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城 >> 泽州县 >> 南岭乡 >> 裴窊村

裴窊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裴窊村谷歌卫星地图)


裴窊村简介

  裴窊村位于南岭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总面积1.27平方公里,有耕地565亩,146户,446口人,3个村民小组。早年由裴姓建庄,初名裴家窊。明万历年间李姓从南村镇辘轳井村迁来,成为裴窊村的主姓。裴窊村林果业,以红果、花红、柰出名。裴窊秧歌为泽州四大秧歌发源地之一,剧种保留至今,部分剧目被山西省文化厅录像存档。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兴建学校,硬化出村公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525202 048000 -- 查看 裴窊村谷歌卫星地图

裴窊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裴窊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武城村

  武城村位于南岭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相传唐代立村,曾计划在此建城,因无水没有建成,初名无城头,后改为武城。辖武城、小岭后、将军头3个自然村。总面积3.83平方公里,有耕地1144亩,335户,1026口人,8个村民小组。南宋时将军头筑寨设帐建过“太行忠义社”,自清乾隆年间起设武城都,是境内历史上治所最大的村庄。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956年分别为武城乡公所、乡政府驻地。改革开放后新建学校、改造危房,并硬化了街道和出村公路。  

漏道底村

  漏道底村位于南岭乡西南12公里。村庄建在土崖根。当地人称崖为漏,漏上有条小道,故名。总面积5.22平方公里,有耕地238亩,78户,277人,3个村民小组。抗日战争时期为晋(城)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培训干部基地。改革开放后发展了一批优质酥梨和苹果园,从麻子万沟接回了自来水,集资维修了村中的庙、阁,硬化了出村公路,乡政府在漏道底村沁河上建有1个小型水电站。  

宋泉村

  宋泉村位于南岭乡西南11公里。相传宋朝时由卫姓人建庄,村前有股泉水,故名。总面积1.27平方公里,有耕地144亩,38户,156人,2个村民小组。抗日战争时期为晋(城)南县抗日民主政府临时驻地,1954年为宋泉乡公所驻地,2004年与邻村并肩硬化了出村公路。  

黄砂底村

  黄砂底村位于南岭乡西南,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辖黄石爽底、岭堂2个自然村。总面积3.04平方公里,有耕地420亩,113户,414人,4个村民小组。1942年春中共晋(城)南县委在此诞生。境内有黄龙洞、白云山、歇马店等自然景观。1966年修通了黄砂底村至望河简易公路,90年代新建学校,维修了古庙,2004年硬化了至宋泉的出村。  

李河村

  李河村位于南岭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相传李姓建庄,初名李家河,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有耕地175亩,65户,234人,3个村民小组。抗日战争时期晋沁县第三区(东土河)抗日民主政府曾临时迁驻李河村领导人民抗日。林果业以柿为主,改革开放后,发扬老区革命精神,修通了李河至武城村的盘山公路。  

陈河村

  陈河村位于南岭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相传陈姓建庄,村位于河边,故名。总面积1.19平方公里,有耕地185亩,50户,152人,1个村民小组。陈河村有清代古城墙遗址,传说是清代大学士陈廷敬捐资所建。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修通了陈河至小东岭盘山公路。林果业以柿为主。  

白背村

  白背村位于南岭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早年由白姓建庄,故名。总面积1.53平方公里,有耕地104亩,34户,125人,2个村民小组。白背村白石爽口关隘,是清代阳城通往晋城的一条人行要道。  

磨滩村

  磨滩村位于南岭乡西端沁河东岸,与阳城县西磨滩村隔河相望,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总面积1.47平方公里,有耕地146亩,47户,156人,2个村民小组。相传磨滩村居民明代由吉村迁入,世代生活在大山峡谷之中。改革开放后凭借侯(马)月(山)铁路之便,利用沁河水,开发旅游资源,提供吃、住、游全程服务,迎来了一批批中原游客。乡政府在此建有2个小型水力发电站。  

安岭村

  安岭村位于南岭乡西部安则山之巅,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辖安岭、安山寺、陡角、寨西、瓦窑掌、后寨等6个自然村。总面积7.07平方公里,有耕地82亩,114户,235人,2个村民小组。90年代初移民并庄,安山寺、陡角、寨西、瓦窑掌、后寨5个自然村今已人去村空。改革开放后,安岭村依靠广阔的山坡,大力发展生态林,引进优种梨枣,使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  

东风村

  东风村位于南岭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相传村原建在村前沟下,初名“屋坡”,后移至现址叫望后村,“文革”中改名东风村。总面积1.86平方公里,有耕地348亩,82户,288人,3个村民小组。1954年,为望后乡公所驻地。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建成了可容1000m3的封闭蓄水池,硬化了村里街道。  

红花底村

  红花底村位于南岭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相传村西有几棵荣花树,开红花,人们常说到红花底干活,故名。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有耕地195亩,72户,272人,2个村民小组。红花底村铁矿储量丰富,从70年代起集体采矿几十年,使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修建了新学校,建成了可容1000m3的蓄水池,硬化了村里的街道和出村路段。  

段河村

  段河村位于南岭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总面积2.19平方公里,有耕地244亩,66户,165人,3个村民小组。相传明朝中期由段姓建庄,清代曾出过盐商。段河村水源奇缺,清代村内打井窖近百眼。段河村盛产柿、甜杏。改革开放后接上了自来水,70年代修通了至裴窊盘山公路,2004年水泥硬化了至曹河公路。  

葛万村

  葛万村位于南岭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总面积3.64平方公里,有耕地1330亩,210户,577口人,6个村民小组。相传最初由葛、万两姓建庄。元朝末年,山东一户潘姓人家逃荒在此落户,初名葛伴头,后叫葛万头。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年),郭氏从洪洞老槐树底移民迁入,成为葛万村的主体。清乾隆年间设葛万里。1938年创建中国共产党基层支部,是境内党组织发展最早,党员人数较多的村庄之一。1954年为葛万乡公所驻地。1996年在葛万村籍台商郭台铭资助下修建希望小学、解决吃水问题并硬化了街道和出村公路。  

裴窊村

  裴窊村位于南岭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总面积1.27平方公里,有耕地565亩,146户,446口人,3个村民小组。早年由裴姓建庄,初名裴家窊。明万历年间李姓从南村镇辘轳井村迁来,成为裴窊村的主姓。裴窊村林果业,以红果、花红、柰出名。裴窊秧歌为泽州四大秧歌发源地之一,剧种保留至今,部分剧目被山西省文化厅录像存档。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兴建学校,硬化出村公路。  

小东沟村

  小东沟村位于南岭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总面积3.87平方公里,有耕地1521亩,350户,1203口人,11个村民小组。相传最初由彭姓于宋嘉佑年间(约1056年)建庄,初名彭家,此后成姓也来此落户,初名成庄,后两姓人家共以村东河沟方位命名东沟村。1938年创建中国共产党基层支部,是境内党组织发展最早的村庄之一。1953年县政府为不与大东沟镇的东沟村混淆,更名为小东沟村,辖小东沟、小谷堆、河东3个自然村。1956年为小东沟乡政府驻地。小东沟村梨树资源丰富,当年县副食果品公司在小东沟村建水果站加工黄梨等果品。1994年退休干部成济武承包小东沟村煤矿,先后投资600余万元,修建了一所高标准的中心小学,改造河沟券砌涵洞600余米,硬化出村公路2.8公里,维修古庙5座。  

东岭村

  东岭村位于南岭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因村建在武城以东岭上,故名。总面积0.92平方公里,有耕地215亩,51户,191口人,1个村民小组。东岭村盛产红果,交通便利。  

元沟村

  元沟村位于泽州县南岭乡中部,距晋城市区33公里,全村共有125户,329口人,耕地446亩。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山区村庄。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是全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全村总面积6.3平方公里,东与闫庄村相邻,西与裴凹村为伴,南与东岭村相接,北与红卫村相连。近年来,在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元沟沟立足本地实地,因地制宜,围绕“山”字下功夫,立足“农”字做文章,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村共发展优质核桃100亩,优质酥梨60亩,优质山楂40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008年,全村酥梨产量达到7万斤,山楂3万斤,达到了历史同期最好的水平。全村共有20户加入了核桃专业合作社,19户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极大地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圪塔坡村

  圪塔坡村位于南岭乡北部的坡上,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因地势不平,居民分两片居住,方言称两片为两圪塔,故名。总面积0.98平方公里,有耕地200亩,53户,183口人,1个村民小组。林果业是圪塔坡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0年在县环保局的大力资助下,硬化了村内街道,新修了学校、舞台,硬化了出村公路。  

北岭村

  北岭村位于南岭乡北部山岭上,距乡政府驻地2.2公里。总面积2.45平方公里,有耕地359亩,92户,289口人,4个村民小组。初有范姓建庄,辖北岭、石盘2个自然村。50年代末大搞环境卫生整治,改造厕所,硬化街道,改变了村里的落后面貌,被县人民委员会命名为“爱国卫生模范村”。硬化了出村公路和街道,新建了学校。  

段峪村

  段峪村位于南岭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3.5公里,因居于四周环山的河谷而得名。总面积3.73平方公里,有耕地679亩,200户,604口人,7个村民小组。相传明崇祯年间(约1644年)由段姓建庄,辖段峪、坂河2个自然村。境内有青石坂古遗址和二郎担山自然景观,清代靠清化古驿道在坂河、牛花岭开饭铺做生意商贾繁茂。1954年为段峪乡公所驻地。段峪村产黄梨、甜杏,煤储量丰富。2000年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从段峪村通过,2003年硬化了街道和出村公路,同时改建了学校。  

李沟村

  李沟村位于南岭乡东北部牛花岭南边的山沟里,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有耕地621亩,142户,500口人,3个村民小组。相传早年由李姓建庄,初名李家沟村。林果业以黄梨、甜杏为主,1956年县副食果品公司曾在李沟村建水果站加工梨杏果品。改革开放后李沟村以经营果树致富,新修教学楼一座,建成并硬化了出村公路。  

后河村

  后河村位于南岭乡中部,稼距政府驻地1公里,因村建于河沟后,故名。198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后水河村,群众习惯上仍叫后河村。总面积1.71平方公里,有耕地449亩,105户,380人,3个村民小组。后河村水资源丰富,林果业以黄梨、甜杏为主。60年代初村业余剧团自编自演小歌剧受到地区文化局的表彰,《节约一把米》唱红了半个晋城。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修建了连接南北两岸的石拱桥,硬化了出村公路,维修了古庙。  

红卫村

  红卫村位于南岭乡中部,因村建在南大庙西侧后方,初名神后庄。文革破“四旧”时,改名为红卫村。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有耕地340亩,90户,282人,2个村民小组。红卫村交通便利,铁矿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后采矿炼铁,又引进砀山酥梨、优种苹果、核桃,发展林果业,带富了村民。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修建了学校,硬化了村里的街道,接上了自来水,建成了一个容量为1000m3的蓄水池。  

闫庄村

  闫庄村位于南岭乡中部,早年先由阎姓从河南迁来建庄,后由常姓于明代迁来定居。1982年经晋城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安阎庄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有耕地491亩,203户,677口人,4个村民小组。1954年、1958年分别为阎庄乡公所政府驻地。90年代以来科教兴村,新建中心小学,维修古庙改做文化大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2002年硬化出村公路,2004年粮食总产达31.2万斤,经济总收入367.5万元。  

南岭村

  南岭村位于南岭乡中部,因村庄建在与北岭相对的山岭上,故名。总面积0.91平方公里,有耕地374亩,120户,374口人,3个村民小组。1961至1969年为南岭公社政府驻地。南岭村煤炭资源丰富,90年代建成年产9万吨煤矿1个,靠矿产资源收入改造基础设施,新建了学校,硬化了村内街道和出村公路。2004年粮食总产达21.4万斤,经济总收入365.3万元。  

安庄村

  安庄村位于南岭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村庄建在三面靠山一面临沟背风向阳的地方,居民认为此地比较平安,故名。总面积2.34平方公里,有耕地853亩,220户,730口人,5个村民小组。安庄村铁矿储量丰富,90年代初群众性的采矿运输兴隆,使村民逐渐富裕起来,修建了学校,维修了古庙,硬化了出村公路。  

曹河村

  曹河村位于南岭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总面积1.91平方公里,有耕地293亩,51户,188口人,2个村民小组。相传早年由曹姓建庄。改革开放后,新建家园,从河西岸搬迁到河东岸。2003年由台商郭台铭捐资修建的富晋大桥在村北凌空架起,沟通了南岭乡与李寨乡的交通往来,同时新建了小学校。林果业以黄梨、杏为主。  


裴窊村特产大全




裴窊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