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河村位于福善庄乡南面,约有人口850人,村里主要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现有耕地面积2700亩,种植业主要是玉米、薯类和豆类等,还建起蔬菜大棚15个,合计约占地20亩,村里建有养殖园区一座,为村民养殖奶牛及牛奶的生产销售提供了许多方便,另外村里建有油坊2座,年产油量达到16万多斤,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602203 | 036000 | -- | 查看 黄水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辛庄村 |
北辛庄村位于福善庄乡东南方,有358户,1142口人。党员20人,女党员1人。五保户34人。耕地面积4674亩,1座养殖园区,村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奶牛饲养量150多头,羊3100只,2008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 |
里林庄村 |
里林庄村位于福善庄乡西北部。全村耕地面积4200亩,共有258户,1003人,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4名。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坚持发展不放松,以人为本,加强民主管理,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
乡辛村 |
位于朔城区东南20公里处,是福善庄乡政府驻地,紧邻朔广线,交通便利,全村共104户,人口415人,耕地面积1300亩,以种植玉米、小杂粮为主,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7人。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紧紧围绕“争创党建示范村,推动辛村大发展”的活动主题,以“两争优三争先”为载体,坚持四个文明一起抓,“五个全覆盖”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村里的主街道通了水泥路,拥有村级卫生室一所,极大地改善了医疗条件,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目前全村已经实现自来水入户,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群众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村90%以上的户数均已安装了电视-,为村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掌握多种信息、拓宽致富思路、提高文化水平开拓了新的渠道。下一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将大力引导村民发展健康养殖业和现代蔬菜种植业,对全村进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粉刷墙壁、植树绿化,使村级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
计庄村 |
计庄村位于朔南公路南,全村共有村民109户510人。村支委委员3人,村委委员3人,交叉任职3人,村民能代表11人,党员12人,其中高以上学历2人,占党员总数的16%,女党员2人。全村耕地面积2620亩,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业,今年种植瓜菜560多亩,饲养奶牛210头。2009年粮食总产量150万斤,总收入达244.8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完成通村公路,配备村活动场所3间,各种办公设施齐全,引进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奶牛养殖园区一个,现已入园奶牛奶40多头,硬化村内主干道,2010新修U型渠道10000多米,切实解决村内浇灌难贵的问题,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收入;新建医疗卫生室一座, 切实解决村民小病不出村。全村80%的用户通电话,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0 m2。计划出生率控制在6‰,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村五保户2人、低保户应保尽保。“两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有村规民约和健全的民事调解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计庄村从一个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落后村发展到现在人均收入4800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稳步前进 |
孙家咀村 |
孙家咀村位于福善庄乡的西北部,朔广路旁。全村共74户,294人,常住人口154人,耕地面积占1240亩。党员共7名,其中女党员一名。今年已通了自来水,硬化公路200米,2010年村级活动场所已建成,已开始使用。近年来我村以抓经济建设为主导,自备灌溉用井17口,发展了15个塑料大棚,全村村民有99%种植蔬菜瓜果,并取得了很大的效益,2010年粮食总产达87万斤,总收入527万元,人均年收入达7500元。如今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农用机动车,耕作的整个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自动作业,在未来几年里,村两委将带领村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蔬菜大棚,使我村的蔬菜种植走向产业化、规模化。村两委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党员干部争做“五好”、“五带头”;在践行“四议两公开”的农村工作法中,两委成员充分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一主题,坚持发展不放松,以人为本。加强民主管理,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和谐建设。 |
白圐圙村 |
白圐圙村地处朔广线沿线,交通便利,全村共109户,总人口391人,耕地面积1400亩,全村收入主要以一产为主,种植玉米、胡麻、土豆、小杂粮等,村“两委”成员6人,党员13人。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党支部把加强班子建设,作为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扩大民主,规范决策,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加强和改进村级财务管理,从而不断提升村两委班子驾驭市场经济和引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能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党员实施了分类管理,今年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为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有效平台。引导农民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把引导农民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紧邻朔广线的区位优势,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重点发展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使全村的种植业结构更加合理,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
小岱堡村 |
小岱堡村位于朔城区东南方向,距朔城区25公里。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5843亩,林地2310亩。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614户、1996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5100元。小岱堡村以农牧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土豆、胡麻,全年粮食产量453万斤。全村有奶牛742头。近几年来,小岱堡村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筹措资金270万元,实现了硬化公路村村通;完成了环村水渠翻修,保障了农民的浇地;完成了全村户户通自来水工程,解决了农民的吃水问题;新修村级小学一座;小岱堡村近几年还全面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读好书、学楷模、争先进”等活动,积极向农民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努力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以“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村民”、“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号召全民参与文明创建,大倡“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新风。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文明之风大行乡里。 小岱堡村在民主管理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置征求意见箱、登门访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等多种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科学制定了建设和发展规划。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在坚持一季度一公布、一项目一上墙的基础上,实行“点题公开”,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制定和完善民主决策等制度,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度,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
下水村 |
下水村位于福善庄乡东南部,地处盐碱地带,人口约有730人,村里主要经营养殖业和种植业,村里现有耕地2800多亩,其中水浇地有100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薯类及豆类等农作物,村里建有奶牛养殖园区一座,现有奶牛350头左右,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奶牛养殖及牛奶的生产和销售,另外村里还有一座油坊,年产油量达到8万多斤,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野狐梁村 |
野狐梁村位于朔南公路南,全村共有村民110户340人。村两委人员5人,交叉任职2人,党员11人,其中高中以上学历2人,占党员总数的18.2%,女党员1人,全村耕地面积1100亩,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业,人均纯收入5800元。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完成通村公路,配备村活动场所3间70平方米,各种办公设施齐全,新建医疗卫生室一座,基本上小病不出村。全村80%的用户通电话,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0 m2。计划出生率控制在6‰,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村有五保户16人,低保户35人,全部应保尽保。 “两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有村规民约和健全的民事调解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野狐梁村从一个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落后村发展到现在人均收入5800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稳步前进 |
黄水河村 |
黄水河村位于福善庄乡南面,约有人口850人,村里主要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现有耕地面积2700亩,种植业主要是玉米、薯类和豆类等,还建起蔬菜大棚15个,合计约占地20亩,村里建有养殖园区一座,为村民养殖奶牛及牛奶的生产销售提供了许多方便,另外村里建有油坊2座,年产油量达到16万多斤,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
南辛庄村 |
朔城区福善庄乡南辛庄村位于朔南公路25公里处。全村有216户,867口人,有耕地3950亩(其中水浇地2500多亩),党员15名。村里有小学1所。种植业以玉米为主,辅有高梁、谷子、豆子等小杂粮,养殖以牛羊为主。饲养奶牛300多头。2010年该村建立了育苗基地合作社,种植了杨树160亩,松树80亩,预计每亩平均可收入7000—8000元,形成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广大村民将在创作中得到实惠。2009年粮食产量439万斤,全村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人均纯收入7400多元。今年来,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乡党委提出的“兴林兴草兴畜牧、兴学修路上项目、和谐发展争一流、小康路上迈大步”的工作思路,坚持发展不放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强化村务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1处,配备了办公桌椅和取暖设备,村党支部的各项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素质不断提高,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计划生育工作迈出新步伐:今年以来,我们村解决贯彻0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决定,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开展生育干预工程、优生优育服务、关爱妇女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井然有序。现在综治机构健全、制度完整、治保会和调委会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村里的矛调工作做的细致入微,目前全村村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没有一起-事件,治安巡逻队有力地保障了全村重点、敏感部位的安全和村民的财产安全。今后,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精密安排、合理部署,按照“总体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思路,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狠抓落实。逐步把南辛庄村建设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寺科村 |
寺科村隶属朔城区福善庄乡,位于城区东南方向,距乡政府约1公里,地势平坦,村内主干道均已硬化,实现了村村通,建有村级活动场所,场所前硬化广场100多平方米。全村有90户共289人,现有正式党员10名,其中有3位党员在村两委任职。五保户为3户,享受低保人员为11名。村民们都已用上了自来水。寺科村土地属盐碱地、西瓜,兼种小面积小杂粮,受城镇化影响,近几年外出务工村民增加。2009年寺科村人均纯收入为6000元。 |
东小寨村 |
朔城区福善庄乡东小寨村,位于福善庄乡东部,北与里林庄村接壤,东与寺科村毗邻。东小寨村交通便利,紧靠朔广路,北有通往李林庄村主干道,为东小寨村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外部交通条件。 目前,东小寨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蔬菜等。东小寨村村域总面积5310亩,其中耕地总面积4570亩。2010年底,全村共有农户185户,人口850人,全村粮食总产量244万斤,经济总收入773万元,人均纯收入6600元/人。村内有小学、中学各一所,村活动场所约70平方米,老年活动中心5平方米,计生服务站1所,卫生服务站1所。 |
西郡村 |
西郡村位于福善庄乡西北方向,距县城25公里,距乡政府3公里,属于一个农牧业村,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198户1081人,有党员22名,近几年发展新党员3名。全村总土地面积8840亩。水浇地4800亩。全村共有存栏奶牛158头,羊589只。村级活动场所2008年建成,一直合理管理和使用着,活动场所达到“五有”。村“两委”精诚团结,想人民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创先争有活动中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
安子村 |
安子村位于朔广公路南,交通便利,全村9000多亩土地,5500合同地,其余为自留地,共有2300水浇地,其系为旱地,全村470多户,1700余人。共有党员33人,其中女党员3人,高中以上学历8人。村中现有医疗室1座,基本上达到小病不出村;现有寄宿制学校1座,在校学生300余人。奶站1座,奶牛300头;养殖园区1个,入栏绵羊1000多头。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村内现有活动场所4间,80平方米,各种办公设施齐全,现有五保人员10人,低保户应保尽保。“两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有村规民约和健全的民事调解组织。 |
长润村 |
长润村隶属朔城区福善庄乡,位于朔城区东南方向,距乡政府约4公里。地势平坦,村内主干道均已硬化,实现了村村通,建有村级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完善。全村有187户共560人,现有正式党员16名。村民们都已用上了自来水。现有耕地1200亩,村民们以种地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香瓜、西瓜,兼种小面积小杂粮,受城镇化影响,近几年外出务工村民增加。养殖业发达,以猪、羊、牛、鸡为主。2009年长润村人均绩收入为7000元。 |
大岱堡村 |
大岱堡村位于福善庄乡东南部,全村共有三百六十二人,共一百二十二户,共有党员十人,耕地面积六百多亩,大多是盐碱下湿地,人均年收入七千一百多元。全村外出务工达一百多人。今年又修通入村公路一千五百多米,村民出行大为方便。自来水入户,受益群众二百多人。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畜牧业也有所发展,改善了以往人畜一院、臭气熏天、风险大、效益差的局面。现有小型养殖户两户,六个奶牛养殖小区,可解决全村几十头奶牛入园养殖。一个养羊小区,保证了种羊入园养殖。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今年春在村主任的带领下村民们引进糯玉米种并大面积种植,收益颇丰,是群众增收的一个亮点村民生活不断提高。 |
福善庄村 |
福善庄村位于朔南公路南,全村共有村民780户2404人,其中农业人口480户1974人,非农业人口300户,430人,常住人口4380人。村两委委员7人,交叉任职3人,村民能代表22人,党员33人,女党员6人。全村耕地面积6450亩,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业,今年种植瓜菜960多亩,饲养奶牛450头。人均纯收入4800元。在新农村建设中,已完成通村公路,配备村活动场所4间80多平方米,各种办公设施齐全,现有奶牛养殖园区二个,奶站2个,硬化村内主干道,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收入;翻新医疗卫生室一座,有医生20名,床位20张,一般医疗设备皆有,中西医结合,基本上能够满足群众的一般就医,切实解决村民小病不出村。现有寄宿制学校一所。全村80%的用户通电话,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0 m2。计划出生率控制在6‰,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村五保户38人、低保户60人,应保尽保。“两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有村规民约和健全的民事调解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计庄村从一个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落后村发展到现在人均收入4800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稳步前进。 |
小坝村 |
小坝村位于朔南公路17公里处,全村80户,320人,2200亩耕地。村里建有一个预制厂,一座奶站,一处鱼塘。种植和养殖是主导产业,全村种植瓜菜360多亩,饲养奶牛120头。2008年粮食产量120万斤,总收入达16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2007年我村被区政府确定为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我村已完成通村公路2.1公里,街巷及街心广场硬化4786m2,院墙翻新2400m,新建和翻新校舍14间,新建学校院墙170m,硬化校园500 m2。新建街心亭2座,安装路灯20盏,总面积达6000 m2的文化大院也已经投入使用,文化舞台,“两委”办公室、图书室、便民超市等应有尽有。80%的农户能用上沼气。栽植松树1200株,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现在90%以上的户有电视机,80%的户通电话,人均居住面积超过30 m2。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计划出生率控制在6‰。有10%的人具有1—2门科学养殖技术。去年引进高科技新型塑管加工厂,总投资3000多万元,可安置劳力100多人,农民年增收100多万元。引进的水泥管材厂已达成协议,年内开工。全村五保户、低保户应保尽保。“两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有村规民约和健全的民事调解组织。在短短两年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小坝村从一个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落后村发展到现在人均收入5000元;从纯农业村发展成现在工农业并举的二元产业结构模式村;从垃圾横行的脏乱差村发展到现在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
白庄村 |
白庄村位于福善庄乡政府东南2公里处,朔广线南侧,全村共53户,人口196人,耕地面积691亩,全村收入主要以一产为主,种植玉米、土豆、胡麻、小杂粮等,村“两委”成员4人,党员6人,村民人均收入2600元。近年来,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向上,团结拼搏,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我村群众致富带了好头。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支部的各项制度健全,“三会一课”制度正常开展,在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两委”把综合治理工作当做首要任务来抓,因地制宜,两委成员带班巡逻和交叉查岗,多年来,全村没有出现一起被盗案件,做到了“外出务工者安心,在家留守者舒心,上级领导放心”。利用“村村通”工程将主街道修通了水泥路,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富民奔小康步伐。村支部根据市场需要和群众的要求,带领干群大力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利用紧靠朔广线的优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大大提升了土地的效益。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