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平遥县 >> 段村镇 >> 南羌村

南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羌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羌村简介

  南羌 距镇政府1.5公里,位于平泰公路西侧,交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为红薯、玉米、柿子等,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劳务收入为主。是段村镇新农村建设后起之秀,2010年铺成通村公路通往平泰公路大道东西横跨长1000余米、高27米的深沟,线束村民出行需翻沟爬坡的历史。2011年,总投资1.2亿元的金众煤业180万吨节水型洗煤项目落基开工。同年,高标准完成村级活动场所的新建工程。2011年,全村325户,868人,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32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2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8101 030600 -- 查看 南羌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横坡村

  横坡  距镇政府南8公里,位于县城年15公里,属丘陵山区,村西官沟河,村东河里河。经济以种植、养殖、交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等为主,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修桥铺路、电网改造、恢复古迹、兴建文体活动场所。全村15公里的道路全部硬化为水泥路,主干街道全面的绿化、亮化、美化,家家户户安装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农户修建安装使用沼气,先后获得“省级园林示范村”和“省级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09年4月19日成立段村镇横坡村峰威集体经济合作社,入社农户248户,占农户总数99%,流转土地107户、220余亩,出资总额达350万元,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的合作化目标。主要经营项目是生态养殖,同时发展绿色种植、汽车运输、农家乐等三个延伸项目。 当年,实现赢利38万元,土地入股分红为山坡地每亩150元,沟川地每亩300元,出资入股分红为股金的10%。2010年实现赢利48万元,年初确定的股利分红15%、山坡地每亩分红200元、沟川地每亩分红400元如期兑现。2011年合作社实现赢利翻番。横坡农林生态园项目规划建设村平泰公路东面一带,总面积6798亩。总投资1.5亿元,分五年投资完成,全部由煤化集团投资。借助平遥古城景区的综合优势,以村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项目最终建设成以园林化、科技化、规范化、无公害农产品为主导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为重点产业,农产品加工配送、科普教育培训等内容为辅助产业,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业生态农庄。工程分为四大部分:入口区、河床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包括农作物种植区、果树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中药材种植区、木本粮油区五部分)、民俗风情体验区。项目采用业主+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动作模式。农户利用其耕地、林地和房屋组建峰威养殖专业合作社,由煤化集团进行整体包装打造。2011年,全村277户,731人,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103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普洞村

  普洞村   地大物博、身处太岳山中的普洞村为我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位于县城西南17公里处,距镇政府8公里。南与沁源县接壤,西和介休界相连。与县(古)城相距17公里,平泰公路贯村而过。全村占据面积约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00余亩;退耕还林地3000余亩;荒山造林10000余亩。全村拥有人口4100余人,其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集居在历史文化建筑的四周,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分居在九个自然组。全村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全县闻名的煤炭石料出产之村。村内古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呈台阶式格局,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共有大小院20余座、古窑洞340间,500年古槐、600年古柏、300年古槐,现仍枝繁叶茂。该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层层递进,宅院精致,庙宇多处,雕刻丰富,古树苍劲,是保存较好的一处古村落。普洞村不仅是山清水秀,矿产资源富绕的新农村,也是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建筑群。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王氏一家选择麒麟之象地,傍山就势而修今存留的历史古建筑:建筑时取东有凤凰展翅兴家,南有太山聚财,北有龙气护平安,怀抱麒麟旺风水。建筑后逐步南修五道爷庙,北修真武爷、龙泉寺,东修观音堂、五爷庙、娘娘庙护体,以求年年风调雨顺,子孙满堂,营造太平盛世。近几年普洞村先后共投入资金100万元,修复了五道爷庙,真武爷庙、龙泉寺、观音堂、五爷庙、娘娘庙等文物。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普洞近几年经济发展取得了高速进步,村容与村貌明显改观。首先,是工副业奠定了集体经济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是路网设施奠定了致富的道路;三是生态林绿化建设创造了优美的环境;四是官沟河流域综合治理暨移民新村建设使山村彻底变了模样;五是超限超载监管和非煤矿山治理减少了多种隐患;六是尊师重教的风气使本村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得到了保障。   官沟河流域综合治理及移民新村建设   普洞村地处丘陵山区。村内官沟河把普洞村东西两边分隔开来,导致了交通出行十分困难,严重地制约了村内工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每到汛期来临,山洪造成了护坡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两岸群众的生存安全,露天的河道经常堆积大量的垃圾杂物还会影响环境形象。普洞党总支、村委经过多方考察,决心要综合治理官沟河道,在这条深沟中架一座长桥。2002年10月,连心桥第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同时,在桥顶路面约为1.2万平方米的平地上建起了二层商品房约3000平方米,两项工程总投资达80多万元。商品房由村里统一规划建设。按照成本价出售给村民,村民们利用这些商品房开了门市,形成了繁华的集贸市场,使他们的收入稳步增长,户年均收入达到2.5万余元,既方便了群众又活跃了农贸市场。2003年,普洞总支、村委一班人又投入到真武庙至连心桥路面的拓宽修建工程中,完成连心桥二期工程280米,共投资130万元,此项工程仅用10个月就顺利竣工。   近年来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和地质结构变化,普洞、文祠神村多处出现了地表裂缝、塌陷等地质灾害情况。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实施民生工程的政策要求,段村镇党委、政府和普洞村总支、村委从2007年以来,对普洞村、文祠神村地质灾害区积极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先后分两期分别实施普洞村、文祠神村搬迁避让工程,第一期工程可安置普洞村地质灾害区的569户2050人口,建筑面积40000余平方米,投资3400余万元;第二期由普洞村实施文祠神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移民工程,可安置221户903人,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投资1823.4万元。   在段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普洞村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部和普洞村实施文祠神村地质灾害治理避让搬迁工程项目部,并设立专户,确保专款专用。普洞村克服了资金运转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房屋拆迁等困难,先后在连心桥建设、拆除旧房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移民新村建设,工程历时五年终于全部竣工。移民搬迁工程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山区新农村,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移民项目共涉及的790户2953口人,已顺利安置90%。2012年,为配套移民安置投资400余万元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投入使用,投资150万元的农民文化礼堂,投资50万元的普洞卫生所建设,投资110万元的广场建设及绿化工程基本完工。2012下半年,普洞村将对已经完全搬迁的三个自然村庄实施全部房屋拆迁和土地复垦工作,可新造地400余亩。按照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可为当地企业发展确保一部分用地空间。   九年一贯制新校建设   普洞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新校于2008年8月26日经平遥县发展和改革局立项,该项目由太原市浩天建筑有限规划工司规划设计。于2008年10月2日,由晋中光启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有限公司代理招标在晋中城建局交易大厅公开招投标、签订合同。由平遥县南政建安有限公司承建,平遥咏欣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为工程监理。   该项工程为框架结构双面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3048.78平方米。有教室18个,会议室1个,大办公室3个,小办公室4个,物理仪器室2个,物理实验室1个,化学仪器室2个,化学实验室1个,图书室2个,阅览室1个,体育器材室1个,语音室1个,微机室1个,电子备课室1个,传达室1个,收发室1个,男女卫生间各3个。该新校投入使用后,可满足本区域内初中阶段学生就近入学,接受初中教育,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学生上学路远、交通不畅的山区小路带来的安全隐患,为学生创设了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家长解除了孩子上学路途不安全的后顾之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稳定斜坡治理   为了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有效治理农村地质灾害,普洞村于二○○八年申请立项开展不稳定斜坡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范围:普洞村东、西两侧及新村中部河道两侧的不稳定斜坡614米。其中东部坡长418米,坡宽10—15米,坡度70°以上,西部196米,坡宽120—135米,陡坎平台落差22—30米。建设规模及范围:在普洞村东西两侧不稳定斜坡处修建锚固—重力护挡墙296米,重力式挡墙776米,排水暗渠1072米,排水明渠642米,土方工程52650立方米。总投资:工程总投资860.0676万元。项目资金由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按5:3:2投入治理资金540万元。(其中省270万元、市162万元、县108万元),其余由村委自筹解决。这项工程于2010底年全部完成。    非煤矿山治理   普洞村境内三座山、两道沟内曾分布着6个煤矿和8个石料加工厂,该村有大小货运车辆200余台,既是资源大村,也是运输大村。由于重型车长期通行,村路遭到了严重损坏。私挖滥采导致植被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安全隐患很大,2009年6月份以来,普洞决定痛下决心治理非煤矿山私挖滥采现象,采取过硬措施,将全村80多处采石点整合为一个采石厂,以村委会名义办理合法开采手续,按照阶梯式分层开采模式,科学合理地开发,杜绝了无节制开采行为。普洞村利用普洞出口一条路的特殊地理条件,依托该村的护林防火检查站,在平泰线普洞出口处设置了超限检查点,并且在平遥县治超办和镇政府的指导下,进一步规范了超限检查点管理,安装了地磅,配备了人员,对出境货运车辆免费进行称重检测并核查运输合法手续,对超限超载车辆或偷采偷运车辆拒绝出境。既有效履行了村级源头监管职责,又为本村石料厂解决了源头监管的困难。一年来普洞村未放行过一辆超限、偷运车辆出境,实现了货运源头零超重,同时公路路产也得到有效保护。   

马壁村

  马壁村位于镇政府西南6公里,西面与介休接壤,平泰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有耕地2617亩,人口2700余人。2009年以前,土窑烧石灰是马壁村的传统支柱产业,2009年为了适应我县转型发展的要求,创造蓝天碧水新形象,段村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彻底取缔了该村所有的土小石灰窑,消除了严重困挠当地居民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马壁村从此走上了由“白”向“绿”转型新的历史。2010年,马壁支部、村委带领一批由于取缔土小石灰窑而“失业”的村民,先后赴朱坑、杜家庄、太谷等地观摩取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仅用2个月的时间就快速建成了占地136亩的大棚蔬菜园区,创造了全县建棚速度最快、建棚成本最低和亩均收益最高三大纪录。新一届支部村委班子上任以来,针对本村的基本村情,在加大力度发展村经济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村内的人居环境进行了重点治理。为了巩固环境保护成果,大力度整治村容村貌,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综合整治大行动。几年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新环境”为目标,以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和综合整治为抓手,重点治理了村内的“脏、乱、差”现象,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马壁是当今农村少有的能够保证街巷全天候干净整洁的村。马壁村公共基础设施近5年来得到了全新的改善,先后完成了500吨标准的安全饮水工程、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村标志牌楼建设、文化大戏台建设、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校安工程、结义庙修复保护工程,2011年以来,马壁村积极配合煤化集团铺开了村以南的农林生态园区建设工程。   

七洞村

  七洞村 位于镇政府北3.5公里,距离平遥古城9公里,总面积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29亩,人口3500人,平泰公里穿村而过,交通优势明显,在区域规划中属于段村镇北部新型工业生产区。七洞村内因平遥煤化集团一矿焦化厂、新型光学材料厂、天然气液化项目、固捣机焦项目等企业占地,村内 %以上的耕地流转于煤化集团,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仅剩 亩,村民经济以劳务收入为主。   七洞村有“文化村”之称,本村学子梁英利上世纪90年代被清华大学录取,考入全国其他重点大学的学子也有不少,村内现存关帝庙等历史文物。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七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群合力,同心同德,创造了新的辉煌。在集体经济无来源的情况下,2004年全村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2010年实施了煤矿弃水引入工程,铺设输水暗管8000米,可覆盖灌溉旱地1000亩。2010年开始实施“校安工程”并当年完成主体工程。2011年至2012年全村大力度整治环境并实施通道绿化,环境形象进一步提升。2012年完善了新学校内部设施建设并为新校投入使用剪彩,同时对村级活动场所、旧戏台、卫生所进行彻底改造,既展示了新形象,更方便了群众。城镇化的集中住宅小区也纳入了支部、村委的工作计划中。支部村委尽心竭力为村民办实事的举动,极大地带动了村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崭新的面貌和饱满的热情迈向小康生活。   

旭庄村

  旭庄 位于镇政府南1.5公里,总面积0.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亩,人口270人,主要经济作物为核桃、花椒、红薯等,村民经济收入以劳务收入为主。近几年来,旭庄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先后硬化了村通公路,修建了安全饮水工程,完善了供水和排水设施,安装了路灯,建成了村民健身广场,完成了村内绿化建设。村内现有村卫生室1所,学校于1999年并于附近的陈西村小学。2011年,全村100户,270人,总面积0.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亩,2011年全农村经济总收入64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21元。  

陈西村

  陈西 距镇政府南1.6公里。曾名陈家庄,因居住陈姓人家而得名,至清朝后期陈姓人家或搬迁或自然消亡,今已没有一户陈姓人家居住,村内居住以张姓人占绝大多数,小名也叫张庄。主要经济作物为核桃、花椒、红薯等,村民经济以干果、养殖、劳务收入为主。历史文化悠久,村东七佛庙原貌保存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前规模较大,也叫七佛寺,紧傍佛殿沟,因供奉七尊大佛而得名。佛殿沟原有几十米高土制巨型佛身像得名,民间相传曾因此而繁华热闹,随着时间推移和大自然风雨剥蚀变迁,大佛像头身已不存,只剩佛身座落的土基还在。2010年,对村内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除古戏台外,其他几处已经全部修复完工。近年来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步明显,2010年新打吃水深井1眼,2011年完成街巷水泥硬化1.99公里,配套农家书屋和村民健身场地。陈西村小学于2009年并于段村小学。2011年,全村283户,758人,总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3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6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2元。   

阮庄村

  阮庄 距镇政府南不足1公里。主要经济作物为核桃、柿子、红枣、花椒、红薯等,村民经济以干果、养殖、劳务收入为主。近年来先后完成村级活动场所改造、上下水管网改造、街巷硬化、路灯亮化、监控安装,全村80%以上户完成旱厕改造。是全镇第一个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的村,2009年,3户农民成功建起5亩温室大棚,为全镇发展新型设施农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10年,村里新打250米深井1眼,出水量可达60吨/时,水样经送检山西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后得出结论,完全符合天然矿泉水标准,已筹划矿泉水上市项目。有村级卫生所1处,村民健身活动场地300平米,农家书屋配0书2万册,有线数字电视全部入户。村小学于2009年并于段村中心小学。2011年,全村305户,695人,总面积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3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50元。   

廉庄村

  廉庄 距镇政府2.5公里,是历史名将廉颇的故里,居镇东南角,南高北低,东西两边分别被温家沟和佛殿沟拥抱,似二龙戏珠。主要经济作物为核桃、红薯等,村民经济以干果、养殖、劳务收入为主。2004年申报为全镇唯一的省级新农村试点村,率先在全镇完成硬化、绿化、亮化目标。村水源充足,除满足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外,还供应温家沟和佛殿沟两大煤矿的生活用水。有村卫生所1处, 村民健身活动场地300平米,农家书屋配0书2万册,有线数字电视全部入户。村小学于2000年并于段村中心小学。2011年,全村284户,542人,总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1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06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555元。   

段村

  段村   段村位于千秋岭北麓,晋文公庙足下,距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西南十五公里处。有1.8万居住人口,耕地1300余亩。地处官沟河、青沙河冲积扇地段,南高北低,貌似双龙拥珠之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有仰韶文化的遗迹,是一座历经沧桑,古色古香的历史名村,也是北方汉民族以堡聚居的杰出范本。四通八达,东傍汾屯公路,西近平泰公路,常东公路贯村而过,南接沁源,西邻介休,交通十分便利。   段村的旧堡建筑较早,由凤凰堡、泰和堡、和薰堡、兴盛堡、永庆堡组成,大部分民居都建在这宏伟高大的古堡之中。   在晋商发展的带动下,沿街店铺林立,每月农历逢五、十为该村赶集日,每月共六集,农历四月初四为河西庙古庙会,九月十七为农交会。逢年过节闹社火各堡皆有,走街串巷相互交流,凤凰堡龙灯、高跷、唱大戏,和薰堡背弓、铁弓、旱船、唱秧歌,永庆堡走马花灯、黄河灯、刺绣、剪纸、蒸花镆,代代相传工艺精美。   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在亮化、绿化、硬化、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引资入村,平遥铁厂,焦化厂、砖厂、耐火材料厂、橡胶厂、水泥厂等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至2006年期间十分兴旺,大大解决了周边村闲散人员的就业,使村民的经济收入逐年递增。2007年至2009年,随着国家产能政策的日趋严厉,村内企业全部面临转型的阵痛,多数被取缔淘汰,部分企业重新改造转型,其中原铁厂转型为年产10万吨白灰生产企业,企业更名为海能达工业有限公司。张兆元焦化厂先后更名为倡钰鑫煤业、荣泰煤业,后转型为1万吨消失模铸造生产,更名为运昌升铸造工业有限公司。原段村水泥厂完全停产,更名为永泰水泥厂,2011年被煤化集团收购,储备开发更大规模的新型水泥项目。2009年以来段村通过商业街大改造,启建佛殿沟棚户改造住宅小区,推动了段村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沿街商铺林立,服务种类逐日增多,人气、商气再一次集聚,标志着段村小城镇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段村历史名人   1、 宋克强(1909-1985),又名成良,段村人。幼年在本村读书,高小毕业后外出谋生。当过太原法院看守所帮写、正太铁路局转输处职员。民国21年(1932)返乡,先后任段村小学教员、村公所书记员等职。 抗战爆发前夕,满怀爱国热情,积极投身救亡运动。民国25年(1936),加入山西牺盟会,后成为段村牺盟会负责人。民国27年(1938)春,八路军115师685团进驻段村,在团长王海廷支持下,宋动员段村附近各村100余名青年, 组成八路军遥独立游击队,并亲任游击队队长。不久开入太岳游击区,任管理参谋。民国29年(1940)冬,加入中国0,转业地方,调任太岳区贸易总局郭道办事处主任、太岳区工商管理局九分局局长,致力于发展根据地工商贸易事业。积极组织根据地山货土特产输入敌占区,购回药品、食盐、火柴、纸张等各种必需品,以满足根据地的军需民用。解放战争期间,任太岳区产销公司营业主任、太岳区贸易公司副经理,为解放区的物资交流和繁荣经济做了大量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蛋品公司经理、中国畜产公司副经理等职。多次参加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赴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捷克、波兰、南斯拉夫及英国、德国、意大利、丹麦、瑞士等国与商界人士广泛接触,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作出了卓越贡献。   2、段滋明(1940—),山西平遥段村镇段村人。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英国剑桥评选授予的世界五百杰出人物,山西省优秀专家,全国优秀地理教师,《教育科研手册》选介的全国有突出成果的20名“著名教育家教师”,全国自学成才奖获得者《1840—2000年中国近现代书画展》入选作者,“二十一世纪中日书画名匠”等称号获得者,日本国日中友好文化艺术院美术院荣誉教授、理事、特别招聘书道家、中国书画院院士,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等会员,人事部人研会一级艺术委员。国际美术家联合会、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人事部人研会一级艺委,美国传记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平遥文联艺术顾问。传略入编《世界名人传记》(英国25版)、《国际名人传记》、《世界名人录》(1、10卷)、《东方之子》等。艺术作品揉诗书画印于一体,文化底蕴厚实,富独创性。编书10部,曾获首展于日本东京的《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展》“国际银奖”,正大杯国际艺术展特等奖及国粹奖等,并应邀参加国庆52周年人民大会堂笔会、钓鱼台国宾馆座谈会。作品入编艺术书典数十部,不断被当作高层往来礼品,不断被国际友人及馆所收藏。曾受命政府为联合国日籍专家田中淡先生及著名华侨领袖陈香梅女士制作礼品。国家领导人-、-也收藏其作品。 《中国收藏》杂志点评段滋明先生作品说道:“广涉文史地哲各科,尤精于古文字学。在深厚学养基础上涉足诗书画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诗书画印兼长的学者型书画家。其作品富学养,熔古铸今,性道一体,艺以载道,气势恢宏,富独创性,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得海内外好评。早在20年前,著名文博专家王世襄先生就评其为‘游刃有余’、‘源自学养’。其作品收藏价值看好自在情理之中。   

希尧村

  希尧 距镇政府西南不足1公里。主要经济作物为红枣、核桃、红薯等,村民经济以干果、养殖、劳务收入为主。1998年,全村连片发展骏枣林500亩,形成规模,。骏枣果实品质上乘,为山西四大名枣之一,果实大,有“八个一尺, 十个一斤”之说。果面光滑,皮薄,深红色,果点大而显著。肉厚,绿白色,质致密松脆,味甜,汁液多,鲜枣含糖量28.7%,合酸量0.45%,维生素C每百克果肉含430.2毫克。干枣含糖量71.6%,含酸量1.58%2011年,全村283户,836人,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8亩,农村经济总收入88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26元。   

堡和村

  堡和村 位于镇政府北3.5公里,平泰公路西1.5公里,村西南与介休市张兰镇接壤。全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6 亩,2011年全村总户数309户,人口946人,经济总收入490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74元。   历史上堡和村原名李家堡,曾有规模超大的法登寺存在,后随着自然历史变迁特别是“0”的人为破坏逐步损毁消失,上世纪80年代村民在村东建房时曾发掘出大量的和尚墓葬群,至今村内仍有原寺庙内的千年古树“柏抱槐”奇观,其树干足有六个成人合抱之粗。堡和村现在近半数的村民信奉天主教,传教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初,据老辈人讲,解放初期在旧天主教堂曾发现外国神父棺木和0等随葬物品。   堡和村受制于交通出路不便和严重缺水,多年来村内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邻村。近几年,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兴办企业和运输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养殖业和种植业,村民经济状况明显好转,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观,2011年新打350米深井一眼,实现了街巷硬化全覆盖,完成了出村公路的路基工程和部分硬化工程。   

北常村

  北常 距镇政府仅200米,位于平泰公路与常东公路交叉处。主要经济作物为红枣、红薯、玉米等,村民经济以养殖、劳务收入为主,北常村小学于2009年完成重新修建,总投资70余万元。2010年完成全省第二轮村级活动场所改造任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有民谣“金常村银段村,叭来鼓小胡村”,还有“走北常,看段村,安社七洞小胡村”,反应出过去很富足的北常,是很有知名度的村庄。村建筑格局呈龙形,市楼为龙头,对台为龙眼,“四反坡”为龙之长舌,市楼顶钢叉为龙角,市楼第二层小门为龙鼻;市楼门洞为龙口,门洞内两旁所砌大青石为龙齿,门洞内通往普音寺的小门为龙之咽喉。进入门洞后,看见的中心街东口处的磨日和碾日为龙之胃,整个中心街为龙之肠胃和内脏,市街为龙肚,前街为龙背。乾山耧为龙尾,乾山庙为龙0,乾山耧下窑底窨子为龙之-。村北财神庙,北头庙(即三教庙),还有村南岔和庙,七佛寺为龙之四蹄。整个龙村,乾山楼,在三晋驰名。2010年改造原旧学校时发现建于隋唐时期的原普音寺庙,三尊大型彩塑佛身像保存基本完好,可惜头像已失盗,在村委的努力修复重塑恢复原貌。2011年,全村540户,1611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7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59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2元。   

南常村

  南常 距镇政府西1公里,紧靠平泰公路,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主要经济作物为芦笋、药材、红薯、玉米等,村民经济以种植、养殖、劳务收入为主,2009年,实施地下排水管网改造2.5公里,修复废弃旧井4眼,铺设田间输水管道7000米,完成村内街道绿化2公里,修复村内真武庙和古戏台。村内有洗煤企业1户,2010年建成占地5亩的村民休闲健身小公园,2011年完成校安工程并全部配套多媒体教室。2011年,382户,990人,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93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59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2元。   

北羌村

  北羌 距镇政府3公里,紧靠平泰公路西侧,交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为红薯、玉米等,村民经济以养殖、劳务收入为主。境内有洗煤企业2户,村内部分土地流转于平遥煤化集团。村内基础设施比较完善,2004年完成支部、村委阵地建设及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建设,2009年铺设输水管道2000米,2010年建成供村民免费使用的多功能集体餐厅,2011年完成所有街巷的硬化、亮化工程并发行地下排水管网1500米。2011年,全村390户,1030人,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2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03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81元。   

南羌村

  南羌 距镇政府1.5公里,位于平泰公路西侧,交通便利。主要经济作物为红薯、玉米、柿子等,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劳务收入为主。是段村镇新农村建设后起之秀,2010年铺成通村公路通往平泰公路大道东西横跨长1000余米、高27米的深沟,线束村民出行需翻沟爬坡的历史。2011年,总投资1.2亿元的金众煤业180万吨节水型洗煤项目落基开工。同年,高标准完成村级活动场所的新建工程。2011年,全村325户,868人,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19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32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22元。  

东安社村

  东安社 距镇政府正北1.5公里。主要经济作物为红薯、玉米等,村民经济收入以运输、种植、养殖、劳务收入为主。2011年,全村1304户,3400人,总面积2.25平方公里,2331亩耕地,农村经济总收入446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4元。2010年东安社村完成了村级活动场所和校安工程建设,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完成了村内街巷硬化全覆盖。   

西安社村

  西安社 距镇政府3公里,位于平泰公路东侧,交通便利。2011年,全村301户,855人,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5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82元。主要经济作物为红薯、玉米、核桃等,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劳务收入为主,是段村镇打造北部工业新区的重点区域。2010年完成了村内主街道水泥硬化工程,启动了闽晋希望小学新校工程,2011年完成了村级活动场所改造工程,建成了文化大戏台,硬化了活动场地,配套了群众体育锻炼设施,同年村委建成二层商住两用楼房7套。2012年6月7日,总投资6.8亿元的天然气液化项目在本村落基开工。   

文祠神村

  文祠神 距镇政府13公里,位于普洞村南5公里,现辖上永厚、下永厚、史家庄、平道头4个自然村,境内有矿产资源,平遥峰岩二亩沟煤矿坐落于本村。2011年,全村362户,990人,总面积13平方公里,643亩耕地,农村经济总收入446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4元。2008年以来,为了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有效治理地质灾害,在普洞党总支和文祠神村委的组织领导下,对上永厚、下永厚、史家庄和平道头四个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工程,涉及搬迁221户,903口人,拆除房屋746间,对旧村治理并恢复耕地66.3亩。   

弓村村

  弓村 位于镇政府北5公里,平泰公路西侧,是全镇的北大门,总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亩,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红薯等,村民经济收入以劳务收入为主。2011年全村人口 人,全村经济总收入64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21元。近两年来,弓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先后完成改造村级活动场所3000平米,水泥硬化通村公路1.5公里,配套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农村便民连锁店,群众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希贤村

  希贤 距镇政府南3公里。农作物面积604亩,主要经济作物为核桃、小米、豆类、红薯等,村民经济以干果、养殖、劳务收入为主。地处半山区,民风淳朴,保留自然原生态风貌。最有名的特产是小米和黄豆,与特殊的水土和海拔相对较高,气候节令比周边晚一些有关。有村级卫生所1处,村民健身活动场地300平米,农家书屋配0书2万册。村小学于2009年并于段村中心小学。2011年,全村177户,410人,总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8亩,农村经济总收入74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23元。   


南羌村特产大全




南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