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榆社县 >> 西马乡 >> 白北村

白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白北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北村简介

  白北村位于西马乡西部,占地面积19.6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50人,93户,耕地面积1300亩,主要以养殖和种植为生,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共有牛222头,羊480只,鸡1200只。农产品主要为土豆、玉米、高粱等,林地面积广阔,主要树种为杨、榆、虎榛子等,以宜林地、灌木林地和混交林为主。白北村民风淳朴,空气新鲜,水源清澈,属于原生态自然区,是疗养圣地。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1202 030600 -- 查看 白北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白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村村

  新村简介    新村位于西马乡西南部,距县城约14公里。属太行山典型的丘陵干石山,武源河流经全境。全村总面积为18528.83亩,203户、612人,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约1867亩,201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18元。    产业方面,在农村惠农政策的指引下,村两委统一思想认识,率全体村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作物生产布局。按照“山地抓林果,平地抓粮菜”的思路,采用“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的原则,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干果经济林、明地蔬菜等优质、高产、高效经济作物。目前,全村已发展干果经济林400亩,明地蔬菜300亩,在养殖方面以规模养猪和户散养鸡为主,成立了鹏飞养猪专业合作社。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园林村建设工程的开展,村内道路两侧栽植了3000余株桧柏;以农村“新五覆盖”为契机,对全村街道、巷户道进行了硬化;通过环境清洁工程的开展,全村群众已养成了良好的“门前三包”清洁习惯。实现了绿化、美化、洁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民主管理方面,实施“村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的三化管理模式,进一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通了阳光农廉网,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社会稳定。   

大寨村

  榆社县大寨村地处西马乡东南部,耕地面积1376亩,共159户,419人,劳动力152人。村两委干部6名,党员35名,2012年人均年收入约2943元。六年前,大寨村呈现的是“政策下达难、干部下乡难、驻村工作难、老百姓办事难”的四难困窘情形。上任村干部不负责任,对村务工作不顾不理,致使六年来大寨村委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2012年在百姓的强烈的呼声下,县纪检委成立了大寨村信访专案“带案下访”工作组,工作组领导和办案同志们带着感情深入村里了解案情,细心了解主要矛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用法律、法规严惩了违法村干部;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大寨村顺利完成了道路硬化2.1公里、农家书屋建设等五覆盖项目;规划了核桃经济林项目区,动员群众发展优质核桃200亩;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笨鸡养殖2000只;栽植杨树2570株;进行浊漳河农业综合开发,垫地300亩;农业综合开发打深井一眼,修复深井一眼,完成农田水利灌溉建设项目,共计铺设管道2000米。修缮了村办公室,配套办公用品从而改善了办公环境,筹建全国劳动模范张志全纪念馆······他们用真情实意赢得了老百姓,群众直呼这是一场新农村建设的“及时雨”。   大寨村失去了是六年的经济发展,而“帯案下访”带来的是未来事业的长足发展。新的村两委班子要总结教训,借古鉴今,用十足的干劲,用谨慎的态度,用无畏的勇气来建设团结向上、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新农村,带领大寨人民谱写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东马村

  东马村位于榆社县城北9公里处。该村辖1个自然村,共有农户158户,495人。全村耕地面积960亩,农民人均纯收3360元,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    今年,村两委班子在党支部王德生书记和村委主任王鹏飞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勤奋、务实,以支部建设为重心,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力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新建了23座百米以上拱棚,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曾多次得到县乡党委的表彰,被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文明和谐村称号,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为强村富民而努力奋斗,基本实现了任期内的奋斗目标和承诺。   

田家沟村

  田家沟村位于榆社县城北10公里处。该村辖1个自然村,共有农户180,496人。全村耕地面积930亩,农民人均纯收1500元,全村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党支部张建芳书记的带领下,团结、协作、勤奋、务实,以支部建设为重心,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力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曾多次得到县乡党委的表彰,被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文明和谐村称号,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端,为强村富民而努力奋斗,基本实现了任期内的奋斗目标和承诺。   

更修村

  西马乡更修村位于榆社县城北15公里处。全村总面积约8685.8亩,其中耕地面积2700亩;、林地面积2400余亩(其中经济林520亩,用材林1880余亩);荒地面积2100余亩;宜林地600余亩;宅基地占地600余亩。全村416户,1091人,总劳动力660人(男、女劳动力分别为420人、240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80人;60周岁以上老人148人(五保户15人,低保户82人)。村委、支委班子成员各5人,村民代表23人,党员66人,全村便民连锁店2个;健身器材场地约700平方米;“村村通”、水泥路7.9公里(其中主街道4.3公里,巷道3.6公里);农村书屋一间,共有图书5000余册。全村在读大学生13人,高中生19人,初中生39人,小学生82人。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475元。全村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干群关系密切。更修村党支部连续5年获县“红旗基层党组织”的称号。   

沤泥凹村

  沤泥凹村是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也是本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培养村,沤泥凹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民风淳朴,干群团结。   一、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沤泥凹村隶属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位于晋中市榆社县中北部、乡政府东北7.5公里处;国土面积14000亩,耕地面积 1500亩 ;林业用地面积11000余亩,大部分地带属沙石和丘陵区;东与北寨乡接壤,南与田家沟村相接,西与更修村相邻,北与社城镇相靠。   二、人文及自然条件情况   全村150户,总人口为467人,残疾人口12人,五保户8人,低保户39人;总劳力为240人,其中从事农业种植人数150人,从事养殖业人数30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30人,在本市县打工人数70人。沤泥凹村处于新生代晋中断陷盆地西部,地势总体而言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昼夜温差不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秋初降雨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特征;年平均气温11.3℃、年平均降水量550mm、年日照数平均2850小时,无霜期156—170天;本村区域内土质和地质状况较为特别,化石资源极为丰富。   三、收入、产业等情况   按照乡党委的基本要求,村两委带领村民积极努力推进沤泥凹村各项产业发展。核桃经济林近300亩,实现产业的初步转型。2012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2980元,存栏大牲畜75头,羊2500只,鸡1750只,猪210头。目前,全村电话(手机)入户率79%,自来水入户率100%,数字电视入户率85%,电脑宽带网进入少数百姓家。   

小河沟村

  小河沟村位于西马乡西北部。全村共有26户、96口人,其中党员5名。耕地面积288亩,为粮菜高产区。    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增长经济、服务全民”为发展理念,在乡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经济始终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新建了体育场地,完成了“一事一议”护河坝工程,核桃经济林工程也正在建设当中。农民得到了实惠,好政策的实施也为该村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该村在保持农业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也得到了不断增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农村合作医疗及养老保险参合率达到了98%,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村民收入稳步提高。潜移默化中,全体村民的素质不断提高。    小河沟村拥有一批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创新发展的村干部队伍,他们始终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努力把该村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农民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北白村

  北白村基本情况介绍   北白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现将北白村一些具体的情况作一下介绍:   一、 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北白村隶属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位于晋中市榆社县中北部,距晋中市以南80公里。北白村地处于西马乡西南部,北邻南山晕村,南至南白村,东接东周村,西邻小河沟村。东靠太长高速公路,交通发达。   二、人文及自然条件情况   地势总体北部略高于南部,高差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昼夜温差不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秋初降雨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特征;年平均气温8℃、年平均降水量550mm-650mm、无霜期156—170天。   三、人口资源现状   目前全村有157户,共475人。北白村村民在外务工约100余人。其中长期务工占60%-70%人,务工务农结合占30%-40%,女性在外务工占30%。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村子生活条件较差,部分人迁往县城居住,北白村人口逐年减少,村中人口成老龄化趋势发展。   四、村庄农、工、副业等情况   北白村为典型农业村。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谷子,收入渠道单一,人均年收入1500元。第二产业主要有砖厂、养鸡等为主。基本无第三产业。   五、绿化及环境保护状况   近年来,北白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围绕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生态环境、家庭卫生保洁等,促进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在2006年开始我村共投资40万元,完成村内水泥硬化1.9公里,大力改善了交通环境。   (二)借着“创三优”的东风,我村全面展开了家园清洁行动,同时实施了绿化工程,投入了20万元,在全村街道两旁种植了松柏树600株。有效的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在全村所有比较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修建了垃圾池7个,修建了垃圾填埋点1座 ,由县新农村配置的垃圾清运车定时的对垃圾池进行清运。在抓环境卫生的治理的同时,着力整治“五乱”,即柴草乱放、垃圾乱堆、粪便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养,开展卫生评比活动,保证了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同时还成立了村环境卫生领导组,建立建全了村环境卫生规章制度。并聘用村民对村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管理。从而使农民观念更新,乡风文明更加淳朴,群众公德意识、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养成了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   六、市政工程设施情况:   交通运输方式由以前以畜力为主的落后形式,转变为农用车辆等的现代交通运输;各道路(包括村间小路)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实现了全部硬化;通过改厨、改厕、改圈的“三改”工程结合村民生活需求实现了排水的科学化,在给水方面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同时全村电话、数字电视入户率很高,电脑宽带网进入普通百姓家,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别。    北白村正以其独特的山乡风貌,在乡党委与村党委的领导下,展示着自己浓郁山乡特色的风格,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前进着。   

南白村

  一、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南白村隶属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位于晋中市榆社县中部,箕城镇北部,距晋中市70多公里。东与西马乡东周村接壤,南与箕城镇泥河口村和中泥河村毗邻,西与箕城镇泥河掌村相交,北与西马北白村交界。总面积393.3公顷,占全乡面积2.0%。南白村建成区位于太长高速公路和102省道西侧。   二、人口现状及人力资源   南白村现有425户,1209人,劳动力787人,其中特困户17户,37人,孤寡老人57人,在校生104人,高中学历以上有143人,在人力资源上占有优势。通过人口资料分析:人口机械增长率为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其中从事农业种植人数370人,从事养殖业人数50人,从事商业人数20人,外出打工人数150人;大部分劳动力从事传统种植业,村内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三、自然条件   (一)气候特征   南白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550—650毫米,年平均气温8℃,0℃以上积温3500℃左右,10℃以上积温2300—3000℃,无霜期156—170天,耕作制是两年三熟间作套种。   (二)地形地貌   南白村平均海拔1020米左右,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地带温和区,为黄土丘陵地貌,村庄东部浊漳河两岸有狭长的河谷冲积平原,分布于浊漳河两岸,土地肥沃,排灌条件良好,是榆社的主要农耕地带、粮食重要产区,南白村地质构造稳定,地震、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少发生,地基承载力较好,土壤性质为碱性土壤,适于玉米、粟、高粱等作物和核桃、杨树、榆树等树木生长。   (三)水文条件   南白村地下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较深,曾打机井100米未见水,村庄东部的浊漳河河道曲折,激流时间短,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暴起暴落,枯水季径流小,有时断流,河床宽浅且河道淤积严重,易造成洪涝灾害。浊漳河一般年流量每秒3.36立方米,水位0.45米,流速每秒0.38米。   (四)自然资源   现状南白村土地总量393.27公顷,其中耕地209.16工期,约占53.2%;林地57.57公顷,约占14.7%;园地4.9公顷,约占1.2%。南白村地下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较深。   四、经济产业状况   南白村人多低少,为典型的农业型村,群众收入渠道单一。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南白村农业结构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由大棚蔬菜、畜牧业等构成,到2008年9月牲畜存栏1634头,(只)。其中,大牲畜32头,猪102头,羊1500只,蔬菜大棚5亩。   种植业为主,玉米为主要农作物,兼有小部分核桃等经济林木。目前小学西侧已修建蔬菜大棚5个,经济效益良好。   五、社会事业状况   南白村村委会位于村口北侧,占地约三余亩,职工十名。   村内商业小卖店有5家,均位于村中心部,主要服务于本村村民。   村内有一所全日制寄宿小学,名为西马乡南白村小学,位于村委会北侧,占地约20亩   由村卫生所一家,占地30平方米,有职工一人,位于村中心位置,属私人性质。   六、居民用地分布情况   南白村容村貌较为凌乱,村庄目前以“摊大饼”是向周边扩展,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使得旧村土地资源、房屋浪费严重,也为村庄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南白村主要建成区位于半丘陵地形上,新村位于村东北,与旧村之间有20余米高差,行政用地、教育用地和娱乐体育用地基本集中分布在村东村庄入口处,商业网点和医疗网点散布于村庄中心位置,无工地用地。村庄规划用地范围内,主要为居住建筑用地。   七、绿化及环境保护状况   (一)道路街巷硬化工程:自道路硬化工程实施以来,从“村村通”到“户户通”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强抓机遇,苦干实干,高规格、高标准对村内主要街道、小街小巷进行硬化,201年投资40于万元硬化小巷街道5000米。全村2.5米以上街道全部硬化,硬化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为群众带来了极大的实惠。   (二)村庄绿化工程:2007年,南白村被确定为园林村。严格按照县林业局的标准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对村庄进行了绿化。在村主要街道栽植了油松、塔松等观赏性较高的树种300余株,在村街巷两侧栽植了杨树、柳树、松柏、塔松500余株;在小学门前、村委会门前,兴建两处小林园,栽植塔松、桧柏、红叶小檗、卫矛等20余万株。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更修村的人居环境。   (三)环境整治工程:村容村貌是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更修村把环境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成立了以支部书记郭晋刚为组长的环境整治领导组。把全村分为十大片区,每名副职负责一个区,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任务落实,聘请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为环境整治监督员,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二是大搞宣传工作,营造浓厚氛围,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南白村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范意识、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大集中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清粪堆。利用春耕季节,将堆积粪全部运到田间地头,并要求各户以后对粪堆进行及时清理,不得堆在房前屋后或公共场所;清路障。结合园林树绿化,将路旁的柴草、杂物等进行集中清理;清垃圾。坚决杜决垃圾乱倒,在村内建立六个垃圾点,实现垃圾集中堆放,统一处理;清杂物。严格杜决乱堆乱放现象,村民自家的柴草秸杆堆放在指定位置。清墙壁。对村主要街道的临街建筑进行涂科刷新。四是落实长效机制,建章立制。责任分解,任务分解,户户有任务,人人有责任。大扫三六九,小扫天天有,保持村内干净整洁。   (四)路灯亮化工程:村内主要街道和公共休闲场所安装路灯17盏,为村民出行和休闲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   八、其他情况:    (一)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南白村常年在省内外打工的有150人左右,在本市、本县打工的也有200人左右,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00元。   (二)社会保障方面:有较全的社会体系,全村纳入五保的有10户11人,纳入低保的有33人,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以上就是对南白村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南白村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领导就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在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缺点不足在所难免,资金匮乏是更修村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请领导多关心、多支持、多批评、多指导,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南山晕村

  南山晕村位于西马乡政府驻地东南部,距乡政府2.5公里,属西马乡较贫困的村之一。村址所在地海拔较高,东、西、南三面均为深沟,北面为北山晕耕地. 全村110户400余人,耕地面积380亩,林地面积108亩。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人均纯收入830元。   近年来,在村两委成员的带领下,在力发展经济林种植,主要有杏、苹果、核桃等品种为村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利用高速路占地后的遗址,为村民建了新村,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方便。进行了园林村改造,改善了村容村貌,每年春季村里桃花、杏花盛开时别有一番烂漫风光,吸引了当地文人雅士来村摄影采风。   今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我村加大农业产业升级力度,在村新开辟了大棚蔬菜的种植,并且,村委还准备在村白崖底处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的建设,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于农村建设的人士来我村投资。  

西马村

  西马村基本情况介绍   西马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也是全乡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现将西马村一些具体的情况作一下介绍:   一、 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西马村隶属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位于晋中市榆社县限于中北部,距晋中市以南80公里。西马村地处于西马乡中北部,南至南北村,东至东马村,北至北山晕,西至西山晕。榆长公路穿村而过,西靠太长高速公路,东邻太焦铁路,交通发达,是西马乡政府所在地。村域面积553.8公顷,占全乡总面积的3.8%。   二、历史沿革情况:   西马村因居土丘,其势如马,背西名西马,   三、自然条件情况:   (1)气候条件   西马村年平均气温8-9℃,0℃以上积温3500℃左右,10℃以上积温2300-3000℃。无霜期160-170天。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耕作制是二年三熟间作套种。   (2)地形地貌   西马村地处山区,属于典型黄土丘陵地形,温和农业气候区。西马乡西部海拔1200-1500米,剥蚀构造。部分岩石裸露,多红紫色、灰色砂页岩,山势低缓,沟壑纵横,大量黄土和红土覆盖,水土流失严重,多为开垦利用。   (3)水文条件   浊漳河俗称县河,为本村最大的河流。发源于两河口乡三县垴,由北至南纵贯县境。全长72.2公里,流域面积1747.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纵坡6.6‰,侵蚀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1400吨。一般年流量每秒3.36立方米,水位0.45米,流速每秒0.38米。特大洪水年流量每秒可达1190立方米,水位2.4米,流速每秒3.78-4.82米。年径流量约1.79亿立方米,含沙量大。   (4)自然资源   现状西马村土地总量553.8公顷,其中耕地205.6公顷,约占37.1%;56.3公顷,约占10.2%;园地10.8公顷,约占2%。药材、沙棘资源丰富。西马村地下水位浅,水量丰富,但污染较严重。   四、人口资源现状   目前全村有西马村和井沟区两个自然村,全村有207户,共824人。西马村村民在外务工约100余人。其中长期务工占60%-70%人,务工务农结合占30%-40%,女性在外务工占50%。外出打工2人,月收入最高1500元,离土不离乡打工98人,平均月收入为400-500元。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村子生活条件较差,部分人迁往县城居住,西马村人口逐年减少,村中人口成老龄化趋势发展。   五、村庄农、工、副业等情况   西马村为典型农业村。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谷子,收入渠道单一,人均年收入1500元。第二产业以木材加工、养猪业、豆腐坊、饭店等为主,较为发达,年总收入可达54万元。基本无第三产业。   (1)西马村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农业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兼有种植谷子、大豆的丰富农业及钻,有着丰富的玉米资源以及优越的区位于交通条件。但是由于农业科学知识缺乏,水资源匮乏现有水资源仅能满足村民基本生活用水无法满足农业用水需要。产量受气候影响严重,限制了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   第二、三产业的现状及优势   西马村现有木材加工厂一处,养殖场四处,豆腐坊一处,磨房两处,同时对木材加工、养殖等方面已经掌握了比较发达的技术。木材成品加工、养殖规模扩大,将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西马村地处榆长公路两侧,具备发展商业的地理位置,在沿公路建设商贸、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将对村民的增收有一定成效。   六、居住用地分布情况及集市贸易   西马村主要建成在位于黄土丘陵之上,沿榆长公路称带状分布,行政用地、教育用地、医疗网点集中分布在村庄的南部,商业网点主要位于村庄的南部,沿榆长公路零散分布。全村目前无工业用地,有林地4.1ha,有尚未成林地2.4ha。村庄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居住建筑用地。   村庄缺乏整体布局、规划。村容村貌较为凌乱,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内缺乏休闲娱乐场所,村内道路不能完全满足通行要求。   七、绿化及环境保护状况   (一)村庄绿化工程:2008年,西马村被确定为园林村。严格按照县林业局的标准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对村庄进行了绿化。在村主要街道栽植了油松、塔松等观赏性较高的树种300余株,在村街巷两侧栽植了杨树、柳树、松柏、塔松500余株;在小学门前、村委会门前,兴建两处小林园,栽植塔松、桧柏、红叶小檗、卫矛等20余万株。村庄绿化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更修村的人居环境。   (三)环境整治工程:村容村貌是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更修村把环境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成立了以支部书记郭晋刚为组长的环境整治领导组。把全村分为六大片区,每名副职负责一个区,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任务落实,聘请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为环境整治监督员,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二是大搞宣传工作,营造浓厚氛围,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更修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范意识、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大集中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1)清粪堆。利用春耕季节,将堆积粪全部运到田间地头,并要求各户以后对粪堆进行及时清理,不得堆在房前屋后或公共场所;(2)清路障。结合园林树绿化,将路旁的柴草、杂物等进行集中清理;(3)清垃圾。坚决杜决垃圾乱倒,在村内建立14个垃圾点,实现垃圾集中堆放,统一处理;(4)清杂物。严格杜决乱堆乱放现象,村民自家的柴草秸杆堆放在指定位置。(5)清墙壁。对村主要街道的临街建筑进行涂科刷新。四是落实长效机制,建章立制。责任分解,任务分解,户户有任务,人人有责任。大扫三六九,小扫天天有,保持村内干净整洁。   (四)路灯亮化工程:村内主要街道和公共休闲场所安装路灯15盏,为村民出行和休闲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   八、公共建筑及用地情况:   公共建筑主要有村委会、学校、医院、派出所、兽医站、信用社、移动公司、粮站等及指定垃圾点等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用地200亩,   九、市政工程设施情况:   (1)道路设施建设:西马村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主要依靠榆长公路、太长高速公路和太焦铁路运输。榆长公路穿村而过,日前四、五辆公交车通过。境内所属道路全部为油路和水泥路,村内主街道2000米全部为水泥路。目前,尚有1000米通户小巷未硬化。尚不能通行小货车、农用车、拖拉机等农用机械设备。村内部道路较差。   (2)电力电讯设施:全村安装程控电话185许,占总户的90%已基本普及;村民拥有移动电话170部,通信发达,全村150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占总户数的72%。   (3)给排水设施:村民全部为自来水供给,村内排水基本畅通,但无排水管道,全部为地表排水。村内用电经过农电网改造后,基本能满足供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西马村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村领导就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在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缺点不足在所难免,资金匮乏是西马村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请领导多关心、多支持、多批评、多指导,使我们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北山晕村

  北山晕村基本情况介绍   北山晕村是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也是榆社首个迎接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战斗的青春》电视剧的拍摄场地之一。其保存完好的栅栏茅舍风景完美的适合了剧组要求,通过这次拍摄活动北山晕村将向全国展示一个原生态的农村风貌。现将该村一些具体的情况作一下介绍:   一、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北山晕村位于西马乡政府西北四公里处,它东北与更修村遥向对应,南与南山晕村相接。土地肥沃,面积约1600余亩。距榆社县城15公里,村东100米处有两条公路经过,一条是太长高速,另一条则是通往县城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二、历史沿革情况:   北山晕与南山晕两村间山腰有窑,北为北山窑,南为南山窑。后人改“窑”为“晕”字,故得名。   三、人文及自然条件情况   北山晕村全村188户,645人,剩余劳动力丰富。北山晕有着浓郁的乡村气息,栅栏茅舍透射着浓浓的田园美景。朴实、好客的村民,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使这片土地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地势总体北部略高于南部,高差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昼夜温差不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秋初降雨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特征;年平均气温8℃、年平均降水量550mm-650mm、无霜期156—170天。   四、村庄农、工、副业等情况   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盛产玉米、大豆。村庄有养牛、养羊、养猪,獭兔特色养殖业,同时积极开展“农家乐”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绿色蔬菜产业方面:北山晕村按照乡党委、乡政府发展“绿色产业”的总体思路,先后四次组织30余人赴榆次、太谷、云竹、郝北等地参观学习。结合我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优势,把发展日光温室拱棚作为新农村建设新型产业。去年,兴建高标准日光温室拱棚5座,由于效益良好,百姓建温室拱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北山晕村领导班子有信心、有决心为建设一个充满希望和谐发展的新山晕而努力奋斗,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二)特色农业方面:积极发展了干果经济林300亩,同时还邀请了农业技术人员,对村民生产进行实地指导,开展示范培训,促进了产业升级,增加了农民收入。实施的“农家乐”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农家乐”项目大大提高了北山晕土特产核桃、黑蒸、小米粥等特色农家产品及美食影响力。同时2006年8月份中央电视台在我村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山菊花》,2008年又迎来峨眉电影制片厂电视剧《战斗的青春》的拍摄,进一步提高了北山晕的知名度,为发展特色农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五、绿化及环境保护状况   近年来,北山晕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围绕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生态环境、家庭卫生保洁等,促进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在2006年开始我村共投资40万元,完成村内水泥硬化1.5公里,面积10000m2,大力改善了交通环境。   (二)借着“创三优”的东风, 我村全面展开了家园清洁行动,同时实施了绿化工程,投入了20万元,在全村街道两旁种植了松柏树600株。有效的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在全村所有比较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修建了垃圾池5个,修建了垃圾填埋点1座 ,由县新农村配置的垃圾清运车定时的对垃圾池进行清运。在抓环境卫生的治理的同时,着力整治“五乱”,即柴草乱放、垃圾乱堆、粪便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养,开展卫生评比活动,保证了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同时还成立了村环境卫生领导组,建立建全了村环境卫生规章制度。并聘用村民对村环境卫生工作进行管理。从而使农民观念更新,乡风文明更加淳朴,群众公德意识、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养成了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   六、市政工程设施情况:   交通运输方式由以前以畜力为主的落后形式,转变为农用车辆等的现代交通运输;各道路(包括村间小路)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实现了全部硬化;通过改厨、改厕、改圈的“三改”工程结合村民生活需求实现了排水的科学化,在给水方面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同时全村电话、数字电视入户率很高,电脑宽带网进入普通百姓家,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别。    北山晕村正以其独特的山乡风貌,在乡党委与村党委的领导下,展示着自己浓郁山乡特色的风格,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前进着。   

羊山峪村

  羊山峪村基本情况   羊山峪村位于榆社县西马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3.5公里,总面积2.24平方公里,耕地400亩,退耕还林90亩,全村共60户168人,其中劳动力52人,党员11人,地少人多,平地少山地多。村民收入以种植玉米、谷子、高粱等为主,外出务工为辅。   羊山峪在群众口中一直叫“羊干峪”意思是穷的什么也没有的意思,长期以来由于村里土地贫瘠加之思想观念保守,仅仅靠种粮的收入相当微薄,许多年轻的村民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村民对于尽快改变现状增加收入的愿望相当强烈。   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乡驻村后,梁书记先后多次来羊山峪村调研,调研期间梁书记热情同村民召开座谈会,并带领土地、畜牧、水利局等相关部门领导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听取村民对本村发展的意见,在听取村民意见后梁书记结合村情提出了适合本村发展的建议,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增收目标。几年来羊山峪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11在梁书记的协调下羊山峪村同县交通局施工队签订合同,完成全村条街道、巷道约1200米的硬化工作,同时修建了健身活动场所并安装了健身器材,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并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同时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善,村民自觉的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荣获了市级卫生村称号。   2012年全村紧紧按照制定的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着力实施了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笨鸡养殖三项产业。目前全村共养殖笨鸡3000只户均散养70只增加了村民收入。新整理100余亩土地,人均增加耕地0.6亩改变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栽植优质核桃200亩为羊山峪村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羊山峪村村民吃水主要靠面疃村自流饮水工程来解决,面疃村饮水工程供应面疃、新村、北余沟、武源、羊山峪等5个村的人畜饮水,井口出水量小,且许多管道埋设于河道内,遇到洪水常被大水冲断,加之常年失修渗漏严重每逢旱季常常面临人畜吃水困难,严重影响了村民生活,同时由于缺水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梁书记在了解到村民吃水困难后,高度重视,要求尽快拿出方案解决吃水问题,2012年在水利局的支持下新打了一眼深井并铺设管道5000米,同时村里利用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新建100立方米蓄水池一座,解决了发展大棚蔬菜和干果经济林的水源问题。村干部党员带头种植大棚8座目前西红柿已经上市销售。在电业局的支持下埋设电杆20根架线1000米,更换变压器一台。新安装路灯25盏,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2010年人均收入1986元,2011年人均收入2016元,2012年人均收入3650元。   

东周村

     东周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现将东周村一些具体的情况作一下介绍:   一、 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东周村隶属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位于晋中市榆社县中北部,距晋中市以南82公里。东周村地处于西马乡东南部,北邻大寨村,南至南河底村,东接北寨乡,西邻浊漳河。太焦铁路穿村而过,西靠太长高速公路,交通发达。   二、历史沿革情况:   东周村:周姓立村,位于漳河东,故名东周。   三、自然条件情况:   (1)气候条件   东周村年平均气温8-9℃,0℃以上积温3500℃左右,10℃以上积温2300-3000℃。无霜期160-170天。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耕作制是二年三熟间作套种。   (2)地形地貌   东周村地处山区,属于典型黄土丘陵地形,温和农业气候区。西马乡东部海拔1000-1200米,处于山地、丘陵间的河岸河湾地带,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为粮菜高产区。   (3)水文条件   浊漳河俗称县河,为本村最大的河流。由北至南纵贯县境。全长72.2公里,流域面积1747.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纵坡6.6‰,侵蚀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1400吨。一般年流量每秒3.36立方米,水位0.45米,流速每秒0.38米。特大洪水年流量每秒可达1190立方米,水位2.4米,流速每秒3.78-4.82米。年径流量约1.79亿立方米,含沙量大。   (4)自然资源   现状东周村土地总量亩,其中耕地1246.3亩,药材、酸枣、杏树资源丰富。东周村地下水位较高,水量丰富。   四、人口资源现状   目前全村有189户,共573人。东周村村民在外务工约130余人。其中长期务工占60%-70%人,务工务农结合占30%-40%,女性在外务工占20%。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及村子生活条件较差,部分人迁往县城居住,东周村人口逐年减少,村中人口成老龄化趋势发展。   五、村庄农、工、副业等情况   东周村为典型农业村。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谷子,收入渠道单一,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第二产业以养猪业、养鸡等为主,较为发达。基本无第三产业。2010年为保证村民收入可靠增长,发展核桃经济林427亩,养笨鸡2600余只。   农业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兼有种植谷子、大豆的丰富农业及钻,有着丰富的玉米资源以及优越的区位于交通条件。但是由于农业科学知识缺乏,人员流出性大,以及现有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产量受气候影响严重,限制了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   六、居住用地分布情况及集市贸易   东周村主要建成在位于黄土丘陵之上,沿浊漳河呈带状分布。村庄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居住建筑用地。村庄缺乏整体布局、规划。村容村貌较为凌乱,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内缺乏休闲娱乐场所,村内道路不能完全满足通行要求。2011年新建了体育300平米健身场所为村民健身休闲提供了可去之处。   

牛寨沟村

  牛寨沟村位于西马乡西部,面积约3平方公里,下辖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多人,是西马乡最小的村委会之一。    牛寨沟村村委会距离县城20公里,离西马乡8公里,只有一条横过全境的公路,地理优势良好。地处丘陵山岗地带,牛寨沟村委会利用本地的特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将沿泰兴公路边的肥沃土地全部种植经济价值很高的新品种核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经过多年生产发展探索,逐步形成山上种植小杂粮,平地种植优质核桃、蔬菜,庭院养殖四大家禽。近几年来,粮食生产取得大丰收,笨鸡蛋也卖出了高价钱。  

后岭村

  后岭村位于西马西北二十三公里处,总户数49户,144口人。后岭村以石山和林地地貌为主,平地较少,属于三面环山地形。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性气候。由于处于大山之中,夏天凉爽,是避暑的好去处。 原来的后岭村卫生环境基础条件较差,一度曾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脏村”。近几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突出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致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各项工作取得了不错成效。  

段峪村

  段峪村位于西马乡西北处,现有居民94户、248口人,耕地面积2175亩。该村四面环山,村临南太线,村居民地处低洼处,村中一条约3米的道路横穿全村。全村248人中,80岁以上11人,60岁以上77人(含80岁),16—59岁160人。可以说中老年人占多数。长期居住在村的约110人,且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长期在外打工的有60人左右。全村以畜牧养殖业为主。目前,全村牛存栏数为500余头,羊2100余只,猪60余头,笨鸡3000余只。  

面疃村

  西马乡面疃村位于县城西北角,南太线沿线,距县城15公里,距西马乡6公里。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05户,309人,总劳动力218个,其中劳动年龄内男劳动力146个,女劳动力72个。该村共有耕地面积600亩,全部为旱田,该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是我乡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是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村之一,也是我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重点村之一。   

白北村

  白北村位于西马乡西部,占地面积19.6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50人,93户,耕地面积1300亩,主要以养殖和种植为生,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共有牛222头,羊480只,鸡1200只。农产品主要为土豆、玉米、高粱等,林地面积广阔,主要树种为杨、榆、虎榛子等,以宜林地、灌木林地和混交林为主。白北村民风淳朴,空气新鲜,水源清澈,属于原生态自然区,是疗养圣地。  

常瑞村

  常瑞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现将常瑞村一些具体的情况作一下介绍:   一、 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常瑞村隶属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位于晋中市榆社县西北部,距晋中市以南80公里。牌坊村地处于西马乡西北部,北邻太谷县,南至河峪乡,东接太谷县,西邻牌坊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二、自然条件情况:   (1)气候条件   常瑞村年平均气温8-9℃,0℃以上积温3500℃左右,10℃以上积温2300-3000℃。无霜期160-170天。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耕作制是二年三熟间作套种。   (2)地形地貌   常瑞村地处山区,属于典型黄土丘陵地形,温和农业气候区。西马乡西北部海拔1000-1200米,处于山地、丘陵间的河岸河湾地带,地下水位较高。   三、人口资源现状    常瑞村位于西马乡西北方位,整体面积34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600余亩,山大沟深,石厚土薄,属于典型的干石山区。共有80户209人,村里常住人口为60岁以上老年人和养殖户。常瑞村以养殖业为主,主要养殖牛、羊为主,辅以种植业,多种植玉米、马铃薯。农民经济收入方式单一,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养殖和外出打工,收入比较低。。   四、居住用地分布情况及集市贸易   常瑞村主要建成在位于黄土丘陵之上。村庄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居住建筑用地。村庄缺乏整体布局、规划。村容村貌较为凌乱,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内缺乏休闲娱乐场所,村内道路不能完全满足通行要求。   

牌坊村

  牌坊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现将牌坊村一些具体的情况作一下介绍:   一、 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牌坊村隶属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位于晋中市榆社县西北部,距晋中市以南80公里。牌坊村地处于西马乡西北部,北邻太谷县,南至河峪乡,东接常瑞村,西邻太谷县。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二、自然条件情况:   (1)气候条件   牌坊村年平均气温8-9℃,0℃以上积温3500℃左右,10℃以上积温2300-3000℃。无霜期160-170天。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耕作制是二年三熟间作套种。   (2)地形地貌   牌坊村地处山区,属于典型黄土丘陵地形,温和农业气候区。西马乡西北部海拔1000-1200米,处于山地、丘陵间的河岸河湾地带,地下水位较高。   三、人口资源现状    牌坊村位于西马乡西北方位,由牌坊和井泉沟两个村合并而成。整体面积34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600余亩,山大沟深,石厚土薄,属于典型的干石山区。共有102户256人,村里常住人口为60岁以上老年人和养殖户。牌坊村以养殖业为主,主要养殖牛、羊为主,辅以种植业,多种植玉米、马铃薯。农民经济收入方式单一,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养殖和外出打工,收入比较低。。   四、居住用地分布情况及集市贸易   牌坊村主要建成在位于黄土丘陵之上。村庄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居住建筑用地。村庄缺乏整体布局、规划。村容村貌较为凌乱,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内缺乏休闲娱乐场所,村内道路不能完全满足通行要求。   

紫寒村

  紫寒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现将紫寒村一些具体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紫寒村隶属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位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西部山区,北邻寺儿村,南至南岔村,东接官寨村,西邻西宽。距榆社县城22公里,交通便利。   二、自然条件情况:   (1)气候条件   紫寒村年平均气温8-9℃,0℃以上积温3500℃左右,10℃以上积温2300-3000℃。无霜期160-170天。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   (2)地形地貌   紫寒村地处山区,属于典型黄土丘陵地形,温和农业气候区。西马乡西部海拔1000-1200米,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地下水位较高,林区面积广阔,适于畜牧养殖。   (3)水文条件   浊漳河俗称县河,为本村最大的河流。由北至南纵贯县境。全长72.2公里,流域面积1747.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纵坡6.6‰,侵蚀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1400吨。一般年流量每秒3.36立方米,水位0.45米,流速每秒0.38米。特大洪水年流量每秒可达1190立方米,水位2.4米,流速每秒3.78-4.82米。年径流量约1.79亿立方米,含沙量大。   (4)自然资源   紫寒村土地总量为17436亩,其中耕地733亩;林地面积6000余亩,林木资源丰富。紫寒村地下水位较高,水量丰富。   四、人口资源现状   目前全村有40户,共140人。紫寒村村民在外务工80余人。其中长期务工人员占有半数,务工务农结合占30%-40%,女性在外务工占30%。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孩子教育以及村子生活条件较差等原因,部分人迁往县城或太谷县居住,紫寒村人口逐年减少,村中人口成老龄化趋势发展。   五、村庄农、工、副业等情况   紫寒村为典型农业村。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谷子,产量不高,养殖业发展较快收入渠道比较单一,人均年收入1500元。基本无第二、三产业。   (1)紫寒村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农业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兼有种植谷子、大豆的丰富农业及钻,有着丰富的玉米资源以及优越的区位于交通条件。但是由于农业科学知识缺乏,人员流出性大,以及现有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产量受气候影响严重,限制了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养殖业发展迅速,全村现养牛存栏200余头,去年出栏100头,人均1.2头,羊存栏300余只,去年出栏200余只。   第二、三产业的现状及优势   紫寒村位于林区,林木资源丰富,核桃等干果林也有一定数量。地处太谷县与榆社县交界,交通便利,可优先发展木材、干果等初级加工产业,拓展村民致富途径。   六、居住用地分布情况及集市贸易   紫寒村主要演公路两旁,呈带状分布。村庄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居住建筑用地。村庄缺乏整体布局、规划。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内缺乏休闲娱乐场所。   

南岔村

  南岔村基本概况:南岔村位于西马乡政府西部,距乡政府20公里,全村有22户,47人,劳力 26 人,其中党员 4人。全村耕地面积200亩,人均收入30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两项产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我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官寨村

  官寨村基本概况:官寨村位于西马乡政府西部,距乡政府18公里,全村有67户,202人,劳力 180 人,其中党员 8 人。全村耕地面积 450亩,荒地300余亩,其中主导产业是养羊,存栏数7000只左右,涉及户数66户,核桃 200 亩,粮食生产以玉米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 503亩,其他杂粮种植280.4亩。人均收入2908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两项产业和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 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 方面因素的影响,我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东伍科村

  东伍科村基本情况介绍   东伍科村是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现将东伍科村一些具体的情况作一下介绍:   一、 地理位置及区域基本情况   东伍科村隶属于晋中市榆社县西马乡。位于晋中市榆社县中西部,距县城40公里。处于榆社与太谷的交界地带,县际客车途经此地,交通比较方便。   二、历史沿革情况:   东伍科村因占有寨子大而平旷,故名大寨。   三、自然条件情况:   (1)气候条件   东伍科村年平均气温6-7℃,0℃以上积温3500℃左右,10℃以上积温2300-3000℃。无霜期160-170天。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耕作制是一年一熟。   (2)地形地貌   东伍科村地处山区,海拔在1500以上,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   (3)水文条件   浊漳河俗称县河,为本村最大的河流。由北至南纵贯县境。全长72.2公里,流域面积1747.2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纵坡6.6‰,侵蚀模数平均每平方公里1400吨。一般年流量每秒3.36立方米,水位0.45米,流速每秒0.38米。特大洪水年流量每秒可达1190立方米,水位2.4米,流速每秒3.78-4.82米。年径流量约1.79亿立方米,含沙量大。   (4)自然资源   东伍科村土地总量为15000亩,其中耕地1551亩,主要以畜牧和种植为生。环境清新,不受污染,非常适合夏季避暑。   四、人口资源现状   目前全村有50户,共131人。村民在外务工约60余人。其中长期务工占60%-70%人,务工务农结合占30%-40%,女性在外务工占30%。由于学校合并及地区条件限制,大部分人迁往太谷居住,村中人口逐年减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五、村庄农、工、副业等情况   东伍科村为典型农业村。主要种植玉米、大豆、谷子,收入渠道单一,人均年收入1500元。第二产业以养牛、羊等畜牧业为主,畜牧业较为发达。有酸菜专业合作社一个。   六、居住用地分布情况及集市贸易   东伍科村位于黄土丘陵之上,村庄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居住建筑用地。村庄缺乏整体布局、规划。村容村貌较为凌乱,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内缺乏休闲娱乐场所,村内道路不能完全满足通行要求。   

格子坪村

  格子坪村位于西马乡西北方位,由格子坪和罗秀两个村合并而成。整体面积12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00余亩,山大沟深,石厚土薄,属于典型的干石山区。共有38户119人,村里常住人口为60岁以上老年人和养殖户。格子坪村以养殖业为主,主要养殖牛、羊为主,辅以种植业,多种植玉米、马铃薯。农民经济收入方式单一,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养殖和外出打工,收入比较低。  

山头村

  西马乡山头村地处榆社县西北部山区,位于乡政府30公里处,东部毗邻社城镇,交通不便,偏僻闭塞。该村下辖2个自然村,共68户187人,国土总面积14324.37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520.78亩,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产业。    由于该村地处山区,年平均气温低,热量不足;土地贫瘠,产业开发的难度大、空间小,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支柱产业。同时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人口流动性大,外出务工者占总人口的71.65%,目前留守在村的人数共53人,并以老人居多,劳动力的流导致该村经济长期发展缓慢。全村人均纯收人879元,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8%。    为改变村里的面貌,村两委积极配合乡党委工作,改善村民生活,在最近几年做出了显著成效:一 加强基础设施 ,拓宽改造了两个自然村的道路,为村民们安装了固定电话解决了与世隔离的生活。二 加大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三 积极相应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 ,对低收入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武源村

  武源村村情简介   西马乡武源村位于榆社县城西北方向约十三公里处,村两委班子始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要求,抢抓机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展新产业,改造新村庄,塑造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使我村在新农村建设征途上大大跨了一步。   一、村情简介   1、基本情况。   武源村位于榆社县西马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属土石丘陵地;南临太邢线,北与北山晕村接壤,东靠石脑山,西有武源河。全村239户,639人,国土面积9300亩,其中耕地1500亩。2011年人均收入达2129元,目前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2、自然条件:武源村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是理想的粮食种植基地。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为598.4mm,无霜期177天左右。地下10米即有浅层水渗出,80米即有稳定的含水层供给,农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二、发展现状   1、种植、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   武源村按照西马乡党委、政府发展“绿色产业”的总体思路,结合本村的土地优势,引进了玉米“先玉335”品种试验并推广,目前全村发展的600余亩玉米种植田,亩产500公斤,净收益达到800元。武源村还利用丘陵土质的酸碱适中特性,号召村民种植“晋谷21”和“晋谷39”,不仅亩产达到了280公斤,而且产出的小米色黄,口感好,深受老百姓喜爱,并远销太原等地。此外,村民利用武源河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家家户户散养土鸡,所产笨鸡蛋蛋黄大,蛋白质含量高,在本县境内小有名气,经常供不应求。   2、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   村容村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自道路硬化工程实施以来,村两委成员带领全村群众强抓机遇,2011年投资66.8万元硬化街道巷道3.314公里,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而且实现了户户通,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从“村村通”到“户户通”,高规格、高标准对村内主要街道、巷道进行硬化,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结合本村实际,在村内主要街道两侧栽种了塔松,实现了村貌的改变。   3、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改进   水利:2010年投资5万余元,新建一个直径22米,水深2.5米的蓄水池,可灌溉100亩农田,但亟需配套管道。   农业机械:全村农业生产以人力为主,少数农户有拖拉机或三轮车,农业现代化机械相对缺乏;   学校:村内有一所小学,目前只有一至四年级,教学条件比较落后,难以满足小学生的需求。   卫生:目前村里仅有一名医护人员,缺少设备相对完备的卫生室。   公共设施:多年来,武源村村民开会、学习和培训都集中在武源小学。村委会旧址已成危房,不能用来办公,亟需修缮或者新建。   4、村级领导班子凝聚力强,干群关系和谐   2011年12月,该村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有两名妇女当选为支部班子成员,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年龄结构呵整体素质均优于上届。新一届班子上任后,团结一班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扎实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加强民主建设,以规范村务重大事项工作程序为结合点,强力推进村级民主化、规范化建设。利用生活闲暇时间走访村民,密切干群关系,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地推进了村级规范化建设,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消除了群众对村干部的误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发展目标   目前全村现有核桃50亩,2015年全村核桃种植要达到450亩,设施蔬菜种植60亩。到2015年力争年人均收入增至4258元。村民整体素质提高,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四、今后主要工作计划   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结合本村的各方面优势,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我村未来的发展计划如下:   1、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水利建设。投资100万元在东西部各新打2眼深水井。同时,继续完善原有深水井配套设施,确实改善农业用水条件。   二是新建办公场所。投资20余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场所。改善村委办公条件;并新建卫生所一座。   三是安装路灯。为实现街道亮化硬化,完成1.5公里街道两侧路灯安装工程与绿化工程。   四是中低产田改造。投资851400元完成50亩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五是武源河河道治理。武源河河道治理项目涉及武源村境内河道1.5公里。   六是节水灌溉工程。投资122.15万元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工程主要包括:打深井、配套管道、修建蓄水池。   2、产业发展   一是建温室大棚。长期以来,本村群众种植业结构单一,为实现我村蔬菜大棚零的突破,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我村将投资110万元新建百米标准温室大棚20座,占地面积60亩,实现年增收65万元。   二是发展林业。五年之内投资15万元,发展400亩干果经济林,主要以种植核桃为主,通过聘请专家,从技术上给予指导帮助,解决目前的核桃树种植瓶颈。实现村民核桃收入亩产值5000元的目标。   三是发展特种养殖业。投资66.9万元实施肉用型野猪养殖项目,主要包括养殖纯种野猪、肉用野母猪、土生家猪。   

寺儿村

  一、人口资源现状   寺儿村位于西马乡西北方位,由寺儿和东凹两个村合并而成。整体面积13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600余亩,山大沟深,石厚土薄,属于典型的干石山区。共有56户128人,村里常住人口为60岁以上老年人和养殖户。农民经济收入方式单一,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养殖和外出打工,收入比较低。。   二、居住用地分布情况及集市贸易   寺儿村主要建成在位于黄土丘陵之上。村庄规划范围内,主要为居住建筑用地。村庄缺乏整体布局、规划。村容村貌较为凌乱,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村内缺乏休闲娱乐场所,村内道路不能完全满足通行要求。   

北余沟情况村

  北余沟情况介绍   北余沟位于西马乡西北处,四面环山,距离公路一公里,村居民地处低洼处,坐落在村主河道与主街道两侧。全村总面积约3083.5亩,其中林地占2608.98亩(有林地383.98亩,宜林地2224.37亩,经济林14.35亩),耕地面积约474.6亩,退耕还林32亩。全村61户,共计178人。   人口状况:全村178人中,80岁以上5人,60岁以上24人(含80岁),16—59岁126人。可以说中年人占多数。长期居住在村的约三十人左右,长期在外打工的有五十人左右。人均收入不足100元,低保户18户,五保3户。   牲畜饲养情况:有5户饲养牛,共计18头;有三户饲养羊,共计43只;饲养鸡均为散养,最多者可达三十多只。   党员情况:共14人,其中有女党员4名,最年轻的是60岁以上的4名,常年外出务工者4名。由于近年来指标缺乏,由乡里统一安排,在家年轻人几乎没有,以至于没有发展党员。   十一五成就:发展优质核桃100亩,成活率80%;发展杏树100亩,成活率50%;荒山造林1000亩,成活率80%。   劳动力转移情况:全村有25%的人长期随家属外出务工,   有50%的人农闲时节外出务工,剩下的25%在村里长期居住,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老弱病残。   


白北村特产大全




白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