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村位于云竹镇东部,距云竹村2.5公里,紧邻镇公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340户,1152人,党员42名,村民代表19名,在外务工人员有200余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加工等。
北村土质肥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源充沛,适于种植玉米、高梁、谷子、大豆等。全村耕地面积1545亩,退耕面积100余亩,果园200多亩,发展经济林600亩,玉米试验田100亩。全村共投资80多万元发展温室大棚12个,主要种植白灵菇、平菇和蔬菜等,效益可观,有效地解决了村内百名剩余劳动力。全村共有7户承包养殖小区,养猪400多头。
北村村容整洁,粉刷墙体6500平方米,绿化村街道6000米,栽树3000株。共清理垃圾40处、柴草堆放50处,修建垃圾池7处,解决了乱堆乱扔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北村自身形象,也促进了村容整洁。另外,建立完善了村内环境卫生保洁员制度,加强了对村内环境卫生的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北村公共设施设备比较齐全。近年来,投资8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室6间,有效改善了两委班子的办公环境;硬化健身活动场所400平米,成为了村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更换自来水管道并硬化村内街巷3.2公里;防洪河道治理1200 米,有效解决了多年来雨季防洪问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1101 | 030600 | -- | 查看 北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段家沟村 |
段家沟村位于云竹镇东南部,距离云竹镇8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105户,311人,耕地面积650亩,是云竹镇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段家沟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4人。村民代表4人,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全村共有党员14名,其中流动党员2名。 |
海银山村 |
海银山村位于云竹镇西南部,距离镇2.5公里,以农业为主,49户,168口人。土地500多亩,退根还林地150多亩。农林交错地200米以内耕地97.1亩,其中50米以内47.5亩。近年来发展了本集养殖和核桃树种植。 |
西庄村 |
云竹镇西庄村位于云竹镇西南部,距榆社县城约23公里。村内共有农户102户,户籍人口284人,劳动力98人,耕地800余亩, 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高粱、谷子等农作物为主,村内年轻人大多常年外出务工,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2人,两委成员6人,其中有1人交叉任职。村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村内水泥道路1公里,有线电视装到了每家每户,全村农户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
狐家沟村 |
云竹镇狐家沟村位于云竹镇西南部,现有耕地面积1300亩,农户136户,人口397人,大牲畜67个,羊360只,笨鸡5400只,猪56头。农业以种植玉米、高粱、谷类和豆类等农作物为主,经济林以核桃树为主。人均年收入1500元,村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
巴掌沟村 |
巴掌沟村位于云竹镇西南处,是一个有52户的小村庄。全村共176人,其中有劳动力78个,耕地面积455亩。村名主要靠种植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今年来我村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结合本村有利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几年的发展中全村养羊的数量大大增加,并养殖了笨鸡,为我村的经济收入的增加拓宽了道路。到2012年年底,我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000元,比以往的年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再在奋力赶超希望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
北村村 |
北村位于云竹镇东部,距云竹村2.5公里,紧邻镇公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340户,1152人,党员42名,村民代表19名,在外务工人员有200余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加工等。 北村土质肥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源充沛,适于种植玉米、高梁、谷子、大豆等。全村耕地面积1545亩,退耕面积100余亩,果园200多亩,发展经济林600亩,玉米试验田100亩。全村共投资80多万元发展温室大棚12个,主要种植白灵菇、平菇和蔬菜等,效益可观,有效地解决了村内百名剩余劳动力。全村共有7户承包养殖小区,养猪400多头。 北村村容整洁,粉刷墙体6500平方米,绿化村街道6000米,栽树3000株。共清理垃圾40处、柴草堆放50处,修建垃圾池7处,解决了乱堆乱扔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北村自身形象,也促进了村容整洁。另外,建立完善了村内环境卫生保洁员制度,加强了对村内环境卫生的检查、监督管理工作。 北村公共设施设备比较齐全。近年来,投资8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室6间,有效改善了两委班子的办公环境;硬化健身活动场所400平米,成为了村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更换自来水管道并硬化村内街巷3.2公里;防洪河道治理1200 米,有效解决了多年来雨季防洪问题。 |
白海村 |
白海村基本情况 白海村位于云竹镇东部,距云竹镇政府3公里,位置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全村132户,460人,村两委班子5人,村民代表7名,全村共有党员19名,占总人口的4.1%;全村现有耕地650亩,人均耕地1.41亩,土质肥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源充沛,适于种植玉米、高梁、谷子、大豆等;在外务工人员有90余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加工等。 |
赵庄村 |
赵庄村位于云竹镇东北角,距云竹镇3公里,耕地面积2100余亩,全村286户,985人,劳动力396人,农民收入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上年人均纯收入2874元。 |
金丈村 |
金丈村位于云竹镇镇东南侧,距镇政府所在地17华里。该村境内有云竹河流经,境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紧邻交通主干道。全村134户,共475人。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以种植玉米为主。全村24名党员,1名预备党员,年轻党员在本村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金丈村与段家沟村、海银山村、西庄村、狐家沟村、巴掌沟村、北村村、白海村、赵庄村、崇串村、马兰村、申村村、斗角沟村、壁图画村、向阳村、云竹村、桃阳村、迷沙沟村、东庄村、乔家沟村、清风村、宁家沟村、南村村、和平村、枣林沟村、林头村、王家沟村、西坡村、昌家沟村、高庄村、小马兰村相邻。 |
崇串村 |
崇串村位于云竹镇中部,距离镇政府5公里,是云竹镇第三大村。本村辖区内有村民小组5个,全村有486户,1115人,耕地2611亩,人均收入3373元。村内主要道路均已完成了硬化绿化,其中2011年新建街道9条,新建沥青路2条,共3604.5平米,折合1.03公里。目前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修排水渠980米,设垃圾点6个,并于2010年5月为1500米主要街道配备24盏路灯,指派专人管理,为村民生活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2009年春投资25万元,对饮水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水质达到-饮用标准。另外,建有篮球场和健身活动场所,为村民提供了娱乐场所。 |
马兰村 |
马兰村位于榆社县云竹镇西北部,与河峪乡寄子村毗邻,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全村共127户,321人,总耕地面积1200余亩,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以种植玉米,大豆为生,村民年纯收入1000元左右。2009年成立了黑和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40户。 |
申村村 |
申村是榆社县云竹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距云竹约5公里,位于云竹镇西北部,与赵庄地域相接。申村共有92户,总人口224人。山地居多,耕地为旱地,以养殖和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 申村班子成员情况:支部班子成员3名,村委班子成员2名,党员12名,村民代表5名。 申村之所以被评为后进支部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党员太少,而且老龄化特别严重。一个好的支部班子成员特别重要。在近三四年里申村就没有发展过党员,现在的党员里有好几个都重病在身,不能参加村里的一切活动。所以发展新的、年轻的、有活力的青年入党成了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还有一点就是有自然资源但无人开发。申村人少地多,如果能引进资金加以开发,必定能增加农民收入。在此引进资金成了关键。 以前有医院的大力扶持申村有了很大改变,但从2012年开始医院不再扶贫申村,好多计划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泡汤了。比如打算在村建一所村卫生所,以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现在由于资金短缺,项目不能正常运行。 还有就是申村有申村水库,旁边有一座山,山上有吃食树,秋天的时候山上的桃子、杏、李子、苹果都可以吃,纯天然的采摘园,而且山上风景很美。如果加以开发也可以成为休闲、旅游基地。 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申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申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
斗角沟村 |
斗角沟村基本情况 斗角沟村位于云竹镇东南部,距离云竹镇9公里,交通不便,山地面积居多,耕地面积630亩,全村共55户,158人,14名党员。斗角沟村为典型的山地地形,气候干旱,村民主要种植玉米、谷子等,村民养殖鸡、牛、羊养殖比较普遍,但没有形成规模。村里年轻人一部分外出打工,多数选择建筑业和服务业,村里老人和孩子比较多。 2011年、2012年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契机下,村内主要道路完成了修建,并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健身场所,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改善了环境。 通过对旧村进行改造和土地平整,充分利用山地地形条件,发展核桃树种植。同时,积极鼓励村民发展笨鸡养殖,形成规模,增加村民收入。 目前,村内公共设施基本完善,村民自来水、电、电话都达到了全覆盖。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新农合参保率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率都是100%。全村达到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容整洁,村貌良好,空气质量优良。 |
壁图画村 |
榆社县云族镇壁图画村位于云族镇东南边缘,东与林头村隔河相望,南与和平村接壤,西面是巍峨的高山,北与东庄村一桥相通。距云族镇7.5公里,距榆社县城10公里。距太长高速公路榆社南出口仅5公里。村北有隐室水,水势浩大,常年不息;村东村南是广阔而平坦的田野,土地肥沃,旱涝丰产;村西山地全部退耕还林,绿意盎然。 全村现有 192户,582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粮食总产量约70余万公斤。2010年以来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350亩。 据祖辈相传,壁图画村原名西庄,后在村北300米处的石脑则(地名)修了一座庙宇。(该庙南北开门,临河的一面为河神庙,朝南的一面为山神庙,概称山河庙。村民只称河神庙。)庙宇修好后,河南一画师(后人疑为画圣吴道子)路经本村,自荐在庙墙上作画。因画作栩栩如生,远近闻名,遂更名壁图画。上世纪八十年代,推行简化汉字,村里一些人为了省事便将壁图画写成北图划(榆社人读北、壁同音),慢慢地连村里的公章也刻成了北图划,致使壁图画村的文化色彩荡然无存。可叹!可悲!恢复原名,还我美丽的村名已时不我待。否则后世子孙将不复知道村名之来历矣。 过去的壁图画,村东不出百米就是水汪汪的盐碱滩。有顺口溜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旱涝都不长,年年难打粮”。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村民们斗严寒,战酷暑,修台田,垫沙土,硬是用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和一双双坚实的肩膀换来了今天这肥沃的土地。使村里的产量逐年增长。特别是近年来种植优良品种,粮食总产量达到了七八十吨。 “ 壁图画有三件宝,咸盐苦菜稗子草”。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既是一种调味品,又是身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苦菜不但可以食用,而且还有多种药用价值;稗子的籽粒同样可以食用。正因为壁图画有这三件宝,所以旧社会即使遇上灾年,壁图画也很少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壁图画村原有三株大树,两株古槐,(国槐)一株古榆树。树干周长均达五六米以上。枝叶茂盛,郁郁葱葱。给村民提供了绿荫,提供了乘凉的地方。特别是村中街里(地名)的大榆树,树荫遮蔽了整个街场。每到夏天的中午,人们都聚在大榆树下吃饭、乘凉,有的人吃完放后干脆就枕着鞋子在树荫下午睡。可惜,三株大树均于1967年被砍伐。千年古树,毁于一旦。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破坏了自然景观,更破坏了本村的风水。致使本村十余年科甲乏嗣,仕途乏人。街的北面是一座老爷庙,街的东面是小学校,校院内有正房三间,是先生的办公室兼宿舍,南房五间是教室,东面三间菩萨庙兼做戏台。老爷庙已于1976年失火烧毁,教室也已倒塌,唯有先生办公室和菩萨庙仍在,不过已成个人房产。1969年村里在村东北方新建了戏台五间和学校九间。 在旧社会壁图画村是比较富裕的村庄,仅楼房就有十二座。清朝嘉庆年间就有贺姓财主家产达十三万(白银),人称榆社出了西门第一家。 解放后壁图画村更是一年比一年好。1970年在上级的支持下修了拦河坝,引水灌溉开始种植水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1984年因拦河坝被冲毁后才改种旱田。改革开放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和大量种植优良品种,粮食产量逐年增产,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改革开放30年,虽然村民收入逐年增收,但产业结构单一,毕竟增收有限。且2000年第五届村委会换届以后,壁图画村出现了不稳定不和谐局面。村里明显分成两派,被人们戏称为“-”、“0”。严重败坏了本村村风,严重影响了本村的稳定、和谐和经济发展。2008年底第八届村委会换届以后,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达成共识,把稳定放在首位,把创建和谐村庄作为目标。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公平公正办事,清正廉洁做人,全心全意服务。经过三年的努力,凝聚了人心,消除了派别,使壁图画村呈现了稳定和谐的局面。同时发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三百多亩,为村民增收奠定了基础。2011年应广大村民的要求多方筹集资金重修了“山河庙”,并据此增修了健身休闲场所。既弘扬了民俗文化、传承了乡土风情,又为村民健身休闲提供了条件。如今的“山河庙”已成了壁图画的标志性建筑。 壁图画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未来的壁图画将真的象一幅美丽的图画! 我爱壁图画,我爱我的家乡! |
向阳村 |
向阳全村204户,679人,其中劳动力180多人,耕地1100余亩,村委班子成员有5名,党员30名。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有玉米、大豆、高粱等。以山地为多,由于地处水库边缘也有很多沙地,很适合种西瓜。以后西瓜将会成为向阳的主要经济作物,这将会给向阳的经济带来蓬勃的发展。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四届云竹湖垂钓节的召开,为我村的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条件,我村紧紧围绕云竹湖旅游开发,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生态休闲度假品牌,带动我村经济发展。 |
云竹村 |
云竹村位于榆社县西部,是云竹镇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第二大村,全村1410户,总人口4219人,其中农业人口3853人,非农业人口366人,常驻人口7900余人(均为周边村农业人口),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3500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云竹村承载了榆社西部重镇的重要职能,餐饮住宿、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在实现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重镇、旅游名镇、文化大镇、宜居新镇”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云竹村党支部现有党员101名。近年来,云竹村党支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十二字方针,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全村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
桃阳村 |
榆社县桃阳村位于云竹镇中部,距云竹湖6公里,距太长高速南出口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504户,1502人,耕地面积310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是榆社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桃阳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11人,村民代表30人,设有村务监督委员会。全村共有党员54名,其中女党员8名,流动党员15名。 |
迷沙沟村 |
迷沙沟村位于榆社县城西部,与赵庄相邻、距离云竹镇政府5.6里左右,全村共计106户,316人,基本都是李姓氏,全村有耕地900余亩,人均3亩。由于耕地面积少,村民大都依靠外出打工或者从事第三产业为生,因此村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以2013年为例,全村人均收入为2000余元,在全县属于中等的水平。 |
东庄村 |
东庄村简介 一、基本情况 东庄村位于云竹镇最东端,全村162户,477口人,男女劳动力228人,国土面积2950亩,其中耕地1180亩,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是省级新农村重点推进村。 二、现有企业 我村现有怡宏箱板厂、野狼山庄肉羊屠宰场、榆社县华腾菇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270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解决村民就业120多人。 三、新落户企业 今年又引进榆社生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榆社县五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山西主力阿胶食品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新建一个占地125亩的二级食品工业园区,此园区的建设已纳入县“十二五”规划项目,现已在建设之中。 |
乔家沟村 |
乔家沟村位于云竹镇东部,地处榆社县城至云竹镇的主干道上,距云竹镇5公里,交通便利;乔家沟西邻北村,东邻桃阳村,南接崇串村,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265户,在籍人口774人,本村农民的经济收入60%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种植业以玉米、谷子、高粱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养殖业以鸡、牛、羊、猪等家禽为主,该村于2009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
清风村 |
清风村原名南庄沟,是榆社县云竹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距县城约20公里,位于云竹镇北部,与赵庄村,申村地域相接。清风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村落呈“人”字形带状分布,共有68户,总人口数286人,其中党员17人,占地面积约3000亩,山地居多,总耕地面积约640亩,耕地大多为旱地,以养殖和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 “文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于二00七年三月份,是带动清风村发展的主力军。该社按照“统一购置生产资料,统一提供仔猪,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组织生产。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充足的沼气粪源,为全村农户建18个大型沼气池,全村68户均能使用沼气做饭、照明,使用率达到100%。合作社提出新型养殖工程方案,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扩大合作社入社户和改善养殖基地,争取人畜分离,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花园式新型养殖和符合无公害生猪的生产要求。 吊炕作为一种新型能源,也被引了近来,请来专门安装吊炕的技术人员进行安装,现已有33户安装使用,节省能源。 现在,“文锁养殖专业合作社”已逐步形成“粮—猪—沼—粮”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链,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寻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为全县农村的发展带了好头,曾多次受到省、地、县领导的肯定,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出了新硕果。 |
宁家沟村 |
榆社县云竹镇宁家沟村位于云竹镇东南部,地处南大路主干道上,距云竹镇6公里,交通便利;宁家沟东邻和平村,西邻壁图画村,南与武乡相接,北与东庄村相望,地理位置优越。 宁家沟村总人口203人,农户72户。全村耕地面积440亩,其中高效农田210多亩。本村农民的经济收入80%来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种植业以玉米、谷子、高粱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养殖业以鸡、牛、羊、猪等家禽为主,目前全村有养鸡户38户,年养鸡量约4000只。 |
南村村 |
南村位于云竹镇南面,距云竹2.5公里,紧邻镇公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262户,796人,党员26名,村民代表13名,在外务工人员有200余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加工等。 南村土质肥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源充沛,适于种植玉米、高梁、谷子、大豆等。全村耕地面积1200余亩,退耕面积678.5亩,果园100多亩,发展经济林500亩。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积极发展农基础业产业,全村共投资10余万元发展养殖业和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业,养殖业主要是养殖苯鸡为主导产业,种植业以种植西瓜,西葫芦、西红柿等为主,今年种植农户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有效带动了村民们带动农户们种养业的发展 |
和平村 |
和平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云竹镇最南端的一个村,距县城14公里,镇政府所在地云竹村10公里,紧邻太长公路,距太长高速公路入口(榆社南出口)2公里,距汾邢高速公路入口10公里,地理条件相对优越。共有党员43名,是全镇较大的农村党支部。全村352户,户籍人口977人,耕地2500亩,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主要作物是玉米、谷子、黄豆、高粱等。有新型建筑材料厂、铸造厂、砖厂。 和平村与段家沟村、海银山村、西庄村、狐家沟村、巴掌沟村、北村村、白海村、赵庄村、金丈村、崇串村、马兰村、申村村、斗角沟村、壁图画村、向阳村、云竹村、桃阳村、迷沙沟村、东庄村、乔家沟村、清风村、宁家沟村、南村村、枣林沟村、林头村、王家沟村、西坡村、昌家沟村、高庄村、小马兰村相邻。 |
枣林沟村 |
枣林沟村位于美丽的云竹湖畔,距云竹镇政府约8公里!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 |
林头村 |
云竹镇林头村位于云竹镇东面,全村共有62户,226口人,其中党员7名。基本农田约600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2009年,我均纯收入为1620元。这里空气清新、山清水秀、交通便利。 2008年,林头村引进了思定敬老院建设项目。2009年4月,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由天主教晋中教会投资,共投资300万英磅,折合人民币300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23亩,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共80余间,均为砖木质结构。该工程分为三期,一期工程投资约600万元,占地5.7亩;二期工程投资约1100万元,占地17.3亩;三期工程重点连接一、二期工程,投资13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投资400万元用于整体框架建设,投资200万元用于敬老院通往教堂的台阶修建以及80余间房屋装璜等附属工程建设。2011年,重点是配套敬老院一期工程的全部设施设备,并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开工建设二、三期工程。 2010年6月,由村自筹和上级拨付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投资约13万元建成了一所高标准的村级活动场所,建筑面积155.5平米,总占地面积为21米*26.5米。2010年底正式投入使用。2011年,将重点平整村级活动场所西面的场所。 |
王家沟村 |
王家沟村位于云竹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现有109户、310人,其中党员19名,耕地10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3.3亩,主要以玉米、小杂粮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主要以转移支付为主。 班子情况:村“两委”班子共4人,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由王志银“一肩挑”,第九届村委换届时新当选的。另设副书记、副主任、支部委员各一人,村委委员空缺。 产业情况: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12年以来开始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和笨鸡产业,但是规模小,覆盖面不大,人们思想比较保守,在家劳动力少,一直以来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近期打算:一是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完成村东滑坡地段排水渠的硬化,彻底解决行洪隐患,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二是培育增收致富项目。虽然人均耕地面积不小,但是亩产较低,需要在转变经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上求突破。 |
西坡村 |
西坡村位于云竹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现有65户、287人,耕地10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3.3亩,主要以玉米、小杂粮为主。村集体经济薄弱,主要以转移支付为主。 班子情况:村“两委”班子共5人,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由巩海军“一肩挑”。另设副书记、副主任、村委、支部委员各一人。 产业情况: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12年以来开始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和笨鸡产业,但是规模小,覆盖面不大,人们思想比较保守,在家劳动力少,一直以来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
昌家沟村 |
榆社县云竹镇昌家沟村地处于云竹镇以北3公里,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18公里,往西距云竹湖开发旅游区约15公里. 昌家沟村现有72户,360余人。高中以上学历78人,大专以上学历13人。昌家沟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健全,两委成员共10人,其中有2人交叉任职。现有设备齐全的党员活动室和村委会办公室。村民代表8人,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全村共有党员8人,其中女党员 2人,流动党员3 人。 |
高庄村 |
榆社县高庄村位于云竹镇东南部,距云竹湖9公里,交通比较便利。全村共212户,763人,耕地面积1850亩,林地面积470多亩,水果林面积20多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1200元,是榆社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高庄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共6人。村民代表20人,设有村民监督小组和村民理财小组。全村共有党员51名,其中女党员9名,流动党员23名。 近年来,在镇党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庄村党支部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和十七届三种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村庄”为奋斗目标,以“三级联创”和“双推双培”为载体,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先后获得“红旗党支部”、“先进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等荣誉称号。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1、加强村级阵地建设。 村级阵地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村级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水平的前提,是增强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农村党员开展各项活动的必要条件。高庄村投资2万元对原有党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进行配套建设,配备了配备了照明、通讯、桌椅、电教设备等设施,。投入近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达到了基本的硬件建设要求,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党务内部管理,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从而改变了多年来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不规范的状况。 2、建立长效学习机制。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强化宗旨意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和网络文化站等多种渠道、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根据年初桃阳村党支部工作会议制定的党建工作目标。 3、廉洁自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村干部不准利用职权干预和插手参与土地使用权出让。二是严格执行村干部不准接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和支付凭证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借节假日和婚丧喜庆等事宜敛财的违纪行为。三是严禁将自己的配偶、子女安插到村委会的重要岗位,严禁默许或授意他们打着村干部的旗号索要项目。对放纵、纵容他们违纪违法的要村领导干部的责任。四是继续狠刹吃喝风,奢侈浪费之风,自觉养成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 4、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促进班子团结。 通过开展关于在领导班子中集中开展民主集中制学习教育活动,对照有关要求认真自查,深刻反思,把多交流,多认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做为班子建设的重要环节。从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了解情况,为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打基础。发言时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少说别人,多讲自己,少说废话,多讲实情。一摆问题,二讲原因,三说措施。积极开展交心谈心活动,互相帮助互相督导共同进步。民主生活会后,我们都要通报民主生活会的情况,直到大家感到符合实际,表示满意。 5、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为了强化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抓好在外出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每年年底,召开返乡务工人员中入党积极分子座谈会,党员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和对村级经济发展建议意见。 6、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会作用,进一步落实“党支部领导保障、村代会决策监督、村委会管理实施”的村民自治新机制,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狠抓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1、高庄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针对村里又脏又乱的现象,投资50万元对高庄村内长800米、宽5米、高2.5米的河道进行修整并硬化,包括河道整修、河道硬化、大坝石砌等,解决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与排水安全问题。绿化村街道800米,修建定点垃圾池12个、绿化带1000平方米,发展新型沼气53个。在村的东边和西边打了两口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为了加强村庄环境管理,村里还成立了村民自治小组,负责对村里的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洁、村庄绿化进行监督管理。 2、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今年计划实施土地整改项目。投资800万元对我村东坡2500亩和南哇520亩的二坡地进行整修改造。解决了村民种地难、行车难、行路难、运粮难的问题,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效益。去年春投机5万元买化肥、农药对中产田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种植效益。 3、抓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风尚。 高庄村党支部通过在村里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罚分明等办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机制,在党支部帮助下,高庄村今年重新新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大型戏台,在戏台的侧面设有文化活动室。解决了村民们看戏难,唱戏难问题也丰富了村民们的娱乐生活。同时给本村的村貌方面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修建篮球场,丰富村民生活。 为了丰富高庄村村民的生活,加强村民体育锻炼,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高庄村党支部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资2万余元修建了标准的篮球场。 5、协调关系,安装路灯。 高庄村党支部在协调各种关系,今年安装25余盏路灯,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告别了晚上出门难、行路难的问题。 总之,高庄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正在昂首阔步的向我们走来,我相信今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高庄村党支部的执政能力会进一步加强,为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小马兰村 |
小马兰村位于榆社县云竹镇西北部,与大马兰村紧邻,全村共42 户,147人,上年人均年收入为2600元。共有耕地面积 420 亩,主要以种植玉米,大豆等传统作物为生。 小马兰村与段家沟村、海银山村、西庄村、狐家沟村、巴掌沟村、北村村、白海村、赵庄村、金丈村、崇串村、马兰村、申村村、斗角沟村、壁图画村、向阳村、云竹村、桃阳村、迷沙沟村、东庄村、乔家沟村、清风村、宁家沟村、南村村、和平村、枣林沟村、林头村、王家沟村、西坡村、昌家沟村、高庄村相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