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太谷县 >> 范村镇 >> 南田受村

南田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田受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田受村简介

  南田受村全村430口人,144户,耕地1800亩,农业生产总值341万元,人均收入9265元。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村共有80个,种植面积240亩,大田蔬菜面积150亩。在种植结构上,已形成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多种设施,不同方式的栽培形式。南田受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严重制约着本村经济的成长,村两委班子,针对南田受村的现实情况,紧紧围绕带动村民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围绕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村民活动阵地建设等,促进农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主要为人民群众办了以下几地方的实事:
  1、修建水渠、大棚园区生产路。长期的农村工作使我意识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村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村两委采取向上争取自身挤压、群众集资的办法,开展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修建水渠、以保证农田用水,修建大棚园区生产路以保证农村生产交通的畅通。
  2、硬化道路,清理街道卫生,对村容村貌开展卫生整治。在上级的组织领导下,村两位班子以落实科学成长观为“引擎”,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规定,加大村内脏乱环境的治理力度,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深受领导和村民的好评。
  3、修建合作医疗村级卫生室。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村两委协调土地,修建了60平米的卫生室。现已竣工,并通过县卫生局的工程验收。解决了本村及附近村民的看病难问题。
  4、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0万余元,进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2013年工作计划
  一是全力打造一村一品项目。设施蔬菜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已达240亩,从业农户79户。为了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规模,提升设施农业档次,提高农民收入,村两委继续将设施蔬菜作为我村的特色产业。计划明年统一规划,改建和新建大棚50余个,使大棚园区面积达到350亩。大力推广引进新品种,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由于年久失修,村内浇灌管道基本瘫痪,且水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村民增产增收的瓶颈。2013年,计划打一眼深井,修建2000米防渗渠。
  三是规划养殖小区,鼓励扶持村民发展养殖业。为了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合理利用荒山荒坡,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牛羊圈养。2013年计划规划一个300亩左右的集中养殖园区。
  四是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2013年计划将村委大院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场地硬化,安装娱乐健身设施,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对村内街巷道路破损处进行维修保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6102 030600 -- 查看 南田受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田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田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上安村

  上安村位于山西晋中市太谷县范村镇,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约31公里,坐落在一个典型的北方旱垣丘陵的黄土山坡上。全村有耕地2000余亩,户数120户,人口379,劳力280人。   上安村位于丘陵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村子依山水而建,南邻金水,北枕元山,交通便利,距范村镇政府仅3公里,毗邻省二级公路太长线、太长高速公路、太焦铁路等交通要道,可谓四通八达。   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温室大棚和果树种植,村里基础设施齐全,农家书屋现存农业种植、养殖等科技书籍书籍及社会文化类1000多册,体育场内健身器材方便了村民锻炼,卫生所、便民连锁店提供了贴心、便利的服务。   上安村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晋商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存的明清古村落。中央电视台记者王修筑撰写出版的《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一书中,以《文尚古韵上安村》为题,详实地叙述了上安村的古往今日。他在书中这样评价道:“太谷县范村镇上安村就是一个既有历史名人,又有文物古迹,还有民间乡村文化,足以让太谷人引以为骄傲的古村落。”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晋中电视台、《山西晚报》、国家级刊物《中华民居》等新闻媒体也对上安进行了多次报道,上安村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保护开发上安,使她不再遭受破坏,已迫在眉睫。而保护开发,可选择开发旅游项目来实现。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挖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从差异化定位,到个性化开发,上安的旅游价值不可限量。不说她的文化内涵,仅就建筑而言,因她最具北方民居特点,又极有王府风范,倘能恢复十之八九,她就是北方的“周庄”,她就是一处最好的旅游景点,也许还会轰动全国、全世界!   

范村村

  范村位于太谷县城东北21.5公里处,原名康乐村、康乐堡,明万历年间更名为范村至今,现为范村镇政府驻地。过去范村是沟通辽、和、冀、豫的交通要道,现在更加发达,紧邻太长高速公路出口,省二级公路榆长线穿村而过,县级公路孟王线与108国道相连,多班城乡和长途车通过本村。   全村共十一个村民组,1900户,4241口人,党员135人,耕地6200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玉米、温室大棚为主。2009年人均收入6205元。   改革开放以来,范村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着力发展运输、商贸、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不依赖农业的商贸集镇。   

南田受村

  南田受村全村430口人,144户,耕地1800亩,农业生产总值341万元,人均收入9265元。村党支部、村委会把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村共有80个,种植面积240亩,大田蔬菜面积150亩。在种植结构上,已形成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多种设施,不同方式的栽培形式。南田受村地处丘陵,以农业为主,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严重制约着本村经济的成长,村两委班子,针对南田受村的现实情况,紧紧围绕带动村民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围绕村容村貌、道路交通、水利设施、村民活动阵地建设等,促进农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主要为人民群众办了以下几地方的实事:   1、修建水渠、大棚园区生产路。长期的农村工作使我意识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村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村两委采取向上争取自身挤压、群众集资的办法,开展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修建水渠、以保证农田用水,修建大棚园区生产路以保证农村生产交通的畅通。   2、硬化道路,清理街道卫生,对村容村貌开展卫生整治。在上级的组织领导下,村两位班子以落实科学成长观为“引擎”,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规定,加大村内脏乱环境的治理力度,使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深受领导和村民的好评。   3、修建合作医疗村级卫生室。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村两委协调土地,修建了60平米的卫生室。现已竣工,并通过县卫生局的工程验收。解决了本村及附近村民的看病难问题。   4、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0万余元,进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2013年工作计划   一是全力打造一村一品项目。设施蔬菜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已达240亩,从业农户79户。为了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规模,提升设施农业档次,提高农民收入,村两委继续将设施蔬菜作为我村的特色产业。计划明年统一规划,改建和新建大棚50余个,使大棚园区面积达到350亩。大力推广引进新品种,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由于年久失修,村内浇灌管道基本瘫痪,且水源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村民增产增收的瓶颈。2013年,计划打一眼深井,修建2000米防渗渠。   三是规划养殖小区,鼓励扶持村民发展养殖业。为了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合理利用荒山荒坡,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牛羊圈养。2013年计划规划一个300亩左右的集中养殖园区。   四是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2013年计划将村委大院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场地硬化,安装娱乐健身设施,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对村内街巷道路破损处进行维修保养。   

南窑村

  南窑村位于范村镇之东南方向,临榆黄高速,近梅苑山庄,交通十分便利。共有52户,174人,常住人口149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在村“两委会”班子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充分发挥当地自然地理优势,按照“山上种树,平川种粮”的思路,乡村道路的硬化,极大的促进了本村蔬菜的销售,而销量的上升又带动了周边村的种植热情。   群众日子富裕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发展,村上建立起了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有图书室,现存农业种植、养殖等科技书籍书籍及社会文化类1000多册,村中心配备了健身器材,村上还成立了锣鼓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南窑村环境优美,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善,淳朴善良的南窑村人热忱欢迎有志之士来南窑村投资,这里将会为你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   

西曲河村

  西曲河村位于范村镇之东南方向,临榆黄高速,近梅苑山庄,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290人,常住人口250人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在村“两委会”班子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充分发挥当地自然地理优势,按照“山上种树,平川种粮”的思路,乡村道路的硬化,极大的促进了本村蔬菜的销售,而销量的上升又带动了周边村的种植热情。   群众日子富裕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发展,村上建立起了文化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有图书室,现存农业种植、养殖等科技书籍书籍及社会文化类1000多册,村中心配备了健身器材,村上还成立了锣鼓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西曲村环境优美,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善,淳朴善良的西曲村人热忱欢迎有志之士来西曲村投资,这里将会为你提供一个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   

北曲河村

  北曲河村位于范村镇西北方向,距离范村3公里,距离太谷县城25公里,距离榆次3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有86户290人,党员18名,耕地面积约955亩,人均收入达4200元,以种植日光温室蔬菜为主导产业。   温控装置保证了大棚瓜菜的高品质   近年来,北曲河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按照“平川水地上大棚、丘陵地区搞温室”的思路,采取财政扶持、设施配套、完善体系、强化服务等措施,大力推进移动拱棚、“四位一体”温室生产模式,涌现出众多设施蔬菜典型,成为发展设施蔬菜生产的样板和旗帜。   北曲河村的旱垣大棚采用了先进的膜下滴灌技术   村民采摘的成熟香瓜上市   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村大力发展旱垣大棚种植,经济效益显著,广大农民又多了一条致富新途径。   

北田受村

  北田受村紧靠省道榆黄公路,太长高速一公里处,距梅苑山庄旅游胜地3公里。本村482人,100多户。本村主要农业产品为大棚蔬菜为主,全村100多座大棚基地,冬棚西红柿的成熟期间,每天几万公斤的外销量,畅销长治、河南、焦作等全国各地。而3月份大棚洋香瓜平均单果重1.5-3.0公斤,椭圆型或圆形,乳白色皮,肉多脆甜,多汁爽口,香气袭人。其高抗,丰产,优质,耐贮运的优良特性深受农户及消费者欢迎。近年来本地还发展了种植业,有500亩的壶瓶枣基地,年产50多万公斤。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养鸡将近10万多只。北田受村以优质服务的环境和诚实守信态度来赢得客商。欢迎各类企业及有识之士来投资办厂及农产品加工,北田受村民将欢迎您的到来。   

下寨村

  下寨村位于范村镇之东北方向,耕地面积336公顷,全村共有农户24户,58人,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13万元,人均总收入为6055元,种有日光温室大棚。  

峪道沟村

  峪道沟村地处范村镇南梁,距范村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下辖沿家山一个自然村,属典型的丘陵山区。目前,全村共有人口110人,户数41户,党员9人。党支部严格按照“抓党建、凝合力、谋发展,抓发展、夯基础、促党建”的工作思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提升了工作水平,有力地推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012年以来,村党支部把基层组织建设活动与调产业、富百姓工作融入到一起,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促进增收,村内先后完成了所有主干街道的硬化、亮化、美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一)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党员服务队伍为载体,在全村广泛开展了以“我是群众贴心人”、“听民声、知民情、解民难、助民富”为主要内容的两项主题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把基层组织建设与调产业、富百姓工作融入到一起,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由村委主任李东恒个人出资6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10余亩的养鸡场,并成立了“峪道沟森源合作社生态养殖示范园”。用他的话说“个人搭台,众人唱戏”,目前已经有孟合义、李油呼等30余户村民入股。   (三)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动了其他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今年上半年,除了抓好农民致富增收工作外,我们还着重抓了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利用农闲季节修整、清洁了村内的街道,将通村的公路垫平。从而使村里的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帮助村里解决自来水供水困难的问题。我还鼓励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利用科技之冬活动组织农民参加培训达。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率达100%。   (四)保证社会稳定,化解农民矛盾,大力推进为民服务代理机制。在包村工作中,坚持以稳定为基础,让群众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今年春天,沿家山有几户农民想-,要求解决二轮土地承包遗留的问题。我们发现-苗头后,及时到村里了解情况,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从而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向群众公开,让群众知道土地遗留问题是怎样存在的。村党支部高度重视为民服务代理工作,成立了以包村干部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的峪道沟村为民服务代理小组。在工作中坚持群众需要第一的原则,坚持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目前,已受理群众代理事项10多件,满意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坪上村

  一、基本情况   坪上村地处范村镇的东北方向,全村共有农户86户,220人,耕地840亩,种有日光温室大棚25个,同上安、温庄、下寨共属北梁支部。全村党员14名。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50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2500元。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2012年,依托一村一品的发展趋势,坪上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引进津优35、博杰42、蔬春黄瓜品种等新优品种,为我村设施蔬菜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农村建设情况   2012年我村投资260余万元,用于新建大棚11个、打井一眼、铺设线路。投资6万元,铺设管道3000米。投资26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3公里。   

北里村

  北里村地处太谷县东北部,位于范村镇东南部,距太谷县城40公里,由北里、城子院两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在册人口35户84人,党员9人,全村耕地面积有780余亩,主要农作有谷物、玉米。  

下安村

  下安村位于太谷县范村镇北部,全村人口135人,总户数36户,属于山区村。耕地面积480亩,人均纯收入617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温室大棚和养殖业为主。因地处山区地带,这里还保留着淳朴的民风,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和养殖。   近几年来,为响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村党委领导班子积极为村民兴修本村基础建设,探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为带领村民走向勤劳致富的道路做出了贡献   

枣涧村

  枣涧村地处范村镇北梁,距范村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下辖下东仉一个自然村,属典型的丘陵山区。目前,全村共有人口156人,户数52户。今年以来,村党支部把调产业、富百姓工作融入到一起,因地制宜,发展扩大设施蔬菜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促进增收,村内先后完成了所有主干街道的硬化亮化,并配套了深井等水利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一、坚强有力、务实奋进的领导班子。   在去年两委换届,新班子上任后,发挥他们思路开阔、积极钻研、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竭心尽力为村民谋福祉,为百姓增收入,努力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方面都较好地发挥着0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二、完善硬件,探求强村富民路径。   枣涧村作为北梁的一个山区小村,长期以来,村民一直种植旱地作物,加上水利条件较差,村内只有一口吃水井,庄稼地灌溉困难,老百姓收成有限,过着穷苦的生活。新的支部班子上任后,组织村民先后外出参观考察了山东寿光新型蔬菜大棚,回来以后鼓励村民种植;同时,因地制宜,根据村内山坡多、草源丰足的条件,帮助几户村民发展起了养殖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多方筹资,先后完成了两眼水井建设,铺设了2000米的管道,使得全村280亩的旱地变为了水浇地,完成了全村主次道路的硬化、亮化和美化,并投资15万元高标准建成了村级活动场所,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西仉村

  西仉村地处范村镇北梁,距范村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属典型的丘陵山区村。目前,全村共有人口228人,68户。2012年以来,村党支部把调产业、富百姓工作融入到一起,因地制宜,发展扩大设施蔬菜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促进增收,村内先后完成了主干街道的硬化亮化,并配套了深井管道等水利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一、坚强有力、务实奋进的领导班子。   在去年两委换届,新班子上任后,发挥他们思路开阔、积极钻研、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竭心尽力为村民谋福祉,为百姓增收入,努力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方面都较好地发挥着0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二、完善硬件,探求强村富民路径。   作为北梁的一个山区小村,长期以来,村民一直种植旱地作物,加上水利条件较差,村内只有一口吃水井,庄稼地灌溉困难,老百姓收成有限,过着穷苦的生活。新的支部班子上任后,组织村民先后外出参观考察了山东寿光新型蔬菜大棚,回来以后鼓励村民种植;同时,因地制宜,根据村内山坡多、草源丰足的条件,帮助几户村民发展起了养殖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完成了全村主次道路的硬化、亮化和美化,并建成了村级活动场所,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格子头村

  格子头村位于太谷县东部,全村人口388人,总户数135,交通十分便利。耕地面积1565亩,人均纯收入680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温室大棚收入和种植蔬菜为主。  格子头村与上安村、范村村、南田受村、南窑村、西曲河村、北曲河村、北田受村、下寨村、峪道沟村、坪上村、北里村、下安村、枣涧村、西仉村、象谷村、冀村村、闫村村、温庄村、郝家庄村、千户沟村、路家庄村、温家庄村、前庄村、彭温庄村、马兰村、石堡寨村、土郊院村、蚍蜉村、岳家庄村、石圪脑村、田受沟村、北郊村、南畔村、石亩村、东曲河村、王公村、范家岭村相邻。  

象谷村

  象谷村位于太谷县东部丘陵区,紧邻太焦铁路、省道太长公路和县级骨干道路孟王路,太长高速穿境而过,距离晋中榆次只有25公里,交通条件非常优越,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象谷村共有农户249户,898人,耕地面积2867亩,人均收入9360元,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   近年来,象谷村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是积极推进以设施蔬菜产业为特色的“一村一品”建设。村“两委”班子将立足本村实际,以促进农业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现有的优势,蔬菜产业向特色产业的特色产品发展,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全村共发展设施蔬菜大棚1000余亩,大田蔬菜700亩,单棚收入创下5万元纪录,成为全县有名的设施蔬菜专业村。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象谷村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其它各项工作,基础建设、道路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县前列,是全县的民主法治示范村。   今年以来,象谷村积极与太谷县任村乡东贾村进行农家乐的采摘合作,通过采摘使每斤草莓的市场价格增加了2元,村民从中看到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广阔空间,激发了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信心,目前已经组织村民外出进行了学习考察,正在积极的筹备当中。象谷村农家乐旅游形成规模以后,将与任村乡东贾村及范村镇格子头村联成一片,成为省城太原、晋中榆次都市人群假日休闲体验农家生活的最佳去处。   

冀村村

  范村镇冀村地处太谷县东部,地势平坦,位于孟王路旁,交通便利。全村1507口人,463户,耕地542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527.45万元,人均收入5430元。该村支委、村委班子健全,在其带领下,全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特别是日光温室大棚共有300个,种植面积300亩,西红柿成熟期间,亩产3.3万斤,畅销太原、广州、长治、阳泉、内蒙等全国各地。种植酥梨1000亩,每亩产量达4000-5000斤。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加强规划管理,科学、合理指导该村的发展和建设,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村村情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制定本年度年度计划。   以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省、市委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全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切入点。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改善生活条件,构建繁荣、富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产业布局合理,经济稳步发展。村级主导产业稳固,富民产业拓宽,农民致富项目突出。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基础设施加强,村内环境改善。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基本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其他污染,道路绿化,环境整洁,面貌一新。农民住宅建设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居住幽雅。法律意识增强,民主管理科学。村民自制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规范,农民法制观念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闫村村

  闫村地处县域东北不到25公里处,镇域西1公里,北靠范村和象谷村交界,南与小白乡相接,西邻冀村,东接范村。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优势突出,太长高速太谷出口在村中,闫王公路贯穿村内南北方向,孟王线穿境而过,多班城乡和长途车通过本村,交通极为发达。   闫村地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全村共六个村民组,536户,1803口人。村内硬化道路4.495公里。全村有耕地3535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玉米、温室大棚为主。2007年人均收入4864元,村集体收入 75785.5元。   

温庄村

  温庄村位于山西晋中市太谷县范村镇东北部,位于丘陵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村有耕地476余亩,户数31户,人口97,人均纯收入2000元,村民主要以种地和种植枣树为生,占农民收入的70%。  

郝家庄村

  范村镇郝家庄村是一个依山伴水的山区小村,山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省道榆长线穿村而过,紧邻太长高速公路一公里,毗邻全身著名的休闲度假景区——梅苑山庄约2公里,与滑雪爱好者的天堂——梅苑南山滑雪场仅一道山梁之隔。本村216人,80多户。其中劳动力约有150人,占总人口的70%。可耕地面积680亩,人均耕地3.3亩。村内有养猪大户3户,养猪约有3000头。郝家庄村产业结构有红杏、玉米、果树为主。基础设施条件相对优越,率先步入小康行列。   近年来,太谷县范村镇旅游业发展很快,依托郭堡水库而建的梅苑山庄、梅苑南山滑雪场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耳熟能详,在方兴未艾的旅游潮中,范村镇郝家庄村充分发挥其红杏的产业优势,成为范村镇旅游的又一品牌。郝家庄村自2009年以来,借助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连续举办了四届“红心采摘节”以来,“贵妃杏”的价格由过去每斤0.8~1元的价格,飙升至每斤3元,每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0多万元。今年的“红心采摘节”吸引了来自太原、榆次、太谷等地更多的朋友们,产生了更多的效应,极大的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村红杏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140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90.3%。支柱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民的种植条件不断完善,民家庭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条件和人居条件大幅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   

千户沟村

  千户沟村位于太谷县范村镇东部山区内,共50户109人,全村以农业为生。   

路家庄村

  路家庄村位于太谷县范村镇东部山区内,共18户40人,全村以农业为生。民俗风情保存完好,无任何污染,生态保持良好。村周围风景秀丽,有悬崖峭壁,村内古树盘踞,村庄依山旁水,河水一年四季绕村庄流入郭堡水库,河中野生小鱼欢游其中,自然风光优美,民俗风情保存完好,是开发旅游,建设别墅度假村的首选地。  

温家庄村

  温家庄地处太谷山区,距范村镇人民政府30公里,由温家庄、后庄、粮食足三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100余亩,12户,人口29人。温家庄主要以小杂粮、玉米生产为主,还有少量的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此外,由于温家庄属于天保工程范围内,畜牧养殖业不发达,村民靠种植业获得收入外,外出务工是村民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前庄村

  前庄地处太谷山区,距范村镇人民政府30公里,由前庄、后庄、粮食足三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100余亩,67户,人口153人。前庄村主要以小杂粮、玉米生产为主,还有少量的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此外,由于前庄属于天保工程范围内,畜牧养殖业不发达,村民靠种植业获得收入外,外出务工是村民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彭温庄村

  彭温庄村位于太谷县范村镇东部,全村人口262人,总户数95户,包括闫寨、朴头、稍院、北山头等自然村,属于山区村。耕地面积1423亩,人均纯收入415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土豆、谷子、制种为主。  

马兰村

  马兰村位于太谷县范村镇东部山区内,共50户109人,全村以农业为生。   

石堡寨村

  石堡寨村位于范村镇东南方向,离太谷县城50公里,紧邻太长高速和榆黄公路,全村有农户24户,农业人口54人,其中党员4名、低保13人、五保2人,总面积10100亩,耕地面积500余亩。主要农作物有谷物,土豆。年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  

土郊院村

  土郊院村位于范村镇南梁,全村共24户,65口人,耕地1818亩,全部为旱坡地,土壤贫脊,只能种植一些小杂粮,而且“十年九旱”,广种薄收,是全乡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农村会议精神,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带领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一村一品”,下大力气发展设施养羊。在发展过程中,组织成立了乐则养羊合作社和顺旺养羊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郊院村是范村镇设施养羊示范村,从2009年开始,镇党委、镇政府就提出了大力发展封山禁牧、规模化健康养殖,对设施养羊进行大力支持。土郊院村的两委一班人积极响应,抢先发展,发动和引导农民打破传统放羊的观念,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全村设施养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放养到圈养的转变,实现了从散养到集中设施养殖的转变。使当地的牧草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同时养羊产生的优质肥料用于种植生产,种植业产生的秸杆为羊提供了饲料,走上了一条环境保护型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村羊养殖量从2009年的500只,发展到2012年底的2800只。销售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4万元。目前,全村养羊形成规模,达到了“四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喂养、统一销售,设施养羊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支柱产业。   

蚍蜉村

  蚍蜉村地处太谷县东北部,位于范村镇东,离太谷县城40公里,紧邻太长高速,全村有农户44户,农业人口119人,常驻近百人,其中党员10名、低保10人、五保1人,耕地面积433亩。主要农作物有谷物,玉米,红杏和枣小有名气,年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村内有一金代遗构——真圣寺有待开发。  

岳家庄村

  岳家庄村位于太谷县范村镇东,距省会太原56公里,距全省有名的旅游度假地—梅苑山庄5公里,占地1.58平方公里,人口251,户口100,耕地面积820亩。  

石圪脑村

  范村镇石圪脑村坐落在范村镇东南角,距镇政府15公里。石圪脑村作为行政村,由石疙脑、石梯岭、背儿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38户,94口人,其中劳动力20余人,其它都是老年人和小孩。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300多亩,主要种植玉米、谷子、高粱。村民人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  

田受沟村

  田受沟村坐落在范村镇东南角,距镇政府5公里。现有耕地705亩。全村共有62户,157口人。主导产业是种植业。  

北郊村

  北郊村地处太谷县东北部,距范村镇东15公里,由北郊、南郊、高堰头、张足四个自然村组成。2011年北郊村有在册人口158户413人(包含2007年并入的佛域人口),全村党员共有17人;耕地面积有1400余亩;主要作物有谷物、玉米;北郊的苹果口味好,在晋中地区小有名气;2010年人均纯收入2400余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0的领导下,北郊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村里接通了电话,建立了远程教育系统,农村合作医疗、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普及。目前,北郊村村社会治安良好,村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争取让生活上一个台阶。   

南畔村

  南畔村地处太谷县东北部,属太谷县范村镇行政村之一,与范村镇相距五公里,由南畔、北红崖、南红崖、金子山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南三公里是象峪河旅游休闲度假圣地——“梅苑山庄”,村北背靠津水河,石亩水库生态旅游开发区,村东头是太焦线南红崖火车站,紧傍梅苑山庄生态园“高尔夫球场”。南畔村共有在册人口538人,耕地5000多亩,荒山荒坡6570多亩,退耕还林1300多亩。南畔村多是土石山区,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平均气温5-6℃,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无霜期短,全年为130-150天左右,全村地貌属沟地、坡地、山地三种类型,适宜水果生长,现有果园500亩,其中:特色南畔龙眼葡萄300亩,苹果、梨树200亩,红枣1万多株,道路为水泥硬化,交通便利。  

石亩村

  石亩村位于太谷县范村镇东北7.5公里处,地处榆次、榆社、太谷三县区交界处,太焦路横贯境内。石亩村占地50平方公里,有117户,330余人,耕地面积1489亩,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  

东曲河村

  东曲河村坐落在范村镇东,距镇政府5公里。位于太谷县郭堡水库下游,村北依山,村南临河。现有耕地438亩。全村共有130户,372口人,有劳动力230人。主导产业是大棚、蔬菜和林果业。  

王公村

  王公村地处范村镇东5公里,全村155户,433 人,耕地面积1800亩。下辖张庄、南深凹、北深凹三个自然村。依傍郭堡水库,紧邻102太长省道,风景秀丽,交通便捷。  

范家岭村

  范家岭村地处太谷县东北部,位于范村镇东,距太谷县城40公里,由范家岭、安乐村、香林村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在册人口87户193人,党员18人,全村耕地面积有2092余亩,主要农作有谷物、玉米,红杏和枣小有名气。  


南田受村特产大全




南田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