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礼村位于北寨乡政府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是远近闻名的“果树种植和畜牧养殖专业村”。全村189户,623口人,党员26名,预备党员2名,村民代表15人,耕地面积1400亩,泉水河沿村由南向北流过,水源充足,无污染,对发展农、林、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新曲礼”为奋斗目标,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1201 | 030600 | -- | 查看 曲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牛槽沟村 |
牛槽沟位于榆社县北寨乡东北约5里处,距榆社县城约20公里处,向东为和顺县。全村共计124户,375口人,劳力150人,党员18人,五保户有8户,低保29户,现有可耕地930亩,人均年收入2734元。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大部分村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豆类,谷子,小杂粮等;二是以发展养羊与散养笨鸡的传统产业,但是由于结构、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形成规模产业;三是绝大多数青壮年以外出务工为主。 |
温泉村 |
温泉村位于北寨乡北端,距离县城和乡政府都比较远,交通较为便利,全村现有耕地面积953.6亩,所种植粮食作物以玉米、谷、高粱、豆类为主。 全村目前94户,223人。有17名党员,6名村名代表,人均收入1446元,全村村民平均文化程度为初中。全村各户全年平均收入一万左右(困难户除外)。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牛、羊)业为主。目前温泉又有一养殖山猪大户,引进新品种二代山猪,温泉村现已经成立永兴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搞养殖致富 |
东沟村 |
东沟村位于北寨乡东北部,随着国家村村通公路政策的推行,北寨乡政府在榆社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修通了郭家社至榆社路段,给沿线村民带来了便利。全村共计41户人家122人,现居住人口及务农人员不足50人,外出打工人员超过40人,居所迁出超过70人。痴呆傻4人,1例轻微精神病患者。房子依山而建,多为土坯房,经过多年风吹雨打,已出现松动。这里的居民沿袭祖祖辈辈的种植业,并以此为生。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个别村干部率先发展起养殖业,初具规模,但这种行业,还未在东沟村得到推广。 东沟村农作物以玉米和谷子为主,可耕地面积460亩,宜林面积较少,无任何经济林,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年均4-6万斤。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东沟村已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养殖业。而养殖业多以养猪为主,现有养猪大户2家,存栏100多头。 |
堡下村 |
堡下村位于北寨乡东北部10公里处,距县城25公里,榆北公路沿村而过,全村188户,现有人口484人,男244人,女240人,其中男劳力136人,女劳力120人,五保8人,低保39人,优抚对象2人,残疾人10人,80岁以上老人3 人,因大病致贫5人,党员22人,高中以上学历1人,35岁以下5人,女党员2人。 全村总面积9178.6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林业用地面积3011.75亩,未治理的荒山荒坡2000亩。干果经济林300亩,开始挂果30亩。 畜牧种植方面,现存栏牛55头,羊1600只,鸡1200只。以种植玉米、谷子、小杂粮为主,现有蔬菜拱棚29个,大棚5个,共计48亩。 村级阵地建设基本方面,基本做到了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版面。结合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堡下村的大街小巷已经全部硬化。 |
曲礼村 |
曲礼村位于北寨乡政府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是远近闻名的“果树种植和畜牧养殖专业村”。全村189户,623口人,党员26名,预备党员2名,村民代表15人,耕地面积1400亩,泉水河沿村由南向北流过,水源充足,无污染,对发展农、林、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新曲礼”为奋斗目标,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 |
辉沟村 |
辉沟村位于北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7公里。全村共3个村民小组,169户,总人口389人,80岁以上老人5人。农村劳动力280人,男劳力180人,女劳力10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44人,全村党员23人,其中男党员20人,女党员3人,党员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高中学历6人,初中学历15人,35岁以上党员3人。全村土地肥沃,且有泉水河流经我村,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白家庄村 |
白家庄村基本情况介绍 白家庄村位于郭榆公路的东面2.5公路处,距乡政府6公里。共120户,人口416人,其中劳动力280人。集体林地面积7328亩,退耕还林面积1970.6亩,本村农户承包1570.6亩。村两委成员5名,党员20人。 白家庄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养殖业,目前全村羊170余只,牛45头,鸡约1000只。人均收入1891元,是北寨乡比较贫困的一个村。 |
高崖底村 |
高崖底村位于榆社县北寨乡东南面,离县城20公里,所在的晋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季节气候,适宜发展农业,高崖底村现有农户86户,人口312人,党员27人,耕地708.2亩。 |
郜村村 |
郜村位于北寨乡以北5公里处,距县城约20公里,郭榆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郜村在北寨乡政府属于比较大的一个村庄,全村现有有154户,人口604人,耕地面积1574亩。近几年,郜村在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张晋峰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正大踏步向前发展,形成了一批极具特色的产业。 一、阵地建设 村级阵地是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物质载体,是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教育、培训、管理的重要场所,是农民群众正常开展活动的重要保证,是党在农村执政的前提。为了加强我村级阵地建设,从而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村级阵地的作用。我村投资近两万元对村阵地进行了优化以及美化工程,如今,郜村村委大院已经告别了过去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优美的环境。 二、核桃干果经济林 2009年,为了增加村民收入,同时改善比较单一的种植方式。我寻积极考察,并引进了200余核桃干果经济林,同时,在种植核桃的农田间隙里间种小杂粮。如今郜村的核桃干果经济林已经初具规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果经济林就可以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三、提水灌溉工程 在县财政局以及北寨乡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村投资建设了提水灌溉工程。建设提水灌溉工程是一个以改善核桃等干果经济林灌溉为主,同时又辅以农田灌溉,有利于改善农民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田的抗旱功能。提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提高核桃干果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农田单位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规划实施后可增加灌溉面积800余亩,其中核桃灌溉面积200亩,其余农田面积600余亩,可以大大提高每亩农田的产量。由此可见效益显著,能大大促进村民的生活水平。 四、新能源液化炉安装 在当今世界都在提倡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国家提倡推动绿色科技,走能源发展可持续道路!我们村积极跟进实施了新能源液化炉的安装,新能源液化炉的安装将进步推动我村环境想起那发展,同时也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大大改善。新能源液化炉具有安全、环保、价格低廉等等优势,此项目解决了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欢迎大家走进美丽且潜力十足的郜村,我们村有强有力且富于创新的领导班子、勤劳善良的村民、有天然的泉水河、、、、、、 |
下城南村 |
榆社县北寨乡下城南村位于榆社县城东北面,距县城25公里,距北寨乡政府7.5公里,郭榆路由南向北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泉水河从村中流过,水源清澈充足,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村共118户,355人,党员22人(其中男性20人、女性2人),耕地面积1076亩,村民主要靠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收入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该村被列入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后,该村党支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意识为目标,坚持党建经济工作两手抓,从六方面强抓基层党建:1、抓好宣传思想工作,为强村富民凝聚思想动力。2、抓好村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进程。3、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4、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5、抓好制度建设,落实基层党建工作。6、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近几年来,下城南村党支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投资4万余元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在村主要道路两旁栽植景观树2000余株,在村委会前修建一座小花园,实现了村庄的美化、亮化。同时投资5万余元进行阵地建设,在原有旧学校的基础上,重新装修,对办公场所全部粉刷一新,地面全部铺砖,建设了支部村委办公室、民主议事室、远程教育活动室、党员综合活动室、计生、卫生服务室等,并购置了高标准的会议和办公桌椅,订做了新的高标准的大版面,阵地建设上了一个档次,成为了北寨乡的一个亮点村庄。 |
郭家社村 |
郭家社村距县城约36公里,与温泉村平行座落位于北寨乡最北端,郭北路的终点,背靠群山,民风淳朴。全村共113户,213人,全村18—45岁之间人群平均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上。现村两委共4人,村民代表5人。全村共有党员15人。该村主导产业为第一、三产业,几乎近一半的村民在外务工,还有约1/4的村民在家务农。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原因,农作物经常遭受旱、涝、冻等自然灾害,另外还常常被国家保护动物山猪的遭害,导致全村人均收入经常处于全乡平均线边缘。现今,村民逐渐改变思想,调整生产结构,广建核桃经济林;引进新品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小杂粮、笨鸡养殖等,人均收入有很大提高。 |
上城南村 |
(1)上城南村位于县城东北面,全村共计129户,456人,现有正式党员25人。林地总面积2745.4亩,责任山1418.6亩,村集体经营宜林地590亩,退耕荒山160亩,公益林567.8亩,集体散生木156株,散生木以杨树、柳树为主,大部分属于未成林,枝干曲折,粗细不均。耕地面积910亩,村民主要靠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收入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大豆、谷子为主。 (2)全村现有低保户19户,五保户7户。共计养猪30头,养牛80头,养羊200只,大部分年青人外出经商或打工。 (3)上城南村现有百货商店1个,个人诊所1个;全村村民已经吃上了安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妥善解决村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电表,农民用电率达100%;实施移动信号、数字电视、宽带网络的“新三通”工程。 (4)全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村民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村民对计划生育这项战略性的国策有了深刻的认识,绝大部分群众都能够自觉遵守。 |
仰天村 |
仰天村属太行山典型的丘陵干石山区,全村被南北走向的泉水河沟划开,耕地分布在泉水河两岸和东西靠近村庄的两道梁上,大致呈三山一分田的格局。相传三代十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路经此地面向天而亡,因此得名“仰天”。全村260户, 724人,其中常住人口535人,五保户8户,享受低保60户,残疾人38人,因病致贫户47户,外出务工,168人。全村劳动力425人,男劳动力252人,女劳动力173人。全村党员41人,男党员,35,女党员6人,党员中大专以上学历4人,高中学历7人,初中学历22人,小学学历8人。 仰天占地27800亩,其中耕地面积3208亩(平地面积2100亩,二坡地1108亩),林地面积1284亩(退耕地717.6亩),草地面积7981,荒山面积15000亩村庄建设用地面积240亩,交通用地面积103亩,201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2506元。 全村3200亩耕地中,平地以种植玉米为主,二坡地以种植谷子、大豆等小杂粮为主,本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农业收入;玉米亩产300---350公斤,谷子亩产160---200公斤,除此之外,传统养殖业以养笨鸡、羊、牛为主,是村民收入的另一渠道。 仰天村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民风淳朴。村容村貌较为整洁,但是村内绿化程度低。住房基本上是砖瓦结构,也有少部分土木房。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
赵王村 |
赵王村是北寨乡最大的村,也是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后赵皇帝石勒墓位于该村北1公里处。全村253户,932人,党员36人(女党员5人、建国前老党员1人),村民代表38人,两委班子成员9人,耕地面积2500亩,去年人均纯收入为2108元。 近年来,赵王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新农村“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围绕全乡沟域经济布局,在引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上,积极探索推行“村代会”村治新模式。坚持以“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创新农业管理模式,以土地有偿流转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拱棚蔬菜产业,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集体转型的新路子。坚持以后赵皇帝石勒墓为依托,打造帝王佛教旅游品牌为宗旨,走出了一条旅游兴村的发展之路。 |
马陵村 |
马陵村基本情况 马陵村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20公里,处于北寨乡中部,全村103户,264人,劳动力为153人,马陵村总面积为861公顷,其中宜林面积323公顷,耕地面积69公顷。全乡属高寒凉爽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578.9毫米,相对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平均气温8.9℃,无霜期167天,年平均日照2605.2小时。 |
北寨村 |
北寨村位于北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公里。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155户,总人口420人,其中男220人,女200人,80岁以上老人9人,残疾4人,低保39户,五保13户,优抚1户。农村劳动力280人,男劳力180人,女劳力100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54人,全村党员23人,其中男党员20人,女党员3人,党员中大专以上学历2人,高中学历6人,初中学历15人,35岁以上党员3人。该村包括2个自然村,北寨和石匣沟,2008年石匣沟实施了移民并村。全村村庄建设用地172亩, 交通用地21亩。全村耕地面积800余亩,玉米种植面积600余亩,豆类种植面积100亩,谷类种植面积50余亩,薯类种植面积50余亩。林地16692亩,由于条件制约,全村荒山荒坡一直未被开发,全村没有任何经济林。全村土地肥沃,且有泉水河流经我村,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畜牧方面,该村现有羊500只,鸡80只,牛15头。 |
南寨村 |
一、概况 南寨村距离县城大约15公里,郭榆线乡镇公路穿行于村东与村西,交通便利,村内党员12人,村民代表5人。 二、人口与就业 全村55户,常住人口105,户籍人口127人,劳力85人,现有可耕种面积320亩,粮食作物以玉米、谷、高粱、薯类为主,粮食年产约20万公斤。常年在外打工人员约20余人次,全村村民平均文化程度为初中。人均收入1000左右。 三、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全村基本通电,通自来水,各户基本全部安装电视电话等基本设施,拥有农用机械设施户数约占50%。201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0人,五保5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占全村农业户籍人数的96%。村各个巷道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四、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南寨村面临村级负债重、水利基础设施差、农村电力低改不到位、村部开展组织活动和办公困难等,村民反响强烈。2010年底,南寨村支两委班子积极走访群众,了解民意,掌握群众需求,跑项目、找门路,在水利局和县红十字会的联合帮助下,在村北面建造一座水井,彻底解决了村民们多年来的饮水问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对村支两委信任度进一步提高。 |
五科村 |
五科村位于榆社县北寨乡中部,全村31户,104人,48个劳动力,大牲畜35头,村域面积约2453余亩,其中耕地290亩,年粮食产量8万斤。平均海拔1000米,属中低山区,地形地貌为典型的黄土丘陵,土壤以砂壤土、红黏土为主,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无霜期为155-165天。村民人均收入2321元,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外出务工经商。 |
青峪村 |
青峪村基本情况 青峪村位于榆社县北寨乡最南端,离县城7公里,距太长高速公路出口7公里,榆北公路由南向北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所在的晋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季节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又有泉水河流经村庄,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青峪村现有农户214户,人口778人,党员40人,村民小组15个,劳动力356人,耕地2400亩。 近年来,青峪村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加快富民强村步伐,吸引资金,成立然晶蜂蜜、北寨小麻油、水泥制管厂、大型养猪厂等几个小型企业,使青峪村成为全乡乃至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2006年,青峪村被列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又被列为晋中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
水磨头村 |
水磨头村位于北寨乡西南,临榆北公路,距县城6公里,现有113户,342人,党员12人,村民代表5人,耕地面积311亩,人均纯收入3000元。 2005年以前,水磨头村是一个一无资源二无产业三无人才的穷村、乱村,换届选举后新一届班子立足现状、抢抓机遇,积极探索推行“村代会”村治新模式,极大的推进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进程。通过召开村代会,水磨头村最终确立了“蔬菜兴村”的战略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到2010年底该村的蔬菜产业成为一个拥有百亩百座座拱棚,3座第五代温室大棚,在全县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示范村,初步完成了“户均一座拱棚+1亩明地菜”的目标,完成了蔬菜产品包装设计、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 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水磨头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靠村代会的科学决策。三年来,蔬菜产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村代会的正确决策,两委班子的发展思路通过村代会变成村民的发展意愿。该村抓住发展蔬菜才能兴村,是富民之本,使蔬菜产业成为顺民心,得民意的“民心工程”;二靠能人引领。2006年初,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情况下,水磨头村党支部以“双带”(即党员带头、能人带头)模式确立移动拱棚种植思路,村党支部书记韩效兵带领部分党员建成拱棚4座,开始尝试拱棚种植,实现蔬菜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2008年,为了克服移动拱棚保温性差、生产周期短等缺点,又尝试温室大棚种植,投资15万元建成3座温室大棚,实现蔬菜产业多元化发展;三靠专业合作社带动。在村党支部组织引导下,成立了绿达蔬菜专业合作社,按照专业合作社模式带动,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
东湾村 |
一、概况 东湾村位于北寨乡南端,距离县城大约5公里,郭榆线乡镇公路穿行于村东与村西,交通便利,全村95%的村民居住于村西,村东约占5%。村内党员17人,村民代表7人。 二、人口与就业 全村102户,常住人口405,户籍人口376人,劳力200余人,现有可耕种面积725.6亩,粮食作物以玉米、谷、高粱、薯类为主,粮食年产约10万公斤。常年在外打工人员约100余人次,全村村民平均文化程度为初中。人均收入1500左右。 三、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全村基本通电,通自来水,各户基本全部安装电视电话等基本设施,拥有农用机械设施户数约占50%。201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0人,五保4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占全村农业户籍人数的96%。优抚对象4人。村各个巷道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四、经济发展概况 1、蓬勃壮大的育苗业 育苗产业在东湾由来已久,但一直未能形成规模,新上任的两委班子对全村的育苗情况分析研究后,认为育苗收入及前景可观,于是确立了全村以育苗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策略,并树立育苗大户为典范,积极宣传,鼓励村民发展。目前,全村育苗100余亩,户均约1亩,人均10棵树。09年仅此一项,全村收入30余万元。 2、初见经济效益的拱棚菜 09年初,在水磨头村的带动下,村党支部决定以资金补贴的方式(每个拱棚补贴1000元)鼓励村民发展蔬菜拱棚,目前,全村共有10座移动拱棚 ,并出现效益,第一茬期蔬菜出售后,各户均已基本收回成本,第二茬的西红柿售出纯收入约达20余万元。在此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村两委决定筹建蓄水池,在2010年号召各户大力发展拱棚,形成规模后,实现自己的专业合作社,使这一产业逐步走上轨道。 3、新兴的乌鸡养殖业 09年初,在村两委的大力帮助下,村民吴小军经过外出考察,购进设备,选取鸡苗,学习技术,于5月份在村内投资1万余元,从太原引进“泰和乌鸡”养殖技术,首批购进种鸡1500只,采取散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模式,实行绿色生态养殖,探索集食用、药用价值于一身的优种鸡养殖技术。按照当前的市场价估算(乌鸡蛋20元/斤,乌鸡25元/斤)纯收入可达30万元。有此带动全村开展养殖,逐步发展至邻村形成500余户的大规模养殖,形成专业合作社。 4、初具规模的肉鸡养殖业 2010年,村两委通过考察,引进了肉鸡养殖,目前,村内已发展有三座养殖场,占地近1000平方米,共可饲养肉鸡6000余只,每年可育养3批,产量约500000只,年产值约30万元,极大带动了村内养殖业的兴起。村两委的目标是在三年内将东湾村建成以林业为主导,拱棚蔬菜、乌鸡、肉鸡养殖业、传统种植业为辅的新型经济村。 五、政治建设 新的党支部班子建立后,平均年龄结构在50岁,为东湾村党支部建设增加了活力,在其带领下,发展期30座设施蔬菜拱棚、三座肉鸡养殖场房,以及乌鸡养殖、垂柳育苗等新的产业。目前农联网顺利开通后,积极促进了农村与外界的各种联系,加大了对外信息交流,对我村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
孟家庄村 |
北寨乡孟家庄村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俊美的小山村。这里山高沟深,树林茂密,几千亩的宜林荒山正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鲜嫩的青草把羊儿养的又肥又壮,所以养羊成了孟家庄村的一个地方特色。 |
千峪村 |
千峪村位于北寨乡中南部,距县城约11公里。全村共有31户,106人,村民代表6人,7个党员,总面积2200亩 千峪村与牛槽沟村、温泉村、东沟村、堡下村、曲礼村、辉沟村、白家庄村、高崖底村、郜村村、下城南村、郭家社村、上城南村、仰天村、赵王村、马陵村、北寨村、南寨村、五科村、青峪村、水磨头村、东湾村、孟家庄村、东垴村相邻。 |
东垴村 |
东垴村距县城26公里,全村总面积7532亩,耕地232亩,全村总户数34户,总人口102人,党员10人。 全村退耕还林159.3亩,2010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2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