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坪村,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留马线公路西侧;东至北石龛,南与白羊峪接壤,西和北岭沟相邻,北与南横山相连,是赵壁乡的大村之一。现有常住人口820人,354户,耕地面积2100亩, 2014年人均收入5109元。
楼坪村是一个历史名村,明朝时叫怀仁庄,是当时乐平县怀仁乡的官方驻地,下辖水谷都和黄岩都,清乾隆年间,因村中李姓民居“天聚生”0声名远扬故改名楼子坪,上世纪70年代更名为楼坪村沿用至今。
近年来,楼坪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硬化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电话,通有线电视,装宽带,建医疗室、村民活动室、学校、文化大院。今年又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跨河大桥“阳光桥”,清理了河槽。现在的楼坪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4203 | 030600 | -- | 查看 楼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川口村 |
川口村原属凤居乡,2001年3月并入昔阳县赵壁乡,位于县路留马线和界李线交汇处,北距凤居村3公里,南离赵壁村5公里,全村共有460户1310口人,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347亩,全村共有支委5人,村委5人,党员55人。在村支部书记王爱良、村主任王永刚的带领下,全村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一直走在了全乡的前列。 川口村主导产业为玉米种植业,多年来,全村玉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300亩左右,全年粮食产量达 万公斤,位居全乡前列;近年来养猪业得到了发展,于2007年建成500头猪场1个;村内建起了便民超市1个,摩托、汽车修理铺、饭店及其他批零店10多个,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全村于2004年至2005年,投资万元硬化村路公里,街巷 公里;2004年至2005年投资万元建成川口希望寄宿制小学;2008年至2009年全面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共新建入村牌楼1处,新建挡墙300多米,粉刷墙面1200平米,清运村内外垃圾100多方,栽植绿化树木1600余株,新建垃圾池3个,配备垃圾箱3个,张挂宣传版面20多幅,共投资约27万元,村容村貌全面改观。 川口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村内离香寺被申报为市级文化遗产,村内建成的文化广场使农民有了健身休闲的去处;村民居住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新房普及率达80%;9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寄宿制小学的建成解决了本村及周边村孩子的上学难问题……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全面实施,川口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赵壁村 |
赵壁乡赵壁村位于昔阳县的东南部,距县城22公里,县公路留马线和赵库线在这里交汇。赵壁村是赵壁乡政府机关所在地。村辖区内学校、医院、邮政、电信、电力等公共基础和服务设施完备,集市贸易活跃,是昔阳东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村有15个村民小组,570户,1610人,耕地总面积4358.65亩。全村现有支委5人,村委5人,党员68名。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2007年,赵壁村被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批重点推进村。在村支部书记乔会仁和村主任乔秀明的带领下,该村依靠乡政府所在地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成效显著: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村以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2007年大寨农牧五万头种猪场正式投产,2008年鑫鑫养鸡场建成,使全村养殖业逐步兴起;此外,全村还有批零、修理、餐饮、服务等行业共30余家店面,2家便民超市,成为全乡经济中心。 在基础建设方面,2003年,全村投资万元实现大街小巷全部硬化,2008年到2009年,全村全面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共计栽植绿化树木6000余株,粉刷墙面7000多平米,增设垃圾池、箱20多个,总投资达20多万元。从2008年开始,由乡政府集资570余万元新建赵壁中学已接近竣工,由村集资28万元新建赵壁小学即将投入使用。卫生院、信用社、文体广场等新建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全村面貌日新月异。 如今的赵壁村人,家家有电话,移动联通已经覆盖全村,宽带也通了,90%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党支部正按照“五好”目标要求,带领群众共奔小康之路。 |
大庄村 |
大庄村位于赵壁乡东北部,乡路巩斜线经过村中,下辖一个自然村陈家庄。大庄和陈家庄村原均归凤居乡管辖,2001年3月并入现在赵壁乡。全村共有150户,405口人,耕地面积1377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2万元,人均2800多元。 大庄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全村的主要产业为粮食播种,主要作物为玉米、谷子和豆类。近年来,养猪业逐步兴起,全村共存栏猪300多头,成为村里主要的副业收入。 近年来,全村响应上级政策的号召,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改观。2004年至2006年,村里投资 万元,硬化村道 公里,硬化街巷 公里,水泥路接通了大庄和南掌,使巩斜线成为环形乡级路,公交车通到了沿线各村,全村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实施,全村9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50%的户通了电话,90%的村民家中通过水窑二级提水方式接入了自来水,通过卫星接收,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全村的五保、低保户得到了充分救助,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各项文化活动悄然兴起,一个文明和谐的新大庄村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
黄岩村 |
黄岩村位于赵壁乡最北部,界李公路沿村而过,全村共有 520户,1506口人,耕地2684亩,全村经济总收入7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全村现有支部委员7名,村委委员5名,党员65名。近年来,黄岩村认真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被列为全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黄岩村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先后有大寨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吨-项目、大寨绿草湾牧业有限公司三千头奶牛养殖园区、彦鑫万只鸡厂养殖合作社落户黄岩村,村里的新型建材厂也即将开业,解决了村里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黄岩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2004年以来,黄岩村投资60多万元,硬化了全村的大街小巷;投资6万元对10户500多平方米的农房进行了改造;投资5万元,对主干街两侧实施了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8盏;投资3万元,安装更换自来水管200多米;投资4万元对200多户民房2000多平方米墙体进行了粉刷;投资33万元,完成了黄岩小学的改造;投资3万元改造村级卫生室;投资6万元,完成村党员活动室建设;投资22万元,完成村南、村东、村西三座牌楼建设;投资15万元,建设村文化活动广场,配备健身器材。 2008年至2009年,黄岩村以“文明村、园林村、卫生村”为建设目标,大力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建“开放的黄岩欢迎您”园艺造型一处,建成村前园艺小品3个,环村绿化带1个,街心花园1个,整治后山1000亩,绿化主干街两侧700多米,栽植各类树木8000余株,建设沼气池108个,总投资达15万元。同时在全村主要公共场所定制各类宣传版面30多幅,清理各类垃圾 1200方,清理小广告80多处,油刷双向路岩1400多米,开展“文明户”、“卫生户”评比活动,倡导文明卫生新风尚。 通过对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资建设,黄岩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民真真正正地得到了实惠,享受了改革与发展带来的成果,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村民发展生产的信心十足,全村实现了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的统一,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在全乡起到了较好示范和带动作用 |
东平原村 |
东平原村位于昔阳县赵壁乡中东部,县公路赵库线2-4公里,该村共214户546人,耕地面积1600亩,2014年人均纯收入5075元。 近几年东平原村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多次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市级园林村、农村发展标杆村。 经济发展方面。一是村民通过集资入股的方式成立峰东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新造耕地1000多亩,发展经济林400多亩。二是妇女代表成立了秀梦阁刺绣专业合作社,生产出的刺绣作品远销省内外。三是发展双孢菇大棚11个,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环境美化方面。2006年以来,全村全面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先后硬化街道2.9公里,安装路灯45个;粉刷墙面6000平方米;清理下水道500米;维修了蓄水池、小学校舍;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圆形花池、文体广场、牌楼,全村实现了绿化、净化、亮化、美化。 社会事业方兴未艾,东平原于2012年率先在全县建起了老年服务中心,之后被全县全省推广,是全省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原始雏形;东平原村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中心,集矛盾调解、政策咨询、日常生产服务为一身,是全省农村社会管理的先进典型。 |
松庆峪村 |
松庆峪村位于昔阳县赵壁乡中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距县城20公里,留马线经过村前,交通十分便捷。全村共有72户,229人,耕地面积457余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5万元,人均纯收入2800余元。 松庆峪是一个以玉米种植业为主小村庄,多年来,全村积极实施玉米丰产方项目,推广秸杆还田技术,普及玉米良种,粮食单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近年来,养殖业逐步兴起,村里建起了千头猪场,年收入达到16万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2004年以来,全村抓住村村通水泥路的机遇,投资35万元,铺通进村油路0.5公里,水泥硬化街巷4公里;目前,全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电话通达率达到90以上;移动网络宽带已入村;90%的户可通过卫星接收机收看广播电视;农村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实现了六通的目标。 2008年以来,全村响应上级要求,按照“四化四改”和“五清五规范”要求,大力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共栽植各类树木100多株,疏通沟渠60多米,维修了村里200方水窑,安装路灯24盏。特别是沼气建设,松庆峪村走在了全乡的前列,建成沼气池30多个,还对外承接沼气建设工程,成为全乡闻名的沼气村,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改善。 如今的松庆峪村,90%以上的村民参加的合作医疗,五保、低保等-得到了有效救助,在村级新班子的带领下,一个欣欣向荣新农村正在逐步建成。 |
北岭沟村 |
北岭沟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40公里处,距留马线8公里,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村庄。现有常住人口313人,耕地面积516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920元。 北岭沟村的主干道都已经铺设为水泥路,但由于饲养牲畜较多,村庄卫生需要进一步加强。村民们都安装了电话,移动宽带也已经入户,村民们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生活稳定,无任何不良现象发生。 在种植传统农业的同时,去年在市场考察的基础上,与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栽植核桃干果经济林300 亩,预计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00元。 如今的北岭沟主干道皆为水泥路,并安装了路灯,通有线电视,家家户户安装了电话,网通的宽带也已入户,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村容整洁,文明向上,文化大院开展得热热闹闹,丰富了农村人的精神生活。我们相信在新一届村委的带领下,北岭沟村会越来越好。 |
后口庄村 |
后口庄位于赵壁乡南部,乡公路口白线0.5公里处,全村132户,398口人,耕地面积1002亩,年经济总收入183万元,人均2000多元。 后口庄是一个农为主的村庄,玉米种植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玉米种植面积901亩,谷子种植面积63亩,其他豆类面积33亩。村里另有20多亩果园,大多承包到户;养殖业近年来逐步兴起,全村猪存栏300多头,多为散养。 近年来,全村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04年至2005年,全村抓住村村通水泥路的机遇,投资18万元,硬化进村路1.5公里,硬化街巷约3公里,大大改善了全村的交通条件;2007年村里接入了移动网络宽带,接入了党员远程教育网,村民了解各方面信息更加便利;2006年修建了水窖,用提水方式接通赵壁川集中供水管,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全村电话通达率达80%以上,广播电视普及率达100%;全村9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2008年至2009年全村开展了环境整治,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得到了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小村子还会有更多的变化,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定会越来越好。 |
南横山村 |
南横山村位于赵壁乡南侧,村庄分布县道留马线两侧,是一个交通十分便利的村庄。全村有农户298户,人口912人,现有耕地2300多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9万元。 -以来,在村两委带领下,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并积极贯彻党的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土地、人力等资源,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建立了煤球厂、饭店和商店,村里各式各样的第三产业正逐渐形成。 近几年来南横山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农村的新路子,把实现富民强村的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村两委结合村里劳动力多、耕地面积广的特点,于2007年投资20多万元实施造地工程,拓展耕地面积105亩,种植高效农作物,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村里于2009年开展了大力度的环境综合整治,对村庄道路、卫生死角进行全面的大清除。一系列的环境整治建设使村容焕然一新,宽阔平坦的道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俨然一副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 2008年村里投资150多万元建起了寄宿制小学,请来了新老师,解决了以前本村及周边村孩子的上学难的问题。 目前,南横山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村两委、村民共同想对策,正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
巩家庄村 |
巩家庄村位于赵壁乡东北部,与闫庄乡相邻,下辖横岭、发生掌两个自然村,是一个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山村,该村10个村民小组,共170 户,465 口人,耕地面积1227 亩,2008年全村总收入26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7元,全村共有党员44名。近年来,在村支部书记张兴荣、村主任-祥的带领下,全村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玉米种植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多年来,全村粮食播种面积年均稳定在1300亩左右。 2004—2005年,村投资20余万元,硬化道路4.8公里,硬化街巷 公里,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村村通工程“标兵村”称号;2007年,投资12万元新建可储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1个;2008年,响应上级“一池三改”的号召,兴建沼气池50个。 2008年至今,全村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共清理粪堆30处,清理各类杂物、土煤粪堆30处,建成垃圾处理池5个,村里成立了环境保洁队,建立了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 现在的巩家庄村的主干道全是水泥路,安装了电话,移动宽带也已入户,村民们参加了合作医疗,生活幸福美满,人民安居乐业,相信巩家庄村的明天会更好。 |
脉山头村 |
脉山头村位于昔阳县城40公里处,与和顺县交界,是一个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小山村,该村共105户265 口人,耕地面积428.6 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906 多元,党员25名。近几年脉山头村在乡、两级干部的带领下,在脉山头村300余名父老乡亲努力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各项事业取得蓬勃发展。 脉山头村是一个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的小山村,人多地少,没有什么矿产资源。脉山头村两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山地多适合种植经济林的实际情况,于2008年发动群众自筹资金15.6万元,种植核桃干果经济林300余亩,预计每人每年会增加收入420元。 2004—2005年,村投资16万元,硬化街道2.5公里;2008年,村投资5万元新建党员活动室,还为在修建过程中捐款捐物的父老乡亲立功德碑以示纪念;2008年,响应上级“一池三改”的号召,投资6.4万元建沼气池49个,人均数走在了全乡的前列。 在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带领下,村里新建了图书阅览室,现有图书1500余册,为党员和群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电话普及率达96.1%;移动宽带也已入户。现在的脉山头村,村容整洁、邻里和睦、实施基本齐备全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有仁村 |
有仁村原名官道嘴,为纪念该村抗战烈士赵有仁后更名为有仁村,现归昔阳县赵壁乡管辖。该村现有村民小组4个,人口288人,124户,耕地面积1428亩,人均收入2000元。村级班子共有支委3人,村委3人,党员27人。 有仁村是一个世代以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村,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玉米单产名列全乡前茅,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大豆、谷物等。2004年以来,全村奶牛养殖业逐步兴起,成为全乡闻名的奶牛村,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全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4年至2005年,全村紧紧抓住村村通水泥路的机遇,集资30万元硬化村道2公里,硬化大街小巷6公里,硬化文化广场500多平米;2007年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成了移动网络文化站,接入了党员远程教育网,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2008至2009年,全村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拆除旧戏台、旧学校,维修烈士陵墓和旧库房,新建挡墙40多米,建成沼气池20个,建造垃圾池10多个,硬化健身广场200多平米,安装篮球架,总投资达到15万元,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新一届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有仁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梭罗峪村 |
梭罗峪村位于赵壁村以西4公里处,全村144户,410人,耕地总面积854.8亩。全村绿树青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怡人,是炎炎夏日中的一处清凉避暑圣地。 近年来,全村在两委班子的团结带领下,特别是园眼家具城经理王斌玉回村任职以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产业发展方面。在稳定现有800多亩玉米地产量的基础上、计划新建3000头土猪养殖基地,3000只山羊圈养基地和300亩优质核桃种植基地,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今年更是增加了造地工程,扩大耕地面积。 环境美化方面。近年来,梭罗峪村扩大绿化面积、整洁村庄卫生、修整村内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等,被评为晋中市市级园林村。2015年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开通了梭罗峪村到留马线的村级公路,促进村里的经济发展。 社会事业方面。先后建成了村中的文体广场、修建了图书阅览室、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赵壁乡文物陈列室等,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楼坪村 |
楼坪村,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留马线公路西侧;东至北石龛,南与白羊峪接壤,西和北岭沟相邻,北与南横山相连,是赵壁乡的大村之一。现有常住人口820人,354户,耕地面积2100亩, 2014年人均收入5109元。 楼坪村是一个历史名村,明朝时叫怀仁庄,是当时乐平县怀仁乡的官方驻地,下辖水谷都和黄岩都,清乾隆年间,因村中李姓民居“天聚生”0声名远扬故改名楼子坪,上世纪70年代更名为楼坪村沿用至今。 近年来,楼坪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硬化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电话,通有线电视,装宽带,建医疗室、村民活动室、学校、文化大院。今年又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跨河大桥“阳光桥”,清理了河槽。现在的楼坪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 |
白羊峪村 |
白羊峪村位于昔阳县赵壁乡南部、原白羊峪乡乡政府所在地,是全县农业学大寨的三面红旗之一。2001年3月撤并乡镇之后,白羊峪村并入现在的赵壁乡。全村现有152户,420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5085元。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特别是2009年四通集团董事长王维英回村任支部书记以来,全村在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评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产业发展标杆村、县级园林村。 推进产业发展。2012年,成立了四通润农菌业有限公司,建第三代调温室大棚24个,年产量36万公斤,年产值240多万。同时带动村民自建二代棚12个9600平米;2014年四通集团成立了四通建材公司;此外,全村还发展药材种植100多亩。以上三大产业,共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个,为全村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 500多元。 开展环境整治。2005年完成2.5公里水泥路硬化工程。2008年以来,全面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全村共绿化进村路200米、村内主干道500米,在村口建成三角园艺小品1个,2013年村安装路灯43盏、达到了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环境美化、街道亮化的要求。 注重社会事业。今年以来,全村整修了广场、旧戏台和0,新建了村医疗室、公共厕所,配备了健身器材,建成了文体活动广场,定期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
前东峪村 |
前东峪村位于赵壁乡东南边界,分布于县路留马线两侧,交通十分便利。现有农户248户、573口人,耕地面积1444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6万元,人均4607元。 近年来,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引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群众积极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 前东峪村以农业种植和运输业为主要产业。现有加油站1个,个体运输户30余户,共有运输车辆70余辆,以运煤为主要业务,运输业也是村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前东峪村因而成为全乡远近闻名的汽车村。 村民改变单一的玉米种植,发展了核桃树等经济林种植产业,极大地提高了村民收入,很多农户都购买了手扶拖拉机,进行机械化种植,节省了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村落地处交通要道,发达的运输业为年轻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个体运输户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带动了一大部分人富了起来。 2012年以来,在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硬化了乡村公路,清洁了街道,规划了农村房屋建设,整个村落焕然一新,村民在两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农业知识培训,组织各种娱乐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了成绩。 |
斜峪沟村 |
斜峪沟村位于赵壁乡中东部,下辖一个自然村南掌村。斜峪沟村和南掌原归凤居乡管辖,2001年3月并入赵壁乡。该村三面环山,全村共807人,294户,全村经济总收入40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2900多元。抗战时期,这里曾发生过斜峪沟惨案。 斜峪沟村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谷物等。 是一个纯农业村。2003年,村内建成石材加工厂,在服务全乡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产的各类石材远近闻名。 近年来,斜峪沟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4年,村主干带头贷款,投资50万元,铺通了村里至县路留马线的2.6公里水泥路,并于2006年硬化了大街小巷5公里,使村民的出行条件大大改善;全村供水、供电系统基本完善;电话通达率达80%;2007年,全村正式接通移动网络宽带和党员远程教育网,村民了解致富信息更加便利。2007年至2008年,全村开展沼气建设,共建成沼气池100多个,村民的生活方式得到全新的改变。 目前,村两委班子正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制定本村新农村建设的新规划,相信不久的将来,斜峪沟将变得更加美好。 |
东寨村 |
东寨村位于县路界李线上,下辖一个自然村斗背村,现归属于赵壁乡政府。该村共365户1025口人,耕地面积2286.6 亩。2008年总收入476万元,人均纯收入2869 多元,全村两委会成员共有10人,其中有支委6人,村委5人,党员有72名。 近几年东寨村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带领下,在农村政策的倾斜下,在东寨村1000余名父老乡亲努力下,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各项事业取得蓬勃发展。 几年来东寨村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改以前被动落后的局面。2005—2006年分两个阶段村总共投资30余万元,对村道路进行了硬化; 2008年,响应上级“一池三改”的号召,投资10余万元修建沼气池(包括沼气罐)56个,结合本村山地多适合种植经济林的实际情况种植核桃树经济林620余亩,果树400多亩。 2008年,全村园林村建设全面展开,2009年进行了环境整治工作,村里成立了环境保洁队,建立了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村里各项事业也蓬勃发展,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电话基本普及;移动宽带也已入户。 现在的东寨村,村容整洁、邻里和睦、实施基本齐备全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带领下,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东寨村正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迈进。 |
西丰稔村 |
西丰稔村位于昔阳县赵壁乡中部乡路丰稔路沿线,全村167户,人口387人,现有耕地面积2100亩,人均耕地约5亩,全村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经济总收入334万元,人均纯收入3014元,全村现有支委3人,村委3人,党员34名。 该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尤其是“观音阁”更是村文化的代表,它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据传清代数次发生瘟疫,邻近多染,独本村无恙,先民怀疑“观音阁”庇护有力,故称谓驱瘟避邪纳吉之门户,村民们倍加爱护。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每逢春节都有文艺表演。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村两委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2004—2005年,村投资30万元,硬化街道2公里;2007年,投资5000余元整修磨坊1个;新建文化广场1个;2007年,响应上级号召,投资10000多元建沼气池8个;2009年,投资20多万元重新整修大戏台。 2008年至2009年,全村全面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共栽植各类绿化树木200余株,新建篮球场1个,建成沼气池8个,沼气罐20个,村里成立了环境保洁队,建立了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 在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带领下,村里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实现了远程教育,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西丰稔村正在为建设为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而奋斗。 |
后东峪村 |
后东峪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40公里处,北与柳沟村相邻,南与前东峪相连,西与东石龛村接壤,东至朝坡。现有常住人口471人,耕地面积1367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845元。 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后东峪村在种植传统农业的同时,立足自身发展经济,运输业、修理、粗加工等产业并驾发展;以饲养山鹿为代表的养殖业迅速形成规模,存栏山鹿100余头,年收入达45万元。 后东峪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重视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产业和计划生育工作。农民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村民家家安居乐业,全村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新氛围,新气象。 后东峪村在2004年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户户通有线电视,户户通电话,户户通自来水,移动的宽带也已入村,9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2008至2009年开展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大大改观,文化广场的建成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后东峪正在向一个整洁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阔步前进。 |
石子峪村 |
石子峪村位于赵壁乡中西部,与三都乡相邻,分前后两个庄子。全村共有110 户350 口人,耕地面积798.19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825 多元,全村现有支委3人,村委3人,党员22名。 石子峪村的主导产业是玉米种植业,耕地大多在山上,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有其他农副产业。全村林地面积较多,是全乡的重点林区。 2004年在全县上级掀起村村通水泥路热潮的时候,村里集资万元铺起了5公里的石砌路面,是该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2007年,在上级水利部门的扶持下,村里投资万元新建400方水窑一个,成为村里人畜饮水的主要来源;2003年实施农网改造,全村实现户户通电;全村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电话通达率达80%;农村移动宽带已入村;农村公交只能到达村外县路界李线。 目前,石子峪村两委班子正积极谋划全村的新农村建设,相信石子峪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东石龛村 |
东石龛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留马线31公里处,北与北石龛接壤,西和西石龛相邻,南与前口庄相连,东至后东峪;现有常110户,304口人,耕地面积790亩,2008年经济总收入175万元,人均收入2800多元。 东石龛村以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全村林地面积较大,是全乡的重点林区。 近年来,全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村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2004年,村里投资18万元,完成了3.5公里的街巷硬化任务,2007年移动的宽带入户,党员远程教育网开通,2009年,电话安装率达到80%, 9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文化广场开展得热热闹闹,丰富了农村人的精神生活。村民安居乐业,全村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新氛围,新气象。 |
水深村 |
水深村位于赵壁乡的最南边,现有农户256户,人口742口,共有耕地1863亩,以农业种植为主要产业。近年来,村民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党中央大力建设新农村的号召,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路子。由于村里水资源丰富,村两委带领村民在建起了300余亩的白菜种植园,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合理地利用了耕地。另外村里还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建起了50余亩西瓜地,产出的西瓜口味独特,深受本地老百姓欢迎。在农闲的时候,村里组织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现在村民富裕了,村两委还组织村民学习科学知识,把科学知识写进了黑板报,消除村民的封建迷信思想,村里的落后面貌逐渐有了改观。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每逢春节都有文艺表演。另外村里95%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成为过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村两委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深入研究讨论-的重要精神,为把水深村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
徐峪村 |
徐峪村位于赵壁乡最北部,北与界都乡相邻,南与黄岩村接界,全村共有98户,270口人,388亩耕地,全村经济总收入132万元,人均收入2800多元。村级班子共有支委3人,村委3人,党员 人。现任村支部书记王忠棠。 徐峪村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村庄,全村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是玉米种植业,年粮食产量约 公斤;十多年前,村里曾栽过几十亩核桃树,50亩果园,每年能为村民带来约元的收入。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徐峪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3年,全村接通水峪水库供水管,修建蓄水池和水窑各一个,用二级提水的办法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2004年,全村响应上级村村通水泥路的号召,动员全村力量,投资25万元,铺设进村水泥路1.3公里,硬化街巷3公里,户户通水泥路达到80%以上,改变了全村的交通条件;2007年,村里建立了移动网络文化站,开通了党员远程教育网,村民了解致富信息更加便利;至2008年底,全村电话户户通率达到50%;2008年至2009年,全村开展了环境整治,家家户户讲卫生、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徐峪村的将来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
凤居村 |
凤居村地处昔阳县城东南15公里处,位于县道留马线和界李线交汇点,是原凤居乡政府所在地,2001年3月并入昔阳县赵壁乡。全村现有1200口人,460户,2343亩耕地,经济总收入603万元,人均2965元。近年来,凤居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各部门正确领导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列为全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 在产业发展方面,凤居村因地制宜,农、林、牧、工、商、服务业等共同发展,先后建成建成干鲜果经济林300亩,办起畜旺三千头猪场,建成双鹿5000只养鸡场,创办起全乡最大凤居砖厂,新建凤居加油站,成立建筑施工队5个,发展各类便民小店13户,发展劳务输出200多人,全村经济蒸蒸日上。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村于2009年投资约24万元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新建节水抗旱井40个,配套南北向水渠1300多米,使凤居村300多户农民700多亩农田直接受益;道路建设方面,1996年投资15万元建成友谊大街油路,2004年硬化村内外街巷7000多米,文化广场2000平米,安装路灯40盏,维修中学桥1座,总投资超过60多万元;教育方面,2004年买断凤居乡政府所在地,投资150万元,建成凤居寄宿制小学;水利方面,2008年投资2万元,为200户改造供水管道2000米。2008年春,全村响应上级号召,全面开展生态园林村建设,共计栽植各种苗木28000余株,总投资超过12万多元;2008年至2009年,凤居村围绕“环村路、主干街、文化广场、重点街巷”四大重点,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共新建牌楼二座,围墙1500米,维修村办公室和图书室11间,清理各类垃圾120多处,成立5人环卫队,建成沼气12户,油刷路岩2000米,清理文化广场6000平米,张贴宣传版面30多块,总计投资约180多万元,全村面貌得到了彻底改观。 在经济及基础建设发展的同时,全村各类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文化事业,更是远近闻名:村里成立春风图书室,藏书3000多册,建成网络文化站、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计生服务室,接入了党员远程教育网,成立了文化宣传队,建成了文体广场,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了迎奥运健身活动,村民的精神风貌日新月异。 |
东丰稔村 |
东丰稔村位于昔阳县赵壁乡,该村255户,人口743人,现有耕地面积2654亩,人均耕地约5亩。全村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经济总收入417万元,人均纯收入2997元,全村现有支委5人,村委5人,党员35名。境内树木茂盛,山谷优美,气候宜人,是避暑修养的理想之所。 该村历史悠久,在村内东石门山崖壁上有一处北齐摩崖石刻。石刻题记为大齐皇建元季八月八日,开凿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面积约10平方米,壁上现存摩崖龛4个,石刻题记一方。石龛均为方形,大的高48厘米、宽50厘米,小的高38厘米、宽40厘米。造像有一佛、一佛二弟子、力士、0兽等,保存较好的一尊为交脚弥勒佛,弥勒佛形状为高发髻、长颈,面部清癯,肩胛狭窄,身披袒胸袈裟,两脚相交于佛座前。 东丰稔村有一处佛教圣地——金刚禅寺,该寺位于东丰稔村之上的山中,入谷处,山若刀劈,中开石门,所以当地也叫石门寺,齐代已有该寺,民国以后毁坏已尽。几年前,一位法师到此地驻锡,有上下2院,上院为比丘,下院为比丘尼,寺内香火旺盛,每年有众多香客慕名而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村两委依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2001—2002年,村投资25万元,义务工费用投入5000多元,兴建东丰稔希望小学,投资24万元,硬化公路及街道8公里; 2007年,响应上级号召,投资5600元建沼气池7个。 2008年至2009年,全村全面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共栽植各类绿化树木300余株,建成健身场地1个,建成沼气池7个,沼气罐2个,清理各类杂物、土煤粪堆5处,成立了环境保洁队,保持村容整洁。 在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带领下,村里建起了党员活动室,实现了远程教育,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东丰稔村正朝着建设为富裕、民主、文明的新农村而奋斗。 |
梨园掌村 |
梨园掌村位于赵壁乡东部,东部和县碧霞观林场相临,北部和东丰稔相连,南和南横山接界,西部和东横山接邻,村庄三面环山,是典型的洼地地形。全村共有农户80户,人口215人,共有耕地914亩。 梨园掌村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是全乡重要的产粮村。独特的地形结构使村里的土地水分大,土层厚,非常适合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村两委紧紧抓住这个产业特点,鼓励农民积极开垦荒地,发展种植。全村户均耕地面积近12亩,年产90万斤玉米,种粮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梨园掌村积极响应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全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2004、2005两年时间,村里投资21万元完成了近3公里进村路的硬化工程。2007年,村里接入了移动宽带网络,接通了党员远程教育网;2009年,新一届村委班子上任后,又投资17万元完成了1公里进村路2.5公里街巷的硬化任务,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全村电话通达率达到70%,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梨园掌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
西石龛村 |
西石龛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31公里处,东与东石龛村一路之隔,南距前口庄村2公里,西和后口庄村隔山相望,北与北石龛村接壤;现有常住人口274人;耕地面积464亩;2008年人均收入2628元。 西石龛是一个纯农业村,无其他任何工矿企业,种植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主要作物为玉米、谷子及其他杂粮。2007年,村中大户拟建设千头猪场1个, 近年来,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5年,全村集资15万元,共铺通进村路1公里,硬化街巷子2公里,全面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全村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户户通广播电视,电话普及率达90%以上,2007年移动网络正式入村,村党支部还接通了党员远程教育网。方便群众查询致富信息。 目前,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正全面展开,全村90%的村民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的村民享受种粮补贴,全面取消农业税,村民的孩子上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西石龛村正朝着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前口庄村 |
前口庄村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留马线的路边。北与西石龛村相邻,南与水峪相连,西与后口庄村仅有1公里之隔,东和前东峪接壤。现有常住人口101户,245人,耕地673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4499元。 2011年在新一届村委班子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处理垃圾5.35吨、可停泊20辆车的停车场正在施工、小广场也正在施工中预计国庆前夕可向村民开放、铺修水泥街道1500米已完工;与此同时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新村委班子引进“吊炕”新项目,建成吊炕20盘。 现在前口庄村的干道皆为水泥路,安装了路灯,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话,移动的宽带也已入户,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村容整洁,文明向上。-前口庄村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重视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产业和计划生育工作。农民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村民家家安居乐业,全村呈现出健康、文明、和谐的新氛围,新气象。但由于人均耕地少,缺乏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
黄岩底村 |
昔阳县赵壁乡黄岩底村位于县城东面,县路界李线路边。抗日战争时期闻名中外的黄岩底伏击战在这里发生。该村现有人口174余户524人,耕地总面积860亩,年总收入237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633元。全村共有支委5人,村委3人,现任支部书记陈小川,村主任董秀斌。 玉米种植和加工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全村传统农业不断优化,粮食播种面积年均稳定在860亩左右,2008年6月,村里部分村-合投资400多万元,成立了昔阳绿食家园玉米精粉加工合作社,所产玉米精粉及玉米糁远销省内外。2007年,村里建起了京源砖厂,年产粘土砖800多万块,年产值达到160多万元。两个企业共安置村富余劳动力60多人。2008年至2009年,村里大户实施了林业综合开发,共栽植核桃树2万株,杨树2000株,松柏等常绿树3000株,银杏30株、翠竹50株,并配套建设水窑11个,水池1个,铺设管道3000米,完成投资40万元,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黄岩底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村响应上级“村村通水泥路”号召,投资10万元对村里街巷进行了硬化,硬化里程达到3.2公里,从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07年,村里建成移动网络文化站,同时接入党员远程教育网,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科技信息“一站通”。 农村环境整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实事工程和民心工程。2008年到2009年,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和生态园林村建设,村庄得到了美化和亮化。 黄岩底村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7%,村级卫生所初步达标。村集体还在伏击战旧址修建起纪念碑,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
东横山村 |
昔阳县赵壁乡东横山村位于县城东南留马线30公里处,该村现有250余户682口人,耕地总面积901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06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823元。村级班子共有支委3人,村委3人,现任支部书记杨军义,村委主任杨全红。近年来,全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业种植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全村粮食播种面积年均稳定在901亩左右,种养专业户达20户。近年来,养猪业逐步兴起,2005年村党支部书记杨军义投资200余万元建成规模万头的猪场,占地20亩,年总收入40万,解决村里20余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05年,全村响应上级“村村通水泥路”号召,投资20多万元,硬化进村道1公里,街巷3公里,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2007年,村里建成移动网络文化站,同时接入党员远程教育网,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科技信息“一站通”;依靠赵壁川集中供水工程从年开始实现户户通自来水;2003年实现户户通闭路电视;2001年实行农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95%的村民接通了电话。为了彻底全村脏乱差的局面,2008年至2009年,全村响应上级号召,投资5万元积极开展了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改善。 全村各类事业也得到了发展,9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村民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五保、低保和特困户得到有效救助;村里成立文艺宣传队,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生活。全村正朝着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农村阔步前进。 |
北思贤村 |
昔阳县赵壁乡北思贤村位于县城东南留马线25公里处,该村现有309余户848口人,耕地总面积2486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13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889元。村级班子现有支委5人,村委7人。近年来,全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全村粮食播种面积年均稳定在1305亩左右,自从推行高产玉米良种以来,亩产800公斤,农业设施明显改善,科技兴农不断加强。近年来,养殖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现有养猪专业合作社2个,年出栏商品猪3000头以上;此外全村有各类个体批零店6个,开元便民超市1个,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04年,全村响应上级“村村通水泥路”号召,投资 11万元,硬化街巷4.5公里;2006年,村里建成移动网络文化站,同时接入党员远程教育网,村民了解科技致富信息更加便利;依靠赵壁川集中供水工程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现户户通自来水;2005年实现户户通闭路电视;2001年实行农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90%的村民接通了电话。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北思贤村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发 展,全村93%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修了村级卫生所,新开业一家零售药店;村民在业余时间组织各项文化活动,五保、低保特困户得到有效救助,村民的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全村党员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一个文明和谐的北思贤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
李家坡村 |
李家坡原名李家庄,后更名为李家坡,位于赵壁乡西部山区,原归白羊峪乡管辖, 2001年3月并入现在赵壁乡。村北部和三都乡接界,南部和和顺县接界。全村共有90户,250口人,耕地面积515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4万元,人均2000多元。 李家坡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全村的主要产业为粮食播种,主要作物为玉米、谷子。 由于在2004年时全村未能抓住村村通水泥路的机遇,集体经济相当困难,全村的道路至今未硬化,但县公村公交可通到村里。 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实施,全村93%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50%的户通了电话,人畜饮水主要靠村自建的水池解决;通过卫星接收,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沼气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2008年至今全村共新建沼气池 27个,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做饭方式,成为全乡沼气建设的先进村 |
西横山村 |
西横山村位于昔阳县东南约27公里处,县公路留马线全村共180 户565口人,耕地面积 1418.5 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849 多元,党员30 名。 2008年以来,在西横山村新任村委班子的领导下,全村一改以前被动落后的局面,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村每年种植良种玉米保持在1200亩以上,集体投资5万元修建煤球厂1座,种植苹果经济林450余亩,响应上级“一池三改”的号召,投资4万余元新建沼气罐24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西横山村民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自力更生,主干投资7万元,硬化街道3.6公里,投资3万元维修水管。 2008年,全村开展了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共栽植各类绿化树木1500余株,健身场地1个,新建垃圾点15个,清理各类杂物、土煤粪堆60处,粉刷墙面3000平方米,村里成立了环境保洁队,建立了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西横山村正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迈进。 |
北石龛村 |
北石龛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30公里处,县路留马线和杜北线交点,原属白羊峪乡管辖,2001年3月并入赵壁乡。全村现有人口1215人,户数435户,全村耕地面积2820亩,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8万元,人均纯收入2774元。白羊峪卫生院,白羊峪学区、石龛变电站等单位在这里入驻。近年来,全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活条件下不断提高。2002年改造高压线路300米,解决了全村人的用电问题;2005年硬化街巷500米,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困境;2007年投资3万元,建成两间标准化村级党员活动室。接入了党员远程教育网,建起移动网络文化站, 全村的主导产业为玉米种植业和优质林果业,优质播种玉米面积达到2000多亩,新发展的100余亩优质苹果园已全部挂果。村民利用该村的地理优势修建可接纳100人的饭店两座,摩托修理厂4家,便民超市2家,这些因地制宜的产业很好解决了村民的剩余劳动力。全村还有序组织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全村年劳务输出87余人,人均劳务收入10000多元。 2008年以来,全村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共新建沼气池30个,栽植绿化树木2000多株,制订了村卫生公约,全村划分三个卫生责任区,定期清理卫生,使群众在卫生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效改变了脏、乱、差现象,同时倡导家家绿化、户户养花,美化庭院,对村庄中心区域进行了绿化,全村村容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贾家庄村 |
贾家庄村位于昔阳县东南20公里处,与闫庄乡相邻,是一个以种植传统农业为主的小山村,该村共115 户340 口人,耕地面积1304 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2794元,全村共有党员22名。 近几年来贾家庄村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远进步,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2005—2006年,村投资20余万元,硬化道路6.9公里;2007年,投资12万元新建可储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1个;2008年,响应上级“一池三改”的号召,投资6余万元修建沼气池48个。 2008年至今,全村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共清理粪堆35处,清理各类杂物、土煤粪堆60处,建成垃圾处理池1个,健身广场1个,粉刷墙面3000平方米,村里成立了环境保洁队,建立了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 现在的贾家庄村的主干道全是水泥路,安装了电话,安上了太阳能路灯,移动宽带也已入村,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生活幸福美满,人民安居乐业,相信贾家庄村的明天会更好。 |
寨上村 |
寨上村位于县城东面,原属凤居乡,2001年3月并入赵壁乡,与黄岩村隔河相望。全村现有人口152户420人,耕地总面积780亩,年总收入187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714元。 现任支部书记王永寿,村主任王三柱。 近几年寨上村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带领下,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号召,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靠赵壁川集中供水工程实现户户通自来水;2003年,村里还实行农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 2004年,村里响应村村通水泥路号召,投资12万元,硬化村道和街道2.5公里。2008年村民电话通达率达到95%;2009年,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投资36万元黄岩到寨上跨河大桥正式动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25万元。 2008年至2009年村里开展了大力度的环境综合整治,对村庄道路、卫生死角进行全面的大清除,建立了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全村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接入党员远程教育网,实现了科技信息“一站通”。 寨上村的迓鼓在全县闻名,多次代表全乡进行演出,促进了全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兴旺。 现在的寨上村,村容整洁、邻里和睦,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全村正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迈进。 |
西平原村 |
西平原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面,界李线2公里处,和东平原村紧紧相连,现归赵壁乡管辖。全村现有212户,人口615人,现有耕地面积1960亩,人均收入2000元。村内由东西和南北两条大街组成。 西平原村产业以农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村里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农作物中以种植玉米为主,村里没有其他工矿产业。 多年来,西平原村响应上级号召,积极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 2004年,全村投资17万元,硬化入村路1公里,硬化大街小巷2公里,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村内有2座水窑以二级提水方式供应全村的人畜饮水,另有1个小型水库平原水库;2007年,村内接入了移动宽带网络,接通了党员远程教育网,村民了解信息更加便利;2008年到2009年,全村响应上级号召,全面开展园林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大力发展植树绿化,整修两委办公室,制定了完善的环境保洁制度,实行干部包片督查责任制,每户门前保证干净,垃圾实行定点堆放和清理,确保了村庄的长期干净保洁。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全村90%以上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80%的村民安装了电话,五保、低保户得到了有效地救助, 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组建了秧歌队,每逢春节都有文艺表演、体育比赛,并在县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西平原村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全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 |
南思贤村 |
昔阳县赵壁乡南思贤村位于县城东南留马线26公里处,是一个世代以耕作为业的传统农业村。该村现有250余户682口人,耕地总面积130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314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683元。村级班子共有支委3人,村委3人,现任支部书记王庆华,村委主任王会如。近年来,全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业种植业是全村的主导产业。全村粮食播种面积年均稳定在1305亩左右,种养专业户达43户,农业设施明显改善,科技兴农不断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2005年,全村响应上级“村村通水泥路”号召,投资16万元,硬化街巷3.5公里;2007年,村里建成移动网络文化站,同时接入党员远程教育网,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科技信息“一站通”;依靠赵壁川集中供水工程从年开始实现户户通自来水;2003年实现户户通闭路电视;2001年实行农网改造,实现户户通电;95%的村民接通了电话。2008年至2009年,全村响应上级号召,投资5万元积极开展了环境整治,同时整修了文化广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观。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南思贤村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发 展,全村9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在业余时间组织各项文化活动,五保、低保特困户得到有效救助,村民的文明意识不断提高,全村党员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高涨,一个文明和谐的南思贤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
水峪村 |
水峪村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属赵壁乡管辖.全村370多户,1020口人,耕地面积2900余亩,含一个自然村,名为榆树坪,有16户人家. 水峪水库于1972年建成,大坝下面居住着百余户农民.库内800多亩产粮地是水峪村民的收入的主要耕地。因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东西坡地贫瘠, 1983年土地承包后,村民爱极在形口向的束缚,扣除摊派仍多,粮食价格低,农民不富裕.如今,幸福的农民在改革开放的好形势下,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特别是农民头脑中多了个新概念:科技含量.科学种田在村里广为适用.村里还把360亩的三坡和四坡地退耕还林,积极响应中央的林业政策.今年春天植5000多株速生杨,坚持"谁栽谁管,谁收益.把山定人,人定心,树定根"的管理原则落到实处. 国家重视农村.所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文化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也成了老百姓的共识.集体投资建设起了12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硬化了1806平方米的操场,电脑也进入了教室.学生享受免除学杂费的优越条件.全村安装20多电视台的闭路线,村民坐在炕上就能看到本县和本地的新闻.全村有十多户村民装上了电脑,上网在农村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 村里还利用每年的四月二十八赶会,进行小商品交流,传统的庙会文化一直在延续.今年,水峪村又建起文化活动广场,全民健身运动有了新场地,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村里集体组织了40人的锣鼓队,每逢喜庆节日总能给村民表演出好看的节目. 现在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又着手整理"农民书屋".是一个阅览室.在这里村民可以免费学习党中央有关"三农"的政策知识及其他知识,提高全民素质. 以前村里乱和脏的情况也得到了整治.今年,村里建起了6个垃圾堆放地,并且有卫生条约张贴在大街上,让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大街的两旁修葺了100个小花池,里面培育出美丽的花朵,走在大街上,美味迎鼻而来.村里整修了就马路接,种植了2000多株风景树,并且建设了四个风景带,重修200米下水管道,休整了护栏墙,喷刷了靠近马路的10000多平方米的大墙.明年春天还准备在路旁种树,朝着"春有话,夏有荷,秋有果,冬有青"的面貌发展. 现在的水峪村,各项工作正在各级领导的指引帮助下有条不紊的展开,相信用不了太久,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会在水峪村体现的淋漓尽致,让更多的人们喜欢水峪村,喜欢我们现在正努力建设的每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