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镇大川沟村位于青城镇南面,距青城2公里。35户、83口人,耕地面积为273.5亩。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的主导支柱产业。
依据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设施节约、资源共享的原则,按照集中连片的布局理念,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发展,打造青城镇南部经济强村,并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地理位置凸显优势。青城镇大川沟村依县级主干道范疙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2、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青城镇大川沟村已完成街道主干道水泥硬化。
3、产业发展后劲迅猛。青城镇大川沟村近年来畜牧养殖迅猛发展,养牛业也成为继种植业之后的另一个主导产业。去年年出栏肉牛200余头。
4、班子团结工作能力强。青城镇大川沟村村支两委是多年的红旗支部,先进集体,多次受到县委政府和青城镇党委政府的表彰。
5、村民加快村庄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青城镇大川沟村虽然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所拓展,但是由于受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多村民都自觉加入到这次大变革之中,积极参加,自觉参与。为大川沟村新农村建设筑起一道坚实的力量后盾。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3103 | 030600 | -- | 查看 大川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当城村 |
当城村位于青城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共102户,312口人,平均海拔1300米,年均气温6.9摄氏度,无霜期120天,土地肥沃,牧坡广阔,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马铃薯、谷子以及莜、荞、黍等小杂粮。其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优良,土特农产品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由于无任何工矿企业污染,因此水源土壤、空气质量较好,年产玉米80余万斤,谷子5万斤,其他杂粮约10万斤。粮食种植业、养牛业为本地的主导产业。 |
井洼村 |
青城镇井洼村,位于青城镇东北面,与河北省接壤,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全村有137户,434口人,村里人口基本上都是农业人口。村里以农业为支柱产业,无其他经济支柱。 |
新庄村 |
青城镇新庄村在和顺县东部,地处两省三县交际处。全村198户,657口人,全村耕地1780亩,以种植玉米和土豆为主。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00元,是典型的纯农业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和顺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养殖和种植具有有利的环境。 |
大川口村 |
大川口村位于青城镇南1公里处,距和顺县城50公里,县道范圪线贯穿全境,总面积约5.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36户,人口355人。这里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林牧全面发展。现有耕地980亩。大川口村所在地区属温暖干旱区,平均气温9-10℃,日均气温10℃以上,自然生态环境优美,适宜种植玉米、谷子、苦荞等养生小杂粮,大川口山大坡广,牧草资源丰富,是发展有机农业、畜牧业的特色沃地。经济总收入为111.78万元,人均纯收入2230元。 |
柳科村 |
柳科村位于青城镇西部,距离镇政府12公里。全村共95户,246口人,其中劳动力127人,耕地面积865.5亩,以种植业和养牛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农作物为土豆、玉米,牛存栏131头,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1798元。 |
石家庄村 |
石家庄位于青城镇的西部,全村有123户,347口人。石家庄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气候温暖,适宜种植核桃树,蔬菜等。石家庄村沙帽沟有赵奢垒遗址,村里修建了赵王庙,可以开发旅游业。 |
松垴村 |
松垴村共有60户、180口人,拥有耕地871亩,2007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990元。 近年来两委班子成员紧紧围绕“调优种植结构,建设粮食大村;突出育肥增效,建设养牛强村;培育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新村”的总体发展思路,咬定目标、开拓创新、强抓机遇、乘势发展,各项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农业生产重科技抓调产,以吨粮品种先玉“335”玉米种植的大面积推广,粮食总产连年递增;林业生产重植造抓管护,以实施万亩生态采摘园建设工程为主,三年内新造林1.32万亩;畜牧生产重效益抓规模,以东泰双千头育肥牛场为主,园区养牛达到1800头,年出栏肉牛4500头,创收835万元;正向天蓝、山青、水美、风清、气正、富民的目标迈进。 |
格检洼村 |
格检洼村位于青城镇西部,和顺县和昔阳县交界处,与松垴村、石家庄村毗邻。全村共23户,55口人,耕地面积226亩,主要种植玉米、豆类之类的植物。又因该地气候适宜,适宜栽植经济林,核桃树便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树种。以吴怀周为带头人创建的“金鹏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格检洼村的唯一的企业,该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路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
石掌沟村 |
石掌沟村位于青城镇政府西部,和顺县城东部,是全县第一轮扶持贫困村之一,远离207国道,种植业主要以玉米、谷子为主,养殖业以传统养牛为主。全村共41户,120口人,耕地面积270亩,幅员面积10683亩,其中林地面积6257亩,宜牧面积1533亩,人均纯收入1780元,山大坡广、牧草丰盛,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
百备村 |
青城镇百备村位于青城镇东面,距青城镇4公里。全村194户628口人,播种面积1893.5亩,存栏牛479头,人均收入2278元。 姑崖庙景区是我县旅游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姑崖天险奇观,远近闻名。近年来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百备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合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青城村 |
青城村位于和顺县东端,平均海拔1300米,属高岭山区。以农业为主,亩产1500斤,东岭河北,北岭昔阳,南岭松烟镇。青城村总人口1515人,,总户数546户,耕地面积为4170.57亩,林地是3560亩,村经济总收入364.1万元,农民所得总额330.5万元,人均收入2183元。 青城村与当城村、井洼村、新庄村、大川口村、柳科村、石家庄村、松垴村、格检洼村、石掌沟村、百备村、东窑村、大川沟村、前虎峪村、后虎峪村、神堂峪村、石叠村、大窑底村、王汴村、西沟村、赵庄峪村、石驮坪村、大雨门村、土岭村相邻。 |
东窑村 |
东窑村位于青城镇最南端,距镇政府所在地24里,全村26户,110口人,耕地面积273亩。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优美的自然条件。 |
大川沟村 |
青城镇大川沟村位于青城镇南面,距青城2公里。35户、83口人,耕地面积为273.5亩。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该村的主导支柱产业。 依据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设施节约、资源共享的原则,按照集中连片的布局理念,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发展,打造青城镇南部经济强村,并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地理位置凸显优势。青城镇大川沟村依县级主干道范疙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2、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青城镇大川沟村已完成街道主干道水泥硬化。 3、产业发展后劲迅猛。青城镇大川沟村近年来畜牧养殖迅猛发展,养牛业也成为继种植业之后的另一个主导产业。去年年出栏肉牛200余头。 4、班子团结工作能力强。青城镇大川沟村村支两委是多年的红旗支部,先进集体,多次受到县委政府和青城镇党委政府的表彰。 5、村民加快村庄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年来青城镇大川沟村虽然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所拓展,但是由于受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多村民都自觉加入到这次大变革之中,积极参加,自觉参与。为大川沟村新农村建设筑起一道坚实的力量后盾。 |
前虎峪村 |
青城镇前虎峪村位于和顺县东部,基本农田800余亩,户籍人口324人,118户,现有党员34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3.2亩,其中玉米490亩,粮食总产量114吨,其中玉米129.9吨。全村牛存栏200余头。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
后虎峪村 |
后虎峪村位于青城镇南端,距镇政府所在地24里,全村52户,159口人,耕地面积534亩。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优美的自然条件。虎谷坟是明朝尚书王云凤的墓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后虎峪村与当城村、井洼村、新庄村、大川口村、柳科村、石家庄村、松垴村、格检洼村、石掌沟村、百备村、青城村、东窑村、大川沟村、前虎峪村、神堂峪村、石叠村、大窑底村、王汴村、西沟村、赵庄峪村、石驮坪村、大雨门村、土岭村相邻。 |
神堂峪村 |
神堂峪村一共41户,128口人,77个劳动力,耕地面积1003亩,牛存栏45头。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2元。 |
石叠村 |
和顺县青城镇石叠村位于青城镇中部,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全村共有78户,203口人,劳动力109人,耕地458亩,牛存栏69头,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1875元。 |
大窑底村 |
大窑底村的名字就是以图片上的窑洞(人称“大板窑”)的方位命名的。村子在大板窑的底下坐落,因此就叫大窑底。据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次大地震,全村人都挤在大板窑避难,互帮互助渡过难关,留下了大窑底人的宽容与厚道。大窑底村位于青城镇最南端,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全村110户,468口人,农村劳动力230人,粮食生产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末,全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49亩,粮食总产20.8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33元。近年来,该村通过整理班子,培养后备干部,村、支两委班子逐步优化,党员、群众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广大群众求变、求富得愿望更加迫切。全村确立了挖掘自身优势,争取上级扶持,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自主创业,深求赶超发展,加快小康建设的发展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这一宝贵资源的优势,着力探索出一条向土地要产业、向土地要效益、以土地促增收、以土地促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
王汴村 |
王汴村位于青城镇西南部,距镇8公里,现有172户,人口548人,耕地面积1026.8亩,大牲畜存栏148头,人均收入2124元。本村有一所小学。王汴村基础设施较差,不具备区位优势,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两委”班子战斗力较强,群众自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高,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意识较强;农户居住相对集中,发展潜力较大,实施新农村建设有着较好的组织、思想、民情等基础。 |
西沟村 |
和顺县青城镇西沟村位于青城镇中部,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但道路未硬化,交通不便。全村共有26户,88口人,劳力36人,耕地247.5亩,牛存栏72,人均收入1872元。 |
赵庄峪村 |
和顺县青城镇镇赵庄峪村位于青城镇镇中12公里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青城镇镇新农村建设村。全村共有136户,486口人,劳力187人,耕地1180.5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2223元,2010年成功实现了“三网合一”。 |
石驮坪村 |
石驮坪村位于青城镇东南部,全村74户,234口人,拥有耕地面积381亩,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6.07万元,农民所得总额52.4万元,人均收入2156元,主导产业以种植为主,是典型的纯农业村。 石驮坪建村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据传说,在很久以前牛郎织女曾在石驮坪龙王庙的石板上晒身洗浴,现石翁沟里的大石板和洗浴池依然存在,悠久的传统文化赋予了石驮坪村民阔爱文艺表演的天赋,农闲之余,群众自编自 演了以小花戏、小品、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从而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在北京医院工作的李武德同志,情系家乡父老乡亲,引资金、上项目,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驮坪村立足本村村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7.43万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通村路硬化2公里和街道硬化1.249公里,实现了硬化到户,打破了路难走的瓶颈,铺通了一条沟通外界的致富之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09年,在李武德帮助下,引进资金,修建门楼,改善了以前石驮坪村的村容村貌,增强了石驮坪村的文化涵养。 |
大雨门村 |
和顺县青城镇大雨门村位于青城镇中部,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全村共有74户,220口人,劳动力101人,耕地370.5亩,牛存栏70头,2010年人均纯收入为1850元。 |
土岭村 |
土岭村位于和顺县西30公里处,距青城镇政府10公,全村201户,660人,劳动力343人,耕地面积1615.81亩,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和养牛业。目前牛存栏达到215头,人均纯收入达到2224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