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村简介
大口村位于晋庙铺镇南端,周碗线路边,距晋城市区40公里。村西与小口村相连,村北与化布施村相连,村东、南与沁阳市常平村相连。全村共5个自然村,153户,720口人, 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名,下设三个党小组。
大口村是晋城南部典型的山区,海拔966米,村域面积6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663亩,全部属非机耕土地,总产量40000斤,人均470斤。气温适中,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年降雨量549.8毫米。5个自然村住房分散,房屋大部分属于老式建筑,比较陈旧,占地面积大,部分村现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但户户通水泥路仍没有实现。农业经济收入较低,大部分农户只能维持温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村委的带领下,抓准机遇,发展运输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截止目前,该村现在大型货车30多辆。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5105 | 048000 | -- | 查看 大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口村 |
小口村简介 小口村位于晋城市南端,晋豫两省交界处,距市区30公里,分5个自然村,全村共150户,610口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125人,女劳动力102人,分5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0名,其中男党员18名,女党员2名,下设两个党小组。村域面积15000亩,其中耕地777亩,林地面积5000亩,天然牧坡9000亩。年平均气温11.5度,年降雨量549.8毫米,适合发展林业,牧业。 目前,全村共有养殖大户5户,农民户均收入5000元。 |
晋庙河村 |
晋庙河村简介 晋庙河村位于泽州县南端,晋庙铺镇东北方向,离碗周线公路2.5公里,村东与王汉掌村接壤,村西与石槽村相邻,村南与晋庙铺村相邻,村北与北罗西村相邻,全村总面积3440.3亩,其中:耕地530亩,牧草地1026亩,水域6.5亩,未利用地1439亩,其它用地438亩,有三个村民组,一个党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 该村属于土石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全村82户,324人,男女劳动力112人,粮食总产量20万斤,人均收入3609元,养羊户3户,280只。养牛户2户,10头(其中奶牛7头,肉牛3头)。以农为主,没有副业收入,产业状况比较单一,生产责任制后,是我镇经济欠发达村之一。 |
伏堂街村 |
伏堂街村简介 伏堂街村位于泽州县南,镇政府所在地东8公里处,距晋城市区40公里。村东与盐厂村相连,村西与晋庙河接壤,北与石槽村相邻,村东与范谷坨村相邻。全村共95户,310口人,男劳动力100人,女劳动力85人。伏堂街村属晋城南部典型的山区,气温适中,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年降雨量549.8毫米。耕地面积570亩,石厚土薄,以种植小麦为主,兼种大豆、谷子、玉米作物。农田土壤褐土占三分之二,红胶土占三分之一,经几次土质化验,该土团粒结构紧,很有增产潜力,由于山路崎岖,自然条件恶劣,农业收入较差。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50元。 该村是一个经济落后,信息闭塞,道路不便的一个贫困村,村民住房基本告别原来的土石结构,逐步向砖混迈进,但是居住分散,分布在15平方公里范围内。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30%,饮水条件尚在改善之中,村的基础设施已逐步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村。基于上述现状,村集体经济受诸多因素影响,无法正常开展新农村建设,全村人口流动情况显著,又因该村地面无资源,地下无企业的条件所限,村民们只有纷纷外出打工。 |
大池头村 |
大池头村简介 大池头村位于泽州县南,位于晋庙铺东15公里处,是典型的山区大村。村东与盐厂接壤,村南与韩家庄交界,村西与晋庙铺相邻,村北与伏堂街相靠。全村共有五个自然村(大池头、瓦窑、右道掌、车裕、东坡)共有250户,1000口人。其中劳动力有480人,男劳动力300人,女劳动力180人。有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2名。大池头村是晋庙铺镇典型的山区大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00亩,机耕面积占60%,林地面积2100亩,天然牧坡1800亩。农田土壤褐土占2/3,红胶土占1/3,伏良田有800亩,农业粮食产量年均60万斤,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从全村经济情况来说,大池头村整体经济、农民收入在晋庙铺镇位居中游,村集体无企业,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农民主要以种地为生,人们年人均农业收入占65%。另外,辅以林牧业和运输业及其它服务产业,其中,林牧业收入占到20%,运输业收入占10%,其它服务产业占5%,农民人均收入为3300元。 |
黑石岭村 |
黑石岭村简介 黑石岭村位于泽州县南端,原太洛复线南1公里,距晋城市区29公里处。村东与山尖村、油坊隔河相望,村南和小口村接壤,村西是窑掌,村北和草底铺相连。全村原有五个自然村组成(黑石岭、南大路、英旺河、双家洼、小洛河),全村共有400户,1456口人,其中男劳动力391人,女劳动力284人。分7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7名,其中男33人,女4人,下设7个党小组。黑石岭村地势比较平坦,海拔935米,村域面积89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47亩,机耕面积达95%,年粮食总量823500万斤,人均500斤,其中退耕还林土地面积237亩。林地面积2800亩,天然牧坡4475亩。农田土壤褐土占3/5,红胶土占2/5,土质结构紧,生草旺,有增产潜力。全村用水方便,利用大井等几股水集中抽到水塔供全村人饮用。村东北有大坝一个,蓄水量为10000立方,供全村人畜用水,灌溉菜地,还有利于建厂村企业。 该村是一个既无固定企业,又无地下矿产资源,人们以农为生的农业大村。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利用太洛公路相邻的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煤炭运输业,到目前为止,全村有大吨位货车50辆,小型货车7辆,中型客车一部,小车8部,三轮车10部,现村内有日杂烟酒小铺、理发、镶牙、村卫生所、小学、幼儿园。农业年经济收入47万元,林牧业收入25万元,二、三产业收入348万元,全年总收入420万元,人均年收入2810元。 |
拦车村 |
拦车村简介 拦车村位于晋城市南端,紧连晋洛复线,距晋城市区26公里,东与范谷坨村接壤,和晋庙铺镇仅千米。全村共2个自然村,540户,1980口人,全村居住在2公里长的山脊上,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30年以上,全村劳动力827人,其中男劳动力419人,女劳动力408人,分四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50名,其中男47名,女3名,下设3个党小组。 拦车村是一个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目前全村有支部活动室一个,大吨位货车80部, 小型货车20部,中型客车3部,小车18部,现村内有汽车修理、维修、配件、理发、粮油。供销合作社、村级卫生所、教学楼、幼儿园。农业经济收入59万元,林牧收入35万元,二、三产业年收入690万元,全年总收入784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3880元。 |
石槽村 |
石槽村简介 石槽村地处周沁公路旁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全村共有267户,1049口人,耕地1129亩,经济主要以运输业和农业为主。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30万元,人均纯收入6356元,比2006年增长15%,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新农村建设以来,该村以 “二十字”方针为指导,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完成了旧村改造工程,修建了统一住宅楼;硬化了1.5公里的街道,并安装了路灯,培植了绿化带;实现了引水入户工程;建成了高标准卫生所一个,乡村超市一个,文体广场一个,群众活动大院一个和一所寄宿制小学;建成了一个大型秸杆气化站,实现了新型能源入户;完成了电话、有线电视95%和99%的普及率;促进了农民创业,依托交通优势,运输业优势凸显,2007年底,全村共有运输专业户145个,新增车辆46部。通过栽桑养蚕,种植业成效明显,2006年至2007年,全村桑苗面积新增50余亩,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两委班子团结和谐,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该村以运输业为主导产业,目前全村共有运输专业户145个,车辆145部,传统产业,种植品种单一,农业发展缓慢,没有其他收入。 |
范谷坨村 |
范谷坨村简介 范谷坨村位于晋庙铺镇晋庙铺村东三公里处,地处太行山顶端,以丘陵为主,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冬暖夏热春早,全村总人口210人,男、女比例为9.4比10,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45.7%。全村占地2508.8亩,其中耕地面积417亩,人均2亩。全村以农业耕种为主,主要以小麦、黄豆、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由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低,导致生产效率不高,亩产300公斤左右。 该村属我镇经济不发达村之一,目前,旅游业正在进一步开发之中,将来该村将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
韩家村 |
韩家村简介 韩家庄村位于泽州县晋庙铺镇东南侧,距镇政府所在地八公里,地处太行山顶端,以丘陵为主;土壤以黄壤帮红色土为主,土壤微酸性至微碱性。全村共40户,117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60人,女劳动力40人。一个党支部,共有6名党员,设一个党小组。村域面积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0亩,机大学老师面积达90%,年粮食总量12万斤,人均700斤。林地面积400亩,天然牧坡3000亩。农田土质好,很有增产潜力。 经济和产业,2006年,全村经济总产值31万元,其中,农业中收入为21万元,其他收入为1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2742元,全村现有个体小卖部1处,养猪场1个。 |
盐厂村 |
盐厂村简介 盐厂村是晋庙铺镇东部山区村,由五个自然村组成。距晋庙铺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村东,北与大箕镇河西村接壤,南与石盆河村相邻,村本与大池头村相连。全村共5个自然村,150户,630口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110人,女劳动力98人,分5个村民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名,下设2个党小组。村域面积45000亩,其中耕地1420亩,年粮食总产量30万斤,人均500斤,年平均气温11.5度,年降雨量549.8毫米,适合发展林业,牧业。 盐厂村农业经济收入不足,村集体经济匮乏。村多数劳动力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
后山尖村 |
后山尖村简介 后山尖村位于泽州县南部山区,距周沁线1.5公里。全村50户,210口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80人,女劳动力70人。党组织和村委组织健全,设一个党支部,党员11人,其中女党员3人,该村地处一个洼地,海拔885米,村域面积1800亩,其中耕地面积300亩,机耕面积达35%,年粮食总量18万斤,人均800斤。公益林地面积2000余亩,天然牧坡900亩。农田土壤褐土占2/3,红胶土占1/3,经几次土质化验,该土团粒结构紧,很有增产潜力。 后山尖村农业经济收入较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村委的带领下,抓准机遇,利用沿守周沁公路的独特优势,发展运输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截至目前该村现有大吨位货车12部,小型货车3部,小车5部。为保护基本农田,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统一规划,1996年村内进行了拆旧改新工程,住房结构明显改善,85%村民住上了钢筋、砖木结构的新房,街道全部硬化,并全部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村委修起了办公楼。农业年经济收入16万元,林牧经济收入6万元,第二、三产业年收入486万元,全年经济总收入508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4163元。 |
艾河掌村 |
艾河掌村简介 艾河掌村位于晋庙铺镇南端30公里处,周碗线路边。村西与小口村、黑石岭村相邻,村北与草底铺村紧邻,村东与后山尖村相邻,村南与山尖紧邻。全村共110户,425口人,其中:男劳动力130人,女劳动力120人,劳动力均衡。 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名。 艾河掌村是晋城南部典型的山区,生活条件恶劣。农业经济收入较低,大部分农户只能维持温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村委的带领下,抓准机遇,发展运输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截止目前,该村现在大型货车30多辆,但由于近年来运输业的萧条,前景不容乐观。据统计,2006年底,艾河掌村人均收入4087元。近来年,农业生产和第二、第三产业经济收入与前几年相比有所滑坡,特别是全村赖以生存的运输业,因为国家宏观调控及市场运营业多方面因素影响,呈现出萧条疲软之状,农民收入受限,经济增长减缓。在地下无资源的地理条件下,还应因地制宜,千方面计发展运输业,壮大运输规模;农业生产上,要巩固农技校,加强定期培训,实行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第二、三产业上,要增设服务体系,为经营者提供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虽初具规模,但还未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公益事业上,缺口太大,应迎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由于我村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生产效率不高,因此,借助目前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科学规划,引人引资,广开农民就业及农村经济增长新途径,势在必行,更是全村人民的迫切之需。 |
王汉掌村 |
王汉掌村简介 王汉掌村位于泽州县南,位于晋庙铺镇西北部3公里处,是典型的山区大村。村西与南李家庄接壤,村北与南河西交界,村东与大池头相邻,村南与晋庙铺相靠。全村共有三个自然村(富裕村、王汉掌、西掌)共有123户,502口人。其中劳动力有151人,男劳动力110人,女劳动力41人。有一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8名。王汉掌村是晋庙铺镇典型的山村,地势北高南低,村庄依山而建,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村庄。耕地面积104亩,林地面积20亩,天然牧坡1000亩。土壤以褐土为主,粘化强度较大,自然肥力较高,因此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从全村经济情况来说,王汉掌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农民主要以种地为生,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乡村。近几年来,广大农民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从事种、养殖业。同时,还依托较好的区位优势,积极从事交通运输业,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达50余人。林果业资源丰富,以柿子、核桃为主。种植业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为主。全村大牲畜达5头,羊存栏200只,粮食总产30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元。 |
草底铺村 |
草底铺位于晋城南端,原太洛复线路边,距晋城市区28公里处。村东与山尖、艾河掌接壤,村西背靠窑掌,村南与黑石岭相邻,村北与拦车相连。全村共4个自然村,360户,1200口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210人,女劳动力198人,分四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3名,其中男30名,女3名,下设4个党小组。草底铺村海拔936米,村域面积5800亩,其中耕地面积930亩,机耕面积达95%,林地面积1700亩,天然牧坡2000亩。1996年打机井一眼,时流量为30立方,可供人畜用水,利于建厂办企业。 草底铺村农业经济收入居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村委的带领下,抓准机遇,利用沿守周沁公路的独特优势,发展运输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截至目前该村现有大吨位货车290部,小型货车20部,小车60部。为保护基本农田,合理利用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统一规划,1994年村内进行了拆旧改新工程,住房结构明显改善,85%村民住上了钢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并相继硬化、绿化、亮化了街道。村委修起了办公楼、露天剧院、新建了教学楼、标准型的幼儿园。沿周沁公路北侧修建商业用房60间,现村内维修部、配件部、餐饮厅、粮油部、洗浴中心、饮食蔬菜部等专卖店等达50多家。农业年经济收入50万元,村牧经济收入10万元,第二、三产业年收入1900万元,全年经济总收入22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4580元。 |
南李家庄村 |
南李家庄村简介 南李家庄村位于晋城南端,距晋城市区22公里,村东与伏堂街村接壤,村西与南王庄村相连,南接关坡、北罗西村,北与大箕村相邻。全村共175户,685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117人,女劳动力110人,分4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0名,其中,男17名,女3名,下设3个党小组。 该村以运输业为主导产业,目前,有运输户20户,养殖户5户,集体收入达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80元。 |
石盆河村 |
石盆河村简介 石盆河村位于晋庙铺镇南端,与河南省搭交界,距晋城市区60公里。村东与盐厂村相连,村西与韩家庄接壤,南接河南省,北与油房村相邻。全村共110户,460口人,男劳动力150人,女劳动力130人,分2个自然村。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名。石盆河村属晋城南部典型的山区,气温适中,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年降雨量549.8毫米。耕地面积933亩,石厚土薄,以种植小麦为主,兼种大豆、谷子、玉米作物。农田土壤褐土占三分之二,红胶土占三分之一,经几次土质化验,该土团粒结构紧,很有增产潜力,由于山路崎岖,自然条件恶劣,农业收入较差。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72元。 2004年初,在村委的带领下,为了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全体村民奋力开通了我村至油坊村的乡村水泥道路。村民住房已告别原来的土石结构,逐步向砖混迈进,但是居住分散,分布在10平方公里范围内。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了30%,饮水条件尚在改善之中,村的基础设施已逐步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村。 |
大口村 |
大口村简介 大口村位于晋庙铺镇南端,周碗线路边,距晋城市区40公里。村西与小口村相连,村北与化布施村相连,村东、南与沁阳市常平村相连。全村共5个自然村,153户,720口人, 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名,下设三个党小组。 大口村是晋城南部典型的山区,海拔966米,村域面积6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663亩,全部属非机耕土地,总产量40000斤,人均470斤。气温适中,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年降雨量549.8毫米。5个自然村住房分散,房屋大部分属于老式建筑,比较陈旧,占地面积大,部分村现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但户户通水泥路仍没有实现。农业经济收入较低,大部分农户只能维持温饱。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村委的带领下,抓准机遇,发展运输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截止目前,该村现在大型货车30多辆。 |
化布施村 |
化布施村简介 化布施村位于泽州县南部,距市区40公里,全村分5个村民小组,194户,780口人。耕地面积924亩,其中粮田面积800亩,以种植小麦为主,以其他的大豆、谷子、玉米作物为副。近年来,该村以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为契机,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 全村分三个生产区,即农业生产区,优质桑园生产区和养殖区,农业生产以每个自然村耕地为主,做好粮食生产和产品自足有余,优质桑园生产区以4小队的地块为主,发展100亩,养殖区以两个小队为主,养羊200只,年收入约16万元。 |
油坊村 |
油坊村简介 油坊村位于泽州南端,原太洛复线路边,距晋城市区35公里处。村东与石盆河接壤,村西与小口、黑石岭相接,村南与化布施相邻,村北与山尖相连。全村有160户,495口人,低保4户、10人,其中男劳动力180人,女劳动力170人,男女劳动力均衡,分为两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下设两个党小组,党员23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1名。油坊村处泽州南部大山区,海拔966米,气温适中,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年降雨量549.8毫米。村域面积6200亩,其中耕地面积522亩,机耕面积达40%,年粮食产量30万斤,人均600斤。林地面积5700亩,天然牧坡2000亩,农田土壤褐土占三分之二,红胶土占三分之一,经几次土质化验,该土团粒结构紧,很有增产潜力,但缺水情况较为为严重,所以生产效率不太高。近年来借助“村村通”和“饮水解困”政策的实施,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出村路、村主街道以及户与户的小路全部硬化,由于硬化较早,有部分现已损坏,户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村民住房已告别原来的土石结构,逐步向砖混迈进,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现达10%,饮水条件尚在改善之中,村的基础设施已逐步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全村。 油坊村农业经济收入居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抓住机遇,利用沿靠周沁公路的便利条件,发展运输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目前,本村有大吨位货车30部,小型货车10部,小车10部。全村年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5005元。 |
山尖村 |
山尖村简介 山尖村位于晋城市区南端,周碗复线公路中间,距晋城市区30公里,离太行关煤焦管理站1公里处,村东与油坊、石盆河接壤,村西与艾河掌、草底铺相连,村南与黑石岭相隔,村北与后山尖相接。全村共有120户,480口人,其中男劳动力157人,女劳动力110人,全村现有党员18名,1个党支部,2个党小组。地处山区,村庄在我村地理位置最高处,海拔900米,气温适中,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5℃,年降雨量549.8毫米。村域面积6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530亩,占总体面积的十分之一,机耕面积达70%,年粮食总产量24万斤,人均粮食460斤,人均耕地1.1亩。林地面积1500亩,天然牧坡400余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的十年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广大村民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沿守公路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交通运输呈下坡趋势,农民收入受到很大限制,到目前为止,全村由原来的户均一部车下降到现阶段的全村只有三十余部车,尽管如此,交通运输业仍为我村农民的主导产业,村民收入差距较大,多者不足4000元,少者就是几百元,村集体收入更是寥寥无几。 1997年泽州县规划局对我村进行了拆旧改新的房屋规划,住房结构有了改善,10%的村民住上了二层楼,安装了路灯,建起了村委教学一体的综合楼,使学生能在宽阔、舒适、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农业年经济收入21万元,林枚业收入6万元,第二、第三产业年均收入946万元,全年经济总收入973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4207元。 |
北罗西村 |
北罗西村简介 北罗西村位于晋城市南端,晋城南约23公里处,东临王汉掌,南与晋庙河接壤,西邻天井关,属晋城南部典型的山区,海拔997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5度,无霜期180天左右,全村设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名,其中男党员7名,女党员1名,下设两个党小组。年平均气温11.5度,年降雨量549.8毫米,适合发展林业,牧业。 目前,全村主要收入靠农业,无其他收入。 |
南王庄村 |
南王庄村简介 南王庄村位于晋城市南,距市区20公里,村东南与南李家庄村接壤,村西与犁川镇相连,南接天井关,北与大箕镇相邻,全村共2个自然村,161户,615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105人,女劳动力102人,分4个村民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名,下设4个党小组。村域面积60000亩,其中耕地952亩,年粮食总产量33万斤,人均536斤,年平均气温11.5度,年降雨量549.8毫米,适合发展林业,牧业。 目前,村内有运输户23个,养殖户5个,农民人均纯收入4073元。 |
关坡村 |
关坡村简介 关坡村位于泽州县晋庙铺镇的北端,全村共62户,240口人,耕地 320亩,人均收入2652元,是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村民无收入的村庄,近年来,该村坚持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始终坚持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目标,坚持围绕市场结构调整,新农村一年一个台阶。 目前该村以干果以及特种养殖为主,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书记1人,村委主任1人,支部委员2人,村委委员2人,村委班子团结,社会稳定,全面建设新农村劲头十足,现有养殖户5个,经济及社会建设目前尚落后。 |
沙石堡村 |
沙石堡村简介 沙石堡村位于晋城市南端,晋城南约23公里处,分四个自然村,全村共180户,750口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247人,女劳动力223人,分4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0名,其中男党员30名,女党员2名,下设两个党小组。村域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50亩,林地面积1500亩,天然牧坡2300亩。年粮食总产量30万斤,人均500斤,年平均气温11.5度,年降雨量549.8毫米,适合发展林业,牧业。 目前,全村共有运输车辆50余部,商网业网点9个,村级卫生所一个,气修部2个,中型铸造厂1个,预制厂1个,全年总收入约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00元。 |
天井关村 |
天井关村简介 天井关地处周碗公路旁边,是历史上“孔子回车”之地,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一个党支部,七个村民小组,250户,1050口人,经济主要以运输业和畜牧业为主。2007年,全村经济纯收入524万元,人均纯收入4770元,比2006年增长15%,是晋城市新农村建设达标村。 新农村建设以来,该村紧紧抓住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农民创收这两大主题,全力发展。完成了2公里的街道硬化工程,基本实现了“户户通”;完善了供水工程,实现了引水入村工程;扩建了学校,改善了学校条件,建成了一所高标准寄宿制小学;建成了群众健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专门的文体活动队伍;建成了较高标准的农村超市和卫生所,方便了群众生活;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95%以上的入户率;提升了社会保障功能,“新农合”参合率和“社保”参保率分别达到了100%和30%。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运输业和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借助泽州物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全村运输户新增20余户,运输效益也明显提升;通过建设养殖园区,畜牧业发展势头喜人。建成了存栏15头以上养牛场一个,百头养猪厂一个,存栏1000只养兔厂一个。 2008年,天井关村将在引深运输业和畜牧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借“孔子回车”效应,打造经济发展朝阳产业,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
大山河村 |
大山河村简介 大山河村位于泽州县西端,晋庙铺镇西北方向,离碗周线公路6.5公里,村东与山河接壤,村西与拦车村相邻,村南与窑掌村相邻,村北与山河镇相邻,全村总面积5000m2,其中:耕地1120亩,牧草地3026亩,水域16.5亩,未利用地3439亩,其它用地438亩,有六个自然村组成。一个党支部,下设五个党小组。该村属于土石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全村260户,900人,男女劳动力500人,粮食总产量40万斤,人均收入3192元,养羊户1户,150只。养牛户20户,60头。养蜂60箱。以农为主,没有副业收入,产业状况比较单一,生产责任制后,是我镇经济欠发达村之一。 |
张虎街村 |
张虎街村简介 张虎街村位于晋城市南端,离现在的周碗线1.5公里,东与拦车村接壤,南与大山河村相邻,西于韦街村相连,北面是镇所在地的晋庙铺村,全村共108户,410口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80人,女劳动力76人,分两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8名,其中男党员16名,女党员2名,下设两个党小组。张虎街村村域面积4.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0亩,林地面积2000亩,天然牧坡3000亩,农田土壤褐土占1/2,沙壤土占1/2,村下一小山泉日流量30立方,可供人畜用水。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支部和村委的带领下抓住机遇,利用207国道的独特优势,发展运输业,使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65%的农户修起了独家院,硬化了街道,并铺设了通往主干公路的1.5公里水泥路,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
窑掌村 |
窑掌村简介 窑掌村位于晋庙铺镇南端,与山河镇搭交界,距晋城市区约30公里。村东与草底铺、黑石岭等村相连,村西与大山河洞掌村相接壤,南接山河镇月湖泉村,北与拦车相邻。全村共28户,85口人,男女劳动力均衡,男劳动力18人,女劳动力13人,分2个村民小组。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名。窑掌村属晋城南部典型的山区,海拔997米,村域面积27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100亩,全部属非机耕土地,平均亩产量792斤,总产量80000斤,人均800斤。林地面积200亩,天然灌木林2300余亩。农田褐土占1/3,红胶土占2/3,村北有历史悠久的小月寺庙,中有中月寺庙,南部紧挨山河镇的大月寺景区。村庄全部建筑在山石之上,土地也基本上都在沟洼当中,村民历代以农为生。 窑掌村由于石厚土薄,山路崎岖,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农村经济收入较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村委的带领下,为了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全体村民奋力开通了我村至拦车村的乡村道路。但由于每年雨季,洪水暴发及山体滑坡等现象,道路是年年修年年坏,年年再修,多数年轻点的村民大都搬到了河上的村居住或做小买卖,日常居住的基本上是行动不便利的20多个老人。村民靠农业与养殖业维持生计。目前现有散养户2户,总收入达3000元,村组织集体收入甚微,农民总人均收入2494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