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镇北槐志村位于绵山镇南部,绵山脚下,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现有人口269人,其中党员10人,年人均纯收入约2800元。
近几年来,北槐志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北槐志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781105 | 030600 | 0354 | 查看 北槐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秦树村 |
绵山镇秦树村位于绵山镇南部,绵山脚下,北纬36°,东经111°,平均海拔983米,东依东夏线,南与灵石王家大院毗邻,北临秦树水库,距介休市城区约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现有人口1114人,其中党员50人,耕地3115亩,其中良田2000余亩,退耕还林806亩,年人均纯收入约2800元。村内设有秦树小学、信用社、绵山镇养老院等公共基础设施。 近几年来,秦树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秦树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西靳屯村 |
西靳屯村地处介休市西南2华里处,属丘陵地区,全村总人口1311人,总耕地面积1437亩,属绵山镇行政村,基层党支部组织是绵山镇政府所在地。西靳屯村从96年到2006年的十年来,历届支部村委在镇政府的指导下,带领全村人民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的机井2眼的基础上,新打机井2眼,并配套人畜吃水管道2.5KM,农业用水管道4KM,从而解决了农业、人畜吃水的问题,缓解了农业用水,扩大了保浇地面积。 |
陶庄村 |
陶庄村位于绵山镇西南方向,环境优美,全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苹果等经济作物,全村致力于发展新型生态园林村。陶庄村共有村民201人,以老年人及妇女居多。 |
马堡村 |
马堡村位于绵山脚下,耕地面积1890亩,总人口670人,235户。本村有党员23名,村民代表13人。 近几年来,马堡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 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马堡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北槐志村 |
绵山镇北槐志村位于绵山镇南部,绵山脚下,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现有人口269人,其中党员10人,年人均纯收入约2800元。 近几年来,北槐志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北槐志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南槐志村 |
绵山镇南槐志村,地处丘陵山区,位于绵山镇东南方向。全村耕地1000多亩,人口500多人。村里设村委(村主任、副主任、村委委员各一人)、支部(村支部书记、村支委委员各一人)。支部有党员17人,党员队伍呈年轻化发展。 我村地处山区,没有集体的收益来源。原有瓦厂一所,因经营不善已停产,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生。村内有养猪场两所,养猪只数在50——100只,户数在3户左右,还有一户大棚养殖肉鸡。由于这些养殖户规模较小,也没能带动村内的养殖业。村内主要劳动力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维持生活。 由于村内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很多问题尤其是关系老百姓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吃水都亟待解决。 在近5年来,村内没有发生任何治安问题,群众能够和平相处,民事纠纷也相对很少出现。为了响应上级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村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教育广大村民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普及科普知识,大力宣传沼气建设。东欢村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相信在镇党委、镇政府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一定可以建设更好。 |
候堡村 |
候堡村位于绵山脚下,耕地面积1560亩,大牲畜35头,各户养猪共80头左右。共125户人家,总人口430人,主要产业为农业和小型家畜业。 |
靳凌村 |
靳凌村位于介休市城南8公里左右,介大公路贯通南北,东西有河谢公路连通108国道,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环境优美。 全村有耕地面积1915亩,其中果园面积85亩,农业总户数158户,人口489人,其中男女劳力有385人。 村组织有党支部一个,支部有党员26名,支部有委员3名,支部书记1人,委员2人。村干部有妇女主任一名,民兵连长一名,治安主任一名,会计一名。 全村2010年经济收入400余万元,主要有农业、工业、运输业收入。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以上。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高粱为主,另有占地200亩的蔬菜大棚一个。村里还有养殖基地1个,民营企业砖厂3个,碳素厂1个。全村有家用汽车14辆,农用汽车10辆,大型拖拉机2台,电视机、洗衣机占到总户数的98%以上,电冰箱占80%,摩托车85%,电脑40%。 村口有占地5亩左右,投资30多万元建造的花池、凉亭休闲场地一块。村街道安装了路灯,全村供水设备安装到户,并且免费吃水。 |
四家窑村 |
绵山镇四家窑村位于绵山镇南部,绵山脚下,距介休市城区约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现有人口400余人,其中党员20人。 近几年来,四家窑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四家窑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河村村 |
河村位于介休市南7公里处,属丘陵山区,全村363口人,总耕地面积700亩。 2009年先后被评为2008年度农村经营管理先进村,2008年度沼气建设先进村。 |
长寿村 |
长寿村属于绵山镇,位于绵山镇西南方向,距市区十七公里,南临灵石,北靠四窑,东临绵山,南为秦林村。该村坐落在绵山脚下,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人杰地灵,是个风水宝地。 全村耕地面积1523亩,共有人口190多户,590多人。村民年均收入近3000元,村民收入来源:种植农作物,外出打工。 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高粱,豆类。 旅游业:2005年成立了骑式俱乐部,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该村投资,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 重大的工程:2008年的沼气工程,。通过沼气发酵综合利用技术沼气用于农户生活用能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沼液用料、饲料、生物农药 、培养料液 的生产,沼渣用于肥料、的生产,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有效措施,是发展绿色种植业、养殖业的有效途径 ,已成为长寿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
兴地村 |
兴地村,坐落于介休市最南端,西南与灵石接壤,东侧则与沁源县毗邻。东临绵山之怀抱,地处介休市南垣之腹地,是绵山镇第一大村。2001年,为利于区域性经济发展,将冀家庄归兴地村所辖。土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0亩,其中水浇地1672亩,荒山坡地居多,下设1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300多人,村办企业1个,个体企业13个,果木园林78亩,个体养殖业23个,人均收入2000余元。 兴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兴旺之地。缘因岩沟之水,流经整个村庄,故名溪底村。因唐王李世民驻留而得名的龙天庙和兴国寺(今回銮寺),定名为兴地村,意为兴旺发达之地。历经岁月更迭,年轮变换,居住在这块风水宝地之中的人民,依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代代繁衍生息,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 兴地,是一块具有光荣历史的土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时期,兴地人民曾在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战胜日军,夺取了节节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地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用勤劳的双手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赢得了连年丰收,解决了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兴地人民凭借党的富民政策,依靠群众的勤劳双手,以耕田为主,兼营副业,开发第三产业,生活水平逐年提升。老区的传统,孕育了兴地人诚实、憨厚、耿直、豁达的性格,具有良好的道德底蕴。 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教卫生事业得到更多的关注,农村信息化网络日趋完善。大力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人杰地灵的兴地村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
东欢村 |
绵山镇东欢村,地处丘陵山区,位于绵山镇东南方向。全村耕地1000多亩,人口500多人。村里设村委(村主任、副主任、村委委员各一人)、支部(村支部书记、村支委委员各一人)。支部有党员17人,党员队伍呈年轻化发展。 我村地处山区,没有集体的收益来源。原有瓦厂一所,因经营不善已停产,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生。村内有养猪场两所,养猪只数在50——100只,户数在3户左右,还有一户大棚养殖肉鸡。由于这些养殖户规模较小,也没能带动村内的养殖业。村内主要劳动力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维持生活。 由于村内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很多问题尤其是关系老百姓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吃水都亟待解决。 |
西欢村 |
绵山镇西欢村位于市区西南,距市区10公里,距绵山镇政府8公里。全村共有1个村民小组,103户,303人,总劳动力87个。该村共有耕地面积845亩,均为旱田,我村交通便利,外出打工、养殖业是我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
西河底村 |
西河底村位于介休市绵山镇南5公里处,全村人口354 人,耕地512亩,退耕还林743亩。主要粮食作物以种植粮食、玉米为主。 西海峰有限公司在村内驻扎,并建有建材厂一所。 近几年来,西河底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西河底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东河底村 |
绵山镇东河底村位于介休市城南,全村人口760余人,耕地1700亩(其中200亩属环城林带)。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大部分村民以耕作,在外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村集体经济以高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所承包240亩荒地以及上级下拨转移支付款为主。以西河底、东河底、团枣湾、柳树坪及小畅、小山头村所属中心小学驻扎该村。 近几年来,东河底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东河底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谢峪村 |
谢峪村位于绵山脚下,离市区5公里,公路直通我村,交通便利。我村总户数200户,总人口760人,土地总面积约2200亩,其中林地、绿化面积300吨。现有洗煤厂2个,砖厂1个。主要收入靠建筑、运输,养殖户有3户,运输户3户,党员现有40名,村民住房以水泥顶居多,年均收入4700元。 |
梁家村 |
绵山镇梁家村位于绵山镇南部,绵山脚下,北纬36°,东经111°,平均海拔983米,东依东夏线,南临秦树水库,距介休市城区约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近几年来,梁家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梁家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下城南村 |
下城南村隶属绵山镇,位于绵山镇北部,与市区接壤,交通便利。西至南靳屯村,东邻常乐村,南接上城南村。全村共有3个村民组,总人口256户657人,耕地面积约240亩。人均年收入4000元。全村共有党员26名。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经商或务工及种植蔬菜等。村中的主干道为水泥路,全长约1.57公里。 下城南村的集体经济主要为租赁、投资收入,村内的主导产业为砖块制造,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下城南村两委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
后党峪村 |
后党峪村位于介休与灵石的交界,属丘林山区,是绵山镇较大的一个行政村,下面还有三个自然村。本村总人口有1158人,总户数450户,土地面积达1900亩。 后党峪村有党员37人,下设五个村民小组。2009年,本村工农业总产值达80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600万元,农业总产值80万元。人均粮食产量达500公斤,人均收入达3500元,集体可支配收入568万元。 本村有煤矿企业瑞东煤业公司。2010年资源整合兼并重组后,开始进行120万吨扩井改造,总投资5亿,三年后将重新投产。 |
东内封村 |
绵山镇东内封村位于城西一公里,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方圆1.25平方公里,现有村民375户,1.32口人,耕地770亩,南隔南通浦铁路与岳家湾相邻,西隔侯堡河与西内封接壤,金融路将村北耕地分为南北两面。 村里设有党支部,下有党员31名,其中女党员3名;设支部1个,现有支部委员2名,支部书记1名; 村委会成员有3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名;下设20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设小组长1名;村委会还下设民兵连、妇联、共青团等组织; 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主。 |
西内封村 |
介休市绵山镇西内封村位于市西南角,距离市区两公里左右,距离绵山镇政府两公里,左靠东内封,东南角为岳家湾,西靠义棠南村。全村有1440口人,男性人口732人,女性人口702人,共计505户。耕地面积1300余亩。建有小学校一所。主要经济来源为搞运输、养殖、外出打工等。本村委党员38人,两委干部8人。村民代表18人。 |
城寺村 |
城寺村位于绵山镇北部,距城区2公里,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全村总占耕地面积390余亩,840多人,现有党员28名。 近年来,该村依托区位优势,鼓励村民投资养殖、蔬菜大棚等项目,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党支部一班人围绕煤矿做文章,带领村民从事煤炭运输和销售,与此相关的汽修、服务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硬件建设上,在绵山镇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进村内外绿化工程,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软件建设上,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定期召开党员座谈会,加强党员廉政教育,进一步强化村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识。 通过全方位努力,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城寺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农村。 |
坂地村 |
坂地村位居介休市城南5公里处,丘陵地区,以种植粮食为主,都属旱地,无资源。 该村设党支部一个,全村共有党员16名,支部委员2名,其中女党员一名,年龄结构平均在55岁,村名代表7名。全村耕地面积824亩,有洗煤厂一个,现已停产,机井两眼,500立方水库一座,全村劳动力230人,60%劳动力靠外出务工生活。 |
吴家山村 |
吴家山村位于介休市绵山镇西南角,是个丘陵山区,全村现有91户,人口有300人,有党员10名,村名代表8名,两委班子基本健全,村内劳力90多个,全村实际有耕地700亩,倾倒垃圾池2个,有专门的清扫清运人员,有独生子女1户,低保户4户,全村新农合参加人数95%,全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吴家山村在和谐中走向发展。 |
宋庄村 |
宋庄村位于绵山镇政府东南方向9公里处,地处丘陵地区,全村共170户,470口人,有耕地面积2273亩,其中种粮面积1723亩,经济林面积550亩,大部分为土石混合旱地,且坡度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低,村民收入普遍较低。由于地处偏远等各种因素,村内没有任何企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为了改变全村贫困的局面,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宋庄村委在市、镇两级的大力支持及帮助指导下,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山地资源,开发种植经济林。在2010年,宋庄村在原有粮田内共分批栽植核桃林共1000亩,成活率达85%左右。另一方面,宋庄村积极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在村内空闲地及村内主街道两旁栽植了柏树、国槐、鲜花槐、冬青、红叶小柏、红花槐及雨贞等七种观赏花木,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及新农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南靳屯村 |
南靳屯村位于介休市西立交桥对面,定阳路与外环路中间,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通往绵山旅游区的重要道路。全村共有246户,824口人,其中党员31人,村设党支部1个,村委会1个。我村共有耕地789亩,主要由年老、妇女耕种,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及大豆。我村共有养殖户5户,企业10个,砖厂2个,洗煤厂3个,碳素厂4个,耐火砖厂1个。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村委每年收入约35万元左右。 |
前党峪村 |
前党峪村位于介休市绵山镇西北,是个偏僻的丘陵山区,全村有132户,人口401人,党员有19人,村民代表14人,两委班子基本健全,村内劳动力200人左右,全村实际种地734亩,有清倒垃圾池2个,低保户5户,五保户1户,新农合参加人数达97%,全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前党裕村将在和谐中有更好的发展。 |
上城南村 |
绵山镇上城南村位于绵山镇的东南部,毗邻城区,上城南村有700亩耕地、1204口人、31名党员,在村两委带领班子成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帮民富、保民安、得民心”为目标的带领下,团结依靠群众,统筹协调发展,使上城南村呈现出干群关系融洽、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气象,在乡镇党委的支持下先后引资30多万元完成了500亩农田高产开发任务,发展养殖专业户5家,尤其是村洗煤业、制砖厂的迅猛发展使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群众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余元。村情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美化为上城南村在2008年赢得了全市“示范园林村”的称号,并连续两年获得绵山镇“优秀示范村”、“优秀园林村”的称号。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在市委、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上城南村的各项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大步迈向小康社会。 |
常乐村 |
绵山镇常乐村是绵山镇的行政村之一,同时也是城中村。经济较发达,其人口规模较大,全村共有830户,人口1979人,更多的是外来人口,所以相对而言是比较复杂的村庄。周边的土地平整,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在此基础上常乐村的领导班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常乐村的党支部书记杨志勇是2008年选上的支部书记和村长,在1986年至2008年自己开办自己的洗煤厂,是个勤劳、能干,能抓住机遇的成功企业家,在村里威望较高,信誉也很高。 常乐村两委班子也是团结的集体,在工作中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为老百姓办实事方面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两委人员分别是:杨志勇(支部书记、村长)、侯增烈(支部委员、会计)、赵金玉(支部委员、妇联)、杨志亮(支部委员、企业)、侯峰俊(支部委员、民兵)。 常乐村村委常设机构比较全面,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理财小组、环境整治制度、林权改革领导组等。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绵山镇常乐村经济发展有了较快发展,常乐村领导班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 2.加快基础建设实施步伐。 3.强化科教兴村战略。 4.努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5.改善村里老年人生活状况。 相信在常乐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在常乐村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常乐村新农村建设将会开展的更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将很快实现。 |
董家庄村 |
董家庄村位于介休市绵山镇东南,地处丘陵地区,全村有100户人家,人口300人左右,有党员12名,村民代表15名,村内劳力100多人,有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全村村民现实际种地600多亩,有已成规模的200多亩环城林带,有机井一眼,灌溉农田水利设施一套,清倒垃圾池3个,有专门的清扫清运人员,有独生子女户4户,低保户2户,90岁老人1名,全村新农合参加人数达98%,全年集体总收入8万元左右,全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董家庄村将在和谐中走向发展。 |
大靳村 |
大靳村位于介休市市区与绵山风景区之间,属于丘陵山区地带。村东面为即将修建的大西高速铁路,村西面为祁临高速。全村共有人口600余人,208户。党员28人,村干部5人。全村共有可耕地2128余亩,主要种植玉米,小杂粮等,是绵山镇一个中等的村。 大靳村与秦树村、西靳屯村、陶庄村、马堡村、北槐志村、南槐志村、候堡村、靳凌村、四家窑村、河村村、长寿村、兴地村、东欢村、西欢村、西河底村、东河底村、谢峪村、梁家村、下城南村、后党峪村、东内封村、西内封村、城寺村、坂地村、吴家山村、宋庄村、南靳屯村、前党峪村、上城南村、常乐村、董家庄村、万果村、保和村、焦家堡村、岳家湾村相邻。 |
万果村 |
绵山镇万果村,地处丘陵山区,位于绵山镇东南方向。全村耕地875亩,人口276人。村里设村委(村主任、副主任、村委委员各一人)、支部(村支部书记、村支委委员各一人)。支部有党员18人,其中1人为预备党员,党员队伍呈年轻化发展。 我村地处山区,没有集体的收益来源。原有砖厂一所,因经营不善已停产,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生。村内有养猪场两所,养羊只数在50——100只,户数在3户左右,还有一户大棚养殖肉鸡。由于这些养殖户规模较小,也没能带动村内的养殖业。村内主要劳动力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维持生活。 由于村内经济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够完善,很多问题尤其是关系老百姓生活方面的问题,如吃水都亟待解决。 在近5年来,村内没有发生任何治安问题,群众能够和平相处,民事纠纷也相对很少出现。为了响应上级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村委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教育广大村民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普及科普知识,大力宣传沼气建设。万果村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相信在镇党委、镇政府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一定可以建设好。 |
保和村 |
保和村共有农户150户,479人,土地总面积2171亩,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 近几年来,保和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保和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焦家堡村 |
绵山镇焦家堡村位于绵山镇南部,绵山脚下,北纬36°,东经111°,平均海拔983米,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现有人口736人,其中党员39人,耕地2223亩。 近几年来,焦家堡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立足村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百姓富裕了,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不再满足现状,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指日可待。为了焦家堡村的明天更美好,创建之路有更高的标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村两委更是信心百倍,将以高昂的斗志,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加大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岳家湾村 |
岳家湾村位于绵山镇北部,距城区2公里,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全村总占耕地面积390余亩,840多人,现有党员28名。 岳家湾村拥有村民自办兴西、政华、晋聚、长丰洗煤厂。近年来,该村又依托区位优势,鼓励村民投资养殖、蔬菜大棚等项目,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党支部一班人围绕煤矿做文章,带领村民从事煤炭运输和销售,与此相关的汽修、服务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硬件建设上,在绵山镇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逐步进村内外绿化工程,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软件建设上,积极学习科学发展观,定期召开党员座谈会,加强党员廉政教育,进一步强化村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意识。 通过全方位努力,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岳家湾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农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