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庄村全村人口106人,43户,其中劳动力72人,耕地702亩。刘家庄村位于后沟以北,但几乎没有收到旅游产业的影响,全村主要依靠种植玉米为生,近年来又发展了大田蔬菜和干鲜水果产业,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02203 | 030600 | -- | 查看 刘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石羊坂村 |
石羊坂村地处榆次区东北的丘陵旱垣山区,是东赵乡最北面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在册居民110户,总人口402人,耕地1461亩,是一个典型的黄土旱垣型小山村。由于地处偏僻山沟,过去的石羊坂村一直以旱作农业生产为主,村民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十年就有九不收。2004年人均收入仅1400多元。 在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号召的感召下,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正确领导和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2005年底开始,石羊坂村依据乡党委、乡政府确立的“12345”发展思路,进行了现代农业产业的大发展。现已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拥有67套温室的新型“双水源四位一体”温室园区。石羊坂村“12345”发展思路为: 1、一个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发展产业来实施产业移民,使农民脱贫致富,为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 2、两个结合,就是发展温室大棚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 3、三个特色,就是体现生态经济、节能经济、循环经济。 4、四位一体,就是集种植、养殖、旱井、沼气于一体。 5、五个统一,就是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配套。 通过几年的发展,石羊坂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穷到富的转变。截至2010年年底石羊坂村人均收入达到了7860多元,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统一设计,统一规格,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石羊坂村57套新型村民住房村民全部搬迁入住。 由于石羊坂村为旱垣山区农村脱贫致富趟出来一条新路,因此被评为省、市、区新农村示范村,并在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科技示范点。在短短的几年间,石羊坂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羊坂村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黄土高坡一枝花”。 迎着“十二.五”的春风,我们更加坚定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所指明的道路,踏实迈进,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
上戈村 |
上戈村位于潇河南岸,有391户,1225户人,其中劳动力有682人。全村有3680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和谷子,还有少量的高粱、荞麦等小杂粮;在潇河沿岸还有100个温室大棚;其余的耕地种植着苹果、小白梨等经济作物。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上戈形成了以温室种植为主,传统农作物耕种和养殖业为辅的经济结构。 上戈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2004年以来,村里经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广泛调研,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基层组织得到加强。一是建立健全村党组织各项制度;二是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党员管理工作;三是以换届为契机,加强班子建设。 二、打牢农业基础。04年以来,经过调研,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戈村实施了大棚建设。 三、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上戈村进行过多次结构调整,最后通过走访农户,分析市场,请教专家,最后理出了头绪。这个思路踏踏实实搞蔬菜大棚建设。 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加0制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二是加强村级矛盾调解工作,建立调解工作小组,做到小事调解不出组,大事调解不出村。几年来,没有一例到市、区、乡-事件。三是抓好治安巡逻打更放哨工作。实行村干部领队,2班轮流巡逻打更放哨制度,确保村民财产安全。 五、抓好民主管理工作。一是规范了村务公开工作。二是落实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扩大了低保工作中的民主权利,化解了矛盾。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上戈村的工作整体有了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政工作在全乡前列,受到乡里的好评。 |
下戈村 |
下戈村紧邻潇河,全村120户,363人,其中劳动力210人,耕地960亩。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临近潇河的河滩地上种植的56个温室大棚,另外还有种植的传统作物-玉米和谷子。除此之外,村内还有250亩的经济林和少量的畜牧养殖户。 几年来,村里经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广泛调研,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基层组织得到加强。一是建立健全村党组织各项制度;二是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党员管理工作;三是以换届为契机,加强班子建设。 二、打牢农业基础。近几年来,经过调研,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下戈村实施了大棚建设。 三、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下戈村进行过多次结构调整,最后通过走访农户,分析市场,请教专家,最后理出了头绪。这个思路踏踏实实搞蔬菜大棚建设。 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加0制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二是加强村级矛盾调解工作,建立调解工作小组,做到小事调解不出组,大事调解不出村。几年来,没有一例到市、区、乡-事件。三是抓好治安巡逻打更放哨工作。实行村干部领队,2班轮流巡逻打更放哨制度,确保村民财产安全。 五、抓好民主管理工作。一是规范了村务公开工作。二是落实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扩大了低保工作中的民主权利,化解了矛盾。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下戈村的工作整体有了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政工作在全乡前列,受到乡里的好评。 |
南田村 |
南田村位于东赵乡的最南面,于长宁镇相邻。全村648人,192户,其中劳动力150人,耕地2000亩。 近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稳定大局,从抓基础工作入手,通过“平安村”、“三项”机制创新,实现了无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众性-案件的零案村管理目标,形成了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双赢的新格局。 本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但目前全村的经济结构还是较为单一,依然依靠传统的种植玉米和谷子为生。另外还有散户养殖的羊和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村会发生产业结构调整,也会发生巨变。 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系列评选活动,积极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清洁节约等传统美德,不断革除陈规陋习,乡风文明水平得到提高。进行了街道硬化,普及了通讯设施;新建了农户住宅;配套了沼气池;种植了绿化树;兴办人蓄吃水工程。真正实现了村内整洁,违建拆除,空地绿化,水沟干净,群众意识得到提高,机制体制初步建立,保障措施得到加强。通过整治,基本实现“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目标。 |
北田村 |
北田村全村324人,113户,劳动力155人,耕地1275亩。主要的产业为传统的玉米和谷子的种植,还有325亩的苹果、枣等经济林,以及16个温室大棚。2010年又新引进阴阳温室大棚的项目,这一项目的进行也对北田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村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制,全村各项公益事业发展良好,扎实推进农村建设。 |
大沟村 |
大沟村依山而建,全村186人,57户,劳动力91人,耕地606亩。村内的经济来源主要有玉米种植和温室大棚种植。 近些年来,村两委针对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切实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生态示范村的创建为平台、以农村环保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扎实稳妥地推进生态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庄、道路及电网布局合理,实现了组组户户通电通水,电视、电话普及率96%以上,新建移动基站一座,移动网络信号履盖全村,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五保户、低保户生活基本得到保障,村级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新建村级卫生室验收合格投入运行,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 |
东窑村 |
东窑村位于东赵乡的东南角,西邻西洛镇。全村185人,63户,其中劳动力80人,耕地942亩。多年来东窑村形成了散户养猪为主,种植业为辅的产业特点,全村养猪年出栏达人均6头之多。 |
小河沟村 |
小河沟村是典型的旱垣山区,全村329人,104户,劳动力183人,外出劳动力98人,耕地1996.9亩,其中退耕还林地366亩。多年来小河沟村只能依靠种地为生,2005年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建起了14个温室大棚,随着近几年菜价的上涨,小河沟村的生活也日渐红火起来。 小河沟村与石羊坂村、上戈村、下戈村、南田村、北田村、大沟村、东窑村、西窑村、大发村、郭村村、李焉村、尚村村、东赵村、北山村、伽西村、下峪村、西赵村、训峪村、港上村、榆三庄村、石山村、刘家庄村、东山村、张家庄村、阔子头村、后沟村、苏家庄村、小北村相邻。 |
西窑村 |
西窑村位于潇河南岸,北临九榆线,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全村713人,226户,其中劳动力410人,耕地1600亩。全村经济结构多样,主要是传统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和温室大棚种植,还有80亩的苹果、枣等经济林。 |
大发村 |
大发村位于九榆线旁,距乡政府仅百米之遥。全村309人,120户,其中劳动力133人,耕地847.5亩。大发村的主要经济收入就是靠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另外还有56亩的枣树、苹果和梨树。 大发村与石羊坂村、上戈村、下戈村、南田村、北田村、大沟村、东窑村、小河沟村、西窑村、郭村村、李焉村、尚村村、东赵村、北山村、伽西村、下峪村、西赵村、训峪村、港上村、榆三庄村、石山村、刘家庄村、东山村、张家庄村、阔子头村、后沟村、苏家庄村、小北村相邻。 |
郭村村 |
郭村全村331人,106户,劳动力170人,耕地1224亩。经济收入有种植的玉米、谷子和一些小杂粮,380亩的苹果、梨和枣经济林。走入郭村给人印象深刻的是整洁的村容,在多年来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郭村已经成为东赵有名的卫生村。 |
李焉村 |
李焉村位于潇河北岸,紧邻九榆线,交通便利。全村1292人455户,劳动力730人,耕地3470亩。李焉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有玉米种植、80个温室大棚种植和680亩经济林,村内还有一户存栏500只羊的养殖户。 |
尚村村 |
尚村是我乡的一个养殖大村。全村500人,156户,劳动力251人,耕地1109亩,其中退耕还林地230亩。尚村多年来形成了以养殖业为主,玉米种植和水果经济林为辅的产业结构。尚村现有年出栏1200只猪的养猪场一个,还有一些养猪和养鸡的散户。 |
东赵村 |
东赵村是乡政府的所在地,有968人,339户,678名劳动力,耕地1573.3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玉米种植,受天气的影响比较大。村内还有5000只鸡的养鸡户一个,,400只羊的养殖户一个。 东赵村与石羊坂村、上戈村、下戈村、南田村、北田村、大沟村、东窑村、小河沟村、西窑村、大发村、郭村村、李焉村、尚村村、北山村、伽西村、下峪村、西赵村、训峪村、港上村、榆三庄村、石山村、刘家庄村、东山村、张家庄村、阔子头村、后沟村、苏家庄村、小北村相邻。 |
北山村 |
北山村村情简介 北山村位于东赵乡的最北面,全村174人,62户,其中劳动力110人,耕地831亩。北山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仍然是以传统的玉米种植为主,村里也有农户积极发展养殖业,养鸡规模已经慢慢形成规模。 |
伽西村 |
东赵乡伽西村位于榆次城东北部,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山村,全村总面积2895亩,居民353人,耕地面积1000余亩,有天然枣园500余亩,小白梨、优质酒枣历史悠久,亨誉省内外,酒枣年产15—20万斤,交通便利,民风淳朴,环境宽松,是一个以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小山村。 过宣传发动,伽西村发展旱垣温室28套,并经过 多方筹资30余万元,完成了打相应的水利配套工程。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问题,保证了温室种植用水。通过以上一些措施,极大的改善了伽西村落后的局面,为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村民们在政府富民政策的感召和支持下,优化软硬环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养天然无公害产品。计划以枣园养鸡,以鸡养树,争取鸡树并举;经济与生态并存,打造绿色品牌,开发天然的枣、鸡、梨、果的大型野外超市。给人以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休闲、自在的生态乐园 |
下峪村 |
下峪村位于后沟旅游专线以西,全村360人,105户,其中劳动力210人,耕地980亩。由于紧邻后沟旅游专线,下峪村两委紧紧围绕旅游做文章,先后建立了几家采摘园,并计划进一步发展农家乐旅游。 |
西赵村 |
西赵村542人,157户,劳动力381人,耕地2050亩。西赵是我乡有名的甜瓜和红薯生产大村,这两个产业也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除此之外还有530亩的苹果、梨等水果经济林。 |
训峪村 |
(一)、自然资源现状 训峪村位于东赵乡的东北部,是我乡西北部的一个丘陵旱垣村落。 训峪村土地面积5259.5亩,其中农用地2231.8亩,村庄建设用地401.1亩。农用地全是坡地。其中有基本粮田1700亩,无公害蔬菜地300亩;有苹果园、梨园1100亩,退耕还林地316 亩,所有耕地全部为旱地。 (二)、社会经济现状 1、人口和经济情况 训峪村注册人口770人,204户。 常住人口中大于60岁的有110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70人,劳动力360人。 训峪村无任何矿产资源,水资源匮乏,村两委班子在温室建设上按照乡党委、政府“潇河两岸扩规模,旱垣坡地求突破”的工作思路,认准了发展温室大棚是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棚户温室年毛收入全部达到一万五元以上,最高达到二万元。 2、产业结构状况 训峪村的产业结构是种植业和林果业融为一体的,全部是个人承包经营,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三)、基础设施现状 训峪村利用“村村通”的机遇,硬化了全村主要干道,砖铺了巷道,结束了下雨泥泞路难走的局面。全村硬化道路共计达2.1公里。 训峪村,信息通达。通信设施齐全,供水管线6000米,架设入村高压线2000米,安装变压器2台,总容量125千伏安。 训峪村利用该村土质好的特点,开始集中种植温室大棚。 (四)农田基本设施与科技生产力水平 训峪村现有入村道路2800米,硬化道路1000米。 全村蔬菜良种率90%,新品种、新技术由干部带头,种植户全部试用。 (五)村民生活现状 训峪村的村民户均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 主要消费为生产资料投入、医疗、食用和学费。商业网点3处,卫生保健服务点1处。 训峪村自来水入户率60%,供电入户率100%,电视入户率100 %,电话入户率90%。 训峪村村民年龄在19岁至45岁之间的大部分属初中文化,45岁至55之间的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55岁以上的以文盲文化程度为多。村里有一个条件较好的小学,学生就读于村内的小学,或在乡政府寄宿制中学读书。 |
港上村 |
港上村是东赵乡人口最少,面积最小的一个村,全村101人,31户,其中劳动力60人,耕地342亩。港上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村实际人口不到在册人口的一半,去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带动下发展起了拱棚蔬菜种植产业,另有两户发展起了养猪产业,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港上村与石羊坂村、上戈村、下戈村、南田村、北田村、大沟村、东窑村、小河沟村、西窑村、大发村、郭村村、李焉村、尚村村、东赵村、北山村、伽西村、下峪村、西赵村、训峪村、榆三庄村、石山村、刘家庄村、东山村、张家庄村、阔子头村、后沟村、苏家庄村、小北村相邻。 |
榆三庄村 |
榆三庄村位于东赵乡的东北角,东临寿阳县。全村280人,91户,其中劳动力120人,耕地1353亩。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榆三庄村大多数人都在外打工,常住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全村也只靠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为生。 |
石山村 |
石山村地处榆次东部丘陵山区,全村123户,287人,2070亩耕地,是乡里的一个小村庄,近几年村搞起了大棚种植,经济情况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改观。 石山村与石羊坂村、上戈村、下戈村、南田村、北田村、大沟村、东窑村、小河沟村、西窑村、大发村、郭村村、李焉村、尚村村、东赵村、北山村、伽西村、下峪村、西赵村、训峪村、港上村、榆三庄村、刘家庄村、东山村、张家庄村、阔子头村、后沟村、苏家庄村、小北村相邻。 |
刘家庄村 |
刘家庄村全村人口106人,43户,其中劳动力72人,耕地702亩。刘家庄村位于后沟以北,但几乎没有收到旅游产业的影响,全村主要依靠种植玉米为生,近年来又发展了大田蔬菜和干鲜水果产业,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
东山村 |
东山村,顾名思义可知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全村161人,58户,其中劳动力75人,耕地1100亩。2009年东山村两委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发展温室大棚种植,改变了多年来以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单一种植结构。 |
张家庄村 |
张家庄村全村95人,33户,其中劳动力58人,耕地597亩,是东赵乡最小的一个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张家庄很多人都外出务工,在村人口基本都是50岁以上老人或10岁以下的儿童。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发展了蔬菜种植产业和干鲜果产业,全村经济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
阔子头村 |
阔子头位于东赵乡以北10公里处,全村484人,151户,其中劳动力321人,耕地2310亩。阔子头村地理条件有限,但村两委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旱垣山区建起了温室大棚,随着近几年蔬菜价格的不断看涨,阔子头村的农民也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 |
后沟村 |
后沟村全村235人,85户,其中劳动力151人,耕地1283亩。后沟是闻名榆次乃至全市的古村落旅游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村民也开起了农家饭馆、旅馆等方便游客的服务产业。全村除了旅游外,后沟还是远近闻名的小白梨产区。 |
苏家庄村 |
苏家庄村是我乡最大的一个村,拥有2285人,681户,劳动力800人,耕地8083亩,其中退耕还林地800亩。苏家庄紧邻源高线,便利的交通增加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在村务农的主要依靠玉米种植为生。村内还有年出栏100头的养猪场1个,2户存栏1300只鸡的养殖户。2010年村两委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又发展了3000亩的核桃种植。 |
小北村 |
东赵乡小北村位于乡东赵乡正北约2公里处,土地面积1050亩,其中林果占地800亩,是一个以林果主主导产业的小村庄,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均收入逐年攀高,收入主要来源于林果业, 在现有800亩果园内,进行了新品种换代,利用科学技术进行以苹果套袋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办法,增加果品科技含量,打造我村林果精品。开创了自己的品牌,提高了我村果品知名度,我村的果品业成魏高产量、高质量、有品牌、销路广的主导产业,为村民增收做出更大贡献。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30余万元对全长2公里入村道路进行水泥硬化(已完工),另外投资20余万元,对全村2000余米大街小巷进行硬化,达到了“户户通”工程标准。从“村容整洁”目标入手,对村容村貌进行集中整治,重新规划、设立堆放垃圾点,各家各户房前屋后要种树、种草、种花进行绿化、美化、香化;村内道貌路全部安装路灯,达到亮化,全村要达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香化”的“五化”要求。 在新的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团结和带领村民努力奋斗、艰苦创业,为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