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峧村概况
西峧村位于桐峪镇东25华里处,全村100户,360人,386亩耕地,党员18人,其中女3名。这里气候温和,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经济条件十分优越。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带领村民走出一条核桃、采矿、三产、“三位一体”的农民增收之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9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21元。
目前,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励精图治、奋发赶超、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大步迈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2101 | 030600 | -- | 查看 西峧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冶村 |
一、南冶村简介 南冶村位于左权县城东南方向35公里处,东临苇则,西与桥岭接壤,北与活岩、碾草渠村隔岭相望,行政隶属于桐峪镇管辖。全村173户,616口人,党员34人,(其中女党员4人,)群众代表11人。两委成员9名,其中支部书记兼主任1名,副书记1名,支委委员3名,副主任2名,村委委员2名。现有耕地面积886亩,多为丘陵山地。这里交通便利,桐粟公路经村而过,向东5公里与太邢公路连接。当地村民收入主要以在本村选矿厂上班、种植玉米及管理核桃为主,人均收入6010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5万元。 自2006年起,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我村展开了新农村建设:为改善村容村貌和卫生状况,将两条河沟建设涵洞3000多米,并在涵洞上建设成7000多平米集娱乐、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建设高标准篮球场一座;对全村所有街巷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先后建起南冶小学800平米教学楼一座,并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文体设施;建成二层综合办公大楼一座,并成立了婚丧理事会、便民中心、农家书屋等便民机构。 二、股份制企业及经济效益 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全村20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难问题,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铁矿的资源优势,村集体于1985年建起了年产6万吨的选矿厂。为了造福当地村民,于2010年集体企业进行改制,让全体村民入股,158户村民共计入股2000万元,改制为左权县华鑫矿业有限公司。改制四年来,年年分红,到2013年底,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5万元,人均增收4000元。 三、经济林方面 1、南冶村核桃园 随着近年来核桃价格的一路上涨,村民们认识到核桃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发展的具大潜力,2011年初,南冶村150户村民成立了左权县益民综合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核桃树的标准化栽培,在南冶村老岭上建成300亩核桃园。 核桃园所占300亩地,原先是荒山荒坡,因为无人治理,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11年4月,核桃园开工建设,合作社投入挖机、铲车、人力,进行荒山荒坡的治理。经过6个月的改造,完成了土地的整治工作。并于当年秋季按照核桃树的标准化栽培,栽植优质核桃树10000株。为了保证300亩核桃园的浇水,建设300立方蓄水池并完善输送管道等配套设施。为便于管理,修建一条环绕园区的10公里林道。 2012年至今,为了管理核桃树,同时能够利用空闲土地,在核桃树保护带外种植土豆、大豆、蔬菜、药材等低杆作物,。由于科学化管理,注重施肥、浇水,核桃树长势喜人,成活率达到90%以上。 截至目前,南冶村核桃园投入资金240万元,其中合作社自筹210万元,上级补助30万元。由于核桃树需3年才能挂果,5年才能到达丰产,现在一直处于前期管理,只有通过种植杂粮来降低成本,未见收益。 300亩核桃树,经过标准化管理,3年见果,5年投产,以后进入成果期。按亩产500斤计算,按现在市场收购价格15元/斤计算,亩产值7500元,每亩效益在6000元,一年可实现效益180万元。使每户平均增收11000元,人均增收3000元,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一方面解决了南冶村20名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绿化了荒山,涵养了水源。 相信在南冶村核桃园的带动下,南冶村必将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当地村民找到一条新的致富道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可喜局面。 2、栽植优质核桃树情况 2013年,我村共计栽植优质核桃树153亩,4158株核桃树,人均6棵。 四、五保户、低保户 全村共有五保户5户,5口人;低保户9户,19口人。 五、高速占地情况 左黎高速占我村土地共计94.02亩,其中耕地69.2亩,林地18.34亩,其它土地6.48亩。占耕地地涉及村民65户,已经发放62户。收到占地补偿款294万多,发放到户164万多,剩余3户未发资金及村留资金130多万元。占林地涉及农户1户,收到林地补偿款180263.20元,尚未发放。 高速占核桃树补偿款216500元,发放到户212480元,没有发放到户有2户,剩余资金在村集体留存。 高速占杂树补偿款50820元,发放到户34500元,没有发放到户涉及3户,剩余资金在村集体留存。 临时占地补偿款111596元,涉及农户27户,发放到户9户,计6880元,剩余18户没有发放。临时占核桃树、杨树等41300元,全部发放到农户。青苗补偿款1355元,全部发放到户。 六、南坡搬迁情况 因为左黎高速贯通南坡村,需要搬迁,涉及到高速红线内22户,74人。高速线外39户,93人。经过征求村民意见,初步定为整村搬迁,将搬迁地址选在南冶村西阳坡。 七、2104年工作计划 1、新农村建设方面,由于街道原有硬化已经损坏严重,2014年将我村主街道重新硬化、绿化。 2、围绕安全饮水问题,修建蓄水池一座。 3、建设幼儿园一座,将村中破旧土坯房屋拆除,在原址盖幼儿园,既方便村民子女上学,又美化了环境。 4、在戏台旁边,盖一个小仓库。 5、为便于婚丧理事会的运作,进行厨房改造。 6、配合上级政府,做好南坡村搬迁工作。 八、农廉网 自2010年农廉网建设以来,我村成立了农廉网领导小组,按照上级要求,对本村的财务、村务、党务情况进行了上传,及时公布。到目前为止,农廉网运行正常。 |
隘口村 |
隘口村地处桐峪镇西北部,由原来的西隘口、东隘口、坐岩口三个村合并而成,新组建的隘口党总支,下设西隘口、东隘口、坐岩口三个党支部。全村303户,1002口人,党员67名,耕地总面积1022亩,这里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山大坡广,发展农、林、牧、和第三产业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党总支、村委会立足本地实际,抢抓机遇,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日趋完善,社会秩序明显好转,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目前,党支部、村委会正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朝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而大步前进。 |
中庄村 |
中庄村,位于207国道西面,交通便利,地域广阔,位置优越。全村137户,412人,村民以种植、打工为业。这里山青水秀,风光优美,景色宜人,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碧水蓝天,这里民风淳朴,政通人和,交通便捷,是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近年来,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经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文明村建设的要求,该村成立了以党支书记李俊红为组长的和谐文明村创建领导小组,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村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中庄村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碧水蓝天,村庄座落有致,楼房规划整齐;中庄村是一颗天上的明珠,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信无盲区。全村村民正在以新的姿态,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笑迎八方宾朋来这里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
下武村 |
下武村位于县城南37公里处,全村390户,1136口人,地域面积12912亩,其中耕地1042亩,左权县34个中心村之一。这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气候温和,是林产品生产大村。 近年来,下武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实施依法治村、科技兴村战略,抓水改土,夯实产业基础,鼓励和支持个体民营企业经济实体的发展,形成了以核桃等经济林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已建成的“下武村优质育苗基地”集育苗和技术输出为一体,培育的早实丰产核桃苗薄壳香、辽核一号等产品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已成为左权县经济林发展的窗口,成为农民创收的亮点。我村多次被省、市、县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先进基层党支部”、“五个好”农村党支部、“省级信用村”、“卫生先进村”、“零案村”等称号。 |
武家交村 |
桐峪镇武家交村位于桐峪镇东4公里处,全村137户、428口人,土地面积426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82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武家交村本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原则,以群众意愿为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今年共投入资金47万元,具体实施了以下工程: 一是自筹资金5万余元,硬化4米宽的村街道4000平米,村里街道全部实现水泥化。 二是投资12万元,修建了1000余平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广场硬化1000平米、冬青绿化500平米、观赏树木50余株,新建420平米的标准篮球场一处。 三是投资20万元,实施了北坡千亩绿化工程,种植树木品种为刺槐、柏树。 四是投资10余万元,修筑长250余米、宽1米、高3米的下河沟坝堰。 |
白家庄村 |
白家庄村位于桐峪镇西北方向12华里处,全村125户,375口人,耕地面积480亩,党员22人,其中女党员6人。 近年来,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调产主线,突出发展主题,投资80余万元修通2.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完成7000多平米通户水泥路工程,依托本村优势,在农业、林业、牧业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协调发展,2009年成功引进甜糯玉米加工厂,为我村解决了剩余劳动力50余人。此项目投资完成后,使当地农民每年亩纯收入达1000-1200元,比种植普通玉米亩增约500多元。 目前,村党支部、村委员一班人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在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不断拓展新的增收渠道,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正在形成。 |
桐滩村 |
桐滩村是桐峪镇政府所在地,全村1068户、3247口人,辖桐峪、滩里、申家交、杨家交、皇家庄、石暴、周家垴等10个自然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桐滩村努力积聚集镇发展优势,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移民小区建设80余亩。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委、村委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选矿厂、顺隆养殖庄园为依托,不仅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与此同时,党委带领群众发展核桃,大兴三产,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安装了路灯,绿化、硬化了街道,村容村貌大为改善,群众生活品位极大提高。 目前,村党党委、村委会一班人正励精图治,奋力赶超,朝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大步迈进。 |
桥上村 |
|
前山村 |
前山村有136户、440口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万顺公司鼎力资助下快发展、大变化,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目前,村上不仅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有广场、公园、文化娱乐中心,还有元宝寺旅游景点;而且村民富裕程度明显提高,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000多元。近年来,前山村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省级卫生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资296.4万元。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五化”工程。 街道硬化,新铺水泥街道总长4200米,面积达8500平方米,改造旧街道、排水渠工程,总投资26万多元; 街道、公园绿化已完成3800多平米,投资25万元; 街道美化、喷刷外墙8000平米,投资6.4万元; 亮化街道,按装路灯60盏,投资6万元; 环境卫生净化,制作垃圾箱15个,专人管理,定时清运,投资3万元。 二是村内、矿区的建设工程主要干道、公路硬化4000平方米;修筑1.5公里长的外环路,并架设一座长30米、宽6米的钢筋混凝土桥,预计投资100多万元,截止目前桥梁修筑已竣工。 三是生态环境改善。在450余亩的小石垴、尾矿库周边荒坡上种植3000余株侧柏,共投资30万元。 四是新建北岸露天剧场及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为一体的文化娱乐中心,同时可综合服务容纳全村婚丧庆典等大事的办理。现主体工程已竣工,约投资100多万元。 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投资493万余元。 一是优先按排本村村民在企业上岗,为农民工每年增加收入达100多万元。 二是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新建村企合一的综合办公大楼,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共投资350余万元;投资5万元购置了灯光、音响、幕布、乐器重新组建了一支民间吹唱团、小花戏表演队,服务村里的重大节日演出与红、白喜事庆典;为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万顺公司赞助10万元连续3年举办了左权县“万顺杯”农民篮球赛;2007年又出资5万元举办了首届“万顺杯”民歌花戏大奖赛活动。 三是发展太行“原生态”旅游项目。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对原有的“牛王庙”进行扩建、整新,同时修建了小石垴元宝寺,共计投资118万元,为村上发展旅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投资10余万元建设2处人畜饮水工程,挖凿两眼大口井,重新铺设地下水管,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五是新建了一所250平米标准化的农村合作医疗所,解决农民就医看病难的问题。 三、根据村“十一五”规划,计划进一步完善村上基础施设建设工程。 1、修建护村坝两处1000米,防止洪水灾害发生。 2、防渗渠两处2200米,方便村民春秋灌溉,解决经常发生的春旱,提高农田产量,增加村民收入。 3、前山村修建占地六亩的大型休闲广场一处。 4、在北岸自然村戏台后修建大型户外停车场,解决村民在街道上乱停乱放的停车难问题。 |
西峧村 |
西峧村概况 西峧村位于桐峪镇东25华里处,全村100户,360人,386亩耕地,党员18人,其中女3名。这里气候温和,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经济条件十分优越。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带领村民走出一条核桃、采矿、三产、“三位一体”的农民增收之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9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21元。 目前,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励精图治、奋发赶超、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大步迈进。 |
苇则村 |
苇则村位于桐峪镇以东22华里处,是桐峪镇中心村之一。全村有348户,1085口人,耕地面积1740亩。 村两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富裕和谐的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年,苇则村累计投资100余万元,实施了以下工程: 一、投资40多万元,硬化街道面积达1000平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二、建设占地800平米的休闲广场,广场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为村民提供了开展丰富活动的大场所。 三、投资3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150平米,总面积为300平米的二层党员活动室,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两委”班子开会、办公无场所的困难问题。 |
上武村 |
上武村位于县城南30公里处,全村共有205户,696口人,耕地面积955余亩,是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近年来,上武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突破口,以改善民生为抓手,积极带领导村民在稳定露天蔬菜种植的基础上,加大蔬菜大棚建设力度,到目前,全村累计钢架大棚建设300余亩,以形成小有规模的大棚蔬菜设施基地。 另外,上武村的主要实施工程有:一、党员活动室及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完成党员活动室建设330平方米,投资26万元。完成文化活动场所建设800平米,完成投资25万元;硬化、绿化,亮化场地,完成投资15万元。二、新街硬化工程。投资2.8万元,硬化了长50米,宽7米的街道;三、上武村人畜引水工程。投资39万元,建造了150立方米水池,并铺了设800米管道;四、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总投资13万元,铺设草坪1500平方米,硬化街道1000平方米,五、扎坝工程。共扎坝3处,105立方米,完成投资6万元,。 上武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产业以达到进一步落实,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
南交沟村 |
南交沟村简介 南交沟村位于桐峪镇西北方向5公里,距207国道1公里处,这里交通便利,气候温和,人杰地灵,全村现有90户,286口人,耕地面积450亩,拥有天然林5000于亩,现有中国党员25人。其中女党员2人。 |
马家坪村 |
桐峪镇马家坪村位于桐峪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0华里,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现有农户98户、287口人,0党员18人,其中男党员16人,女党员2人,男女劳力共计112人,土地面积254亩,以种植玉米、谷子为主,林、牧、矿全面发展,盛产核桃、花椒、柿子、梨等特产。 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人畜饮水等多项惠民工程。全村人民以“和谐、共赢”的理念,坚持走绿色文明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变自然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了生态庄园经济。现开发庄园经济2个,目前均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2010年度全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3000元,力争在2011年全村居民生活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
碾草渠村 |
碾草渠村位于桐峪镇东20华里处,全村65户,216口人,399亩耕地,党员13名,其中女党员1名。这里气候温和,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经济条件十分优越。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核桃、矿业、三产“三位一体”的农民增收之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2009年,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43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硬化了街道,村容村貌大为改善,群众生活品位极大提高。 目前,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正励精图治,奋力赶超,朝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大步迈进。 |
活岩村 |
活岩村地处桐峪镇东北部,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现有农户132户,392口人,0党员22名,男劳力120人,女劳力80人,土地种植面积766亩,以种植玉米、谷子为主,林、牧、矿全面发展,盛产核桃、花椒、柿子等特产。 在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现有6户村民承包荒山,为绿化荒山奠定了基础,在2010年度全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500元,力争在2011年全村居民生活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