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樊村是临猗县孙吉镇东北角的一个自然村,是孙吉镇东北方唯一的一个村。相邻北辛乡北昝,丁庄,平宜,北杨村,仅西南方向通往孙吉镇。全村374户,共分6个居民组,人口1530人。党员45人。全村耕地面积4277亩,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共2500余亩苹果树,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等。人均年收入达3000余元。
程樊村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程樊村内道路已基本硬化全覆盖,广场内有体育健身器材。广场上设有舞台一座。农历三月十三是村里一年一度的古会。每逢此时,村里会举行盛大的戏曲表演。村内老年人自发组织老协会,发挥余热,排练表演,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1106 | 044000 | -- | 查看 程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辛村 |
南辛村位于孙吉镇西北5公里处,东临孙吉、辛圣村,西临三甲、上元,北临月高,东南靠大王,西南靠王午。八个居民小组,一个党支部,有60名党员,40名村民代表,全村共1228人,其中移民428人,总耕地3660亩,70%种植果树,30%种植粮棉,人均纯收入3500元。 全村上下一心,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奔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民村。我村有党建室、文化室。文化基础比较好,村民文化素质高,村风村俗良好,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整洁、美观,面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比较慢,新农村建设框架基本构成,基础建设基本到位,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充实。主导产业以苹果和小麦为主。 |
贾寺村 |
贾寺村位于孙吉镇西南8公里处,沿黄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便利。全村4个村民小组,共466户,总人口1800人,0党员31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1000余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500余人,村两委干部 5 人。全村土地总面积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余亩,主要以种植果树、小麦、玉米为主,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余元。 新班子上任伊始,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全力抓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和新修道路全长 公里,基本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投资42万元进行管网改造,新建水塔一座,完成全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入户率达99%;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村“四化四改”工作。重点发展改厕工程,全年完成改厕189户。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通过多方途径,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有线广播电视、村办公大楼、群众休闲活动中心、巷道绿化、亮化等工作。一是开展“五星农户”创建活动。从计生、守法、致富、卫生、文明五个方面对全村农户进行考核验收挂牌,全村446户参加创建活动,评比120户。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三是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建立了“贾寺农村书屋”,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建立了“农村超市”,巩固了乡村医疗卫生室。并且在2008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标兵村,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南胡村 |
南胡村位于孙吉镇西南6公里处,周边靠沟,属于典型的沟坡干旱村。全村2个村民小组,共176户,总人口776人,0党员16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700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300余人,村两委干部 7 人。耕地面积1400余亩,主要以种植果树、小麦、玉米为主,村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余元。 南胡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全力抓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修建村300米排水渠。三、完成了阵地建设,水塔修善,路灯补修改换。四、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五、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建立了“南胡农村书屋”,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巩固了乡村医疗卫生室。村两委通过共同的努力奋斗,更好的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生活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北胡村 |
北胡村位于孙吉镇西南7公里处,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常住人口690人,有劳动力316人,其中党员12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20余名。全村耕地面积1551亩,主导产业为苹果和小麦,人均年收入6451元。 近年来,北胡村两委一班人在孙吉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提出的十二五期间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号召,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走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养猪、养羊业,截至目前,已发展了三家有一定规模的养猪专业户,一家养羊户,以此来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养殖业。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两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力抓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巷道基本实现硬化全覆盖,还即将投资12万元对通村路进行全面整修。投资10万元进行管网改造,完成全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入户率达99%;二是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完成了村办公大楼、巷道绿化、亮化等工作。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四是创建了农家书屋,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 我们相信,北胡村在经济浪潮空间的带动下,在省市县镇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在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以粮、果为基础,以养殖为龙头,以二、三产业为导向,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北胡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
西里村 |
西里村地处临猗县西北,毗邻黄河,三面环沟。村势巷道复杂,东穿沿黄公路,北衔三赵公路,交通便利。全村共八个居民小组,880余户,现有常住居民3475人。其中:正常劳力1600人,党员85人。耕地面积6680亩,自然条件良好。老年活动场所一个,保健站一所,小学一所。 近年来,村民素质普遍提高。村风村俗基本良好,村容村貌整洁良好。集体经济发展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发展变化很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导产业以粮食、苹果为主,农民纯收入每年每人平均3000左右,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回龙村 |
回龙村位于临猗县孙吉镇西边黄河沿岸,已硬化通村路两公里,还需硬化通往三赵线5公里的土路。土地面积约2000亩,耕地面积1180亩,自然条件恶劣,村坡地极多,旱地面积有300多亩,经济条件极差。人多地劣,主要经济来源靠给邻村打工。我村有居民组2组,170多户居民,560余口人,劳动力大约有250口人,党员有18人。我村新建文化广场及舞台一座。图书室正在筹建中。村民素质较好、村风淳朴,无恶习、无偷盗、无犯罪人员。村容整洁。有3条主巷道,村委会位于村中心。我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基本到位,基础设施已完成亮化、硬化、净化、美化正在进行之中。人蓄吃水自来水入户管道已入户,水塔正在筹建之中。主导产业以果树为主。农民收入主要靠打工,养殖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还要发展合作社用来完善。 |
王午村 |
王午村地处黄河沿岸,临猗县西北部,孙吉镇西部。东临孙吉村,西临回龙村,南有丁村,北望三甲村。距县城35.2公里,村南有县道三赵线通过,交通比较方便,信息比较灵通。属于以果粮生产为主导产业,劳务经济和建筑业为支柱产业的农村。 王午村地处暖温带,四季分明,降水量较少,年均500余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均气温13.5摄氏度,一月份最冷,最低气温为零下18.5摄氏度。七月份最热,最高气温为40摄氏度左右。自然资源以土地为主,面积为4691亩,其中耕地面积为4070亩,人均2.1亩;村庄占地396亩。种植业以果品生产为主,养殖业以饲养羊、猪为主。地处回龙电灌站灌区上游,大面积实行黄灌。 王午村共有6个居民组,462户,共有1960口人,其中党员68名,劳动力占全村人口比例的78%,人均收入4500余元,全村年总收入882万元。历年来,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在支村委的努力带领下,修建舞台、村民文化活动广场、成立戏班。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建水塔、修建自来水、硬化全村的巷道。让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一届支村委科学带领下以及在外成功人士的帮助和支持下,全村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热情的干劲,迎接王午村的美好未来。 |
三甲村 |
三甲村位于孙吉镇西边的半山区地带,是一个四面环沟的偏辟穷村,大部分地分期在沟边地区,在县委县政府在支持下,于一九九三年整体搬迁到距南辛二里路的新民庄,并于一九九九年修通了到南辛村的油路。群众的生活条件才有所改变,但生产劳动还要到2——5里在坡下地区耕地条件依然非常艰苦。我村现在土地1600亩,耕地1400亩,3个居民组, 164户, 640人,劳力150个, 党员18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700余元。主要以种植果树、玉米、棉花为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60%,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依据本村实际情况,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添置了新的健身器材;建立了农家书屋。村委会共有办公室4间,完善了各项村级组织。投资2万元,对全村进行了绿化、补栽。全面建设基础设施,优化村民生。 |
高村村 |
高村位于孙吉镇西北角,北与万荣邱家相依,西与南-樊相连,镇北环路从村头通过。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206户,800口人,耕地面积1400余亩,其中粮食作物600亩,水果800亩。基层党组织一个,发展党员人数18个。 高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近年来把稳定工作放在第一位,在抓好稳定工作的前提下,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搞好村风文明建设,特别是近三年来,通村路硬化5公里,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建水塔一座,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问题,巷道硬化1.7公里,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建舞台90平方米,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2011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96元。目前的高村在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正朝向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农村迈进! |
孙吉村 |
孙吉村地处临猗县西北隅,是孙吉镇政府所在地,省道万临路从旁经过,县道与孙吉村相连,距闻合高速8公里,村内大街小巷基本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孙吉村共有土地面积2万余亩,耕地面积1.1万余亩,村内村外地势平坦,东有2000余亩东岭梯田,村镇由于远离县城,从历史上就商贸活跃,是方圆三十公里内农副产品最主要的集散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村内街面商铺林立,餐饮、服务业,建筑业、服装类、电子类、节能产品、农副产品丰富,村民经商人员居多。全村12个居民组,1328户,共有村民4654人,其中劳动力2500余人,0党员117人,人均耕地面积2亩左右。村办小学两所,在校学生1000余人。村业余剧团几十年来发展壮大,声名远播,“夕阳红”群众文化活动活跃。每年举办一次村民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杂戏榜上有名,在历届的村民委员会换届中,村民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近几十年来,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远发展,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发展迅速,主导产业农业以栽植苹果为主,商业以自主经营门市居多。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村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上元村 |
上元村位于孙吉镇以西8公里处,东临南辛、西靠黄沟,北临月高,南临三甲,处于北环路沿岸。地处黄河边缘,地形东高西低,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全村2个居民组120户,496口人,其中党员23人。荒沟面积1080余亩,耕地面积1197亩,其中旱地780亩。由于沟壑的分割使地段形成千姿百态,素有七沟、八嘴、十二岔的描述,生产条件极差,属于以劳务经济为主导产业,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贫困村,人均纯收入4000元左右,而农业的纯收入仅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30%左右。现目前我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苹果和外出打工。 为了改变穷山恶水,提高群众的人均收入,2009年新上任的支村委一班人,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统一规划,务实的工作,使落后的上元面貌焕然一新,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环境卫生先进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11年我村被批准为“省级生态文明村”打造“上元村农业观光旅游生态园”。 |
大王村 |
大王村位于临猗县西北高原,孙吉镇以西2.5公里处,西靠小王、王午村,南靠引村、贾村,北靠南辛、辛圣,三赵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现有耕地2193亩,且全部为水浇地,每块土地都有硬化渠道。农户236户,人口880人,其中劳力410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50人。村党支部设党小组3个,现有党员30名。主导产业以种植苹果、小麦、棉花为主,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近年来,大王村党支部一班人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高举党建龙头,狠抓两建一增,落实为民办实事工程”的要求,坚持以创建“五好”支部为目标,狠抓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以“四创一奉献”活动为切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导向,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和私营企业;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龙头,深入落实为民办实事工程。 2007年以来,全村共投资75万元,硬化巷道18条,建设文体活动广场一个,安装健身器材,建成水塔一座,对全村大小巷道及广场进行了绿化,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并完成自来水100%入户工程,建成了蓄水池一座,极大地方便了村民饮水问题。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不忘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建立了“农村书屋”,为村民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提供了方便,村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建立了“文化活动室”,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娱生活。 |
卫阳村 |
临猗县孙吉镇的卫阳村位于县城的西北角,与王显庄铁北村相邻,通村路靠近公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2045口人,现有劳动力1000人次,其余的则是外出打工,全村共分八个居民小组,共有75名党员,共有土地面积4900平方米,耕地4000亩,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全村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年年翻番翻,尤其是2008年新换届的村一班领导人,他们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彻底改变了卫阳村以前落后贫穷的面貌,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近年来全村主要靠发展苹果为主导产业,其次有大量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等一系列副产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提倡果树间伐,不断提高苹果的产量与质量,在畜牧业方面全村有百分之四十的农户小规模的养殖猪羊牛,并且成立了专业的合作社,进一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合理安排下与村委一般人的带动下卫阳村会走的更快更强。 |
铁北村 |
铁北位于孙吉镇西北方向,于卫阳、西赵、王显庄紧靠。交通状况良好,村内巷道和通村路现已硬化完毕。共有土地4800亩,其中耕地2100余亩。全村共六组280户人家1270人,其中劳力有450余人,党员44人。铁北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收入和在外打工。其种植经济作物有:小麦,苹果,柿子,棉花等。村民文化水平正在普遍提高。现村中40岁以上的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在小学水平。目前,村民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铁北,基本上每个子女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铁北村经济发展快速,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村级文化广场、舞台均投入使用。黄灌、自来水入户等工程已基本完成。 |
郝家村 |
郝家村位于临猗县西北部,隶属于孙吉镇,交通便捷,距离万临路仅2.5公里之遥,分坡上坡下2个居民组,共151户,约600余人。其中党员20多名,耕地面积955亩,人均纯收入3799元,全村主导产业以苹果为主。 近些年,在引进苹果优良品种基础上,利用科技平台,加大投入力度,聘请专业农技人员指导,使果农在苹果的栽培、修剪、挂果、病虫预防、果面护理、季节储藏上得到新的提高。联合邻村果农,壮大规模,成立了苹果专业合作社,形成产、定、销一条龙服务,产品远销东三省、东南沿海以及广大西北地区。 在发展农村经济同时,鼓励和有序引导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出去务工经商,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以形成村民在“村里与村外”都受益的良好局面。全村现有在外长期经商100余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东北等地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推进建设新农村以来,2009年又投资25万元新修通村路2公里,更加便捷了老百姓的出行。 |
张家村 |
张家村位于临猗县孙吉镇西北方向,北靠万荣,西连黄河,东边西赵村,南郝家。距离孙吉镇有近10公里。距离大路边较远,交通相对不方便。土地面积三千余亩,耕地面积有七百六十余亩。自然条件相对艰苦,全村有一半人及土地位于沟下面,经济条件并不富裕。 全村有三个居民小组,共138户,有560人,党员人数为32人,劳力能占到村里的五分之三左右。 村里现在新建了图书馆,以供村民闲暇之余看看书,来充实自己。虽然说村民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村里人都比较朴实勤劳。虽然村里比较贫穷,但是村里的村容村貌都比较整洁。 现在我村的各方面发展还比较满,为了实现向新农村迈进,我们必须发展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主导产业苹果和枣树的影响力,增强实力,以更好的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
西赵村 |
西赵村位于临猗县孙吉镇西北方向,北靠万荣,西连黄河,南通王显,西连张家。在孙吉至荣河路边两千米,交通相对方便。六米宽的水泥路直通村中。全村共有耕地面积一千七百余亩,果树面积一千一百余亩,年产优质苹果二百余万斤,产值三百余万元,人均年纯收入四千余元。2009年被山西省授予“山西省新农村重点推进村”。 全村有两个个居民小组,共151户,有640人,党员人数为42人,劳力能占到村里的一半左右。 村里有文化广场一个,健身器材18件,逢年过节,喜庆之日,锣鼓队秧歌队热闹非凡,这也极大的提高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精神。让村民在闲暇之余充分领略到精神文化的内涵。 全村经济正在逐年递增,随着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和村民的齐心协力奔小康的精神,我村的经济状况会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
王显村 |
孙吉镇王显村位于我县西北边缘,东依峨眉,西临黄河,地形属峨眉岭台地。省道贴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十一个居民组,现有农户712户,党员86人,总人口2980余人,耕地面积6950亩。果树栽培面积5100亩(其中核桃面积近200亩),是我村农业主导产业。常年在村务农人口1750余人,从事二、三产业人数360余人,2011年果业产值2350万元,粮食产值340万元,二、三产业收入420万元,我村农民人均收入近1.05万元。从事主导产业人数占全村农业人口的71%,主导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收入的86.5%。 我村有党建室、文化室。体育广场1200平方米。文化基础比较好,村民文化素质高,村风村俗良好,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整洁、美观,面貌焕然一新。是我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是我县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
程樊村 |
程樊村是临猗县孙吉镇东北角的一个自然村,是孙吉镇东北方唯一的一个村。相邻北辛乡北昝,丁庄,平宜,北杨村,仅西南方向通往孙吉镇。全村374户,共分6个居民组,人口1530人。党员45人。全村耕地面积4277亩,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共2500余亩苹果树,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等。人均年收入达3000余元。 程樊村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程樊村内道路已基本硬化全覆盖,广场内有体育健身器材。广场上设有舞台一座。农历三月十三是村里一年一度的古会。每逢此时,村里会举行盛大的戏曲表演。村内老年人自发组织老协会,发挥余热,排练表演,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
辛圣村 |
辛圣村位于距孙吉镇西2.5公里处,西邻南辛东接杨林,紧接孙吉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全村共分三个居民组,共123户,约470余人。其中党员28多名,劳动力213人,耕地面积1091亩,人均纯收入3518元,全村主导产业以苹果为主。近些年,在引进苹果优良品种基础上,利用科技平台,加大投入力度,聘请专业农技人员指导,使果农在苹果的栽培、修剪、挂果、病虫预防、果面护理、季节储藏上得到新的提高。壮大规模,成立了苹果专业合作社,形成产、定、销一条龙服务,产品远销东北、广西、沿海各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2009年之前修建了沼气,自来水工程等。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村级图书馆等。使全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杨林村 |
1、杨林村位于孙吉镇政府北约2里处,东靠万临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共辖4个村民小组,260户约1300人(其中党员31名,村民代表15人,有劳动能力的约505人)。基本农田耕地面积约2756亩,年收入达800万元,人均收入达5000元。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全村设有3个便民店,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文化活动广场已硬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全村共3眼水井,灌溉便利,可以确保旱涝保收。自来水工程及下水道工程已完毕。 2、农业、工业、养殖业 农业:该村以苹果种植为主导产业(其中富士占70%,秦冠占10%,嘎啦占20%)。春秋两料作物为辅产业。 工业:沿万临路两旁分别有预制板厂、面粉加工厂、水磨石厂、蜂窝煤厂。这些小型工厂为村民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可以增加村民(除家庭经营收入以外)的额外收入。 养殖业:养猪户比较多,约10户,1000头左右。养殖家庭散户较多。 3、杨林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①、自来水已入户,巷道排水沟工程已完毕。②、巷道已基本硬化完毕。③、充分利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培训,加强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学习技术、促进农民增收。④、加强村广播电视、图书馆和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⑤、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⑥、加强对农民群众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以解决“脏、乱、差”为突破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逐步改变脏、乱、差的状况,把村庄建设成为生态秀美型、田园风光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月高村 |
月高村又名高村庄,始建于清朝,距今大约300余年,位于孙吉镇西北方向,南邻南辛,北靠铁北、卫阳,西临黄河,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面环绕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土地面积3000余亩,但耕地面积不足千亩,大片荒沟、荒坡急待治理开发。 村总人数364人,89户,劳动力166人,党员8人。三条平行水泥大道横贯东西,村东为民水塔,巍然挺立,形成月高村巷道笔直、宽阔、明亮的基本格局。 今年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提高,新建了水塔一座,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同时,关系果农利益的黄灌水利设施也进行了整修,配套。目前,群众的基础产业仍以苹果为主,在广大果农的精心管理下苹果的产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收入水平3000余元。 |
烟村村 |
烟村位于孙吉镇南15公里处,沿黄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便利。全村4个村民小组,共169户,总人口740人,0党员3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 346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00余人,村两委干部6人。全村耕地面积2041余亩,主要以种植果树、小麦、玉米为主,村民年总收达562.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421余元。 烟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全力抓好道路、水利、舞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村“四化四改”工作。重点发展改厕工程,全年完成改厕50户。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通过多方途径,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有线广播电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主巷道硬化、亮化等工作。一是开展“五星农户”创建活动。从计生、守法、致富、卫生、文明五个方面对全村农户进行考核验收挂牌,全村120户参加创建活动,评比12户。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三是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计划建立“烟村农村书屋”,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巩固了乡村医疗卫生室。制定了环境卫生整治方案,实行划区管理,责人落实到人,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 |
师家村 |
师家村位于孙吉镇西南角,属于临猗县的山区村,地理条件较差。东靠荒沟荒坡,西临黄河,全村土地面积为754亩,版图面积为1024亩。人均耕地1.5亩,人均收入6000余元。 我村共有2个居民组。全村有130户,共有农业人口505人,劳动力225人,党员人数19人。 我村有党建室、文化室。体育广场400平方米。文化基础比较好,村民文化素质高,村风村俗良好,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整洁、美观,面貌焕然一新。居于一个典型的新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比较慢,新农村建设框架基本构成,基础建设基本到位,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充实。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人均收入6000余元。 |
屈村村 |
屈村东靠层层梯田,西临千亩河滩,处于三边地带(省边、县边、镇边),制约我村经济,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交通运输不便,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全村土地面积为647亩,人均六分土地。 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户数为280户,人口为1020人,有劳动能力人数为368人,共有党员28名,村民文化素质比较高,村容村貌比较整齐。 集体经济发展迟缓,新农村建设基本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三千亩滩涂棉田,产量下降棉价回落,雇工昂贵,农民收入实可怜,据调查农民收入不到6000元。 在改革开放和党的惠农政策引导下,屈村人民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辛勤劳作,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南赵村 |
南赵村西临黄河,三面环山,属于荒沟地代,在孙吉镇以西10公里处,是临猗县最偏远最西部的村落,这里自然风光优美,乡情淳朴,村民和睦,秩序井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发展背景下,南赵村不甘落后,积极配合镇政府的各项工作,主动完成村级新农村验收的各项工作,做好全方面的准备,为把南赵村建立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南赵村委班子及全体村民不懈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南赵村是三趟线的终点站,每日有四趟客车发往运城、西安,交通便利。 南赵全村共有土地2500亩,其中有耕地2200亩,设有六个居民组、410户,共有1638人,其中有劳力890人,党员61人。 南赵村的主导产业以果树和养殖业为主。共有果树面积860亩,养殖以养猪为主,规模养殖户有36户,存栏在2100头。粮田面积820亩,棉田300亩,人均收入3860元。 |
南樊村 |
南樊村东靠层层梯田,西临千亩河滩,处于三边地带(省边、县边、镇边),制约我村经济,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交通运输不便,人多地少,自然环境恶劣,全村土地面积为450亩,。 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户数为52户,人口为168人,共有党员10名,村民文化素质比较高,村容村貌比较整齐。 集体经济发展迟缓,新农村建设基本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三千亩滩涂棉田,产量下降棉价回落,雇工昂贵,农民收入实可怜,据调查农民收入不到6000元。 |
南百底村 |
南百底位于山西省临猗县孙吉镇南赵片的北半部的-大峡谷之中,西面是蕴育我们中华的母亲河,东边是五里长坡,自然条件差,交通不方便,土地有7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共计耕地面积600余亩,我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经济条件落后。 我村共有547口人,共分三个居民组,110户人,劳动人口为260人,党员人数21人。 我村通过国家的好政策,村里建立了文化站,大大得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村风村俗有所转变,村容村貌也有了相应的改变。我村随着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从历史上已经变了村貌,农村已建设了文体活动广场的建设健身器材,农家书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民主要是以棉花,莲菜为主导产业,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的提高。 |
北赵村 |
北赵村位于孙吉镇西北方向,现全村共256户1069口人,分6个居民小组,共有31名0员,拥有耕地面积1243.9亩,滩地2000亩,人均占地3亩有余。主要种植棉花、苹果、玉米。近几年,在引进棉花优良品种基础上,利用科技平台,加大投入力度,聘请专业农技人员指导,使棉花的栽培、病虫预防方面帮助村-系技术人员。联合邻村棉农,壮大规模,形成产、定、销一条龙服务。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2009年之前修建了路边绿化带,自来水工程等。2010年同时又开通了通村公路。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村级图书馆等。使全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百姓生活更加有风味。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主要以林业工程为主,两千亩滩涂棉田,产量下降棉价回落,雇工昂贵,农民收入少的可怜。 |
北百底村 |
北百底村是山西运城市临猗县孙吉镇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地理条件较差,位置偏辟。东靠荒沟荒坡,西临黄河,全村土地面积为723亩,。人均耕地1.1亩,人均收入4000余元。 我村共有3个居民组。全村有165户,共有人口625人,劳动力277人,党员人数21人。 村委会已有文化室,党建室,农家书屋。体育广场400余平方米,村风朴素村俗良好,社会秩序稳定。文化基础比较好,村民文化素质整体较高,村容还欠整洁、美观,面貌焕然还能一新。正大步赶超老牌的新农村。 棉花种植为全村主要收入来源,莲菜种植是新崛起的经济增长点,是我村新兴产业的主导,生猪养殖业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新农村建设框架基本构成,基础建设正在到位,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充实。 |
安昌村 |
安昌村位于临猗县西北端,东靠层层梯田,翻上坡接壤西里、北胡等平坦高原,西邻滔滔黄河,越河为陕西合阳大地,南接师家、屈村,北临南赵,相隔几个小村便与万荣相邻,是个得天独厚的美山村;更是爱国将领付作义的故里。全村土地面积2700亩,耕地面积2024亩,水浇地为1068亩,全村沟壑纵横,树木成荫。 全村总人口1130人,户为298户,分为7个居民组,劳动力700余名,党员39名。全村主导产业以麦子、棉花为主,兼营果树和蔬菜,目前人均生活水平达到3760元。 安昌为秀丽山村,民风醇厚,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深入,全村住房百分之八十改土木建筑为砖石结构,大街小巷为水泥路面,兼建有村民文化活动广场。 |
北程村 |
北程村位于孙吉镇以南,万临线以西2.6公里处。全村辖8个居民组,680个农户,总人口2560人,党员84人,总劳动力1680人,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00亩。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主要经济来源以苹果、玉米、小麦、发展养猪以外出务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800人。 2006年被县委确定为新农村推进村,结合村情,从巷道硬化工程、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投资250万,硬化巷道11.5公里;投资30万,进行了全村绿化;投资760万,平田整地2900亩;投资11万,修建舞台一座、硬化广场1500平方,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北程村在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成立了“一会六队”,“一会”老年协会;“六队”秧歌队、锣鼓队、舞蹈队、红歌队、戏曲队、篮球队;经常自编自演一批节目,用身边的事教育群众,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素质,有力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
东里村 |
东里村位于孙吉镇以西南7公里处,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常住人口716人,其中党员16名,预备党员1名。全村耕地面积有1550亩,本村主导产业为苹果和小麦。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全村上下一心,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行动奔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民村。 我村有党建室、文化室。文化基础比较好,村民文化素质高,村风村俗良好,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整洁、美观,面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比较慢,新农村建设框架基本构成,基础建设基本到位,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充实。主导产业以苹果和小麦为主,人均收入2500余元。 |
薛公村 |
薛公村位于孙吉镇西陲边缘,西邻陕西合阳县,南邻角杯乡,可谓是一个“六边”村:省边、市边、县边、镇边、沟边、黄河边,条件十分恶劣。 该村有九个居民组,人口2800人,外出务工人员800多人,其中党员67人,耕地面积5500亩,主导产业为苹果,人均4000元。 薛公村通过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全力抓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和新修道路全长 200 公里,基本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新建水塔一座,完成全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入户率达99%;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村“四化四改”工作。重点发展改厕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通过多方途径,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有线广播电视、巷道绿化、亮化等工作。一是开展“五星农户”创建活动。从计生、守法、致富、卫生、文明五个方面对全村农户进行考核验收挂牌。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三是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建立了“农村书屋”,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建立了“农村超市”,巩固了乡村医疗卫生室。 2011年10月18日,和在外成功企业家吴金龙、程振国、程学强共同成立了山西仁核山谷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优质核桃基地,改变农村经济状态,实现村企共赢。 |
丁村村 |
丁村位于临猗县孙吉镇三赵路和沿黄路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村共有168户,964口人,4个居民组,27名党员,耕地面积1800余亩,主导产业以苹果、棉花为主,2007年开始发展种植脆皮核桃,现已初具规模,人均纯收入为5300余元。 近年来,我村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以班子建设为核心,以促进经济发展、保证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为宗旨,全村各项工程取得长足进步:(1)投资55万元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了大街小巷,并建小游园一个,改善了人居环境;(2)投资25万元翻新舞台、建文化活动广场及文化长廊并安装健身活动器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3)投资25万元新建果库18座,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4)投资17万元建水塔一座并安装自来水入户网管工程,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 经过三年努力,我村现已形成了“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自然生态景象。 特别是2011年,投资26万元新建农机大院一座以及村保健站配套工程,既方便了群众的耕作需求又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投资10万元调整核桃产业结构——种植脆皮核桃1000余亩,每亩效益达2000余元,形成了新的核桃生产基地,并配套了管灌工程4000余米,直接受益面积达300余亩;组织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并引导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办厂,目前全村共有两个建材企业、一个蜂窝煤厂、八个建筑工程队,逐步形成了以企业带动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
南周村 |
南周村位于孙吉镇以南,万临线以西2、4公里处,村南紧邻黄河旅游线,全村辖5个居民组,363个农户,总人口1413人,党员54人,总劳动力630人,土地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3680亩。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主要经济来源以苹果、小麦以及苗木培育为主。 2011年被县委确定为新农村推进村,结合村情、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基础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万元完成了主巷道下水道建设及绿化带建设;投资32万元,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投资87万元硬化广场1300平方,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逐步引导村庄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
天兴村 |
天兴村(原名天庆村)地处临猗县西北方,距离县城35公里,孙吉镇以南6公里,地处黄土高原,江水洼地,土垣水深,有十年九旱之称。村北村西较高,村南地势平坦,村东一公里处紧邻万临线,村西1.5公里处,是省级黄河旅游线路。全村辖4个居民组,240个农户,总人口1060人,党员41人,总劳动力470人,土地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77亩。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主要经济来源以苹果、玉米、小麦以及外出务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280人,每年可挣回1000余万元。 在支村委班子的领导下,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全村实现了巷道水泥硬化,投资21万元,新打机井一眼,新修巷道1200米;投资1.9万元,完成了卫生专业队,对全村垃圾进行统一清运,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
兴隆村 |
兴隆村位于孙吉镇以南,万临县以东0.8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2个村民小组,共95户,总人口360人,0党员13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 200人,村两委干部 4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3余亩。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62.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700余元。主要以种植果树、玉米、棉花为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60%,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 兴隆村在2007年评为新农村。依据本村实际情况,大迈新农村建设步伐,先后投资60万元,使全村的巷道硬化实现全覆盖;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投资10万元,建舞台一座及文化广场,添置了新的健身器材;建立了农家书屋。村委会共有办公室5间,完善了各项村级组织。投资12万元,对全村进行了绿化、补栽。全面建设基础设施,优化村民生活环境。 |
蔡高村 |
蔡高村位于孙吉镇以南,万临县以东0.5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8个村民小组,共417户,总人口1820人,0党员4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 1100人,村两委干部 4人。全村土地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00余亩。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6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6200余元。主要以种植果树、玉米、棉花为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全村劳动力的30%,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2010年评为新农村推进村。依据本村实际情况,大迈新农村建设步伐,大力实施巷道硬化工程,投资6万元硬化巷道1000米;投资11万元修建文化广场及舞台;投资10万元实行全村巷道绿化;实现农田水利改造工程;投资8万元,建水塔一座;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工程,加大投资对环境卫生进行了整顿;村容村貌得打大大改善。坚持每年重阳节对老年人进行慰问,评比“好媳妇”“、好公婆”活动。全面建设基础设施,优化村民生活环境。 |
蔡村村 |
蔡村位于孙吉镇西南部,全村共有7个居民小组,570户,总人口2550人,土地面积总计约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5854亩。人均年收入7130元。全村共有党员77名(其中包含预备党员1名)。五保2人,低保15户。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劳务和种植小麦、玉米、养殖等。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全长约1公里。全村有小学1个,在校学生近115人,教师7人,幼儿园一所,在校幼儿300人,教师16人。 村内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种植业主要有小麦、玉米,养殖业主要有羊、猪、牛,其中养猪的有两家都有一定的规模。 自2006年被评为山西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来,蔡村仅仅围绕上级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村情,狠抓落实新农村建设: 1、硬化道路,环境整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新建舞台一座,文化广场及小游乐园,并添置了大量健身娱乐器材,建立了农家书屋,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3、村委会有办公室十间,下设各个相关组织及活动中心。 蔡村大力发扬小民精神,务实创新,拼搏进取,大力壮大集体经济,兴办工业园区。目前,入驻六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同时,加强村民素质,建立“劝孝碑”一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健全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各项规章制度。 |
贾村村 |
贾村位于孙吉镇政府南2公里处,万临路贯村而过,交通非常便利。村设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总耕地面积达4633亩,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447户,总人口1786人,党员58人,现外出经商人员达750人。 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633亩,耕地以产苹果、葡萄、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为主;在外经商人员以办企业、搞经济、干食品加工、搞超市快餐等面试产品为主。我村每年的人均收入一直名列全镇前茅。 村内建有幼儿园1所;小学1所;家俱厂3家;加油站1家;面粉加工厂1家;文化舞台1个,每年古会,在村两委的精心组织下,由村内在外成功人士自愿集资,请蒲剧来村演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体育广场1个,内有体育活动器材和篮球场,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村级卫生服务站1个,方便村民就医;广播站1个,通过广播宣传支农惠农政策、法律、健康小常识、卫生与健康等,提高村民素质;竹具加工3家,加工竹帘、竹篮和各种竹用农具。 |
引村村 |
引村位于距孙吉镇东南5公里处,交通便捷,全村共分两个居民组,共100户,约410余人。其中党员28名,劳动力213人,耕地面积1268亩,人均纯收入2796元,全村主导产业以苹果,小麦,棉花为主。 近几年,在引进苹果优良品种基础上,利用科技平台,加大投入力度,聘请专业农技人员指导,使果农在苹果的栽培、修剪、挂果、病虫预防、果面护理、季节储藏上得到新的提高。联合邻村果农,壮大规模,成立了苹果专业合作社,形成产、定、销一条龙服务,产品远销沿海各省。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2009年之前修建了村循环路,路边绿化带,自来水工程等。2010年同时又开通了通村公路。今年又花费40余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和村其它道路,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村级图书馆等。使全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百姓生活更加有风味。 |
小王村 |
小王村位于孙吉镇政府西边,三赵公路南二点五公里处,全村土地面积二千一百亩,耕地面积一千九百五十亩,土地平坦,基本实现水浇地,农业以苹果生产为主导产业,经济发展居全镇中等偏上。 全村分三个居民组,二百零三户,总人口八百一十人,总劳力五百人,党员人数三十一人。 村建有舞台一座,文化广场一处,村民素质较高,村风正,民风淳,互相帮助,家庭和睦,多年来从未发生过刑事案件;全村实现水泥硬化覆盖,有线电视达一百五十余户,绿化实现巷道百分之八十以上,保证了雨天出行畅通无阻;全村近年来,百分之九十的农户都盖起了新房,住房宽敞,心情舒畅;全村浇地渠道基本全部硬化;村办起了卫生保健站,方便了村民就医;全村共种植苹果树一千余亩,其他经济作物五百余亩,科学种田已成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
杨董村 |
孙吉镇杨董村,是一个位于省边、县边、黄河边的小山村。全村共有140户,580口人,分居在两个自然居民组,两个居民组隔沟相望。全村耕地面积600余亩,全部分布在七凸八凹六条沟,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杨董村有党组织一个,党员23人,全村共有劳动力410人。在改革开放和党的惠农政策引导下,杨董人民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辛勤劳作,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水、电、室、路、活动广场、图书室一应俱全。全村以棉花为主导产业,被国家确定为万亩棉田示范区。目前,全村人民在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正朝向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大道迈进! |
周家村 |
周家村位于孙吉镇政府西南方向,距镇政府8余公里,村庄距县城约40公里,沿黄路贯村而过,交通非常便利。全村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总耕地面积达1900余亩。有荒沟2000亩,村内有一个沙场。全村共有人口720余人,党员38人,有4个居民组共180余户,外出经商务工150多人,村民主要以苹果、棉花、玉米为主导产业,在外务工经商以食品加工、办企业、超市柜台等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4147元。 近几年来,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为切入点先后完成了村文化活动广场、村委会、巷道硬化、自来水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我们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求,本村现已成立村级服务中心,内设村级支部委员会、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卫生室等,同时在广大村民中开展“新农家”评比活动,倡导尊老敬老爱幼,增强群众的道德观,同时提高了群众的素质并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