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榆社县 >> 讲堂乡 >> 麦沙角村

麦沙角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麦沙角村谷歌卫星地图)


麦沙角村简介

  麦沙角村位于讲堂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该村有77户,192口人,有耕地总资源面积490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300亩,临时性耕地面积190亩。
  麦沙角村在发展农业基础上强化养殖业的发展,于1972年至2007年间,该村养鹿。鹿全身是宝,鹿角、鹿茸价值很高,1994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村集体收入达到14万元。
  近年来,该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到目前已栽种100余亩核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1204 030600 -- 查看 麦沙角村谷歌卫星地图

麦沙角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麦沙角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蒲池村

  蒲池村村情概况   蒲池村位于讲堂乡东南部,距乡政府14公里,现有26户,78口人,耕地面积350亩,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   近年来,蒲池村支部、村委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努力做好村内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蒲池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使各项工作都按要求、按步骤开展,该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优惠政策引导,要靠全村人民的智慧和实干,我们蒲池村一定要积极努力,抓好落实,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发展,把我们蒲池村建设得更美好。   

上咱则村

  上咱则村村情概况   上咱则村位于讲堂乡东南部,距乡政府2公里,现有51户,137口人,耕地面积340亩,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   近年来,上咱则村支部、村委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努力做好村内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上咱则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使各项工作都按要求、按步骤开展,该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优惠政策引导,要靠全村人民的智慧和实干,我们上咱则村一定要积极努力,抓好落实,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发展,把我们上咱则村建设得更美好。   

陈家峪村

  陈家峪村村情概况    陈家峪村位于讲堂乡东北部,距乡政府2公里,现有73户,131口人(其中非农户5人),耕地面积380亩。目前常住在村的人口数为29人,其中80岁以上的2人;60岁以上的有16人;60岁以下的有13人,在这样的一个薄弱的群体里有残疾人一个,神经病患者一个,还有一个五保户。除去目前在校的20个学生,有75个村民基本都在省内城市打工,有五户自己做家具小生意。将近有61%的村民,都在打工。近几年来随着在村人口减少,学校也撤了,有适龄上学孩子的家庭都搬迁了。    近年来,陈家峪村支部、村委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努力做好村内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陈家峪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使各项工作都按要求、按步骤开展,该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优惠政策引导,要靠全村人民的智慧和实干,我们陈家峪村一定要积极努力,抓好落实,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发展,把我们陈家峪村建设得更美好。    在过去的一年了,我村大力发展三项产业,2011-2014年养殖笨鸡2800只,发展拱棚一座,核桃种植100亩,为农村增收奠定了基础。今年我们还将进行一事一议饮水工程修建,改善村民饮水难的问题。   

下赤土村

  下赤土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下赤土村位于榆社县东南部23公里处,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村上游有小型水库一座,是2009年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全村共有126户, 308口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23人),耕地面积730亩,党员24名(其中女党员4名);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村民代表12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34元。   二、发展情况   1.基础设施。近几年来,我村积极引资金、跑项目,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2004年,修建了讲堂至下赤土水泥路3公里(我村通上了水泥路),2009年,进行了改扩建。2005年,硬化了街道。在新农村建设中,村两委班子科学规划,认真实施,栽植油松150株,侧柏200株,安装路灯30盏,同时结合环境整治工作,健全清洁工队伍,制定了规章制度,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洁化。2010年投资12.5万元新建129平米村级活动场所,投资12万元新建90平米村级卫生所,投资4万元新建健身活动场所300平米。2011年新建五保大院120平米、林管站80平米,紧抓“新五覆盖”工程机遇硬化街道658 m2、巷道200 m2、户道150 m2。   2.产业发展。我村的产业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劳务产业。在种植业上,主要以种植大秋作物为主(包括玉米、谷子、大豆、杂粮、土豆等),同时,积极响应乡提出的“建设三个基地,壮大一项产业”的工作思路,在村上河滩连片种植优质核桃经济林70亩,水库往里雷生沟一带种植优质核桃经济林480亩。在养殖业上,借鉴野狼山庄养殖经验,养羊310只,鼓励农户散养笨鸡2000只。另外还有一项主要产业就是劳务输出,我村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达53人,劳务收入占到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上赤土村

  上赤土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讲堂乡上赤土村位于讲堂乡政府东北5公里处,2002年与建华村成立联合党支部,全村155户391口人,党员31人,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5000余亩(包括退耕还林241.1亩,核桃干果经济林70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2009年被评为“先进党支部”,2011年被定为榆社县新农村推进村。    二、发展情况   近年来,上赤土村两委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产业方面,该村围绕全乡的产业规划,积极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和畜牧养殖业,现在上赤土村牛存栏110余头,羊存栏1000余只,笨鸡存栏800余只,2010年种植优质核桃70亩。    三、今后发展规划    1、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500亩。经过全乡几年种植核桃树的宣传发动,村民普遍认为发展核桃树,是他们发家致富的一条既切合实际,又投资少,且效益长久的门路。所以我村计划在原有核桃经济林的基础上,再发展500亩,主要在与2010年的连片和石门沟(由于常年有山猪出没,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一带种植,间作套种药材,豆类等作物。同时,吸取韩庄等村多年来发展核桃经济林的经验,提高核桃树的成活率和管理水平,争取到“十二五”末,挂果后,年人均增收300元。由于目前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核桃树的节水灌溉工程将是一项长远计划。   2、发展畜牧业。牧业生产是我乡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上级资金,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带动其他村民发展畜牧养殖业,计划发展围栏养殖牛存栏达到300头,羊存栏2000只,笨鸡围栏养殖3200只,将达到人均1头牛,5只羊,10只鸡,年人均增收1000元。   3、牛圈整体规划拆建及其后续工程。牛羊养殖一直是上赤土村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牛圈全部在村内,牛粪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尤其一到夏天,牛羊粪便很容易滋生蝇虫病菌。虽然有清洁员定期清扫,但收效甚微,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制约了上赤土村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上赤土村村内牛圈整体规划拆建工程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工程包括:整体规划新建牛圈25间,在村口原来牛圈拆迁处修建护坝60米,总投资19万元。由于我村经济薄弱,现恳求上级部门予资金扶持!   4、修建下赤土至建华水泥路4公里。这条路是全乡3条乡村公路主干线之一。2005年进行了该段水泥路的修建,但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过去的几年雨季里,遭遇大雨侵袭,涵洞、排水渠毁坏严重,洪水常常会漫过水渠,冲过路面;加之去年遭遇特大雪灾,致使路面多处受损,严重制约了上赤土、下赤土、建华三个村的经济发展。为方便群众出行。经测算,该路段需新建3个涵洞,修缮1个涵洞,拓宽排水渠2200米,修建护路坝500米,改善路面2500米,工程需投资60万元。该工程完成后,将大大改善我村村民出行条件及交通运输条件,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5、修建一个1000平米的体育场,建篮球场,并对周围进行绿化亮化美化,预计投资合计7万元。   6、新建一个占地150平米的戏台,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预计投资12万元。   7、修建一个75平米的卫生所,配备2-3名医护人员,配齐常规医疗设备,保证村民有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保证村民生命健康。预计投资12万元。   

韩庄村

  讲堂乡韩庄村位于榆社县东南20公里处,距乡政府4公里,全村共有121户、428口人,党员28名,村民代表13人,耕地面积860亩,林地面积300亩(其中荒山造林200亩,退耕还林300亩,核桃干果经济林1300亩,其中还已有500亩开始挂果),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2元。   近年来,以郝秀清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他们领导全村党员及村民克服了本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困难,领导村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全村的整体面貌有了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4年被市委评为民主法制示范村;2005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2006年被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07年被评为“五清五规范”先进村;2008年被评为县十大美丽村庄之一;2009年2月在全县农村工作和经济工作会上被评为环境整治先进村、一村一品先进村、市级园林示范村庄,2010年被评为市生态文明村,连续十多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讲堂村

  讲堂乡讲堂位于榆社县东南15公里处,现有360户920口人,耕地面积1440亩,林地面积1443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   近年来,讲堂村两委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全体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讲堂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工作蓬勃发展,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一项惠民工程,相信讲堂村在讲堂党支部的带领下,在造就“现代农业、文明村风、新型农民”道路上将大展宏图,在崛起中腾飞。   

驼骆村

  驼骆村位于讲堂乡西南部,距乡政府7.5公里,现有127户,303人,劳动力120人,耕地面积1100余亩,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61元。   近年来,驼骆村支部、村委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努力做好村内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驼骆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使各项工作都按要求、按步骤开展,该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优惠政策引导,要靠全村人民的智慧和实干,我们驼骆村一定要紧抓核桃干果经济林、脱毒马铃薯种植和笨鸡养殖三项产业,积极努力,抓好落实,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发展,把我们驼骆村建设得更美好。   

后寺沟村

  讲堂乡后寺沟村位于榆社县东南30公里处,现有44户115口人,耕地面积308亩,林地面积402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   近年来,后寺沟村两委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后寺沟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使各项工作都按要求、按步骤开展,该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麦沙角村

  麦沙角村位于讲堂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该村有77户,192口人,有耕地总资源面积490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300亩,临时性耕地面积190亩。   麦沙角村在发展农业基础上强化养殖业的发展,于1972年至2007年间,该村养鹿。鹿全身是宝,鹿角、鹿茸价值很高,1994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村集体收入达到14万元。   近年来,该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到目前已栽种100余亩核桃。   

元庄村

  元庄村村情概况   元庄村位于讲堂乡东南部,距乡政府3公里,现有111户,323口人,耕地面积660余亩,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   近年来,元庄村支部、村委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努力做好村内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元庄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使各项工作都按要求、按步骤开展,该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优惠政策引导,要靠全村人民的智慧和实干,我们元庄村一定要积极努力,抓好落实,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发展,把我们元庄村建设得更美好。   

寺上村

  寺上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寺上村位于讲堂乡东南,距韩庄村1.2公里,全村77户,总人口177人,耕地面积442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300亩,临时性耕地面积142亩,林地面积6500余亩,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是2013年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25元。   二、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按照县乡农业发展思路,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加大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1、核桃经济林建设项目,2012年春发展核桃经济林150亩,目前长势良好。   2、笨鸡养殖项目,2012年发展笨鸡1000只。   3、“一事一议”项目,连续两年投资11.5万元完成村内护村坝修建。   4、生态林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30万,种植200亩核桃经济林,600亩刺槐、杏树等生态林,建2座石谷坊。   三、下一步项目规划   1、核桃产业配套建设。加强村核桃种植及管护技术培训,做好350亩核桃经济林管护工作,积极争取300余亩核桃水利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2、小杂粮基地建设。以打造讲堂小杂粮示范基地为目标,继续推行间作套种模式,发展小杂粮200亩,实现经济林和农作物双赢,增加农民收入。   3、利用“一事一议”项目,投资7万余元,完成村内100米街道硬化工程。   4、发展笨鸡700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道路硬化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重修寺上至韩庄村1.2公里水泥路。   6、荒山绿化项目。对土壕沟、在岭阳坡、壕道沟2000亩荒山荒坡进行绿化。   7、土地整理项目。对村后阳坡进行土地整理,预计新增耕地300亩。   8、完善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建设,健全资料,丰富党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对村委会院内及周围进行绿化,营造良好环境。   

将军墓村

  将军墓村村情概况   将军墓村位于讲堂乡东南部,距乡政府15公里,现有33户,107口人,耕地面积360亩,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0元。村里还有全乡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现有生猪一百多头,正逐步走向产业化道路。   近年来,将军墓村支部、村委在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努力做好村内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将军墓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使各项工作都按要求、按步骤开展,该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邻里团结、和睦相处,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繁荣景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优惠政策引导,要靠全村人民的智慧和实干,我们将军墓村一定要积极努力,抓好落实,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发展,把我们将军墓村建设得更美好。   

梁家庄村

  梁家庄村系讲堂乡管辖的最偏僻的一个行政村,地处乡政府所在地的东南角,距离乡政府约18公里,东临左权县,南靠武乡县,西隔石墙村,北与十字沿村相邻。村庄坐落在一荒山顶峰,全村共有62户计151口人,其中0员14人,劳力92人,占据全村人数的63%。全村占地面积共计1080亩,荒山600余亩,2013年人均收入达到3481元。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在乡党委、政府这样强势的火车头带领下,我一定再带领我们村的精英争先创优,尽快改变梁家庄落后的局面,赶超最先进的村庄、赶超最优秀的乡镇。   

石墙村

  石墙村情概况   讲堂乡石墙村位于榆社县东南30公里处,现有89户210口人,总面积2620余亩,耕地面积630亩,林地面积682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近年来,石墙村两委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全体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石墙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工作蓬勃发展,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一项惠民工程,相信石墙村在石墙党支部的带领下,在造就“现代农业、文明村风、新型农民”的道路上扬起美丽的风帆。   

柳泉村

  柳泉村概况   柳泉村位于讲堂乡政府驻地东南部15公里处,全村 91户,278人,党员40 人,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500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有玉米、高梁、谷子、马铃薯,人均纯收入1128元。   近年来,两委班子成员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本村实际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脱毒马铃薯,种植马铃薯3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大规模种植,形成了柳泉沟6村马铃薯种植基地,规模达到1000亩,成为讲堂,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也为村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柳泉素有讲卫生、爱清洁的传统,村民们养成了日日清扫庭院街道的好习惯,2004年曾在柳泉村召开全县精神文明现场会,受到县领导的充分肯定。每年春季村里桃花、杏花盛开时,加上村边小桥流水,别有一番浪漫风趣,吸引了当地文人雅士前来摄影采风。   


麦沙角村特产大全




麦沙角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