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左权县 >> 石匣乡 >> 白垢村

白垢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白垢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垢村简介

  一、地理位置及区位条件
  白垢村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城西25公里,全村由上白垢、下白垢和山沟三个村组成,交通便利。
  二、人口与劳动力
  全村212户,496口人,劳动力260 人。耕地面积1650亩。2009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9、9万元,农民纯收入1070元。
  三、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村内铺设水泥道路,有方便村民满足日常需要的门市部两个。村大队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干净整洁,设备齐全。
  五、主导产业
  白垢村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主要种植大豆、谷子、高粱和玉米等大秋农作物,粮食面积为1080亩,总产量230吨。养殖业则多以牛、羊为主,其中牛占主要地位,存栏量163余头。
  近年来白垢两委班子在县、乡两级的大力扶持下,广建民心工程,集思广益,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争取带领广大村民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2201 046000 -- 查看 白垢村谷歌卫星地图

白垢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白垢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魏家庄村

  石匣乡魏家庄村位于县城西部距离县城20公里处,相邻榆社,南太公路贯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魏家庄下辖连庄自然村,全村共有401口人,132户、耕地面积760余亩,养牛135头,201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753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们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三农问题落到了实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不能摘掉贫困帽子。新一任两委班子上任以来,紧紧围绕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与村民生活条件这两个中心着手,积极跑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9年6月,在县扶贫办及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5万元实施了“扎坝垫地”工程,总计扎坝500余米,垫地130亩。从而改善了村民的种植条件,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2009年9月,又争取到了“新建卫生所”工程,新建成的卫生所共设诊断、治疗、药房、观察四室,占地面积60平方米,投资6万元,并配备了一批基本的医疗器械及一名专业的医务人员。彻底解决了全村400余口人看病难的问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魏家庄村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下,在两委班子的团结与带领下,在村民们的并肩努力下,一步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扎实迈进!   

三家村

  石匣乡三家村,位于县城西6公里处,依山傍水,和社高速、南太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自然条件优越。   基本村情:全村162户,共506人,劳动力人口为215人,从业人数186人;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5.4万元,人均纯收入2190元;全村现有耕地总面积有1000亩,粮食面积700亩,其中水地150亩,上年粮食总产量200吨;村中现牛存栏5头,猪存栏600只,鸡存栏800只,大牲畜26头。村中现在林木总计约为600株。   基础设施:三家村的住房基本上是砖瓦结构,村内三分之一的街道已硬化。主干道两旁栽种树木,不断加大绿化面积。主干道安装了路灯,沼气数量为40个,农户已经使用沼气和煤做为燃料。水井共有130眼,变压器共1台,农机具共18台。全村建有办公楼、篮球场、戏台等基础设施。   

马厩村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评价   马厩村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城西7公里,是石匣乡第二个大村。它东与辽阳镇西长义村接壤,南与上会村相邻,西与石匣村相接,北靠三家村,村域总面积10500亩。2012年底,全村543户,1143人,男女劳力681个,耕地面积1222亩。2012年农民纯收入3430元。村东西向三柳线绕村而过,南北向靠省道319线。   马厩村是一个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以种植大豆、谷子、高粱和玉米等大秋农作物为主。村内有三轮车60余台、饭店1个、超市2个、各种商店10余家、卫生所1个、文化中心一个。幼儿园一所,幼儿34人,学校专职教师3名。开通有线电视260台、网通电话240部直通家家户户,移动、联通网络全村,移动电话600部。   二、历史沿革   马厩旧村建村时间已无从考究,2009年,晋中市文物局鉴定村内的白龙庙遗址是明代的稀有文物,抗战时期曾是红色革命基地。   三、自然条件   1. 地形地貌   马厩村处于左权县城西,属土石山区,巨丘纵横,石山穿插其间,坡度较缓,土壤由黄色和砂页岩风化物形成。   2.气候   马厩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大,少雪干燥;春季雨少风大,寒冷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渐降,雨量减少,常有霜冻,多晴朗天气,光照较足。马厩村温凉半湿润区,境内海拔多在1200米以内,年平均气温为5℃—7℃,日均10℃,年积温为2500—2800℃,全年无霜期为11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50毫米,蒸发量为1500—1600毫米。境内主导风向多为偏西风和西北风,冬半年(11—4月)为偏西风和西北风,夏半年(5—10月)为偏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   3、 自然资源   (1)土地现状   马厩村拥有土地总量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22亩,林地1300亩,居住200亩,道路占地200亩,(三柳线占地25亩,南太线占地35亩),绿化60亩、道路两边包括街绿化30亩,企业占地100亩。   (2)水资源   马厩村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   (3)矿产资源   马厩村无矿产资源。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马厩是纯农业村,农业和畜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耕地面积1222亩,林地面积1300亩,非林地面积2600亩,灌木林地50亩,疏林地 500亩,用材林760亩,防护林205亩。村内日光大棚10栋,以种植西红柿、葫芦和草莓等绿色蔬菜和果品为主。畜牧养殖中,有个体养殖场2个,规模达到牛50头,鸡3000只,羊300只。近年来,通过抓产业结构调整,为依然徘徊在传统产业中的农民带来了新的生机,全村教育、文化、医疗和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五、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1. 村庄布局   现状马厩村用地布局比较规整,两条东西街横贯全村,整体布局由一排排的农家院组成,每个农家院屋前屋后均有道路。全村幼儿园位于村休闲文化广场附近,相邻村卫生所。   2. 环境与卫生   现状马厩村环境质量较好,主要道路硬化和绿化已经初步完成,现马厩村垃圾有固定存放点,并有专人负责收集。村内的卫生能够保持干净整洁,是一个较舒适的人居环境。   3. 村庄道路   现状马厩村道路网畅通,村内南北、东西向主要道路均已硬化,村庄内有排水系统,遇恶劣天气时,泥泞积水的道路情况能够得到缓解,居民生活出行较为方便。   4. 公建配套   现状马厩村公建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新建幼儿园一所,卫生所一处。   

上会村

  上会村简介    石匣乡上会村位于左权县城西8公里处,全村126户,332口人。现有耕地945亩,林地330亩,牧坡3000亩。全村共有党员22人,村两委成员6人,班子成员团结一致,积极为全村百姓谋发展。农业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作物种植主要为玉米、谷子、大豆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2850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3620元,2013年预计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   上会村山大坡广,水源丰富,宜林宜牧。发展城郊型绿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1年以来,我村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主导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共建成80栋高标准设施蔬菜弓棚,积极发展百亩设施蔬菜弓棚建设项目。2012年,80栋高标准设施蔬菜弓棚全部投入使用且效益喜人,真正实现了领导包村、政府扶持、村委实施、百姓受益的模式。2013年,弓棚种植西红柿8万株,总产值达50万斤。   近年来,上会村努力加强两委班子建设,重点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狠抓村集体经济发展,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同时,上会村老百姓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科学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山水生态园林新上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寺仙村

  寺仙村隶属左权县石匣乡,位于左权县城西11公里处,共92户,255口人,耕地831亩,粮食面积550亩,2009年经济总收入98.1万元,人均纯收入2170元,党员数15人,其中女党员2人。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解放前,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人们生活比较困苦。解放后,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群众生活不断提高。同时大力发展了畜牧养殖业等,多数年轻劳力外出打工,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全面发展。新胜村先后有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数十人自己干个体。该村先后多次被石匣乡授予“模范村委会”和“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林河村

  林河村位于左权县西南向12公里处,三柳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通信无阻。全村现有住户82户,共计224口人。耕地面积545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全村党员17名。村民以农业、第三产业为主, 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约1700元。   2012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立以来,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精神描绘新型农村蓝图 。先后实施了河滩绿化工程、排洪渠护地坝工程、村级卫生所建设、党员活动室修建、街道硬化等八项工程,实现了“村庄靚化、村务明化、村情和化”,从而推动林河村“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各项工作率先走在全乡的前列,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村百姓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现在,林河村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两委的直接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条大路上加速发展,积极向富民强村迈进。秀丽、文明、纯朴的林河村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前来投资!   

苏家坡村

  苏家坡村位于左权县城西30华里处,基本农田600余亩,户籍人口181人,65户,现有党员13名。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近几年内,村两委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左权县苏家坡深水山泉有限责任公司,有效地解决了本村部分劳动力,带动了村民经济收入,三农问题落到了实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不能摘掉贫困帽子。新一任两委班子上任以来,紧紧围绕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与村民生活条件这两个中心着手,积极跑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9年6月,在县扶贫办及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万元实施了“扎坝排洪”工程,总计扎坝300米,排洪渠280米。从而改善了村民的种植条件。2008年9月,又争取到了“卫生所改建”工程,卫生所共设诊断、治疗、药房、观察四室,占地面积60平方米,投资1万余元,并配备了一批基本的医疗器械及一名专业的医务人员。彻底解决了全村人口看病难的问题,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赵家村

  一、基本情况   赵家村位于左权县城西南14公里,辖区内有一个自然村组,窑底村组。2004年寺仙至苏家坡、黄土沟村通水泥路硬化后,与三柳线接通,交通显得十分便利,全村(含并入窑底自然村)现有321口人,118户,耕地面积1320亩,有牧坡1.5万亩,在县林牧区域划分中属牧区,全村大牲畜91头,其中牛70头,全村水、电、路、街、闭路基础实施健全。   二、班子状况   赵家村支部共有党员29名,支委3名、村委3名、干部交叉兼职,班子成员4名,村民代表6名。班子团结务实,实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带领广大群众办事。   

孔家庄村

  孔家庄村地处左权西南,隶属于石匣乡,距县城36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村中人口在册有71户村民,192口人,其中党员15人。村中耕地面积1094亩,多以小片地为主,较分散。多以种殖传统的玉米、土豆为主,并附带一些粗粮作物。村中大大牲口以牛为主,大约有40多头,羊有500多只。   孔家庄村是左权传统小花戏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三农问题落实到实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文化大院。   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村基层党组织相对健全,两委班干部团结一致。想干事,干实事的愿望强烈,群众口碑好。村里的生态环境相对不错,环境没有受到重工业地污染。村中的水质较好,具有开发的潜力,并已经有投资者有进行了实地考察。村里在外人事较多,都有较强的家乡情节,对家乡建设都有强烈愿望,社会关系较丰富。   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孔家庄村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两委班子的团结与带领下,在村民的并肩努力下,迈着扎实的步伐向前进。   

姜家村

  姜家村位于左权县西南部,距离左权县城14公里,原左权县柳林乡的第一大村,辖合林、祁家岩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79户,521口人,拥有党员47名,其中女党员4名,耕地面积810.9亩,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800元。   2009年新一届班子上任后,两委干部团结协作、干劲十足,积极跑资金,引项目,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着力点,主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村内人居环境。先后完成了村通公路、街道硬化、护村坝、养殖小区建设、休闲广场、党员活动室的维修、村民理事会成立等八项工程的建设。工程总投资140余万元,现均已投入使用。   这些工程的竣工,不仅改善了我村的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更主要的是增强了全体村民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不久的将来,姜家庄村一定会变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柳林村

  柳林村是原柳林乡政府所在地,2001年撤乡并镇属石匣乡政府管辖,位于县城西南,东靠龙泉、南接武乡、西邻榆社、距左权县城32华里, 全村136户,384口人,耕地面积830亩,党员2人。由于和武乡、榆社接壤的村庄,利用本地坡广草旺优势,以养殖大牲畜为生,所以长期以来、柳林村不仅是当地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而且成为当地牲畜进出交易市场中心。   在县、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村内的人居环境。完成了村口护村坝、修建党员活动室等工程,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可,具体情况如下:   一、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上下齐动员,投资11万修建提水工程,彻底解决了人蓄用水问题。   二、2009年柳林村被列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之一,为改善村内的人居环境,党支部、村委会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投资36.9万元修建护村坝620米。   目前,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在诸多方面不断拓展新的增收渠道,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大林村

  大林村位于左权县城西南部,是石匣乡一个中型行政村之一,总面积3万多亩,耕地面积1015亩,总户数183户,劳力总数341人,其中16—30岁31人,31—50岁113人,51—60岁29人,剩余老弱、病残、儿童共228人,2009年在上半年劳务输出56人,下半年输出59人,省外、省内县内全年总劳务115人,占总人口的20%,从事农业228人,其中有家庭小型个体企业8户,规模养殖业3户。大部分以种田为生,由于地膜覆盖属于石厚土薄,气候干旱,秋季早霜,所以除玉米外,其它杂粮每产量在300—400左右,2009年农民纯收入1500元,因这里的山多、坡广,养殖是它的主要优势,全村现有牛89头,牧业发展很有潜力,成这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可是由于资金的不足,在畜牧业养殖的这个问题上多少年来,只能维持现状,无法发展壮大,成为广大群众的一块心病。   支部建设   现有党员32名,支委有书记、两个支委组成,干部素质好,领导组织能力强,支部团结一致,党员责任性强。在本村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晋中市组织部和县组织部多次前来调研,受到了上级党委的好评。   村委班子   村委3名,由村长、副村长、委员组成。群众代表12人,干部平均年龄40岁左右,文化程度初中以上,村委干部责任强号召力高,深受群众的信任和爱待,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好带头人。   

石匣村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评价    石匣村位于左权县城西7.5公里处,辖前扶峪、后扶峪、寨沟三个自然村,是石匣乡政府所在地。南太线、石阳线、和榆高速环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2010年底,全村645户,共2080口人,耕地面积1650亩,以农业为主,产业模式单一,年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   石匣村是一个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以种植大豆、谷子、高粱和玉米等大秋农作物为主。村内有饭店2个、超市4个、各种商店10余家,卫生所、中学、幼儿园、供电所、信用社、邮局各一处。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石匣村处于左权县城西,属土石山区,巨丘纵横,石山穿插其间,坡度较缓,土壤由黄色和砂页岩风化物形成。   2.气候   石匣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大,少雪干燥;春季雨少风大,寒冷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渐降,雨量减少,常有霜冻,多晴朗天气,光照较足。石匣村温凉半湿润区,境内海拔多在1230米以内,年平均气温为6℃—9℃,日均12℃,年积温为2510—2840℃,全年无霜期为118—129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44—639毫米,蒸发量为1520—1618毫米。境内主导风向多为偏西风和西北风,冬半年(11—5月)为偏西风和西北风,夏半年(6—10月)为偏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   三、自然资源   (1)土地现状   石匣村拥有土地总量1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58亩,林地1300亩,居住260亩,道路占地272亩,绿化120亩、道路两边包括街绿化138亩,企业占地310亩。   (2)水资源   石匣村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   (3)矿产资源   石匣村无矿产资源。   四、经济发展优势条件   1、石匣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水源丰富,日照充足,无工矿企业和其他污染源,农家肥和畜禽粪肥丰富,发展城郊型绿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两条入境干道贯通石匣,为农副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和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为我村服务、餐饮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石匣水库位于西清漳河河畔,库区多山、港相连,水陆互衔,整体地势呈V字形,水质优良,植物生长茂盛,气候凉爽宜人,适宜于人们休闲娱乐度假。   五、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1. 村庄布局   石匣村用地布局比较规整,南太线、石阳线、和榆高速环村而过,整体布局由一排排的农家院组成,每个农家院屋前屋后均有道路,村东北角为寨沟移民新村。文化健身广场位于村西南角,幼儿园、石匣中学、村级活动场所位于村中心。村东口有乡卫生院、信用社、邮政所、供电所等多处乡级机构。   2. 环境与卫生   石匣村环境质量较好,主要道路硬化和绿化已经初步完成,现在石匣村有垃圾有固定存放点。下一步将建立垃圾不落地制度,并有专人负责收集。村内的卫生能够保持干净整洁,正在全面争创文明卫生先进村。   

小岭底村

  小岭底村位于晋中市左权县石匣乡西面,距离县城15公里,南太线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会里、铺上、口上、程家庄、苏家掌、红都六个自然村,总共261户,736口人,其中,行政村90户,251口人,耕地面积369.9亩,总劳动力161人;会里小组23户,55口人,耕地面积78.8亩,总劳动力33人;铺上小组35户,92口人,耕地面积269.1亩,总劳动力34人;口上小组44户,132口人,耕地面积391.53亩,总劳动力73人,程家庄小组21户,54口人,耕地面积100亩,总劳动力27人;苏家掌小组13户,39口人,耕地面积101亩,总劳动力22人;红都小组40户,113口人,耕地面积285亩,总劳动力65人。全村水资源主要有一条清漳河流沿村而过,水资源比较充足。水清如镜,水质特好,无污染。农业生产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饲养生牛 80 头,羊600只,禽畜养殖以圈养为主。全村年人均收入约800元。  

蒿沟村

  一、 地理位置及区位条件   蒿沟村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城西25公里,是左权县西部的最后一个村,与和顺县相毗邻,交通便利。   二、人口与劳动力   全村129户,425口人,劳动力210 人。耕地面积1250亩。2009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9、9万元,农民纯收入1070元。   三、历史价值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蒿沟村就担任了重要的历史角色,蒿沟辽西县政府旧址位于左权县石匣乡蒿沟村中。1941年9月,辽西县抗日政府在蒿沟村成立,隶属太行第三专区。张居庆任书记,张广居任县长。期间领导辽县广大军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蚕食斗争,将敌占区压缩至距县城15公里以内;组织全县进一步开展减租减息和清理旧债群众运动。1943年辽西县改属太行二地委,1945年11月左权、辽西两县合并为左权县,撤销辽西县置。旧址为民国时期建筑。占地面积197平方米,坐西朝东,一进四合院,现仅存东房、门楼,其余建筑均坍塌不存。东房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199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村内铺设水泥道路,有方便村民满足日常需要的门市部两个。村大队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干净整洁,设备齐全。此外,为了解决村民看病难以及婚丧嫁娶活动场地限制问题,已于今年开工修建了村级卫生所和村民红白理事会。极大程度的为村民提供了方便。   五、主导产业   蒿沟村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主要种植大豆、谷子、高粱和玉米等大秋农作物,粮食面积为1080亩,总产量230吨。养殖业则多以牛、羊为主,其中牛占主要地位,存栏量70余头。    近年来蒿沟两委班子在县、乡两级的大力扶持下,广建民心工程,集思广益,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争取带领广大村民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管头村

  管头村位于我县石匣乡境内,辖范家峪、霍家沟二个自然村,南太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素有左权“西大门”之称,全村现有86户356口人,耕地面积650亩,人均纯收入1800元。近年来,我村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主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村民增收为目标,带领全体村民朝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不断迈进。   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后,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实施跑动战略,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先后建起了村卫生所、党员活动室、休闲文化广场。村卫生所建筑面积140㎡,总投资7万元,党员活动室建筑面积180㎡,总投资8万元,改善了办公条件,强化了阵地建设。建起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广场。该广场总面积2300㎡,总投资30余万元,其中自筹资金8万元,上级扶住22万元,整个广场以“和谐”不锈钢雕塑为中心,设有花架、凉亭、健身器材等,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广场建设分两期工程,一期工程投资5万余元,硬化面积1000㎡,二期工程主要是绿化、亮化、美化,安装景观灯8盏,绿化面积1300㎡,投资25万元。文化广场竣工后,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而且将成为我乡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亮点工程。   在这片党风正、民心齐的沃土上,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管头村干部群众满怀信心、开拓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竹宁村

  石匣乡竹宁村位于左权县城西23华里处,毗邻风景秀丽的石匣水库,清漳西源蜿蜒抱村,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县道石阳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225户、685口人,男女劳力280人。该村两委班子健全,支委3人,村委3人,支部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2名。   竹宁村耕地面积900多亩,其中正耕地490亩,撂荒地 400多亩,林地面积 450亩。该村是一个纯农业村,群众靠种地为生。种殖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大豆、薯类等粮食作物。截止2012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下交村

  下交村位于左权县城往西20公里,竹丰线绕村而过,土地广阔肥沃,森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石匣乡28个行政村之一。全村现有84户,250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1000亩,其中耕地600亩,林地1000亩(其中太行林场林地50亩),居民用地35亩,荒地荒山8000亩。人均耕地面积2.4亩,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是典型的农耕村。全村人均纯收入1500元。全村共有党员19名,发展党员3名。   自2008年换届以来,在县、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两委班子团结协作,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村内的人居环境。完成了村口护村坝、卫生所、重新修整自来水管道、修建党员活动室、结合文化广场等工程,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可,具体情况如下:   (1)、投资3.4万元修建村口护村坝170米   (2)、经与卫生局、乡政府领导协商,卫生所选址于村口,建筑面积68平方米,工程造价6.1万元。   卫生所建设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了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保障了农民身心健康,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快捷、优质、高效、价廉的医疗服务,为建设新农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预防控制农村重大疾病,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要意义。   (3)、村里自筹资金,投资15万余元,打了一眼深井,重新修整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村民吃水的后顾之忧;   (4)、自筹资金修建党员活动室,建筑面积90㎡,总投资7万元,改善了办公条件,不断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阵地水平。   (5)、于今年8月开工,新农办拨资金5万元,村里自筹资金12万元,建起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广场。该广场总面积1300㎡,整个广场设有花架、凉亭、健身器材等,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文化广场竣工后,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而且将成为我乡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亮点工程。   总之,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下交村干部群众将满怀信心、开拓创新,在推动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上再创佳绩,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道佛沟村

  一、地理位置与区位评价   道佛沟村位于石匣乡西部12.5km处,距县城20km,它西与店上村接壤,东与川口村相邻。下设两个自然村,全村共有118户,在册人口347人,流动人口19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1500多亩。其中行政村耕地面积700亩。   道佛沟村是一个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以种植大豆、谷子、高粱和玉米等大秋农作物为主。   二、自然条件   1. 地形地貌   道佛沟村处于左权县城西,属土石山区,巨丘纵横,石山穿插其间,坡度较缓,土壤由黄色和砂页岩风化物形成。   2.气候   道佛沟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征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大,少雪干燥;春季雨少风大,寒冷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渐降,雨量减少,常有霜冻,多晴朗天气,光照较足。道佛沟村温凉半湿润区,境内海拔多在1200米以内,年平均气温为5℃—7℃,日均10℃,年积温为2500—2800℃,全年无霜期为11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50毫米,蒸发量为1500—1600毫米。境内主导风向多为偏西风和西北风,冬半年(11—4月)为偏西风和西北风,夏半年(5—10月)为偏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为1.8米/秒。。   3、 自然资源   (1)水资源   道佛沟村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   (2)矿产资源   道佛沟村无矿产资源。   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道佛沟村是纯农业村,农业和畜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行政村耕地面积约700亩,居民用地面积约100亩,林业用地面积约1770亩,荒山荒坡面积约1000亩。近年来,通过抓产业结构调整,为依然徘徊在传统产业中的农民带来了新的生机,全村教育、文化、医疗和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五、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1. 村庄布局   现状道佛沟村用地布局比较规整,两条东西街横贯全村,整体布局由一排排的农家院组成,每个农家院屋前屋后均有道路。   2. 环境与卫生   现状道佛沟村环境质量较好,主要道路硬化和绿化已经初步完成,现道佛沟村垃圾有固定存放点,并有专人负责收集。村内的卫生能够保持干净整洁,是一个较舒适的人居环境。   3. 村庄道路   现状道佛沟村道路网畅通,村内南北、东西向主要道路均已硬化,村庄内有排水系统,遇恶劣天气时,泥泞积水的道路情况能够得到缓解,居民生活出行较为方便。   4. 公建配套   现状道佛沟村公建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新建村级小型活动广场、卫生所各一处。         

合玉村

  合玉村位于左权县西部属石匣乡管辖,它位于县城西北约33华里处,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从县城到合玉村一路上全是硬化了宽阔的道路,来到村口展现在你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绿树环绕,村前是一条潺潺的小河,走过一座小桥几十户砖木结构的房屋坐落其中。春天这里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河水潺潺的流着,河里的小鱼在姑娘媳妇的脚下穿行。夏天这里树木成荫,庄稼快乐的成长着。深秋时节这里是一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面。冬天这里冰封雪裹是一个粉妆玉砌的美丽世界。这里的空气特别的新鲜,你能闻到泥土所特有的清新气味,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嘈杂的,这里里宛如一片美丽的世外桃源。村里村前村后都有清澈的流水,水资源十分并且去年村里有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修建了一条2400米的渠系工程,具有十分便利的灌溉条件,我村还有一个特别优势的条件就是这里的土质特别的好、土壤十分肥沃。村民种的蔬菜和粮食大都是纯天然的有机肥料人畜粪便,在村里发展发展科学种植和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前景。   全村91户,239口人是一个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的纯农业乡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收入。我村近六成的村民在省城务工,年轻劳力都以外出打工为主他们大多在太原从事司机、装潢、服务员等工作,还有些脑子灵活的人从事小商品经营和废品收购。剩余劳力则以农业生产和养殖业为主,他们仍按过去旧式的古老的方法种田、养殖。全村面积为8.46平方公里,耕种面积为834亩。全村种植业以玉米为主还有谷子和大豆、土豆和高粱等小杂粮。玉米亩产为1500斤,谷子和大豆亩产为400斤,土豆亩产为500多斤。在太原从事司机、装潢、服务员等工作,还有些脑子灵活的人从事小商品经营和废品收购。养殖业为羊200只,牛22头,驴22头,分散养殖不具规模。年人均收入为1500元左右。村内没有任何企业。村内没有幼儿园和学校,适龄孩子大多在离城不远的石匣乡和县城内就读。村中支委有3名,村委成员有3名,党员有18名。近两年内的主要工程建设为:   (1)去年两委班子为解决村民的治病难问题在村里修建了一所卫生所,是村民可以不出村就能解决头疼脑热、感冒咳嗽的小毛病,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就医问题。   (2)村干部为了解决村民加工玉米面和推米的问题积极从外面跑资金、找关系买回了两台电磨,解决了村民的粮食加工问题是一件实实在在、令村民拍手称快的大实事、深得民心的民生工程。为解决我村办理红白喜事借餐具难的问题村委会出资1万多元买回一套餐具,解决了我村村民办理红白事餐具使用的问题。   (3)在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我村去年修建了一条2400米的渠系配套工程、花费35万元解决了村民的灌溉问题,今年又进行了扎坝垫地工程使村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   (4)年初由于我村的水管年久失修,部分管道腐烂破损,今年在水利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修复了我存的管道,解决了村民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5)今年秋天令我村老百姓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定点扶贫我村的县单位农机局的帮助支持下为我村村民免费耕地1万多亩。   班子状况:支部书记:周守忠   村委主任:周喜庆   会 计:周卫红   班子成员团结务实,一心一意为村里发展、村民富裕而努力深受群众拥护。   

川口村

  川口村位于左权县城以西15公里,县级公路石阳线沿村而过,交通便利。清漳环绕,水源充足,山大坡广。全村现有162户、417口人,耕地面积950亩,总产量81万斤,其中玉米种植面积660亩,玉米总产量66万斤,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资源,宜牧面积12.5平方公里。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铺设硬化了街道安装了电话,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川口村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为积极深入贯彻国家的封山禁牧政策我村已无家庭放牧、喂养羊群,我村的养殖业状况为牛40多只,鸡4000只左右、猪100多头。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围绕新农村建设“十六字”方针,多方筹资,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说,主要设施了以下几项工程:   一是建起了群众休闲文化广场。该工程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广场总占地900平方米,总投资23万元。广场以“奋进的奔牛”为标志,四周由不锈钢栏杆包围,设置了六角凉亭、乒乓球桌和健身器材,栽植了侧柏点缀其中,绿意盎然。广场北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配备了桌、椅、图书,整个广场规划精巧,布局合理,成为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是实施了“户户通”街巷硬化工程。近几年来,我村委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多方筹资硬化了村主要街道,但村内小巷未实施硬化,下雨下雪后道路泥泞,严重影响了群众出行。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我村于2010年8月开始实施了村内街巷“户户通”工程,历经3个月的紧张施工,完成了全村所有街道和小巷的硬化,硬化总面积6000平方米,总投资30万元,此工程是全乡最大的街道硬化工程。工程完工后,彻底改变了以往“刮风尘飞扬,下雨泥泞路”的局面,成为村两委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的政工程。   三是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为保证村庄及耕地安全,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村东沿河建起了685.5米长的护村护地坝,总投资35万元。   四是实施了“庭院卫生”工程。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村两委还主抓了“卫生改厕”,今年全村新安装双瓮无害化厕所25座,全村新型卫生厕所改厕率达到60%以上。   另外由于我村是原川口乡的乡政府所在地拥有乡级卫生院一所,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买药、看病问题为村民的就医问题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我村还拥有一个信用社方便了村民的存取借贷问题,有利于村民的合理理财和经济建设资金流通。   总之,村两委干部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群众意识,真抓实干、务实奋进,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整洁亮丽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班子状况:支部书记:巨世平   村委主任:巨志清   会 计:巨利军   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求发展,是我乡先进的党支部之一。   姚家沟村民小组简介   原姚家沟村距石阳线100米,于2000年整体移民搬迁于现址,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交通状况,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现在的姚家沟布局合理、街道整齐、房屋齐整,村对面就是美丽的石匣水库,自然环境非常优美。2002年撤并村组时,并入川口村,该村组有32户81口人,耕地面积150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50亩,牧坡面积5万平方公里。   班子状况:   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赵世红   会 计:王永红   他们吃苦耐劳,大力发展公益事业,硬化了街道,安装了电话,不断地在为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中,姚家沟村民小组积极响应党的政策、方针,结合本村实际对本村的集体林权制度进行了深入彻底地改革。   

马家庄村

  马家庄村位于石匣乡西北方向,距离县城20公里。下属有前掌、高家瑶、后掌、佳庄、神家庄、前上交、后上交七个自然村。全村现有262户,808口人。这里山大坡广,牧草丰富,适宜发展畜牧业。目前全村共养殖110多头优质奶牛,2000多只黑山羊,是增加当地农民致富的天然法宝。   自2008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以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敢想敢干奋力拼搏,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党员活动室配备了新的全套设备,为党员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场所;实施了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人们吃水的困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已经建设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竹丰线全县贯通,使农副产品的销路更加广阔   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和扩大内需政策鼓励和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和倾斜,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马家庄村田野生态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建设标准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以养殖为延伸,以沼气为纽带,形成“种植---加工---养殖---沼气---有机肥”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农业总体效益,实现了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生产生活无害化,农业的可循环、可持续发展。它的落成将为我乡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了的有利的条件,对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产生积极的作用,既有利于满足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有利于推动当地的就业。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石匣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艰苦奋斗,奋力拼搏。   

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高家庄村位于左权县城西部,距现城15公里,亦在乡政府的西北面,距乡驻地10公里,向后与马家庄接壤,向前与赵家庄为邻,辖2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535亩,80户,266人,全村党员11人3村委、3支委。建有党员活动室一个,标准的医疗卫生所一个。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基本无经济作物和支柱产业。村中的道路实施了硬化,交通便利,没有什么企业,农民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人均年收入1500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村里经济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缺乏可持续发展项目,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仍有困难,农业发展滞后,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主要问题有: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耕地少,地力差,规模小,水平低,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民虽拥有几亩田地,但出产量低,且质量差。除自家实用外,只有少量的原粮出售。出售的原粮一方面是量少,而且质量还不高,别人的收购价自然就很低。农民辛苦忙一年,到头来连个化肥钱也赚不回来。   (二)农民的意识问题。农民没有拿自己手中的资本——土地做文章。现在的农民还没有足够的意识认为土地能赚钱,在土地上的投资太小,付出的劳动太少。谁都不怕在外面打工辛苦,却怕在自己地里受苦。看着个别通过辛苦耕耘收获来的大量粮食,也羡慕却不愿意出同样的力气,总认为产多少算多少。够家里吃就行了。   (三)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项目。据了解,近两年村里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是卖粮食,没有什么主要的经济项目,也没有引进较适合村里发展的项目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族碍作用致使劳动力外流,村里平时多是老人和孩子,能打工的都出去打工了,这对村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对策建议   针对村在新农村建设0现的问题,有以下想法:   (一)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农民意识。引用各地用土地做文章赚钱的成功例子,在村里进行宣传,让农民把手中的资本活跃起来。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请个别本地成功的种植专家到我村进行讲座,或者组织一小部分人到优秀村进行参观。当农民有了合理更改土地项目的意识时,找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指导农民合理施肥,看土壤播种,看环境加工。让百姓辛勤劳作,使土地生金。   (二)多方向,多渠道,多方法寻找适合本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动员全村百姓搞一个适合小型范围内的小项目,比如剪纸,做手工艺品,家庭花卉养殖,纳鞋垫等等,寻找不需要占多大地方就能开展的项目。利用村集体力量,大家相互学习,相互指导,相互促进,争取能形成较大的规模。集思广益,让全村人的脑子动起来,让大家主动来关心集体经济,大家一起寻找适合本村经济发展之路,一起走出一条经济富强之路。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重工程,需要我们和农民一起努力,齐心协力,把劲往一处使,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高家庄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赵家庄村

  赵家庄村概况    赵家庄村位于左权县城西34华里处,毗邻石匣水库,辖区有个自然小组舌药沟村,平均海拔120米,属温带大陆季节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30天左右,全年平均降雨量526mm,平均气温8℃,最大冻土深度1.2m,竹丰公路穿村而过,工程区内交通便利。全村有118户,358口人。基本农田840亩,现有党员26名。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相传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群尊贵的“客人”光临了这个美丽的山村,并在村边的杨树上安营扎寨,居住下来,人言:良禽择木而栖,鹳鸟的眼光不亚于人类,我们村边有条小河潺潺地流着,在一片开阔的河岸上,生长着二十多棵高大挺拔的“小叶杨”,疏密有致,给人一种玉树临风的洒脱之感,从此处处过往的人们都要留恋地多看几眼。鹳鸟的到来更是为赵家庄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店上村

  石匣乡店上村位于县城西38华里处,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121户,367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6278亩,其中:耕地1200亩、荒地107亩、有林地3041亩(其中退耕还林598亩、个人地1788亩);灌木林地1100亩;集体管理的宜林荒山荒坡530亩;四旁散生树3272株(其中个人树715株)。主要收入还是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种植主要以一般农作物为主,养殖以牛羊为主,农闲时主要靠打零工增加收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们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三农问题落到了实处,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仍不能摘掉贫困帽子。新一任两委班子上任以来,紧紧围绕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与村民生活条件这两个中心着手,积极跑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6月,在县扶贫办及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8.4万元实施了“扎坝”工程,总计扎坝80余米。从而改善了村民的种植条件,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2010年7月,又争取到了“新建卫生所”工程,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投资9.8万元。班子成员在两委班子交叉任职,共计三人。他们团结务实,为群众办实事,近两年来实施退耕还林200亩,铺设了通村水泥路500米,硬化街道800平方米,安装程控电话66部,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该受群众拥护。   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店上村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下,在两委班子的团结与带领下,在村民们的并肩努力下,一步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扎实迈进!   

长城村

  长城村位于左权县城22公里处,清障河依村而过,石阳线横穿西东,土地广阔肥沃,是左权县34个中心村之一。全村共有189户,676口人,耕地面积1650亩,以种养殖业为主导产业,是典型的农耕村。  

白垢村

  一、地理位置及区位条件   白垢村位于山西省左权县城西25公里,全村由上白垢、下白垢和山沟三个村组成,交通便利。   二、人口与劳动力   全村212户,496口人,劳动力260 人。耕地面积1650亩。2009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39、9万元,农民纯收入1070元。   三、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村内铺设水泥道路,有方便村民满足日常需要的门市部两个。村大队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干净整洁,设备齐全。   五、主导产业   白垢村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主要种植大豆、谷子、高粱和玉米等大秋农作物,粮食面积为1080亩,总产量230吨。养殖业则多以牛、羊为主,其中牛占主要地位,存栏量163余头。   近年来白垢两委班子在县、乡两级的大力扶持下,广建民心工程,集思广益,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争取带领广大村民早日走上致富之路。   

狮岩村

  一、 地理位置及区位条件   狮岩村地处石匣乡西部,距左权县城15公里,省道南太线傍村而过,交通便利。   二、人口与劳动力   全村110户,304口人,劳动力152 人。耕地面积250亩。2009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0万元,农民纯收入1300元。   三、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铺设水泥道路,有方便村民满足日常需要的门市部八个。村大队办公楼一座,内设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播音室、便民办公室和会计室。干净整洁,设备齐全。此外,2009年狮岩村被定为新农村建设村,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我村主抓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建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广场一座,使我村环境成为别具特色的理想之地,我村广场建设的建筑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总投资金额约70余万元,以“奋进”不锈钢雕塑为中心,工程总体分二期进行施工,现已投资30万元,其中自筹资金3万元,完成了六角凉亭2个,花架1个,健身器材7件,风景隐蔽墙1个,路口防护栏80米等一期工程建设,硬化广场1300平方米,绿化草坪2700平方米,并种植柏树、国槐等40余株。为村民提供了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为村民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四、主导产业   狮岩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导,主要种植大豆、谷子、高粱和玉米等大秋农作物,粮食面积为245亩,总产量65吨。是典型的农耕村。主要优势是山大坡广,水草丰富有发展养殖业的独特条件。    近年来狮岩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干劲十足,着力以为提高村民收入核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带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   


白垢村特产大全




白垢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