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付村位于榆次城东北2公里处的东外环公路东侧,属郭家堡乡一行政村,为榆次区一丘陵村。地处旱塬,地势平坦,但由于多年雨水切割,村周遍布沟壑,村北新付沟、村东兔牙沟、叉叉沟、大桥沟,由东向西切割万亩旱塬,形成了特有的旱塬地貌。
全村509户总人口1531人,占地面积8400亩,其中耕地面积4300亩,20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区内气候温和、光照丰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全区重要的农作物产区之一。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300亩。新付村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村,主产蔬菜、小麦、玉米等。同时,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和以畜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二、三产业也初具一定的发展规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02200 | 030600 | -- | 查看 新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东关村 |
郭家堡乡大东关村地处榆次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城中村,全村现有1100余户,2350人。近年来,大东关村在市、区、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紧抓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大力度推进城中村改造,大力度推进三产发展,大力度改进民生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以提高村民生活为目标,规划旧村改造。大东关村旧村改造第一期工程于2006年动工,工程以东大街为中轴线,分南北两大主要改造区域,规划建筑总面积68000平方米,现已基本完工 ,拆迁户已得到妥善安置。第二期工程于2009年7月动工,工程位于南外环北侧,东升路西侧的牛奶庄小区,规划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预计2014年底完工。通过实施旧村改造项目,大东关村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居者有其屋,其屋很舒适的目标,通过大东关村坚持不懈的旧村改造已经基本实现。 二、以共同致富为基本点,大力发展三产。大东关的商业开发目前主要由魏榆饭店、东森超市、蔬菜批发市场组成。 1、2007年大东关村投资515万元收购榆次魏榆饭店,后投资1200余万元进行装修改造扩建,使饭店上档升级,形成了餐饮洗浴配套服务的模式。 2、东森超市总投资6400万元,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是一家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超市,现已投入运营。 3、魏榆饭店、东森超市、蔬菜批发市场可为社会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三产业的发展为繁荣地方经济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就业、娱乐等发挥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三、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规范卫生执业。大东关村级卫生所投资180万元,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设有诊断室、药房、注射室、防保室和宣教室,有8名专业卫技人员,全部工作人员实行依法执业,承担着全村的公卫防保、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工作任务,为村民提供了必要的卫生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了农民迫切需要改变的看病难,看病远等实际问题。 |
南关村地村 |
南关村地处榆次城南。南外环、南关旅游观光大道、花园路、思凤街、汇通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穿村而过,榆次老城、紫玉楼、新南门遥相呼应,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套套商铺生意忙。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了经济、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宽松环境。全村2797户,5969人,1434.70亩耕地,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亿余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这就是全国文明村镇——南关村。 |
北合流村 |
北合流村位于榆次东郊,西邻源涡村,紧邻榆刑公路,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全村现有人口740余人,有耕地2000余亩。北合流村是农业大村,村民大都以耕种、养殖为主。耕地主要以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为主,此外还有部分耕地种植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 近几年来,该村村干部积极支持村民发家致富,按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工作思路,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多种种植、养殖优良品种等致富项目,使农民的经济收入逐渐上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祥和、文明的北合流村,将以崭新的姿态热忱欢迎您的投资合作! |
白草坡村 |
白草坡村地处郭家堡乡东部丘陵旱垣区,交通便利,地广人稀。现有人口530余人,耕地1000余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重点推进村。 党员30名,有一个党支部。 白草坡主要以种植玉米、谷子为主,荒地主要以枣树、果树为主。村内建有蔬菜大棚,种有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各种蔬菜,以及草莓、桃子等各种水果和板蓝根等中草药。主要以供应市区和采摘为主。近年来,全村政治稳定,和谐文明,民风纯朴,望有识之士前来洽谈、开发。 |
源涡村 |
源涡村位于榆次东外环路东侧,现有人口3190人,1100户,现有耕地4050亩,村庄沿榆邢干线公路分布于两侧,交通便利,位置优越。该村在古时就称源涡村,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为榆次著名的八镇之一。村内有五龙祠、文昌阁等历史文化遗址26处,是榆次著名的八景之一“源池荷花”所在地。 |
王村村 |
王村位于榆次城南偏西,共有1268户,人口3165余人,共有耕地4230亩,另有企业占地400亩,养殖业占地200亩、村庄占地1000亩,总面积5平方公里。村中古刹四布,流水环绕,-繁荣,榆次人称城南花儿村。 王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电力资源,靠近工业园区,有4230亩耕地可供开发。目前,该村正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缆工作全局,以建设具有王村特色的新农村为目标,制定了改善村容(硬化道路、新建住宅小区、绿化校园、改善交通条件等)、扶持农业(兴修水利、发展大棚、调整结构)、发展工贸(设置开发区、)、兴办三产、支持文教等五年规划,努力至2015年,将该村建设成了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近城村 |
榆次区郭家堡乡近城村地处晋中市西南,紧邻市区,城市的发展和扩大,使我村成为城市中的村庄,全村辖区面积2.86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2468人,762户分六个村民小区,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900万元。 |
张超村 |
张超村位于榆次区西南郊,南邻榆清线,西邻108国道,紧依榆次工业园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现有总户数330户,人口1007人,耕地面积1187亩。农村经济以工业、种植业为主。 |
荣村村 |
荣村位于榆次西郊,距离市区3.5公里。全村共有人口1300余人,现有耕地520余亩,种有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村内规划有工业小区已进驻90余家加工企业。村民的收入以出租、劳务打工为主。荣村交通便利,北邻经纬纺织机械厂,南、西邻榆次工业园区,区位优势明显,劳动力资源丰富。 |
郝家沟村 |
郝家沟村位于榆次北郊,东邻东外环,西面榆次区北,南至王湖村,北邻太旧高速。全村1042余人,土地4000亩。该村具有受晋中市保护的优良的地下水资源。 郝家沟村以农业为主,目前有耕地面积3000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红薯、大豆、土豆、西瓜等作物。 |
新付村 |
新付村位于榆次城东北2公里处的东外环公路东侧,属郭家堡乡一行政村,为榆次区一丘陵村。地处旱塬,地势平坦,但由于多年雨水切割,村周遍布沟壑,村北新付沟、村东兔牙沟、叉叉沟、大桥沟,由东向西切割万亩旱塬,形成了特有的旱塬地貌。 全村509户总人口1531人,占地面积8400亩,其中耕地面积4300亩,200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8000余元。区内气候温和、光照丰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全区重要的农作物产区之一。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300亩。新付村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村,主产蔬菜、小麦、玉米等。同时,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和以畜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二、三产业也初具一定的发展规模。 |
聂村村 |
聂村位于榆次北郊,地处晋中市北部新城规划核心区,山西省高校园区南侧,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全村人口4800人,是典型的城中村。作为北部新城的核心区域,聂村两委班子着眼于北部新城建设和“晋中—太原同城化”的大太原经济圈,从一定意义上讲晋中市北部新城的规划就是聂村未来前景的壮丽画卷。作为晋中市北部新城的土地提供者,聂村充分利用晋中市中心城区北扩、山西高校园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拓展晋中城区北扩框架的重要环节,作为晋中连接大都市经济圈的重要通道,作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紧跟北城发展,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突破口,超前规划,科学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郭家堡村 |
郭家堡村地处榆次区顺城西街西端,毗邻亚洲最大的经纬纺机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知名企业榆次液压集团有限公司,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全村2195户,5188人,耕地1917亩,党员139名,设有八个党支部,其中还有三个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全村2011年经济总收入达12.5亿元,人均纯收入13941元,是榆次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城郊村。近年来,全村政治稳定,和谐文明,被省政府授予“文明和谐村”,并列入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晋中市“城中村”改造之列。经济主要来源:企业、农业和租赁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