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西泉村位于县城东南20里,地处丘陵,属岳壁乡,距乡政府10里。本村东邻惠济河,西跨柳根河,中间有处宝地,土地肥活,水源丰富,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相传唐代时,该处有座古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义子李英弃官司出家时在全国选用的最佳落地。李英在此居住后,择地修筑这座大庙,名为“先生庙”,其庙后沟底有一清泉,水流清澈,长流不息。由于此村庄位于泉西,故名“西泉”。随着人口逐年增多,后分为南北两截:南西泉、北西泉两村。相传此地名胜颇多:有档军河、真主坡,还有花爷楼、老爷楼、阎王殿等。由于历代人不重视保护文物,件件毁于一旦,真是可异。
北西泉是闻名全县的是村,这里的人民勤劳俭朴,尽管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凭着人民的勤劳智慧,田地大部分复播间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农产品有闻名全省夸土产中的豆、香瓜、大蒜、长山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大部分修建了新院新房,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不少年轻人学会了一技之长。
1985年农历7月初9村里起了庙会,市场繁荣,主街上增加了铺面,村民购物得到了方便,更有超前智慧的村民开办了铸造厂、养殖厂等企业。村民吃上了自来水,主街道已硬化。
北西泉村现有856户,2737人。全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484亩,村民小组4个。2011年总收入1911万,人均纯收入4842元。
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组建,村里紧跟形势,有了明显进展,但比邻村和上级要求相差太远。两委班子下决心要把村里搞上去,要修建文化室,方便村民文化活动,街道绿化硬化亮化,排洪排污完善,加强柳根河治理,河中筑栏洪坝防止水土流失。奋斗三五年,建立一个环境优美、收入增多,人民生活改善的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8202 | 030600 | -- | 查看 北西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郭村 |
岳壁乡西郭村现有耕地2000亩,在册人口3630人,1150户。西郭村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东,属城郊型乡村,西邻古城环城东路,东靠大运高速公路、大西高铁,南靠惠济河及尹回水库,北靠平遥中学,县乡公路平南商品旅游路穿村而过,并且也是县一路公交车终点站所在地,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
岳中村 |
岳中村位于平遥县城东南八公里处,岳壁乡政府所在地,平孟公路横窜村中是繁华地区是发展商业的黄金地区。岳中村全村面积三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1870亩,人口2400人,劳动力有700个以种植为主。全村分为六个村民小组,分四个网格区。初级小学一所。 |
黎基村 |
岳壁乡黎基村位于平遥县城南7.5公里处,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2918亩,人均耕地0.7亩。全村户数为1325户,人口为 4186人,为岳壁乡的人口大村。东邻西源祠,南接西泉村,西面紧靠省道平沁公路,北邻岳南,交通十分便利。黎基村地处平原地带,主要以农业为主,另外养殖业也十分发达,目前全村养殖户20户,畜禽屠宰户22户。村西部聚集着村内一些工业项目,有水泥厂、铸造厂、峰岩矿棉有限公司、楼板厂、晋伟中药材合作社等,为黎基村的经济支柱产业。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为102300元,人均收入为6360元。 |
岳南村 |
岳南村户籍总户数529户,户籍总人口数1922人,农业人口1922人,劳力1190人,其中男劳力595人,女劳力595人;岳南村行政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5亩,水果面积10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819亩;粮食面积1694亩,粮食每年总产约759.9吨;小麦面积2.5亩,玉米面积1633亩,蔬菜面积125亩,肉类总产约115.2吨,农村经济收入151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51万元,养殖业收入114万元,工商业及其他收入1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2元。 |
岳北村 |
岳北村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处,全村1042户,3662口人,人均土地0.55亩,平孟线横穿村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耕作历史长,种植模式多,全村以长山药、香菜、冬瓜、夏山药等农作物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大村。我村在支、村两委的带领下,围绕全乡制定的十大重点工程,0完成人畜饮水工程,道路硬化工程,旱厕改造工程,为岳北村的和谐发展再创佳绩! |
尹回村 |
岳壁乡尹回村地处县城东南2.5公里处,东靠东郭,南邻岳北,西依十九街村,北接小城村,尹回水库位于村东南,惠济河途经村西侧。全村下辖5个自然小组,总人口2495余人,总户数800余户,劳力1000余个,现有党员76名,人均年收入4500元,耕地面积2300余亩。全村耕地多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全村建有具有规模的针织厂,解决了村内部分剩余劳动力。近年来,在支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铺设了水泥路,实现了村通户通。修建支部村委活动场所、休闲活动场所,新修小学教学大楼一栋,并配套先进设施,为我村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 |
小城村 |
小城村位于闻名世界的平遥古城郊外,毗邻古陶镇十九街村和干坑村,属于城郊型村落。全村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48亩,全村总人口1091人。全村耕地面积较小,多种植小麦、玉米。小城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为我村发展肉制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狠抓特色经济,形成了以牛肉加工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专业村,一跃成为晋中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小康村。全村具有规模的加工企业有云青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延虎肉制品有限公司、威壮食品有限公司等,仅仅千余人口的小村拥有十几家肉制品加工企业是小城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西源祠村 |
西源祠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岳壁乡,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南7公里处,平孟路必经之地,交通便利。全村现有7个村民小组,4585口人,耕地面积3900亩。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1.6公里,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1995年跨入晋中市 “小康村”之列,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相传,禹王治水空出晋阳湖后,该村东沟泉水涌流,古人视为神水,遂建起源神大庙,并在沟中修建水池一个,叫神池,名其庙为“源祠”。西源祠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山西省“三祠”之一,又是平遥 “八景之一” 源地泉涌—源神池所在地,环境优美,水资源相当丰富,仅源神池一眼井,井深65米,现在每小时出水量为160吨,水质良好,经有关部门测试各项指标符合纯净水标准。 该村由东堡、西堡、南堡、西河堡、前新堡、后新堡六个古堡组成,特别是南堡、西堡、东堡三处清代建筑群保存相对完整。各处堡墙、堡门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村内现有古槐树8棵,分别位于各堡中、圣寿寺前。圣寿寺前的古槐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周身长达5米,高达30余米。 西源祠集古代佛教文化,晋商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历史古迹众多,特别有县文保单位的“寿圣寺 ”始建于宋代,守居士谢金吾将军奉旨修建“赦建寿圣寺”并有碑文为证.。寿圣寺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外表框架基本完好,占地面积3661.7平方米,建筑面积1244.67平方米。村东有魁星楼、文昌楼;村南有南神庙;村北有娘娘庙,但大都已遭破坏。 村内有较好的古民居10余处,主要有南堡的乔封山故居、西堡的李宏龄故居、东堡的郝可久故居、西河堡的赵敬业故居。全村居住面积占地约80余亩,其中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约占40%左右,另外还有明清以前的锢窑建筑约占20%左右。 村中农历三月初二有古庙会。历史名人有平遥蔚丰厚票号北京分号经理李宏龄,日升昌票号第三任大掌柜郝可久,平遥“四盛庆”商号四股东之一赵敬业,清末民初平遥四大乡绅之一乔封山。俗语:“平遥四百零八村,数了源祠数梁村。”“乔封山的大鼓、李宏龄的硒,郝可久的家当、赵敬业的腿。” 西源祠村是典型的农业大村,是平遥县高优高农业示范村,主产长山药,驰名省内外。该山药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性绵味甜,药性重,是滋补佳品,每年吸引河南,山东等地客商竟相购买,并有相当数量出口,年产近千万斤。主产马铃薯,个大质好,年产2千万斤以上,另有香菜,菠菜等农产品,畅销省内外。 |
梁村村 |
梁村村 梁村位于岳壁乡,位于古城东南6公里处,距平孟线1公里,村内主街道为砖道,并实行“户户通”。村北与尹回水库接壤,村的东西两侧是惠济河和其支流河道。 梁村由五个古堡组成,分别是东和堡、西宁堡、昌泰堡、南乾堡和天顺堡。五个古堡容纳了梁村的大部分民居建筑。东和堡年代最久,地势最险,西宁堡两面环水,景色最秀,昌泰堡以四合院为多,较为简陋,五个古堡中尤以天顺堡和南乾堡保存最为完整。 该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村内多有能工巧匠者。村内开办有饲料厂和养殖厂,经济树种有古枣树近50余亩,苹果、梨、桃树等200余亩 。 历史文化特色 1、龙凤文化 梁村村舍布局,传统建筑,地名称谓,无不秉承华夏“龙凤”文化之源流,如龙0、朝阳头、灵射头、小蛟沟等古称,皆喻龙势,一街五堡的村舍建筑布局为凤凰展翅状,古源北端的真武庙为凤头,东和、西宁堡为双翅,昌泰、南乾堡、古源西街为腹,天顺堡为尾,确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金凤,其外大量的砖、木雕、石刻民俗文化皆有龙凤文化的烙印。 2、堡寨建筑文化 梁村五堡各成体系,相对独立,各堡设两门建筑堡墙,堡内一条主街两侧分巷,堡形严整比邻而居,街形不一,有“土”“玉”“王”等形。堡内防火、防盗、防御,给排水设施齐全,是研究古代堡寨建筑及“里”“坊”体制的范本。 3、民居建筑文化 窑洞民居最具特色,它冬暖夏凉,坚固防震,长处具多,梁村所有民居都依窑洞为主,古老的靠崖土窑尚存,独立式砖窑院院正房皆是。其外“日”字形两进院落,“目”字形三进豪宅,及院内布局设施渗透着建筑、风水学等传统文化。 4、宗教文化 梁村古庙之多确为少见,除每堡皆有两处以上的三官庙外,古源街区就建有五座古庙,相距不足百米,形成“庙群”建筑之特色,这些古庙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是研究宗教文化的范本。古庙及民居内部建筑工艺还保留着大量的砖雕、石雕、木刻、绘画等传统工艺遗迹。 梁村还传承国了大量北方民族饮食、婚丧礼仪等民俗文化。 梁村确是一个集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村。 |
金庄村 |
金庄村位于城东4公里处,距岳壁乡政府东北7公里处,东北邻庞庄村;西北邻阎良;西邻西郭;南邻东郭;地处半丘岭区,全村有人口2161人,户数700户,耕地面积3175.50亩,人均收入8995元,全村种植以玉米为主、水果等经济作物,以山西亮宇炭素有限公司为带头企业,年纳税千万元,解决劳动力500多人,带动发展一部分小企业,有昌兴橡胶厂、通兴泰橡胶厂、豫辉食品加工厂、5家毛毡加工厂,2013年支部、村委又引进了龙海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种鸡场,该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村西有国家历史文物古迹“金庄文庙”,该庙创建于元廷佑二年(1315年),殿内存有孔子像和四配十哲像15尊系元明作品,占地面积1056.40平方米,实属全国仅存最早的孔子塑像。据老人相传,金庄村原名“聚贤庄”,读书作官的人很多,为了让后代的到庇荫,改名为“荫庄”,不但没有得到庇护,反而引来一场大洪水,后来人们觉得“荫庄”这个村名不好,于是就改名为“金庄”。 |
上五村 |
上五村位于岳壁乡最南端,是一个山区村、海拔一千二百米,下辖原家庄、东九龙、西九龙、梁家寨、赵家庄五个自然村。全村五百多口人,收入主要靠种地和外出打工,耕地条件较差。但自然风光秀丽,空气新鲜,盛产宾果。处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
闫良村 |
闫良村地处岳壁乡北端,西与平遥古城毗邻,2012年全村总人口3400余人,共1000余户。村支委委员5人,村委委员3人,党员71人,村民代表53人。全村可耕地5000余亩,人均耕地近1.1亩,人均纯收入3000元,该村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属于典型的城郊结合村。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干部在岳壁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实践“-”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精神统领全局,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以“树村容整洁形象,创文明和谐小康”为发展思路和目标,以“固本强基,创建文明和谐新农村”为己任,立足村情、抢抓机遇,全面推进创建文明和谐新社会,使这项工作真正成为融洽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村领导班子成员在全体村民的支持配合下,本村近几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全村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和谐的局面。 目前该村发展形成了以种植为支柱,建筑、运输、饮食、商贸、服务、畜牧养殖、蔬菜种植多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格局。多年来,受到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表彰,收到了物质与精神并富,文化与经济共荣的良好效果,为把阎良庄村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小康示范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高林村 |
平遥县岳壁乡高林村位于平遥古城南2公里处,西连南王水库,北有祁临高速,汾屯公路穿村而过,有典型的城郊区位优势。全村人口1826人,耕地1700亩,人均耕地1.02亩。村民小组4个,0员48名。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高林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目标,致力解决三农问题,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搭好班子、管好干部,建强一支队伍 十年前,高林村是个村内无企业,群众吃水难,小孩上学难,雨天路难行的典型“三难”落后村,干群关系紧张,全乡挂上了号,县里点过名。归根到底,是没有一支素质过硬、团结向上的干部队伍,党员干部缺乏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没有敢于冒险、改革建设的魄力。 以赵秀山同志为带头人的新一届两委干部上任以来,大刀阔斧,敢抓敢管,快刀斩乱麻,树好人、治赖人。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发展农村经济为抓手,以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努力,经过一段整顿,高林村变了,人变、地变、工作变,局面稳了,风气正了,党群关系和谐了。 二、思想保证理念方向,民主促进稳定和谐 高林村支部村委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学习和领会党的-精神实质,埋头苦干,努力工作,在不断提高政治修养的同时,坚定扎实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想信念,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 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高林村按照县、乡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要求和安排,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工作,切实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思想、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把党风廉政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村成立了以支部书记赵秀山为组长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落实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一事一议及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 高林村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扬民主。每年通过“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和问卷调查“最想让村干部办的两件实事”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认真汇总落实到每年的工作计划中,每年确立的重点工程以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建议要求出发,认真落实、实施,群众反响良好。高林村村级建设工程涉及1000—5000元之间的,由“两委会”研究决定,涉及5000元以上的,由两议会研究决定,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全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政策,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夯实阵地建设基点 打造农村发展亮点 高林村是多年的先进村、示范村,各项工作都名列前茅,但没有一个良好的村级活动场所一直是制约组织建设、本村经济发展的短处。2009年高林村站在新农村建设基点的高度,高标准、高规格实施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工程占地面积6.8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工程于2009年10月开工,于2010年6月竣工,总投资200余万元。 高林村经过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拟定科学的施工建设方案,精心选址、公开招投标、组织施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程从可研立项、选址规划,到招投标、建设施工,再到竣工验收,各类资料繁多,高林村安排大学生村官专人负责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管理工作,完备齐全的工程资料在接受市委组织部验收时受到验收组的一致好评。 高林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建成集乡文化站、兽医站、支部村委办公场所、老年大学、体育指导站、邮政服务站、群众文体活动广场为一体的综合活动中心。场所投入使用以来,已先后迎接市委组织部、县人大、县委组织部、县老年体协、老年大学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参观调研活动。 四、锐意改革振兴农业,引资立项谋化发展 高林村在09年率先实现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大胆规划建设,截止目前共投资100余万元,新建蔬菜大棚20个,温室2个,1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农民亩增收6000以上。为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不足的现状,高林村新打深井2眼,共投资9万元。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建成集蔬菜、药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之路。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的垂钓中心,现已投入运行。 高林村重视招商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民营企业,投资100余万元的针织厂,投资200余万元的利民鲜储公司,投资300余万元的垂钓中心;投资300余万元的林帆电瓶公司,投资500余万元的机械厂,投资5000余万元的金众煤化公司。这些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活跃了农村经济,另一方面消化吸收了本村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本村的发展、稳定。 五、重民心办实事,重民生保稳定 高林村以提升村干部综合素质为前提,以实施民心工程为重点,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把以解决村民最关心、最迫切要求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尊重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 近年来,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四化四改”建设标准,投资3余万元搞路灯亮化工程,投资110余万元实施路面硬化工程4.5公里,投资30余万元的通畅工程800米,户通工程达9.5公里,投资15余万元实施村内绿化,实施5000米地下管网建设工程。今年上半年,投资10万元,在全村主要街道、路口安装摄像监控探头13个,有效维护了本村的治安稳定,保障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投资108余万元兴建小学和幼儿园;投资8余万元进行村委大院翻修整新;投资30余万元的农民礼堂,为村民婚丧嫁娶提供方便场所;投资2余万元兴建体育健身场所;投资30余万元大搞沼气建设,2007年度已建成189个沼气池,大大超额完成沼气建设任务。 六、建立长效环卫机制,确保农村良好环境 高林村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四化四改”的要求,按照县、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召开“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部署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明确把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村实际情况,以“绿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此项工作。 (一)完善制度,完善村规民约,明确把环境卫生作为村级制度执行。施行并组分区,促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并把各区长作为区内环境的直接责任人。依照县乡两级对环境卫生工作安排,制定村级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清洁制度、奖惩办法,并把责任区管理人员挂牌上墙,自觉接受村民监督。严格做到权责明确,奖惩兑现合理,高标准达到“五有”目标,从制度上规范促进环境卫生工作。 (二)加大投入。高林村共投资47.8万元大搞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购买垂柳、侧柏、刺槐、杨树等不同树种绿化村内主干道,对临街墙体统一喷涂刷新,共投资28万元;村委积极组织施工,免费为村民进行旱厕改造,截止目前共完成200户的改造;投资7万元用于环卫车辆购置,投资11万元用于环卫设施建设,保洁人员工资为1.8万元。村组织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站长的环境管理站和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共有保洁人员5名。做到有基本完备的环卫基础设施,有环境管理站的牌子,有固定的办公活动场所。村成立了由6个人组成的清洁队维持村容村貌常年持续整洁。 目前,高林村的环境卫生已经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家家户户自觉清扫责任区域,主干道专人清扫。全村的人居环境和卫生习惯有了一个大的改观,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初步形成了路畅通,环境优,社会稳,民安乐的良好局面。 七、关心群众疾苦,做群众的贴心人 高林村十分关心村里的“五保”老人和贫困户,尽最大能力协调申请,将村里符合条件的孤寡老人和生活无来源的贫困户办了“五保”和“低保”手续,让他们享受到了国家的补助政策。同时,还在全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帮贫结队”活动,要求每名党员帮扶1—2户贫困户,从帮助解决技术、项目、资金上做起。2009年底,受到暴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全村蔬菜大棚损失严重,支部书记赵秀山带领群众第一时间进行生产自救,积极申请上级民政部门救助,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灾后支部书记个人垫资10万余元进行大棚加固,并亲自到山东为村民订购西瓜种苗,确保来年的正常农业生产。如今,“有困难找干部,有难题找书记”已成为高林村人性化管理的主题,只要群众点题,村干部就会事事回音,解疑释惑。高林村支村两委非常重视信访工作,认真倾听民声民意,认真解决来信来访问题,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2001年以来,高林村无一例-案件发生,无一例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0年高林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山西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先进村”; 2010年,“晋中市卫生村”,“晋中市创先争优先进单位”,“晋中市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先进单位”“晋中市和谐文明村”,“晋中市农民体育先进村”, 2011年晋中市“红旗党组织”。曾被评为平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平遥县“文明村” 、“卫生村”、“零案村”和“优胜村”,村党支部被连续评为平遥县先进党支部。 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林村“两委”坚持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眼于满足村民求发展、求富裕、求健康、求公平、求安定的期待和愿望,深入分析研究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农村环境“创三优”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不骄不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地去开拓、去发展,高林村一定会取得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大胜利。 |
梁坡底村 |
梁坡底村位于平遥县岳壁乡,距县城南15公里处。属于半山区半丘陵地带。村南以林地为主,退耕还林面积1700余亩。村北以粮食作物为主,共2900余亩。我村主要产业以养殖业并从2010年开始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现以栽植优质核桃树1100余亩。人口2580人,劳动力900余人,人均收入2200元左右。 梁坡底村与西郭村、岳中村、黎基村、岳南村、岳北村、尹回村、小城村、西源祠村、梁村村、金庄村、上五村、闫良村、高林村、北西泉村、南西泉村、偏城村、下沟西村、东郭村相邻。 |
北西泉村 |
北西泉村位于县城东南20里,地处丘陵,属岳壁乡,距乡政府10里。本村东邻惠济河,西跨柳根河,中间有处宝地,土地肥活,水源丰富,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相传唐代时,该处有座古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义子李英弃官司出家时在全国选用的最佳落地。李英在此居住后,择地修筑这座大庙,名为“先生庙”,其庙后沟底有一清泉,水流清澈,长流不息。由于此村庄位于泉西,故名“西泉”。随着人口逐年增多,后分为南北两截:南西泉、北西泉两村。相传此地名胜颇多:有档军河、真主坡,还有花爷楼、老爷楼、阎王殿等。由于历代人不重视保护文物,件件毁于一旦,真是可异。 北西泉是闻名全县的是村,这里的人民勤劳俭朴,尽管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凭着人民的勤劳智慧,田地大部分复播间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农产品有闻名全省夸土产中的豆、香瓜、大蒜、长山药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大部分修建了新院新房,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不少年轻人学会了一技之长。 1985年农历7月初9村里起了庙会,市场繁荣,主街上增加了铺面,村民购物得到了方便,更有超前智慧的村民开办了铸造厂、养殖厂等企业。村民吃上了自来水,主街道已硬化。 北西泉村现有856户,2737人。全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484亩,村民小组4个。2011年总收入1911万,人均纯收入4842元。 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组建,村里紧跟形势,有了明显进展,但比邻村和上级要求相差太远。两委班子下决心要把村里搞上去,要修建文化室,方便村民文化活动,街道绿化硬化亮化,排洪排污完善,加强柳根河治理,河中筑栏洪坝防止水土流失。奋斗三五年,建立一个环境优美、收入增多,人民生活改善的新农村。 |
南西泉村 |
平遥县岳壁乡南西泉村位于平遥古城南11公里处,村西距汾屯公路2公里,交通比较便利。全村现有人口3629人,户数1034户,劳力2179人,总耕地2795亩,村内组织有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连、计生协会等。 近年来,南西泉村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以城乡文明共建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村连续被确定为乡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共商大计,认真制定了适合本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带领广大村民,迈开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步伐。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该村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下大力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先后接通南西泉至偏城,南西泉至林泉,南西泉至黎基的水泥路,解决了多年以来村内交通闭塞的问题。先后在村南和村东各打深井两眼,解决了全村的人畜吃水问题。又下大力气对小学校舍进行了加固工程改造建设。 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该村坚持以家庭为载体,以“先进典型推动人,反面典型警示人”为目的,开展“五好家庭”创评活动,同时,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以“五比五看”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竞赛活动。即比政治思想,看谁带头执行党在农村政策落实好;比遵纪守法,看谁家庭教育好;比团结友爱,看谁和睦相处好;比环境卫生,看谁家庭卫生条件好;比科学种田,畜禽养殖,看谁效益好。通过创评活动的开展,全村出现了五多五少的可喜变化,敬老养老的多了,-老人的少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多了,吵嘴闹事的少了;学科学、用科学、勤劳致富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少了;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多了,违法乱纪的少了;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的多了,违反政策的少了。群众创建文明家庭的热情普遍高涨。 三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该村坚持采取以公开栏为主平台,以“村务公开日”为重要载体,采取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平面和立体相补充的形式公开村务,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该村对公开的时间、次数和内容作出严格规定,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村民会议制度,明确提出了对土地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社会福利、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目前,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 |
偏城村 |
偏城村是岳壁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距乡政府以南的8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323亩。现有户数511户,总人口1540人,人均收入4919元。共设有6个村民小组。 民主管理 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支部村委班子精诚团结,廉洁奉公,实行四议两公开的管理,以惠及民生为宗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环境净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已成为现实。 搞活经济 创建特色产业 我村的主要特色经济产业为种植和养殖:经济作物有花椒树、果树、核桃树,种植面积达403亩;近年来养殖业也悄然兴起,养殖面积达6500平方米,年出生猪2500多头,产蛋12万公斤。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村经济总收入994万元。人均纯收入4919元。 活跃文化 倡导精神文明建设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建设,村委筹资兴建了一所占地35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场所。并配备了健身器材,给村民健身提供了便利;兴办了“农家书屋”内有各种图书资料5000册,并配备了阅览室,定期向全体村民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娱乐音响,村民每天下午集体舞蹈,其乐融融。 支部、村委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活跃村民文化为抓手,为建设“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现代化新农村而不懈努力。 |
下沟西村 |
下沟西村属丘陵地带,东接梁坡底村,西连偏城村。396人,130余户,耕地面积525亩,属于人口较少的一个村。交通便利,乘去梁坡底的公交即可到达。我村经济林以核桃树和花椒树为主。 我村村民非常淳朴,也非常热情,多年来无重大民事、刑事案件发生。村级组组织健全,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
东郭村 |
岳壁乡东郭村位于平遥古城5公里处,北有平南路,东有金喜路,南有历史文化名村——梁村,西南紧连尹回水库,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整个村庄地形相对平坦,村东部有部分黄土丘地,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全村现有农户528户,人口2065人,劳动力638人,耕地面积4296亩,人均耕地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是岳壁乡的先进村,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晋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示范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