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安阳沟村概况
里安阳沟村位于县城东15公里处,全村346户,1031口人。全村处于狭长的山谷之中,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乏(山多地薄)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耕地1185亩,其中低产田980余亩,又无其它副业,是典型的纯农业村。
这里的乡风纯朴,人民更是乐观向上,勤恳劳作。这样的恶劣环境造就了里安阳沟人民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的个性。优越的人文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国著名的农民作曲家史掌元老先生就诞生在这片文化乐土上,为这里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
顺应形势,我们深度发掘,打造“史掌元文化”。修建了8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翻修装饰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礼堂,以此来活跃全村群众文化,使村里充满乐观和积极的生气。此外村两委维修学校、置办设备、刷新礼堂、新成立了史掌元文化展览室、翻修屋顶570多平米、硬化文化广场和整修农民群众艺术表演舞台300多平米,又接入党员先进性教育宽带网络,刷新党员信息平台,增加党员受教育的机会,了解更多的科技创业知识和富农惠农政策。
这里的自然条件差,尤其是水源问题的解决,特别困难。2007年,通过上级省、市、县各部门的支持和多方面协调牵线搭桥,争取到新加坡连氏慈善发展援助组织的鼎力相助,大搞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这项工程投资110余万元,其中争取到连氏援助资金85.7万元,自筹资25万余元,新建水窑110余眼,维修200多眼,新筑集雨场320余个,集雨场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该工程的完工,基本实现了家家户户有一眼水窑,解决了全村1100余口人,100多头大牲畜的日常饮用水困难的问题,这将给里安阳沟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里人居生活虽主要靠种植农业和在外务工所得维持,但人们天性乐观态度再一次征服了生活得困境,相信在里安阳沟人民面前什么困难都将变得渺小,什么困难都将变得那么微不足道;相信更多个史掌元会在这里展开梦想的大门;相信这里会飞出更多的金凤凰,里安阳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4201 | 030600 | -- | 查看 里安阳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瓦邱村 |
昔阳县界都乡小瓦邱村全村800多人,256户,4个村民小组,耕地1600亩,山多地少石多,有自己的千米地下水,现有支委5人,村委3人,是一个绿色、文明、礼貌、和谐、交通便利的园林村。 该村是典型的纯农业村,生产条件底下,耕作以传统的玉米、谷子为主,真所谓是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 |
克老会村 |
一、地理位置 克老会村地处松溪河畔,位于昔阳县城南,昔九公路往东约10公里处,东距界都乡政府5公里,西界马家峪村1.5公里,交通便利。 二、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 克老会村属中部侵蚀堆构造低中山盆地,以斜列张扭性正断层及北东向的褶曲为主,由于克老会地处黄土高原属土石山区,总的地形呈现为山岭沟谷相间,山高坡陡,纵横交错,起伏不平,地势西高东低。 2、气候自然资源 (1)气候 克老会对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收冷暖空气交替影响,一年四季分明。 (2)土地 克老会村总土地面积为1380亩,其中,耕地1149亩,退耕还林231亩。 (3)水资源 克老会地下水资源奇缺,村东虽有松溪河流过,却为季节性河流,一年多半时间干涸见底,每到夏季7、8月间大雨来临,山洪暴发,直泻而下。 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克老会村人口多,耕地少,粗种薄收,以粮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滞后,全村265户832人。其中青壮年占三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1亩。主要经济来源靠传统农产品种植和外出务工取得收入。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稳步实施及农民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在狠抓农业的同时,又大力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并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园林村建设。 在完成“户户通水泥路”工程后,于2006年投资20余万元建成了文艺活动舞台,大大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2007年,投资150余万元新扩建了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小学一座,解决了我村以及周边3个行政村上学难的问题。2008年,为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我们又投资了数万元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设立垃圾清运点,栽植树木千余株,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县乡两级的全力支持下,我村逐渐发展了一批中小规模的专业生猪养殖合作社,其中千头猪场1个,500头猪场2个,百头猪场3个,进而带动全村的沼气建设,为新农村的“三改”夯实了基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新农村越建越美丽,越来越富裕! |
前安阳沟村 |
前安阳沟村地处松溪河畔,位于昔阳县东12公里处,全村共有220户, 793人,耕地面积1674亩。山多地少且十年九旱是其主要特点。农业生产条件低下,自然灾害频繁,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主要作物有玉米、谷子等。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惠农政策的稳步推进,我们实施了水泥路村村通工程,解决了以前出门难、行路难的问题,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我们大搞环境整治,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一系列健身器材,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投资6万元建起了村级卫生室,方便了群众就医,改善了村民的医疗条件。投资5万余元实施了园林村绿化工程,实现了前安阳沟村的绿化、美化、亮化,新农村建设 |
里安阳沟村 |
里安阳沟村概况 里安阳沟村位于县城东15公里处,全村346户,1031口人。全村处于狭长的山谷之中,地理环境恶劣,土地贫乏(山多地薄)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耕地1185亩,其中低产田980余亩,又无其它副业,是典型的纯农业村。 这里的乡风纯朴,人民更是乐观向上,勤恳劳作。这样的恶劣环境造就了里安阳沟人民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的个性。优越的人文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国著名的农民作曲家史掌元老先生就诞生在这片文化乐土上,为这里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 顺应形势,我们深度发掘,打造“史掌元文化”。修建了8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翻修装饰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礼堂,以此来活跃全村群众文化,使村里充满乐观和积极的生气。此外村两委维修学校、置办设备、刷新礼堂、新成立了史掌元文化展览室、翻修屋顶570多平米、硬化文化广场和整修农民群众艺术表演舞台300多平米,又接入党员先进性教育宽带网络,刷新党员信息平台,增加党员受教育的机会,了解更多的科技创业知识和富农惠农政策。 这里的自然条件差,尤其是水源问题的解决,特别困难。2007年,通过上级省、市、县各部门的支持和多方面协调牵线搭桥,争取到新加坡连氏慈善发展援助组织的鼎力相助,大搞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这项工程投资110余万元,其中争取到连氏援助资金85.7万元,自筹资25万余元,新建水窑110余眼,维修200多眼,新筑集雨场320余个,集雨场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该工程的完工,基本实现了家家户户有一眼水窑,解决了全村1100余口人,100多头大牲畜的日常饮用水困难的问题,这将给里安阳沟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里人居生活虽主要靠种植农业和在外务工所得维持,但人们天性乐观态度再一次征服了生活得困境,相信在里安阳沟人民面前什么困难都将变得渺小,什么困难都将变得那么微不足道;相信更多个史掌元会在这里展开梦想的大门;相信这里会飞出更多的金凤凰,里安阳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南界都村 |
南界都村位于县城东16公里,地处省道公路榆赞线与界李公路交汇点,双向环县城的公交车绕村现而过,是一个山区纯农业村,全村389户,1031人,劳力361人,耕地面积1980亩,70﹪为山地,全部为旱田。 近年来,村里硬化了大街小巷14000平方米,并修建休闲广场,占地2400平方米,内有蓝球场,大型健身器材等,又先后创建了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及锣鼓队。 南界都村过去就是一个文化村,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现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九处,具体有观音庙、大王庙、文笔塔、南阁、观音阁、神房、古戏台、王氏宗祠、程氏宗祠。传统文化有八音会、面塑、锣鼓、舞蹈、曲艺等。水泥路实现户户通以后,全村群众开发旅游文化挖掘传统群众文化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我们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紧跟时代步伐,大搞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南界都村的村容村貌大有改观,农民生活不断提高。 |
柏叶底村 |
柏叶底村位于昔阳县东部,属界都乡。在榆赞线南,全村共有231户,636口人,耕地面积1200余亩,大小牲畜100余头。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柏叶底村两委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工作,着眼于改善民生,着力狠抓安全稳定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科学养殖规模化、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化。 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村两委奋力拼搏带领全村群众完成了51户,217口人的避让搬迁工程,修缮了破旧的房屋,使全村人住有所居;投资修建了水井和蓄水池,解决了全村的饮水问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完成造地163亩,修筑拦坝400米,已建成使用;园林村的建设,美化了村庄,净化了环境,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变;经过环境卫生的整治,沿街设立了垃圾池,有专人管护和清理卫生,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新建的组织活动场所,为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了场所;设计新颖的群众文艺舞台别具一格,独具匠心,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焕然一新的文化广场促进了群众文化建设的悄然兴起,群众生活的日益多元化。万头猪场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无偿为农户提供仔猪和技术服务,辐射带动全村发展沼气加养殖的绿色生态循环经济连片散养,倾力技术打造生态养殖示范村。同时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西菜东果”战略,大力发展三百亩核桃经济林,进一步推进柏叶底村转型发展。 在昔阳县“大动作、大发展、大变化”为主题的浪潮推动下,柏叶底村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不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使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进一步改观。 |
达井村 |
达井村位于昔阳县东20多公里处、界都的东北方。全村共有270余户,常住人口达500人。全村土地面积138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550亩。耕地多为梯田和沟地,较为贫瘠。 山多地少且十年九旱是其主要特点。无其它工副业,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低下,耕作以传统的玉米、谷子为主,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其次外出务工人员多达231人,主要从事建筑业和煤炭业。 目前,村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吃水,主要靠储存“天雨”维持,虽然大部分农户修建了水窖,在雨季储存雨水以供日常生活所用。但界都乡历来十年九旱,雨季降雨量较少,致使村民的储水有限,大多时候用水紧张。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一些惠农政策的稳步推进,我们实施了水泥路村村通工程,解决了以前出门难、行路难的问题,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我们大搞环境整治,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一系列健身器材,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力改善。 |
石门村 |
石门村位于昔阳县东20多公里处、界都的东北方。全村共有453人,203户。常住人口200余人,且多为中老年人,大多年龄在60岁以上。全村土地面积470亩,土地多为梯田和沟地,较为贫瘠。 山多地少且十年九旱是其主要特点。无其它工副业,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低下,耕作以传统的玉米、谷子为主,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其次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业和煤炭业。 目前,村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吃水,主要靠储存“天雨”维持,虽然大部分农户修建了水窖,在雨季储存雨水以供日常生活所用。但界都乡历来十年九旱,雨季降雨量较少,致使村民的储水有限,大多时候用水紧张。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一些惠农政策的稳步推进,我们实施了水泥路村村通工程,解决了以前出门难、行路难的问题,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时,我们大搞环境整治,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一系列健身器材,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力改善。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两委的带领下,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村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甜蜜! |
西固壁村 |
西固壁村位于松溪河的东边,风景优美,山水秀丽,自然条件良好。全村共有789口人,耕地1513亩。两边岩石层层,周围有较肥沃的土壤包围,形成了很自然的保护层,自然是农民种植的好条件,又是护村固地的天然结构,故称西固壁村。北边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硬化道路1500米直达两岔掌村。那里山高地肥,山下到处都是层层良田,土地由山包围,形成了很自然的盆地梯田。村中街道整齐,大街小巷都已硬化,十分平整。出行方便,老人小孩喜笑颜开,儿童玩具汽车、飞机、轮船均在街上玩耍起来,不次于城市。早晚热闹非凡,莺歌燕舞,笑声不断。村前是良田肥沃,旱涝保收。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大力发展养殖业,依次办起了鸡场、羊场,大大调动了村民养殖积极性。从而使单一的种植农业发展成现在的农业、养殖、运输齐头并进,群众的收入逐步提高,生活日益改善,一年四季人们都沉浸在幸福与欢乐之中。 |
北界都村 |
北界都村地处松溪河畔,位于昔阳县城东15公里处,是界都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523户,总人口1251,耕地面积为2257亩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该村山多地少且十年九旱是其主要特点。无其它工副业,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低下,是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耕作以传统的玉米、谷子为主。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一系列惠农惠民政策的稳步实施,及农民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在狠抓农业的同时,又大力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并大搞基础设施、园林村建设。 在完成“户户通水泥路”工程后,又建成了占地2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内设蓝球架、体育健身器材等,大大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为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我们又投资近万元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使村容村貌焕燃一新。与此同时,还不断引深廉政文化进农家活动,以“一街+一场”为载体,开展了廉政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一街”就是北界都村由西向东的主街道,建成了廉正文化一条街,“一场”即活动广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倡导下,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进行村的环境大整治,盆景一条街初具规模,打造了一条2公里的绿色长廊。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新农村一定会越建越成功,越建越美丽! |
马家峪村 |
马家峪村位于昔阳县城东10公里处,松溪河北岸,全村共139户,拥有人口550人,耕地面积682.27亩,人均1.24亩,共有劳动力312个,全村总收入1943元,人均收入2453元,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马家峪村,属昔阳县界都乡管辖,自然条件极差,自然环境历来是十年九旱,加之土地极薄,资源贫乏,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的实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村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除农业投工外,其余剩余劳动力主要靠外出打工来增加收入,孩子上学,成人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村民素质差,各方面知识淡薄,精神文明、物质生活都远远赶不上时代的发展,农民增收依然很困难。 |
长岭村 |
长岭古村,坐落于山西省中部东境,太行山西麓,东经113°53′,北纬37°35′。环山叠翠,僻静风雅,土地肥沃,草木丛生。东南有海拔1350米的云南垴,东北有海拔1282米寨垴山,两山夹有笔架山,恰似躺着沉睡的老人。南有庙眼沟原始森林,山势形如太师椅环抱村庄。北有沟壑梯田,西有通往榆贊省道。 东山足下有天然矿泉水,供给人们日常生活用水。西坡底下有206米的深井水,水溶岩发育,储水量丰富,灌溉田地。村里有一条沟谷季节性河流,从东向西流入松溪河与呼沱河汇合。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约在600毫米,无霜期120天,适宜农业发展。 村庄建于寨垴山底部西下的一条长长黄土蛾眉大岭上,顾名思义长岭村。村庄地形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形似一条长龙,有“龙岗”“龙脉”之说。村落依山而建,与地形有机结合、呈阶梯状,属典型的山地四合院型制。整体建筑雄踞在整个一面向阳的坡上,由西到东,大大小小、错落有致排列,中部为集中连片的传统建筑区,约占全村建筑的65%,东部、西部为新旧建筑结合区,其中古建筑占65%。古建筑融封闭性、等级性、坚固性、审美性为一体,属多进式山地四合院,院院相通、院院不同、高低错落、别有韵味。 古建筑群。串珠式对称四合院,17处古老四合院落——陈家大院,既独立又相通,高低错落、鳞次栉比。院落有的为层楼式建筑,有的为多进式建筑。层楼式建筑下层为出檐青石碹窑,上层为砖木结构房屋;多进式建筑,花墙、闪屏相隔,厅堂厢房分明。厅堂楼阁的房屋多为三间、五间、七间,厅堂石碹窑多为三孔;厢房多为三间,厢窑多为一孔一门两窗,也有门窗连体的爬头框或三线框。院落多呈“工”字形,人们进出院落行闪屏门,上下院落步普通台阶与“品”字台阶。12个古建筑大街门,样式各异,大气规整。其民居尽管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如今大部分院落依旧保存完好,保持着当年的风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保留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遗产。那石雕、砖雕、木雕令人赏心悦目,那风格各异的建筑制式让人心旷神怡! 建村历史。始建年代无准确资料考证,但从地名、出土文物和老一辈人的传说,大约在商代春秋战国村期就有人在此地安家落户,姓氏有张、王、李、赵、贾、郝等(现陈姓占90%,还有张、翟二姓及李姓),现有人口600左右。从村现存的《重修观音堂记》石碑追溯建筑年代,明万历十二年。 文化教育。《陈氏家乘》记载,明朝万历癸酉年(公元1573年)陈氏迁入长岭村,三世已有生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长岭村斐文学校成立,私塾改为学堂制。清代顺治年间村人陈国柱生员,康熙年间村人陈光先乡饮介宾,乾隆十八年,村人陈献章国子监,御赐《兰台虚左》匾额,邑人例赠征仕郎。道光年间,陈大来拔贡,翰林园待诏。陈致君太学生,与陈致麟共同开办长顺号,陈旌来、陈麟来、陈致唐太学生。清光绪34年陈屏义武童加赠寿官,敕封《硕德遐龄》匾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戏班,“实好班”山西梆子,改革开放时发展到村晋剧团。还有武术(俗称武故事)、老迓鼓、古乐队(俗称王八、先生)、元宵节社火等。 文化古迹。云南垴山上壑沟有牛圈多处,寨垴山中腰有残留的古城墙,山角下有双井寺庙,村南面有北庙,院落格局及地基还在;村里有官坊、关武庙,保存完好,风貌犹存;文昌阁、虫王庙、五道庙、山神庙、牛王庙,小张柱、场垴的仙神庙,皆已破坏。每年各庙有自己的节日,届时搞文娱活动过庙会。村官坊东面、南面各有旱池一个。村通往南道架石桥一座,官坊西侧有贞节牌楼一座,麻地有双斗旗杆石牌楼一座,现仅残存。 长岭古村以神奇的自然景观,古老的建筑群,吸引着来自各地寻幽探古的游客,但是传统建筑,年代久远,经历战争、文革破坏,加之近年来多数房屋无人居住。太行山深处传统村落的一颗璀璨明珠渐渐暗淡,拯救传统村落时不我待。 |
南沟掌村 |
南沟掌村隶属于界都乡,位于界都乡一道山沟中。村里共有村民88户,237人,耕地面积577亩。 这里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灾害严重。但是,自强不息的南沟掌村民看到村里的这种现状后,自发地进行驾驶技术、养殖技术等培训,学习新的生存技术,以维持生活、学习的需要。自此,南沟掌村村民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增加。 近些年来,在上级的领导关怀下,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南沟掌村修起了近3里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多年出入不便的难题。同时,又发展起了新型能源利用工程,全村55%的村民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清洁、卫生、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解决了常年烟熏火燎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南沟掌村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村民们艰苦奋斗、勇于吃苦的精神支持下,南沟掌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发得稳健。 |
联中峪村 |
昔阳县界都乡联中峪村共57户, 200口人,人均耕地2亩。是典型的纯农业村,该村三面环山,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 吃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体村民,为了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难,水不卫生的问题,去年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重新修建蓄水池,人蓄饮水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由于村小没有学校的原因,上学的儿童不得不到外地求学,导致村子里居住的都是一些五六十岁的老年人,虽然如此,但这里的农民非常淳朴,对生活仍然充满着美好的希望。近年来他们不甘落后,各项工作力求创新,组建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多次参加乡级文艺汇演,并取得了好的成绩。他们还发展新能源沼气建设、园林村绿化等工作,全体村民的生活非常活跃。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联中峪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
团前庄村 |
团前庄村是界都乡一个人口数仅有390人的村庄,耕地面积852亩,人均2.2亩,以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等高耐旱作物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不高。 为了解决村民生活水平不高的难题,村两委积极寻求发展机遇,发动群众外出务工。至此,村内共有各种外出务工人员110人,大大带动了村民致富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村民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外出务工人数之多,务工时间之长,成为团前庄村的一大特色。 在狠抓农业发展的同时,为解决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沟通不便利的难题,村两委班子经过努力四方筹措资金,村民投工投劳3000多个,终于将团前庄村到大瓦邱的3.5公里的土路修筑成了水泥路;在此基础上,还将村内主要街道硬化,实现了“水泥路村村通”和“户户通水泥路”的目标,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出行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村两委换届后,在新班子的带领下,新修了村委办公室、农村医疗保健室,扩建了农村 |
团大庄村 |
团大庄村位于界都乡瓦邱沟内,全村共有106户,285人。耕地面积仅有760亩,且多属于贫瘠的二坡地,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且粗种薄收,以种植高耐旱的玉米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滞后。所以,为了维持日常生活,村民多数在农闲时候外出打工以赚取金钱。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落实,我村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兴建沼气,饲养种猪,农民知识不断增加,在狠抓农业的同时,为解决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沟通不便利的难题,完成了“户户通水泥路”和“亮化”工程以及环境卫生整治等。使人们生产、生活便利了很多。 团大庄村村民勤劳、质朴、乐于奉献,精于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在村两委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团大庄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远,开创团大庄建设新的局面。 |
团里庄村 |
团里庄村简介 团里庄村位于界都乡东南方向15公里处,是“团三庄”的后部腹地。全村90户居民,260口人,耕地面积580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团里庄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解决了居民生活之本的饮水问题。团里庄多年以来一直饮水困难,水资源匮乏,更加之天多旱水雨,人畜吃水难以保障。为此团里庄村两委征求采纳全村意见,争取多方资金,下决心解决饮用水问题。先后动员并帮扶村民各自修建起了储水水窑,保证了各家各户的集水,节水。随之在村内建成了人畜饮用水储水池,能够保证至少七十年的使用期。彻底解决了村里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其次,由于团里庄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极不便利。村两委审时夺势,立足长远,带领全体村民打通了封闭多年的山路,铺筑了水泥路。道路通,百业兴。之前偏僻难走的劣势,随着道路的施工建成,东与闫庄乡峰洼村,西与赵壁乡南峪村,南与闫庄乡闫庄村,北与界都乡南沟掌村全部贯通。 |
前车掌村 |
前车掌村村情概况 前车掌村位于界都乡与东冶头镇交界处,距县城22公里,全村总人口343人,共102户,耕地总面积为386亩,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种植及农民外出务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90多人,属典型的纯农业村。 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发动群众,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办法,经过集资捐物,投入义务工,自筹石料等多种渠道,不仅实现了村村通,使一条平整而光滑的致富路铺到了村里,而且大街小巷都实施了硬化,彻底改变了村民出行难的状况。饮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体村民,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难,村主干动员全体村民,实施了户户打水窖工程,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基本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建起了文化活动场所,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沼气工程,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养殖业,农民的经济收入及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
里车掌村 |
里车掌村村情概况 里车掌村位于界都乡东面的边界处,由里车掌和鸽堂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临近东冶头镇,距县城23公里,全村总人口376人,共125户,耕地总面积为693亩,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种植及农民外出务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90多人,属典型的纯农业村。 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发动群众,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办法,经过集资捐物,投入义务工,自筹石料等多种渠道,不仅实现了村村通,使一条平整而光滑的致富路铺到了村里,而且大街小巷都实施了硬化,彻底改变了村民出行难的状况。饮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体村民,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难,村主干动员全体村民,实施了户户打水窖工程,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基本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建起了文化活动场所,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沼气工程,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养殖业,农民的经济收入及生活质量逐年提高。我们坚信,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里车掌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
东峪村 |
东峪村地处昔阳县城东部。东邻冶头镇井上村,西走五公里邻榆赞公路,全村人口450人,耕地600亩,境界轮廓呈东高西低的长方形,地形比较复杂。崎岖不平的地面是高原的典型特征。 本村位置靠东部,多谷故得名为东峪村,建村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迄今为止有五百年的历史。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祖国伟大的解放事业,村里优秀的青年积极参军,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昔阳县志》一书里面记载着我们村战争年代牺牲烈士的英名,他们的事迹在后人的心目中树立了伟大的形象,值得我们引以为豪。 村东依高山而座,此山名多掌垴。在山脚下有一泉水井,村民们的生活用水就来自于此井。井身很浅,只有几米,水流量很少。在风调雨顺、雨量充沛的时候,生活用水相对可以解决,如遇干旱少雨的年份,井水流量减小,饮用水短缺。 在2004年,为响应上级政策的号召和村民们的呼声,村里修起一条长达三公里的水泥公路,修路的资金多半来源于村民的手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经过集资捐物,自筹石料,投义务工等多种渠道,使一条平整而光滑的致富路铺到了村里,大街小巷都逐步硬化。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一副新农村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家家户户安装了电话,村里设置公共场所,安装了电脑,使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村里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种植业,农闲时村民外出务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年来的传统素养,造就了辛勤的劳动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积极发展养殖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科学种田,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靠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美好的明天。 |
崔家庄村 |
崔家庄村村情概况 崔家庄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方向,原隶属于瓦邱乡,2001年撤乡并镇后,归属于界都乡。是一个拥有227户共652口人的村子,劳动力325个,常年外出务工18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1328亩,人均2亩,年人均纯收入2140元,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种植,主要的农作物为玉米、谷子、大豆、蔬菜等,是典型的纯农业村。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我村在两委的坚强领导下,抓机遇,谋发展,全面落实村村通工程,经过多方筹资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彻底改变了行路难、出门难的问题。投资8万元建起了村级卫生室,方便了群众就医,改善了村民的医疗条件。投资35万元,打深井一眼,解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2012年新安装路灯40余盏,大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
大瓦邱村 |
大瓦邱村简介 界都乡大瓦邱村位于距县城东南30公里处。2001年撤乡并镇后,由原瓦邱乡乡政府所在地变成了隶属于界都乡的一个千人以上的大村。村里共有10个村民小组,340余户,1018人,总劳动力458人。共有耕地2867亩,但多是贫瘠的二坡地,亩产700余斤,严重制约着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零工。这里自然条件较差,土地贫瘠,村民主要以种植玉米、谷子、大豆等。尽管如此,村民们仍然充满热情地积极投身于农业生产中,努力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生活现状而奋斗着。 在“-”指引下,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经过两委的拼搏,村内经济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不断蓬勃发展。 为了活跃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委会在村中心为村民建起了一个集学习、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农闲时村民可进行体育锻炼、文艺表演。 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村委会投资60多万元实现了村通水泥路,并将村内所有街巷都进行了硬化,从而大大便利了村民的生活和出行。 自建村以来,几百年的优良传统造就了大瓦邱村村民勤劳、善良、质朴的个性,同时也构成了大瓦邱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力量,他们正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二郎峪村 |
二郎峪村位于松溪河畔东,榆赞路旁,距县城20公里,交通便利,风景优美。全村现有101户, 320人,耕地面积306亩,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种植及农民外出务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90多人,属典型的纯农业村。 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发动群众,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办法,经过集资捐物,投入义务工,自筹石料等多种渠道,不仅实现了村村通,使一条平整而光滑的致富路铺到了村里,而且大街小巷都实施了硬化,彻底改变了村民出行难的状况。饮用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体村民,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困难,经过村主干的努力,争取到了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帮助,基本实现了户户有水窖,从而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投资近万元绿化街道广场,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建起了文化活动场所,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沼气工程,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养殖业,农民的经济收入及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