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来:据传说,唐太宗曾经在这里驻扎村队,村子东面有“大营地”为练兵场因此得名团场村。
基本概况:团场村位于县城正北2公里、水秀乡政府东南1.5公里处,西北紧邻水秀村,南接贾堡村,东与大威村接壤,全村现有221户,563人,党员26人,耕地1008亩。村庄建设呈规则正方形,东西南北各长约三百余米,村内道路已全部硬化完毕。村级经济一直以来都以玛钢企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2013年实现全民生产总值3074万元,人均收入12235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6202 | 030600 | -- | 查看 团场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小王堡村 |
太谷县水秀乡小王堡村位于县城西北的乌马河畔,距城区仅3公里,紧邻省道太徐线。小王堡村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冬冷夏热,春旱秋涝,年均气温10℃左右,最低气温平均零下7℃左右,最高气温36℃,年降水量450毫米,无霜期180℃左右,冻土深度最高曾达90多厘米,平均50多厘米,全年空气质量达优,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全村共有218户,农业人口625人,耕地面积982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及大田蔬菜。农业经济总收入2633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06元。小王堡村以养殖业为主,全村养猪户达145户,全年猪出栏3万头,存栏1.5万头,畜牧业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 多年来,小王堡村荣获“三晋养猪第一村”、“太谷县信用第一村”、“晋中市先进行政村”、“太谷县优秀基层党组织”等殊荣。2006年被太谷县委命名为县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联系村。 |
北郭村 |
北郭村村情概况 乡村概况 北郭村地处太谷清徐交界处,距县城10公里,西临太徐一级公路,南邻龙城高速公路出口和大西高速铁路,紧邻108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700余亩,共有960户,人口3100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以“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搞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发展的机遇,发挥本村优势,取得了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成果。 自然资源 目前全村农业产业格局为:小麦种植800余亩,玉米种植1800余亩,蔬菜种植1200余亩,全村招商引资占地700余亩。设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0亩 基础设施 北郭村目前已实现通水、电、路、数字电视、电话五通。整个村全部农户均通自来水。全村道路全部硬化为水泥路面,全村道路照明系统进行完善,对村内道路两侧的路灯安装完毕,同时在沼气建设方面适宜农户沼气工程及改厕完成率达到100%。全村绿化28万平米,绿化率率达到40%。全村大小街道墙壁全部粉刷,粉刷30余万平米。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教育 投资了300余万元,改造合并小学;2010年投资近150万元,建设了一座综合性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配备高标准灯光篮球场、乒乓球、台球、等娱乐设施,并成立了锣鼓队和文化演出队伍,新建戏台、农民培训中心、网络文化站等活动场所。 村务公开 村务公开以村内的墙、黑板、宣传图为主,财务公开以张榜公布为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村务公开制度,加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保障村民对村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促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工作方向 北郭村的发展定位是:一是狠抓载体建设,筑巢引凤。大手笔规划建设水秀乡工业园,现已引进乾通塑料有限公司、山西禾宇电力钢结构有限公司、顺联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三家大型企业,村庄经济正由二三产业带动,向第二产业主导迈进。二是开展村企联建,互利双赢。三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水秀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我们着力抓:坚持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来抓。新开发设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0余亩,新建大棚28座。四是集中规划小区,使我村剩余土地集中规划,集中发展。 发展中的北郭村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办厂,共谋发展。 |
东怀远村 |
东怀远村简介 水秀乡东怀远村位于太谷县城西北8公里处,紧邻省道太徐线,西与清徐县接壤,全村共有1024户,2640口人,农业劳动力1334个,耕地面积5535亩。东怀远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建有标准化猪场1个,小型猪场7个,肉鸡场5个。有果树20亩(1500株),粮食作物面积3400亩,蔬菜3500亩,其中复播蔬菜1400亩。全村共有商店14所,卫生所3个。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4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568元。 东怀远村是远近闻名的种植蔬菜大村,主要种植大田菜,全村70%以上的耕地用于蔬菜种植,其中,每年约种辣椒1800多亩、茄子1000亩、西红柿1000亩、茴子白800亩,还有菜花、光菜等。 |
武家堡村 |
武家堡村位于太谷县城西3公里处,全村有5个居民组,600余户,农业人口1700余人,劳动力692人,其中党员45人,耕地约4000亩。2009年粮食总产量2864吨,农业经济收入3732万元,总费用25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28元。我村西通太茅路,东靠108国道和太太路,交通非常便利。武家堡村依托本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共有拱棚75个,温室大棚28个。武家堡村的肉鸡养殖规模比较庞大,现有鸡棚53个。 |
太平庄村 |
太平庄村位于水秀乡中部,东临胡村镇敦坊村,西接白村,介于水秀村和南郭村之间。全村有230多户,共计720余人,耕地面积约1400亩,在水秀乡18个村中属于中小型村。村支部书记由史利民担任。村委会主任为魏宝文,于2011年年底经民主选举产生。 我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吃苦,一部分人以务农为主,绝大多数中青年群众在村内及附近村的工厂打工。村内有三家私人企业,双太醋业、保明铸造及一家机加工厂,吸收了部分剩余劳动力。重点工程中,有高铁占地及便道占用,补偿款发放比较顺利。长期以来,村集体由于财力有限,无法有效地改善村容村貌,部分路段硬化缺乏资金。 水秀乡工业园区建设为太平庄村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村将坚持公平正义,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
白村村 |
水秀乡白村位于太谷县西北边界,紧临太太线,距县城约12公里。全村442户,共1068人,农业从业人员528余人,全村总耕地2300亩,粮食总产1377吨,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4088亩,粮食播种面积3616亩,小麦900亩,玉米1750亩,蔬菜469亩(以上播种面积含复播)。2013年农业经济总收入3656万元,人均收入11442元。 村里成立有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纪检监督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理财小组等组织机构,各小组团结一致,在村里各项事务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
南郭村 |
南郭村位于太谷县水秀乡北部,东与胡村镇敦坊村,南与太平庄村,西与白村,北与北郭村接壤,太太路横穿南郭全境。全村农业人口1680人,共496户。2009年,农业经济总收入5781万元,人均收入6910元。南郭村是水秀乡主要的蔬菜和肉猪生产基地,2009年蔬菜种植1537亩,产量7416吨,畜牧业收入3614万元。南郭村属于太谷县新规划的水秀乡新型工贸园区范围之内,目前山西金谷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入驻我村。 |
水秀村 |
水秀村 水秀村村情概况 村名由来:水秀村原名上善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故更名为水秀村。 基本情况:水秀地处乌马河流域,西邻太太路,北距县城约三公里,东南面地域广阔,与太平庄和团场相邻,全村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全村耕地面积7657亩,现有2161(农)户,5039人,劳动力2486个,全村经济总收入24300万多元,人均纯收入9982元,全村共有党员96名,村委会大院内建有党员活动馆,文化活动中心,文艺舞台等。基础设施建设齐备,是水秀乡比较有发展前景和发展活力的一个新农村。蔬菜、制鞋业是水秀村两大支柱产业。全村种植蔬菜2500余亩,年产蔬菜2400万斤,产值2600多万元,人均收入4000多元。水秀制鞋业,从庭院向工厂化模式发展,已形成规模,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水秀村鞋业有所低迷,但我村鞋业生产者奋力拼搏,努力打开市场,全年生产布鞋1000多万双,远销全国各地,年产值5000多万元,利润300万元,企业数50家,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 文物古迹: 老爷(关帝)庙一座 观音(斜巷)庙一座 |
冯家堡村 |
冯家堡村地处太谷县水秀乡,靠近清徐与太谷的交界处,东临太太线,离县城10公里。全村共有215户,共684人,农业劳动力人口374人,现有耕地面1780余亩。五保户8人。低保户12人。冯家堡以大棚与养殖为主导产业,截止2010年12月,养殖肉鸡每批出栏50000只,年出栏生猪6000头。现有35个大棚,占地120亩。在建大棚100亩。 |
郭家堡村 |
郭家堡村隶属太谷县水秀乡,位于乌马河畔、水秀乡西侧,距离乡政府仅1公里,紧邻太徐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郭家堡村的农业结构以种粮和畜牧业为主,同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标准化养殖园区。 (一)土地资源及人口 全村总耕地面积1080亩,农户数291户,农业人口716人。党员20名。 (二)农村结济结构 郭家堡村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79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02万元,林业收入27万元,畜牧业448万元,第二产业完成经济收入929万元,第三产业完成经济收入38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522元。 (三)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工程 全村道路全部硬化,实现户户通油路,今年又新安装路灯40盏。 (四)村内环境绿化 村内已实现绿化面积三分之一,今年将继续绿化村内面积3000平米。村内设有垃圾池,全村所有生活、生产垃圾全部堆放在垃圾池内,为全村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并有专人负责垃圾池的清理,垃圾的运送。 |
北六门村 |
北六门村位于太谷县的西北角,美丽富饶的乌马河畔,距县城7.5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农业耕作基础条件好。 北六门村现有人口1186人,农户360户。耕地2845亩。人均耕地2.4亩。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典型农业村。现有机井23眼,水利灌溉条件较好。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全村支柱产业以蔬菜、葡萄种植,养殖为主。勤劳、热情、质朴的北六门人热忱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投资! |
南六门村 |
南六门村原名“落母村”(谐音),有春秋时期介子推背母亲去绵山在此落脚一说,为纪念介子推把本村取名为“落母”,后人将“落母”谐音改为“六门”。又因本村位于乌马河南面,所以取名“南六门”。本村历史悠久,道德风尚好,乡风文明,村民自觉遵守本村的《村规民约》,邻里相处和睦融洽。 基本情况:南六门村位于乌马河畔,距县城约4公里,据水秀乡政府3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属平川农区型农村,土地肥沃,农业耕作基础条件较好。本村现有农户187户,人口568人,劳动力人口303人,耕地1896亩,人均耕地3.3亩,农民人均所得6918元。南六门村的农业结构以种粮和畜牧业为主,同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园区、标准化养殖园区和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区,目前由于大西铁路过境,新建火车站,南六门村将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
武家庄村 |
武家庄村位于太谷县城西北部,东临省道太太线3公里,西临武家堡村,交通便利。耕地面积802亩,人口253人。全村共有党员22名。村里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劳务输出,村里从业人员有116名,目前大约有100多名青壮年在县城和周边企业工厂打工。去年,我村蔬菜种植面积82亩,产量1878吨;果树林17亩,主要有梨树和桃树。近年来,我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发展与和谐的新农村。去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8000元,经济生产总值突破230万元。 |
大王堡村 |
大王堡位于水秀乡西南面,太太路西0.5公里处,距太谷县城2 公里,全村分2组,328户,共975人,党员35人。国土面积1.9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97亩,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农闲大部分人外出打工。设施蔬菜10户(其中温室6个,拱棚4个),养殖业并不发达,蛋鸡6000余只、肉猪650余头、绵羊520余只。村内有2个卫生所,新农合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12%。2009年度全村经济总收入2129万元,人均纯收入7127元。2009年度被水秀乡评为“招商引资先进村”、 2010年积极申报“晋中市卫生村”和“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近两年来,大王堡村多方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积极招商引资。村两委投资7万余元装修了支部村委办公室,购置了新的办公用品,粉刷了两委会院内的所有围墙。新修道路3.5公里(柏油村外1.5公里,水泥村内2公里),绿化道路2公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2010年新打井5眼(4眼井为农田灌溉,1眼井为饮水安全工程)。 大王堡村容整洁,村风醇厚,新建的健身场所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多年来无重大民事、刑事案件发生,干部团结,全体党员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其先锋模范作用。全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好局面。随着大西高铁与太太路连接的建成,大王堡村这块黄金宝地,即将成为开发商们抢占先机的开发热土。 |
霍家堡村 |
霍家堡村位于水秀乡西侧,南临五马河,东靠太太路,西临郭家堡村,东与水秀村隔太太路相望。全村面积79200 平方米。距离太谷县城约二公里,距离水秀乡政府约500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霍家堡村全村有587人,其中有农户257户,农业劳动力301人,霍家堡村有耕地915亩,年产粮食527吨。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29万元,人均年收入11363元。 |
团场村 |
村名由来:据传说,唐太宗曾经在这里驻扎村队,村子东面有“大营地”为练兵场因此得名团场村。 基本概况:团场村位于县城正北2公里、水秀乡政府东南1.5公里处,西北紧邻水秀村,南接贾堡村,东与大威村接壤,全村现有221户,563人,党员26人,耕地1008亩。村庄建设呈规则正方形,东西南北各长约三百余米,村内道路已全部硬化完毕。村级经济一直以来都以玛钢企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2013年实现全民生产总值3074万元,人均收入12235元。 |
大威村 |
北城区大威村是镶嵌在太谷城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全村共有402户,人口总数为1035人,农业劳动力478人,耕地面积为1750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22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77元,高出全县人均纯收入114元,从而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佼佼者。由此,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基础设计建设先进村,先进农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2010年,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省、市、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支持大学城落户大威村,为招商引资的全面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五年大威村将继续依托近城优势、高速连接线的建成以及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不断发展的独特优势,抢抓大好机遇,谋求更大发展。以构建新型商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全面启动大威村二期项目工程。以信息学院为依托,继续引进学校建设项目,打造校园教育产业园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大威村,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一定能够发展成为全县乃至全省一流的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张家庄村 |
水秀乡张家庄村位于太谷县城西北约12公里处,水秀乡北部,全村有农业户319户,农业人口1054人。拥有耕地2670亩,年粮食总产量为2401吨,农业经济总收入2912万元,其中仅农业收入达1307万元。张家庄村以种、养植业为主,主要经营温室大棚种植及肉鸡养殖。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2300亩,占到耕地总面积的83%,设施蔬菜面积达1000亩。全村蔬菜总产量2500万公斤,产值近4000万元。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57元,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蔬菜种植,蔬菜产业成为该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温室大棚是张家庄村第一特色。现已建成温室大棚园区一个。园区共有新型钢梁结构温室大棚350栋,占地1000亩,总投入资金2848万元; 大棚全部配套彩钢结构、塑钢门窗、瓷砖砌墙小配房和配置新型自动卷帘机。温室大棚每年可带动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1000亩,农民增收1400万元 养殖园区是张家庄村第二特色。园区共有半机械化鸡舍40幢,总占地面积达270亩,总投入资金6076000元。快速的养殖周期和高效的经济回报,带动张家庄村人民致富,同时也将带动周边区域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