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公,位于泽州县北部,距晋城市区仅17公里,郑太铁路和长晋公路沿村而过。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物源丰富、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古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现有“小康村镇、太行明珠”之美称。
巴公二村处于巴公镇中央地带,是巴公镇政府所在地,商业街内,店铺林立,热闹繁华,农民别墅,建造新颖,村中央的农民文化广场,设施齐全、花草争艳、林荫铺道、文化长廊、古色古香,是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巴公二村,现有农户466户,村民1200余口人,其中党员58名,现有土地1040亩,其中耕地974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村集体现有建材企业两个,均在承包经营。
近年来,二村两委实行了一系列的惠农举措。一是国家减免政策和粮食直补得到了落实:二是麦种、化肥、农药免费供给村民,连旋地、犁地也全部免费。三是逢年过节,为村民发放粮、油、菜等福利,人均达千余元。
二村两委在工作中重大事项的决策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 在集体资金管理上,健全了财务开支审批、审计监督和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的制度。全村村民98.8%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5108 | 048000 | -- | 查看 巴公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来村村 |
来村村位于巴公镇西北,距镇政府4公里,总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3442亩,耕地面积2858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864户,总人口2449人,党员总数85名。 |
西头村 |
西头村是泽州县巴公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巴公镇西南部。村庄北邻桥岭村,西南邻南连氏村,东与东头村接壤;环城高速从我村穿过,外挨着巴公路,交通便利,区位条件良好。我村现有人口183户,610人;现有耕地668亩,林1500亩,果园25亩。果园以挑树种植为主。养殖业以散户养殖为主。 西头村委是一个单独行政村,现有两委成员6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我村委基础设施齐全,有舞台、老年活动室、村级健身广场、卫生所、便利店、百姓之家、学校等。 |
北堆村 |
北堆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泽州县地名普查资料现实,北堆村原名北土堆村,因刚刚形成村落时,村中央有一高高的土坡而得名,后衍化、演变和简化为北堆村。 本村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春季多寒而干旱,夏季多雨而炎热,秋季凉爽而多阴,冬季干冷而多风。北堆村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且容易开采。几处古煤窑遗址足可以证明,早在古代,勤劳智慧的北堆村人就开始从事挖煤的行当。由于古人缺乏环保意识,曾大量盲目滥采滥挖。直到改革开放后,新上任的北堆村两委领导,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决定以煤炭为产业支柱,大力兴村。北堆煤矿曾经是支撑村集体经济的重点企业。 以牛志明同志为核心的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全面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班子勤政廉洁、开拓进取,深得群众信任。如今的北堆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宽裕型小康村”。 |
靳圪塔村 |
我村位于巴公镇西5公里,地处丘陵。初由靳姓建庄。东南北三面临沟,西面靠在陵堆上,故以“圪塔”名村。全村共有关212户,800余人,1500耕地,以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地面企业。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全村共有关23名党员,9名村民表,四个村民小组。 靳圪塔村与来村村、西头村、北堆村、闫坟村、靳庄村、冯窑村、尧头村、三家店村、巴公三村、双王庄村、巴公二村、官庄村、北郜村、西郜村、东郜村、渠头村、东寺庄村、东头村、西寺庄村、柳坡掌村、庄头村、南山村、兴王庄村、东四义村、李村村、柏杨坪村、山耳东村、二仙掌村、郭家庄村、西四义村、甘润村、巴公四村、北板桥村、坡头村、双南庄村、西板桥村、陈沟村、桥岭村、李裕庄村、巴公一村、古洞墕村相邻。 |
闫坟村 |
闫坟村基本情况 闫坟村位于巴公镇西部,是一个山区小村。全村有80户,282口人,面积451亩,全村有党员15名,村民代表10人,村两委干部5人,全村60%以上劳动力外出打工。 闫坟村与来村村、西头村、北堆村、靳圪塔村、靳庄村、冯窑村、尧头村、三家店村、巴公三村、双王庄村、巴公二村、官庄村、北郜村、西郜村、东郜村、渠头村、东寺庄村、东头村、西寺庄村、柳坡掌村、庄头村、南山村、兴王庄村、东四义村、李村村、柏杨坪村、山耳东村、二仙掌村、郭家庄村、西四义村、甘润村、巴公四村、北板桥村、坡头村、双南庄村、西板桥村、陈沟村、桥岭村、李裕庄村、巴公一村、古洞墕村相邻。 |
靳庄村 |
靳庄村位于巴公镇西北5公里处,地处丘陵,巴马公路从村中穿过。共有418户,1200口人,1965亩耕地。 |
冯窑村 |
冯窑村地处丘陵,在镇西8公里处,全处97户,总人口320人,耕地面积588亩. |
尧头村 |
尧头村 尧头村基本情况 尧头村地处丘陵,位于巴公镇西北3公里处,全村318户,890口人,0党员共28名,耕地1030亩,1993年步入小康行列,现有资源整合煤矿一座,近年来集体兴建村委办公楼、舞台、教学楼。2009年全村农户全部用上了清洁的煤层气,并且完成了连片供水工程,使村民全部用上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 |
三家店村 |
三家店村基本情况 三家店村原名殷思镇,后有殷、唐、越三家在此开店因此改名为三家店,三家店村位于巴公镇的最北端,是泽州县通往高平的北大门,是巴公镇的第二个自然行政大村,北于高平市河西镇界牌岭村相接,南和晋城市福盛钢铁有限公司相处,西于巴公镇北郜村相邻,东有兰花集团莒山煤矿相连,东有铁路,西有207国道,我们村是地理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美丽,富饶,辽阔,交通十分便利的村庄。 全村人口有3250人,1031户,0员70人,群众代表54人,耕地面积有2950亩,人均0.7亩,全村人均收入4600元,现有联营煤站一个,村内有琉璃厂一个、铸造厂一个、等私营企业,村内有大规模养殖场1个,还有几个小的养殖场,近年来我村的养殖业不断壮大。 开展实践科学发展活动以来,党总支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党总支,村委会相继换届,一些青年进入村委,担任村委的各领导位置,党总支立即组织两委成员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观,根据科学实践发展观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总要求,根据村内实际情况制定出抓班子、强队伍、固根基构建和谐三家店的主体和载体。 通过科学实践发展观学习和讨论,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认识,觉悟不断提高,一致认为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对群众充满真情和深情,才能激发释放工作热情和豪情,两委成员全体党员一致认为,党总支要有合理化的建议,村委会有商议,党员大会有决议,群众代表有决策。 科学实践发展观以来,两委成员,全体党员一致认为一定要坚持以群众为本,一致认为只有对群众有感情,工作才会有热情,一致认为只有用科学实践科学展观,扎实工作,做好保增长、保民主,促稳定调整结构上水平,要从群众的迫切愿望出发,能够让群众从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增加信心为构建和谐的三家店而努力奋斗! |
巴公三村 |
巴公三村简介 人杰地灵,物富民丰的巴公三村位于太洛公路、太焦铁路沿线,交通方便,地理环境优越,全村现有580户,1860口人,1680亩耕地。先后被省、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总支”、“小康村”、“文明卫生村”、“经济发展强村”、“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特色村”、“生态园林绿化村”、“村镇规划建设先进村”、“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村”、“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宽裕型小康村”、“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全村人民在村两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本村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奋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良性循环”中坚持“两手抓”,使巴公三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党总支、村委会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几年来,先后办起了煤矿、铁厂、商业贸易大楼、加油站、面粉厂、纯净水厂、星级宾馆、饭店、休闲洗浴中心、硅铁厂、综合建材厂、煤炭储运站等集体企业,又组建起太行铸造集团。 巴公三村先后硬化了所有街道,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了环境,安装了闭路加密电视、网络宽带电脑进入了农户家庭。10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0%的村民参加了养老保险。集体为村民免费供水、供煤、供暖、村民免费洗浴、免费收视。组建起全市首家大型农民威风锣鼓等实事,又投资360万元改建了小学、幼儿园,新建了中学教学楼,又投资120万元打深井、建起了水塔供应站,又投资1200多万元,拆迁旧房开工兴建了五华里长、四十二米宽、花带、路灯为一体高标准的科工贸大街,又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具有现代化农民特色的两个安全文明住宅小区,兴建了农田水利灌溉、健身、游乐为一体的水上公园,村容村貌正在朝着农村城市化方向发展。 巴公三村决心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重要思想,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与时俱进、奋力开拓、不甘人后、勇争第一,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创建国家级文明村而奋斗。 |
双王庄村 |
双王庄基本情况 双王庄村位于泽州大地北端,地处丘陵,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山村,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全村180余户,840余口人,1100余亩耕地。1993年迈进小康村,2008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双王庄人民,辛勤劳作,艰苦创业,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引下,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连年提高,投资百余万元进行了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养鸡场和牧羊场。 与些同时,自1992年以来,累计投资千余万元,实现了道路、街道的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新建了整齐的住宅小区和单元楼,建成了设备一流,美观大方的教学楼,重建了宏伟气派的人民舞台,雕塑精美,金碧辉煌的关帝大庙,祖始庙翻修一新,瑰丽壮观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更是引人注目,在那里集健身,娱乐,休闲和学习于一体。现在的村民们做饭用上了卫生方便的秸秆气,吃上了清洁卫生的深井水,享受到了新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生活保险,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一件件与农民生活习习相关的实事,得到了实现。 如今的双王庄,真是山新、水新、道路新,人的精神面貌更是新。双王庄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意气风发,锐意进取,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向“五年型”新农村目标跨步前进! |
巴公二村 |
巴公,位于泽州县北部,距晋城市区仅17公里,郑太铁路和长晋公路沿村而过。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物源丰富、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古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现有“小康村镇、太行明珠”之美称。 巴公二村处于巴公镇中央地带,是巴公镇政府所在地,商业街内,店铺林立,热闹繁华,农民别墅,建造新颖,村中央的农民文化广场,设施齐全、花草争艳、林荫铺道、文化长廊、古色古香,是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巴公二村,现有农户466户,村民1200余口人,其中党员58名,现有土地1040亩,其中耕地974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5400元。村集体现有建材企业两个,均在承包经营。 近年来,二村两委实行了一系列的惠农举措。一是国家减免政策和粮食直补得到了落实:二是麦种、化肥、农药免费供给村民,连旋地、犁地也全部免费。三是逢年过节,为村民发放粮、油、菜等福利,人均达千余元。 二村两委在工作中重大事项的决策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 在集体资金管理上,健全了财务开支审批、审计监督和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的制度。全村村民98.8%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官庄村 |
官庄村简介 官庄村位于泽州县西北部,南牛线东段距市区20公里处,共有289户,953口人,分3个村民小组,有1205亩耕地。全村党员36名,其中正式党员36名,预备党员0名,分3个党小组。群众代表21名。 |
北郜村 |
北郜村位于巴公镇北部,与高平市接壤,村有土地1995亩,551户,1660口人,下设7个村民小组,7个党小组。 |
西郜村 |
西郜村基本情况 巴公镇西郜村位于泽州县巴公镇以北7.5公里,长晋路面1公里,全村总面积8000亩,耕地3400亩,总户数678户,农业人口2339人,非农人数47人。 |
东郜村 |
东郜村基本概况 东郜村位于泽州县巴公镇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6.1公里,距离县政府驻地23.8公里,南与李村、来村毗邻,北与西郜、北郜、三家店邻近,东隔省道和铁路与双王庄、南庄相望。东郜村地处丘陵,地形复杂,地势高低错落,村庄建成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2011年底,全村共有177户,总人口453人,耕地340亩,总收入203万,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东郜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为小麦,部分居民从事养殖业。 村域范围内有晋钢钢厂,效益良好,极大地促进了我村的餐饮业、运输业等三产业的发展。我村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环保,生态,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渠头村 |
渠头村位于泽州县北部,是全县较大的行政村之一,全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利,各类资源丰富,乡风人文淳郁,整体环境优越。村东邻长晋高速公路仅2公里,西距巴公镇政府2公里,村南良田沃野千顷,村北矿产资源充殷。郑太铁路穿村而过,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规划在列,自古以来我村就被外界响亮地赞誉为“金渠头”。 全村现有4368口人,十二个生产小组,党员136人,7600亩耕地。多年来,我村以传统农业为支柱产业,村民勤耕细作,粮食产量逐年丰收,为国家作出了特殊贡献,历史上有过华北地区第一农业村的美名。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党总支坚持以-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宗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方向,两委一班人,强抓机遇不放松,团结一致,不甘人后,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村镇建设日新月异,房屋住宅整齐有序,民主法制齐头并进,群众生活安居乐业。目前村内180条街道全部以钢砖和水泥路面硬化,并形成“三纵四横”的整体布局。通过对村容村貌的大力整治,先后投资250万元,硬化了路面15000平方米,安装路灯70盏,使村内街道得到了亮化,绿化了村内街道和文化广场环境2000平方米,给群众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空间。 今年以来,村两委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立足自身优势,解放思想,拓展视野,在困难面前发扬了渠头人的吃苦耐劳精神。积极抢抓机遇,大力营造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借助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正式启动东风,先后引进在全县名列前矛的民营制造企业——清慧铸件公司;引进了以培育特种菌类为主导的山西神农农业有限开发公司,带动全村新型种植业生产项目,艾司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炬坤生物两大工程相继试投产,以上企业可为村里解决600到1000个劳动力就业。下一步,随着上述企业的发展壮大,渠头村以工业带农业的发展框架势头凸显,村里的发展空间和创业环境也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号角风顺帆扬。 经过我们全体党员群众的群策群力,渠头村的未来蓝图已跃然纸上。构筑更加美好的信心时不我待。下一步,在凭借自身发展的同时,我们将积极引进外资,并将出台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凡有意来渠头投资开发的厂家、公司在享受巴公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我们将协助办理各种证照、以及一切与企业相关的行政管理手续,并对外来企业在水、电、路、土地等主产和生活方面提供便利服务。如果有意向,我们还可以协商对新企业统一进行住宿规划,纳入村镇生活小区,实行同意管理,共建和谐企地局面。 渠头村是充满希望、渴望发展的一方热土:是开发建设的理想沃土。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渠头人,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共商发展,投资兴业。 |
东寺庄村 |
东寺庄村基本情况 东寺庄村位于晋城市西北20公里处,距巴公镇驻地1.5公里,紧临环城高速巴公口,巴马路穿村而过,与建设中的晋高一级路仅距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区位条件良好。 东寺庄村现有农户77户,人口315人,党员17名,耕地533亩,人均1.5亩,该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庄,近年来,通过鼓励村民创业,先后建起了预制厂、养鸡厂和个体养猪厂,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含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因其紧靠巴公镇装备制造工业园,村民外出务工非常方便,现在村民中的适龄劳动者90%以上为以工为主,以农为辅的现现代农民。 近年来,东寺庄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有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通过土地置换实行了搬迁改造,村民全部入新建的独家小院,村内所有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村庄四周修建围墙,实行封闭式居民化管理,并新打机井一眼,更换了村内所有供水管网,其他供水设施一应俱全,彻底解决了多年来的饮水问题。现在村内面貌焕然一新,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村民生活舒心,村庄和谐稳定,村内各项事业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势头。 |
东头村 |
东头村是泽州县巴公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巴公镇西南部。村庄北邻桥岭村,西南邻南连氏村,西与西头村接壤;环城高速从我村西郊穿过,外挨着巴公路,交通便利,区位条件良好。我村现有人口262户,819人;我村有大量的红果树,还有少数养殖户。 东 头村委是一个单独行政村,现有两委成员8人。我村委基础设施齐全,有老年活动室、村级健身广场、卫生所、便利店等。 |
西寺庄村 |
西寺庄村情况:地处丘陵,在镇西北3.5公里处,因位于巴公普照寺西,故名。全村225户,845口人,1168亩耕地,距晋城北环高速擦村而过,紧临巴马公路,1993年我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
柳坡掌村 |
柳坡掌村基本情况 柳坡掌村位于巴公镇最北端,与高平市接壤。全村共有410户,1550口人,2583亩耕地。2009年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狠抓经济建设,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成立了以“顺意薯类”、“飞龙养殖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极大地带动了广大群众致富的热情。他们实行了干部承诺制,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肩上有压力,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畜牧养殖为主的新型发展之路。 |
庄头村 |
庄头村位于晋城市西北部,距离市区14公里处,全村原有土地1394亩,220余户,770余人,2009年因修建高速公路占用土地311余亩,绿化占地590余亩,现剩余土地400余亩。 |
南山村 |
南山村基本情况 南山村共124户,454口人,711亩耕地。是晋城市首批宽裕型小康村。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28元。 近年来,南山村立足煤炭资源优势,依托山地多的特点,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先后投资700万元,建起万头猪场、万头鸡场、特种养鹿场等8个规模养殖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将原来的三个自然村(刘窑、薄荷泉、后沟)通过迁村并点,合而为一,建起了南山新村,实现了水、电、路、绿一体化。农户全部住进了独家小院,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5平方米。其次投资150万元修建了全市第一所规模最大的沼气开发工程,日产沼气400立方米。解决了全村群众生活用气,年节约用煤1000吨。第三是加强生态园林化建设。大街小巷、山上山下全部绿化,人均绿地面积80平方米。 |
兴王庄村 |
兴王庄村基本情况 兴王庄村位于龙王山脚下,共有120户、500口人、700亩耕地,2200亩荒山,2009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463万元,人均纯收入6137元。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他们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集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新的接替产业,组建了晋城市兴宏牧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目前,公司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万头猪场,现存栏祖代种猪500头,年可提供优质种猪8000多头、商品猪4000头。二是投资200余万元,与晋煤集团合作办起了煤矸石砖厂;三是投资100余万元,绿化荒山2000余亩。 同时带动了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修建了商品房住宅小区,建起了水上公园,硬化绿化了大街小巷。修建了综合文化楼、影剧院、高标准小学、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投资120余万元,建起了大型沼气站。成为远近闻名的房子新、村容整、农民富、民风淳的小康示范村。 |
东四义村 |
|
李村村 |
李村基本概况 泽州县巴公镇李村,坐落在镇区以北大约四公里处,地理位置独特,东有太洛路,西有一级路环绕,交通十分便利。村周边有工业园区的各大企业,东边是天泽永丰化工有限公司,南边是晋城大化,北边是晋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所有这些企业都为村民提供了就业门路,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全村人口2635余口,党员89名,耕地2824亩。近年来我村党总支、村委会在书记王具财同志的带领下,全村村民安居乐业,逐步走向了繁荣富强。村民年均福利在千元以上,闲散劳动力受到了妥善安置,新农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新的教学楼、新的居民住宅楼已呈现在我们面前。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全村处处洋溢着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村党支部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契机,抓学习、强素质、找问题、查原因,着力在“争”“创”上下功夫,有力的提升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成为带领全村广大党员群众发展经济的排头兵 |
柏杨坪村 |
基本情况: 总户数209户,其中:农户188,非农户21户,总人口480人,其中:农业人口459人,非农人口21人。全村分5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人数18人,其中女代表5人,党员人数26人,其中女党员3人,耕地面积799亩。目前没有五保户供养,有低保户14户,28人。 企业情况: 富宏建材厂(石灰窑)负责人:卢国富,租赁村原煤矿场地,交村委年租金3万元。 组织情况: 支部职数3人, 书记:李云廷,主持全面工作,兼任老龄委主任。 委员:李更会,负责村行政工作, 委员:李春茂,负责党务工作,兼会计,治保主任。 村委职数3人, 主 任:李更会,负责村行政全面工作, 副主任:李为民,负责农业、林业、安全、民事调解工作,兼任民兵连长。 委 员:李英,负责计划生育,文教卫生工作,兼任团支部书记、妇会主任、计生信息员。 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情况: 组长:贾竹生 成员:李永红,牛清香 2012供煤情况 1-3人149户,298人,3人以上39户,161人,用量197.3吨。(不包括学校、卫生所) 稳定情况:未有不稳定情况 重点工程项目: 街巷硬化工程正在施工。 存在重点问题:目前没有重点问题。 远程教育情况:按规定已组织学习。 |
山耳东村 |
山耳东村简介 山耳东村位于晋城市西北十公里处,全村257户,987口人,1280亩耕地。2009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800万元,人均纯收入6600元,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6名。 山耳东村根据集体经济实力强的特点,把民主决策、集体资金管理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来抓。在民主决策上,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凡涉及村里的工程建设、新上项目、大额度资金的使用,首先由党支部和村委会提议,两委会议商议,提交党员在会审议,形成决议后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同时将决策的过程、实施的结果及时予以公示。在集体资金管理上,健全了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审计监督和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的制度。村里还在村综合办公楼安装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将财务收支、重大事项决策、计划生育等村务活动情况录入微机,群众可以随时查阅,实现了村民与村务活动的零距离。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的探索一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办法,实现了议事制度化、决策民主化、监督公开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农村改革展顺利进行。 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出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环境,也有力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村民全部搬住新居,水、电、暖、煤层气进入家家户户,村里成立了便民服务队,服务上门,100%村民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 |
二仙掌村 |
二仙掌村位于巴公镇南部,“白马寺森林公园”和“龙王山”的山脚下,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总面积20平方公里,有耕地1000亩,230户,734口人,由二仙掌、老猫沟、底寺河、上寺河四个自然村组成。相传最初由赵姓兄弟于明末清初(1616年)由东沟贺坡迁入建庄,因紧邻二仙山,取名二仙掌村。1952年创建中国0基层支部,现有党员39名。该村交通便利,距市区仅5公里,南牛公路村边通过,环城高速北出口距村仅有2公里。今年来,家家住上了别墅楼,户户用上了煤层气,修建了一所高标准小学,维修了古庙一座。二仙掌村地灵人杰,森林覆盖面积达80%以上,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
郭家庄村 |
郭家庄村位于晋城市西北十一公里处,全村174户,443口人,474亩耕地。 郭家庄村根据集体经济实力强的特点,把民主决策、集体资金管理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来抓。在民主决策上,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凡涉及村里的工程建设、新上项目、大额度资金的使用,首先由党支部和村委会提议,两委会议商议,提交党员在会审议,形成决议后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同时将决策的过程、实施的结果及时予以公示。在集体资金管理上,健全了财务预决算、开支审批、审计监督和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的制度。村里还在村综合办公楼安装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将财务收支、重大事项决策、计划生育等村务活动情况录入微机,群众可以随时查阅,实现了村民与村务活动的零距离。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的探索一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办法,实现了议事制度化、决策民主化、监督公开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农村改革展顺利进行。 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出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环境,也有力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发展。村民全部搬住新居,水、电、暖、煤层气进入家家户户,村里成立了便民服务队,服务上门,100%村民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 |
西四义村 |
西四义村隶属于泽州县巴公镇,地处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县政府驻地17公里。西四义村对外交通较为畅通。现共有土地2736亩,560户,1890人。 |
甘润村 |
甘润村隶属巴公镇辖区,位于巴公镇西5公里处。 全村共有327户,1286口人,2680亩耕地,35名党员。 甘 润 村 GAN RUN CUN 位于巴公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2400余亩,372户,1279口人,6个村民小组。据传商朝年氏,大旱三年,粮食颗粒不收。当朝皇帝汤王心急如焚,于是到此求雨,结果天下普降雨露,滋润大地,人们欢天喜地,汤帝王十分高兴,将原来的甘露村改名村甘润村,为此得名。 我村历史悠久,文人辈出,出过秀才、举人,修有文人庙,至今晋城以北此村教师盛多。上世纪二十年代,是编村村公所所在地,所辖七个村(有甘润村、庄头村、郭庄村、桥岭村、靳沟村、翟沟村、宋家掌村),1936年八路军区长任光明,以及八路军上级领导李希曾,驻文庙议事办公,指挥抗日。改革开会以来,地利条件优为好转,西有环城高速,东有长晋一级路,南牛线、陈大路沿村而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村能公路全部硬化,地下资源较为丰富。 |
巴公四村 |
巴公四村地处巴公镇区东南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500户,1410口人,1351亩耕地,村党总支共有63名党员,两委干部9人。 |
北板桥村 |
北板桥村简介 北板桥村位于泽州县北部巴公装备制造园区内,村东邻太焦铁路,西傍长晋公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全村总面积1.9平方公里,有247户,868口人,耕地面积814.6亩。 北板桥村借改革开放春风,依托地理、资源优势,创造了曾经的辉煌,赢得了省、市、县等多项荣誉,为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北板桥新村构想,并付诸实施,2000年完成新村建设,于当年年底实现整村搬迁,现已建成集16栋住宅楼、两个老年幸福院、学校、幼儿园、舞台、卫生所、健身广场为一体的,水、暖、电、气、排污等设施齐全的综合配套居民社区,社区占地0.143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0000余平方米。易工易农,似城似乡,村民安居乐业,共享和谐盛世。 北板桥村将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契机,以巴公镇“十二五”规划为蓝图,依托区位优势,奋力挖掘服务产业,抢占房地产开发市场,再铸板桥新辉煌! |
坡头村 |
坡 头 村 po tou cun 坡头村位于巴公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有耕地1320亩,207户,710口人,4个村民小组。相传最初因村庄座落在莒山西南面,因山的坡度较大,村建在坡的边缘而得名坡头村。是春秋时期司寇大夫屠岸贾的故居,巴公镇镇志有《赵氏孤儿与屠宋两姓》的记事,1938年创建中国0基层支部,是境内党组织发展最早的村庄之一。属于地面无支柱产业的典型的农业主导型村庄。坡头大葱曾风靡一时,相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太后在外逃难,途经晋城,晋城府守宴请慈禧,席间上了一道菜“晋城烧大葱”,慈禧吃后,连连夸好,因此晋城烧大葱而出名,但他的产地是坡头村。有传言“晋城大葱在巴公,巴公大葱在坡头”。改革开放以来,村支部先后修建了高标准小学校舍、舞台、门楼,返修了古庙,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并硬化了街道和出村公路。 |
双南庄村 |
巴公镇双南庄村位于巴公镇北5公里处,全村共91户,329口人,430亩耕地,全村共有11名党员。2010年退耕还林98亩。 |
西板桥村 |
西板桥村位于巴公镇东北部,距镇2.5公里,村东、西部分别紧邻太焦铁路和227省道;坐落在巴公工业区中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属于地下无资源,地面无支柱产业的典型的农业主导型村庄;西板桥村辖李村堡村俩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393户,1043口人,耕地面积1031.4亩,支部有党员42名,两委班子共八人,支部3人,书记:姚文龙 委员:李建强 张海江 村委5人,主任:朱林明 副主任:祁燕兵 赵祥庆 委员:陈迎春 牛志刚,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两委班子精诚团结,支部党员奋发向上,现任班子和党员是一个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有科学发展眼光,肯为群众办实事的团队。 |
陈沟村 |
陈沟村简介 陈沟 Chen gou 位于巴公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 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 有耕地431亩, 347口人, 4个村民小组 。相传最初有陈姓建庄 ,原名陈家沟, 后更名陈沟, 1956年至1958年为陈沟乡政府所在地, 后属巴公红旗人民公社, 1962年分公社时为陈沟人民公社所在地 。恢复乡镇后为陈沟乡人民政府, 2000年撤乡并镇后归巴公镇管辖, 村现有信用社 ,卫生院, 警务区, 交警队 ,中学等单位 , 2007年村筹资12余万元修建了200立方蓄水池一个 , 安装管道4000余米,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问题, 2009年通过拆迁旧房, 修建了15套标准化独院, 解决了部分群众的住房问题 , 并与2010年安装了煤层气 使百姓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桥岭村 |
桥岭村概况 桥岭村地处丘陵地段,位于西山红岭上,村中乔姓最多,初名“乔岺”。相传乔岺、郭庄两村乔姓大户、郭姓大户受官银在佛堂沟修庙,因乔姓、郭姓大户私落官银,举家犯抄,后乔岺无姓乔,郭庄无姓郭,后人把“乔岺”改为桥岭。 现桥岭村有耕地544亩,146户,522口人,四个村民小组,17名党员,全村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环城高速环村西而过,村庄距市区10公里,距巴公政府7.5公里。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远近文明的红果之地、罐头这乡。有全国最大的一棵红果树,树龄有500年之久。被称为“红果之父”。 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在晋豫边区八路军办事处副处长陈立志领导下,在桥岭村办起了60余人的军鞋厂,及时供应了军需,受到了晋豫边区游击支队司令员唐于际的嘉奖,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八路军军鞋厂旧址展览馆”每年对外开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桥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穷山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小康大道,全村大街小巷实行了水泥硬化、绿化、办起了村级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新建了村民住宅楼、安装了路灯,村民用上了煤层气,二0一一年被政府受于“红旗单位”先进村。 |
李裕庄村 |
李裕庄村是泽州县巴公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巴公镇西部。我村现有人口310人;耕地381.38亩,两委干部共三人 。 |
巴公一村 |
巴公一村位于泽州县北部巴公镇中心,距市区18公里,紧邻太焦铁路、长晋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全村568户,1758口人,耕地面积1771亩,人均收入4800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兴村的路子。 一、发展新产业,在“特色”上求突破 巴公一村原来是一个依靠煤炭发展、经济实力雄厚的大村,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村里的经济一落千丈,他们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年里实现了经济的再次腾飞的呢?这是因为他们认准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之路。 1、突破发展困境,定位特色农业。自从村里煤炭资源枯竭以后,村党委支部、村委一班人心急如焚,经过多方探讨,他们最终确定了走无公害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工厂化管理的发展之路,这也成了他们今后多年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 2、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建设生态园及苗木花卉培育中心。确定了发展思路后,一村人说干就干,他们从零开始,艰苦创业,首先成立了双峰林果有限公司,发展林果和花卉业,用短短的3年时间就建成了省级生态林果示范区和苗木花卉中心。目前生态园区种植有干果300亩、鲜果200亩、水果200亩、公益林300亩,果鲜景美,前来观光、品尝、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生态园除了能满足人民休闲观光需求外,也为一村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种植果园每亩可实现收入2400元,比传统种植农业亩增收1800元;苗木花卉培育中心现有三栋高智能现代化温室大棚,总面积5327平方米,各种名优苗木200亩,他们栽培的“蝴蝶兰”、“猪笼草”、“美国金琥”等产品在市场上十分畅销。该中心年收入达83.2万元,效益可观。 3、开发地方特色名品,进行“巴公大葱”产业化开发。巴公大葱栽培历史悠久,品位独特,在清朝光绪年间成为宫廷御用品。他们充分利用这一历史优势,为它赋予了新的含义进行开发。一是完成商标注册。二是聘请专家对巴公大葱进行品种更新,每亩可产优质大葱5000公斤,实现收入2000元,比传统种植农业增收1400元。三是完成了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为大葱的加工上市奠定了基础。四是上马了无公害果蔬冻干设施,使新型包装冻干大葱顺利上市,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47万元。五是积极拓宽市场。通过参加乌洽会等活动,达成多个合作意向,实现了新市场的开发。 二、培育新农民,在“科学”上重引导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民,巴公一村立足长远,注重对农民的科学培训,他们采取派人外出学习、请进专家辅导、播放技术录象、组织各类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对农民进行培育,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素质。 1、让农民成为主人,自觉接受科学。为了由计划地培育一批新型典型,巴公一村挑选了一批积极上进的农民,组织他们对大葱的规范化生产和生态园的管理进行承包,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促使他们自觉地信科学、用科学,达到双赢的效果。在他们的带领下,现在的一村农民已经开始自觉地在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录象、书籍等工具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投入实践。 2、把科学引进来,让农民直接感受。巴公一村无公害大葱生产基地、特色花卉培育温室、冻干加工等产业的建设需要高科技的支持,为此他们专门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兰州冻干生产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蔬菜保鲜研究所、山西农大、以及市县蔬菜办聘请了专家、技术员进行指导,让农民直接参与进来,现场感受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他们认识差距,提高自己,主动成为新型科技实践者,几年下来,很多农民都成为了技术能手。 3、开展丰富活动,强化农民科学意识。在抓好技术培训的同时,巴公一村注重推动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的转变,不断加强村文化设施建设,先后投资建设了村农民培训中心、图书馆、活动室、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进行学习,经常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读书活动,达规模举办农民劳动力技能竞赛,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创业、发展经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科学改变了巴公一村的经济面貌,科学改变了一村人的精神面貌,也使得大家能够齐心协力,超着更加和谐、活力的方向迈进。 三、建立新机制,在“实效”上下功夫 新机制的建立对巴公一村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促使人民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能积极地参与村政建设,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村务管理。 1、干部管理机制,让干部干出实效。巴公一村注重配好 两委会班子,实行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村民评议村干部制度和村干部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真正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对干得好的干部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实现目标责任的干部进行处理,让干部敢担责任、勇于创新、带着压力去干工作,也激励村干部有了干出实效得信心,给村民交一份满意得答卷。2005年村民换届选举中两委班子再度连任,便是大家对他们得最好评价。 2、群众监督机制,让群众看到实效。多年来村里一直坚持组织村民代表组成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围绕“哪些是村务、谁来管理村务、怎样管理村务”这一思路,加强村务公开监督,针对村级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监督,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真正看到村务工作得实效,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机制保证了村干部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农民可以积极参与事事放心,促进了干群关系得良性循环,保证了村里各项工作得顺利实施。巴公一村干群一心,埋头苦干正朝着建设“绿色产业、优美环境、现代文明、时尚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宏伟目标奋进。 |
古洞墕村 |
古洞墕村简介 我村位于巴公镇的西部,东与西寺庄接邻,西与北接邻,南与西寺庄接邻,北与尧头接邻,距巴马路2公里,现有135户,常住人口500余人,土地700余亩,村有千头养猪一个,万只养鸡厂一个,村两委计6人,书记孙来生,村委主任李红文,有党员23个。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