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青山隐隐水迢迢,东安村坐落于美丽的清障河畔,位于麻田镇东北部,由东安和东安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170户共580口人,党员22人,其中流动党员7人。这里气候温和,耕地面积有298亩,四荒面积1900余亩,经济林面积300亩。2011年人均收入2640元。全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盛产玉米、小麦、水稻,土特产丰富。
东安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曾留有革命先烈的足迹,早在抗战时期,八路军十八集团军后勤供给部曾驻扎于此,朴实的东安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前线军需供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演绎了军民团结共同保家卫国的历史壮举,在此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在新的时期,东安人民更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解放思想,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朴实勤劳的东安人民将会继续开拓创新,以崭新、奋进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发展自我,重树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太行精神。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2102 | 030600 | -- | 查看 东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寺凹村 |
寺凹村由寺凹、大岩两个自然村组成,地处麻田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9公里,耕地面积580亩。全村171户,553口人,其中劳动力332人。产业以农业、种植业、干果经济林产业、民营运输为主,劳务输出也逐渐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 |
南窑村 |
南窑概况 南窑村位于麻田镇西南约2公里处,地处左权、黎城两县交界处,距左权县城47公里,207国道依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南临黎城县,是全县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辖141户,共计518人,劳动力 260人,耕地面积达286亩。现有党员 15名,其中流动党员2名,群众代表25个。玉米、小麦是该村的主要农作物。南窑依势发展,煤炭运输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共有11处煤场,装卸工80余人,解决了村上部分劳动力,推动了本村的经济发展,是本村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 我村的“心连心”希望小学是1997年我县遭受特大洪灾以后,国家“心连心”艺术团来革命老区麻田慰问演出后援助资金建成的。“心连心”希望小学的落户建成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给南窑的少年儿童带来希望与梦想,尽快致富奔小康。 多年来,两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力去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利用自己的地理条件,大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搞好社会化服务,以政府指引、村委宣传、社会参与为链条,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经济。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公共福利设施进一步完善,远程教育配套齐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十分活跃。同时,“全县园林建设村”确定后,全村进行了进一步的美化、绿化、亮化并建立健全了的卫生长效机制,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让我们享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硕果。全村呈现的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村民和谐的景象。 |
麻田村 |
麻田村位于左权县东南45公里处,居镇政府所在地,地处两省(山西、河北)三县(左权县、黎城县、涉县)交界处,太行山中段西侧,清漳河中下游。山犹百里画廊,水似江南秀色,因此有太行山“小江南”之美称。阳涉铁路、省道沁涉公路傍村而过,交通便利。麻田村由7个自然村组成,辖936户,3479人。现有耕地面积 1494 亩。 抗日战争时期,从1940年11月7日起至1945年8月15日止,八路军前方总部、0中央北方局在我村驻扎,-、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长达五年之久。所以又有太行山“小延安”称誉。 麻田村资源丰富,全村保留有众多的红色革命历史遗迹。境内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风光秀美,盛产核桃、花椒、柿子、中药材、小杂粮。近年来,麻田村党总支、村委会按照“经济主体民营化、农业产业特色化、村镇建设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全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村已形成运输业、商贸业、旅游业、大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突飞猛进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这是一块英雄的沃土,发展的新区,投资的热土,兴业的平台,热情好客、诚实开放的麻田人民诚邀八方来客,携手四海宾朋,双赢发展,共创辉煌! |
上口村 |
上口村位于左权县东南部,清漳河中下游,距麻田镇政府2.5公里,阳涉铁路、沁涉公路傍村而过,分上口、稻地、东坪3个自然村,全村辖401户,1326口人,耕地面积410亩,男女劳力862人,人均纯收入3861元,属左权县34个中心村之一。2006年上口村被晋中市综治委授予“市级零案村”,被左权县委授于“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麻田镇党委政府评为“农业与农村工作综合评比第三名”并授予“五好党支部”称号。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通过“五抓五促进”来推动全村的新农村建设,即: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抓主导产业发展,促进生活富裕;抓先进文化传播,促进乡风文明;抓生态家园建设,促进村容整洁;抓工作机制创新,促进管理民主”。 村两委班子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步伐,投资30万元建成了上口空心砖厂;新打大口井1眼,新修防渗渠道3000米,解决了该村人畜吃水和240亩耕地的灌溉问题;先后投资50万元完成街巷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招商引资500万元,新建了恒源水电站和漳源水电站;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上口中心村卫生所;投资50余万元,新建了占地5000㎡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和农民篮球场;投资20余万元新建门楼一座;投资20余万元建成50亩核桃园;建成了标准化的党员活动室。特别是去年以来,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种植莲菜,真正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建设新农村,环境整治要先行,我村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干部带领群众在街道两旁种花植树,修建绿化带,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如今,一个经济发展、文明和谐、环境优雅、靓丽整洁、民风淳朴的新上口村正伸出双手欢迎八方来客! |
南会村 |
在巍巍的武军山和娇艳动人的神女峰下座落着一个美丽祥和的小山村——南会村。南会村位于麻田镇西北3公里处,全村203户, 688口人,耕地面积200余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并且盛产核桃、花椒、柿子等农副产品。全村共有党员39名,其中流动党员15名,预备党员2名。“两委”成员中有四名党员,占到10%;女性党员4名,占总人数的10%;30岁以下年轻党员4名,占到10%。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长达五年之久,他们住过的旧址至今还保存完好。 南会村是全镇有名的卫生环境清洁村和文化活动先进村。全村大小街巷全部硬化,广植树木花草,街道整洁、堆放有序、清扫及时,群众卫生习惯良好。2009年被列为全县园林创建村,栽植绿化景观树500株,用材林1200株。该村组建并常年活跃着一支自编自演的文艺宣传队,文艺活动形式多样,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是一支党的农村政策宣传的得力队伍。 新一届支部、村委组建以来,扎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新硬化街道220米,方便群众通往庄稼地的交通。加强“四荒”地的开发治理,计划种植核桃树,开发核桃园300亩。同时充分发挥红色革命传统优势,准备开发“红色革命基地”(彭德怀旧居三个老院和-路居处),加强红色旅游开发,建成有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南会村将以广博的胸怀和无限的热情热忱欢迎四方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合作共赢! |
武军寺村 |
武军寺概况 “清溪绿水绕麻田,黛瓦粉墙笼翠烟。竹茂果丰人更好,小康道上奋挥鞭。”麻田——享有“小江南”和“小延安”的美誉,是全国的爱国主义和教育主义基地。武军寺村位于麻田镇西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八年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民族精英们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谱写了中华儿女威武不屈、抗战日寇的壮丽篇章。 彭德怀是毛主席喜爱的一名虎将,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与-总司令率八路军奔赴华北前线抗击日寇,他戎马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来到武军寺村,走进彭德怀旧居——革命英雄曾生活和革命过的地方,一页页发黄的手稿、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故居的陈设中弥漫着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艰苦奋斗的气息,漫步其间,仍然能感受到伟人的音容笑貌和不朽风范。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武军寺村的全体成员秉承先辈的革命精神,豪情满怀地为谋求我村更好更快更大发展而努力。近年来,全村人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居环境”三大发展目标,在经济发展方面:(1)发展花椒、柿子等特色经济,把特色经济做大做强,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道路;(2)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农业;传承革命精神、开发旅游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3)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在社会发展方面:(1)建成设施完善的党员活动室和现代远程教育,党员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2)新建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广场内建有休闲长廊、蘑菇亭、草坪、水池、健身场、篮球场。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3)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的行使。在人居环境方面:(1)完善基层设施,村域内主要道路实现硬化翻新目标,完成村庄及周边道路绿化;(2)实现村内卫生环境专人治理,实习垃圾封闭化、无害化处理,消灭卫生死角;(3)完成万米渠道开发配套工程,并更换老化管道,不仅使耕地达到保浇稳产高产,而且彻底解决人畜吃水问题,确保人畜吃水安全。 |
九腰会村 |
九腰会村位于太行山深处,清障河畔,与南山村相邻,为麻田的一个行政村,距麻田政府约35里。全村现有住户102户,人口342人,其中党员19名,耕地529亩。该村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村口附近建有一处水电站,原来可供发电,现已停用,成为九腰会村一处亮丽的风景。 九腰会村是一个人口稀少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小山村,无矿产资源,经济收入只能依靠农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村子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优势。在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和经济作物核桃、花椒的基础上,村子积极寻求农业经济的突破口,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兴建了农 业示范基地。 |
泽城村 |
青山绿水傍青峰,人杰地灵在泽城。 泽城村地处太行山中部清漳河东畔,距麻田镇政府约30里,现为麻田镇的一个行政村,下辖三个自然村:西泽山、南山和半坡。全村现有住户395户,人口1332人,五保户十户,党员66人。这里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无霜期长,耕地1200多亩,传统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等,经济作物有核桃、柿子、花椒,正所谓物产丰富。 泽城村历史悠久,这里的山山水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纯朴的人们,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晋冀鲁豫边区党委曾在这里驻扎三年之久,泽城人民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创建于六十年代的泽城中学,位于村西,前身为“华北抗战建国学院”,1940年初,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成立后,在泽城村筹建了“华北抗战建国学院”,当时联合办事处主任杨秀峰任校长,王振华任教务长,张柏园、杨克夫、董克光都在校任职。-、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到学院指导工作。泽城中学继续保持和发扬老区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子。 泽城村无矿产资源也无其他非农产业,人多地少,山大颇广,全村把核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大力推行“三加模式”,普及核桃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核桃产量明显增加,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2008年11月泽城村被晋中市科技协会授予“晋中市十强科普示范基地”。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村子也注重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硬化了街道,修建了文化广场、信用合作社等,卫生所正在建设中,预计不久将投入使用,方便村民就医。 除此之外,泽城村非常重视党建工作,村党支部紧密团结,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员文化素质。2009年7月泽城村被晋中市委组织部设为党建联系点。 |
西崖底村 |
西崖底村地处麻田镇的泽城片,距离镇政府所在地大约10公里处。这里交通便利,山峻沟阔,地肥水美,粮丰林茂。 西崖底村现有249户,736人,总耕地面积1200多亩。2008年,经过村两委换届选举,以石彦林为村党支部书记、江银柱为村委会主任的两委班子顺利组建,几个年轻有为的干部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健全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关系融洽,工作协调,他们真抓实干,心往一块想,劲儿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发展,不达目的不罢休,在发展本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各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得到了群众和上级党组织的认可。 现在,全村共有40名党员,其中40岁以下的10名,40岁以上的30名,其中党员中女党员有4个。 近年来,西崖底村“两委”围绕“激活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积极开展矮化核桃种植。2009年新栽植矮化核桃树240亩,8000株,成活率达95%以上。现在,该村共有核桃树650多亩,21450株,挂果率达60%。 2009年,该村核桃总产量为37250公斤,销售收入达59.6万元,人均增收745元,进一步增加了农民发展矮化核桃的积极性。目前,村“两委”正全力打造“千亩核桃园”,让种核桃成为村民增收的主渠道,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增收的重要保证。村“两委”把治水作为中心,千方百计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2008年被评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集体”。近年来,全村共建水渠1800多米,农作物灌溉面积达到了40%,确保了粮食的稳收增收。 在坚强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下,西崖底村大力发展种植业,粮食作物连年增产,经济林也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之一。 今天的西崖底村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最快速、社会事业最协调的黄金时期,新时期的西崖底人民正以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朝着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大跨步前进。 |
东安村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青山隐隐水迢迢,东安村坐落于美丽的清障河畔,位于麻田镇东北部,由东安和东安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170户共580口人,党员22人,其中流动党员7人。这里气候温和,耕地面积有298亩,四荒面积1900余亩,经济林面积300亩。2011年人均收入2640元。全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盛产玉米、小麦、水稻,土特产丰富。 东安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曾留有革命先烈的足迹,早在抗战时期,八路军十八集团军后勤供给部曾驻扎于此,朴实的东安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前线军需供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演绎了军民团结共同保家卫国的历史壮举,在此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在新的时期,东安人民更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解放思想,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朴实勤劳的东安人民将会继续开拓创新,以崭新、奋进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发展自我,重树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太行精神。 |
西安村 |
西安村位于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处,是全县34个中心村之一。全村294户,967口人。有男女劳动力450人,耕地面积360亩,2008年经济总收入达279.11万元,人均纯收入1440元。 近年来,西安村两委班子成员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始终以贯彻党的-精神为出发点,以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指导方针为导向,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改革,不断创新,走在了新农村建设的前列。2006年,西安村被评为“省级园林——核桃园建设示范村”,同时被左权县评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村”“省级信用村”等光荣称号。最近又被我市、县确立为新农村建设观摩点之一。 2007年,“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多方努力为村民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达16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所,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等问题。 特别是为了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实现西安新农村建设的大跨越,两委班子攻坚克难,邀请湖北大冶殷祖园林古建筑公司,投资28万元经过将近三个月的紧张施工为村民新建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农民文化活动广场。目前,村里呈现出一派村风正、民心安、社会稳、经济兴的喜人景象。 |
苏公村 |
苏公村位于麻田镇东北部,清漳河西岸,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抗战时曾是八路军总部军工厂所在地。下辖双门、小目口、河北沟三个自然村,共324户1107口人。该村依山傍水,气候温和,风景秀丽,耕地面积506亩,产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水稻,干果经济林有核桃、花椒、柿子。全村共有党员39名,其中女党员4名,流动党员9名。 |
云头底村 |
云头底村简介 彩云深处炊烟袅,清漳河畔有人家。站在巍巍的太行山上极目远眺,这里山清水秀,满目苍翠,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绿”色,走进这里,宛如重返世外桃源,这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就是云头底村。 云头底村位于麻田镇西南端,地处晋冀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是全镇28个行政村之一,共有人口828人,辖246户,其中党员26名,劳动力549人,耕地50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特产为核桃、花椒、柿子。 云头底不仅天生丽质,拥有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而且因为革命先辈曾经在此运筹帷幄战斗生活过而闻名全国,成为“红”色革命胜地。忆往昔,岁月峥嵘。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正当老区人民全力抗击倭寇的时候,朝鲜义勇军不远万里,奔赴中国,用鲜血与生命和中华儿女共同战斗,其中有数名战士最后牺牲在这里。 1944年,主持0中央北方局、麻田八路军总部工作的-和夫人卓琳由于工作原因,在云头底村为出生几个月的儿子朴方找到了一位如意的奶妈,奶0名字叫郭金梅。-夫妇亲自将朴方送到云头底村郭金梅家中,并为朴方取了个乳名——奶云,意即奶在云头底村的孩子。从此,伟人与云头底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头底以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每年秋天,清漳河畔是一片金“黄”色的丰收景象。同时,劳务输出是云头底的一大亮点,外出务工农民已占到主要劳动力的70%,打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云头底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核桃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云头底村民发扬老区人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勤劳致富,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让云头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集资修建了清漳河桥,解决了农民出行难问题;筹资硬化了街道,安装了路灯,改善了村容村貌;修建了村卫生所,缓解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民自己出资组建了文艺队伍,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2008年底,新的两委班子产生,他们把发展核桃产业,壮大劳务输出,开发旅游资源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满怀热情描绘云头底村的宏伟蓝图。云头底人民将在-精神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朝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而迈进。 |
尖庙村 |
尖庙村由尖庙、谷卓两个自然村组成,地处麻田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地域面积9570亩,耕地面积540亩。全村167户,523口人。产业以农业、种植业、干果经济林产业、民营运输为主,劳务输出也逐渐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 尖庙村,据史料记载,立村已有千余载。可谓历史沧桑,千古悠悠。该村坐北朝南,麻泽公路横贯村边,犹如彩带将南北禁山区分的泾渭分明。村周围由奇山异岭顺势环绕,林木茂密,涵养水源,风景怡人,人杰地灵,养育了一批批有识之士,他们在祖国各地工作者,奉献着,远至辽宁,近至左权。 为了使旅游者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文化知识,陶冶性情,经过村民的共识,在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修整和扩建了以关帝庙为主的两处景点。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该村新建了医疗卫生所,硬化了街道,改善了村容村貌。另外为了消除村里的安全隐患问题,村上还争取到一项投资37万元的650米护村坝工程。 我们相信,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我们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勤劳奋斗,尖庙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 |
大林交村 |
在太行山东南麓,距麻田镇8公里处有一个静谧的村庄,它是华北新华书店第一个印刷厂的创办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医务所所在地,这片红色圣土就是大林交村。 大林交村四面环山,沿山沟仅有一条通道,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形隐蔽。就是因为这一优势,1941年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医务所驻扎大林交村,淳朴的村民像对待亲人般的为伤病员服务。1943年10月华北新华书店在这里创办了第一个印刷厂,印刷的《时代文摘》及0有关文件等是抗日宣传工作的主要信息来源。 大林交村由大林交、蒿沟和坪树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241户,976口人。大林交村水源缺乏、山地众多形成了以核桃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农业格局。除此还种植玉米、谷子和一些蔬菜,农闲时70%的青壮年都会外出打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下,大林交村村民豪情满怀积极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拼搏。现任村委主任李江红带头建起了养鸡场,鸡场所需的玉米饲料大都从村民那里征收,大大地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他也成为村里典型的带头致富人。 村里新建了建设了150平米的卫生所,所里常备有上百种常用药品和常规的医疗设备,该所还设立了专门的服务电话,为群众服务,被群众称为村里的“120”。 在村北有座观音庙,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村里都会赶庙会。庙会时长5天,剧场里会有戏班子来唱戏,也有卖油条和小食品的,附近的村民都来这里进香许愿或给亲朋好友送祝福,是村里最为传统的风俗。 |
岭南村 |
岭南村由岭南一个自然村组成,地处麻田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9公里,耕地面积280亩。全村101户,297口人其中劳动力185人。产业以农业、种植业、干果经济林产业、民营运输为主,劳务输出也逐渐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 |
北艾铺村 |
北艾铺村位于麻田镇东北角,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共103户,297口人。全村有劳动力148人,耕地面积302亩,适合耕种玉米、谷子、大豆、果树等农作物,其中以核桃为主要产业,是全村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北艾铺村有着传统的文化历史,紧挨左权将军殉难处十字领。夏天是人们避暑的好去处,加之这里有着淳朴而好客的民风。集山、林、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清彻见底的岭南村,气候宜人,适宜人们来这里观光旅游。 北艾铺村人始终坚持“团结、务实、创新、拼搏”的“北艾铺人精神”,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诚信、服务为宗旨,以全新的开放姿态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迎接四海宾朋前来投资发展、观光作客! |
山庄村 |
山庄村位于麻田镇后沟干石地带,毗邻十字岭,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村。全村470口人,160户,以纯农业为主。 核桃产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全村人均核桃树33株,是我镇核桃的主产区。除此之外,劳务输出也是全村的主要收入之一。 |
东峪村 |
东峪村位于麻田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村共有979口人,下辖一个自然村。耕地面积达1000余亩。现有党员40名。2008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元。 东峪村四面环山,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柿子等。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倡导下,大力发展经济林的种植,其中核桃树种植由原来的零星点点发展到今天的初具规模。2009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后,在保持原有发展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计划,准备实施一批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道路的硬化、修建一个篮球场、翻新戏楼等,丰富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对街道进行绿化美化工程;设立定点垃圾池,分派专人清理垃圾,以便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有效管理机制确保街道整洁,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改观。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我们还将结合村情,全面提高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达到全面新农村建设标准,全面完成完善各项设施的建设,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东峪村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到东峪村投资和从事各种商务活动。 |
安窑底村 |
风景秀美的安窑底村地处麻田镇东沟干石山区,由安窑底、南柳背、北柳背、羊林、土林交五个自然村组成。现有耕地1410亩,全村426户,1456口人。 安窑底党总支现有党员54人,其中流动党员12人,预备党员3人。近年来安窑底党总支实施了以“带头富,带领富,共同富”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三培两带”工程,培养了不少优秀党员。 现在村已发展起一个砖厂、一个石料加工厂、两个养鸡厂,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国家好政策和党的领导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和谐是发展的要旨,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整洁的街道,崭新的卫生所,安窑底村的和谐表现在共同富裕又缘于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是安窑底人追求的理想,这一追求本身也成就了安窑底更大的发展。安窑底是一个村,所以安窑底人保留着浓厚纯朴的乡情,安窑底人无论评价谁,还最擅长使用“忠诚、厚道”这样的词汇。 2009年我村实施了修筑护村、护地坝270米;新建蓄水池一个。新栽植核桃树320亩;继续完善卫生所的修建等,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 新时代,安窑底村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再展宏图,再创辉煌。 |
熟峪村 |
熟峪村位于麻田镇东北部10公里处,是麻田镇28个行政村之一,是由熟峪、寺上、水洼、七里沟、连家峪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共有人口900多人,耕地面积954亩。熟峪村是以农业为主的村,核桃是村子里的主导产业。 【优势】熟峪村地理位置优越,是后沟片交通最为便利的一个村子,而且后沟片的中心小学设立在熟峪村。 【旅游文化】熟峪村寺上村组有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远近闻名的佛教名胜古迹——“松门山福圣寺”。当年,八路军战士就经常在这所寺院里开会、宿营,党校还曾经在这里上过课。寺院内生长着的大量树木,供当时的八路军战士取暖、做饭。福圣寺还有一处绝妙独处、神奇奥妙之处:寺院本位于村东低洼处,但是在寺对西的南山也叫松门山眺望该寺,整座寺院却比村庄高出许多,因此,该村取名“寺上”。该寺也称“悬脉寺”,松门山也叫“卧龙岗”。 随着麻田旅游的开发、建设、升温,来麻田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人们接受红色人文景观熏陶,观赏完绚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再来这里一睹元朝寺庙建筑,感受千年的历史长河积累下的丰厚博大的宗教佛家文化,那更有一番情趣。开发重建福圣寺有着广阔的前景。 【成绩与展望】在左权县委组织部的帮助下,2009年我们村完成了熟峪村党员活动室的建设,实现了村街道的整体硬化,,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使得熟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熟峪村党员活动室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熟峪村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亟待改变,村两委班子正在为这些事情四处奔走。除此之外,村两委班子还希望熟峪村可以争取成为次中心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两处活动场所,把这两处与现有的卫生所和党员活动室建在一块,合理布局规划,丰富熟峪村村民的业余生活,促进熟峪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相信在“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熟峪村会变得越来越好。 |
郭家峪村 |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些词语用来修饰和介绍郭家峪并不为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悄然无语却默默耕耘,在这一方斑驳的树荫里,郭家峪无声的守望着他古老的文明,养育者一代代执着而拼搏的人民。 郭家峪村位于麻田北部,全村辖2个自然村,现有耕地1020亩,全村219户,共704人,其中现有党员39人,流动党员14人。郭家峪村是省政府秘书长陈永奇驻村帮扶村。 郭家峪村以山地为主,山大坡广,资源贫乏,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收入微薄。近年来,郭家峪村在两委干部的带领下,深谋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致富途径。为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郭家峪大力栽植核桃树苗,以核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带动全村经济。特别是2012年在省政府秘书长陈永奇扶持下,全村新栽植核桃树苗20000株,极大地了推动了村李核桃产业发展,增强了全村老百姓的致富信心。2011年郭家峪村人均纯收入为2490元。 近年,郭家峪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村民饮水安全,2011年,实施了饮水安全蓄水池维修工程,维修50立方米、80立方米各一座,新修护池坝51m。 郭家峪地理环境恶劣,地质灾害严重,严重危害大多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这引起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12年,在镇村两级多方努力争取下,投资300多万元修建涵洞约400米,工程预计在-前将完工。 在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郭家峪村村民将用自己的朴实和勤劳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
车谷村 |
巍巍太行山下有一个小村庄,那里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庄,淳朴的民风。那就是车谷村。 车谷村距麻田镇12公里,现有136户,共402人,耕地面积284.7亩。村党支部下设三个党小组,现有党员19名。车谷村是革命年代远近闻名的红色故乡,抗日战争爆发后1942年,八路军总部军工部经过认真勘察,选择在距八路军总部20华里的南井村(现已搬迁)重建原装子弹厂生产原装子弹,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近年来通过扎实有效的落实发展党员机制,注重吸收致富能手,创业青年,已有两名年轻的养殖能手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有效改善了该村党员队伍结构,提升了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带领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2007年修建党员活动室三间,村委办公室两间,共投资7000余元。车谷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核桃,村“两委”根据村里实际情况提出了“覆盖种植、科学管理”的目标,共栽培核桃树4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今年全村的核桃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了300余元。现在该村正在修建卫生所解决了多年来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我们深信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车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大林口村 |
大林口村位于麻田镇东北方向7.5公里处,是麻田镇28个行政村之一,全村109户,303口人,是个典型的农业为主的村子,主要经济作物有核桃、柿子、花椒。 |
柴城村 |
柴城村地处太行山中部清漳河东畔,距麻田镇政府所在地仅3华里,离河北涉县县城也不到30公里,县级公路军泽线穿村而过,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现为麻田镇的一个行政村,下辖两个自然村:前柴城和后柴城。全村现有住户156户,596人,其中党员34人。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无霜期长,耕地700多亩,传统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等,经济作物有核桃、柿子、花椒等。 柴城村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因为革命先辈曾经在此运筹帷幄而闻名全国,成为“红”色革命圣地。2009年9月,为了纪念为新中国成立而做出重大贡献甚至牺牲宝贵生命的革命前辈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浴血战斗的历史,相关部门决定在柴城村修建“太行山革0据地麻田碑林园”。 近年来,柴城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发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柴城村全面建设为重点,始终坚持以村民为本,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村级社会保障事业,使柴城村经济、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该村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村民活动中心,组建了文艺宣传队。 经过认真调研,村“两委”班子决定,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充分利用山地较多的优势,搞山场开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时努力创建生态文明村,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柴城。 |
交沟村 |
交沟村简介 交沟村位于麻田镇东沟,与河北涉县毗邻。由李家岩、阴洪水、牛槽闯、交沟、小窑上五个自然村组成。该村是一个美丽的小乡村,那里山大坡广、气候宜人、林木茂盛、水源丰富、山川秀美、有桃花洞、柏树山等美丽的传说。在那一方方斑驳的树荫里,有125户人家,398口人,有15名党员。全村人都散住在附近的沟壑里,这里山清水秀,但无任何矿产资源,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和外出打工。农作物主要是以玉米、谷子、豆子等为主。 为了解决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经过多方努力新建了村级卫生所。为了充分发挥当地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大胆创新,将李家岩、阴洪水、牛槽闯三个自然村的荒山荒坡和疏林地基6000亩承包给左权麻田顺康农产品公司。现已完成了基地的规划设计和产业布局。该庄园经济总投资规模1000万元,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建设3000亩优质干果基地。这项工程不仅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也激发了农民创业的热情。 交沟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相信,在经过科学发展观武装后,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灿烂! |
老十亩村 |
老十亩村地处太行山中部清漳河东畔,距麻田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县级公路军泽线穿村而过,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现为麻田镇的一个行政村,下辖两个自然村:老十亩和土崖上。全村现有住户158户,491人,其中党员20人。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无霜期长,耕地400多亩,传统农作物有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核桃、柿子、花椒等。 近年来,老十亩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村民,发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精神,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老十亩村全面建设为重点,始终坚持以村民为本,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村级社会保障事业,使柴城村经济、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为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升该村卫生服务能力,有效缓解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两委干部都积极争取并建设村级卫生所,现在主体已经完工,明年即可投入使用。 经过认真调研,村“两委”班子决定,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大力发展核桃种植,打造规模核桃园,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时努力创建生态文明村,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老十亩。 |
东泽山村 |
东泽山村位于麻田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该村由文庄、新北庄、新南庄3个自然村组成,辖126户,480口人,耕地面积达600余亩。现有党员15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2008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500元。该村盛产核桃、花椒、柿子,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等为主。 近年来,东泽山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该村引资39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项目,彻底解决了人畜吃水困难问题。2006年,筹资4万多元对全村大小街巷全部进行了硬化,村容村貌明显改善。2008年,在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东泽山村还连续三次荣获麻田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第一名。 今年—2009年,新的一年开始了,东泽山村两委班子为进一步加强道路、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了详细而具体的工作计划。准备安装路灯30盏,新建农民文化活动广场,以进一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理顺管理机制,加强卫生清洁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扮靓主村口。在农村经济发展上,两委决定一方面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打坝100多米,并且将坝内50余亩旱地全部改建成水浇地,增加土地产出;另一方面,大力鼓励村民规模养殖,加快经济林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庄园经济开发,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目前,全村上下正呈现出一派村风正、村容洁、民心安、社会稳、经济兴的喜人景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