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道村简介
衙道村位于泽州县的最南端,山河镇的西南片,频临207国道。全村有两个自然村,人口750多口,耕地680余亩,人均收入可观,粮食产量年年有增,群众生活日益改善,历年来被评为先进村和红旗党支部。
十三届六中全会以来,全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改革开放,发家致富,全村经济有了发展。
1995年以来,207国道贯穿全村,全村运输业、养殖业腾飞而起,全村经济收入一跃进入全乡之首。
跨入新的世纪,撤乡并镇,便民造福,全村干群更是不忘谋发展,全力以赴奔小康,运输业、养殖业、种植业规模空前,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改变。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近年来,我村的变化更是喜上加喜,硬化村级街道,铺水泥路达1公里之多,新修了一所较规模的农村六年制完全小学,总投资达130余万,一跃成为全县集资助教的先进村。
衙道村的班子是一个团结的班子、奋进的班子,群众佩服和拥护的班子,各级领导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蔚然成风,曾获得县集资助学的先进村、红旗党支部、文明村等多种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525110 | 048000 | -- | 查看 衙道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南岭村 |
西南岭村位于泽州县南端,距市区35公里,在镇政府驻地南7.5公里处,辖西南岺村、前西南岺村两个自然村,全村共49户,131口人,耕地面积206亩,林地面积400余亩,人居耕地1.3亩,主要工副业有铁矿、铝矿等,从业人员30多人,占全村劳力的60%左右,2007年,粮食总产量8.9万公斤,各业总收入54.5万元人均纯收入3418元。 |
陈庄村 |
陈庄村简介 陈庄村位于太行山南,距市区40多公里,距镇政府20多公里,全村共有177户,人口620口,土地面积670亩,有六个自然村,设七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有20人组成,其中女党员3人,两委班子4人 ,新建了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新建学校、幼儿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村班子一条心,充分发动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前列,村里被上级评为精神文明先进村,红旗党支部。 1985年至1996年基本情况 1985年207国道正式通车,贯穿我村,从北至南,给群众带来了致富门路,充分利用207线优势,不少户购上了小三轮、小四轮、汽车,使群众发家致富,经济收入有了盼头,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00元以上,牛80头,羊200多只。基础设施:1986年村委想方设法,充分发动群众,群众投工,有钱出钱,上级支助投资15万元取水两处,东洼至陈庄,洼屋至上庄,两处挖渠长达6000多米,下设埋塑料管6000余米。群众吃上了放心水,生活得到保障。 1990年村里修建了支部村委办公大楼,投资15万元,1996年新修教学大楼20间,包括校园共投资30多万元,是孩子们走进了绿色校园,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1997年至1999年 1997年村里安上了闭路电视,共投资13万元,使群众看上了更多的节目,看到了祖国各地的变化发展,同时增加了群众致富的意识。1998年在陈庄村新建蓄水池120方一个,共投资1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000元以上,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999年至2000年 1999年底实行了村民民主选举,使每个公民都能头上自己的一票,重新选举了新的两委班子。2000年村里 进行了电网改造,解决了群众用电难的问题。2000年也是撤乡并镇的一年,新组建了山河镇人民政府,2000年在上级号召村村通的情况下,我村又多方面筹集资金30多万元新建了“白龙桥”一座,2002年铺通了几个自然村、小村连接水泥路面,共投资20多万元,同时也通上了电话。2003年又进行了换届选举,实行一肩挑,我村老书记张元荣又担起了主任重任,特别是在党的-几指引下,他更加增强了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带领两委班子、支部党员带头,又新建了幼儿园,在上庄村再建了一个达100多方的蓄水池,基本解决了吃水难的大问题,这两个项共投资20多万元。2005年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全村按上了加密电视。特别是党中央在全党上下开展先进性教育以来,广大党员提高了素质,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只有奔小康,群众才能过上好生活。 2006年两委换届工作开始了,上届班子连选连任又重新带领群众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大搞了环境卫生治理,村里村外垃圾彻底清理,每年对村内惊醒粉墙,使村里面貌换然一新。农民收入逐步增高,人均达到2500元以上。 2006年至2007年,在党的-、-精神鼓舞下。在以-为首的新的党中央两到,全国人民信心百倍,逐步建设新农村,以“-”重要思想为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抗震救灾、支援灾区、喜迎奥运、祖国强大、等待着体育健儿夺金牌,祝愿北京百年奥运0成功。 |
东庄村 |
东庄村简介 东庄村位于山河镇中部,东与追山村相邻,南与闫李庄,蓄粮掌相邻;西与东谷坨,王庄相邻;北与洪水,西黄头相毗邻,距晋城市区29公里,距山河镇政府驻地4公里,全村共112户,390口人,耕地面积580亩,人均耕地1.5亩,辖朝富街,贡上两个自然村,因村庄坐落在清泉寺之东而得名,1996年脱贫,1997年建成小康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现设有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18名,东庄村紧挨207国道,交通便利,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战斗力强、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较大。 东庄村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谷物、豆类。 |
闫李庄村 |
闫李庄村简介 我们闫李庄村位于泽州县山河镇南部,紧连207国道,有闫庄、李庄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全村有68户,240口人,总耕地面积399亩,人均耕地1.3亩,退耕还林240亩,大牲畜30余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历届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向小康村迈进。 我们闫李庄村村原属东庄行政村管辖,于1992年分为闫李庄行政村,1995年,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村里户户通电,小扎炉一座,小学一所,刚组建新的行政村,各方面在逐步进行,全村以农业为主。 2000年在1995年的基础上各项基础设施达到较好的改善,孩子上学、村民看病、人畜吃水,家庭各项用品都明显增加,摩托车、电视机、手机不断增加,人均收入达到1800元。 2000年我乡进行合并乡镇后,我们村有了大的改善,全村吃上了自来水,村内硬化了街道,群众免交了农业税,各户都参加了医疗保险,1-60岁的人也参加了养老保险,村民法制观念有了提高,能完成上级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 |
道宝河村 |
道宝河村简介 道宝河村地处山区,位于泽州县山河镇南端的太行山上,离泽州县城49公里处,村东南于河南沁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南济源市相邻,我村1985年----1994年全村人口802人,212户,原有耕地582亩,当时有两个自然村,当时有 小学4所,全村以农为主,道路属于马车道,人均收入 元。 我村1985年----1999年,由于山高坡大,自然条件较差,山害成灾,致使部分村民迁出,2个自然村全迁,由原来的7个自然村变成5个自然村,由原来的212户变成了160户,由原来的802人变成了520人,小学3所,人均收入 元,道路由原来的马车道变成了汽车路(土路)。 我村2000年----2008年,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生产条件有所改善,村村通公路、水泥路,通到行政村,通讯设备建上了移动、联通基站,有线电视接到行政村,可以说各方面条件大有改善,但由于山害成灾,以及自然条件较差,仍有村民外迁,现全村450口人,土地380亩,户数150户,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小学全撤,人均收入 元,以上shi我村村志的基本情况。 |
岭西村 |
岭西村简介 岭西村位于泽州县山河镇西南部,全村共有180户,602口人,耕地769亩,粮田面积1669亩,两个自然村,全村以农为主,人均收入达到2800余元。 1985年随着土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政策,在农村实行,农民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经济逐步上升,村里各方筹集资金修建了二层学校,集体办公综合楼,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学校无教室,办公无场所的局面。 1995年以来在乡政府狠抓乡村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的形势下,岭西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地下地上集体个人同时展开发展乡村企业,不但安排了剩余劳动力,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人均比过去增加收入将近千元。 2000年乡镇合并后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村及个人小型企业逐步停止,基本上靠务农和外出打工,也有部分户办起了养殖业,全村出现了养牛、养羊、养鸡,带动了部分群众养殖增加收入。基础设施,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村村通的伟大号召,由政府帮助自己努力筹资20余万铺设了4.6公里村级公路和街道。彻底改变了该村交通状况,方便了群众。 2007年全村劳力以农为主的户50%以上,外出打工和养殖业等50%,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重视,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种粮积极性逐步提高,养殖业也在逐步发展。基础设施在原有基础上,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2007年又修通了岭西南至圪节底、北至蓄粮掌的乡村公路,大大方便了西南片七个行政村的群众交通便利。农业方面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大部分土地以小麦和复播大豆为主,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群众经济收入比以前几年有很大的提高,现在岭西村感谢党的惠民政策,大大提高了群众生产积极性,群众生活有很大改善,人均收入也明显增加,农村朝着文明和谐、富有稳步发展。 |
时街村 |
时街村简介 时街村位于山河镇西南部,全村以时姓为主,现共有212户,692口人,劳动力427人,距晋城市区35公里。现设有党支部1个,0正式党员29名,村委及其他组织机构健全。 时街村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40亩,人均耕地1.07亩;地下蕴藏少量零星的铁矿和煤矿资源,但开发利用率很低,基本无开发价值。村里群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年总产值3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街道硬化率,电话电视入户率均达到80%。 |
蓄粮掌村 |
蓄粮掌村简介 该村位于我镇西部,据政府所在地约八公里,全村共计总人口618人,户数180户,共有耕地面积870亩,该村主要产业是农业,年平均人均纯收入约为3800元,该村位于我镇西部,据政府所在地约八公里,全村共计总人口618人,户数180户,共有耕地面积870亩,该村主要产业是农业,年平均人均纯收入约是我镇实力较强的村庄之一。 |
洞八岭村 |
洞八岭村简介 洞八岭村位于山河镇南部,北与追山、富庄相接,南于范洼、石河毗邻,东至枪风前山花圪脑,西至山叉河底,距市区30公里,据山河镇政府驻地4公里,境内山岭耸峙,沟壑纵横,凝山川之灵秀,聚天地之祥瑞,故有“龙泉出洞神趣幽,岭通纬八峰环陡,太行峻岭众山齐,隋唐建村定九州”之称。全村共有180户,650口人,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耕地934亩,人均1.5亩,辖洞八岭、磨石街两个自然村,洞八岭为行政村 1985年,全村人均收入仅为200余元,生活十分困难,199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0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200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3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2100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工农业总产值400万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0平方米,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
石河村 |
石河村位于山河镇南部山区马月路旁,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全村共有76户,263口人,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亩,人均耕地1.5亩。村庄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气候宜人,是一个适宜发展种养业的区域。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团结带领全体0员和群众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使村民的居住环境,产业调整有了改变。 |
来庄村 |
来庄村简介 来庄村石厚土薄,资源贫乏,海拔1008米,是一个以山坡地为主的村庄,村庄地域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0.5℃,无霜期170多天,年降水量550-1000毫米,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村民主要依靠农业和劳务输出增加收入。 |
常沟村 |
常沟村简介 常沟村位于山河镇政府北端,207国道村中经过,北与犁川镇相连,南与来岭毗邻,东至下洼,西至瓦窑河。距山河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共98户,374口人,从事农业100人,第三产业60人,外出劳务23人。 常沟村海拔1003米,村庄依山而建村域面积约1000亩,其中耕地面积400亩,粮食总产量32万斤,人均856斤,村工农业总产值达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6元。 |
衙道村 |
衙道村简介 衙道村位于泽州县的最南端,山河镇的西南片,频临207国道。全村有两个自然村,人口750多口,耕地680余亩,人均收入可观,粮食产量年年有增,群众生活日益改善,历年来被评为先进村和红旗党支部。 十三届六中全会以来,全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改革开放,发家致富,全村经济有了发展。 1995年以来,207国道贯穿全村,全村运输业、养殖业腾飞而起,全村经济收入一跃进入全乡之首。 跨入新的世纪,撤乡并镇,便民造福,全村干群更是不忘谋发展,全力以赴奔小康,运输业、养殖业、种植业规模空前,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改变。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近年来,我村的变化更是喜上加喜,硬化村级街道,铺水泥路达1公里之多,新修了一所较规模的农村六年制完全小学,总投资达130余万,一跃成为全县集资助教的先进村。 衙道村的班子是一个团结的班子、奋进的班子,群众佩服和拥护的班子,各级领导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蔚然成风,曾获得县集资助学的先进村、红旗党支部、文明村等多种称号。 |
西土河村 |
西土河村简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西土河村党支部及全体村民发扬老区优良传统,立足本村,建设家园,使贫穷落后的旧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 1985,年全村投资10000余架电杆,户户照明,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投资13000元建造水圪塔红果园70余亩,绿化山坡,植树造林1500亩。 1996年,在完成乡水电站基建施工的基础上,本村投资投工85万元,修建教学楼5间,建筑面积960平方米,在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西土河---南岭乡陈河村越乡公路的测量、预算工程的施工方案。 2000年,全村总投工20000余个,配合乡修建牛土路,同时本村投资30000元,修建寨岭500方蓄水池一个,为解决群众吃水打下了基础。 2007年,投资15万元,修建环村路2公里,投资30万元,进行旧街改造800米,硬化校园、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共3万平方米,投资15万元,进行自来水供给,使村民从此告别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为了把本村工作搞好,让老区换发新的生机,发生新的变化,全村村民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发挥本地自然优势,发展经济,为建造新农村,实现全民富裕而努力。 |
月湖泉村 |
月湖泉村位于泽州县南端,距市区34公里,在镇政府驻地7.5公里处,因村中有一小湖,月映湖中景色宜人而得名,距村西5公里处的草安沟自然村有全国著名的大月寺景点,有待投资开发。2001年撤乡并镇,将邻村的狄河村、扬常河村、草安沟村并入月湖泉行政村现有人口368人,90余户,耕地面积800余亩,人均耕地0.8亩,主要工副业铁矿、铝矿等,从业人员80余人,2007年粮食总产量17万公斤,各业总收入1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3420元。 |
乔背村 |
乔背村简介 乔背村位于山河镇的南部,与西尧、西南岭、月湖泉毗邻。距晋城市区35公里,距山河镇政府驻地8公里。乔背村座落山脊上,石厚土薄,资源贫乏,海拔1008米,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村庄。土壤肥活,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0.5。C,无霜期为170多天,年降水量为550-1000毫米,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 目前全村共60户,210口人,党员14名(女党员两名),其中:农村劳动力110人,从事农业65人,第三产业35人,外出务工22人,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6亩,人均耕地1.22亩。 |
瓦窑河村 |
瓦窑河村基本情况 瓦窑河村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南部,山河镇最北端,距镇政府2公里,村北紧邻犁川镇的八良村,村东接207国道与常沟相连,南面隔沟与东凰头遥相呼应,全村耕地仅三百余亩,现在全村共有70户,有300余口人. 全村大部分为张姓.村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古时因村临小河,百姓多以做砖瓦为生,故名瓦窑河。后来因战乱陆续迁入他姓,解放后,特别是新农村改造以来,又相继迁入他姓,现除张姓外,还有韩、来、尚、王等。 老村原在山下洼地,现已全部搬迁至岭上,村北有两座小山,民国前,山上面有两座年代久远寺庙:唐帝山、黑虎庙。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此寺,并休息一个晚上,故将李世民住宿的寺叫唐帝山寺,将大将们休息的场所叫黑虎庙(未考证)。日本侵略者进行大扫党时,赶走了僧人,把寺庙作为两个据点。日寇战败逃跑,掠走了里面的文物,并放火烧毁了寺庙。解放后,人们曾想修复寺庙,但苦于财力有限,至今未动,山顶上还能找见古时的片瓦只砖。老村村底现有清朝年间修建的阁庙一座,现保存基本完好,于2006年进行了维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逐步好转,群众生活水平相对提高,村两委决定将全村搬离山沟,迁往岭上,靠近大路。从1985年开始,全村用了十二三年时间全部搬迁入新址。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工程和新农村改造工程等相继展开,村里对东西也进行了规划、兴建,现已初步规模。 一、大事记 1985年,全村开始大搬迁。 1995年,修建村部和学校。 1998年,全村全部搬迁至现址。 2001年,平整街道,初步硬化。 2003年,引水上山,集中供水。 2004年,水泥硬化街道,铺设村路。 2005年,规划村东新村。 2006年,兴建新村,硬化活动场所。 2007年,建立一个沼气池。 二、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村里占地面积小,资源缺乏,没有企业,百姓多以种地为主业,改革开放前,有两个村办小砖瓦窑,一个小煤窑,一个铁矿。改革开放后,相继停办,在东洼建一个乡办煤矿,后于1990年左右停办。现在村中百姓以跑运输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建有一个小型煤厂。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 三、85年以来村历届主要领导 1985年—1993年 支部书记 韩前亮 村委主任 张大壮 1993年—至今 支部书记 张茂壮 1993年—1999年 村委主任 韩前亮 2000年—2003年 村委主任 张建红 2004年至今由支部书记兼任 四、历年来村里的荣誉 2003年获市学习“-”先进村 多年连续获得县镇两级“红旗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
下洼村 |
下洼村简介 下洼村位于山河镇政府北端,207国道边,北与犁川镇相连,南与田街村毗邻,东至天水岭,西至常沟,距山河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45户,193口人,从事农业52人,第三产业11人,外出劳务20人。 |
来岭村 |
来岭村简介 来岭村位于泽州县南端,距市区30公里,在山河镇政府北侧1公里处。全村184户,705口人,708亩耕地,207国道从村中穿过,村北设有泽州县煤炭营业站,村南设有晋城市焦煤联合检查站,为“晋煤外运”之南大门之一。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来岭村支部村委一班人,充分利用该村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有利的促进了该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截至2007年,全村80%的街道已经硬化,群众饮用水实行了集中供水,电话普及率达到了90%左右,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70%以上。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 |
马街村 |
马街村位于泽州县南部,距市区23公里,为镇政府所在地,全村现有108户,550余口人,有耕地615亩,94年建成小康村,总面积14.2平方公里。以农业收入为主。2007年已经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
追山村 |
追山村位于山河镇南部,距山河镇政府驻地2公里,座落在山脊上,石厚土薄,资源贫乏,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村庄。全村有五个自然村组成,共193户,701口人,总面积13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耕地面积1102亩,人均耕地1.5亩,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作物为主,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31亩,大豆300亩,养殖业以牛、羊、猪为主。 2000年以来,本村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群众开挖深渠,平整土地,修边垒塄,开荒造地,对村内土地进行了园田式改造,再加上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光照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 村内有支部、村委办公场所,村内道路基本硬化,水、电等基础设施已有一定基础,现有小学1处,卫生所1个。全村基本用上清洁自来水,接通了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农户看上了闭路电视。 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支部村委一班人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同上级党委保持一致,能团结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同时农民群众求发展的愿望迫切,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村里能认真贯彻落实基层民主政策,能认真落实两议五公开制度,能按季度定期对村务、财务进行公开。村民素质不断提升,村民能讲文明、讲礼貌,争当文明户、文明人。目前90%以上的农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减免一切农业税费,并对农业种植进行补助,农民生活越来越好。对我们来说,虽然穷山恶水,石厚土薄,但我们也要争做新农村建设的领头兵。 |
富庄村 |
富庄村位于山河镇南部,南与追山、范洼、洞八岭毗邻。距晋城市区25公里,据山河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共75户,252口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50人,从事农业100人,第三产业35人,外出打工15人,总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亩,人均耕地1.7亩。辖富庄、韩街两个自然村,富庄村为行政村主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36元。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
东黄头村 |
东黄头村简介 东黄头村位于泽州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处,全村226户,760人,耕地面积1200亩,人均面积1.58亩,人均收入3500元。 东黄头村与1999年投资20万元开发了5处水源。 2003年投资60万元铺上了3里公路。 2006年—2007年投资40万元整修了大街小巷。 东黄头村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土地肥沃、粮食丰产。村容、村貌卫生整洁,村民勤劳、热情,村委会设有图书室、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指导室和卫生防疫的医疗卫生所1处,村内现有小学1所,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电视普及率、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共青团、妇代会、民兵、民调、治保会等组织健全,并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全村无“黄、赌、毒”现象,社会治安稳定,各类矛盾都能在村级化解,信访工作达到“四无”标准。双文明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 |
田街村 |
田街村位于市区西南25公里,距镇政府东面2.2公里,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村貌整洁,环境舒适。 田街村初名叫田家,后串名为田街。全村共有87户,310余口人,490亩耕地,600余亩松林。 近年来,在党的“三农”政策惠及下,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下,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全村以运输业为龙头,带动农业,种养殖业迅速发展,公益事业也相应得到改善,2006年,自来水入户,2007年,学校,五保户的危房进行了改造,全村人均纯收入4082元,年总收入达140余万元,曾多次荣获镇党委政府“红旗党支部”“红旗村”的光荣称号。 |
柳树街村 |
柳树街村位于泽州县山河镇东部,距政府驻地2.5公里,全村共有80户,200余口人,耕地面积284亩,人均1.4亩。全村主要依靠农业和养殖业为主,劳力靠季节性外出务工为辅。街道已经绿化、硬化,是一个山青人纯的山区农村。 |
岭东村 |
岭东村坐落在晋城市东南部,207国道穿境而过,距镇政府7.5公里,临近公路,交通方便,隶属于泽洲县山河镇管辖。全村总人口706人,203户人家,耕地面积720亩。 岭东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主要以小麦、玉米、黄豆、谷子等杂粮为主要品种,小麦种植是全村的主要品种,占总种植面积的80%,亩产平均在600斤以上。养殖以家庭养殖为主,主要是养猪、养羊、养鸡。 全村以旧村改造为主,80%的农户住宅是砖瓦房,村里基本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有线电视及远程教育网络。居住环境相对较好。 本村2006年在任靠楼村长的带领下,新建了村委办公楼,建立了党员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并翻新修建了寄宿制小学一所,在校学生230余名。村里有卫生所一所,基本能够进行简易病情的检查和常见病的治疗。 |
圪丁村 |
圪丁村简介 圪丁村位于山河镇南部,北直西洼,南至青龛,东至陈庄,西至西洼,全村土地195亩,人口183人。 1985年,全村人口200口,土地235亩,羊500只,牛100只,蜂100箱,人均收入800元。 1995年—2000年,全村190口人,土地195亩,羊300只,牛50只,农用运输车5部,小型农用机10部,电视电话入户率50%,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人均收入1500元。 2000年—2006年,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全村人口183人,土地195亩,羊100只,牛30只,农用运输车5部,小型农用机30部,新建吃水池一个,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养老保险参保率5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0%,劳务输出40%,儿童入学率50%,电视入户率80%,电话入户率50%,养蜂25箱,农户种植补助加大,人均收入2100元。 2006年以来,党的惠民政策使农村每天都有新变化,农村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家家户户不愁吃,不忧穿,手机、摩托车使用率达历史高峰,农民生活越来越好。 |
西山村 |
西山村简介 1985年度 一、 社会经济情况: 原土河乡西山村土地总面积1228.67亩,其中:耕地面积1454.9亩,荒地面积2387.6亩,林地面积8444.2亩,二轮土地承包面积560亩。 全村人口: 二、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广泛推广,发展山羊1000只,植树造林 三、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33名,其中:男29名,女4名。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党费正常上缴,定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1996年度 一、 社会经济情况: 原土河乡西山村土地总面积1228.67亩,其中:耕地面积1454.9亩,荒地面积2387.6亩,林地面积8444.2亩,二轮土地承包面积560亩。 全村人口: 二、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广泛推广,发展山羊100只,植树造林 三、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14名,其中:男12名,女2名。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党费正常上缴,定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2000年度 一、 社会经济情况: 原土河乡撤并山河镇西山村土地总面积1228.67亩,其中:耕地面积1454.9亩,荒地面积2387.6亩,林地面积8444.2亩,二轮土地承包面积560亩。 全村人口: 二、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广泛推广,发展山羊50只,植树造林 三、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16名,其中:男14名,女2名。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党费正常上缴,定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2007年度 一、 社会经济情况: 山河镇西山村土地总面积1228.67亩,其中:耕地面积1454.9亩,荒地面积2387.6亩,林地面积8444.2亩,二轮土地承包面积560亩,公益林3400亩 全村人口: 二、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广泛推广,发展山羊10只,植树造林 三、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18名,其中:男16名,女2名。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党费正常上缴,定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
王庄村 |
王庄村简介 1985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145户,人口448人,耕地887亩,粮食产量180斤,总产16.4万斤。牛66头,羊500只,鸡500只,小学一所,人均收入170元,猪98只,劳力238个。 1996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132户,人口414人,耕地820亩,亩产430斤,总产34.83万斤,牛90头,鸡400只,人均收入840元,小学一所,劳力245个。 2000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128户,人口375人,耕地754亩,亩产700斤,总产51.3万斤,牛64头,鸡350只,小学一所,有劳力160个,猪20只,羊69只,人均收入1900元。 2007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120户,人口342人,耕地724亩,亩产550斤,总产39.62斤,苹果地80亩,退耕还林地215亩,牛40头,广播电视入网100户,电话60户,人均收入3100元,劳力140个。 |
西黄头村 |
西黄头村简介 西黄头村位于山河镇北部,又称西凰头,因村落位于凤凰山西侧而得名。据晋城市区3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设3个村民小组,现有180户,560口人,劳动力370个,党员28名。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60亩,人均耕地1.54亩。207国道从村口穿过,交通便利。近年来,该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促进其他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生活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祁街村 |
祁街村简介 祁街村位于泽州县南部山区,距市区35公里。现有78户,266口人,511亩耕地。该村境内荒山荒沟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养殖优势。近年来,开通了祁街至犁川的口子路,除种地外,养殖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要增收渠道。 |
毛街村 |
毛街村简介 1985年:总面积1860亩,其中:土地面积540亩;耕地面积480亩;林业用地1320亩。 总户数72户,总人口248人,总劳动力105个,牛50头、猪60头、鸡150只,人均收入600元,粮食总产量10万斤,农业税7400元。 1996年:土地总面积540亩,其中:二类承包土地面积441亩;耕地面积480亩;林业用地1320亩。 总户数72户,总人口245人,总劳动力103个,牛52头、猪34头、鸡160只,蜂40箱,人均收入1080元,粮食总产量12万斤,农业税8200元。 2000年:土地总面积480亩,其中:二类承包土地面积441亩;耕地面积470亩;林业用地1320亩。 总户数71户,总人口241人,总劳动力108个,牛54头、猪40头、鸡180只,蜂60箱,人均收入1320元,粮食总产量12万斤,农业税8400元。当年村建100立方水池一个。 2007年:土地总面积480亩,其中:二类承包土地面积441亩;耕地面积470亩;退耕还林101亩,林业用地1320亩。 总户数72户,总人口242人,总劳动力106个,人均收入2080元,粮食总产量13万斤,农业税8400元。牛30头、猪40头、羊80只,蜂110箱,鸡1200只,收养老保险9360元,合作医疗2300元,兴建100立方水池2个。 |
下坪村 |
下坪村简介 1985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70户,人口253人,男女青年劳力113个,耕地543亩,全村共有大牲畜35只,养猪50只,全村总产10.74万斤,人均收入175元。 1996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71户,人口264人,劳力150个,耕地543亩,猪40只,全年产量21.8万斤,人均收入690元。 2000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81户,人口269人,耕地480亩,有劳力150个,牛55头,猪25只,羊120只,产量33万斤。人均收入2000元。 2007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70户,人口240人,劳力145个,耕地480亩,牛35头,猪30只,养殖户2户,主要是羊和牛,产量35万斤。 |
东贝村 |
东贝村简介 1985年:户数85户,总人口289人,人均收入215元,劳动力136人,耕地601亩,牛35头 猪50头 粮食总产量11.48万斤。 1996年:户数84户 总人口282人,人均收入680元,劳动力170人,耕地601亩,牛55头 猪65头 粮食总产量24.95万斤,小学一所。 2000年:户数75户 总人口240人,人均收入1800元,劳动力115人,耕地537亩,牛60头、猪40头、羊85只,粮食总产量38.5万斤,小学一所。 2007年:户数74户 总人口234人,人均收入2500元,劳动力100人,耕地537亩,牛20头、猪10头、鸡1000只,自来水入户7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62%。,电话入户率41%,出村路硬化1300米,街道硬化600米。 |
东谷坨村 |
东谷坨简介 东谷坨村位于土河工作站的东南部离207国道一公里,东与东庄,南与蓄粮掌、官家庄,西与东贝村、东土河村,北与王庄村相邻,土地辽阔,与相邻村搭界,地面宽广。 我村有180余户,人口550人,农村劳动力220个,扶助劳力50个。 从事第一产业200个,从事第二产业20个,从事第三产业50个,全村分为三个村民小组。 村域面积143.9亩,耕地面积1016亩,果园面积85.6亩,林地面积1061亩,有林地面积802.3亩,造林后成株地258.7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主要种植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其中小杂粮种植占总播种面积的35%,农民纯收入达2700元,道路硬化2700米,街道硬化1000米,人畜用水实行自来水供应点,水源丰富。有线电视入户100余户,通电话的农户90余户,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达60%,充分反映党的-精神,农村的新变化,迈入社会和谐征途。 |
洪水村 |
洪水村简介 洪水村属于山河镇,地处泽州县南部山区,距市区31公里,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共有68户,230口人,总耕地411亩。该村傍近207国道,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2007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全年经济总收入186.5万元。 |
官家庄村 |
官家庄村简介 1985年:户数65户,总人口251人,人均收入210元,耕地515亩,牛42头、猪50头 粮食总产量11.56万斤。 1996年:户数69户,总人口250人,人均收入695元,耕地515亩,牛67头、猪20头、粮食总产量23.17万斤。 2000年:户数69户 总人口240人,人均收入1890元,劳动力98人,耕地480亩,牛87头、羊65只,粮食总产量29万斤,新建小学一所。 2007年:户数67户,总人口230人,人均收入2850元,劳动力97人,牛30头、羊60只,闭路电视入户率45%。,电话入户率30%,村村通硬化2100米,街道硬化1200米。 |
万欠村 |
万欠村简介 1985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320户,人口1270人,耕地1730亩,粮食亩产300斤,总产55万斤,牛150头,羊550只,鸡1000只,小学4所,中心校一所。 1996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310户,人口1100人,耕地1570亩,粮食亩产480斤,总产70万斤,牛300头,鸡500只,小学4所,中心小学一所。 2000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300户,人口1050人,耕地1500亩,粮食亩产540斤,总产80万斤,牛320头,鸡500只,广播电视入网280户,电话30部,中心小学一所。 2007年基本情况 全村总户数290户,人口1010人,耕地1470亩,粮食亩产600斤,总产90万斤,退耕还林100亩,牛100头,羊200只,广播电视入网280户,电话150部,中心小学一所。 |
伏坪村 |
伏坪村简介 伏坪村位于泽州县山河镇西南部山区,是个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居住行政村之一。由东漏底、西漏底、伏坪、后河、后洼5个自然村组成,全村138户,465人,耕地面积516.7亩,森林覆盖率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历届村两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至1985年,我们5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通电目标,全村120户,420口人彻底告别煤油灯历史。 1985年至1995年村里基本上维持现状,种地肩挑人扛,群众吃得饱,穿不愁,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1996年至2000年,群众经济上比较丰裕,三轮、四轮手扶拖拉机入户率达40%,家家户户有彩电,通了电话、手机,初步普及外出打工人员数是1985年时期的2倍。 2000年至今,我们紧跟时代步伐,落实移民并村政策,吸收本镇另一个村17户45口人进村,村里修建了新的单面两层教学楼,铺通了2500米水泥路,支持衙核线水泥路铺道工程,出色的完成了衙核线分配给我村的任务,养老保险、社会合作医疗以基本普及。 |
前西洼村 |
前西洼村简介 1985年情况 前西洼村位于泽州县衙道乡西南,东邻陈庄,西接狄河村,南连圪丁村,北靠刘坪村。全村辖西洼、东洼、西低、瓦偓、桥洼五个自然村,共有130户,413口人,大牲畜100头,总土地面积3500亩,其中:林地面积2901亩,耕地面积599亩,是衙道乡纯农村之一。 1981年实行土地家庭经营承包制,全村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总产达到30万斤,亩产501斤,人均收入670元。全村有学校两所,在校学生52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1995年基本情况 前西洼村位于泽州县衙道乡西南,东邻陈庄,西接狄河村,南连圪丁村,北靠刘坪村。全村辖西洼、东洼、西低、瓦偓、桥洼五个自然村,共有125户,396口人,大牲畜108头,总土地面积3500亩,其中:林地面积2901亩,耕地面积599亩,是衙道乡纯农村之一。 全村粮食总产达到38.92万斤,亩产650斤,全村经济总收入60.38万元,人均收入1340元,比1985年翻了一番,全村有学校一所,在校学生33名,连续被上级党委、政府评为粮食生产先进村。 2000年底衙道乡被撤并为山河镇,前西洼村位于山河镇南端,仍辖西洼、东洼、西低、瓦偓、桥洼五个自然村,共有120户,374口人,大牲畜68头,总土地面积3500亩,其中:林地面积2901亩,耕地面积599亩,截止2007年底,基本上实现了耕地不用牛,运输不用肩,收割机械化的目标,粮食总产量48万斤,亩产达到了800余斤,经济总收入105万元,人均收入2600元。位居全镇中等水平。实现通水泥路,通闭路电视,通电话的目标。 |
碾槽洼村 |
碾槽洼村简介 碾槽洼村位于泽州县山河镇南部,全村共有130户,460口人,耕地474亩,粮田面积1080亩,一个自然村,全村以农为主,人均收入达到2780余元。 1985年随着土地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政策在农村实行,农民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经济迈步上台阶,村里多方筹集资金修建了集体办公地方,修建学校4间,解决了学生的上学和村办公难的局面。 1995年以来在乡政府狠抓乡村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的形势下,碾槽洼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地下地上集体个人同时展开发展乡村企业,不但安排了剩余劳动力,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人均比过去增加收入将近千元。 2000年乡镇合并后随着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村及个人小型企业逐步停止,基本上靠务农和外出打工,也有部分户办起了养殖业,全村出现了养牛、养羊、养鸡,带动了部分群众养殖增加收入。基础设施,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村村通的伟大号召,由政府帮助自己努力筹资16余万铺设了2.8公里村级街道。随着各种政策的发展,有铺修了户户通的道路筹资20余万。有解决群众吃水难。 2006年在发展教育方面,全村劳力出工,上级部门帮助,村里多方面筹集资金修建了二层学校集体办公综合楼。总投资30余万元,彻底解决了多年百姓的心病,改变了交通上学状况,方便了群众。 2007年全村劳力以农为主的户60%以上,外出打工和养殖业等40%,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重视,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种粮积极性逐步提高,养殖业也在逐步发展,基础设施上升。大大方便了群众吃水上学交通便利。农业方面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大部分土地以小麦和复播大豆为主,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群众经济也有很大的提高,碾槽洼村感谢党的惠民政策,提高了群众生产积极性,群众生活有很大改善,人均收入也明显增加,农村朝着文明和谐稳定发展。 |
青龛村 |
青龛村发展简介 青龛村位于山河镇最南端,北至圪丁,东至龙门,西至狄河,南至河南,五个自然村,是个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山多地少,条件恶劣的穷村。 1985年,全村350口人,土地355亩,羊1500只,牛150只,主村通电,人均收入600元。 1995年人口300人,土地309亩,羊2000只,牛100只,林业牧业有较大发展,3个自然村用上了点,人均收入700元。 2000年—2007年,全村263人,耕地309亩,羊500只,牛120只,五个自然村全部通电,有线电话45部,电视60台,养老保险参保率73%,医疗保险率90%,种植业林业发展较快,在上级的扶持下,修通了五个自然村的水泥路,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人均收入1500元。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实惠,减免一切农业税费,并对农业种植进行补助,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但对我们来说,由于穷山恶水,石厚土薄,人口向外流动越来越多,学生上学,农民就医困难,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上级的领导下把各项工作做好。 |
龙门村 |
龙门村简介 1985年龙门村位于泽州县衙道乡南端,全村有列铺、水渔、龙门三个自然村,共有154户。人口500人,大牲畜160头,总耕地面积420亩。 从土地承包后,每年粮食产量逐步增长。全村总产量达17万斤,亩产达400斤,人均收入500元,农民积极性逐步提高。 1995年基本情况 龙门村位于山河镇衙道乡西南端,全村有列铺、水浴、龙门三个自然村,共有154户,490人,大牲畜170头,耕地面积420亩。 全村粮食产量21万斤,亩产500斤,人均收入1000元,比1985年将近翻一番,并投资20万余元修建教学楼及党员活动中心。连续被上级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红旗村。 2000----2007年基本情况 2000年衙道乡撤并为山河镇,本村位于泽州县山河镇西南端,有列铺、水浴、龙门三个自然村,共有154户,460人,大牲畜30头,养羊300只,养蜂300多箱,耕地面积370亩,退耕还林105亩,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由207国道到龙门10.5公里,使全村焕然一新。 |
龙口村 |
龙口村简介 1985年度 龙口村位于泽州县衙道乡西南,东邻圪节底村,西接窑河村,南连核桃元村,北靠岭西村,一个行政村,共有98户,280口人,大牲畜80头,总土地面积2500亩,其中:林地2150亩,耕地面积350亩。属衙道乡纯农业村之一。 1981年,实行土地家庭经营承包后,全村粮食产量逐步增长,总产量达到17.5万斤,亩产500斤,人均纯收入650元。全村学校一所,在校学生36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1995年度 龙口村位于泽州县衙道乡西南,东邻圪节底村,西接窑河村,南连核桃元村,北靠岭西村,一个行政村,共有86户,267口人,大牲畜62头,总土地面积2500亩,其中:林地2150亩,耕地面积350亩。属衙道乡纯农业村之一。 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8.5万斤,亩产550斤,总收入43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比1985年番了一番。全村学校一所,在校学生28名。连续被上级政府评为先进生产村。 2000年—2007年度 2000年底,衙道乡被撤并为山河镇,龙口村位于泽州县山河镇南端,仍是一个行政村,共有87户,全村总人口256口人,大牲畜30头,总土地面积2500亩,其中:林地2150亩,耕地面积350亩。基本上实现了耕地不用牛,运输不用肩,粮食总产量达到20万斤,亩产660斤,经济总收入为50万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属全镇中等水平。 |
西狄河村 |
西狄河村简介 西狄河村位于泽州县南端与河南省济源市山口村接壤,全村共有294口人,耕地面积340亩,粮田面积320亩,全村以农为主,以林牧业为辅,是纯农业村庄,经济发展相当落后,是属贫困村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改革开放,全村经济有所发展,群众生活有所改善。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粮食生产稳步发展,逐年上升,经济收入增加,基础设施全部改善,村村公路2.5公里,户户吃上自来水,群众政治思想进步,村干部班子团结,工作积极,为村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
核桃园村 |
核桃园村简介 核桃园村位于泽州县山河镇西南约20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全村共有96户,346口人,拥有耕地面积530亩,粮田面积365亩,全村以农为主,地下有少许铝矾土资源,地上无任何企业。人均收入约1000余元。 1995年以来,乡镇党委狠抓乡镇企业发展,针对地下少量资源投资50万元,在村西兴办铝矾土炉一个,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使群众人均收入略有增加,达1200余元,在1997年因铝矾土技术含量指标不达而停产。 2000年撤乡并镇后,全村旧的面貌仍未改观,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仍处于较低级农业状态。仍然靠种植粮食解决温饱问题村级道路建设仍然未进行改造。 2007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村村通”的伟大号召投资15万元,接通了衙核线本村路段工程,硬化了村道路,同时在2008年春季,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村现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投资5万元,解决群众吃水困难,完成了圪节底至核桃元的吃水工程。现在的核桃元村,感恩党的惠民政策,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群众的生活大大改善,人均收入明显增加,达到了2000多元,比过去翻了一翻,正朝着文明、和谐、富有、健康的大路稳步发展,明天会更美。 |
圪节底村 |
圪节底村位于泽州县南部山区,凤凰岭西端,是山河镇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最分散行政村之一。由中街、东庄、南庄、西庄4个自然村组成,无主村,现有141户,506人,耕地面积331016.55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历届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围绕村情,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1985年,我们村通电,村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是龄儿童在村上学。1995年,我们村电视拥有率明显提高,户均0.6部,村办企业有地板砖长、柄把厂。2000年,三轮、四轮、手扶式犁地机、摩托车进入普通百姓家,40%的农户基本摆脱肩挑人扛,扶犁耕田历史。2007年,这七年是我们村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先后免除了农业税,实现了种粮补贴,医疗补贴、养老保险,修通了水泥路,修建了党员活动中心。就百姓生存发展状况而言。原始耕作方式基本彻底被现代化机械代替,家家户户吃不愁,穿不忧,手机、户用电话拥有率达历史高峰。尤其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理解透彻,执行得好,全村独生子女数量明显。村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青壮劳力主动外出打工赚钱,村里的综合实力增强,2006年以来,村党支部先后被镇党委提名表彰,村委会也以优秀的工作列镇政府先进村行列。 |
堆金洼村 |
堆金洼村位于泽州县南部山区,老谷堆南山脚下,村内自然条件恶劣,居住条件分散,全村68户,262人,大牲畜15头,共有耕地面积359亩,粮田面积330亩,人均耕地1.3亩,森林覆盖率占 %,平均年降雨量480毫米。 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历届两位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村情,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1985年村办小学,村办医疗点,户户通电,村民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1995年,我村电视拥有率明显提高,户均0.7不,村办企业有集体小煤窑一孔,人均收入由原来的600元增加到900元。2000年在合并乡镇以来,各项基础设施达到了基本改善,社员看病不出村,基本上吃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工程,家庭各项用量明显增大,摩托车、电视机、手机不断增加,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40%农户基本以摆脱了肩挑人扛,扶犁耕田历史。2007年,这七年是我们村发展史上重要阶段,全部免交农业税,并实行了种粮补贴,农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占到了70%以上,做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修通了村级公路,就百姓生存发展而言,原始制度彻底顶替,手扶犁地机、拖拉机基本普遍,尤其是对内计划生育政策好,全村独生子女明显增加,村民基本素质明显提高。村内综合力增强,人均收入明显增加2300元,村支部多年来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 |
竹林沟村 |
竹林沟村简介 竹林沟村位于山河镇西南部,距山河镇政府驻地30公里,全村共48户,101口人,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6亩,人均耕地2.9亩,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住房以砖石混结构为主,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辖竹林沟、土坨、十八洼三个自然村,竹林沟为主村)。 |
东土河村 |
山河镇东土河村简介 1985年:总户数296户,总人口1010人,党员30人。耕地面积1860亩;土河乡政府所在地,驻地机关单位6个,村办小学一所。卫生所1个,全村经济总收入45万元。 1996年:总户数288户,总人口1000人,党员32人。耕地面积1534亩;土河乡政府所在地,驻地机关单位6个,村办中心小学一所。卫生所1个,全村羊牛202头,羊100只,全村经济总收入78万元。 2000年:总户数286户,总人口965人,党员34人。耕地面积1500亩;土河乡政府所在地,驻地机关单位6个,村办寄宿制中心小学一所。卫生所1个,全村羊牛176头,羊150只,猪100头,全村经济总收入120万元。 2007年:总户数276户,总人口945人,党员33人。耕地面积1500亩;山河镇土河工作站所在地,驻地机关单位6个,完成寄宿制村办中心小学一所。卫生所1个,全村羊牛82头,羊120只,猪220头,鸡厂一个,全村经济总收入196万元。 |
后街村 |
后街村简介 1985年度 一、 社会经济情况: 原土河乡后街村土地总面积3351.3亩,其中:耕地面积1229.7亩,荒地面积1670亩,林地面积451.6亩。 全村人口:590口人,110户。人均收入320元。 二、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广泛推广,发展山羊,植树造林 三、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35名。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党费正常上缴,定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1996年度 一、 社会经济情况: 原土河乡后街村土地总面积3351.3亩,其中:耕地面积1229.7亩,荒地面积1670亩,林地面积451.6亩。 全村人口:550口人,170户。人均收入1300元。 二、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广泛推广,发展山羊,植树造林,修电站,安装有线前端。 三、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22名。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党费正常上缴,定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2000年度 一、 社会经济情况: 原土河乡后街村土地总面积3351.3亩,其中:耕地面积1229.7亩,荒地面积1670亩,林地面积451.6亩。 全村人口:530口人,170户。人均收入2100元。 二、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广泛推广,发展山羊,植树造林,修建牛土路,投工1.8万个。 三、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25名。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党费正常上缴,定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2007年度 一、 社会经济情况: 原土河乡后街村土地总面积3351.3亩,其中:耕地面积1229.7亩,荒地面积1670亩,林地面积451.6亩。 全村人口:503口人,170户。人均收入3200元。 二、 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广泛推广,发展山羊,植树造林,硬化街道5600米,投资4万元。 三、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25名。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党费正常上缴,定时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农村工作正常开展。 |
前李河村 |
山河镇前李河村1985年度简介 一社会经济情况:(原晋城市泽州县土河乡前李河村) 前李河村土地总面积6811.12亩.其中耕地面积734.9亩,荒地面积76.32亩,林地面积5999.9亩.良田面积520亩,二轮土地承包面积416亩. 全村人口360人,户数130户,大畜95头,年农民人均收入280元. 二农业生产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广泛推广,面积120亩,发展山羊100只,植树造林45亩.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11名.其中:男 9名,女 2名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党费正常上缴.正常过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组织纪律明显加强,工作正常进展. 泽州县山河镇前李河村委 2008年8月1日 前李河村1996年度简介 一社会经济情况:(原晋城市泽州县土河乡前李河村) 前李河村土地总面积6811.12亩.其中耕地面积734.9亩,荒地面积76.32亩,林地面积5999.9亩.良田面积520亩,二轮土地承包面积416亩. 全村人口360人,户数120户,大畜90头,年农民人均收入纯1450元. 二农业生产 当年完成粮食总产32.6万斤,其中,小麦单项产量达18.57万斤.植树2000株,造林20亩,发展羊180只,鸡380只.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党员总数11名.其中:男 9名,女 2名.下设2个党小组.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党费正常上缴.民主生活正常开展,农村生产全面提高,环境卫生得到整洁. 泽州县山河镇前李河村委 2008年8月1日 前李河村2000年度简介 一社会经济情况:(原晋城市泽州县土河乡前李河村) 前李河村土地总面积6811.12亩.其中耕地面积734.9亩,荒地面积76.32亩,林地面积5999.9亩.优质良田面积416亩. 全村人口260人,大畜82头,年农民人均收入纯1500元. 党员总数13名.其中:男 10名,女 3名.下设2个小组.(104户) 二任务完成情况: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新技术得到推广,优质粮种(小麦玉米)调换1000斤,发展羊150只.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层组织机构齐全,工作目标明确,成绩突出,当年发展党员2名,吸收有能力,肯吃苦的致富能手到党组织中来.党的民主生活会正常开展,党费全部上缴. 四社会发展: 农村生产得到发展,进步.农民安居. 泽州县山河镇前李河村委 2008年8月1日 前李河村2007年度简介 一社会经济情况:(原晋城市泽州县土河乡前李河村) 前李河村土地总面积6811.12亩.其中耕地面积734.9亩,荒地面积76.32亩,林地面积5999.9亩.优质良田面积416亩.人均耕地面积约1.8亩,公益林面积4554.9亩. 全村人口255人,大畜72头,年农民人均收入纯2882元.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 党员总数15名.其中:男 12名,女 3名.下设3个党小组.(104户) 二新农村建设: 完成前李河(20072010年度)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总投资100万铺路任务,规格(长5000米,宽3米,厚0.2米),完成投资13万元,规格3300平米. 种植黄梨园50亩,投资4万元.核桃园50亩,投资3.75万元. 三惠农政策落实: 粮食直补款全部发放到户,总计:575.3元.其中:(小麦直补1107元,秋粮直补788.5元,综合直补款3863.8元) 四社会保障: 完成合作医疗征收:任务数2350元,完成数2080,占比例88% 养老保险征收:任务数:9600元,完成数8280,占比例86%. 五基层组织建设: 完成党费征收:43.2元 党报党刊费:3份 642元. 六创建和谐家庭 10户 |
刘坪村 |
刘坪村简介 1985年度 刘坪村位于泽州县衙道乡西南,东至陈庄村,西接堆金洼村,南连西洼村,北靠小豆洼,全村总人口197人,总户数131户,大牲畜40头,总耕地面积586亩,粮田面积550亩。全属农业村之一。 1981年,实行土地家庭经营承包后,全村粮食产量逐步增长,总产量达到28万斤,亩产505斤,人均纯收入700元。本村有一所六年制中心学校,在校学生220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1995年度 刘坪村位于泽州县衙道乡西南,东至陈庄村,西接堆金洼村,南连西洼村,北靠小豆洼,全村总人口491人,总户数129户,大牲畜132头,总耕地面积586亩,粮田面积550亩。全属农业村之一。 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3万斤,亩产600斤,人均纯收入1250元,比1985年将近翻了一番,国家投资11万元,把12间危房改修了一遍,在校学生近230名。 2000—2007年度 2000年底,衙道乡被撤并为山河镇,东至陈庄村,西接堆金洼村,南连西洼村,北靠小豆洼,全村总人口468人,总户数128户,大牲畜72头,总耕地面积586亩,粮田面积451亩。现有国家投资修建起了党员活动室。2007年投资把建国前刘坪中心学校的32间危房,全部拆掉,修起了两层教学楼,校园全部硬化,厨房有了改变,使全校焕然一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