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落村是昔阳县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夏商建“洛”国,春秋改国号“赤狄东山皋落氏”,东汉建安二十年为“乐平”始祖。南北朝时期首设“镇”,由镇都大将守兵备御;隋开皇十六年库城置东山县,皋落又设“镇”,由镇将领兵守城,兼治里、党事;金兴定四年正月皋落升“皋州”,州下再复“镇”,辖十八所,以镇将綰军而兼刺史、太守之任;清初,仙游乡昔阳都再复皋落古镇,成为以工商活动为主,在居民区设置的基层行政区域单位。民国三年皋落设皋川乡后,历设县、镇、乡级党政机关单位。1984年8月恢复皋落古镇后,皋落村始终是以工商活动为主的集市贸易中心。
皋落全村1166户,2616口人,耕地面积6820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98元。农业为主,林牧副业为辅,工商摊点铺面120余家;中心卫生院,农村卫生室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日间照料中心使低保、五保户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镇办中学、村小学、幼儿园在校生共560人;邮政、通讯、信用网点齐全;文化室、党史展览室、文化广场、礼堂、舞台、艺术表演团体等应有尽有,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图书室存书1.8万余册。手机、电脑、电器、太阳能热水器、家庭轿车等进入农家,居住环境优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孝敬长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传统代代相传。这就是如今古镇的真实写照。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4101 | 030600 | -- | 查看 皋落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柳沟村 |
柳沟村位于皋落村西南9公里处,西、南与赵壁乡东峪村为邻,东、北与库城、碧霞观村接壤,地理位置东经113°5’,北纬37°3’,海拔1300米。全村210户,565口人,耕地面积2249亩,林地面积2471.4亩,是一个纯农业村。该村四面环山,山川秀丽,土地肥沃,交通便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党的惠民政策的逐渐加大,柳沟村的面貌和人民生活不断发生着变化。近年来,村两委先后筹资完成了全村的街巷硬化、村级活动室维修、文化广场建设、人畜饮水等项工程,不断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发展优质核桃500亩,整理土地200亩,为产业发展积蓄了后劲。 |
西庄村 |
西庄村地处皋落村以西2华里,东靠皋落,南邻桃躯,西连青岩底,北接西沟,地理位置东经113°52′,北纬37°30′,海拔1300米,辖区总面积5401.9亩。村内无任何矿产资源,是一个纯农业乡村,种植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全村共有131户,350口人,耕地面积835亩,林地面积2071.5亩,2009年经济总收入197.2万元,人均纯收入3497元。 改革开放以来,西庄村民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面貌有很大的改观,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西庄村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指导,大力实施多项惠民工程,助推新农村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大对玉米种植的科技投入,确保了全村粮食的稳产高产;2002年西庄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了150亩耕地退耕还林,栽植优质核桃4500余株,已成为村集体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03年10月西庄村率先在全镇完成了道路硬化工程,水泥铺设了通往皋落村的1.3公里道路,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随后又对全村的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2008年西庄村总投资4万元,实施亮化工程,在全村主要街道共安装了太阳能路灯8盏;2008年西庄村新建200立方水窑一座,家家户户安装了水表,村民吃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展望未来,发展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勤劳善良的老区人民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
东沟村 |
东沟村位于皋落村以东1公里,东连寨背,西靠皋落,地理位置东经113°52′,北纬37°30′,海拔1300米,辖区总面积7401.9亩,村庄占地面积131.6亩。村内无任何矿产资源,是一个纯农业乡村,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全村共有189户,510口人,耕地面积902亩,林地面积4489.5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东沟村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08年,村两委出台优惠政策,建成户用沼气26户。2009年,争取国家专项资金27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另一方面,着眼长远,积极开辟增收渠道。2007年,筹资10万元,在村东南木峪沟规划实施了500亩连片核桃干果经济林工程,栽植核桃苗木1万余株。2007年,在村两委扶持村民王录美建起了总占地面积1260平米的蛋鸡养殖场,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基本占领了皋落镇的鸡蛋市场。2009年,由大学生村官领办的肉兔养殖项目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 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37.1万元,人均纯收入3490元。全村人民一定会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
西沟村 |
西沟村位于皋落村西北1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皋落、西庄、青岩底、车寺为邻,地理位置东经113°28′,北纬37°29′,海拔1300米。全村共有113户,318口人,有劳动力98人。耕地面积687亩,林地面积826亩,是一个纯农业村,以种植玉米为主。 2009年经济总收入166.5万元,人均纯收入3465元。 通过全村人民多年的不懈努力,西沟村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先后筹资硬化了街巷,完善了人畜饮水工程,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室。狠抓农业科技投入,实现了玉米的稳产高产。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一个干净、整洁、祥和、文明,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呈现在人们面前。 |
车寺村 |
车寺村位于皋落村以北 2.5公里,东邻北岩,南接皋落,西靠罗家井,北连闫庄乡台上村,地理位置东经113°55′,北纬,37°29′,海拔1300米。全村共415户,1100多人,耕地面积3112亩,林地面积19046.7亩,是一个纯农业村。2009年经济总收入643.4万元,人均纯收入3567元。 近年来,车寺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致力于全村的可持续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筹资完成了皋落至本村4公里水泥路,硬化街巷4000米。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完成了人畜饮水安全解困工程。园林村建设成效明显:投资20万元,在村东、村北滩地和水库河滩连片栽植杨树用材林1000亩,6万余株;完成村口至寨上通道绿化1.5公里,街巷绿化300米,四旁植树3000株,整建花池400平米,各类苗木栽植总类达到7万多株。另一方面,扎实抓好全村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近几年,车寺村在巩固好玉米种植的基础上,把精力放在发展干鲜水果上。投资7万元,在邢底岩集中连片栽植核桃干果经济林500亩,2万多株;投资10万元,在北坡等处连片栽植苹果经济林500亩,3万多株。同时与河北技术人员合作,大力设施苹果套袋技术,大大提高了苹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目前,全村苹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500亩,核桃干果经济林500亩,杨树用材林1000亩,实现了人均2亩经济林和1亩杨树林的标准。车寺村成为我镇真正的林业产业化大村。 |
罗家井村 |
罗家井村位于皋落村西北6公里,东与西沟村为邻,南和青岩底接壤,西连闫庄乡陈村,北靠闫庄乡东庄村,地理位置东经113°53′,北纬37°21′,海拔1200米。全村共70户,181口人,耕地面积765亩,林地面积414.2亩,属纯农业村,以种植玉米为主。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2.7万元,人均纯收入3579元。 近年来,村两委立足实际,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全村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在村坡边地栽植优质核桃100亩,经济效益初步显现。多方筹资水泥硬化了本村至赵库线干道1公里道路,硬化了村内主要街道。2008年,通过不懈努力,发展成为园林村:在村西河堰开辟100亩非耕地栽植杨树8500棵,在村北以及贾令道栽植杨树2000棵。对村内两条大街进行全方位绿化,栽植杨树300棵、白皮松2棵、槐树100棵、地柏15棵。2008年以来,罗家井村坚持不懈地抓环境卫生整治,干净、绿色、奋发进取成为罗家井村的标志。 |
青岩底村 |
青岩底村位于皋落镇西北4公里处,赵库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208户466人,耕地面积1360亩,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2014年人均收入达6540元。 青岩底村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优美。山上种核桃树,地下有泉水,村内有青老年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图书室、百货小超市。新农村建设以来,村两委锐意进取,连续几年大力度投入公共事业,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2010年建起村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广场并安装健身器材。2011年在公路两侧筑挡墙石墙1000多米,修起老年活动室,维修了古庙,重修人畜吃水潜流。2012年将村内街巷全部硬化,改造村民厕所62户,绿化小公园2个。2013年打拦河坝30余米,维修村委会办公室7间,文化活动室9间。2014年净化水井一眼,潜流一个,保证了人畜饮水正常使用。同时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环境保洁日常化,环境整治效果明显,村民居住幸福感强。201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市级环境生态治理先进单位,县级环境卫生整治先进村等称号。 |
皋落村 |
皋落村是昔阳县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夏商建“洛”国,春秋改国号“赤狄东山皋落氏”,东汉建安二十年为“乐平”始祖。南北朝时期首设“镇”,由镇都大将守兵备御;隋开皇十六年库城置东山县,皋落又设“镇”,由镇将领兵守城,兼治里、党事;金兴定四年正月皋落升“皋州”,州下再复“镇”,辖十八所,以镇将綰军而兼刺史、太守之任;清初,仙游乡昔阳都再复皋落古镇,成为以工商活动为主,在居民区设置的基层行政区域单位。民国三年皋落设皋川乡后,历设县、镇、乡级党政机关单位。1984年8月恢复皋落古镇后,皋落村始终是以工商活动为主的集市贸易中心。 皋落全村1166户,2616口人,耕地面积6820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98元。农业为主,林牧副业为辅,工商摊点铺面120余家;中心卫生院,农村卫生室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日间照料中心使低保、五保户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镇办中学、村小学、幼儿园在校生共560人;邮政、通讯、信用网点齐全;文化室、党史展览室、文化广场、礼堂、舞台、艺术表演团体等应有尽有,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图书室存书1.8万余册。手机、电脑、电器、太阳能热水器、家庭轿车等进入农家,居住环境优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孝敬长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传统代代相传。这就是如今古镇的真实写照。 |
碧霞观村 |
碧霞观村地处皋落镇的西南角,西、北与赵壁乡的红山、梨园掌接壤,东、南与本镇的库城、柳沟村为邻,四面环山,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东经113°51′,北纬37°29′,海拔1300米。全村共142户,393口人,耕地面积1340亩,林地面积2311.6亩,属纯农业村。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5.3万元,人均纯收入3471元足。 改革开放以来,碧霞观村的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村民们感受到了生产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村两委克服诸多困难,先后水泥铺设了本村至柳沟村的2公里道路,村口建起了牌楼;2008年,投资3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村级组织活动室,硬化了村活动广场;2009年,村民自发投资投工在村广场建起了文化舞台。在此基础上,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同时,村两委一直在调产上做文章,先后发展优质核桃700亩,栽植杨树200亩,育苗100亩。碧霞观村村小、人少,却干净、整洁,充满生机和活力。 |
南北岩村 |
南北岩村位于皋落村以东15公里处,由原来的南岩、北岩两村合并而成,东与河北赞皇县接壤,南与东沟村相邻,西与寨背、车寺两村相连,北靠闫庄乡河上村,地理位置东经114°1’,北纬37°27’,海拔1200米。该村四面环山,山高林茂,景色宜人,旅游景点和人文典故颇多。全村116户,262口人,耕地面积718亩,林地面积36727.9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725元。 近年来,全村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先后实施了通村道路硬化、沼气建设、村级活动室建设、村级卫生室建设等项工程。特别是2010年6月开始实施的北岩自然村避险搬迁工程,总投资60.74万元,现已接近尾声。二是旅游开发成效显现。积极引资加强对本村黄庵垴的整体开发,使之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闻名景区。 |
铺上村 |
铺上村地处昔阳东南边陲,太行山高地——白羊山巅,皋落村东南11公里处,东与河北省内邱、邢台两县接壤,南与和顺县青城镇为邻,北靠本镇库城村,由原来的铺上、圪塔店两村合并而成,地理位置东经113°57’,北纬37°22’,海拔1670米。全村229户,627口人,耕地面积2161亩,林地面积17077.3亩。该村四面环山,林木茂盛,气候寒凉,交通便利,昔邢公路由此入冀,是远近闻名的马铃薯专业种植村。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002元。 经过全村世代人的努力,铺上村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先后实施了街巷硬化、村级活动室建设、沼气建设等项工程,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在产业发展方面,紧紧依托本村实际,积极发展优质马铃薯种植、肉牛养殖及交通运输,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库城村 |
库城村位于县城东南70里,有着3000余年的建村历史,清代即以“库城镇”命名。这里曾作为汉代兵营仓库、隋代东山县治、金代皋州城池、明清商贾重镇而久负盛名。 抗战时期,这里作为昔东县委的最后一个所在地,指挥县城解放在此,召开第一次参议会在此。库城村以其独特的历史贡献,彪炳于昔阳革命史册。 改革开放以来,库城村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围绕农村发展,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业、猪羊养殖业、汽车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新建学校、硬化村路、建新舞台、新建村委办公楼和幼儿园、建设村中公园等等,新农村建设成效斐然;维修凌云阁、古戏台,重修观音堂、老庙,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
簸箕洼村 |
簸箕洼村地处皋落村以南5公里处,白羊山脚下,东与河北省内邱县接壤,南与本镇铺上村相邻,地理位置东经113°25’,北纬37°53’,海拔1500米。全村152户,436口人,耕地面积1224亩,林地面积2060.4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881元。近年来,村两委积极依托上级的优惠政策,先后实施了通村道路铺设、街巷硬化、沼气建设、村级活动室建设、人畜饮水等项工程。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了优质核桃树种植和圈舍养羊等项工程,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
马蝉咀村 |
马蝉咀村位于皋落村以南5公里处,东连河北省内邱县,南接本镇簸箕洼村,西靠本镇南庄村,地理位置东经113°25’,北纬37°52’,海拔1350米。全村62户,171口人,耕地面积1146亩,林地面积1917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党在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全村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万元,人均纯收入3821元。 |
南庄村 |
南庄村位于皋落村以南6华里处,东接簸箕洼,南邻库城,西连桃躯,地理位置东经113°28’,北纬37°54’,海拔1350米。全村337户,929口人,耕地面积2546亩,林地面积4281.6亩。近年来,村两委克服诸多困难,先后实施了街巷硬化、人畜饮水、沼气建设、村级活动室建设、景点小花园建设等项工程,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核桃种植和养殖业,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81元。 |
寨背村 |
寨背村位于皋落村以东4公里,东连南北岩,南接小东峪,西靠东沟,北邻车寺,地理位置东经113°35’,北纬37°20’。全村81户,211口人,耕地面积770亩,林地面积23521.5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753元。 近年来,村两委克服村小人少,资金缺乏等诸多困难,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街巷硬化、人畜饮水、沼气建设、村通水泥路、村通广播电视等项工程,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以来,村两委积极引资对本村杨赵河进行旅游开发,已初步建成了集旅游、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成为全镇旅游业的一张新名片。 |
小东峪村 |
小东峪村位于皋落村以东15华里处,东连河北赞皇县,南接河北内邱县,西靠寨背,北依南北岩,地理位置东经113°50’,北纬37°26’。该村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峭壁林立,翠柏满坡,风景宜人,民心淳朴。全村68户,162口人,耕地面积727亩,林地面积12218.9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新一届两委班子,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一方面致力于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实施了村通水泥路、人畜饮水、村通广播电视等项工程;另一方面致力于村民的增产增收,先后在河滩栽植杨树100亩,投资50万元建成50头肉牛养殖场和100头野猪养殖场各一个,初步见到成效。 |
桃躯村 |
桃躯村位于皋落村以西4公里,南与库城接壤,北与闫庄乡张家庄村为邻,西与赵壁乡东丰稔村相邻,距赵库公路主干道3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17°52′,北纬37°26′,海拔1250米,四面环山,土地肥沃,发源于白羊山涧的季节河穿村而过,将整个村分割成河东、河西两片。全村共279户,863口人,耕地面积2617亩,林地面积2912.7亩,是一个纯农业村。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39.5万元,人均纯收入3421元。 近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桃躯村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富民政策,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争取国家专项资金,重新砌筑1200方水窑一座,彻底解决了困扰全村多年的人畜饮水问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成了本村至库城村的3公里水泥路。村两委在抓好玉米种植的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先后建成千头猪场1个,500头猪场两个,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渠道。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