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卷沟村位于207国道西侧1.9公里处,现有农户58户,人口171人、劳力137人,国土面积7728亩,耕地面积745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2658元。
在我村没有第二产业情况下。要想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地多坡广是我村天然的资源优势,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村人的优势。今年我村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住村村通水泥路这一契机,积极争取资金,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把东庄至村口的水泥衔接上。在绿化、美化上狠下功夫,利用政府帮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外出跑一点,把207国道至东庄口这段公路美化好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2)结合本村地多耕种少的自然优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以退耕还林为主,大力发展经济林增加村民的林业收入。
(3)我村山多坡广,是发展养殖业的天然牧场,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户为单位,在现有养殖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养牛、养羊,走养殖致富的新路子。
(4)鼓励剩余劳力外出务工,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村农民向构建“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3101 | 030600 | -- | 查看 马卷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李阳村 |
南李阳村位于和顺县李阳镇208国道沿线,距李阳镇政府2公里处。全村645户,,1545人。劳动力1236人,耕地面积2460亩,牛存栏52头,人均纯收入为5299元。该村地处公路沿线,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产业以采掘业为主,主要劳动力依靠在潞安集团李阳煤业和正邦良顺煤矿增加收入,在全镇相对来说是一个富裕村。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潞安集团李阳煤矿和良顺煤矿的大力帮助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南李阳新农村,共完成了新农村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及新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回黄村 |
回黄村位于和顺县城东北40公里处,距207国道4公里,与昔阳县相邻,国土总面积13.9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40户410人,劳动力328个,耕地面积1215亩,年平均粮食总产105吨,2012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集体无收入。农民传统产业为:种植业以玉米、谷子、山药为主;养殖业以养牛为主;林业以采摘林产品为主;村党支部、村委班子健全、团结,多年被镇党委评为优秀支部,农民勤劳厚道,村风、民风淳朴。当地山大坡广,水草丰盛,无露期长,有独特的自然和气候优势。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省财政厅的帮扶下,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先后通过引种山东大葱170亩,种植核桃经济林1000亩,景观绿化植树 株,硬化街道 公里,建设蓄水坝及配套引灌工程等项目实施,极大改变了村容村貌,增加了农民收入。 |
温源村 |
李阳镇温源村位于和顺县城9公里处,温源村全村土地面积6433亩,其中耕地面积4325亩,林地面积706亩,荒山荒坡亩2283.9亩,粮食播种面积3917.57亩,全村共有845户,2386口人,1025个劳力,人均纯收入4520元。 近两年来,温源村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我村丰富的资源优势,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引进大友牧业、山西省运通煤业、丰泰洗煤厂等企业;建立蔬菜大棚、双孢菇种植等生产基地和合作社;新建办公大楼、高标准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广场、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和顺县工业园区也在我村落户。在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我村先后被授予市级卫生村,晋中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顺县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 |
石梯村 |
石梯村位于207国道西侧2.1公里处,现有农户38户,人口58人、劳力52人,耕地面积475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2293元。 在我村没有第二产业情况下。要想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地多坡广是我村天然的资源优势,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村人的优势。今年我村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住村村通水泥路这一契机,积极争取资金,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把东庄至村口的水泥衔接上。 (2)我村山多坡广,是发展养殖业的天然牧场,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户为单位,在现有养殖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养牛、养羊,走养殖致富的新路子。 (3)鼓励剩余劳力外出务工,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村农民向构建“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
泊里村 |
泊里村现有928户,2707口人,耕地面积3600亩,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本村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经济和社会事业方面发展态势良好,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一、加强党支部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2011年党支部换届几年来,始终注重党支部班子建设,在群众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扬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取信于民。 1、学习型班子,制度化建设。几年来,泊里村党支部不断加强学习,先后学习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规范》、《中国0纪律处分条例》以及“-”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精神的学习,并且建有党支部和党员集体学习笔记本。用镇干部的话说,泊里村是学习型的支部班子;在学习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完善了支部“一课三会”制度,建立了《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等。2012年以来,制定了学习-精神的计划,每周集中学习一次,两委成员写了心得体会,并且在村里办了-专栏等。在村委换届中,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选举法和上级有关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0完成了村委换届工作,经过努力,泊里村党支部建设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作风硬、谋大事、干实事的领导班子。 2、民主化管理,健康化发展。几年来,泊里村全面实行民主管理。对全村的村务和财务等事宜完全按照规定的制度,每月在公开栏中予以公开,尤其是重大事项、重大开支等实行民主议事制。做到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和紧紧依靠党 二、保持党的先进性,竭诚服务全村百姓,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保证。在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同时,始终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为己任,长抓不懈,成效明显。 1、夯调产设施之基。几年来,泊里村两委成员扎扎实实为群众调产增收办了三件事。一是,投资重新修建了综合活动室,并配备了完整的活动设施,改善了村两委办公条件,将活动室作为党员和群众商讨问题的地方,真正做到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村结合起来。二是,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筹资修建文化体育广场,共占地5000平方米,为村民娱乐健身提供了场所。三是,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泊里村经济条件落后,村民收入来源少,2011年以来,先后解决就业200余人。此外,在环境整治中,带头清理村庄卫生,并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清理,还修建了集体垃圾点12个。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为村民们调产增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谋产业化发展之路。几年来,泊里村两委班子成员始终以农民调产增收,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为己任,一是,组织全村村民对村内沿路两旁和各户门前进行了美化绿化,种植常青树、垂柳、刺柏共计5000余株,所有这些工作,从种到管各个环节都由两委成员包点负责,因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支柱产业发展,不断做大做强。截止到2012年底,全村种植设施蔬菜500亩,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2663元;三是,带头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建设和谐新农村,为防患于未然,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人身小额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使全村合作医疗完成率达到99%,小额人身保险完成98%。 今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泊里全体干部将继续努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全县全镇再创新业绩。 |
白马峪村 |
白马峪村位于李阳镇西部,紧傍207国道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共有56户,113口人,90个劳力,耕地面积368亩,大牲畜165头,牛存栏45头,人均纯收入为2662元,全村的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劳动力依靠外出劳务增加收入,在全镇相对来说是一个贫困村。2012年需解决的事一是入村道路的铺设,二是村民调产增收,三是人畜饮水。 |
上石勒村 |
上石勒村位于李阳镇西部,紧傍207国道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共有224户,625口人,500个劳力,耕地面积1774亩,大牲畜122头,牛存栏88头,鸡存栏570余只,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2661元.全村的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劳动力依靠外出劳务增加收入,在全镇相对来说是一个贫困村。但近年来,全村干部群众不甘落后,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本村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的一年根据本村情况联系实际,当前急需解决的几件事:一要将劳务输出更加规范;二是春季滩涂绿化工程,共计一百多亩,预计投资十万余元;三是改厕和新建垃圾池,共计十二万元;四是修建磨房,投资三万元。 |
凤凰庙村 |
凤凰庙村村位于李阳镇东北部,距镇3.5公里,现有46户,人口135人,党员9人,农,外出务工劳动力30人,本村没有小学,有公共文化设施及体育设施,耕地面积395亩。凤凰庙村基础设施较差,不具备区位优势,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凤凰庙新农村建设,共完成了新农村硬化工程及新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柳林沟村 |
柳林沟村位于207国道西侧3公里处,现有农户62户,人口189人、劳力151人,耕地面积394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2660元。 在我村没有第二产业情况下。要想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地多坡广是我村天然的资源优势,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村人的优势。今年我村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住村村通水泥路这一契机,积极争取资金,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把东庄至村口的水泥衔接上。在绿化、美化上狠下功夫,利用政府帮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外出跑一点,把207国道至东庄口这段公路美化好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2)结合本村地多耕种少的自然优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以退耕还林为主,大力发展经济林增加村民的林业收入。 (3)我村地多坡广,是发展养殖业的天然牧场,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户为单位,在现有养殖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养牛、养羊,走养殖致富的新路子。 (4)鼓励剩余劳力外出务工,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村农民向构建“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
下石勒村 |
李阳镇下石勒村位于县城东北18公里处,距镇政府3公里,207国道西侧,石勒故里。该村共有232户、637口人、劳动力352个,国土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8亩,林地3162亩,2011年底粮食总产54万斤,人均纯收入2293元。产业为以传统种植玉米、谷子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牛为主的养殖业。 通过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和领导住村帮扶发展,村里已经完善了通水、通电、水泥路村村通等基础设施,村里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特别是2011年以来,该村实施项目建设17项,累计投资达到了800余万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500余万元,帮助村里新建联村大桥一座,新建村级卫生所,改扩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产业发展方面,该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产业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11以来,村里兴办富民产业8个,累计投资达到60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养牛园区一座,双孢菇种植园区一个,蔬菜大棚15栋。这些工程的成功实施,使该村产业发展的雏形基本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加拓宽。农民增收达到120余万元,人均增收实现翻番。农民增收致富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渠道:一是项目拉动增收。在村里设施的项目工程建设中,优先雇佣本村劳力务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调产增收。通过农业调产,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劳务输出增收,依托进驻李阳的大型煤矿企业,本村人员到企业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使下石勒村村风民风得到进一步好转,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更加足了。农民群众也深切体会到了产业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到了本村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来,农民更加勤劳了,干部更加敬业了。 组织建设方面,改扩建了村级组织文化活动场所,配齐配优了农民两委班子成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 李阳镇下石勒村是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更是全县农村的一个典型代表。在过去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改善,各类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要侧重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快速地向小康社会迈进。 |
三奇村 |
三奇村地处李阳镇中心,是镇政府和镇级机关、部门所在地。全村共有625户,1800口人,劳动力1440人,全村经济总收入为6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66元,牛存栏53头,居全县中下水平。 全村地势相对平坦,温泊三奇坪是全县最大的平坦开阔地,全村总面积为8平方千米,传统的种植业仍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常年平均气温6.6℃,平均降雨量583毫米,无霜期130天。粮食生产以玉米为主。三奇村是我镇的无煤村之一,没有地下矿藏是个典型的农业村。 依托区位和镇级机关所在地优势,近年来先后有三奇掌、野狐坪、梧桐掌、白马峪、沙谷陀、石板沟、阳卷、凤凰庙、石梯、南坪等10个村214户786人移民搬迁于此,星光煤业有限公司等大中企业落驻于三奇村,集镇常住总人口约5000人,且服务功能较为齐全,是全县除县城之外最大的人流、物流中心。 现今急需解决的事情一是建设规模较大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村企业,二是饮水管网建设,三是2011年涉及的五个移民新村街道硬化问题,四是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
三奇掌村 |
三奇掌村位于李阳镇东部,紧傍207国道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全村共有103户,266口人,213个劳力,耕地面积1093亩,大牲畜165头,牛存栏71头,人均纯收入为2654元,全村的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劳动力依靠外出劳务增加收入,在全镇相对来说是一个贫困村。2011年需解决的事一是人畜饮水管网建设,二是村民调产增收,三是部分街道硬化。 |
北李阳村 |
北李阳村位于和顺县李阳镇界李线蔡岭山下,距李阳镇政府4公里处。全村474户1326人。劳动力650人,耕地面积2193亩,牛存栏42头,人均纯收入为3941元。该村地处公路沿线,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产业以采掘业为主,主要劳动力依靠在阳煤集团长沟煤矿增加收入,在全镇相对来说是一个富裕村。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阳煤集团长沟煤矿和良顺煤矿的大力帮助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北李阳新农村,共完成了新农村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及新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后峪村 |
后峪村位于县城东北,距城10公里,全村557户1560口人,耕地面积1211亩。截至2012年底,后峪村人均纯收入为4498元。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镇村的共同努力,后峪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科学指导、民主集中、群众监督、高度发展”的原则,突出产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优化民俗民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通过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给村民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先后硬化了本村街道,村庄及周围的绿化并对部分村民危房进行了修缮,人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狐凹村 |
狐凹村位于李阳镇西北部,紧傍207国道距镇政府所在地4.3公里,全村共有65户,210口人,168个劳力,耕地面积479亩,大牲畜39头,牛存栏45头,人均纯收入为2655元,全村的主要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劳动力依靠外出劳务增加收入,在全镇相对来说是一个贫困村。现今急需解决的事情一是新建一个村委办公室,二是街道硬化以及入村路的铺设,三是人畜饮水,四是文化体育广场设施建设。 狐凹村与南李阳村、回黄村、温源村、石梯村、泊里村、白马峪村、上石勒村、凤凰庙村、柳林沟村、下石勒村、三奇村、三奇掌村、北李阳村、后峪村、岩庄吉村、龙峪村、郭家垴村、阳卷村、野狐坪村、蝉窑沟村、菜地沟村、梧桐掌村、秦家庄村、上丰村、马卷沟村、史家庄村、天井村、常家庄村、窑尚村相邻。 |
岩庄吉村 |
李阳镇岩庄吉村位于县城东北部约22公里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全村共有156户,386口人,劳力190个劳力,耕地面积890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6146元。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岩庄吉村新农村各项建设。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龙峪村 |
龙峪村位于和顺县东北部,李阳镇石力沟,全村共有农户58户138人,劳动力110人,耕地面积395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2661元。近年来,后峪村两委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 |
郭家垴村 |
郭家垴村村位于李阳镇东北部,距镇1公里,现有91户,人口246人,党员14人,农,外出务工劳动力35人,本村没有小学,有公共文化设施及体育设施,耕地面积612亩。2005年该村村财收入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郭家垴村基础设施较差,不具备区位优势,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郭家垴新农村,共完成了新农村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及新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阳卷村 |
阳卷村位于李阳镇东北方,距镇政府所在地8.6公里,全村耕地面积90亩,共有农户63户,人口176人,人均纯收入6098元,近年来,阳卷村两委以新农村建设为总体目标,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
野狐坪村 |
野狐坪村位于和顺县李阳镇207国道,距李阳镇政府0.5公里处。全村68户,,222人。劳动力117人,耕地面积375亩,人均纯收入为2294元。该村地处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主要劳动力依靠在阳煤集团长沟煤矿增加收入,在全镇相对来说是一个富裕村。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野狐坪新农村,共完成了新农村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及新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蝉窑沟村 |
蝉窑沟村位于李阳镇蔡岭山的昔和交界处,距李阳镇政府10公里处。全村共有100户、245口人,其中农业户81户、226口人,非农户19户、19口人。158个劳力,全村耕地面积268亩,人均纯收入2270元。全村的主要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玉米、谷子、山药为主,境内二坡地较多广,发展杂粮与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村里原有煤矿一座,2006年,村里煤矿被阳煤集团长沟煤矿整合,村里现在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主要劳动力依靠外出劳务增加收入,在全镇相对来说是一个贫困村。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蝉窑沟村新农村各项建设。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菜地沟村 |
菜地沟村位于和顺县城东北44公里处,李阳镇最西北端12公里处,距207国道8公里,与昔阳县相邻,国土总面积5.2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53户132人,劳动力60个,耕地面积375亩,年平均粮食总产37吨,2012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2658元,集体无收入。农民传统产业为:种植业以玉米、谷子、山药为主;养殖业以养牛为主;林业以采摘林产品为主;近一年引进山东大葱种植,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党支部共有党员14个,支委、村委班子健全、团结,多年被镇党委评为优秀支部,农民勤劳厚道,村风、民风淳朴。当地山大坡广,水草丰盛,无露期长,有独特的自然和气候优势。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省采购中心的帮扶下,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梧桐掌村 |
李阳镇梧桐掌村位于李阳镇西北23公里处,全村共有52户,140口人,耕地面积149亩,粮食播种面积130亩,人均纯收入2659元。2006年移民搬迁自三奇村以来,在文明和谐村建设中,梧桐掌村通过开展环境整治、党员“设岗定责”、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有效地引导农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远程教育网站的开通,村民经常到活动室收看科技讲座、致富项目推介和新闻传媒信息,进一步拓宽了广大村民的视野,解放了思想,增长了见识。去年一年来,全村共利用活动场所开展群众性活动12次,这里已成为科技培训、信息交流、群体活动的最佳场所。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了,随着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文明素质提升,栽花种树、打扫积雪、义务维护、义务保洁的人越来越多,文明和谐之风吹进了千家万户。 |
秦家庄村 |
秦家庄村位于李阳镇蔡岭山上,距镇政府所在地32公里,全村共有171户,总人口506人,劳动力405人,耕地面积355亩,经济总收入1068万元,人均纯收入6172元。自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后,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种地为辅。 |
上丰村 |
李阳镇上丰村位于李阳镇蔡岭山东北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全村共有215户,573口人,劳力321个劳力, 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6207元。境内二坡地较多广,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镇来说是一个富裕村。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天井村新农村各项建设。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马卷沟村 |
马卷沟村位于207国道西侧1.9公里处,现有农户58户,人口171人、劳力137人,国土面积7728亩,耕地面积745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2658元。 在我村没有第二产业情况下。要想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地多坡广是我村天然的资源优势,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村人的优势。今年我村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住村村通水泥路这一契机,积极争取资金,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把东庄至村口的水泥衔接上。在绿化、美化上狠下功夫,利用政府帮一点,村民自筹一点,外出跑一点,把207国道至东庄口这段公路美化好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2)结合本村地多耕种少的自然优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以退耕还林为主,大力发展经济林增加村民的林业收入。 (3)我村山多坡广,是发展养殖业的天然牧场,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户为单位,在现有养殖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养牛、养羊,走养殖致富的新路子。 (4)鼓励剩余劳力外出务工,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 总之,在新的一年里,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带领全村农民向构建“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
史家庄村 |
史家庄村位于李阳镇蔡岭山,其中耕地面积497亩,截至2012年底,全村共有农户240户,人口630人,劳动力504人,粮食播种面积425亩,人均纯收入6179元。近年来,史家庄两委按照党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根本目的,积极组织实施,初步形成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态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
天井村 |
李阳镇天井村位于李阳镇蔡岭山东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全村共有225户,622口人,劳力498个劳力,耕地面积375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6107元。境内二坡地较多广,发展中药材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镇来说是一个富裕村。 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着力打造天井村新农村各项建设。全村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抓产业、基础设施抓项目、村容村貌抓改变的思路,按照规划科学、建设亮点、精品带动、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
常家庄村 |
常家庄村位于李阳镇蔡岭山上,距镇政府所在地27公里,全村共有102户,总人口261人,劳动力209人,耕地面积573亩,经济总收入719万元,人均纯收入6160元。自2009年煤炭资源整合后,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种地为辅。 |
窑尚村 |
窑尚村位于李阳镇石勒沟掌,主要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全村共有33户89口人,耕地面积374亩,人均纯收入2655元,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窑尚村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俨然一副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