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泽州县 >> 周村镇 >> 下河村

下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下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河村简介

  下河村概况
   下河村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周村镇长河岸边,周犁公路穿村而过,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现有耕地1325亩,共230户,640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矿产资源贫乏。2012年全村总收入717万元。
   2012年晋煤集团华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硫煤洁净利用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落户该村,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全村人民团结一心,以“依托园区、服务园区”为契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努力发展了养殖业、种植业和三产服务业,养羊100多只,养牛50多头,种植了150多亩核桃树,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社会事业方面,该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同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搞环境面貌整治,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铺设了下水管网。卫生所、便民店等设施齐全。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进而使得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5103 048000 -- 查看 下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下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岭西村

  岭西村概况    岭西村位于周村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现有110户,311口人,耕地面积373亩,全部为旱田。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矿产资源贫乏。村级班子健全。2013年,全村总收入72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876元。    该村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村民在煤矿上班和个体运输为增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近几年来,岭西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村庄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在全村范围内开通了有限电视、远程教育,通了自来水,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委办公楼、小学、卫生所、舞台、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完善。岭西村多次被评为“先进村”,2009年被泽州县新农办申报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荣誉称号。开放、富裕、文明的岭西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胜利的带领下,励精图志,奋发向上,向更高、更好、更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五行村

  五行村概况    五行村原为一座古城,相传北宋年间辽国萧太后率兵南征,在此地按金、木,水、火、土五方位扎五座营盘,后人改其音“五营”为“五行”。    五行村北依华阳山,距镇中心一公里,晋阳公路沿村而过。村现有201户,600口人,耕地面积744亩,全部为旱田。村级班子健全,党支部由5人组成,下设3个党小组,现有党员24名;村委班子由5人组成,其中有3人交叉任职。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进而使得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村党支部多次被镇党委授予“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目前,村民大都住上了新居,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安装了下水道;村里大街小巷已全部实现了硬化、净化、美化、亮化,村民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出行更加方便;两个既能健身又可娱乐的文体活动广场,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全村50%的农户用上了干净方便的沼气,村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适龄儿量无一例失学,青壮年中无文盲;另外,村里还成立了民调和治保会,本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的理念,村两委班子有关人员,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将各种不安定的隐惠消除在萌芽状态,进而确保广大村民安居乐业。    村民大都以外出务工为主,部分村民经营有汽车运输、建筑等行业。村里现有8个小型养猪场,村两委尽可能的给予其最大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为稳定村民收入提供一道强有力的保障。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规划长远,着眼当前,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扎扎实实,克服困难,全面落实好我村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相信,五行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下掌村

  下掌村概况    下掌村位于周村镇北部,全村380户,1164口人, 1396亩耕地,党员45名。2012年,全村总收入833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026元。近年来,该村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住宅设施改善为重点,以生态循环打造生态园林绿化村。全村呈现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争先发展的新局面。    2006年起,我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小型加工业,同时支持大型旋耕机、播种机等种收一体化。特聘专家对全村进行科学规划,全村道路实现了硬化、绿化,全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60岁以上老人享受到了福利待遇,同时加大了村民福利待遇,实现了电视、电话、网络进村入户。    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投资320万元实施了集中供暖工程,此项工程既节约了能源,又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促进了全村村民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使群众生活得到了便利。同时投资80万元为全村打造了一眼深水机井,使全村吃上安全卫生自来水。    2007年投资50万元又建起了锦坪建材厂,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方便了村民和村里建设用材。    2008年以来,村两委在村南部为村民筹建的三幢居民住宅楼,其中两幢已经全部完工并已经交付村民使用,第三幢住宅楼主体工程也已基本完工,三幢楼约投资1500余万元,除去村民交款外,其余部分由村委承担。    近年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基础上,我村下步计划在村中投资修建老年住宅小区,全面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上掌村

  上 掌 村 概 况    上掌村位于华阳山脚下,460户,1126口人,1471亩耕地。2012年,村总收入759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360元。    近年来,全村创新发展思路,靠稳定强村,靠发展富村,靠和谐兴村,呈现出一派民主、发展、和谐的氛围,成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上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从转变班子工作作风抓起,出台了党员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党员联户帮困扶贫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靠扎扎实实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赢得民心、凝聚民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狠抓教育环境改造,建起了学校多媒体教室,整修硬化了学校操场,改造了村幼儿园,新增了幼儿园设施。硬化了全村大街小巷,更新了村民吃水供水设施和下水管道,整修了农民公园。投资400万元完成了全村统一供暖工程,随后又投资308万元启动了煤层气入户工程,全村450户全部实行集中供暖、供气。村里先后还为群众集体缴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为全村18-59岁村民集体缴纳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大力实施文化进村、书报进家工程,村民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十星级文明户达到85%以上。从改善民生做起,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并形成了以村兴为荣、以村衰为耻的良好风气。    上掌村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比如,为了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小麦单产,村里每年免费为村民提供优质小麦种子。二是拓宽了村民就业途径。对在市区的村办华亚宾馆进行了装修改造,扩大经营规模,本村人员优先录用;顺利完成了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工人和管理人员优先使用本村人员;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1500亩;大力发展汽车运输业。通过以上措施,新增就业岗位120余个,解决了200余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三是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村里每年都要定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增强村民就业的基本技能。    上掌人凝心聚力,干群一心,同谋发展,和谐发展、奋勇争先建设新农村的氛围正在上掌形成。  

周村村

  周村村概况    山西省泽州县周村镇周村村位于泽州县西端,与阳城县北留镇搭界,东距晋城市23km,西距阳城国际电厂3km,是周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周村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全村由周村、桥西、卫窑、南庄、司庄五个自然村组成。现在除南庄、司庄外,其他已联成一体。全村总面积5.4km2,现由居民2008户,5169口人,耕地4464亩,设村民委员会,分14个村民小组,党的组织设总支部委员会,14个党小组,128名0员。2012年,全村总收入95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745元。    周村地处太行山近南端,为高原丘陵地带,西、北地势比较平坦,东南部起伏不平,绕东南有一条季节性河流。最高海拔771.8米,最低点678米,气候特点为春早多风,夏秋多雨,冬寒干燥,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5℃,年平均气温为10-11℃。年平均降雨量600mm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392.8小时,占可照明数的54%,无霜期188天左右,土地肥沃,四季分明,主要耕作制度为二年三熟制,适宜生产各种五谷杂粮及经济作物,现主要粮食品种为小麦、玉米、谷子、大豆。    周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为古今的兵家必争之地。晋侯高速公路由村北东西横穿连接晋南、陕西,陵沁公路由北东、西南转西穿村而过,贯通晋城东西,周碗公路以村南陵沁路交点起始直通河南。除此之外,与周边村庄都有水泥乡村道路贯通。    村西沿陵沁公路有县直周村中学,设初中和高中部,村东有镇初级中学,村里有山西省唯一的农村示范小学“周村小学”和一所中心幼儿园,设有镇中心医院和村卫生所,建有东西两个露天剧场和一个影剧院,四处健身体育活动场所,配备有各种体育及健身器材。    周村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古称长桥镇,自古而今,一直是镇之建制,享有“行山重镇”,“丹水名区”之称,为山西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作为周村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周村村,现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有古街道、古城墙、古城楼及大批明清民居。坐落于村北高端的东岳庙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待保护利用和开发。    现在,周村党总支、村委会带领全村人民,紧紧围绕党的-精神,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践党的科学发展观,奋勇拼搏,锐意进取,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蓝图!  

常庄村

  常庄村概况    常庄村位于周村镇北部,距政府驻地3公里,距晋城市区16公里。由常庄、寨上、安岭、马窑头及移民新村五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面积2.1km2, 耕地2067亩,400户,1360口人,41名0员。全村设七个村民小组,党支部设六个党小组。2011年,全村总收入39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154元。    常庄村地况为丘陵地带,西北地势较高,东西较低,气候特点为春早多风,夏秋多雨,冬寒干燥,属典型的大陆气候,土地肥沃,四季分明,主要耕作为二年三熟制,适宜生产各种五谷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粮食品种为小麦、玉米、谷子和大豆。    常庄村水资源丰富,现建有5万方储水池和浅水井一眼、深水井一眼,为村民生活用水及农业生产用水提供了保障。    常庄村设有标准化寄宿制小学校和一所幼儿园,新建了村级卫生所,建有村民体育健身场所。    现在,常庄村支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以-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奋勇拼搏,锐意进取,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蓝图。  

苇町村

  苇町村简介    苇町村位于泽州县周村镇北部,背靠华阳山,南邻陵沁线,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因村原来是一片芦苇地而得名。是周村镇第二大村,有4个自然村组成,12个村民小组,共有1178户,3027口人,耕地4800亩,去年底人均纯收入9130元。党支部下设10个党小组,116名党员。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千万元村”、“精神文明先进村”等荣誉称号,2012年7月被山西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现任《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黄苇町1947年出生于该村。    近年来,苇町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训龙、村委主任樊广胜同志的带领下,两委班子精诚团结,全体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大力兴办民生工程,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水泥硬化拓宽村中道路,规划新建农民住房,建设新型能源气站等关系民生改善工作,有力的促进了村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同时还坚持以“-”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2011年7月,顺利地经过了省级文明村的复查验收,再次获得“省级文明和谐村”的荣誉称号。2010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我们村按照市、县的部署和要求,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夯实党建基础,始终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紧紧围绕“打造文明温馨家园、创建和谐苇町”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阳光治村”管理模式,坚持从村的实际出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群众的需求做起,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活动,村支部晒制度、优班子,晒实绩、强队伍,晒幸福、促和谐,不断深化党员教育激发队伍活动,服务村民取得新实惠,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达到新水平,全村上下呈现出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和谐的良好局面。   11月8日上午,我们组织党员干部收看了-开幕式,昨天上午,我们又组织党员干部对-报告全文进行了认真学习和讨论,并写出了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学习-精神,进一步提振全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今后,我们将以-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自治、分步实施、管理有序、科学发展、循序渐进、各尽其能、文明祥和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为努力把苇町村建设成为机制完善、服务周到、环境优美的和谐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南堰村

  南堰村概况       南堰村位于周村镇南部,距镇两公里处,全村共有128户,370口人,耕种着708亩土地。支部共计党员12名,历来就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经济收入贫困的行政村。村里收入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和农业收入,我村农作物种植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葵花、蓖麻;杂粮作物有:红薯、土豆、绿豆、豌豆等;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豆角等。2013年,全村总收入3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050元。    2013年,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蓄水池,维修井房和完善党员活动室及村委的各项设施。维修我村古建筑鸣凤阁。加强文化场所建设,完善休闲健身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和音响设施,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完成一事一议的修建公厕和垃圾池项目,村容村貌有了改善,获得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2014年,我村将从实际出发,把改善农村面貌,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完成镇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分配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完善村委会和党支部活动室的各项设施建设,使南堰村的新农村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李堰村

  李堰村概况    李堰村位于周村镇最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全村只有一个自然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540亩,全村共260户,838人。2012年全村总收入1931万元,人均收入7397元。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两个党小组,20名0员。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矿产资源贫乏。    李堰村地况为丘陵地带,西南地势偏低,东北地势较高,气候特点为春早多风,夏干多雨,冬寒干燥,属典型的大陆气候,土地肥沃,四季分明。    李堰村水资源丰富,现建有3万方蓄水池和浅水井一眼、深水井一眼,为村民生活用水及农业生产用水提供了保障。    李堰村设有标准化寄宿制小学校和一所幼儿园,服务李堰、苗庄、南堰、石淙头、川河五个行政村,共有教师15名,学生130余人,六个教学班,附设一个学前班。    2012年,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更换全村的所有路灯设施,维修井房和完善党员活动室及村委的各项设施。加强文化场所建设,规范和完善农家书屋,并已投入使用。完成一事一议的修建公厕和垃圾池项目,村容村貌有了改善,获得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2013年,我村将从实际出发,把改善农村面貌,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完成镇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分配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完善我村各项设施建设,推进南北两院改造工程。    现在,李堰村支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奋勇拼搏,锐意进取,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蓝图。  

岸村村

  岸村村概况    岸村村地处周村镇东南部约1.5公里处,西距陵沁线1公里,周犁公路穿村而过,下有3个自然村,共有396户,1065口人,2096亩耕地。2011年全村总收入1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600元。    岸村是一个纯农业的山村,村民们除少数从事运输业和个体经营外,大部分以种田和打工为主,村集体没有收入,发展水平在我镇属于中等偏下。2003年村委换届选举时,一直在外闯天下的王德永在村民的支持和推举下参加村委主任竞选并以绝对优势当选。上任以来,他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带领村民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村民办企业、搞养殖,增收致富。近年来,王德永和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修路架桥、整修街道,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修建“村村通”水泥(油)路并对全村大街小巷进行了全部硬化,对主街道进行了全面扩宽改造和亮化,新修建了美观大方的村口门楼,新建成了农民文艺活动舞台以及3000平米农民体育锻炼场,新安装10余套体育锻炼器材,对小学校进行了全面维修。通过村容村貌的巨大改善,全村呈现出一派环境整洁、生态和谐、生机勃勃的新景象,岸村村的新农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周村镇经济欠发达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典型。  

河村村

  河村村概况    河村村位于泽州县周村镇北部,晋韩路穿村而过,距镇政府所在地不足1公里。全村共有298户,820口人,1166亩耕地,是我镇唯一的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12年,全村总收入25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400元。    河村村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有着独特的区位与资源优势。近年来,该村结合实际,把握优势,通过创业兴村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在对村民创业的引导上,村里一方面聘请专家进行创业知识培训,组织自已的“土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指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党员干部教育网等现代信息网络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和信息咨询,并对村民的创业项目进行集体论证,确保项目的稳妥可行。    近年来,河村联合多家村办企业成立了“九州通”股份公司,同时以工矿产业带动农工商贸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新发展预制厂、型煤厂、面粉厂、食品加工厂等各类企业10个,地面企业资产总额近1000万元,成为该村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力军,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发展养猪、养鸡、养牛专业户5户,增加就业岗位120个,解决了全村110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另外,本村还建有1500亩优质小麦原种繁育基地,全村粮食总产年均109万斤左右,仅小麦一项每亩就可为农民增加收入300元。河村已初步形成了全民创业、全村就业的良好格局。    河村村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村里实行了“九免六补三奖励”补贴机制,免除了村民的水费、电视收视费、耕作费、燃料费等,补助村民调换优质种子,补助村民电费、老年人体检费、小学生生活费,补助村民改炉改灶等,对考取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搞环境面貌整治,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投资120余万元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并建成了农民洗浴中心,铺设了下水管网。对村办小学进行了改造装修,建成了高标准幼儿园,美化了外部环境,完善了配套设施。投资600万元,修建了造型新颖的农民住宅楼和独家小院、老年公寓。积极活跃群众文体事业,成立了女子音乐队、老年秧歌队,修建了农民文艺活动多功能厅、老年活动中心。    全民创业谋发展,共同致富奔小康。河村村正以其独特的理念诠释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深刻内涵,昂首阔步前行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  

甲村村

  甲村村   地理位置: 周村镇东部山区   气候特点: 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人口状况:400余户,1250口人   组织架构:村两委成员共7人,党支部有党员46名   农林牧副渔资源:有2718亩耕地,10000亩荒山   风土人情:人性质而好学,其气豪劲,民俭朴而敦本,有唐晋之遗风。  

下河村

  下河村概况    下河村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周村镇长河岸边,周犁公路穿村而过,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现有耕地1325亩,共230户,640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矿产资源贫乏。2012年全村总收入717万元。    2012年晋煤集团华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硫煤洁净利用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落户该村,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全村人民团结一心,以“依托园区、服务园区”为契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努力发展了养殖业、种植业和三产服务业,养羊100多只,养牛50多头,种植了150多亩核桃树,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社会事业方面,该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同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搞环境面貌整治,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铺设了下水管网。卫生所、便民店等设施齐全。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进而使得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  

西庄村

  西庄村概况   西庄村位于华阳山脚下,由西庄、寨上两个自然村组成,北与川底乡郭庄村相连,西与北留镇史山村接壤,南与岭西村相接,村党支部35名党员,全村689人。2012年,在潘红车书记的带领下,全体党员和村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全村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任务。村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成立了三家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民生工作继续改善,村民福利和社会保险稳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翻修村里两条主干道,交通更加方便,村容更加整洁;社会治安工作保持稳定,百姓生活更加安全、和谐。   展望未来,西庄村全体村民将更加团结一致,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努力奋斗,我们相信西庄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下町村

  下町村概况    下町村位于周村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该村由下町、东村、圪套、西河4个自然村组成,共504户,1550口人,现有耕地3316亩。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矿产资源贫乏。2013年全村总收入170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1308元。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全村人民团结一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努力发展了养鸡厂、养猪厂、养兔厂等几个大型养殖厂。其中晋城市旭胜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被授予省级示范合作社荣誉。该合作社于2006年5月30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230万元。主要经营蛋鸡养殖、饲料兽药经销、养殖技术信息服务、有机肥生产等项目。合作社依托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合作社社员人数已由当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124人,涵盖周边50余公里区域,带动当地农户360多户,总资产达500多万元。合作社和社员共饲养蛋鸡达20万只,年产蛋2500吨,年收入1500万元,纯收入160万元。合作社于2006年7月成功注册了“珏山”牌鸡蛋商标,办理了产品条型码,2007年12月通过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鸡蛋认证和山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推出了礼品篮、礼品箱等多种包装,产品已进入我市的金辇、凤展、福旺多等各大超市及周边城市。    社会事业方面,该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建有卫生所、便民店。同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搞环境面貌整治,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新建了文体活动广场。近年,投资50余万元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铺设了下水管网。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进而使得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  

苗庄村

  苗庄村概况   苗庄村位于周村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全村由苗庄、班堰、范堰3个自然村组成,已经开工建设的晋阳一级公路从该村经过,目前该村有耕地1137亩,共270户,870人,设3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党员16名,设3个党小组。村两委班子中党支部委员3名,村委委员3名。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8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485元。   近年,该村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对全村大街小巷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有三分之一的村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卫生所、便民店等设施齐全。2013年,全面完成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整理完善农家书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对班堰村进行自来水水网改造;并对园区及一级路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载体,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进而使得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新蓝图。  

中三村

  中三村概况    中三村位于泽州县周村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现有耕地888亩,共150户,390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鸡为主;矿产资源贫乏。2012年全村总收入94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    近年来中三村不断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钻了一眼机井,完成了道路硬化,积极推进新能源入户,目前全村所有村民都用上了清洁能源。    同时,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全村人民团结一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努力发展了几个小型养猪厂,共有猪存栏2000多头,另外还种有核桃树几十亩,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社会事业方面,该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同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搞环境面貌整治,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投资50余万元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铺设了下水管网。积极活跃群众文体事业,修建了农民文艺活动中心,卫生所、便民店等设施齐全。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进而使得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  

南坡村

  南坡村概况    南坡村位于泽州县周村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现有耕地1206亩,全村由南坡、窑头、峨沟3个自然村组成,共149户,372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矿产资源贫乏。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村的主导收入已经由纯农业向第二、三产业方向发展,外出务工、经商、运输等行业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使得村级各项工作都取得较大进展。    经济发展方面,2012年,村集体投资200余万兴建的兴农春养殖场已全面建成并顺利运行,新农春林果种植合作社已发展果树近100亩,极大地促进了村级经济增长。201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4800余元。社会事业方面,该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新建的村卫生所也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硬件设施全部到位并并投入使用。同时该村不断加大对公道路、水利、小流域、生态绿化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2012年,村集体投资投资51万元完成了3.14公里的街巷硬化工程。目前,全村正呈现出农民安居乐业,生活逐步提高,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杨山村

  杨山村概况    杨山村位于周村镇最东部,距镇中心10 公里。全村由杨山、庄上、后山三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6km2,现有居民213人,105户,耕地712亩。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一个党小组,14名0员。2012年,全村总收入39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00元。    杨山村,气候特点为春旱多风,夏秋多雨,冬寒干燥,属典型的大陆气候,四季分明,主要耕作为二年三熟制,适宜生产各种五谷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粮食品种为小麦、玉米、谷子和大豆。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  

坂上村

  坂上村概况    坂上村位于周村镇东部,晋韩公路南侧,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现有耕地1039亩,全村由天申、坂上、西沟三个自然村组成,共252户,703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矿产资源贫乏。2013年全村总收入98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050元。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全村人民团结一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努力吸引外来投资和内部创业,分别发展了聚富诚矿渣建材有限公司和天宇建材厂,目前两个公司发展顺利,为村里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另外村里现有养猪厂5家,猪存栏1500多头;正在建设的养鸡厂1家,投资80万元。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社会事业方面,该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同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大搞环境面貌整治,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投资30余万元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铺设了下水管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卫生所、便民店等设施齐全。    总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在未来会继续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进而使得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  

川河村

  川河村位于周村镇南部,距镇中心三公里处,全村共有136户445人,3个村民小组,耕种着1038亩土地,是一个独立行政村。支部共计党员13名,两个党小组,历来就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经济收入贫困的行政村。2012年,全村总收入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461元。   长期以来,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学校,建立了卫生保健站,硬化了主街道,村容村貌有了改善,获得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特别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村支部、党员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边学边干,做了一些民心所向的实事。例如完成全村自来水管道改造工程、扩大沼气用户数量等,为川河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今后五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将继续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通过改善炉灶,扩大养殖规模,重点扶持养羊大户等措施,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进而使得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为川河新农村的建设再上一个台阶。  

石淙头村

  石淙头村概况    石淙头村位于周村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现有耕地1300亩,共197户,478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矿产资源贫乏。村级班子健全,全村现有党员22名。2013年,全村总收入126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653元。    石淙头历史久远,村名源于村周围有十座小山都到此断头,原意是十终头,后窜写为石淙头。村子青山环抱,苍翠欲滴,清晨能听见鸟儿在枝头唱歌,牛羊到处可见,世世代代的村民在这里深居山坳,远离尘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河绕村东南而过,留下了无数神奇传说。村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所所深宅大院,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古朴典雅的“潘家大院’,是村里人世世代代的生活空间和精神家园,2009年被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国家“村村通”惠民工程给广大农村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我村在乡村公路建设上想方设法,多方筹措资金,通过“上级拨一点,村民集一点,企业助一点”的方式,很好的破解了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顺利铺通了我村通往外面的水泥路。不仅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加快了物资的流通,也提升了我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实现了一举多赢。    第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村以“依据山区做文章,多业并举谋发展”为主题,坚持把发展作为第要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把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    一是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樊光慧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历时三个月完成了村里的安全用水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从此老百姓天天能饮用到健康的深井自来水。    二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科学的眼光来发展我村的经济。针对山区,大力宣传退耕还林,不断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村里现有林地约300亩。我们大力发展果树、药材等种植业,四面的山上种植有核桃等果树,板蓝根等药材。    三是完成了“三化”工程,村里安装了路灯,实现了“亮化’;提高大家的护林防火意识,做到“火源不进山,森林才平安’:达到了山区的“绿化”卫生小组定期粉刷村里的墙壁,清扫主要街道,做好了村里的“整洁化”。    四是多方筹措资金,完成了农村党支部阵地建设,为新的党组织焕发生机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定期对村里的党员群众进行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了村民的素质。  

坪上村

  坪上村概况    坪上村位于泽州县周村镇长河东岸,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现有耕地1233亩,全村由坪上、谷坨、后河3个自然村组成,共270户,700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养猪、养羊为主;矿产资源贫乏。2012年全村总收入76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882元。    去年,在上级领导支持下,坪上村深化改革,养猪厂、养羊厂都发展的很顺利,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社会事业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同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去年为提高村民的饮水质量,进行了水网改造工程,使村民用上了更洁净的饮用水。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团结带领全村广大群众,求真务实,攻坚克难,进而使得村级各项工作稳步向前。  


下河村特产大全




下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