培塑新型农民。以第八届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选派一批能力和素质较强的人员充实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有效推动我村党组织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各项制度,促使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我们踌躇满志,相信西洼的明天更美好!  

岭头村

  岭头村概况   岭头村亦称西岭头村,位于晋城市区西北25华里处。地理坐标:东经112°44〞,北纬35°43〞。东与东岭头村毗邻,南与马村,北村,岭南接壤,西与贺波村邻近,北与庾能村相连。南北宽约2公里,东西长约2.2公里,总面积大约4.4平方公里。村中地形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村东一条小河常年流淌。全境内沟多,坡多,岭多。村南最高点孤松岭海拔950米,最低处后河沟内海拔约800米。陵沁公路沿村南而过,村子与外界交通十分便捷。   岭头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南端, 大陆性气候。温带,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干旱,夏秋多雨。雨水主要分布在每年的7、8、9三个月。夏季极端气温最高达40度,冬季最低气温达-18度,年平均气温在10度左右。   岭头村共有500余户,分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42人,0党员31人,两委成员8人,其中党支部3人,分别是支部书记宋小平,副书记潘良俊,支部委员(兼村会计)宋四红,村委会5人,分别是村委主任宋究善,副主任徐祥瑞,村委委员宋付河、宋七娥(女)、宋青霞(女)。总耕地18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   岭头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早在金元时代,宋姓家族的一支因分迁版图而由高梁移居这里。先民们在这里搭窝棚,垦荒野,夜以继日,辛勤劳作,在建设自己家园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与人居遗迹,至今已有800年左右的历史。   岭头是一个神奇的村子。伊侯山脉先向南延伸,然后折而西,折而北,最后又折东,宛若一条巨龙回首顾祖。俗称新龙湾,村子就建在这新龙湾的最西头,故村名西岭头。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山峦起伏,沟壑跌宕,灌木丛生,绿树成阴,这里水源丰富,而且极富天然矿泉水的品味。四条小溪常年奔流不息,犹如四条小龙,勾画出了一幅四龙献瑞的美丽画卷。这里有许许多多动听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如新龙头起传奇,一锭元宝的传说,狗今的传说,以及历史名人周盘的故事与传说。   岭头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村子。这里的无数人文景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时每刻都向外界昭示着她的文化魅力。这里土地肥沃,五谷充裕。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与深沉的文化,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属于自己的文人学士。早在明代中期,一个叫宋甫的文人考中进士,在忠州任职。明万历年间,皇明赐进士第,文林郎山东道监察御史周盘为村东庙撰写了碑文。此碑历经四百余年沧桑至今完好无缺,极具文物与史料价值,它为研究岭头村的发展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目前岭头村有奶牛场、肉牛场、养鸡场、养猪场、谷丰杂粮加工厂等。宋迷失于2007年投资100多万元办起了股份制肉牛场。该场以自繁自养,适当购进牛犊的养殖方式,既节省成本,又避免了疫病的流行与发生,初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该场存栏肉牛60余头,能繁母牛20余头,年出栏在20头牛上下,成为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养殖项目。2006年,宋红绪一家人办起了养鸡场,年平均存栏鸡2500只。方便的购物条件也使村民的生活结构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鸡蛋的消耗量变的越来越大。村民宋三抡搞了自己的羊群,目前存栏120只。2004年,村上建起股份制性质的神敏母猪繁殖场,年存栏保持在240头,其中能繁母猪50头,是本村内最具规模的现代化猪场。宋建普的谷丰杂粮加工厂依托本地生产杂粮的优势,加工出的杂粮销路良好。   岭头村目前还存有佛堂、前庙、东庙、西堂、阁等文物古迹。佛堂位于村北,地处村子的中轴线上,约建于元至正15年,占地700平方米,是村中最古老的庙宇,它“扼村北之要冲,补村后之空缺”。是一座在古人看来对村子非常有好处的建筑。出村子北阁,映入眼帘的是佛堂山门之上的“三圣一源”木雕匾额。匾额四周木刻精细,两根下垂的木柱上花鸟虫兽栩栩如生。山门下方,一对高脚门导用细腻线条镌刻的花纹给人美的享受。进山门便是戏楼。戏楼深6米,阔三间。下为石柱,上为木柱,与山门浑为一体,看上去巍伟壮观。戏台前的楹梁长3米余,高30厘米,全部雕刻成花鸟人物故事,玲珑剔透,为雕家之精品。戏楼东西各为两间楼房。下层为演员住处,上层是戏班放置道具,演员化妆,和演员演出间隙的休息室。前庙古碑云:“村中古庙也。”原创建为玉皇庙。因初创碑碣遗失,故具体年代无法考证。不过,从后来维修碑与其他庙宇碑文推测,该庙应为明洪武年间所建。当时,村子还仅仅限于后街一隅,南面是一大而深的山沟,村子为了挡深谷之口,佑村民岁岁平安,所以在村前劈塄填沟,依山就势建起了这座玉皇庙。因地处村子前面,故俗称前庙。其实,前庙早在清乾隆之初就被发展了的村子围在了中央。可人们却一直沿用老0的叫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东庙因位于村子东边而得名。创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至今有530年的历史。由上下庙院和戏楼院三部分组成,整个庙院占地4580平方米。    岭头村目前正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进行新农村规划改造,相信不久她会变得更加美丽。  

七干村

  七 干 村 简 介    七干村位于陵沁路边 ,距离大东沟镇政府约1公里,全村共有906口人,257户,耕地面积 1094.8亩,是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谐融洽的文明新村。    七干村在90年代初期,高炉炼铁蔚然成风,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带动长河一片形成规模作业,在省里都很有名气,以至于外地客商纷至沓来,七干村经济一度在全镇遥遥领先。外村的姑娘都愿意嫁给七干的小伙子,七干人出门在外,感到很自豪,很骄傲。    后来省里为环境保护的需要,统一治理小高炉,推倒了长河一带的高炉,一下子村民感到失去了依靠,不知道该何去何从,陷入了迷茫。在冷静思考以后,觉得不能坐以待毙,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发展契机,谋求多方合作。在上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整修了大门楼,硬化了村内主街道,翻修了村委办公楼,并建设好广场及其配套设施,给村民创造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现在,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后,发展思路更明确,动作力度更大,两委班子成员更团结,向村民承诺在任期内办好“五大工程”,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五大工程”分别是:一、拆旧建新,完成80座新型农民独家院建设;二、彻底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三、协助镇政府完成东洼村、常庄村整体搬迁工程;四、修建一所高标准的老年公寓楼和一座现代化的村委办公楼;五、发展一项带领村民致富的朝阳产业。    在此次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党员干部的觉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决心更加坚定。相信七干村在以刘新国为书记,刘天明为主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发展的步子会更快,更稳,更坚定,带给全村村民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七干!  

南坪村

  南坪村基本情况概述    南坪村座落于泽州县西部山区,位于泽州县大东沟镇西北部,长河西岸,可寒山脚下,距市区17公里,离镇政府1公里。2010年年初,全村户数420户,总人口1104人,耕地面积1310亩。村民年人均收入5100元,其中,党员31人,村民代表15人。    村庄建设布局合理,村中各项建设严格按规划进行。通村公路、村内街巷全部硬化,夜间灯光亮率80%以上。电、水、气(秸杆气)运行使用良好。主要街巷设有垃圾池、成立有保结队伍,生活垃圾能及时清运。入村主要街道及村内主要街巷两侧已全部绿化,管护良好,水体无污染、空气质量良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比较大的改善。目前村内拆旧建新工程进展良好,农民住宅小区的建成,将对村民生产生活、村容村貌等产生良好的影响、带动。晋城市委、晋城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4月授予南坪村“和谐村”称号,泽州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于2008年5月确定南坪村为“文明和谐村”。    村煤矿的关闭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的思路:1、抓农业项目招商,股份式(股东可以是村民也可以是外地投资者)经营农业(种植、养殖等)的基地建设、深加工、物流,规模化经营,提高村集体、村民收入。2、充分利用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产业。陵沁一级路将会通过我村村前,要利用好这一有利区位条件发展加油站、饭店、物流等服务业3、全民创业,私营企业、合作社发展迅速。4、千方百计组织劳务输出等。  

峪南村

  峪南村简介    峪南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西部,背倚可寒,面临长河。全村1950人,1140余亩耕地,年人均收入5763元,是市宽裕型小康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立足点,率先进行煤矿改制,使煤矿由原来的九万吨跃升为十五万吨。同时,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地面产业,装潢厂、面粉厂、型煤厂、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齐头并进,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先后投资近2000余万元, 建起了村委综合办公楼,现代化教学楼,整治长河河道1000余米,架桥、开路、钻井、绿化南北荒山、填沟造地、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250余亩,修建南北山蓄水池,引水上山,使全村80%的农田实行了自流滴灌和喷灌,灶火改造、集中供暖、建化粪池,停车场,改建公厕,民用煤层气站和管道入户工程也已全部完工。硬化、绿化、美化学校,广场,街道,环村路。生活垃圾每天定时收集、拉运,村内广场、主干街道固定环卫人员每天清扫。如今的峪南村,山上山下,到处绿树成荫,万木葱郁。灯光球场、健身器件、农民业余剧团、女子乐队、中老年太极拳队、篮球队、秧歌队、等村民自发性团体活动异彩纷呈。集资1300余万的村民住宅楼也已陆续入住。伴随南北山生态旅游区和上溪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东西双阁也已跨入市重点文物保护行列,玉皇庙及文化大院工程已近尾声,乾明寺的恢复和重建也在紧密筹划之中,一个崭新的新农村整体规划已初具雏形,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村民的情操。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新风不断涌现。       目前,在峪南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全体村民挖掘资源潜力,突出生态特色,农村建基地,村建抓环境,村务讲民主,村民提素质,干部搞服务,全村上下倾力打造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文明、政治民主、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  

坪头村

  坪头村简介    坪头村位于泽州县之西北,大东沟之西北,距晋城市区19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总面积5.66平方公里,共有1511亩耕地。辛壁村现有394户,1331口人。近年来,坪头村委会、党支部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认真学习党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了大东沟镇的前列。    科学谋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思路。    根据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邀请晋城市的专家,为我村高标准、高起点地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通过科学谋划,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以发展产业为第一要务,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坪头村大部分耕地为旱地,土壤肥力瘠薄,种植粮食作物效益极低。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养殖业建设为契机,我村积极发展新型养殖业,在村西建有一大型养猪场,年出栏生猪一百多头,在村民的辛勤努力和上级有关的帮助下,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在这个养猪场地带动下,很多村民都在筹划自己的养殖厂。改变传统的农业理念,努力开创特色农业道路,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现今后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新技术,增强新农村建设动力。    坪头村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匮乏,为此,我村积极探索,努力发展特色农业。   利用新能源,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实惠。随着这些年煤炭价格的提高和资源的减少,作为村民日常使用的煤,成了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我们村两委很早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需要的能源特别巨大,怎样保证老百姓的能源供应成了我们工作的重要一项。另一方面,辛壁村每年都要种植大量的玉米,每年剩下的秸秆充斥在各个田间地头、甚至是大小街道,一直是破坏环境整洁的罪魁祸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村两委班子多方考察研究,带领老百姓建设沼气池。抢抓实干,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以来,坪头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很好的起到了解民生,促村容的作用。一是做好水泥路建设工程,在已铺通3公里水泥路的基础上,又建设了3公里的水泥路工程,逐步建成了一个外通四面八方,内连家家户户的高标准水泥路网络,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外出生产生活。二是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对村庄环境进行总体治理,对垃圾中转站和公厕进行全面改造和清理,使村庄环境卫生有了较大的改善。三是继续推进拆旧翻新工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村两委对村民坚持不懈的做工作,初步解决了十户村民的住房难题。四是陆续完成了村内几条道路的绿化,结合电力公司对我村节能路灯的更新工程,使我村主干路达到了绿化、亮化和美化。五是解决部分农户吃水难的问题。  

中街村

  中街村位于市区西北 22公里,镇政府驻地7公里处。原名中脚,因脚字不雅,于1983年改为中街。辖中街、谷朵2个自然村,共110户,360人,耕地748亩。  

西王庄村

  西王庄村位于大东沟镇西北部约5公里处,全村辖王庄、牛岭、范庄沟3个自然村,共364户,1032口人,27名党员,20名村民代表,925亩耕地。  

郭河村

  郭河村位于市区西北 30公里,镇政府驻地15公里处。因村址位于马头山下的河岸旁,最初由郭姓建庄,辖郭河、新村、东洼沟3个自然村,共110户,360人,耕地941亩。  

范庄村

  范庄村位于市区西北19公里,镇政府驻地3.8公里,村庄东临西王庄村,南与双河底相望,西与常坡村相邻,北与沟西村接壤。本村为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高低错落,村庄建成区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全村共有146户,450人,耕地220亩,人均0.49亩。  

段都村

  段都村基本情况    段都村西依大夹山,东临长河水,距市区19公里,镇政府驻地4公里,辖段都村、贾泉坪2个自然村,共624户,总人口1737人,耕地1767.25亩,其中退耕还林326.35亩。  

双河底村

  双河底村:泽州县大东沟镇双河底村村位于大东沟镇中部,原名河底村,距乡镇所在地2公里,东临贺坡村,西与西王庄村接壤,北靠坪头村,南与南坪村隔河相望,东大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双河底村由河底村、河东村和河底河村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委驻于河底村。全村耕地面积1079.9亩,人口1113人,共377户,党员29人,其中有2名女党员,村民代表22人,村两委共有11人,村委7人,支委5人,交叉任职1人。村主导产业主要是养殖、种植和外出务工。现人均收入8456元,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现村内已建成1所图书阅览室和1处文化活动广场。2013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在村里装上了节能灯,实现了村庄的亮化。河底村村中央有成汤庙,2013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双河底村党支部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东王庄村

  东王庄村位于大东沟镇东南部,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302人,其中户籍人口281人。耕种土地310余亩。四面环山,属边远山区。村民主要是靠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有小麦、玉米等作物。是一个纯农业村。  

黑泉沟村

  黑泉沟村基本情况   大东沟镇黑泉沟村位于镇政府的东南方向,距镇中心约十几公里,四周被山包围,有黑泉沟和南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439口人,149户,全村共有耕地598亩,退耕还林面积约311亩,全村共有党员14人,村民代表21人,两委成员共6人,支部3人,村委3人.近年来,在上级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黑泉沟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善,今年全村实现了街巷硬化,新建垃圾池2个.今年县地税局作为黑泉沟村的扶贫单位,支助村20万元大力发展养殖业.  

嵇庄村

  嵇庄村 位于市区 25 公里,镇西北 10 公里处。因居民大多姓嵇而得名。辖嵇庄、东圪嘴、西圪嘴、服堂洼4个自然村。共 150 户, 410 口人,耕地 664 亩。  

北村村

  北村村基本村情    北村 ,位于市区西北 21 公里,镇东南 2.5 公里处。原名王家庄,后因冯、吴两大姓相继迁来,更名树泉村,后又改名为北村。 1995 年建成小康村。全村共 438 户, 1513 人,耕地 2433 亩。 1998 年,粮食总产 40.7 万公斤,各业总收入 2752 万元,人均纯收入 5046.8 元。  

常庄村

  常庄村西与沁水县相连,地理环境十分优越。村人口487人,其中党员12名。全村现有耕地721.7亩,人均耕1.5地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6863元,其中主导产业是蔬菜和小杂果,种植面积310亩。    2008年我村被确定为大东沟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我们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经过多次会议讨论调研,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规划,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带动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带领全体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真抓实干,使我村的各项事业都走在了全镇的前列。  

司家山村

  司家山村位于大东沟镇西部,地处丘陵山区,距镇政府 15 里。辖司家山、南沟、李街3个自然村,共 256户, 672人,全村共有党员17个,村民代表10个。耕地 1560亩。  

常坡村

  常坡村位于泽州县西北部,东临长河距大东沟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南靠可寒山,北有常坡水库,与沟西村相连,东与双河底村、南坪村接壤,西临中街村,南北宽约1.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距泽州县22公里,地形西南高,东北低,海拔高翟最高处可寒山1097.9米,最低处河床705米。    常坡村现有410户,1245人,党员29人,村民小组5个,村民代表17人,耕地面积1295余亩,森林覆盖达20%。    在第八届村委换届选举和2009年的支部换届结束后,我村成功的选出了新的村两委班子,其中村委5人,支部4人,由于我村在本次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成功实现了主任书记一肩挑,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共9人。由于是新选出的班子成员,所以在工作中的沟通协调是必要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我村由于实现了一肩挑,所以村委和支部的决策人事一个人也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也给常坡村的安定团结起到了利好的因素,特别是村里正在紧张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因为一肩挑的缘故而格外的团结。但是两个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也是新班子成立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要让班子成员做好正确的意识,村委班子是在支部领导下工作的,要尊重支部班子的权威性,其次是划分责任,村“两委”班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积极履行好工作职责,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党支部的班长,负责主持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带领和协调村民委员会,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党支部副书记协助党支部书记工作,党支部书记不在由党支部副书记负责主持日常支部工作。村民委员会主任在党支部领导下主持全村的工作,组织实施镇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帮助村民发展生产,解决和协调处理农村0现的困难和问题。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做好统计报表、数据收集、内部管理、档案保管及上传下达工作,主任离职期间,代理主任负责村委会的工作。给支部和村委班子的成员细化分管的工作和责任,让村里的大事小事,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加强两委班子成员的沟通协调主要是规定了以下几条让班子成员加强沟通。    1、“两委”班子之间要多通气,多交流,相互理解,共同提高;    2、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多深入村寨,深入农户,调查民情,听取民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树立父母官的良好形象;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把“叫自己干工作”变为“自己要干工作”,主动加强与镇、县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联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    4.最重要的是采用民主制,所有的村的大事都上会定,先在村委、支委议,求同存异,拿出意见在村公布,使得班子的管理尽量透明化,民主化。2009年村里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2000多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已修建完工,老人不论春夏秋冬都可以在广场锻炼身体,学生可以打篮球,孩子可以玩耍,妇女姐妹们一边看孩子,一边尽情的跳舞,一方面锻炼了身体,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种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根据省、市、县关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有关精神,常坡村拟在原校址新建两层教学楼1幢,水泥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855平方米,占地面积427.5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60.76万元。目前学校正在建设中,计划年底完工。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明年计划给村民修建两幢五层住宅楼工程,可安排50户村民住房,目前手续正在办理之中,手续办好后,立马开工。   村煤矿的关闭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的思路: 1、抓农业项目招商,股份式(股东可以是村民也可以是外地投资者)经营农业(种植、养殖等)的基地建设、深加工、物流,规模化经营,提高村集体、村民收入。2、充分利用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产业。3、全民创业,私营企业、合作社发展迅速。4、千方百计组织劳务输出等。   。  

沟西村

  沟西村基本情况    沟西村位于市区西北 21 公里,镇西北 6 公里处,辖南场、小上村、窑底 3 个自然村,共 180 户, 562 人,耕地 885 亩。 2010 年,粮食总产 17.6 万公斤,各业总收入11万元,人均纯收入 4034.5 元。 沟西村与西刘河村、关庄村、贾泉村、刘河村、马村村、贺坡村、庾能村、西洼村、岭头村、七干村、南坪村、峪南村、坪头村、中街村、西王庄村、郭河村、范庄村、段都村、双河底村、东王庄村、黑泉沟村、嵇庄村、北村村、常庄村、司家山村、常坡村、辛壁村相邻。  

辛壁村

  辛壁村简介   山西省泽州县大东沟镇辛壁村,位于晋城市区西北 19 公里,大东沟镇南 1.5 公里处,为丘陵区。因村形像凤凰,初名凤凰村,唐玄宗时改为今名村,辖辛壁、寺庄 2 个自然村,共有 694 户,2747人,耕地 3153 亩。1991 年建成小康村。 1998 年,粮食总产 60.8 公斤,各业总收入 8280 万元,人均纯收入 5279.7 元。村办企业有:辛壁煤矿、冶炼小区。从业人员 650 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 30% ,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 35%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晋豫支队曾在此驻扎。太平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农民传统文娱活动活跃,农闲时常组织农民剧团外出演出。 -   村名释义   辛壁村古名凤凰。《辛壁村志》说,辛壁因村形像凤凰,古名凤凰(晋城古名凤台,估计就是那只),后来村北太平观观主生事,在观前修了一座影壁。 辛酉年,影壁落成之日,围观者但见五彩琉璃映着蓝天白云,金碧辉煌,便爱慕那一时的虚荣,将村名给改了。 这里的解释,只是一种因文生意的附会,没有任何根据。“辛壁”的“壁”字,在这里解作墙壁之意 是不合适的。“壁” 有四种意思: ①墙:~报。 ②直立的山崖:悬崖峭~。 ③营垒:坚~清野。 ④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在这里可以使用第二种解释——山崖——辛壁村背靠可寒山;也可以使用第三种解释——营垒——可寒山坳有古寺,名曰乾明寺,为五代后唐时期避兵地,想来当时也应该建有营垒。 晋城因为地处太行山,村名后缀别具特色,常用沟、坡、洼、峪、岭、河、山、庄、街、头和匠,除头和匠,其他都是因地形起名的。辛壁的壁想来也是这样。 至于辛壁的辛,应该是古代的姓氏,或者只是干支。(仅是李可寒的意见)   地理区位   泽州县西北地区乡镇主要沿长河河谷分布,从北至南为下村镇、大东沟镇、川底乡、周村镇,再北为大阳镇和高平市,再南为阳城北留镇(皇城相府所在地)、润城镇。辛壁村背靠可寒山,面临长河水,处于大东沟镇与川底乡两个政府驻地之间,北上大东沟镇1.5公里,南下川底乡1.5公里,省道陵沁线与长河河道并行,两道之间一马平川,自古以来就是泽州西部通衢要道。 大东沟镇素有“四十里长河一码头”之誉,历史上,沁水、阳城等县毗邻地区及晋城西部地区的粮食、山货都在这里上市成交。辛壁村处于大东沟镇的腹地,理所当然占用着长河码头的优势。在民国以前,晋城交通主要依靠驿道、大道与河运,沿长河南下便周村镇,北上便是大阳镇,这是明清两代晋城最重要的商业古镇。周村镇是明清两代晋城重要交通线“清化一大道”、“清化二大道”的始点,古道北通沁水、阳城,南通中原,是晋城地区煤铁商运的交汇之地。而大阳镇自古有“九州针都”之称,与广东佛山平分中国的钢针市场。辛壁处于两个古镇水运交通要道长河河道的中点,想来也应该沾了不少的光辉。 从辛壁村现存的庙宇和明清大院来看,辛壁作为泽州西部一个因商而兴的村落是成立的。   太平观   太平观又叫成汤庙,位于泽州县大东沟镇辛壁村,距县城20公里。据庙内碑文记载,创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明弘治,万历年间增修,清康熙、嘉庆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两进院,西边有一跨院。轴线上有舞楼、成汤殿、诸神殿,两侧有垛殿、配房、看楼、钟楼、鼓楼。跨院中轴线上有舞楼、四神殿,两侧配殿、厢房。占地面积约1780平方米。成汤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斗拱四铺作,单下昂。  


常坡村特产大全




常坡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