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兴村位于东张东南部,包括4个居民组,130户,共计596人,其中党员18人。耕地面积为1637亩,主导产业为苹果,年产约3万吨,该村生产的苹果皮薄肉脆,外观整齐、口感诱人,主要品种是嘎拉、红富士,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品尝!
社兴村的支村委办公场所和文化活动广场已经竣工,两条主巷道的排水改造到位,累计投资90余万元,新农村推进有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1104 | 044000 | -- | 查看 社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积善村 |
积善村位于东张以东,董夹路穿村而过,是东张镇的一个中心大村,包括10个居民组,580户,全村2540口人,其中党员63人,耕地面积为7850亩。有南北巷道七条,全长一万余米。南大街以集市贸易和经济服务区为主,大小门店80余户。中大巷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办公中心,北大街有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各一座。董夹路以南有广场和新式舞台一座,以北建有大型水塔一座。全村现有受益果园六千余亩,为主导产业,2011年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 2008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后,到2010年总共投资八十五万余元共硬化巷道九条,全长4800米,硬化总面积17880平方米,埋设地下排水管道3000米,栽植树木花草1100株。全村饮水入户工程共投资四十余万元,580户群众全部吃上防氟安全水。原旧井通过改造解决了广大群众的生产水,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
街西村 |
街西村位于东张镇正西方位,共有7个居民组,总户数为490户,共计1924人,其中党员54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5358亩,主导产业为果树、小麦。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街西村,巷道达到了硬化、绿化,正在积极朝着新农村而努力。 村两委一直注重文化建设,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惠农政策、组织村民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书屋等方面极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了文化建设,保证了村里的稳定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两委班子重视集体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依靠主导产业,在果树采摘季节,通过多种渠道联系果商,使得村民的苹果及时的销售出去。并利用农闲时间邀请果树专家前来上课、实地指导,对村民提出的果树种植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
西堡里村 |
西堡里村位于东张以西,地处黄河岸畔,横穿董夹路,包括10个居民组,总户数为600户,总人口数为2197人,其中党员45人,耕地面积为5881亩。果树为主导产业,养殖业远近闻名,外出务工(开饭店)人员逐年递增,逐渐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格局。 2010年西堡里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西堡里村积极实施四改四化,投资40万元硬化巷道8000平米;投资20万元建设支村委办公场所、修建群众活动场及舞台;投资15万元绿化董夹路两侧及主巷道;投资13万元改造两条主巷道排水设施。 此外,西堡里村注重发展集体经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主导产业发展本村经济,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带领村民过更好的小康生活,使得新农村建设的更好、更美。 |
夏里村 |
夏里村位于东张西北角,西临黄河,四面环沟。共有2个居民组,141户,总计609口人,其中党员14人。耕地面积为1104亩,小麦棉花为主导产业,滩涂资源丰富,连接外界通道仅有一条,是东张唯一的山区小村。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夏里村的发展受限,村里很多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使得夏里村的发展有了更大的挑战。可是村两委一班人不放弃不退缩,从解决村民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着手,硬化巷道,多方争取资金加强阵地建设,修建村委和活动中心。今年村两委把村民的吃水问题提上日程,向村民做出承诺。 夏里村是小、发展缓慢,可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努力下,在村民们的配合下,正在一天一天的发生着改变,变得更美、更好、更富裕,发展成为一个符合“二十字” 方针的新农村。 |
夹马口村 |
夹马口村位于东张西端,黄河岸畔,位于董夹路末端。包括3个居民组,222户,总计950人,耕地面积为1676亩,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这里有一级扬程,居世界第二的夹马口泵站。去年这里完成了水利工程大改造,惠及后人的北扩工程。全村有农业合作社两个,干果林、核桃千余亩,这里有广阔的滩涂资源,得天独厚的水利设施,欢迎四海宾朋(有意之士)前来考察投资,共谋发展。 村两委一直注重文化建设,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惠农政策、组织村民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书屋等方面极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了文化建设,保证了村里的稳定。 此外依靠农业合作社,注重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收入,带动全村人共同富裕,走共同发展的富裕小康之路。 |
西仪村 |
西仪村为于东张镇以西,包括6个居民组,363户,总计1503人,其中党员人数40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3612亩,主导产业为果树,养殖业远近闻名,是东张镇养殖大村。 西仪村两委领导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设也毫不放松,修建文化活动广场、多方谋划组建自己的演出团队,农余时间排练一些积极向上、愉悦村民的节目。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向村民传达最新的政策、实用的致富技术等,从而丰富村民的农余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了本村的文化建设。 2010年西仪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极实施四化四改,投资20万元硬化巷道4000平米;投资15万元建设支村委办公场所及群众活动广场;投资10万元绿化通村路3公里及大小巷道;投资8万元改造主巷道排水设施。 |
新城庄村 |
新城庄村位于东张以东,董夹路穿村而过。包括4个居民组,175户,总计682人,其中党员23人。耕地面积为2162亩,形成了以果树为主导产业,养殖、苹果代销为一体的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新城庄交通便利,紧挨大路,基础设施完善,民风淳朴、村容整洁。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干群一心为把新城庄建设的更好而努力。 2007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新城庄村在道路硬化的基础上全部进行绿化;针对本村实际,就村民关注的村务、财务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找出解决办法,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紧抓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成立锣鼓队和文艺演出队,利用农闲时间演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 |
兴善村 |
兴善村位于我镇以北,包括3个居民组,251户,总计1008人,其中党员21名,年末总耕地面积为3174亩。果树为兴善村的主导产业,本村生产的水果种类很多,口味很好,还有豆类产业、养殖业,使兴善村成为一个现代化农村。随着打工人数的增加,在外办厂、做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村两委一直注重文化建设,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惠农政策、组织村民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书屋等方面极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了文化建设,保证了村里的稳定。 现在的兴善集体经济发展快速、新农村建设推进有力、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村民收入水平在逐步的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村两委一班人的正确带领下,在村民们的积极配合下,兴善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
张仙村 |
张仙村位于东张镇东部,董夹路南侧,包括9个居民组,549户,共计2164人,其中党员49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6161亩。村内经济收入主要以果业为主,村内建有文化广场、戏台等,环境优美适宜居住。在农余时间利用修建的大舞台,组织村民排练文艺节目,自娱自乐,邀请临猗县的表演艺术家为村民表演喜闻乐见的节目,丰富农余生活,从而也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养,改掉了一些-的坏习惯。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在08年年底投资8万元建成一座两层的村委办公楼,投资15万建成大舞台,投资9.5万元硬化了2000平米的广场并修建一座凉亭;09年初硬化主干道路共4650平米,总投资40万,并对主干道路进行绿化,栽植300株女桢,15000株冬青,投资3万余元,使得街道平整、村容整洁。张仙两委一班人以“二十字”方针,对我村合理规划,使得我村尽快成为名符其实的新农村。 |
杨杏村 |
杨杏村位于东张以南,南接永济,包括8个居民组,486户,共计1903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5879亩。经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了以苹果、葡萄等为主的经济林。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在外做生意的人增多,为本村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杨杏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村两委一班人,注重集体经济的发展、注重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成为真正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街东村 |
街东村位于东张镇正东方位,交通便利,是东张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姬鹏飞”的故里。包括10个居民组,总户数为580户,总人口为2164人,其中党员数为65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5791亩,主导产业为果树和棉花,人均收入达5200元左右。村两委一直注重文化建设,通过学习、组织村民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书屋等方面极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基础设施完善,新建文化活动广场,增加体育器械等。 街东村投资30余万元,面积达2000平米以上的活动广场硬化工程全部结束,投资30余万元的村级文化站也已竣工,成为我镇规模最大、设施最全、功能最为齐备的群众休闲文化活动广场。同时,投资120余万元的巷道硬化、排水设施及人行道、路沿石工程也已全部实施到位。在村两委班子民带领下,在广大的村民的努力下,正在逐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太丰村 |
太丰村位于东张东北,使我镇最小的一个村,就1个居民组,84户,共计324人,其中党员7人。耕地面积为为1082亩,果树为主导产业。 太丰村借助领导下乡扶扶贫包点的有利时机,铺开“一室、一路、一渠”建设,整修渠1000米,硬化巷道、通村路2100米,兴建村级活动室、文化广场等,工程总计投资100余万元,使昔日的低收入小村快步跨入新农村。 村两委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 |
峪南村 |
峪南村位于东张以北,地处黄河岸畔,与黄河相对。3个居民组,183户,共计605人,其中党员20人。耕地面积为2201亩,果树为主导产业,生产的苹果远近闻名,粮食、棉花生产逐年增收。还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未村里做了很大贡献,该村逐渐成为一个更现代的村庄,多次受到政府好评。 村委一班人,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们出钱出力建设一支自己的演出队伍,农余时间排练节目。通过远程教育的平台向村民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关乎村民自身的惠农政策和一些实用的技术,教村民尽快的致富。 峪南村2010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分别投资65万元和10万元硬化、绿化全村大小巷道,投资18万建设支村委办公场所及活动广场,多次受到县领导的表扬和好评。 |
社兴村 |
社兴村位于东张东南部,包括4个居民组,130户,共计596人,其中党员18人。耕地面积为1637亩,主导产业为苹果,年产约3万吨,该村生产的苹果皮薄肉脆,外观整齐、口感诱人,主要品种是嘎拉、红富士,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品尝! 社兴村的支村委办公场所和文化活动广场已经竣工,两条主巷道的排水改造到位,累计投资90余万元,新农村推进有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 |
东莱庄村 |
东莱庄村位于东张镇以东,包括4个居民组,365户,共计1341人,其中党员20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3836亩,村内道路平坦,环境整洁,建有村文化活动中心、小游园、和一个大型冷库。 东莱庄是由山东人移民而来,在长时间的过程中,他们于当地的文化、生活习惯相适应,很好的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开拓思路,踏实肯干,在小康道路上走在了前面,并带动了附近村小康之路的发展。 东莱庄村是东张镇09年的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在新农村推进过程中,新修通村路1500米,并完成了绿化;小游园工程,建成占地1000平米的群众休闲娱乐广场和占地1500平米的绿化广场,投资近30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建设水果示范园;加强社会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乡村。 |
次樊村 |
次樊村位于东张镇以东,包括5个居民组,308户,共计1158人,其中党员人数32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3456亩,主导产业为苹果、棉花。在村两委带领下,在全村人共同努力下,次樊村经济平稳发展、村内道路平坦、整洁,乡风文明,早已是东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年次樊村投资18万元对主巷道排水、绿化、街道等工程进行了全面改造,提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现在的次樊基础设施健全、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次樊村的两委领导一直坚持经济和文化一起抓,形成了自己的演出团队,在农闲时组织村民看节目,并定期通过远程教育给村民传播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和各项实用的富民技术,从而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加强文化建设,热情的次樊人欢迎您的到来。 |
百里营村 |
百里营村位于东张镇以东 ,包括3个居民组,190户,共计903人,其中党员28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2400亩。主导产业为果树,人均年收入4100元,村内道路平坦,环境整洁。 村两委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村两委一班人,注重集体经济的发展、注重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百里营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注重新农村建设,依靠主导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带领村民一同致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 |
西寺后村 |
西寺后村位于我镇东北方位,包括8个居民组,423户,1650人,实际从业人员数为590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6510亩。村两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 村两委一班人,注重集体经济的发展、注重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两委一直注重文化建设,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惠农政策、组织村民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书屋等方面极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了文化建设,保证了村里的稳定。 |
樊哲村 |
樊哲村位于东张镇西北部,包括4个居民组,170户,共计678人,其中党员30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2920亩。本村经济收入主要以果业为主,种植苹果、枣、桃等,人均收入为4000元左右。村内道路宽阔,环境整洁,交通便利。 村两委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村两委一班人,注重集体经济的发展、注重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
芦底村 |
芦底村位于东张东北角,包括4个居民组,205户,共计998人,其中党员23人。耕地面积为3610亩,果树为主导产业,面积为2590亩,由于自然地带进行粮食的种植,种植包括小麦、棉花等,芦底村的人均收入为4300元。 村委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村两委一班人,注重集体经济的发展、注重新农村建设。 村两委一直注重文化建设,通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惠农政策、组织村民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书屋等方面极高村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了文化建设,保证了村里的稳定。 |
王家营村 |
王家营村位于东张镇东北方位,包括2个居民组,140户,共计498人,其中党员12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2078亩。王家营村在村文化活动中心修建及道路的硬化绿化方面基本到位,现在的王家营村,道路平坦、环境优美,做到了全村巷道的硬化、绿化、亮化,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村民的精神风貌也有很大的改变。 王家营村注重发展集体经济,努力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基础设施完善,新修建的村委会及文化活动广场并配套体育健身器材,经过长时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并注重发展农业合作社,增加村民的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开展观看远程教育片、组织开展村民竞赛、观看戏剧等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使村民真正过上小康生活。 |
红旗村 |
红旗村又称“菩萨村”位于我镇东北方位,包括6个居民组,400户,1644人,拥有党员31人,年末总耕地面积为5628亩,经过长期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苹果、小麦、棉花为主的种植业及猪、羊、鸡为主的养殖业,并建有一个全自动流水线的养鸡场,种、养殖业的全面发展,也必然带动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小康生活的步伐。 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红旗村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村民文化活动、定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农村书屋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进过巷道硬化、净化,使得本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红旗村被确定为2011年的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村两委高度重视,结合村情,合理规划,目前正在抓紧实施巷道硬化和排水改造工程。 |
新民庄村 |
新民庄村位于东张以北,包括4个居民组,259户,共计1018人,其中党员23人。耕地面积为2921亩,主导产业为苹果,占1200亩,冬枣面积占1000亩,并建有一个冬枣专业合作社,村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近年来,在谢纪月书记等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村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四化四改”沼气入户工程,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先后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临猗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临猗县沼气推广先进村”等。 今年新民庄村又投资10万元硬化了村东入口,投资15万元对穿村沿黄路两侧实施了排水改造、路沿石及绿化等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北循环道路形象,新农村品位进一步提升,更好的巩固了东张镇第一个新农村的位置。 |
冯留村 |
冯留村是东张镇的第一大村,位于东张东南方,紧挨永临路,南接永济。共有11个居民组,868户,共计3318人,其中党员59人。耕地面积为9990亩,果树和种植类为主导产业,由于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近几年,该村村民利用地理优势和面积优势,发展了多种特色农业,使该村经济持续增长。 冯留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带领村民走小康发展的道路。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