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谷县西咸阳村位于太谷县城西南3公里处,与中咸阳、南咸阳、北张相邻,太井路傍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由于地处晋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整个村庄地形相对平缓,村内的农业和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位于150-200米之间。
西咸阳村现有农户400多户,人口 1312 人,耕地1700亩,人均耕地1.3亩,是北汪乡有名的苗木花卉种植基地之一。2008年全村总收入9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产值51%,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占30%和19%。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是山西省一个中等规模的典型农业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6201 | 030600 | -- | 查看 西咸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张村 |
太谷县南张村位于太谷县西南,距县城12公里,紧邻太井线和南循环交通十分便利。南张村全村人口约1500余人,耕地2700亩,其中2500亩为红枣经济林,现为山西恒丰枣业红枣基地。近年来,南张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红枣产业做为兴村富民的战略来抓,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取得了成绩。红枣和苗木花卉为本村的主导产业,南张村充分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形成“树上是红枣,树下是银行”的枣苗立体种植格局,是远近闻名的红枣第一村。 截止2009年年低:全村枣园面积2500亩,产枣3000吨,产值4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800元。在红枣产业上南张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进新品种,枣园内形成了以壶瓶枣为主,郎枣、梨枣为辅的红枣产业 南张村作为红枣大村的同时还是一个苗木花卉大村。南张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种植模式,形成了地上枣树、地下苗木的独特的立体种植模式。品种类型已发展到常绿树、行道树、绿化用苗、草坪等几个类别100多个品种。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园林绿化苗木发展趋势,每年都会引进和发展新品种。该村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本着“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带动就业群众700余人,实现销售产值75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余元。 近二年来枣苗、红枣枣接穗做为南张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南张村向外县、外省输出枣苗达10万余株,红枣接穗达3万吨,为农民新增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达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枣苗输出大村,南张村也涌现出不少农民经济人把红枣嫁接技术带到了外县、外省,不仅致富了自己而且也带动了本村乃至周边村庄的苗木的流通,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
北付井村 |
原来西北付井为一个村子,叫龙泉井字街,后来由于琥珀河和咸阳河发大水,将村子一分为二,又井水有甘甜之意,故根据地理位置称为北付井村. 北付井村位于北汪乡北部,与西付井、明星镇程家庄村相邻,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 北付井位于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四周均为平原,无山,宜种植粮食作物. 现有村民985人,以苗姓居多 |
西付井村 |
北汪乡西付井村位于县城西南2公里处,西与北付井接壤,南临108国道,交通十分便利。所在的晋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10℃的年平均积温3 700℃,大田作物一年一熟。全村294户,1094人。耕地1400余亩,以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为主。种植、林果、养殖、劳务为全村四大经济支柱。村内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为村民的自身发展和引进外来投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不断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实现“村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全村户通过工程100%,生产生活垃圾日清理、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健全、村级活动场所运行良好、村民综合素质大幅提升”的良好局面。 村两委依托村内良好的交通、资源等基础条件,紧抓北汪乡108国道沿线工业园区打造的契机,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汇丰种子有限公司、金贝管业有限公司、康保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厂等,为村内整体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力的后盾,也为解决村内的剩余劳动力,带动村内新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
曹庄村 |
曹庄村在太谷县城2.5公里左右,距离108国道1公里,与祁县接壤,交通便利。全村村民2040人,有耕地3800余亩,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年平均降水量为442.64毫米。 曹庄村农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近年来绿化树苗快速发展,从事苗木花卉种植逐渐增多。北付井路规划有一个养殖区,曹庄村有从事养殖户40余户,大多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落后,为此曹庄村两委特规划了养殖区,引导养殖户向高效能科学养殖发展。全村有50余量运输车辆,从事运输事业一百余人,运输业一直以来就是曹庄的一项重要产业,每年可为村民增收1000余万元。 曹庄村村容村貌较为整洁,村内大小街道全部实现硬化,部分田间路硬化,村内街道和田间路绿化较为完善。全村有两眼吃水井,全村人畜吃水得到可靠保障。2009年新增灌溉井7眼,农田水利灌溉得到有效缓解,2011年计划再增加机井6眼,在2011年使农田灌溉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曹庄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乡党委、政府发展生态型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在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强化党建、加快发展,促进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的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曹庄村将抢抓机遇,巩固和发展好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等主导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 在环境卫生上做好规划建设,逐步把曹庄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
白城村 |
山西省太谷县白城村,位于太谷县北洸乡境内,西与祁县峪口乡为邻,耕地面积7729亩,人口4131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阎白路穿境而过,与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和国家储备局171处毗邻。 白城村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480毫米,大田作物一年一熟,是发展优质林果农副产品最佳的产地之一。产业结构以林果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为主。其中,林果业曾一度是白城村的主导产业,白城苹果、酥梨曾远近闻名;养殖业以蛋鸡养殖为主,发展最好时曾达18万只;加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拥有中华老字号——荣欣堂食品有限公司、太和食品厂、炳记食品等5家农副产品加工实体,主要产品有果脯、蜜饯、太谷饼、乡巴佬鸡蛋等,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中心;2007年以来,由乡政府牵头,以白城村为核心,起步发展万亩设施农业园区,目前一期工程起步区初步建成,新发展“五位一体”日光温室16座、大拱棚89座,为白城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白城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乡党委、政府发展生态型产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在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强化党建、加快发展,促进了全村三个文明建设的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白城村将抢抓机遇,巩固和发展好设施农业、养殖业、林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下功夫,逐步把白城建设成为晋中市乃至全省的现代农业精品示范区。 |
南洸村 |
南洸村位于太谷县北洸乡中部,距离县城五公里,北临108国道,南同蒲铁路,紧靠旧太洛路,交通便利,主导产业以红枣、林果、运输、养殖和牲畜屠宰为主,人均收入7895元。 |
北洸村 |
北洸村北洸村 北洸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北洸乡境内,距离县城西南5公里处,南临凤凰山,北傍108国道、南同蒲铁路。北洸村所处的晋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村周围皆为农田林网,自然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北洸村占地10000亩,村镇建设占地2000亩,基本农田8000亩,有农户1360户,人口4462人,是一个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村。北洸村是北洸乡政府所在地,村内还驻有北洸乡派出所、北洸乡卫生院、北洸乡供销社、北洸乡邮政所、北洸乡电信所、北洸二中、北洸村村委会。 太谷县北洸乡北洸村,是著名晋商曹家的大本营。曹家大院“三多堂”位于村落的东北角。 明洪武年间,曹家始祖曹邦彦由太原华塔村迁居太谷北洸村。到明万历年间曹家第14代曹三喜迫于生计去闯关东,在热河的三座塔谋生,开始时以种地、养猪和磨豆腐为生,后开设“三泰号”经营酿酒业,家业渐渐发展起来之后,回北洸村修建曹家大院东院。到清顺治年间曹家十五世曹玉台在关内广设商号,并修建曹家大院中院。清康熙年间,曹家十六世曹北远使曹氏商业发展到鼎盛期,修建曹家大院西院和西花园。到道光、咸丰年间,曹家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64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白银,雇员有37000人,所以乡民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后曹家又跨出国门开始经营跨国生意。从清代光绪开始由于战争、商业竞争、子孙的骄奢淫逸走向了衰败。 曹家极盛之时,在北洸村相继建起了一批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其中尤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幸存下来的“寿”宅院,是曹三喜的四儿子修建的以多福、多寿、多男为内容的“三多堂”。这座宅院总占地面积10638平方米,建筑面积6348平方米,以高耸大雅、厚重古朴的特色冠于群院之首。宅院坐北朝南,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连接三座三层17米高的楼房,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7间。整个院落院中有院,错落有致,具有高耸、厚重、古朴的特色。整个建筑雕梁画栋,砖、木、石“三雕”技艺高超,绘画艺术精美。站在远处观赏,三座顶楼和整个建筑一起,酷似三头庞大的“牛”、“羊”、“猪”形。这种追新逐奇的建造意识,给宅院平添了几分辉煌和神秘。 《山西通志》称曹家为晋商首富。20世纪初期曹家买了一辆美制汽车,曹家的财富实力由此可见一斑。曹家还购买了发电机,安装了电灯电话,开了山西省奢华风气之先。人说“稀世国宝在故宫,民间珍品三多堂”。曹家大院现在建成了三多堂博物馆。馆内陈列有“曹家经商史”、“明清家具展”、“瓷器馆”和“珍宝馆”四大主题。 “曹家经商史”主要反映曹家历代从创业到辉煌以及走向衰落的过程。“明清家具展”陈列着世所罕见的用92块天然花纹大理石镶成的“百寿大屏风”以及400多件明清家具。“瓷器馆”陈列有近2000件瓷器,大大小小,琳琅满目,其中不乏许多明、清珍品。 “珍宝馆”展出有清宫国宝金火车头钟。这是法国给清廷的贡品,用黄、白、乌三种金制成,重42.25公斤,上镶时钟、晴雨表,上好发条可沿轨道而行进。这件国宝是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入晋,盘缠不够,曾向曹家借数十万两白银,慈禧太后回京后不想还钱,便把乾隆年间法兰西使节送给清皇室的“金火车头钟”赐予曹家,算是了结了这笔账。不过民间还是留下了“金钟今尚笑西后,无有曹家怎北归”的说法。另一件珍宝是明代大画家仇瑛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逼真,价值连城。 三多堂的建筑是明清时期山西富商住宅的代表之一。它对研究明清历史、晋商历史、建筑史学等都有很大的价值。 |
北张村 |
北张村位于太谷县北洸乡,距离太谷县城5公里处,地里位置优越,东靠太井线,西、北方向县城南循环环村而过。北张村生活和生产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全村拥有耕地面积3900余亩,现有农户600余户,人口1650余人。 主导产业鲜明。北张村以红枣和苗木为本村的主导产业,以红枣和苗木为主导产业。是远近闻名的“万亩生态枣园”所在地。红枣种植面积2000余亩,苗木种植面积1400余亩,两项主导产业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7%。2011年,北张村村民人均纯收入9000余元。 公共事业发展良好。北张村近年来,村两委花费了大力人力物力改善村内人居环境,村内大小街巷道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硬化面积达5.5万平方米。2012年,实施了环境卫生整治和街巷路灯亮化工程,新增路灯70多盏,实现每晚2小时照明,村容村貌美观整洁。 村级文化场所建设。翻修并扩建了村委大院,新增面积400余平方米。新建公共活动场所2200余平米,增设老年人活动室,并配备点歌机、麻将等文体活动器材,丰富村民文化体育生活。修缮了戏台,并增加了群众办理红白理事的功能。 更新水电设施,方便群众用水用电和灌溉。村内增容220伏变压器,更换2000多米电线,保证村民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枣园内更新变压器3台,增加了8台大功率水泵,改变了原来由于出水小和易损耗导致耽误灌溉的问题。 |
李家庄村 |
李家庄村辖一个自然村森林村,全村有44户216口人(其中:森林13户35口人);占地面积5583亩(其中:森林3318亩),村庄占地77亩;村内耕地1348亩(其中:森林3318亩),人均耕地25亩。 村主导产业:林果业和农业 收入结构:打工收入占40%,林果业占40%,粮食、退耕还林、其它占20% 从业情况:打工人数占劳动力90%,打工者闲时回村种地。 经纪人、能人、名人情况:暂无 发展思路:现村无年轻劳力,多为年老者,此现状要依靠国家政策整体移民或村庄拍卖搞旅游开发或其它。其二:引进企业利用好闲置土地实行公司加农户模式。 |
西咸阳村 |
山西省太谷县西咸阳村位于太谷县城西南3公里处,与中咸阳、南咸阳、北张相邻,太井路傍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由于地处晋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整个村庄地形相对平缓,村内的农业和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位于150-200米之间。 西咸阳村现有农户400多户,人口 1312 人,耕地1700亩,人均耕地1.3亩,是北汪乡有名的苗木花卉种植基地之一。2008年全村总收入98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产值51%,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占30%和19%。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是山西省一个中等规模的典型农业村。 |
中咸阳村 |
中咸阳村位于太谷县城南十里,与南咸阳、西咸阳、东咸阳相邻,现有农户120户,人口约400多人。 一、生产方面: 1、苗木花卉:中咸阳村以苗木花卉生产为主导产业,与相邻的村形成了以南咸阳为中心,以中咸阳、西咸阳等为辐射区的三晋著名的苗木花卉产业带。近年来,中咸阳村发展迅速,从单一的传统种植向林下育苗立体化发展。主要种植绿化、美化类植物,有乔木类、灌木类、常绿类、经济林类、草坪类等20余种,主要产品有胶东卫矛、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龙爪槐、木槿、红叶小檗、白皮松等30多种,全村将近80%的耕地用于苗木花卉生产。农户大多从事苗木花卉种植和销售,苗木花卉这一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园林绿化苗木发展趋势,每年引进新的品种。园区苗木花卉平均年出圃各类苗木200万株,年销售收入250万元,人均2000余元。 2、设施农业:该村设施农业呈现快速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该村的另一主要经济产业,拥有40多个温室大棚,30多个拱棚,主要种植蔬菜和藤条性的瓜果类为主,还有一部分大棚、拱棚正在建设当中。 3、养殖业:该村养殖产业不断壮大,现拥有4个养猪户、3个养羊户、2个养牛户。 二、生活方面: 该村主要街道基本实现硬化、美化。实现电话、电视户户通,并且实现移动联通网络覆盖。本村学生小学均在西咸阳小学就读,中学则就读于北洸一中。2009年还购买安装了运动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村委会还积极组织科技知识讲座,提高村民科技水平。2010年将村委会进行全面整修,共投资2万元,将村委会墙面进行粉刷,硬化村委会门前场地,更换门窗玻璃,村委会办公条件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文化方面: 圣果观 ,原名圣果寺,位于中咸阳村西北,是山西省太谷县道教协会所在地。据寺内现存道光十年(1831)碑记载:“中咸阳圣果寺北汉广运三年(976)里人王诚、瞿郡所建,至宋雍熙三年(986)厥工告成”。又据《太谷县志》载“金皇统八年(1148)建,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五十一年(1787)、道光十年(1831)再次重修”。由此可见,中咸阳圣果寺创建于北汉,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屡有修葺,且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不断充实,结构日渐完善。现存建筑均为清道光年遗物。 寺内正殿内山墙、后墙有清代工笔重彩壁画60平方米,分东西两壁,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寺内石碑坊为四柱三楼式,上有青石质匾额四块,其中一块留有题记“道光庚寅”(1830)。有“一牌两匾三门四柱五狮”的说法。寺西有汉槐一株,直径约两米,高20米,为太谷现存最古老的槐树。正殿内门楣之上悬乾隆年木制“雨花天”匾额一块。 |
南咸阳村 |
南咸阳村位于北洸乡中东部,距离县城6公里,耕地面积1100亩,在外租种土地3500亩,全村共有农户301户,人口800余人。全村主导产业为苗木花卉,从1978年起步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是太谷县苗木花卉产业的发源地。目前,全村100%的农户均从事苗木花卉种植、销售,100%的土地均用于苗木花卉种植,并且以南咸阳为中心、以周边村镇为辐射形成了数万亩的苗木花卉产业带。 |
井神村 |
井神村村情介绍 井神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城南部山区,属太行山脉,是晋中市闻名的水果之乡,桃子生产基地。井神地貌主要以浅丘岭为主,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别是受太行山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凉,四季分明,霜期较短。土壤方面,井神的黏性土壤保水保肥性强,透气性好,土壤中含有营养丰富的磷、钾等矿物质。独特的自然条件,使井神有别于万荣、绛县及其它丘陵桃区,更不同于外省桃产区。所产的桃子,个大体园,白里透红,水份饱满,汁多味甜,香气袭人,成为桃品中的上乘佳品。 全村共有人口1432人、432户、耕地面积2145亩、 枣树260亩、苹果289亩、桃树1560亩,大田作物偏少。农业总产值为1177万元、经济总收入2549万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73元。以桃树为主导产业,占耕地面积的73℅,从事主导产业人数为376户,占总户数的87℅、总产值85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72℅。合作社4个、农民经济人10个、从事农业推广业4人、领导班子稳定健全。全村高中以上学历甚少,多为初中或小学文化。去年新建果品批发市场1个(占地7亩左右)。多年来,井神桃以其独特的品质而闻名遐迩,因其极强的商品性而畅销全国。 井神村史 井神村原来叫永乐村,据老人们回忆说,村内有一挂钟,钟上文字记载本村为永乐村。村内有四塔坡,有戏台、佛殿。佛殿内塑有空望佛。村西有花山恒堤寺;村东有老爷庙,娘娘庙,都有戏台;北有真武庙、老爷庙、戏台。村中有马王庙、过道戏台,东西一条街,南北居周姚郝刘四姓人家。 大约在清朝末年,有两名差官来永乐村催粮,路过下头北巷,见有一水井,水井的轱辘上缠着密密麻麻的几十层麻绳,二位差官好奇心十足,要试探井有多深,趁夜深人静的时候往井里扔了一块石头,这时有人路过,二位差官赶紧跑到镇公所办事,办事完返回路过井旁才听到井内传来“通”的一声,回县就把情况告知县说;此村的井确实是够深的,县官就把永乐村改为井深村。后来在行文的过程中,县里常把“井深”写成“井神”,时间久了,人民就公认为井神村了。 太谷井深村现有两大传统文化资源,一为“武秧歌”,一为“张永义武官” 。 武秧歌是将武术尤其是太谷形意拳术糅合在一块由井神村村民自创的一种戏曲形式。现在村支书家还设有“张永礼武秧歌馆”,是以武秧歌的创始人张永礼命名的活动场所,现在全村还有刘庆花、武清茂、李怀斌等,村外杨玉仙、孙桃寿等会表演武秧歌。 村南有张永礼墓碑上面记载“张永礼,男,1892年生,从小酷爱太谷秧歌,跟其舅父(艺名靴子红),学艺专攻武生,人称“舍命生 ”娶妻程氏,生三子三女,吾师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技艺超群,勤于传人,传弟子八十余人,1962年曾任山西省戏曲研究会会员,为弘扬太谷秧歌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博得戏迷的一致好评。”张永礼在1951至1957年间到祁县张明村、北谷丰村等义务传艺六年。 井神村村南设有“张永义武术馆”,1996年成立,是太谷县最大的武术馆,馆内存有形意拳一代宗师张永义的生平简历表,武官成立以来的获奖证书,奖杯,活动资料照片等,记载着张永义和武馆的历史: 张永义,字德全,乳名老八,生于一八九五年六月二十八日,卒于一九八一年阴历正月十七日,享年八十七岁,生前曾任太谷县武术协会主席,是一位功高艺精,名声颇著的形意拳家。张氏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身体健壮,力大过人,酷爱拳艺,后闻形意拳大师步学宽之名,经邱风民(李复贞弟子)和杨万春(步学宽弟子)介绍得列入步师门墙,在太谷县水秀“德生源”杂货店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先生自拜师以后执弟子礼甚恭,专攻形意拳术,深得精微奥妙,在步师悉心指导下,功夫渐深,技艺大进,不久在太谷武林中崭露头角,名冠一时,为师弟及学友所敬重。一九二九年,陕西省城举行国拳大赛,先生登场表演了“形意杂捶”,以其深厚的功力,熟练的拳艺,受到与会者及武林同道的好评而名震武坛。由于先生的武功好,善技击,有名声,逐渐成为步师的得意门徒,被誉为步学宽的大弟子。 张氏拳艺,其练法动作严谨,架势舒展,动静相间,节奏感强,力重气刚,气势逼人,紧接合度,身法自然。张氏融会贯通形意拳法,徒手单练,对练及器械等,颇具步氏之风。其中尤精五行(劈、崩、钻、炮、横),六象(虎、蛇、鹰、熊、骀、马),杂式捶、六合刀、龙行剑、翼德枪等。特别是对练套路,张氏更为娴熟,传为一绝,先生在技能打法上,得步师“狮吞手”绝技,手法多变,爆发力强,尤以功夫深刻的“虎形”击人见长。而“连虎形”“偏虎形”运用更为巧妙。 张氏为武术界及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几十年来在各种武术赛事中摘金夺银。包括:程登华获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赛金奖,孙培华,孟宪基获1982年省六届运动会武术铜牌,1982年全省职工武术比赛形意拳对练金牌奖。袁长让1984年获全国职工武术比赛形意拳对练金牌奖,形意拳术铜牌奖。 为弘扬张氏形意拳,张氏弟子和后代在太谷井神村于1996年成立张永义武术馆。武馆成立以来,参加省市县乡大大小小的活动活动不计其数,先后获国际奖两次,,全国奖一次。 |
三台村 |
三台村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北洸乡南山北麓,距离太谷县城17公里,紧邻山西省农科院果树所,与祁县拗坡村隔沟相望。全村户籍人口约500人,三台村民风淳朴,全村百姓和睦共处,安居乐业。 一,生产方面 三台村的传统主导产业为林果业,以苹果、梨、枣为主。其产值比重占全村的经济总收入的9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利用环境优势,及县乡两级政府大力支持,推行旅游开发战略。 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推进三台村的现代农业发展,成立了由25户农户组成,涉及全村近100人的太谷县三圣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 为了提高三台水果的品质,提升本村产品竞争力,三台村积极利用县农业局的帮扶,挂设杀虫灯42盏,改变了以往灭虫害大量施用农药的局面,并将逐步替代传统的那种对环境不友好的杀虫模式,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目标。 为了发展设施农业,三台村建成了一个标准化的温室,该温室占地1000平方米。 下一步,我们准备以三圣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拉伸产业链,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初步设想是,利用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我村元宝山及周边地区的综合开发项目进行支持,并最终将三台村建设成为一个集特色餐饮、住宿、度假、会议接待、户外运动、素质拓展、自然农业教育、极限运动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休闲基地。 二,生活方面 全村的有线电视覆盖率在90%以上,移动电话覆盖率在95%以上。网络覆盖率也不断提升。 在村民的文化生活方面,我们以农展馆为依托,设立了村民文化大院;便民店和卫生所也在不断完善中。 在推广节能设施方面,我们响应政府号召,建造了60盘吊炕,有效地改善了传统高耗能的取暖局面。 全村的合作医疗参考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三,乡风文明 为了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我们制定有三台村的村规民约。为了推进移风易俗,我们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计生协会,民事纠纷调解委员会,目前这些机构各司其职。 为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我们一直都有一支秧歌队。我们准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秧歌剧团的建设,争取将其办成有较高文艺水准的,可以代表我们太谷秧歌民间水平的文艺团体。 我们在“我爱我村”网上开通了三台村自己的主页,并将逐步完善,不断更新,一定要将这个平台办成我们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四,村容村貌 三台村村貌整洁,街道干净。为了配合旅游开发,三台村制作了造型优美的果皮桶,古朴大方的指路牌,还将多年的垃圾清运走,并在原地建设了三台村的标志性建筑——农展馆。村内的临街墙体进行了粉刷,使全村呈现出古朴凝重的特色。全村主干道路两侧都种植了观赏树种和花草,并配有花池,全村绿化率80%以上。 村内主要道路都实现了水泥硬化或砖块硬化,街巷硬化率在95%以上。 第五,管理方面 三台村两委班子健全,支委和村委团结务实,积极进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三台村干群关系融洽,没有出现过一起-事件。 三台村两委严格执行上级民主制度,实现严格的一事一议制度,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都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实现集体领导。 三台村党支部还注意吸收新鲜血液,发展年轻有为的农村青年入党,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接班人。 |
胡家庄村 |
胡家庄村情况介绍 胡家庄村辖一个自然村厚产村,全村有85户215口人(其中:厚产31户74口人);占地面积5940亩(其中:厚产3353亩),村庄占地118亩;村内耕地1763亩(其中:厚产508亩),人均耕地8.2亩。 村主导产业:林果业和农业 收入结构:打工收入占40%,林果业占40%,粮食、退耕还林、其它占20% 从业情况:打工人数占劳动力90%,打工者闲时回村种地。 经纪人、能人、名人情况:暂无 发展思路:现村无年轻劳力,多为年老者,此现状要依靠国家政策整体移民或村庄拍卖搞旅游开发或其它。其二:引进企业利用好闲置土地实行公司加农户模式。 |
吴家庄村 |
吴家庄村简介 山西省太谷县吴家庄村位于太谷县城西南部北洸乡境内,右临太井线,北临西付井、侯城乡,南接西咸阳,东西与北洸相挨,交通十分便利。所在的晋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480毫米,≥10℃的年平均积温3 700℃,大田作物一年一熟。吴家庄村农业和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位于100-150米之间。整个村庄地形相对平缓,村南高北低。 吴家庄村现有农户175户,人口372人,耕地720亩,人均耕地不足两亩。 多年来,吴家庄始终把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把调整产业结构、强化主导产业作为工作的重心。吴家庄村依托村内养殖大户的带头作用,积极推动生猪养殖产业,通过“大户带头、散户集中、合作联营”等方式,不断壮大吴家庄村的生猪养殖。今年完成吴家庄海建养猪专业合作社扩建项目。该项目投资150万元,建设标准化猪舍20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1万头。目前全村养殖户达70余户,村民收入75%来自生猪养殖。 在对大做强农业产业的同时,吴家庄村还积极引进项目,提升全村经济实力。今年入驻汉阳沟槽管件有限公司和建业铸造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目前前期投资达6000万元,明年将继续投资近6000万元。这两个企业的加入为吴家庄村解决劳动力近百人,将全村的社会经济水平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未来的吴家庄村将会成为北洸乡一个闪耀的新星。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