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榆次区 >> 什贴镇 >> 瓦子坪村

瓦子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瓦子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瓦子坪村简介

  瓦子坪是什贴镇东北5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榆盂公路、太旧高速公路并驾穿脚而过。全村39户,129口人。近年来,该村从园林村建设入手,高起点、高标准装点山庄,美化家园,优化人居环境。全村采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办法,男女老幼齐上阵,经过艰苦的努力,投资23万元,打造出什贴镇后山园林第一村。
  一、栽植各种乔木树种4321株,灌木1260株,花卉840株,绿篱130㎡,完成全村两街一路绿化、美化、香化和环村林建设任务,建设两个街心花坛。
  二、建城门楼一座,建60㎡壁墙一幢。
  三、建设花砖护坡150㎡。
  四、建设环街花墙1320m。
  五、新硬化路面500m。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02102 030600 -- 查看 瓦子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瓦子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瓦子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白坡村

  白坡村位于什贴镇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村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100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全村76户,共计246人 ,其中劳力有122人,国土面积2696亩,其中耕地面积663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78.6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531元,粮食产量达到262吨。  

韩家寨村

  韩家寨村位于什贴镇西南部,该村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300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全村100户,共计274人 ,其中劳力有128人,国土面积4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705亩,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给该村的产业发展带来便利条件,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53.1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660元,粮食产量达到542吨。   

杨头村

  杨头村位于什贴镇区西1公里,属典型丘陵旱垣区,截止2012年7月全村80户,248口,耕地面积1376亩,经济收入以畜牧业、种植业、劳动服务业为主。 近年以来,杨头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发展养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把沼气建设工作作为提高全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大方面全面推进。该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围绕产业作文章,以养殖业为主推进产业化发展,养殖规模位于全镇第四。随着养殖业发展,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利用养殖业所带来的发展沼气的先决条件,村支部村委一班人抓住机遇,制定优惠条件,大力引导养殖户搞沼气建设,节约能源提高效益,改善了居住环境,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自2011年7月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在什贴镇全面推开以来,杨头村就成为了镇网格工作的排头兵。  

小桥村

  小桥村位于什贴镇西南部,该村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300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全村45户,共计122人 ,其中劳力有54人,国土面积1568亩,其中耕地面积641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   

冀家坪村

  冀家坪村位于什贴镇区西3公里处,全村42户,126口人,耕地725亩,主导产业以农为主,养殖为辅。该村是什贴镇确定的2008年园林村之一,同时也是榆次区政协帮扶的推进村之一。   2008年以来,在榆次区政协帮扶小组的大力支持下,按照镇党委、政府科学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以组织有力、产业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整洁为目标,实施了三项推进工程。   首先是主导产业发展方面,立足当地实际,发挥优势,搭建起产业增收的主框架:   1、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户自筹一点、帮扶小组支持一点的办法,发展优质核桃184亩,实现了全村人均1.5亩干果的目标,种下了摇钱树。   2、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发展养殖产业,以支部书记冀爱福带头,在村内开展了以猪、羊、鸡为主的养殖业,目前,建成了年出栏千头猪厂一个,并发展个户养殖15户,养鸡规模为7500只、养羊规模为600只,仍有代建项目正在实施中。   3、加强科学种植、发展设施农业。2010年该村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已建成的9个大棚进行了从新规划,在鼓励村民搞设施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力争促成绿色产业生产示范区。   第二是公益设施改造成效明显。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服务功能发生了彻底变化;   1、投资18万元,建成村级组织综合活动场所,包括支部阵地、文化大院、卫生所等房屋9间,建成600m2标准篮球场一个。   2、投资14万元,实施街道硬化880m。   3、投资10万元,用于两墙改造和美化亮化。   4、投资12万元,以乔、灌、草相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配套,实现高标准园林绿化。   第三是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1、为保证种植、养殖业良性发展的需要,在区政协帮扶小组帮助下,镇村两级积极筹措资金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镇政府已投入5万元,维修更换了主供水管网1200米。村主干下大力气2010年解决用水问题。   2、充分利用荒山荒沟资源,大力实施造地工程,在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冀家坪为主的四村430亩联合造地工程已通过评审,2010年开工,新增土地将以镇政府统一管理,用于规模型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   3、充分整合村内人力资源,党员带头修缮街心公园,改善生活环境,给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村民发展生产的信心。   第四是突出组织领导作用,调动全民参与新村共建的积极性。2010年的冀家坪村新村推进工作步子稳健、工作扎实,年初伊始,就全年推进建设计划多次召开全体村民会议研究征求意见,上下形成了共识,赢得了全体群众的大力支持。支部、村委、干部、全体党员身先士卒,带领群众投入到发展生产共建家园的工作中。   冀家坪村是什贴镇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第一个实现了整体推进、成效明显的村,在设施上实现了水电路林相配套,在人居环境上实现了绿化美化相映衬,在组织领导上实现了管理民主、群众支持。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蔡家坪村

  蔡家坪村位于什贴镇西北部,距离什贴镇区3公里,处于源高线沿线,交通便利。该村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250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蔡家坪村全村35户,共计91人 ,其中劳力有46人,国土面积2619亩,其中耕地面积279亩,无水浇地,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   

十里沟村

  十里沟村位于什贴镇偏东部5公里,属丘陵山区,南北与寿阳相邻交界,分前、中、后十里沟三个自然村,1972年兴修水利在前、中十里沟间修建一坐水库,取名十里沟水库。    全村67户,164口人现有耕地624亩,以种植农作物玉米为主,2012年人均纯收入4532元   

瓦子坪村

  瓦子坪是什贴镇东北5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榆盂公路、太旧高速公路并驾穿脚而过。全村39户,129口人。近年来,该村从园林村建设入手,高起点、高标准装点山庄,美化家园,优化人居环境。全村采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办法,男女老幼齐上阵,经过艰苦的努力,投资23万元,打造出什贴镇后山园林第一村。   一、栽植各种乔木树种4321株,灌木1260株,花卉840株,绿篱130㎡,完成全村两街一路绿化、美化、香化和环村林建设任务,建设两个街心花坛。   二、建城门楼一座,建60㎡壁墙一幢。   三、建设花砖护坡150㎡。   四、建设环街花墙1320m。   五、新硬化路面500m。   

陶上村

  陶上村属什贴镇东山山区,也是榆次的重点林区,距镇区距离较远,东南北三面均与寿阳接壤,该村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300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该村共90户,共计264人 ,其中劳力共有131人,国土面积6316亩,其中耕地面积1638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79.1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602元,粮食产量达到834吨。         

枝子岭村

  枝子岭村现有在册人口50人,总面积3200余亩,耕地330亩,交通闭塞、基础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被列为迁村移民村,由榆次同力达公司出资在本镇龙白建立新村,开始对原居民实施整体搬迁,同时以交换形式取得该村现有耕地和荒山的经营权。按照协议内容,从08年春季开始实施第一期绿化工程共计投资150万元,现已投资85万元,完成荒山造林1180亩、栽植干果经济林350亩。荒山造林工程分春秋两季实施,春季栽植760亩,秋季载植420亩,采用四年生营养杯壮苗,采取专业队造林的摸式实施,耕地以栽植核桃为主,有栽植条件的荒地全部栽植油松。目前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绿色人居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2012年,前期移民工程已基本完成。   

小寨村

  小寨村地处什贴镇西南5公里,省道榆孟公路旁,属典型丘陵旱垣区,全村总面积3353亩,160户, 406口人,现有劳动力190人,2012年人均纯收入7128,耕地面积1318亩。该村主导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上,小寨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全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卫生环境建设与管理,大力深入开展了各项活动。   近年来,该村持续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改造,对村内大街小巷进行全方位的绿化、美化和亮化,于2007年被列为全市的园林示范村,为我镇争得了荣誉和好评。2008年建设的村级卫生所成为全区的先进典型。还在2008年通过上级补助和自筹资金的办法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多年来,支部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奋发图强,为全体村民谋利益而竭尽全力,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全力服务,以群众满意为工作最高出发点。村党支部2008年被区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1年7月,自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小寨村以崭新的面貌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成为了什贴镇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的排头兵。  

南窑头村

  南窑头村位于什贴镇区南1公里处,交通较为便利,海拔约1000余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全村现有2个村民小组,67户,总人口187人。全村总版图面积2526亩,其中耕地面积996亩,人均耕地5.33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   

要罗村

  要罗村是什贴镇东北7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榆盂公路、位于太旧高速公路西侧。全村99户,239人,其中劳力有115人,耕地面积1320亩,无水浇地,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人均纯收入7650元。   

郑家庄村

  郑家庄村全村40户,152多口人,拥有耕地420亩,属典型的丘陵旱垣区,经济类型的以农为主。   环境卫生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影响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郑家庄村根据自身实际,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投资0.8万元,动用机械、人工,全面清理村内、村外、道路两侧积存垃圾、死角垃圾、工程废料、柴草杂物、违章建筑、占道经营摊点。通过整治,使全村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在整治的同时,制定并发放环境卫生管理制度40余份,起用保洁人员3名,形成了长效保洁的管理机制,真正做到了街道整洁、庭院卫生,室内物品摆放有序的良好秩序。同时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投资6.6万元,改造水塔一座,铺村内道路200米,解决村吃水管道2000米,新建大队90平方米,卫生室40平米,围墙560米,续建护墙660米。在公路两旁栽树400余株,彻底改善了村容村貌。   

兴治村

  兴治村位于什贴镇东南1.5公里处,源高公路穿村而过,该村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300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全村312户,共计973人 ,其中劳力有482人,国土面积8675亩,其中耕地面积3128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08.5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876元,粮食产量达到1355吨  

罗家庄村

  罗家庄村位于什贴镇南端,距离镇区9公里,属丘陵旱垣区,海拔约1100余米,为什贴镇七大村之一,经济类型以农业为主,干果、杂粮产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村土地平整,耕地面积全镇第一,便于发展规模性种植业和养殖业。近年来,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连片发展的原则发展干果,红枣核桃、红枣种植面积形成规模。谷子产业以晋谷21号、29号优质品种为主,不断扩大谷子标准化基地面积,是德御公司的主导基地之一,并且作为我镇谷子化控免间苗技术试验基地,连续两年推广性试验取得成功。   近年来,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指导下,罗家庄村新一届领导班子高举-理论旗帜,全面贯彻学习“-”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团结一致,引进了两家企业,一家是晋中市丰润泽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占地350亩,种植有32000株树木,在未来3至5年后长成成片林后对生态环境大有好处。另一家是晋中市晟新康农牧有限公司,建筑面积4500M2,必将促进罗家庄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罗家庄村将继续引进更多企业来投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大展宏图,更上一层楼。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罗家庄村全村450户,共计1148人 ,其中劳力有516人,国土面积11609亩,其中耕地面积8123亩,无水浇地,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250元。    2013年建成一条北湖至李坊乡村公路途径我村   

柏林头村

  柏林头村位于什贴镇区东南5公里源高公路旁,为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全村400户,1173口人,耕地面积4480亩,是什贴镇七大村之一。养殖业、石矿、建材业发展迅速。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392.5万元,人均纯收入5012元。   柏林头村以蛋鸡为主的家庭养殖业已形成规模,年均饲养蛋鸡13万只,养殖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50%。是什贴镇蛋鸡养殖第一大村,位居全区第二,发展清洁能源条件优越。种植业以种植玉米、谷子为主,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中干果经济林发展较快,红枣、核桃等干果面积达到1000亩,实现了人均一亩果的目标,我村荒山资源丰富,料石质量上乘贮量庞大,为全区煤矿生产用石主要供应基地。以下为近期所做重点工作:   1、园林村。   园林村建设是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庭院净化,生态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共投资5万余元,按照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四季有绿两季有花的原则,同时结合环境整治同步推理,国槐、塔桧搭配绿化主街道,油松等常绿树种为主绿化村口,点缀园林小品,并拓宽进村通道,形成上下行两车道,结合村级活动阵地新建,建成高标准的优美综合活动场所。   2、沼气建设。   把沼气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整治的突破口,作为改善生活条件、平衡生态结构、优化人居环境的系统工程,以新农村建设带动沼气产业发展,以沼气工程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掀起沼气工程建设热潮,建成沼气93座。   3、道路硬化。   主要包括南北主街道水泥硬化,小街巷砖砌硬化,特别是村南北主街道长1公里,两头相对高差10米,造成排水困难、交通滞塞,此次采取路基下沉,两头取平和道路取直拆迁部分院墙的办法,硬化4米宽的水泥路,安装路灯50盏,彻底解决交通隐患,投资35.5万元。其余村内小巷全部砖砌,总里程5公里,设计宽度不低于3米,投资33.6万元,工程总计动土石方0.7万方。主干街道水泥硬化质量标准达到全镇最优,村容村貌大为改观。2012年借全省开展“五个全覆盖”契机,继续硬化村内道路760米,街道巷道基本实现全部硬化。   4、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   投资11万元,新建270平米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并接通党员远程教育网络。   5、文化大院。   建成面积不少于240平方米的农村文化大院,其中,图书阅览室30平方米,多功能室60平方米,乒乓球室60平方米,棋牌室50平方米,特色文化活动室40平方米,配全器材。室外根据条件建立门球、羽毛球、篮球等活动场地。   6、农村经济合作社。   成立100余户参加的养鸡合作社,强化农民互助合作、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7、完善人畜吃水。   投资70余万元,打350米深井一眼,全面完善人畜饮水,配套管网,发展可浇地500亩。   8、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制定《柏林头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垃圾堆放点,建垃圾池,定期清理村民生活垃圾。成立专门的环卫队伍定期清扫主干道卫生,小巷由各住户负责打扫,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事业。   9、卫生所建设。   建成60M2以上,5室分开,包括预防保健室、治疗室、观察室、诊室、药房的一类达标卫生所;配备听诊器、血压计、冷藏包、出诊包、高压消毒锅、紫外线消毒灯、医疗废物桶等检查、诊断设备,和3-5张观察床。三名村医(其中有一名女性村医),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医师(助理)执业证书。实施预防接种人员取得儿童预防接种人员资格证书。   

刘家坡村

  位于榆次区什贴镇正东11公里,途径十里沟水库,属丘陵山区,与寿阳相邻交界。 全村共有32户,84口人,现有耕地693亩,以种植农作物玉米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4397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支部村委一班人响应惠民工程,大办利民实事.2008年四村联合打建了深井一眼,解决了村民多年吃水困难问题。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南坪村

  南坪村位于什贴镇东北部,该村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300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全村91户,共计227人 ,其中劳力有106人,国土面积3574亩,其中耕地面积1087亩,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2.5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213元,粮食产量达到487吨。   

富华村

  富华村位于什贴镇东北部,距离什贴镇区7.5公里,该村在榆盂线东,交通便利,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300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全村38户,共计108人 ,其中劳力有53人,国土面积3592亩,其中耕地面积454亩,没有水浇地,以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玉米、核桃为辅,主要蔬菜为豆角、茴子白、土豆。全村核桃种植面积占1/3,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3,蔬菜种植面积占1/3,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5.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719元,粮食产量达到186吨。   

北要店村

  北要店村位于什贴镇西南8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3个村民组,总人口498人,土地面积总计约338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3300亩。全村共有党员19名(其中包含预备党员)。 五保7人,低保32人。村里一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劳务和种植蔬菜等。人均年收入3500元左右。村中主干道为小柏油路。   (一)村级组织及领导班子建设情况   北要店村两委在村支书魏桂成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目前村两委成员共5人,其中党支部委员会3人,村民委员会3人,党员共20名,文化程度一般在初中以上,分工明确,切实落实责任制实行干部包队制。班子成员健全团结,能够积极按时组织开展参加党员活动,在学习新政策、新法规、新理念的同时还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技术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曾被评为什贴镇“文明村”,近两年内无-案件。   现在村两委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全村党员干部集思广益,为村级工作献言献策,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决策制,积极发挥0员的优良传统,具体工作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乐群众之所乐。至此全村涌现出一批一批的青年自主创业者,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在他们的影响下全村个个都将成为致富的先锋军。   然而,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存在着现实问题。从结构层面看,一是全村的党员队伍老年化严重,二是男女比例失调,女党员太少。   (二)经济发展及收入情况   我村地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8亩,主导产业是种植业,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并为主要收入来源。主要销售方式是零散在本地销售。   生产是我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党员带了头,群众致富有劲头”。农民群众想致富,盼致富,但现在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技术和信息。同时还有少数养羊户养牛户;部分青年人外出经商或打工等,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年轻人,但外出之前缺少培训,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   我村的人均收入为3500元/年左右,处于本区人均收入低水平。   (三)物质文化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1.低保及农村合作医疗   在村两委的严格考察研究及结合上级的下放名额下确保了全村符合低保人员都能参保;在新农合的优惠政策下,全村绝大多数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2.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现状基本保持稳定,在镇级领导和村委的严格要求下定期对育龄妇女实行孕检检查,及其做好相应的说服工作。在大力的宣传下每年的计生工作任务都能基本完成。   3.环境卫生建设   由于我村由自然村构成,比较分散,对于环境问题不太好管理。但在村委的严格要求,实行分片建设垃圾池,并定期派人转运垃圾到指定的地方销毁。同时并安排有人定期的清扫道路两边的垃圾。为了绿环道路环境,在道路两边栽有树。   (四)民主管理建设   村两委决定认真落实上级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将今后的村级重大事物全部纳入四议两公开的程序中。在“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下,村务党务工作公开、透明,切实接受群众监督。近年来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粮食及农资直补、良种直补、新农合参保、社会救助、抚恤金发放、农村低保等都在村务公开栏上宣布,接受群众监督,村务公开的阳光操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使干群关系日益融洽。   

南要店村

  南要店村位于什贴镇西南10公里处,源高线东南侧,交通较为便利,海拔约1000余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全村67户,共计231人 ,其中劳力有109人,国土面积2556亩,其中耕地面积1625亩,无水浇地,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46.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154元,粮食产量达到634吨。   

李坊村

  李坊村位于什贴镇南部,距离什贴镇区约7.2 公里,海拔约1100余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源高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李坊村全村431户,共计1412人 ,其中劳力有690人,国土面积11963亩,其中耕地面积5736亩,无水浇地,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07.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891元,粮食产量达到2542吨。   

东庄村

  东庄村位于什贴镇南10公里,距榆次城区11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人口316人,耕地657亩,该村是09年什贴镇规划创建的园林村之一。   近年来,东庄村由于便利的交通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先后有华玉香椿园、协和混凝土搅拌站、明光灯具厂等企业入驻该村,为东庄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该村园林村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科学规划,由区林业局专业技术人员对全村植树造林整体规划布局,2、企业赞助,驻村企业筹资10余万元对园林村建设资金予以大力帮助,3、集体自筹和村民出工相结合。在现有村容村貌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整治、沼气建设等新农村发展内容,以入村主干道种植香花槐、国槐为主的树种;以塔桧、绿蓠、玫瑰等观赏树种为主绿化进村小片林;以火炬、黄金槐等树种点缀布置村民活动场所;对村内闲置空地进行经济树种的补植补种。同时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改造,对进村大桥进行维修加固、村内院落整修、环境整理等工程,通过园林村的建设工程,村容村貌有质的变化,使整个村庄体现村容整洁、环境美好的好环境   

葛家庄村

  葛家庄村位于什贴镇区南18里,四面环沟,海拔约1100余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葛家庄村全村55户,168口人,其中劳力有83人,国土面积2003亩,其中耕地面积1121.1亩,无水浇地,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5.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238元,粮食产量达到329吨。   

龙白村

  龙白村位于什贴镇南,太旧高速路、榆盂线穿插而过,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村地势较高,海拔可达1100米,处于旱垣丘陵山区。   该村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440mm,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新,年日照时间大于2700小时,年总辐射571.8KJ/cm(5718MJ/年),年均温度8.3℃。   全村305户,共计946人 ,其中劳力有468人,国土面积9141亩,其中耕地面积3791亩,水浇地1386亩,是我镇为数不多拥有水浇地的村庄之一,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89.0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351元,粮食产量达到1571吨。         


瓦子坪村特产大全




瓦子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