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坊村位于灵石县城北10公里的汾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4′,北纬36°55′。村庄座北向南,面河而建。大运路横穿脚下,同蒲铁路隔河而过,汾河纵贯南北。东与曹村接壤交错,西与景家沟隔沟而峙,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是两渡镇较大的村庄,全村415户,1171口人,耕地面积1453.1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高梁、谷子、豆类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葵花、大马等,瓜果、蔬菜品种也极为丰富、应有尽有。近年来随着惠民政策的落实,村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是远近文明的小康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29102 | 030600 | -- | 查看 军营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集屯村 |
集屯村位于两渡镇边界、灵石县最北端,东至静升镇,西至贺家庄村,南至和家山村,北至介休义棠镇刘家山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9′,北纬36°56′。距灵石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10公里。相传该村古代曾有过-活动,又因村小,粮食多,故得名“集屯”。地处土石山区,民居座北向南,面沟而居,整个村落呈U字型。集屯村历史悠久,战国时已有先民在居住,最早为梁氏独姓,光绪三年后,逐渐有武、闫、李、刘、张姓迁移至此落户。村现有160户,470人,劳力230个,耕地1048.7亩,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高梁、谷子、豆类等,2012年人均收入9013元。 集屯村文化底蕴深厚,自古重视教育。虽然地处山区,四面环山,但却造就了集屯人勤劳善学的优良品质。到现在已有大学生20名,研究生两名。该村于2013年元月已实施整村移民搬迁。 |
崔家沟村 |
崔家沟村位于灵石县城北12公里处的汾河岸边,紧邻汾西矿区,是灵石县的北大门,距两渡镇2公里,东面接两渡的集屯村,西面接介休的田村,南面是两渡,北面是介休,,南同蒲铁路穿村而过,108国道隔河而过,全村面积0.63平方分里,耕地1500多亩,占地面积0.03平方公里,绿化面积0.016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0%,被列入“绿化示范村”。 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435户,1132人,主要姓氏有:张、李、宋、崔,占70%,村民种植玉米,平均亩产500斤。土质为黄土, 2004年被列为省级新农村试点村。2006年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村先后被授予省级“生态文明村”、“巾帼示范村”、市级“五好妇代会”、“新农村建设十个有标兵村”、“创建零家庭无暴力先进村”、“法制示范村|”、“基层文化先进村”、“晋中市老龄工作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科普兴农先进集体”、“文明和谐村”、“环境卫生先进集体”、多次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村有聚义集团实验有限责任公司、新型强体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新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聚义集团实验有限责任公司安排劳力95%。 |
桑平峪村 |
山西省灵石县两渡镇桑平峪村位于灵石县最北端,地处灵石、介休交界处,为灵石县的北大门,紧临汾河,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9’,北纬36°58’。该村原桑树较多,座落峪内,故得名“桑平峪”。桑平峪村原在铁路以内的山沟里,由于人口增加,现移居到村南路东西和村北路东。全村现有460户,1096口人,人均年纯收入8806元。姓氏以张、马、李为主,还有冯、宋、温、刘、周、薛、梁等姓氏,其张姓世祖张天禄由介休后庄村迁来。该村有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山地860亩,河滩地190亩。农作物以玉米为主,蔬菜为辅。主要矿产资源有干炭煤层、腐植酸煤层、青石、沙石等。村民以运输、外出务工、采煤等为主。2002年完成电网改造,沿街安装了路灯。2005年户户通了自来水,修建两(渡)义(棠)公路,安装了电视转播台。2006年整修南北两条大街,硬化并拓宽了道路,新建了垃圾池,配备了洒水车和环境卫生监督员,改变了以前“脏、乱、差”现象。现村内有标准化幼儿园1座,文化活动中心1处,有60万吨洗煤厂1座,现代化养殖场3个。 |
贺家庄村 |
贺家庄村位于灵石县两渡镇北部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9′,北纬36°56′——57′。由贺家庄村和杨家庄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其中杨家庄自然村与介休市义棠镇麻凹村为界。贺家庄村因贺姓在此先居,故名“贺家庄”。全村112户,300余人,劳力100余人。耕地面积760亩,土质为黄土。 贺家庄村与集屯村、崔家沟村、桑平峪村、新庄村、军营坊村、曹村村、索洲村、徐家山村、冷泉村、景家沟村、圪台村、张村村、杨家垣村、后庄村、南续村、两渡村、房家庄村相邻。 |
新庄村 |
新庄村位于灵石县北端,大运路西侧,交通相对便利。这个村包括新庄本村、朱家岭村、太西村三个自然村,总人口约1399人,户数约434户,耕地约4495余亩,人均收入为5990元,驻村企业有6个,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人民安定和诣的新农村。荣获两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村、退耕还林管护优胜村。 |
军营坊村 |
军营坊村位于灵石县城北10公里的汾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4′,北纬36°55′。村庄座北向南,面河而建。大运路横穿脚下,同蒲铁路隔河而过,汾河纵贯南北。东与曹村接壤交错,西与景家沟隔沟而峙,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是两渡镇较大的村庄,全村415户,1171口人,耕地面积1453.1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高梁、谷子、豆类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葵花、大马等,瓜果、蔬菜品种也极为丰富、应有尽有。近年来随着惠民政策的落实,村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是远近文明的小康村。 |
曹村村 |
曹村位于灵石县北端,大运路西侧,交通相对便利。这个村包括曹村本村、东方红自然村,有375户村民,1141口人,耕地1185.5亩,紧邻汾河,108国道穿村而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里有10个驻村企业,人均收入 6075元,被晋中市命名为“文明村”称号。 |
索洲村 |
索洲村位于灵石县城1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4′,北纬36°54′。距乡政府5公里,座东朝西,面向汾河,南同蒲铁路穿村而过。据传过去南关镇至索洲镇象一条般,为来往要道,索洲好似般头上绳索拴般之地,故名“索洲”。索州村总人口632人,250户,耕地644亩,村民以种地为生,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黄豆、蔬菜、架豆等。近年来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11年被两渡镇授予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建设先进村。 |
徐家山村 |
徐家山村位于灵石县城东北山、两渡镇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距两渡镇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8′,北纬36°54′——55′。东南与静升镇的苏溪村毗邻,南与翠峰镇的延安村土地接壤,西与河溪两渡村隔沟峙立,北和马家山村相连,是东山片较大的村落。地形高低不平,山势起伏连绵,是灵石县的最高顶点。该村委下辖徐家山、马家山、李家山、尤家山4个自然村,554户,1445口人,其中男747人,女698人,村内共有耕地4914.45亩,村内年轻劳力都在在附近煤矿打工,年纪稍长的则在村内靠种植业、养殖业谋生。目前村内的主要产业为种植核桃树、种植西瓜。近年来,徐家山村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村委的共同努力下,村内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去年,我村委人均收入达到了10631元,达到了小康水平。 |
冷泉村 |
冷泉村冷泉村冷泉村 冷泉村位于灵石县两渡镇东北部,距镇6公里,108国道隔河而行,南同蒲铁路穿村而过,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421户,1211人,劳力598人,共有耕地1080亩,林地160亩,2007年被命名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10年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9750元。 村党支部、村委会扎实开展组织建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冷泉村实现了山、水、田、煤、林、路的综合治理,在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景下,两位民营企业家分别成立了晋达包装厂和杰泰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大力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努力下为百姓营造了一个富裕安宁秀美的家园。 灵石县两渡镇冷泉村古称冷泉关,地处晋中盆地南端,是灵石雀鼠谷的北口,三晋腹地之咽喉,扼南北交通之要冲。 相传冷泉关是汉初汉高祖为北拒匈奴所设,因冷泉寒冷,又处于雀鼠谷北口,按“阴阳而论北者为阳”,所以起名“阳凉关”。 宋史记载为“阳凉北关”。后因关中有一冷泉出名,后来逐步变为冷泉关。明代记载,关内盈盈居民千家,富商巨贾数不胜数。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四十一卷记载“冷泉镇,在县北四十里,有冷泉北流入汾,镇因以名。灵石口巡司置于此。《志》云:镇有冷泉渡,临汾河,其南三十里有下河门渡,相近又有南山小水渡”。由于冷泉关地处交通要道,便自然成为古代来往商旅的驿站。冷泉关慢慢由最初的军事防御要地演变成商业繁华之地。来往于此的名人雅士留下许多诗句,如: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曾夜宿冷泉关并留有佳作《寒食行次冷泉驿》,咏介山汾水之秀,春寒禁火之苦,诗曰: 归途仍近节,旅宿倍思家。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介山当驿秀,汾水绕关斜。自怯春寒苦,那堪禁火赊。如今的冷泉村已形成新旧两个村落。新冷泉村在旧冷泉村的山脚下。旧村落东面背靠太岳山,坐落于太岳山余脉高高的山峰上。此峰由两涧深沟中突兀出来,直至汾河沿岸。高耸的城门,由青砖砌筑而成,一层为拱形门洞,二层以上为砖木结构,登临其上,汾河沿岸两面峰峦,上下远景,尽收眼底。堡门底道由青石铺设,呈斜坡状直线延伸,形成寨中一条主街道,尽至后山城门。而在纵向街道的两旁,分别建有八条横向的小巷,通过一纵八横把全村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纵向的街道就像蝎子的身子,八条横向的小巷就像蝎子的八条腿。整个村子像一个蝎子,所以人们也叫蝎子村。现在旧冷泉村只住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单身汉和他年逾八十的老父亲。因少有人走过,街道上杂草丛生,房屋倒塌,一片破败景象。只是从“怀仁巷”、“耕读第”、“种德锄经”等砖雕匾额仍能想象到当年村内的热闹场面。冷泉村由一个个独立的小院组成,院门或东或西,或南或北,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自成一体,只有街巷相连,与其他地方院套院、院连院的格局很不相同。由于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历史风貌,村内院落功能齐全,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艺术精美,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了惜地节材理念,这对于今天的建筑创作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历史上冷泉村曾经辉煌,但从明嘉靖年间开始日益衰落,到解放初期村里只有三百余口人。随着人们迁离古村,冷泉关渐渐被人们遗忘。现如今灵石八景之首的冷泉村已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相信不久的将来冷泉村定会焕发新貌。 |
景家沟村 |
景家沟村位于灵石城北10公里的汾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4′,北纬36°54′。距两渡镇5公里,是两渡镇较大的村庄,座西面北,建两小山沟脚下,与军营坊村相邻,离村西北角一公里处是阁老窳村,全村有385户,1700余人,主要姓氏为景氏,耕地1400亩,河滩地400多亩。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杂粮,粮食亩产量达1000余斤,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铁矿、石灰石、耐火泥土等.阁老窊村为景家沟村委自然村,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引导,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
圪台村 |
两渡镇圪台村位于灵石县两渡镇西南5公里处,辖圪台、郭家河底、益庄3 个自然村,共有201户,515 口人。近几年,圪台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包括聚义公司、中心煤化、华苑煤业在内的20多家企业,解决了近95%村民的就业问题,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2013上半年,圪台村实现人均收入11354元。圪台村先后先后荣获县、镇先进集体、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
张村村 |
张村位于灵石县城北10公里处,距两渡镇政府约1公里,是两渡镇的中心村庄,由两个自然村组成,现有248户,768人,土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耕地900余亩。村民生活主要靠种植、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年人均纯收入6295元。近年来,张村以汾河综合整治、108国道改扩建为契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拆迁安置107户,约两万平方米,在108国道西25米处修建了张村新区,建筑面积九千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该工程于2009年3月开工,现已接近尾声,可望于10月底前全部竣工,整个工程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基本实现绿化、硬化、亮化,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 |
杨家垣村 |
杨家垣村位于灵石县两渡镇西山,下辖任家坡、圪梁、杨家垣三个自然村,该村因杨姓一大家族而得名“杨家垣”。 全村现有160户,450口人。主要姓氏为杨、闫、张、段等,杨姓占全村人口的67%,土地面积7000余亩,耕地面积20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黄豆、绿豆等。村民以种地、打工为生。近年来,国家投资200万元,村委集资80万元,村支部书记古四明个人投资8万元,完成了后庄、南续、杨家垣至两渡的水泥路硬化工程,同年投资40万元,整修杨家垣文化活动广场。村顶建有一座100立方米的水池,基本实现家家户户能用上免费的自来水,近年来,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
后庄村 |
后庄村位于两渡镇西山,东接南续村,西接英武乡业乐村,南接杨家垣村,北连孝义市,距灵石县城20公里。包括前庄、前庄、王家庄三个自然村,现有139户,378口人,耕地面积385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豆类等,核桃经济林922.5亩。近年来,村支部书记古四明个人投资,完成了后庄、南续、杨家垣至两渡的水泥路硬化工程,同年投资兴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现已基本实现家家户户能用上免费的自来水,近年来,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
南续村 |
南续村位于灵石县西北角25公里处,距两渡镇1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3′,北纬36°59′。据传说在很早以前该村只居一户人家,因全家病染,无钱医治,只得将仅有的房产出典给别人,病愈后,典户刁难,不予赎回,故称“难赎”,故谐音演变为“南续”。 该村原名“南蜀村”,由北部村庄南迁于此聚集而成,座落在灵石、介休、孝义三县边沿的三角地带,分别距介休圪塔头村、孝义马家岑村约2公里。1993年村民朱少龙犁出古墓祭砖,刻有:“维大金国河东北路汾州灵石县孝义乡南续村 王高妻武氏男王坚王道新妇马氏郭氏壬戌十月初一日迁葬永垂”考证推断,该村建于女真族阿骨打至颜承麟时期,即公元前1114年——1234年,可追溯到879—759年前。南续村原为姓氏杂居村,有渠、裴、韩、王、张、安、林、胡、朱等氏族,现在独居该村的朱氏,是当年由朱家岑朱氏俩兄弟其后裔繁衍生息至今。村东南隅,原有石基砖砌三孔窑的“佛爷庙”一座,1958年总路线-,在变死宝为活宝中拆毁此庙。村中有两棵生长约二百年之久的古槐,2009年秋末,政府为它们竖起两块石碑。先辈传承的非物质文化之一的“河涝腔”文艺戏曲秧歌,后因传承中断,至今踪影全无。 |
两渡村 |
两渡村,地处灵石县与介休市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5′——47′,北纬36°54′——55′。自古有驿道通达南北,为晋中通往晋西南的必经之地,明清两代,秦、陀、川、青诸省进京者亦多经此。两渡村含长安、河溪、桥望三个自然村。两渡据传初名“回水湾”,因汾河水流经此地,水势重又叠蜿漪漩转,故得其名,后村庄逐渐扩建,村南有一条汾水沟桃沟,村北有一条洪水沟名河溪沟,由村南到村北,必涉水两次,故得名“两渡”。 两千年前的两渡村,仅是汾河东岸的一个小村庄。因长有茂盛的大槐树,人称“槐树铺”。后经不断发展,特别是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两渡何氏始祖何立本,自明代从河南省湘川大石桥迁居该村后,两渡村有了较快发展,成为灵石县北陲重镇。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两渡村已成为全镇乃至全县在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等方面都举足轻重的大村。 现全村有1280户,3540人。姓氏有:赵、白、韩、杜、李、尤、刘、任、关、吴、王、张、杨、田、蔺、孟等二十多种,加之两渡村是两渡镇政府所在地,驻有汾西矿业集团河东煤矿、两渡信用社、两渡地税所、两渡工商行、粮站、两渡公安派出所等十二个单位,有通宇、富源、永宏三座铁路煤炭发运专线,以及西山农村移民新迁户,共有居民18000口人,何姓现居124户,434口人,占全村人口的12%。 两渡村全村约六平方公里,耕地2200亩。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村民主要靠采煤、经商、运输和种地为生。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苹果、黄豆、绿豆、糜黍等。蔬菜有:南瓜、锦瓜、白菜、萝卜、西红柿、韭菜、黄瓜、红薯、土豆等,是我县农作物和蔬菜发展的基地之一。 |
房家庄村 |
房家庄村地处灵石县城东北山,两渡镇东南部,距县城10公里,距两渡镇4公里,包括原家庄、上方庄、下方庄、梁家山四个自然村,西面接翠峰镇的延安村,南面接翠峰镇的池家庄村,北面接两渡的河西村,东面接翠峰镇的张家垣村,村民131户,318口人,主要姓氏有:耿、房、余、景,占70%,耕地面积2183.4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现有核桃林100亩,有海鸥养殖厂,养羊场,在惠民政策的指引下,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11年被授予造林绿化工程、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建设先进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