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池垴村位于兰峪乡西部,在榆洪线上,全村85户,244人,党员14名,其中女党员1名,现有两委5名。耕地面积约500余亩,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作物有谷子、玉米、核桃。
我们村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治新模式,实现优质管理,强化班子带头作用,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仪”制度,实行“双推双培”制度,培养入党先进分子。大力实施劳务输出,鼓励村民创业,带动增收。
在产业方面,大力投资发展优质核桃200亩,达到人均15株,新发展仁用杏100亩,以农户小群散养模式,新发展笨鸡2000只,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在村镇建设方面,拓宽榆洪线到麻池垴村2公里村村通公路,建麻池垴到武乡胡庄村村通水泥路3公里,修建田间循环路3公里。引进公交车,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问题,并改善了村级活动场所,增添了6套健身器材。
在环境整治方面,改善村容村貌,修建排水渠260米、安装路灯7个、栽植绿化树种800株,实现生态建村,改善环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1203 | 030600 | -- | 查看 麻池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前牛岚村 |
前牛岚地处榆社县岚峪乡北部牛岚沟中,西接下咱则村,东接苗牛岚村,交通便利,有2006年修建的村村通道路1800多米,每天都有一趟通往太原的公共汽车。前牛岚板图面积600亩,耕地面积400亩,现有居民60户,总人数203人,其中有50人是流动人口,党员13人,村里设有独立支部,村委会面积40平方米,村里已经全部解决吃水用电问题,一部分家庭还安了电话,有线电视。前牛岚属温带大温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605.2小时,年平均气温8.8℃,年平均降水量563.5毫米,平均无霜期150天。前牛岚为石质山区,剥蚀构造,岩石裸露,呈红紫色,村民居住用地集中在向阳的山坡上。劳务输出,种植业和畜牧业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和谷子为主,畜牧业比笨鸡为主。 |
东寨村 |
东寨村位于榆社县兰峪乡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兰峪村约三里。西邻屯村、东靠常峪,西南与郭郊相邻。全村共79户,228口人。其中0党员20人、非农业人口6人。 由于坐落在山顶,因此本村交通欠发达,只有一条水泥路可以通车。该水泥路全长3.3公里,总投资36.5万元,于2007年硬化完工,通向本乡的郭郊村。村民平日坐车进城则须步行下后山,乘坐后山公路上的公交车。 本村的农业经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显著。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高,且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本村年平均气温低于8.8℃,年平均降水量低于563.5毫米。耕地面积507亩,主要农产品有:玉米、大豆、谷子。农民平均收入较低。 近年来,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关怀下,本村的笨鸡养殖逐渐成为常住村民的主要增收途径;外输务工成为本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主要增收途径。2010年全村共有106人外出务工,遍及太原、内蒙、江西等省市,涉及建筑、服务、自主经营等行业。 2010年7月,本村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正式完工,结束了本村无“阵地”的历史。该村级活动场所位于下长儿,总投资8.21万元,占地120㎡,建筑面积93㎡。活动场所内配套设施齐全,远程教育网络信号良好,为村民了解外界信息、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提供了平台。 |
大垴村 |
大垴村位于榆社县兰峪乡中部,地形呈箕形,两面是山,中间是沟,以丘陵山地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高,年平均气温低于8.8℃,年平均降水量低于563.5毫米。主要农产品有:玉米、大豆、谷子、小麦。 全村有144户,428口人,牛1头,羊200头,马4匹,驴2头,骡56头,耕地面积1040亩。人们居住比较分散。有一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 60年代,大垴村曾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辖13个村。在抗日战争期间,地处革命老区的大垴村民及周遍群众积极组织抗日,英勇参战。 2003年,村民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硬化道路2.5公里,实现了道路硬化、美化,95%的人家已安装电话和有线电视,完善配套了远程教育系统。 2007年起,村民争做起环保模范,积极打扫,并自觉保持村内大街小巷环境卫生,村民自发组织两个环境保护小组,建起了3个垃圾点,建立了相关卫生管理、保洁制度。还有20户率先使用沼气新能源 近年来,在乡政府的帮助和带动下,村民们积极寻找致富之路,外出务工人员达到110余人,35户人家建起了42座山地围栏笨鸡养殖,鸡数达12000余只,配备了一套先进的孵化机器,成为乡里重点孵化基地,每年向全乡供应鸡苗,两户开始小型养猪20头。退耕还林290亩, 由于居住地势较高,所以吃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尽管家家都安装有自来水,但经常断水,除做饭外,生活用水全靠雨水,土地贫瘠且都在山坡上,人们仍然采用传统的耕种方式主要依靠牛耕肩挑,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
常峪村 |
常峪村位于岚峪乡中部榆洪线北侧群山之中,北邻屯村,西邻郭郊村,东邻东寨村.常峪村人口比较少,全村只有50户居民,共150人.居民住宅比较分散,呈东西分布,主要分布在4道沟里.常峪村乡土气息浓厚,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粮食种植、劳务输出和笨鸡养殖为主。.虽然基本上家家都通了电话,看上了有线电视,交通交通也方便,但是由于群山包围,又没资源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
下咱则村 |
下咱则村位于榆社县东南部,距县城19公里处,建成区位于东郭公路北侧,全村207户,610人,耕地面积1120亩,共有男女劳动力340人,党员36人,两委成员7人。 村内现有高标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一所,小学一所,卫生院一所,初具规模的健身场地一个,大街小巷全部硬化,配套安装路灯20处。有线电视及电话覆盖全村,有3户家庭安装了宽带,环境质量良好,基本实现美化、亮化、绿化。 近几年,“两委”班子成员立足本村实际,团结带领群众,齐心协力,苦干实干,使全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产业方面,该村以山地围栏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猪为主导产业,优种核桃种植和金银花药材种植为农民致富新亮点。同时积极输出劳动力,劳务输出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2010年又新发展了大棚种植产业,目前基础设施完善,苗木长势良好。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了13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187元。作为兰峪乡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稳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
卜水头村 |
卜水头概况 卜水头位于兰峪乡西南部,东邻里道庄,西邻郭郊,南邻麻池垴,北邻常峪及东垴。总人口261人,其中农业人口256人,非农业人口5人,常住人口100余人,在外务工人员150余人。常住村民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同时加大劳务输出,增加村民收入。 在乡党委正确领导下,98%的村民安装上数字电视,收视率很好;有郭郊变电站的供应,村民用电充足;并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今年三月,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村民的积极配合下,投资3万余元,修整3公里的漫水桥,方便了村民耕作,并赢得县乡领导的一致好评。 |
岚峪村 |
岚峪村简介 岚峪村是岚峪乡乡政府机关所在地,省第三批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玉林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茂才包村增收点,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下乡住村点。全村149户,387人,其中党员26人,女党员7人。行政总面积3800亩,耕地总面积883.1亩。 岚峪村英烈辈出,革命传统优良。0晋冀豫二地委机关,对外称“安东司令部”,长期设于岚峪村,现存有“安东司令部”原驻地四合院一处,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茄亲笔书写的“安东司令部”旧址牌曾耸立于岚峪村口。1942年的柳林事变中,为阻止日军扫荡,岚峪村民兵积极参与破坏公路,被日军发现,张天保、张三货、张拴纣、王金孩、王丙定、苗志孩、张福星7人牺牲,张户名、张福宝2人受伤。武乡东垴战役中,有8名八路军战士牺牲,埋葬于岚峪村禁山后,存有一石碑和七个墓堆。为不忘历史,砥砺后人,2012年,在省人大内司委郭忠烈副主任和省、市、县民政部门的帮扶下,新建了岚峪村烈士陵园。 岚峪村生态宜居,发展后劲有力。按照乡党委、乡政府确立的“核桃干果、生态笨鸡、设施蔬菜、绿色杂粮”产业规划布局,抢抓省人大领导住村帮扶历史机遇,结合本村实际,在瓦窑角新建核桃干果经济林600亩,配套荒山绿化400亩,新打深井2眼,铺设输水管道6580米,新开通园区道路8.6公里;投放优质笨鸡苗3435只,发展小群散养笨鸡户68户,标准化围栏生态放养笨鸡养殖户1户;结合经济林管护,林下配套种植水果山药蛋500亩,规划发展小杂粮500亩。 岚峪村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深厚。每年七月初五都定期召开传统庙会,全村每家每户都清扫庭院,接待亲朋好友,一年一度的全乡物资交流大会和全乡农-动会也在此召开,周边的群众都汇集岚峪村听大戏、看比赛、购农资,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岚峪村还是一个传统武术文化深厚的地方,每当农闲季节,村民都要练上几手,每年县元宵节文艺汇演岚峪村都派队参加。 岚峪村和谐稳定,民生稳步改善。2012年,新打深井一眼,彻底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3户50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7%。街巷硬化3.5公里,通户率达到98.5%。农民健身场所、农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寄宿制小学配置齐全。 |
麻池垴村 |
麻池垴村位于兰峪乡西部,在榆洪线上,全村85户,244人,党员14名,其中女党员1名,现有两委5名。耕地面积约500余亩,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作物有谷子、玉米、核桃。 我们村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治新模式,实现优质管理,强化班子带头作用,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仪”制度,实行“双推双培”制度,培养入党先进分子。大力实施劳务输出,鼓励村民创业,带动增收。 在产业方面,大力投资发展优质核桃200亩,达到人均15株,新发展仁用杏100亩,以农户小群散养模式,新发展笨鸡2000只,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在村镇建设方面,拓宽榆洪线到麻池垴村2公里村村通公路,建麻池垴到武乡胡庄村村通水泥路3公里,修建田间循环路3公里。引进公交车,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问题,并改善了村级活动场所,增添了6套健身器材。 在环境整治方面,改善村容村貌,修建排水渠260米、安装路灯7个、栽植绿化树种800株,实现生态建村,改善环境。 |
千峪村 |
千峪村隶属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岚峪乡。位于榆社县东南部,距县城15公里左右。建成区位于东郭公路东侧。约3公里左右。 千峪村所处地带处于暖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温凉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左右。0℃以上积温3200—3500℃,10℃以上积温2600—2800℃。无霜期150—160天。年降水量600—650毫米。春季多风,冬季寒冷,四季变化分明。海拔在1000-1100米,,地势起伏较大,村庄东北高,西南低,高差约28米。全村现有54户,147人,人均年收入800多元,是一个典型的穷山村。 |
郭郊村 |
郭郊村,临近榆洪(榆社-洪水)公路,东有东郊线,南有南屯河沿村从东向西流去,东南面有东沟河汇于南屯河,公路方向与河流方向大致一样,交通比较便利。所在的地理位置是晋中盆地的一部分,属于暖温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10 的年平均积温3700 ,大田作物一年一熟。整个村庄地形比较崎岖,是标准的沿公路、沿河流而形成的村庄。 郭郊村现在有农户208户,人口653人,劳动力410人,耕地1386亩,人均耕地2.1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是山西省一个小规模的典型农业村。 |
屯村村 |
|
里道庄村 |
里道庄村位于岚峪乡南部,榆洪公路道路北侧,西接卜水头村,东接拐则村,耕地面积997亩,林地面积75亩,居民110户,398人,常住人口300余人,劳动力约160人,两委成员3人,党员28人。是全乡较大的行政村。 里道庄村属温带大温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605.2小时,年平均气温8.8℃,年平均降水量563.5毫米,平均无霜期150天。里道庄村为石质山区,剥蚀构造,岩石裸露,呈红紫色,村民居住用地集中在向阳的山坡上。劳务输出,种植业和畜牧业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种植业主要以玉米和谷子为主,畜牧业比笨鸡为主。 2009年,里道庄村投资6万多元对村委会,党员活动场所进行了维修。同年,还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 全村居民住房集中在公路两侧,依照山势沿村内道路两侧呈西高东低之势均匀分布。该村交通便利,每天有四趟榆社--洪水的班车经过。里道庄村农业和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位于100—140米之间,农户饮用自来水,村内已经达到家家通自来水户户通电,电视覆盖率100%,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00部,有些农户还购买了家用电脑。 |
苗牛兰村 |
苗牛兰村位于岚峪乡北部,西接前牛兰村,东邻窑科村.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无霜期168天.全村现有长住居民102户总人口367人,其中党员33人. 本村经济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全村有耕地658亩,林地71亩,果园100亩.养殖牛马等大牲畜30余头,养羊45只,养猪20头.养鸡650只. 本村居民居住区呈带状分布,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部分为土坯房.村中公共设施主要有村委会房屋五间兼具集体活动室,戏台一座.基本满足村民集体活动的需要。 本村居民生活设施基本完善已经实现户户通自来水通电,82户中有3户接入宽带,有46户安装有线电视,有40户安装固定电话.村中绿化硬化道路4公里,建有垃圾池2个满足村民生活需要.每日有一趟客车发往太原,基本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 |
高家庄村 |
高家庄村情概况 高家庄位于榆社县岚峪乡,与窑科毗邻,方圆1公里,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95亩,农作物主要有谷子、玉米等。森林覆盖面积约为300亩,家养牲畜主要有羊、猪、鸡等。坐落在高山环绕中,主要为石质山体,表层覆土,森林茂密,杂草丛生。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均气温约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约650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 现有人口152人,常住人口30多人,且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积极参与乡里劳务输出,多数人外出务工;同时,笨鸡养殖也是主要产业之一。每年农历2月19为本村庙会,各类物资云集与此。大多时间村民参与县、乡集市贸易,交流物资。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植树造林,森林植被覆盖面广;狠抓环境整治工作,沼气工程在建,村容整洁,环境污染少,空气质量良好。根据国家村村通政策做到了户户通;汽车运输为主要方式;家家通电,基本无供电不足现象;全村安装有20多部电话,信号状态良好,通讯方便;有线电视安装有15户,基本上能收看到各类电视节目,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了村民接受新信息的水平。 |
前庄村 |
前庄村位于榆社县兰峪乡中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高,年平均气温低于8.8℃,年平均降水量低于563.5毫米。主要农产品有:玉米、大豆、谷子、小麦。 全村有52户,164人,牛2头,羊100头,驴2头,耕地面积475亩,有一条通往外界的水泥路。 2003年,村民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硬化道路2.5公里,实现了道路硬化、美化,95%的人家已安装电话和有线电视,完善配套了远程教育系统。 近年来,在乡政府的帮助和带动下,村民们积极寻找致富之路,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0余人,30户人家建起了笨鸡养殖,鸡数达2000只。 由于居住地势较高,所以吃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尽管家家都安装有自来水,但经常断水,除做饭外,生活用水全靠雨水,土地贫瘠且都在山坡上,人们仍然采用传统的耕种方式主要依靠牛耕肩挑,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
平顶垴村 |
平顶垴村位于岚峪乡中部,全村36户,82人,劳动力55个,去年人均纯收入291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东郭线、南屯河由北向南沿村而过,交通便利。 |
拐则村 |
拐则村基本概况: 一、区域基本情况 拐则村位于榆社县兰峪乡东南部,榆洪公路穿越而过、交通便利。该村有五条山脉向村子所在的地方延伸,呈现出“五龙争珠”之势,村前一条季节性的小河汇入南屯河,流向浊漳河。拐则村东与王家沟、连庄村相临,西与大里道庄村相靠,南与武乡县接壤,北与合朝村相傍。拐则村村名的由来据说是原来村口有个拐,入村的路被山遮挡,一经过拐村落就呈现在眼前,村名就由此而得。 二、自然条件资源 拐则村位处太行山干石山区,依山傍水,座北向南,周围群山环绕,以丘陵山地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占地面积约9000余亩,耕地面积520亩,石厚土薄,海拔在1197米—1305米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高,年平均气温低于8.8℃,年平均降水量低于563.5毫米。年无霜期平均158天。因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上以种植玉米、谷子、豆类为主,菜类以山药蛋、白菜、西红柿、茄子为主,均为一年一茬;养殖以养牛、马、鸡为主,牛马主要是用来耕种庄稼,历史上当地每年初春有牛马交易-,一直延续至今。 三、历史沿革资料 拐则村以张郭二姓为主。据张氏家谱记载,张光斗于乾隆26年由现郝北镇台曲村迁于拐则村安家落户,是拐则村张氏家族的始祖,至今已有244年的历史,共有十二世子孙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张光斗六世子孙毓清公曾是前清秀才。在山川高竣、交通闭塞的榆社,张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诗礼相传,到民国二十几年张家也还有张俊才、张升庆等通过应试取得学位。张秀才有六个儿子,其子孙按次序分为六门,现任省国土厅党组书记、国土厅厅长、十届省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张怀文就是其三儿子的后代,也就是属于张家三门。张家从三世上有一支迁到讲堂,七世上有一支迁到邻村大卜水头与后寺沟,后又有一支迁到前千家峪。郭氏是从社城镇磨石村移来的,至今已是六代子孙,现在村里还有王、赵、李三姓,王姓据说是因逃难从河南林县迁来的,赵姓是建国以后因在县铁木业社工作而从河南林县迁来,王姓是因婚姻而从武乡迁来的,五姓村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和谐相处。 拐则村原有两棵老槐树,村中间一棵已于“文革”期间被砍伐,村西面一棵还存活着,据说这棵槐树有三百余年,够四人环抱,高约20米,主杆中空,但每年春夏枝繁叶茂,成为该村一道独有的风景。相传这棵槐树很有灵性,三十年前曾有人求取治病的药,药到病除,治愈了村民的病痛,在当地村民中传为佳话。 民国十七年拐则村兴起了习武之风,老老少少在早晚均要练练拳脚,每年正月就组建武术队在县内外进行表演,该武术队曾参加县内组织的比赛,并连年夺冠,在当地很有名气。直至今天,村民们还经常武拳弄棒,早晚练习,强身健体。 四、人口资料 现全村有人口197人,共58户,70个劳动力;由于在外打工、孩子上学之故,在家常住人口36户。 五、工、副业资料 有王利兵办的瓦厂一座,属民营企业,建于2008年,投资15万元,现有10工人,已投产运营。另有副食小商店一个。 六、居住用地分布情况 现居民住房用地均无占用农田,全部在村庄范围内选址。 七、集市贸易 八、绿化及环保状况 在榆洪公路,村内街道两边,以及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周围进行了绿化,植树500株。2008年3月成立了环境清洁领导小组,配备了保洁员10名,卫生管理员1名,建立了相关卫生管理、保洁制度。由于村内没有能对土壤、空气和水造成污染的污染源,所以卫生及环保状况较好。 九、公共建筑与用地情况 原学校小二楼今用作村委会所在地,占地约400平米;西面是刚建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占地约为1500平米,动用石料,土方构筑而成。 十、市政工程设施情况 村南有榆洪公路经过,村内街道均已用水泥硬化;只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好,道路坡度较立,只可通小型农用三轮车和拖拉机;饮水问题已经解决,村里打了两眼深井,家家安上了自来水;全村通电;通讯方面已安装了通讯塔,全村有25家装上了电话,有的还通了手机;34家农户开通了有线电视。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