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灵石县 >> 坛镇乡 >> 原家沟村

原家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原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原家沟村简介

  原家沟村位于坛镇乡政府所在地东2公里处,属半山坡上的一个山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7′、北纬36°47′。该村由原姓居民建庄,故名“原家沟”。原家沟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东堡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东堡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
   全村现有300口人,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0亩,荒山、荒坡600亩。矿产资源有煤、铁、硫、铝等。早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原氏家族已无,现以毛、曹、李姓为主。
   20世纪60年代初,该村大力改造山坡、平整土地,拦沟,筑坝,营造良田,统一规划成片种植水果树。因大红苹果、大久保桃、香酥梨甜、香、酥、脆,原家沟村很快便小有名气。在灵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又引进罗马尼亚玉米种子,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6年,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引任家掌饮牛沟水入村,解决了人畜用水困难。在短短十几年内建设60余孔新窑洞,盖新房20余间。1999年,动员群众栽植核桃树550亩。2000年,村支部书记李秀云、村委主任王吴计为彻底解决村民吃水,四处筹资(在外的工作人员捐资13 900元),总投资15000元,完成自来水入户。2004年,铺筑进村油路和排水渠设施,共投资33万元(其中乡政府投资26万元,村委集资7万元)。2005年,投资9500元整修田间道路4公里,方便机具种植。2007年,为每户村民补助100元,闭路电视入户,同年响应政府号召,乡村补贴发展沼气15户。2008年,在综合治理环境卫生中,投资5万元整修村内1公里的中心道路,设立卫生所,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至2010年,该村有小汽车12辆、大汽车5辆。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9203 030600 -- 查看 原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原家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原家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任家掌村

  任家掌村位于坛镇乡政府所在地东约1.5公里处,东连原家沟,南邻北枣园,西靠前、后坛镇,北接西堡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6′、北纬36°47′。任家掌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任家掌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仍属第四区(驻坛镇);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村名因任姓居住所得,现多为曹姓。曹姓至今已有十六代。任家掌村土地肥沃,洼地、沟坪地居多,是20世纪70、80年代坛镇乡屈指可数的产粮大村。村庄的地形像传说中的凤凰:有“头”有“尾”有“两翅”,故本村有“凤凰之村”的美誉。   全村现有94户、237口人,土地面积1037亩。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硫磺、铁矿、石灰石等。1971年电入村,同年修通村公路。2000年程控电话入村。2003年以发展獭兔养殖为契机,村民在本村塬上油路旁建设新农村。2004年自来水入户。至2007年,有17户、70余口村民已陆续迁入塬上新居,同年有线电视入户。2010年投资35万元村通水泥路。   

后坛村

  后坛村地处灵石西山坛镇垣上,属坛镇村的后片。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5′、北纬36°47′。后坛镇村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坛镇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后坛镇村委包括梁家庄、圪塔头、后坛镇三个自然村。梁家庄,1919年因河北省阜平县梁回堂迁入并在此建庄,称“梁家庄”;圪塔头村位于垣头,地形似一“圪塔”,故名“圪塔头”,圪塔头现有60户居民散居在村西南、东南的两个半坡上,以赵姓居多。后坛镇村现为坛镇乡政府所在地。   20世纪70年代初,这里逐步形成一条几百米长的西北—东南走向街道。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街道向西北延伸,加长至一公里。现有人口500余人,耕地面积原有1000余亩,由于公共设施和住宅用地扩大,现耕地已减少至900亩。主要姓氏为张(来自坛镇乡东堡村)。村中现有一座能容纳全乡初中生就读的初级中学,一座规模较大的初级小学。2007年投资50万元村内主要道路实现水泥硬化。   

塔上村

  塔上村位于坛镇乡政府所在地西北4公里处,东靠西堡村,南邻长立村,西接段纯镇张志村,北连段纯镇云义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5′、北纬36°47′。塔上村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南泊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坛镇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村庄座落在山坡上,坐北向南,东高西低,呈长方形,建筑以砖窑洞为主。塔上村历史悠久,传说在村后建一座高塔,故名“塔上”。   塔上村委辖严家山自然村。清初全村有1000余口人,光绪三年(1877),因饥饿、瘟疫人口死亡过半,全村现有176户、430口人。主要姓氏为严姓,约占总人口的40%。解放前李姓由河北省平山县移居而来,顾姓由河北省阜平县迁来,其他姓氏由河北各地迁来。该村土地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5亩,大部分为砂土、石质山地,水资源贫乏。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由于地质条件局限和自然环境影响,粮食产量属低产区。矿产资源以10号煤为主,煤层低,矸石多。   人畜饮水原有村东一口水井,遇干旱年饮水困难,1990年至1992年两次从村外接水,1995年坛镇乡完成统一供水工程,自来水入户。1971年村通电,1988年进行电网改造,1995年拓宽田间道路,方便机械化耕作。   塔上村自古重视文化教育,举人、秀才有多名,外出河南、安徽经商者众多,有顺口溜:“上了水泉坡(村西北人行小路),塔上秀才比驴多。”虽说比喻不雅,但说明该村人才辈出。恢复高考以来每年均有数名学生考入大学。   

长立村

  长立村位于坛镇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5′、北纬36°48′。长立村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尹家庄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坛镇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长立村委辖栾翠自然村。长立村原为一个庄子,叫“庄立”,后演变为“长立”;栾翠村,相传此处栾牙树较多,树叶茂盛翠绿,故名“栾翠”。传说,长立村原叫“郭家庄”,温姓祖先从河南温县逃难而来与郭氏女子结为夫妻,落脚于此,故村内有“-、郭婆婆”的说法。   全村现有330余口人,主要姓氏为温,栾翠村以严姓居多。耕地面积996亩,退耕还林205亩,种植核桃树520亩。两村依山而建,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和煤炭。长立村水资源较好,村底有一处泉水,常年不断,早年建有水库,供邻村用水。近年来坛镇乡集中供水,自来水已全部入户。长立村中央有一株直径为4米左右的大古槐,树中长有一小柏树,被称为“槐抱柏”,大槐树至今每年都盛产槐籽,近年被文物部门立围栏保护。   

槐树原村

  槐树原村位于坛镇乡西北,距坛镇村2.5公里。村落坐西北、面东南,建在二龙桥(即桥墕)凸起的山峦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4′、北纬36°47′。槐树原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原西沟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辖芦子沟自然村。   相传该村建在原上,村中又有一棵大槐树,故名“槐树原”。村东、西两条河交汇于龙骨河沟底,呈大钝角状。站在该村原顶,极目远眺,东有太行山与天相接,西有吕梁山周边环抱,山峦起伏,云烟飘渺,由北向南延伸,形成独特的龙虎雄姿,气势磅礴。槐树原村中原有杨姓,后有从安徽桐城迁入方姓,其他姓氏有张、尤、王、李等,均属解放前后从河北、河南等地迁入。   槐树原村,1948年土地改革后,人人有了土地,家家有了耕牛,1953年全村组织起了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初级社,1956年发展成为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村内也随即改制为大小队编制,以大队核算,男女社员参加集体劳动,每天评工记分,实行以工计酬、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集体生产劳动经常出现“一天两送饭,晚上加班干,白天门上一把锁,晚上地里一盏灯”的局面。1959至1961年,该村建有公共食堂,每人每月口粮仅18斤,队长、会计、司务长只好设法把糠菜搅在玉米面中蒸窝头,甚至还用玉米棒芯做“淀粉”代食品。1963年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进一步落实了“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恢复了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从此社员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1964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根来、大队长方玉保带领社员修蓄水池,引水到村。当时运输条件差,工程所用水泥、石灰、水砂等料全部是用牲口从富家滩等30多里以外的地方驮运回来,又筹集资金买回了当时仅有的提水动力——锅驼机。20世纪70年代该村成立了县办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育玉米、高粱等良种。20世纪80年代率先应用化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打避风墙、修筑地坝,建设稳产高产田。早在集体化时期,该村即在全乡率先购置了拖拉机、切草机、磨面机、碾米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当时,仅有101户、410口人的生产大队,土地面积扩大到1800余亩,集体存栏羊630余只、大牲畜52头,劳动分红在全公社首屈一指。在“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后7年中建设了东西两道沟中六道石坝,造地100余亩。1981年,在村委主任赵春喜的带动下,首批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连年丰收,村民很快就达到户户有存粮、家家有存款的可喜局面。1991年,槐树原村建设“千亩果园”,苹果栽植面积高达200余亩,每年村民增加收入7万余元。2000年,槐树原村共栽植核桃树800余亩,在专业人员王凤山领导管理下,核桃树现已挂果,每年可增加村民收入8万余元。2002年,该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将坡洼条夹瘦地、河沟小流域宜林地全部栽植树木。   在村党支部书记方双明、村委会主任方玉保的带领下,1968年在该村西堡洼新开一座煤窑,解决了村民的燃料问题,之后建成槐树原矿二坑,由方根保承包,2005年整合到乡办水牛沟煤矿。1970年槐树原村在坛镇公社第一家安装了电灯。   槐树原村的方家祠堂下院早年为正规的学堂旧址,解放以来设有初级小学,1988年村支部书记张玉庆、村主任方仁旺筹资6万余元新修小学,建成从幼儿到五年级寄宿制小学,邻村学生在这里住宿、就读。   早在20世纪50年代,槐树原村就组织起了文艺宣传队,每天晚上有古装戏、现代戏、说快板、歌舞、小演唱等节目,村内文化气氛浓烈,后成立起业余剧团,办起了俱乐部,不仅在本村和邻近村演出,还前往坛镇、王禹、富家滩、南关等公社演出,每年春节后,代表坛镇公社出席灵石县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多次被评为“文艺活动先进单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槐树原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更名为“文艺演唱队”,由方圣吉、杨瑞平、方成章、王凤香、任计亮、裴三秀等人组织演出。   1950年村设有卫生所。2006年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2年在党支部书记孙计义和村委主任王凤山带领下,投资8万元改建古庙,拓宽了戏台,改建成设施齐全的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配套了广播室,安装了公用电话,设立了文化活动场所,办起了村级图书室,购置1500余本农业科技书籍供村民阅读,同时还办起了村幼儿园。在支部书记方德新、村委主任方德保的带领下,2005年投资100万元凿550米的深井一孔、修建300立方米的蓄水池,自来水入户。2006年投资50余万元拓宽村道路,铺设水泥路。2007年在县、乡政府的资助下,投资5.6万元建沼气池70座,占总户数的80%,一年节约200吨标准煤,折合人民币8万余元。2008年投资40余万元(其中村投资6万元)建设农田灌溉设施,使500亩核桃树得以灌溉。同年又投资8万元修建医务室、文化广场。现全村90%的田间道路可通行三轮车和农业机械。   目前,槐树原村的耕地面积增加到l800余亩,人口630人,新修院落住宅90余幢,新建窑洞200余孔、平房108间。全村拥有大型运输车辆7台,小型轿车10辆。   

镇威村

  镇威村背靠神岭圪梁,南邻王禹乡秋泉村,北接槐树原村,距坛镇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3′、北纬36°47′。镇威村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原西沟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镇威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据传早年一匪首率众到该村抢劫,行至途中,适逢匪首得病,转往他去,该村免难,村民迷信,以为是庙内神圣显灵,遏止匪徒威镇一方,遂名为“镇威”村。   全村现有120户、480余口人,主要姓氏为乔、方,占总人口的50%。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590亩,现退耕还林800亩,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谷子、高粱、豆类等。   2004年,投资10万元完成自来水入户,投资100余万元(其中村民集资8万元)村通水泥路3公里,同年程控电话入户。2006年投资80万元修建村委办公楼、文化广场、卫生所、医务室、图书室等。2007年闭路电视入户。2010年投资100万元铺通水泥路2公里并维护旧水泥路。   该村历来为当地的教育中心。1952年建一所六年制学校,为灵石县解放初的“第二完全高级小学”,方圆几十里的学生在此就读,1978年改为七年制初中学校,1992年中学迁至坛镇村,村留有五年制小学,后撤并入槐树原小学,2003年小学全部撤并到坛镇村。   人物   方有谋 1906年生,老红军,曾任仁义高小校长,静升、两渡高小校长,灵石县教育科科长、灵石县文化馆馆长。   方维权 1930年生,曾任灵石二轻工业局局长。   王大牛 1954年任镇威村村长,曾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程家沟村

  程家沟村位于坛镇乡政府所在地正东5公里的半山腰处。村东与运家山村相邻,同饮一井水,南、西、北分别与孙家山村、杨家山村、东堡村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8′、北纬36°47′。村中古槐参天,绿树成荫。村外翠柏苍劲,郁郁葱葱,形成绿色屏障。程家沟原名“池家沟”。古庙碑记:“自咸丰癸丑创修以来年深月久,未尝补修”等文字记载可推知,该村落建成至少在明末清初。程家沟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东堡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东堡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包括运家山自然村。    全村现有250口人,有张、孟、陈、李等十多种姓氏。据说张氏居住最早,之后从灵石蒜峪村迁入的陈家,从沟西村迁入的孟家都是购买张家的院落居住。村土地面积865亩。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荞麦等,蔬菜有南瓜、金瓜、白菜、韭菜、萝卜、红薯、土豆等。村下方建有“三义庙”,供奉刘、关、张结义兄弟,碑文有:“神默佑乎人,人诚敬乎神”、“诚则灵”,昭示村民以义为先。程家沟村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硫、铝、石膏遍布小山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村里有一井甜水,井台上方有繁茂的枸杞丛生,根系直伸泉眼,甘甜的泉水加上枸杞可以称得上是养生良品,在方圆几十里绝无仅有,因此,该村长寿的人很多。    该村大力发展梨、桃、苹果、核桃、葡萄等经济林,果园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30%。近年来,村民新修院落30几处、窑洞120孔。2001年程控电话入户。2006年自来水入户,村支部书记陈金海、村委主任陈锁柱个人出资完成运家山村道路维修和拓宽工程,压砂1.5公里。2007年全民参与合作医疗。2008年在陈金海的努力下,拓宽从坛镇乡至该村的公路,2010年硬化进村道路。全村现有手扶拖拉机5台、小四轮6台、新式播种机7台。  

前坛村

  前坛村位于坛镇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土地1500余亩,如今可用土地1300亩。全村143户,258口人,党员21人,从事二、三产业100人,全年人均收入4250元。近年来,前坛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和谐发展为目标,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大干苦干的工作作风,正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水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迈进。   

原家沟村

  原家沟村位于坛镇乡政府所在地东2公里处,属半山坡上的一个山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7′、北纬36°47′。该村由原姓居民建庄,故名“原家沟”。原家沟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东堡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东堡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    全村现有300口人,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0亩,荒山、荒坡600亩。矿产资源有煤、铁、硫、铝等。早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原氏家族已无,现以毛、曹、李姓为主。    20世纪60年代初,该村大力改造山坡、平整土地,拦沟,筑坝,营造良田,统一规划成片种植水果树。因大红苹果、大久保桃、香酥梨甜、香、酥、脆,原家沟村很快便小有名气。在灵石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又引进罗马尼亚玉米种子,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6年,在县水利局的支持下,引任家掌饮牛沟水入村,解决了人畜用水困难。在短短十几年内建设60余孔新窑洞,盖新房20余间。1999年,动员群众栽植核桃树550亩。2000年,村支部书记李秀云、村委主任王吴计为彻底解决村民吃水,四处筹资(在外的工作人员捐资13 900元),总投资15000元,完成自来水入户。2004年,铺筑进村油路和排水渠设施,共投资33万元(其中乡政府投资26万元,村委集资7万元)。2005年,投资9500元整修田间道路4公里,方便机具种植。2007年,为每户村民补助100元,闭路电视入户,同年响应政府号召,乡村补贴发展沼气15户。2008年,在综合治理环境卫生中,投资5万元整修村内1公里的中心道路,设立卫生所,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金。至2010年,该村有小汽车12辆、大汽车5辆。   

圪垛村

  圪垛村位于坛镇乡政府所在地西5公里处,西靠梁家墕乡茹泊村,北连段纯镇的郭家庄,东南与槐树原村、孙家沟村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3′、北纬32°37′。圪垛村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南泊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村中有一圆圪塔,东西两边各有一条土丘环绕,人们形象地称为“二龙戏珠”,“圪垛村”因此而得名,辖堂端村。堂端村,因当地百姓崇拜关公、为人堂正端庄,便取名为“堂端”。    全村现有102户、320口人,以杨姓居多,相传早年间由灵石城西枣园迁来,户主叫杨彩,生有四个儿子,后人称为“四大门”。全村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0亩。前后村各有一座庙宇:前村为“五岳庙”,修有正殿、戏台,两边有窑洞相衬;后村为“观音庙”,修有正殿、戏台。正殿内均塑有泥像,这些塑像在“文革”时被毁。解放前全村有旧宅院28处、130孔窑洞,解放后新修住宅23处、窑洞100余孔。圪垛村原有全县闻名的核桃树千余株,核桃由县外贸公司收购外销,后因炼硫磺烟气熏死。该村山高沟深,主要矿产资源为煤、硫磺。20世纪90年代,硫铁矿和煤矿开采达到鼎盛时期。全村2003年程控电话入户,2004年铺沙石路,2005年接通自来水,2006年拓宽路面重新铺沙,2007年移动电话、宽带网入村,2008年安装闭路电视,2009年贯通1.8公里水泥路。    堂端村约有500年历史,现常住人口不足40人,主要姓氏为任姓。村有研究生1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28人。该村有一座较大的古庙,有三间正殿、一座乐楼,院内有三块石碑、三株柏树,两边各有一排厦檐。正殿门前吊有一口大钟(1997年被盗),铸有“道光元年制”,钟上八个耳只雕铸着八卦纹样,敲击起来声音各不相同;三块石碑上刻有维修碑记,其中两块为清道光年间所立,另一块为光绪年间所立;庙内笔直的三株大柏树,人们称为“三柱香”。   

西堡村

  西堡村位于坛镇乡东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6′、北纬36°48′。西堡村坐西北向东南,建在一个向阳背风的黄土坡上。当地两村各有一堡隔沟相望,本村在西,为“西堡”,另一村为“东堡”。村东一公里处有一小庄,名“向阳庄”,有20户、60口人,隶属西堡村委管辖。   西堡村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   全村现有850口人,是坛镇乡最大的村庄。村民由晋、冀、鲁、豫、陕等省的移民组成。主要姓氏为张、王、李、赵、刘、杜、梁、卞、闫等,李姓人口占四分之一。该村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0余亩。据碑记载李姓始祖李卷成为河南中州洛阳人,曾在山东青州任刺史之职,明末清初迁往灵石县志家庄村,-迁往西堡村,第九代、第十代同辈兄弟有110余人,现延续至第二十代。刘姓祖籍山东青州,1888年始祖刘世友逃难至此。   西堡村自然资源丰富,矿藏有煤、铁矿、硫磺矿、石灰石、铝矾土等。1953年,灵石县四家企业之一的西堡陶瓷公司曾在该村,前“灵石陶瓷厂”即源于西堡瓷窑。人民公社化时期在村底园子沟开办联办煤窑,1979年联办煤窑迁往本村炭窑沟,由西堡、塔上、长立三个村委联办,2000年将采矿权全部收归西堡,改名“西堡煤矿”,2002年将经营权承包转让,2010年整合关闭。   该村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荞麦、糜黍等;蔬菜有南瓜、金瓜、白菜、韭菜、萝卜、红薯、土豆等;药材有荆芥、柴胡、远志、青蒿、苍耳子、车前子、地骨皮等;木材树有槐、榆、杨、柳、椿、柏、梧桐等。1965年坛镇公社在西堡村办起了农业中学,有师生50余人,2年后撤销。1975年村通电,有了磨面机、碾米机、电焊机等,从此村民摆脱了千百年来用石磨、石碾、石臼磨面碾米的辛苦劳作。1976年村集体购回手扶拖拉机、小型铁链机各一台,1977年购置30马力拖拉机一台,除耕地外还拉运煤炭等。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集体购置解放牌汽车一辆,发展运输业,后村民-成、杜华科购置东风汽车,同时陆续有了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等。改革开放后,村民不断新修房屋,购买农机和运输车辆,大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1980年至1999年,为彻底解决村民吃水困难,在县政法部门工作的杜庆锁同志多方筹资8000元,引自来水入村。1985年办起村卫生所。2007年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2001年程控电话入户。2004年修通村油路。2006年自来水入户。该村1971年办七年制学校,1979年撤并,1995年新建小学,2003年撤并入坛镇村。   该村2006年筹资15万元,完成了村通油路和两旁1.2公里的排水设施维修,并栽植3000株道路绿化树,同时对村内2.5公里的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并全部压砂。2007年,投资6万元完成了向阳庄连接村内2公里的道路砂粒化工程,拓宽3公里长的田间道路,每户补贴100元实现了有线电视入户,完成了58个沼气示范户建设工程,将园子沟300亩废弃矿井和弃荒15年之久的花豹圪塔全部进行了绿化。2008年投资25万元打坝258立方米,改建院墙300米,完成了中心街道长1000米、面积3000平方米的水泥硬化工程,并架设路灯;投资12万元在村中心硬化场地800平方米,建有灯光篮球场、配有健身器材、草坪等;投资34万元新建一座戏台,恢复正殿泥塑,大院内设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医疗所、计划生育服务室等;投资2.5万元拆除关帝庙后危旧的村“东门”,并进行重修,融入了现代文化内涵及技艺,命名为“富贵门”;投资8万元,在原“三教庙”遗址上新建六角“平安亭”一座,亭内绘有“二龙戏珠”及“儒教、佛教、道教圣像”;投资1.3万元修复文庙,内设孔子塑像,成为追溯文化底蕴、接续文化传承的场所;投资5.5万元清运多年垃圾,实现了“五清五规范”,村内主要建筑喷涂10 000平方米的涂料,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9年投资20余万元改建危房30户,2010年再建村内近1公里的水泥循环路,率先在全县实现“三网融合”。   

孙家沟村

  孙家沟村位于坛镇乡西北部,与王禹乡、梁家墕乡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3′、北纬36°48′。原名“郝家沟”,明朝洪武十三年(1341),安徽省桐城县大友村孙贇、孙斌、孙雄三兄弟随朱元璋大军到灵石境内,孙雄便落脚在当时的“郝家沟”。孙姓人丁兴旺,成为村中的主要姓氏,村名改为“孙家沟”。现已传至第十代。孙家沟村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原西沟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坛镇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管辖。   该村以水井南、北为界,分为“小孙家沟”和“老孙家沟”。孙家沟村背靠的山脊伸至龙骨河,其脊上及村中有八株国槐,其中一株树龄达几百年,主干有六、七支,五六个人方可合抱,树冠面积一亩有余。该村农、林、牧全面发展,土壤肥沃,农作物产量高,林果业远近闻名。解放前主要种植梨、苹果树。有顺口溜:“孙家沟的果子孙家沟的梨,又没核子又没皮”。解放后大力植树,发展经济林200余亩,以梨、桃、杏、果、花椒、柿子等为主。春天是花的世界,夏季是绿的海洋,秋季满山遍野硕果累累,真是“走路眼不瞅,苹果碰住头”。全村现有110户、300余口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现栽植核桃树600余亩,退耕还林200余亩。2000年程控电话入户,2002年全乡率先油路入村,2003年自来水入户,2007年闭路电视入户。   

堡子塘村

  堡子塘村位于坛镇乡东北,东接三湾口,南连运家山,西、北分别与段纯镇、夏门镇接壤。该村距灵石县城18公里,地处段纯河槽,因村有堡子地形,堡下有一大水塘,故名“堡子塘”。明时该村称“堡则塔”。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9′、北纬36°48′。    堡子塘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东堡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东堡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堡子塘有东堡、西堡、堡子上等地名。    全村现有130余户、400余口人,主要姓氏为史、李、焦(大部分从河北迁居而来),耕地面积374亩。堡子塘为“三双公路”入口第一村。村坐南向北紧靠段纯河,大多为依山砖砌窑洞。2004年,“中煤九鑫”企业入驻该村。2009年筹资206万元修建了堡子塘利民大桥,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新农村小区20 000多平方米,共134套。该村建有207国道堡子塘隧道收费站。   

杨家山村

  杨家山村位于坛镇乡东南端,距大运公路5公里,紧邻灵石县国营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8′、北纬36°46′。因该村杨姓在此先居,故名“杨家山”。杨家山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东堡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东堡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辖孙家山自然村。    杨家山是坛镇乡较大的村,历史悠久,从建筑格局来看,大部分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现有267户、900余口人,村民大部分祖籍为吉山、东观。全村土地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0余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15%提高到现在的45%。近年村民大面积种植核桃树,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该村矿产资源丰富,有铁矿石、硫磺、硫铁矿、石膏、铝矿、煤等。村原有灵石县特种焊条厂,曾享有较高声誉。2009年,重修蓄水池,新铺管道,自来水入村。投资6万余元铺村中沙路。现95%的村民新建了住房,全村有大汽车30余辆、小轿车40余辆、三轮车100余辆、农业机械10余辆。    孙家山村位于坛镇乡的最东端,现有40余户、100余人。据说原有一户孙姓居住,故名“孙家山”。矿产资源有煤、铁、铝钒土等。孙家山村至少可追溯到640余年前。清嘉庆、道光年间,关、赵二姓从夏门镇关家庄迁入,后有杨姓迁入。孙家山村现有的四幢大宅院,为当年王氏家族居所。该宅院正房、侧窑上顶有厢房,二楼有屏风大门楼,正中有块匾,-“通天府”,意为迎接上苍的庇荫保护,大门两侧立有一对石狮,栩栩如生,房舍用砖全部为水磨砖,光滑细腻,主院用砖木均属上乘之料,除主院外,还有长工院、仓库院、客房院等,均属一流的砖木混合构建。孙家山自古重视教育,可谓耕读传家,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就有十几名大学生。   

南枣园村

  南枣园村位于灵石县西南30公里,距坛镇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东南毗邻南关镇,西南接壤王禹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6′、北纬36°46′。南枣园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东堡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东堡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辖前庄自然村。该村是坛镇乡面积较大的行政村之一。因相对于北枣园村位于南面,且枣树较多,故名“南枣园”。村南一里湾(又名“鬼门关”),河道狭窄,仅容一车而过,两侧大山雄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东南数公里处,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侧柏林区。该村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硫铁矿、石膏、镁、铝、石灰石、耐火材料等,其中铝矿储量经省地质部门勘测尤为可观,石膏矿、镁矿储量也很大。    全村现有98户、348口人,主要姓氏为曹、吴。清末年间,曹氏家族从任家掌村迁入该村,衍生6代,现有8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吴姓村民居住较久,占四分之一;其余村民大部分系20世纪50、60年代从冀、鲁、豫三省迁移至此。该村原与北枣园为同一大队,1984年为独立行政村。全村面积约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亩。村民以种地为生。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红薯、土豆、南瓜、白菜等。近年来,国家实行惠农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产量大幅增加,荒地面积日益减少。林地树种有杨、榆、槐、桐、椿树等,还有苹果、梨、葡萄、桃树等,药材有柴胡、荆芥、远志、蒲公英、车前子、翻白草等。    该村1975年开始用电,接着有了磨面机、碾米机、脱粒机、切草机等。1978年,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黑白电视机、单缸洗衣机、录音机入户。1982年后,实行联产承包制,第三产业随之兴起,村民收入呈阶梯式攀升,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告别了土窑洞,住进新房子;有了彩色电视机、双缸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农用三轮车、摩托车、运输汽车、小汽车、装载机进入了村民生产和生活。2001年村内安装程控电话,两年间全村普及。2003年栽植核桃树220亩。2006年程控电话实现区域联网;政府拨款数万元,村民每户出资500元,铺设3000余米的自来水管道,整修原有的水库,引自来水入村。同年,在乡干部王建雄、张保喜的带动下,全村开展酸枣接大枣,成活率达95%以上。2007年,县水务局拨款修建一座水库,彻底改变了南枣园村吃水困难的局面。同年,灵石移动分公司在南枣园安装机房,有线电视、宽带网入户。同时,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使村民切实享受到了医疗保障。2008年投资10万元栽植枣树200余亩。2009年引资18万余元架设南枣园至前庄村高压线路一条,投资11万余元建蓄水池一座。2010年铺通坛镇到南枣园3公里水泥路,建沼气池31个,利用清洁能源。    该村1972年办起七年制寄宿学校,有邻村学生就读,二年后撤销。2003年学生入坛镇学校就读,小学正式撤并。“文革”前本村有天津大学毕业的关润旺、山西省药材学校毕业的吴能生,“文革”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现有中专以上学历者28人。    前庄村位于坛镇乡东南端,西高东低,植被以自然土柏覆盖为主,酸枣灌木为辅。全村现有22户、137口人,主要姓氏有杜、李、周、冯等。全村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要矿产资源为铝矾土。   

北枣园村

  北枣园村位于坛镇乡东南部,距坛镇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属土石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7′、北纬36°47′。该村位于南枣园北,故名“北枣园”。北枣园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编村管辖;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东堡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东堡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辖新庄自然村。    全村现有269口人,耕地面积864亩,主要有张、王两姓,村民以种植为主。1984年与南枣园村委分出为独立行政村。1988年,村民义务修筑通往坛镇乡的一条平车路,后又分段修成三轮车路,1998年投资4万元修成汽车路。2001年种植核桃树350亩,现已全部挂果,每株核桃树产量可达70斤,村民仅此一项即可收入29.4万元。2005年投资27万元修通村油路,同年再栽核桃树350亩。   

东堡村

  东堡村位于灵石县城西约20公里的山堡上,东邻程家沟村,南接富(家滩)坛(镇)路,西与西堡村隔沟相望,北与“三双”(三湾口—双池)公路接壤,是坛镇乡七大村之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4′、北纬36°54′。东堡村清代属张志里;民国时期属第四区东堡为编村,辖16村,17闾、71邻、418户;1949年属第四区(驻坛镇);1953年属第四区东堡乡;1958年属钢铁(南关)人民公社东堡管理区;1961年属坛镇公社;1983年至今属坛镇乡。因有两堡隔沟相望,该村位于东面堡子,故名“东堡”。全村现有450口人,耕地面积750亩。村庄东西北三面全是山坡柏林,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硫、铁矿、铝矾土等。该村1957年建村卫生所,1988年投资7万余元新修学校、电话入户,2000年进行农网改造,2003年投资20余万元铺通油路,2005年投资18余万元引自来水,2009年投资15万元新修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医疗室。近年来,村中新建房屋院落30余处,村外建一座养鸡场。目前,村中有大货车3辆、装载机3台、小轿车27辆、播种机2台、旋耕机1台。  


原家沟村特产大全




原家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