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左权县 >> 粟城乡 >> 马家楼村

马家楼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马家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家楼村简介

  粟城乡马家楼村位于左权县城东约18公里处,太邢线南侧,清漳河畔,依山傍水,景色怡人。全村共有103户,386口人。其中,党员26人。耕地面积600亩,核桃树5000株,其中,矮化核桃树4700株,挂果核桃树1700株,花椒树1000株。羊200只,生猪150头,年产玉米40万斤。谷子、杂粮5万斤,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人均收入约2785元。耕地土层虽薄,但村上游水源足,90%的耕地实现了水浇灌溉。近年来,马家楼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发展特色种植业为抓手,着力培育花椒树、核桃树、大葱等特色种植基地建设,现已成为农民们的主要增收渠道。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2203 030600 -- 查看 马家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家楼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马家楼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口则村

  口则村位于粟城乡东部10公里处,全村共有132户,361人,其中劳动力177人。耕地面积445亩。交通便捷,气候温和,适宜种植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主要靠种植为生。2010年经济总收入70万元,人均纯收入1066元。  

下交漳村

  下交漳村地处粟城乡最南端,距县城70华里,全村160多户,457口人,拥有耕地640亩,四面环山,交通落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民的收入以种植业为主,是全县有名的水稻种植村,现有水浇地120亩。同时,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的收入在村民的年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另外,有相当多的剩余劳动力对周边的工矿企业进行劳务输出,还有少数村民充分发挥下交漳村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自主经营渔场,村民2010年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00元。   全村共有党员18名,整体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学历基本上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化水平较低。党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上交漳村

  上交漳村地处清漳河畔,位于县城以东三十公里太邢线北侧,村域面积930亩,耕地面积330亩,上交漳村全村127户,392口人,纯收入总额107.37万元,人均收入3677元,属于泽城西安水电站二期移民村。2014年该村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修复村护地坝。    全村干部群众义务出工挖沙200多方,平整街面10000平方米。完成四条主街道600余米,约10000平方米的街道硬化工程,在主街道两侧栽植松柏300余株,工程总投资60余万元。投资10余万元建起了党员活动室 ,配齐了办公设施,建起了篮球场,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完成改厕26户,农村卫生面貌和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故驿村

  故驿村位于左权县城东24公里处,全村364户,1115口人,南接桐峪乡北岸村,北有路村,邻近上交漳,石窑坪,有乡镇公路和省道通过,铁矿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全村以采矿、运输、餐饮为主导产业,物阜民丰,环境优美,人杰地灵是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和市级示范村,全县34个中心村之一。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在已是全县闻名的小康建设先进村、村镇建设先进村、综合治理先进村和基层组织先进村。如今,勤劳的故驿村人民正坚持“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团结协作、埋头苦干”的决心,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辉煌,故驿的明天将会更加文明富裕和谐。   

石窑坪村

  石窑坪村位于清漳河畔,地处粟城乡下端2公里处,是新农村建设的“园林示范村”。现有240户,618口人,耕地总面积792亩,全村主要以种植业、运输业、建筑业为主,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799元。石窑坪村是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之一,该村以园林村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80余万元完成了农民文化休闲广场等六项工程。目前,新农村建设已成规模,各项功能设施逐步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群众的人居环境。   

粟城村

粟城村  粟城村位于清漳河畔,左权县城东20公里处,太邢线通村而过,北倚阳涉铁路,南邻319省道,交通便利,是粟城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2003年撤并村组后,原粟城乡行政村路村、南坡、全寺沟、鸽坪、王家峪、庄南被并入粟城村,撤并后的粟城村辖一个主村及六个自然村,全村有1033户,3264口人。其中主村粟城村有710户,2351口人,村域面积252.2公顷,耕地面积2224亩。粟城村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木材资源丰厚,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铁、云母、蛭石等矿藏资源,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谷子、豆类、马铃薯等。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3645元,是全县34个中心村之一,同时也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    近年来,粟城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全体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加大产业开发,积极发展合作社。目前全村成立合作社6个,并成为农民增收的“领头羊”,其中,森茂经济合作社起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由村书记王晋华的带领成立,吸收会员5户,带动农户20户,整合资金30余万元,集中连片发展经济作物。同时响应号召,积极发展庄园经济,目前全村共发展3处,包括赵和会庄园经济、俊安庄园经济、全寺沟庄园经济点。二是加强“五化五改”,进一步完善基础实施。投资16.8万元延伸硬化了300米街道,投资10万元安装路灯80盏,投资15万元对主干街道进行美化、净化、绿化,共栽植各种风景树1000余株,并对街道两侧墙面进行了粉刷,使辽东第一街重展新颜;投资140万元建成集办公场所、文化室、红白理事会为一体的大楼;投资40余万元建成2座高9米的牌楼。三是加大移民搬迁,推动集镇建设。目前共有全寺沟、西崖沟等村90余户农民搬迁至粟城村,并建成8000m2粟城移民小区。   

南沟村

  南沟村隶属左权县粟城乡,距离乡镇中心两公里,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村风纯正、民风淳朴、交通便利,全村共有82户,262口人,村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0亩,山林面积5000亩,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全村共有党员15名,村级两委班子成员5名,村官1名。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重要思想,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整治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以改善村民生活、生产条件为切入点,以促进村民增收为目标,组织带领群众先后实施了“四建一联合”新农建设工程。一是新建通村水泥硬化主街道一条,街道总长400米,宽6米,动用土石方1000余立方米;二是新建2000平米群众健身休闲广场一处,三是新建90平米村级组织活动室一座;四是新建村饮水工程一处,建成一个50立方米蓄水池,铺设供水管道2000余米。四项工程累计投资100余万元,动用土石方2000多立方米。一联合即依托地域优势,实施村企联合,就近安排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就业、务工或从事个体运输,增强农民收入。“四建一联合”工程的实施,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南沟村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庄村

  后庄村位于县城的东面,距离县城30多公里,离粟城乡政府还有16公里。后庄村现有112户,350口人。其中有党员20人,五保户10人,低保户11人,村里主要劳动力有186人。村里土地总面积472亩,人均土地面积1.5亩。其中耕地面积有432亩,其它面积60亩,水浇地占6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467亩。粮食总产量78吨,出售量有40吨。09年一年我村的总收入达到126.5万元,农民所得总额为87万元,人均总收入为2486元。   

马家楼村

  粟城乡马家楼村位于左权县城东约18公里处,太邢线南侧,清漳河畔,依山傍水,景色怡人。全村共有103户,386口人。其中,党员26人。耕地面积600亩,核桃树5000株,其中,矮化核桃树4700株,挂果核桃树1700株,花椒树1000株。羊200只,生猪150头,年产玉米40万斤。谷子、杂粮5万斤,全村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人均收入约2785元。耕地土层虽薄,但村上游水源足,90%的耕地实现了水浇灌溉。近年来,马家楼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发展特色种植业为抓手,着力培育花椒树、核桃树、大葱等特色种植基地建设,现已成为农民们的主要增收渠道。  

石台头村

  左权县粟城乡石台头村位于县城东15公里处,距太邢线约1公里,全村102户,249人,党员25人,村域总面积9000余亩,耕地面积336亩,人均纯收入1085元。今年以来,石台头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热潮,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兴建公共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实施了硬化村中主街道工程,共硬化街道2200平方米,总造价85100元。其中用水泥50吨15000元,砂200方12000元,石子360方21600元,付工资36500元。今年在原有基础上,硬化了村办公室大院,约300多平方米。进入8月份,维修卫生所,粉刷墙壁,安装玻璃,油漆门窗,配备卫生所需设备,为村民看病治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维修党员活动室,并配备办公桌、办公椅,提高了党员参与村中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硬化全村的各个街巷,新建了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又计划安装路灯16盏,进一步为村民提供方便,给村民带来实惠。倡导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广泛开展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和“尊老爱幼”主题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树立正确的风俗观念。开办了农村图书室、活动室,丰富百姓文化生活,形成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健康文明的良好风尚。  

柏峪村

  柏峪村位于左权县城东20公里处,隶属于粟城乡,总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全村共167户,487口人,现有耕地面积747亩,人均年收入1575元。现有0党员23名,其中女党员2名。   柏峪村地理位置优越,特产丰富,盛产核桃、花椒及营养丰富的小杂粮;山川秀美,气候温和,景色怡人,整村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是发展绿色庄园经济的绝佳宝地;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村民吃苦耐劳,诚信厚实;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中央、省、市、县名人居多,是左权县历史悠久的文明和谐村之一。   今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职能部门的鼎力相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修建了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楼、卫生所等配套设施1000平方米,成立了婚丧理事会,建设了多功能文化功能文化活动大厅500平方米,铺设街道及村周围道路2公里,建设排水渠,绿化带2公里等。共计投入资金250万元。目前,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务实,勇于创新,不断拓展新的增收致富渠道,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柏管寺村

  柏管寺村位于县城东约13公里处,是2004年从旧村整体搬迁的移民新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全村现有人口173户,451人,党员26人,耕地面积530亩。1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506元。近年来,先后荣获了 “七-组织奖”、“非典卫生工作奖”、“县级文明村”、“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奖”、“市级卫生村”、“基层组织建设奖”等称号,在移民村的稳定、建设、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今年以来,该村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为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对全村进行了硬化、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为提高本村的文化发展建设,投资17万余元,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面积达168㎡,崭新的舞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本村的村民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杜绝了村民在闲暇时间-打牌的不健康活动,引导村民走上积极的、有益的精神文化道路,极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素质。计划于今年秋后开工建设通村大桥,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利的条件。   

原庄村

  原庄村位于清漳河畔,距县城12公里,临太邢线、阳涉铁路,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移民新村。全村145户,454人,村域总面积为16596.5亩,农业用地12984.32亩,其中耕地面积516.27亩,人均纯收入1072元。   近年来,原庄村根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建了村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及文化活动广场,配备了体育器材,给村民健身、娱乐提供了便利,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街巷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种植露天西红柿200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同时依托天津俊安林场和绿龙园林公司的优势,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常年从事劳务输出人员占到全村人口的30%,成为本村第二大产业。   

苏亭村

  苏亭村位于清漳河畔距县城12公里处,交通便利,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共有83户,268口人,劳动力109人,耕地面积490亩,人均纯收入1200元。近年来该村狠抓产业开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呈现了蓬勃生机,在新一任村两委成立后,2012年我村计划继续完善人畜吃水工程,在去年打井的基础上,完善水管等配套设施建设,总投资约3万余元;在东茭沟荒地栽植核桃树100亩,计划投资10万余元,修路3.5公里,计划投资12万元;争取跑动项目---修建U型渠100米。   相信苏亭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新一届两委班子的有力配合下,苏亭村建设任将更加完美。   


马家楼村特产大全




马家楼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