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镇峪子村位于介休市城南十公里处,三面环山,整个村子布局呈长条状,故而得名“峪子”,又与“育子”同音,寓意养育儿女子孙之福地。全村占地1290亩,共有205户675人,经济收入3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由于其地势不平等因素,不适于大面积种植农作物,而交通相对便利,因此,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搞运输、外出打工或自主创业。结合镇三万亩核桃林基地建设,2012年全村核桃栽植面积达1100亩。整个村子发展井然有序,人居环境优越,村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81104 | 030600 | -- | 查看 峪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庄村 |
北庄村,位于介休市南端,距市区10.7公里,属山区丘陵地貌。全村人口290人,69户。现有耕地1150余亩,干果经济林面积950亩,种植品种以核桃为主,核桃的种植一直是村里的主导产业,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60% |
南庄村 |
南庄村位于介休市龙凤镇西南处的丘陵地区,全村300余人口。“三门石头街,南北两座庙,张家十八堂,阴氏一杆旗”,这是对南庄村历史文化资源最精辟的概括。 南庄村海拔1061米,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冬暖夏凉,特别是夏季林木茂盛、鸟语花香,适宜于休闲度假,是现代人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南庄村耕地面积1150亩,盛产小米、玉米、高粱等优质五谷杂粮,苹果、核桃、葡萄等水果、干果,生产的新鲜蔬菜品质优良,是无公害健康绿色食品。 近几年来,南庄村村委一班人着力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步伐,努力构建生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和谐、村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美丽乡村。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南庄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文和谐、生态优美,是休闲、旅游、避暑、养生的理想之地! |
鳌子岭村 |
鳌子岭村坐落在介休市区的东南面,属丘陵山区,是一个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微小型村庄。全村共有113户,282人,党员24名,共有1591亩耕地,村民以种植养殖维生。2000年被介休市委评为“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鳌子岭村在村党支部书记梁国文的带领下,辛勤劳动,一步步走向富裕、和谐。 |
渠池村 |
渠池村位于龙凤镇西南方向,现有140户,350人,占地面积1960亩,耕地面积1830亩,均属旱地,玉米是主要农作物,年人均粮食占有量1800公斤,属丘陵地区,村内没有矿产资源,村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内的水利资源丰富,为村民种植蔬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村民种植的蔬菜不仅能自足,也为邻近的村提供充足的蔬菜源;近年来村内积极响应政策,大搞退耕还林工作,建设了以核桃树为主的经济林130亩,以增加村民的收入。 |
遐壁村 |
龙凤镇遐壁村。一个有着千年历史村庄,村内有名胜古刹宝古寺,它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朝14氏,万历18年;三友庙及戏台建于清初康熙34年,三年后又加盖真武楼,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解放前这个村只有126户,374人。耕地面积3600余亩,解放后到1956年人口升至143户524人,目前人口已有235户,750人,其中乡村劳动力资源人数550人,乡村从业人数400人。从事农业人数居多。08年人均收入达到4031.9元,09年人均收入比去年增长17%达到4500元。现在的遐壁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在过去的一年中遐壁村新建蔬菜大棚20余座,建设核桃林基地500亩,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72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6人。截止09年底共建沼气191个。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 |
东宋壁村 |
东宋壁村位于龙凤镇西南端3公里处,现有耕地面积860亩,人口210人,属丘陵地区,种植以玉米、小米等小杂粮为主。 |
圪垛村 |
圪垛村位于龙凤镇东北处,四面环山,绿树成萌,空气清新,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山村。我村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一个有着纯朴风情的一方水土。 村里总计户数224户,人口545人,经济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村民当中有的在外谋业,也有的在村里通过种植、养殖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 进入村里的每一农户家中,院内便可以看到山,也可以听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的人家还在前院子里开辟了小花园、小菜蓝,在后面种植了果树、搭建起家禽的小乐园,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顿时忘却了城市的喧嚣。 近年来,我村不断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加大投入,继续推进干果林的建设工程及养殖业的扩大项目,使全村人民能更快的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我村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始终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有工程,并有效引进适合于在我村发展的新型、先进的项目,使我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
峪子村 |
龙凤镇峪子村位于介休市城南十公里处,三面环山,整个村子布局呈长条状,故而得名“峪子”,又与“育子”同音,寓意养育儿女子孙之福地。全村占地1290亩,共有205户675人,经济收入3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由于其地势不平等因素,不适于大面积种植农作物,而交通相对便利,因此,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搞运输、外出打工或自主创业。结合镇三万亩核桃林基地建设,2012年全村核桃栽植面积达1100亩。整个村子发展井然有序,人居环境优越,村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
河东村 |
河东村位于介休市以南5公里处,是龙凤河东面的一个村子。全村318户,1048人,耕地面积1823亩,大小车辆120辆,大小企业18个,大小商店6个,是龙凤镇川四村之一。 近年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村委书记兼村委主任田国富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为一个和谐又美好的小山村。在2010年的创先争优、集体林权改革等多项工作中,全村干群一心,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同时,借着新农村建设的热潮,我村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上成绩显著。如今,村里的各条道路平坦而又整治,路旁的绿化也成为了村民平日可以观赏的一道风景。另外,我村的计划生育工作也时刻紧跟上级的步伐,随时对各类问题进行有效处置。 河东村目前已拥有几家企业,这些为我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未来我村将继续加大力度给这些厂子提供更大的方便,积极响应省、市委的号召,招商引资,在再造一个新山西、新介休的同时,也打造一个更加辉煌的新河东! |
龙头村 |
龙头村位于龙凤镇之首,是龙凤镇“两山一川”的川头,属龙凤镇规模大的一行政村,0党员88人,“两委”干部人数11人,全村有862户,农业人口2856人,耕地面积4200亩。全村有两个洗煤厂,水洗砂厂12个。近年来,龙头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村党总支连续几年被介休市、龙凤镇党委政府授予“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小康建设示范村”,“年度综合奖先进单位,”“沼气建设先进村”,“计划生育先进村”,“老龄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
漏土村 |
漏土村位于介休市龙凤镇南端的绵山脚下,距镇政府5公里,属丘陵山区。全村总户数67户,总人口210人,耕地面积711亩,其中干鲜果林面积占总耕地面积60%。 支部、村委一班人-远瞩,从七十年代起,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林果业逐步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核桃收入一直都是村民的在主要收入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漏土村不断提高对当地建材资源的利用率,吸引外部资金,建成大中型石料开采加工厂7个,使全村的劳动力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在村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提高,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百分之七十的住进了新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户用上了沼气,百分之百的吃上了自来水。村集体经济资产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十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万元。村里卫生、体育健身、淋浴、文化学习阵地样样俱全。特别是从2008以来,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的加大,该村被列为“园林绿化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投资15万元进行了街道和庭院的绿化、美化,投资11万元水泥硬化街巷1000米。2009年又通过立项投资80万元打机井1眼,现已完工相应的配套设施正在完善中;投资480万元开工乡村公路改造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进度,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 现在,人们劳动之余可免费享受沐浴洗澡,也可进行乒乓球、健身等文化娱乐活动。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领取120元的生活补助。因为孩子们都在外村寄宿制上学,村委出资雇佣车免费于每周一、五接送学生上下学,还实行奖学金激励制,重点高中录取奖励500元,大学录取奖励1000元。激发学生到高等学府学习升造,培养优秀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机构,成立环卫站,实施“家园清洁行动”,“脏、乱、差”现象正在悄然转变,广大党员群众纷纷义务管护好村路两旁和道路卫生。在村党组织引领和倡导下,崇尚文明、热爱科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已成为漏土人的理想和追求,一个文明、民主、美丽、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形成。 |
龙凤村 |
龙凤村位于介休市区南7公里,是龙凤政府所在地,张壁古堡的必经之路。龙凤河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全村总人口3699人,耕地面积7350亩,人均纯收入4200元。现有村支部成员7名,村委成员6名,党员130名。近年来。龙凤村在市委市政府、镇党委、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党支部、村委一班人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大计。 龙凤村位于介休市区南7公里,是龙凤政府所在地,张壁古堡的必经之路。龙凤河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全村总人口3699人,耕地面积7350亩,人均纯收入4200元。现有村支部成员7名,村委成员6名,党员130名。近年来。龙凤村在市委市政府、镇党委、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党支部、村委一班人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大计 |
张壁村 |
张壁村 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城堡式村落。 在这个占地仅0.1平方公里,东西宽374米,南北长244米,堡墙周长1100米的袖珍城堡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完好的城墙、街巷、民居、寺庙群、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文物古迹。这些背后又留下了众多耐人寻味的千古谜题。 张壁古堡的创建年代和古地道的形成年代无证可考。比较集中的说法是隋末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末刘武周为抗击李世民,始筑该堡。有关张壁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村里宋金时期古墓出土的墓内“买地卷”上记有“帷大定四年(1164年),汾州灵石县张壁村祭主张晋伏,为祖父母合葬并请灵”等字样,证明宋金时期“张壁村”名已存在。 张壁古堡依垣傍沟,三面环沟,地势险要,是一座军事堡垒式古村落。堡墙用土夯筑而成,高约10米。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北堡门为砖砌,门里有瓮城。南堡门为石砌,堡中间是一条长300米的街道,用石块和石条铺就而成,叫龙街。它与东边三巷、西面四巷构成了“丁”字型的结构。街中路西有一株根深叶茂的槐抱柳,相传植于宋代。古堡还保留着隋唐式的“里坊”,在龙街与几条小巷的丁字巷口,仍可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门,它们是各个“里坊”唯一的出口。关闭巷门后,各个里坊就成为相对封闭的堡中之堡,里坊之间既可各自为战,又可相互呼应,是一套完好的内部防御体系。堡内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东三巷民居多为农家小院,西四巷建筑错落有致,街巷格局严整,过去多为富户居住。堡内民居宅院形制多为合院模式,大多为四合院,少数是三合院。 古堡地下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四通八达的地道。地道估计全长有10000米,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事防御设施。地道分上中下三层,距地面1米到20米。地道内既有水井、粮仓、将军洞、屯兵洞、灯台、马厩、马槽等一应生活所需,又有陷阱、伏击坑、射箭坑、淹水道、通讯道等攻击设计,还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遇水可排,遇毒可防,进、退、攻、防、藏、逃,灵活多变,宛若迷宫,机关遍布,处处涉险,令人防不胜防。据专家考证,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下工程,绝非民间建造,而是古代按兵法所说“明堡暗道”而修筑的地下军事设施。 除了颇具规模的军事堡垒,拥有众多的宗教庙宇也是张壁古堡的一大特色。堡内现存有大大小小16座祠庙。小小的村落为何有如此众多的庙宇,也是十分独特和神秘的。这些庙宇分北门和南门两个建筑群。 南门庙宇群与城门紧密相连。有可汗庙、魁星楼、西方圣境楼、地藏堂、关帝庙等。可汗庙是南门庙宇群的主体,也是张壁村最古老的庙宇,供奉的是异族皇帝刘武周。可汗庙观音堂内后壁夹层还发现一座似佛非佛、似道非道的泥包铁像。 北门庙宇群与北城门及瓮城紧密结合在一起,有空王殿、三大士殿、二郎庙、痘母宫、真武庙、吕祖阁等。这众多的庙宇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空王佛行宫。空王殿并不大,只有三开间,殿顶明代三彩琉璃装饰,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山西琉璃艺术的代表作。最珍贵的是殿前廊下两通琉璃碑。碑体琉璃烧造,孔雀蓝底,黑字书写,碑额为青黄绿二龙戏珠,两边蓝黑龙纹花卉装饰图案。据专家考证,这两座碑是我国目前唯一发现的琉璃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张壁古堡在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很高的独特的研究价值,同时又是集军事、宗教、民族、民居、民俗、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专家称它是:“地下地上双城子,堡垣庙院博物村”。同时古堡也留给后人十多个未解之谜,使它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