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昔阳县 >> 三都乡 >> 西峪村

西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峪村简介

  西峪村位于三都乡南部,是我们乡镇的一个农业大村,总人口742人,278户,耕地总面积为1315.18亩,劳动力有387人。由于村内没有经济实体,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已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有145人,党员42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村委的领导班子已经研究讨论了许多次,而且征得大部分村民同意,目前已达成一致意见:依照西峪村的特色,山清水秀,无任何污染源,且耕地面积连片,建立一个有机生态园,面积为600亩,主要种植小杂粮。并且聘请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大面积现代化农业种植。而且已与农业局达成产品收购意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4202 030600 -- 查看 西峪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旮旯口村

  昔阳县三都乡旮旯口村位于三都乡南片,毗邻罗庄、李家河村,自然环境优越。全村共有142户,总人口407人,耕地面积约274亩,林地面积284亩。人均年收入2580元。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在本地和外地打工赚取。   在村书记的带领下,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村领导班子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党支部一班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创建意识强,创建文明村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做到组织、制度、活动、经费“四落实”;党、政及群团组织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党支部一班人团结协作,注重自身建设,作风民主,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公正廉洁,公道正派,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村务公开,形成制度,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井沟村

  井沟观音指水得名,昔阳抗日第一区公所成立地,十八庄武工队活动遗址完好六处,五十年代就是省府红旗村;六十年代是小大寨;如今大寨二村。村庄依山而建,大部属60年代,学大寨时期的石窑顶上排房产物,全村虽140余户,近400口人,但拥有2万亩生林植被呈上的荒山,十年的新农村建设硬化路面达到20多公里,村周围植树29万多株,大搞地下水利工程蓄水量达2万多方,2015年自来水入户,上下水得到基本解决,乡村农耕与红色文化挖掘展示多处可见,连续七年被评为省市级精神文明村,距乡村旅游“徙步百里观绿海,绕村八里赏民俗,满眼农家乡村情,夜来花灯不夜村”,指在明天。   

翟絮村

  翟絮村位于三都乡的东南部,地处山区,环境优美,历史悠长,民风淳朴。这里由于没有矿产资源,农民一直以来以农业为主。这里山高林密,阳泥河从村前流过,滋润了两岸的土地,也是这里的母亲河,而如今由于上游的无秩序的排污破坏了水源,这不仅影响了村民的吃水也影响了河两岸的农业种植。   翟絮村现有人口615人,其中劳力210人,现有耕地647.4亩,退耕还林746亩。翟絮村现有五保户12户,低收入家庭11户,在校学生33人。由于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本年本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影响到农民的增收,这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政策的扶持,也需要村民自己的再创业。   本村今年还自筹资金修建两公里多的村级公路,其中有涵洞、大坝等,这项工程不但工程量大而且难度多需要政府的支持也要村民的艰苦奋斗,是一件利民的好事,解决了村民出入难得问题。   本村村民吃水主要依靠各家的水窖,收集雨水解决。这是在去年的集雨工程的好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   现在本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修路的资金问题、外出劳务的再就业问题、阳泥河的水源污染治理问题。   这里山高林密,阳泥河从村前流过,滋润了两岸的土地,也是这里的母亲河,而如今由于上游的无秩序的排污破坏了水源,这不仅影响了村民的吃水也影响了河两岸的农业种植。   翟絮村现有人口615人,其中劳力210人,现有耕地647.4亩,退耕还林746亩。翟絮村现有五保户12户,低收入家庭11户,在校学生33人。由于在全球经济的影响下本年本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影响到农民的增收,这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政策的扶持,也需要村民自己的再创业。   本村今年还自筹资金修建两公里多的村级公路,其中有涵洞、大坝等,这项工程不但工程量大而且难度多需要政府的支持也要村民的艰苦奋斗,是一件利民的好事,解决了村民出入难得问题。   本村村民吃水主要依靠各家的水窖,收集雨水解决。这是在去年的集雨工程的好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   现在本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修路的资金问题、外出劳务的再就业问题、阳泥河的水源污染治理问题。   

西峪村

  西峪村位于三都乡南部,是我们乡镇的一个农业大村,总人口742人,278户,耕地总面积为1315.18亩,劳动力有387人。由于村内没有经济实体,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已占劳动力的三分之一,有145人,党员42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村委的领导班子已经研究讨论了许多次,而且征得大部分村民同意,目前已达成一致意见:依照西峪村的特色,山清水秀,无任何污染源,且耕地面积连片,建立一个有机生态园,面积为600亩,主要种植小杂粮。并且聘请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大面积现代化农业种植。而且已与农业局达成产品收购意向。   

黑洼村

  昔阳县三都乡黑洼村位于三都乡北片,毗邻郭家庄、吕二岩村,村里自然环境优越。全村共有 92户,总人口299人,耕地面积约346亩、林地面积100亩。人均年收入2742元。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在本地和外地打工赚取。   在村书记的带领下加强对村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进村入户,宣传教育阵地健全,村设有对村民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广泛开展文明户等家庭文明创建活动,活动开展率达95%以上,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社会风气良好;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移风易俗,有效遏制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的现象。   

韩家沟村

  韩家沟村地处三都乡北片,是一个面积较大但经济较落后的村庄。这片土地上养育着800多朴实的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全靠那1200亩的耕地,多数青年人外出打工。目前仍有很多村民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问题,有12户低保户和20户五保户。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村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经济问题。   由于我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子女也随之外出。所以,我村的留守儿童不多。不过,村里的小学只有幼儿班和一年级,所用的教师是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没有受过正式培训的临时教师,教育设施有限。因此,我村还需解决的就是教育问题。   今年初夏旱情严重,使村民吃水用水困难,本村村民吃水主要依靠少数几家的水窖,收集雨水解决。有很多村民要走差不多两里地到花峪村担水,解决吃水问题。因此,我村需要解决的还有民生问题。   不管哪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足够的资金做后盾。所以,先要解决经济问题。为了提高收入,村里1100.91亩的核桃树已经培育成功,接下来我村将继续寻求发展的道路,解决农民所需,满足农民所求。   

吕二岩村

  吕二岩村委于昔阳县城东南侧,距县城10多公里,由两个自然村组合而成。全村192户,共有人口436人,全村劳动力270个,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户。过去这里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穷山庄,解放后,尤其在“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村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开始建起了昔阳县第一座矾石炉,随后又建起了耐火管厂和耐火砖厂。1997年响应中央退耕还林政策,全村栽植经济林450余亩,15700株,生态林2000余亩,总投资160万元。2002年又建起了寄宿制小学一座,总投资85万元,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亩,学校拥有电脑12台,拥有图书10000多册,现有教职工8名,学生100余名。学校全部实施了现代化教程,解决了本村及黑洼、郭家庄、山掌、花峪、韩家沟六村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同年又建起了蓄水池3个,水窖7个,共修水渠1000多米,总投资80万元,蓄水量3万立方。   2003年兴建标准化养猪场一座,总投资370多万元,现存栏种猪300余头,生猪存栏3000余头,现有职工13人,同年成立了昔阳县福地养殖专业合作社。2008年,根据国家移民搬迁扶贫政策,在山掌自然村设施完成了整村搬迁项目,新建窑洞40个,整村搬迁20户,总投资90多万元,使自然村居民住上了崭新的窑洞。2009年兴建煤气发生炉耐火砖厂一座,总投资500多万元,能容纳职工30余人。2010年投资75万元建起圈养式标准化牧羊养殖场,现牧羊存栏600余只,同时成立了大寨双胜农牧专业合作社。2014年投资10.6万元,硬化山掌村路2800平方米,今年又投资6万多元,兴建冷冻库房一座。   

郭家庄村

  郭家庄村位于昔阳东南部,东面与大寨村相接,西至柏山,南至黑山,北至阳坡水库。所辖2个自然村,共280多户、987口人。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0多公顷,2008年村集体纯收入达30.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90元。   2000年,我村开办的集体1000亩大型造地工程为集体资产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07年,村集体资产累计达1800万元。集体经济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很多实惠,从1997年起,农户应缴税款都由村集体代缴,农民基本实现零负担。5年来,全村共投入近130万元实施了村组1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完善了水利设施。2003年,我村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好机遇,150亩被弃耕地征用绿化,450亩让农户栽了核桃树,用100亩让下岗职工种蔬菜搞养殖。安置了失地农民和闲置劳力。   总投资7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90%村民住上了新房,村办公楼于2008年元旦正式投入使用,村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及村卫生室也已正式投入使用。村级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村中道路及大院全部实现硬化,砖混结构瓦房屋达到98%以上,电视入户率达100%,90%以上农户安装了住宅电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多年被乡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路家峪村

  路家峪村位于昔阳县城南部蔡岭山东麓,东邻西峪村,南与米家园接壤,西南与三都村相邻,西与杜庄村相连,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属三都乡管辖,距县城25公里。   路家峪村地形以丘陵为主,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自然环境。建村以来,以农业种植为主,土地贫瘠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路家峪世代村民的生活并不富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村民的致富门路不断打开,加之地下煤炭和铝矾土矿资源的探明和开采,村民的生活才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并逐步提高。现在全村413户,1286口人,耕地972亩,属三都乡第二大村,昔阳县中等乡村。   路家峪村自2014年以来,村支两委积极响应县委三级干部会议提出的建设“六个一工程”,先后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红白理事大厅、日间照料中心,已运营9个多月,村里的鳏寡孤独老人得到了妥善安置。村里开展了卫生清理工作,届时建起了垃圾池29个,供村民倒垃圾用,并粉刷了围墙,道路整修、村庄绿化也在同时进行,还在村口建起凉亭一个,小公园一处。   年初有计划、分台阶、抓落实,坚持高标准实施,高起点规划,着力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在此项工程上,先后投资14万多元,对北沟的饮水工程进行了维修和完善,使村民吃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   

延家底村

  昔阳县三都乡延家底村位于三都乡中片,毗邻三都村、路家峪村。全村共有143户,总人口419人,耕地面积约461.94亩,人均占有地1.34亩。党员20名,外出打工者60多人。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在本地和外地打工赚取。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   我村原有煤矿和砖厂,但随着一些政策的变动,停产关闭。现在又没有找到更好的发展项目,致使经济力量比较薄弱。所以重中之重就是寻求发展的道路,来增长经济,巩固民生。只有发展好经济才能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我村的教育、精神文化等。   我村两委在村支书王成科、村主任王秀文的带领下,响应党的政策,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全面、深入、扎实、持久地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由于露天矿的开采,我村进行了整体移民搬迁,2013年新村建设基本完工。   

葫芦拐村

  昔阳县三都乡葫芦拐村位于三都乡中片,毗邻三都村、延家底村,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 105户,总人口314人,耕地面积约303亩。人均年收入3567元。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在本地和外地打工赚取。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   在村书记何宝元的带领下坚持以-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四、五和六中全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各种形式的文明户创建为基础,以解决村民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动员和吸引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和村的文明程度,促进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对社会负责、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的文明新风,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责,添砖加瓦。   

李家河村

  李家河村位于三都乡中部。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广进煤矿的应用而生,村民在脱贫致富的基础上奔小康。然而,伴随着煤矿的关闭,占全村劳动力96%的村民失业。   一、经济、人口状况   全村400户,人口1080人,劳动力470人,总耕地面积1335亩。本村地形东西长,南北宽,山川多,崎岖不平。地质属于石灰岩,土地贫瘠,产量低,利润少。三十多年的弃荒弃耕,土地质量有所下降。煤矿关闭后,人们才重新重视农业。   二、基层组织领导   全村共有党员47人,在村级管理和建设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村两委和党员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反之,任何工作都是徒劳无功。   三、畜牧养殖业   在去年的二月份,两个规模以上的百头猪场拔地而起。六月份,一个达20头的养牛户悄然出现,解决了两三户的生计问题,也为村民致富更新观念另辟蹊径,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人畜生活饮水情况   李家河村位于蔡岭山梁,地面无任何河流发源经过,地下水层深不可测。历史以来以旱井为主。近年来,村里陆续有200多户修建水窖,在干旱时暂时缓解吃水难题,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所以,村两委决定投资46万元建造一个供给全村人的水利工程,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难、吃水贵的问题。   

罗庄村

  三都乡罗庄村地处菜岭山巅,全村现有198户,580口人,792亩耕地。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孔繁荣的带领下,罗庄村狠抓工农业生产,村民生活有所改善,是全乡乃至全县数一数二的的富裕村。   1、养殖工程:投资1000万元,实施罗庄万头猪厂建设工程,基建工程占地12354平方米,其中,生活区占3600平方米,生产区占8754平方米,厂房面积6234平方米。   2、水利建设工程:投资317万元,在猪厂附近建蓄水池一个,容量为3600立方米,铺设管路2000米,新建潜流2个,共计动用土石方5500立方米。   3、文化广场建设   罗庄村文化设施建设就是利用村中央广场,购置安装健身器材,体育活动器材等文化娱乐设施,新建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使农村在劳动、工作之余有活动的场所,同时还要繁荣三月三庙会文化。   4、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1)住宅改造。要根据罗庄村的特点,本着规划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每户建设着高标准的小二楼。   (2)水泥改造,罗庄是一个缺水村,去年己经和临近三个村联合引进南站供水,共铺设管道五千多米,基本解决了全村的用水问题,为了防止断水和后续补水,在村内还要再建一个三万多方的蓄水池,以充分保证村民天天用上自来水。   

三都村

  三都村是三都乡的乡所在地,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处,全村500多户,1600口人左右,耕地1700多亩,人民生活相宽裕,班子成员精诚团结。   在三都村有三都煤业露天矿,该公司共有员工120人,注册资金2035万元,年产量30万吨,是全县首屈一指的利税大户。他们克服金融危机和煤炭市场疲软的不利因素,公司上下励精图治、奋力进取,煤炭生产仍保持良好的态势,为本村乃至本乡农民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多个,带动全县400多部大型运煤车辆、本乡100多部运煤车、50多部出租车、20多处营业网点恢复运营,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千个。   三都村交通便利,有客车每天定时定点的往返于县城与村之间,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与出行。   三都村有小学与中学各一所,教学设施齐全,孩子们就学方便。   三都村有卫生院一所,人民群众在自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   存在的不足:由于露天开采,我村环境质量一直跟不上去,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西峪村特产大全




西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