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临猗县 >> 牛杜镇 >> 王景村

王景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王景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景村简介

  王景村位于临猗县城西南10公里处,全村12个居民组,560户,2500口人,耕地7100亩。近年来,在市、县、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抓住机遇,乘势发力,挖掘支柱产业潜力,实现文化兴村目的,抓住和谐建村要旨,在建设新农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加快调产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提升传统产业。对于农民种植时间较长、经济效益较好的棉花产业,通过筛选引进优良品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全村2000亩棉花效益不断提高,亩纯利益达到13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二是培育新产业。为改变支柱产业单一化的状况,我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全村发展形成了新的支柱产业——枣树产业。并适时成立了枣树协会,负责枣树的管理和枣品的销售,全村枣树栽植面积迅速达到40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近六成;亩纯收益在4000元左右,枣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2000年以来,我们又成功引进了小平菇栽培技术。并于2008年成立了临猗县天一蘑菇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规避市场风险。全村共有六十余户村民从事这项产业,棚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目前,梨枣和小平菇已成为我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发展农外产业。为了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党支部、村委会积极鼓励广大村民离土进城、务工经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村共有200余人常年外出打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领域,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流通经纪人近百人,年均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季节性转移劳动力3000余人,广泛从事建筑、苹果套袋、疏花、疏果等工作,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另外,在本村集市摆摊和长年开店的达到60多户。调产的深入和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2010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3元,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
   二、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提高素质共建和谐。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必须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为此,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村级办学条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上。在改善村级办学条件上,我们先后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一幢高标准的教学楼和一座标准化的幼儿园,并配合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为村里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们村的学校和幼儿园,不仅满足了本村所有适龄孩子上学,而且还吸收取周边三四个小村庄的学生前来就读。在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上,我们依托设在本村的区农校,坚持常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结合农时,聘请农业科研院校的教授和乡土专家举办讲座,传授技术、答疑解惑、指导生产,基本实现了户户都有一名“科技当家人”。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上,我们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陋习,树立新风,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成立了老年文艺队和中青年宣传队,购置配齐了电视、乐器、服装等活动器材,坚持经常为群众表演自编自演的快板、戏曲等节目。每逢重大节日,都组织大型的文艺节目,隆重表彰各方面的先进典型,从而使文化活动中心既是农民休闲的大舞台,又是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大课堂。在信息技术传播上,我们积极与网通移动公司联系,实施了光缆与宽带入户工程,光缆入户率达80%,全村已有30多户接入了宽带,打通了信息高速公路。2006年,我们村注册了“猗顿故里·中国”为域名的村级门户网站,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网络之门,把自己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自己。
   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发展条件。
   在工作中,我们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呼声,主要抓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村里硬件设施的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实现了林、渠、路、井、田五配套。村容村貌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硬化、亮化的“五化”标准。
   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在全村7000余亩耕地中规划建成了南北8条、东西4条机耕路,现在,在市开发办领导下,在县开发办大力协助下,对所有机耕路进行了拓宽沙石化及绿化工程。实现了所有的农田都可以行驶大型农机具,为机械化操作、便捷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原有机井灌溉的基础上,又投资了近百万元,修建防渗渠道4万余米,实现了夹马口黄河水的引入,从而形成了全村农田灌溉“井、黄”两配套的格局,既保证了灌溉需要,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在改变村容村貌方面,我们按照先前制订的长远规划,一如既往,一以贯之,扎实推进。全村已建成南北巷道11条,东西巷道4条,路面分别达到10米、15米、20米。目前,全村所有巷道全部硬化完成,彻底消除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状况。在巷道硬化的基础上,又先后投资9万元,栽植花草树木5000余株,主要巷道基本实现了绿化、香化和美化,同时,与县电力公司合作,在各个巷口安装路灯,完成了亮化工程。目前,全村15条巷道,共栽植了柿树、枣树、香椿树、龙爪槐、日本樱花5上主树种,另有桧柏、冬青、月季、石榴、百日红等10多种绿化间植树种和花卉。在我们村,可以说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居住环境的改善,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狠抓了农民住宅的规范,统一标高,统一排水,严格要求东西主巷道的临街建筑必须在两层以上,使全村的住宅建设整齐、美观,排水畅通,出入方便。
   四、创建五四机制,加强民主管理。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农村自治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扎实开展了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全村43名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系统而深刻的教育。2007年,在县组织部举行的“四创一奉献”活动中,量力裁衣、定岗定责,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力。在活动中,我们坚持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进一步理顺了全村经济发展思路,就是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促进农民增收的大跨越和村容村貌的大改观,并创建了党员联户、党员监督等党建“五四机制”,从而使支部能够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党员能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的-胜利召开后,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学习-文件,领会-精髓。同时,还注重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按照《党章》和《村民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坚持支部、村委联合办公、集体决策制度,让群众真正享有了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过去财务审批实行的是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理财小组共同审批制度。2005年、2008年两次“两委”换届,支部书记、村和主任由一人担任后,我们便实行由两委主干共同审批的制度,村务大事召开党员干部联席会议,并一直坚持定期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注重抓好村里治介和矛盾调解工作。十多年来,全村没有发展过一件刑事案件,也没有出现过一起-事件。目前,我村村风正、人心齐,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
   近年来,我村先后荣获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红旗党支部,连续多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陈崇收同志也多次被评为市百佳农村支部书记、劳动模范、科技调产带头人,并被县委授予“功勋支部书记”称号。目前,二十二公里田间路拓宽,绿化硬化已完成,文化休闲广场已完成,巷道暗沟排水已完成80%,华灯初照的王景在初夜显得婀娜多姿。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只能说是打下了一个较发的基础,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争取在全县乃至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发挥示范作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1107 044000 -- 查看 王景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景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王景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裴家营村

  裴家营村位于牛杜镇南8公里处,紧邻临解路300米,交通便利。全村共有5个居民组,231户,910口人,其中党员24人,土地面积3800亩,耕地面积3000亩,主导产业以粮、棉、经济林为主,农作物主要以引黄灌溉和井灌溉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裴家营村率先完成“五覆盖工程”,巷道全部硬化,修建文化广场及配备健身器材,两个便民连锁商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裴家营村成立了女子锣鼓队,每年村里都要唱一两台戏或放一两部电影,农民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交流思想。村民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相互团结,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政策上、财力上、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裴家营村发展较快。提高了村民素质,使民风更加淳朴。通过近几年的环境卫生整治,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将会继续负重赶超。   

镇西村

  镇西村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牛杜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党员、村组干部及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建一流队伍,创和谐镇西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收获,0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和经济指标。    我们镇西村是由西关、里村、沿村、雷家庄、永发庄五个自然村组成,共11个居民组,47名党员,现有人口1717人,劳力470人,土地面积5386亩。    目前主要产业为小麦、棉花等。为了调整产业,促发展,我们积级引导村民栽枣树,栽桃树,推进“一村一品”,从优化经济和着力改善民生作为主攻方向,提升村民追求美好生活幸福指数,使村委不再叫“穷”,村民不再叫“苦”。    1、在村东口投资建设“和谐平安门”一座,这座“和谐平安门”作为镇西村的地标正激励着朴实勤劳的镇西人民奔着小康的目标一直前进。    2、认真按时完成了五保、低保申报工作,使特困家庭得到了生活保障,享受党的温暖。    3、按时提前完成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自愿参合及新农保工作,全村参合率在双过百。    4、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整治了环境卫生,使得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全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5、在村西口投资建设“温馨家园”,同时还装修了村里的大舞台,使得原本破旧不堪的舞台不仅恢复了往日的容颜,并且还增添了几分时尚的气息。此举为今后村里召开各种村民大会或举行各类大型文艺活动提供了一个文明、干净、卫生的平台。    6、“防氟改水”工程在我村顺利实施,从此镇西人民将摆脱世世代代饮用不达标水的历史,今后将吃上干净、卫生、达标的黄河水。    7、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雷家庄至田河路通村道路的路面硬化工程,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8、完成3、5、6、7、8、11个组巷道硬化,100%完成。    9、引资30万元完成村委会整体搬迁,投资10万元硬化文化广场,剩余两万元用于文化广场绿化工作。    近年来,镇西村支村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上级领导及老百姓的期望相差还有一定的距离。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在我们的身上肩负的不仅是一种工作的职责,更多的是广大群众对镇西支村委一班人的信任和期待。支村委一班人充满信心,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不足,自增压力,不图名不图利,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业绩,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工作,为镇西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牛杜这片热土上奉献自己的热血。   

东荆阳村

  牛杜镇东荆阳村位于牛杜镇西北方向,距离城区5公里左右,交通发达,环境优美,乡风淳朴,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34户,569口人,其中党员20人。土地面积1410亩,耕地面积1340余亩,主导经济作物为粮棉,去年人均纯收入6450余元。    东荆阳村支、村两委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求,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通过设立村级支部委员会、党员远程教育活动室、计生室、卫生室、健身器材等进一步开展便民服务工作,通过开展党员学习培训、农民田间课堂、露天放映电影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村级科学、文化建设。    未来几年,东荆阳村支、村委班子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我村由新农村推进村向新农村示范村的转变步伐。   

西水南村

  西水南村位于牛杜镇西3公里,北距临猗县城7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153户,总人口数637人,其中党员22人,总耕地面积1450亩。主导产业以粮、棉、经济林为主,农作物主要以井灌溉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    近年来西水南村在努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放松抓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奋斗,目前已形成了“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群众文明富裕”、“党风正、民风顺”的新局面。村党委、村委近年来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党组织”、“先进单位”、“奔小康示范村”。   

香落村

  香落村地处涑水河畔,位于牛杜镇的西边,由远而近,一排排新房敞亮夺目,一条条硬化街、巷道干净整齐,新建文化大院别具一格,土地面积占8560亩,其中耕地面积占7951亩,各级水利条件比较差。至目前,我村种植果树有2700多亩(人均一亩),并拥有“五○”佳木机车30多户,汽车运输业10多户,养殖专业户15户,工副业加工8户,第三产业户粮油店3户,在外机修配件点40户,我们村全年总收入500多万元,纯收入400多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    香落村拥有2859人,全村774户,分12个居民小组,青壮年1995人,党员64人。    为了活跃我们村的文化生活,于2010年组建了子女、锣鼓队、女子军鼓队,随着群众生活的改善提高,促进我们村物质文明,养老敬老,家庭和睦,蔚然成风,涌现出一批批好儿媳、佳公婆,使老年人倍感党的关怀、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老党员在去逝时还盖上鲜红的党旗。为了搞好群众科技培训,我们村成立了果业协会,12个科技组,每月一次技术交流学习研讨会。    在镇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党员讨论、群众选举,产生了我村新的一届支、村委班子,为了健全体制、稳步发展,提-部和党员的自身素质,坚持明确责任,干部包队、严格实施,有法必依、违规必纠,搞好我们村的综合治理,我们要有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搞好招商引资,我们要上品位、促和协,把香落村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式卫星城。   

何家庄村

  我们村处于牛杜镇西端,与嵋阳、猗氏两端地界相邻,田何公路直通镇政府,北通尚义庄,西通祁任庄,全村总面积3130亩,耕地面积占2930亩,村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平坦,两条黄灌支渠,贯穿南北,能保证及时浇灌农作物,村经济条件一般。    全村分三个居民组900余人,232户,劳动力500余人26名0员,村里已建成文化广场、体育广场、文化室。近年来,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每年群众自愿筹资捐款,大搞各项文化活动,活跃村民文化生活,村风淳朴、村容村貌整洁,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2009年被评为新农村推进村,全村巷道已全部硬化,目前主要是抓主导产业,保证农民增收,人均收入650元。   

王景村

  王景村位于临猗县城西南10公里处,全村12个居民组,560户,2500口人,耕地7100亩。近年来,在市、县、区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抓住机遇,乘势发力,挖掘支柱产业潜力,实现文化兴村目的,抓住和谐建村要旨,在建设新农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加快调产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提升传统产业。对于农民种植时间较长、经济效益较好的棉花产业,通过筛选引进优良品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全村2000亩棉花效益不断提高,亩纯利益达到13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二是培育新产业。为改变支柱产业单一化的状况,我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全村发展形成了新的支柱产业——枣树产业。并适时成立了枣树协会,负责枣树的管理和枣品的销售,全村枣树栽植面积迅速达到4000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近六成;亩纯收益在4000元左右,枣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2000年以来,我们又成功引进了小平菇栽培技术。并于2008年成立了临猗县天一蘑菇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规避市场风险。全村共有六十余户村民从事这项产业,棚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目前,梨枣和小平菇已成为我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发展农外产业。为了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党支部、村委会积极鼓励广大村民离土进城、务工经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村共有200余人常年外出打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领域,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流通经纪人近百人,年均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季节性转移劳动力3000余人,广泛从事建筑、苹果套袋、疏花、疏果等工作,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另外,在本村集市摆摊和长年开店的达到60多户。调产的深入和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2010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3元,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    二、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提高素质共建和谐。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必须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为此,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村级办学条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上。在改善村级办学条件上,我们先后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一幢高标准的教学楼和一座标准化的幼儿园,并配合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为村里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们村的学校和幼儿园,不仅满足了本村所有适龄孩子上学,而且还吸收取周边三四个小村庄的学生前来就读。在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上,我们依托设在本村的区农校,坚持常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并结合农时,聘请农业科研院校的教授和乡土专家举办讲座,传授技术、答疑解惑、指导生产,基本实现了户户都有一名“科技当家人”。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上,我们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陋习,树立新风,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成立了老年文艺队和中青年宣传队,购置配齐了电视、乐器、服装等活动器材,坚持经常为群众表演自编自演的快板、戏曲等节目。每逢重大节日,都组织大型的文艺节目,隆重表彰各方面的先进典型,从而使文化活动中心既是农民休闲的大舞台,又是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大课堂。在信息技术传播上,我们积极与网通移动公司联系,实施了光缆与宽带入户工程,光缆入户率达80%,全村已有30多户接入了宽带,打通了信息高速公路。2006年,我们村注册了“猗顿故里·中国”为域名的村级门户网站,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网络之门,把自己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自己。    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发展条件。    在工作中,我们把完善基础设施,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呼声,主要抓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村里硬件设施的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实现了林、渠、路、井、田五配套。村容村貌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硬化、亮化的“五化”标准。    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在全村7000余亩耕地中规划建成了南北8条、东西4条机耕路,现在,在市开发办领导下,在县开发办大力协助下,对所有机耕路进行了拓宽沙石化及绿化工程。实现了所有的农田都可以行驶大型农机具,为机械化操作、便捷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原有机井灌溉的基础上,又投资了近百万元,修建防渗渠道4万余米,实现了夹马口黄河水的引入,从而形成了全村农田灌溉“井、黄”两配套的格局,既保证了灌溉需要,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在改变村容村貌方面,我们按照先前制订的长远规划,一如既往,一以贯之,扎实推进。全村已建成南北巷道11条,东西巷道4条,路面分别达到10米、15米、20米。目前,全村所有巷道全部硬化完成,彻底消除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状况。在巷道硬化的基础上,又先后投资9万元,栽植花草树木5000余株,主要巷道基本实现了绿化、香化和美化,同时,与县电力公司合作,在各个巷口安装路灯,完成了亮化工程。目前,全村15条巷道,共栽植了柿树、枣树、香椿树、龙爪槐、日本樱花5上主树种,另有桧柏、冬青、月季、石榴、百日红等10多种绿化间植树种和花卉。在我们村,可以说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居住环境的改善,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狠抓了农民住宅的规范,统一标高,统一排水,严格要求东西主巷道的临街建筑必须在两层以上,使全村的住宅建设整齐、美观,排水畅通,出入方便。    四、创建五四机制,加强民主管理。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农村自治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扎实开展了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全村43名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系统而深刻的教育。2007年,在县组织部举行的“四创一奉献”活动中,量力裁衣、定岗定责,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力。在活动中,我们坚持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进一步理顺了全村经济发展思路,就是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促进农民增收的大跨越和村容村貌的大改观,并创建了党员联户、党员监督等党建“五四机制”,从而使支部能够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党员能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的-胜利召开后,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学习-文件,领会-精髓。同时,还注重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按照《党章》和《村民自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坚持支部、村委联合办公、集体决策制度,让群众真正享有了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过去财务审批实行的是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理财小组共同审批制度。2005年、2008年两次“两委”换届,支部书记、村和主任由一人担任后,我们便实行由两委主干共同审批的制度,村务大事召开党员干部联席会议,并一直坚持定期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注重抓好村里治介和矛盾调解工作。十多年来,全村没有发展过一件刑事案件,也没有出现过一起-事件。目前,我村村风正、人心齐,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    近年来,我村先后荣获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市红旗党支部,连续多年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陈崇收同志也多次被评为市百佳农村支部书记、劳动模范、科技调产带头人,并被县委授予“功勋支部书记”称号。目前,二十二公里田间路拓宽,绿化硬化已完成,文化休闲广场已完成,巷道暗沟排水已完成80%,华灯初照的王景在初夜显得婀娜多姿。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只能说是打下了一个较发的基础,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争取在全县乃至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前列,发挥示范作用。   

姚村村

  姚村位于牛杜镇南2公里处,紧邻省道300米,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0个居民组,445户,1957口人,其中党员36人,劳力人员720人,土地面积6500亩,耕地面积5817亩,主导产业以粮、棉、经济林为主,农作物主要以井灌溉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姚村率先完成“五覆盖工程”,巷道全部硬化,修建文化广场及配备运动器材,三个便民连锁商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100%,一个图书室,另外,姚村新建村委会,并且配备一些办公用品及音响。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第一、姚村成立了女子锣鼓队,在每年的重阳节,两委班子成员都要去慰问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第二、每年村里都要唱一两台戏或放一两部电影,农民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交流思想。村民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相互团结,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铁匠营村

  铁匠营村位于牛杜镇南八公里处,村北紧邻董家路,村东临近临解路,村西临近运河高速,交通四通八达。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370户,1460口人,劳力700人。共有土地面积4300亩,耕地3700余亩,自然条件较好,土地平展,水利黄灌溉加井灌溉。村主导产业有小麦、棉花、苹果等,人均年收入4000余元。   近年来,铁匠营村的村民在以村支书赵金中为首“一心为民”的村支部领导班子带领下,各项工作蓬勃开展,致富路也越走越宽。   铁匠营村共有党员44名,村支部党建工作注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铁匠营村每年至少发展新党员两名,重点培养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带领村民致富能力的年轻人。不断优化和壮大的党员队伍,更好的帮助村民利用远程教育等高科技手段科学致富。   铁匠营村综合治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支部组织治安巡逻队,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的预防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社会稳定。近几年来,铁匠营村范围内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铁匠营村民风淳朴,敬老爱幼,蔚然成风,这里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每年逢年过节,村里都要拿出资金,给孤寡老人、低保户、五保户送去慰问品、慰问金。     卓越的成绩,赢得了荣誉和肯定。2009年被镇政府定位新农村推进村,多次受到县委、镇政府的表扬。   

王寮村

  王寮村地处临猗县牛杜镇南4公里处,属平原区地貌,交通便利,水利发达;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817亩,主要以粮、棉、经济林为主导产业。我村共有11个居民组,545户,人口2416人。其中党员51人,青壮年劳动力约有1600人。    2011年,在全省“五个全覆盖”建设热潮中,我村所有巷道已全部得到硬化,我村的村容村貌变得更加整洁;同时文化广场和文化书屋的修建,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经济发展方面,我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截止目前已基本形成四大支柱产业:小麦、棉花、果业、农机。其中农机更是我村的龙头产业,使我村成为了全国农机第一大村,我村共有包括施肥、收割、播种、灭茬等大型农机240台,每到秋收时节,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内蒙古各省,都响彻着王寮村的农机声。    在今年30天紧锣密鼓的抢收工作中, 农机合作社就创造了500多万的经济收入;旅游资源方面,猗顿墓正坐落在我村的西部,猗顿是春秋战国时期富甲一方的商人,曾与陶朱公齐名,当年猗顿“蓄五牸、围三园、开盐路、运珠宝”最终富甲一方,史料记载:“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而且猗顿“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得到后人世世代代永远的纪念。现在猗顿墓象一座被掩埋的宝藏,静静地等待着有识之士的开发。   

牛杜村

  牛杜村位于涑水河畔,峨嵋岭下,远古时期临猗县“五大集镇”之一,牛杜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十分便利,是临陌线公路与田何路交汇的中心地段,距县城5公里之遥,全村共有2000多口人,其中党员40余人,全村11个居民组,500多户,土地5000余亩,其中耕地4300余亩,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传统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密切关怀指导下,在党支部村委的直接领导下,全村居民以毛泽东思想、-理论及“-”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工作动力,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全村居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粮棉产量逐年提升,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逐渐发展,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村容村貌逐年改观,大小巷道基本全部硬化,人蓄饮水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街道两旁路灯焕然一新,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的老年活动文艺节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有序排练中。一个政通人和、欣欣向荣、民富村强、人际和谐的新牛杜在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将以崭新的面貌在十二五末展现在人们面前。   

官庄村

  官庄村位于临猗县牛杜镇最南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48户,842口人,其中党员27人,劳力人员526人,土地面积2701亩,耕地面积2500亩,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农作物主要以井灌溉、黄灌溉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官庄村率先完成“五覆盖工程”,巷道全部硬化,2011年新建一1700平米的文化广场并配齐体育器材,新建一35平米的图书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另外,新建135平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并且配备全办公用品及音响。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第一、在每年的重阳节,两委班子成员都要去慰问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第二、每年春节组织群众参加文体比赛活动,评选等级并颁发奖状奖品。每年村里都要唱一两台戏或放一两部电影,农民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交流思想。村民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相互团结,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屈家庄村

  屈家庄村位于牛杜镇西南方向2公里处,西邻东水南,东邻镇西永发庄,紧靠田何路,交通便利。村有两个居民小组,135户,共有550口人,其中党员13人,青壮劳力260人。全村土地面积1200亩,其中耕地920亩,土壤肥沃,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处于中等水平。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屈家庄村发展较快。通过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使村巷道全部硬化,村民出行方便。新建村委会办公室,硬化村文化体育广场,并配备体育器材。建村级文化书屋,并配有800册图书。屈家庄村村容整洁,民风淳朴,村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快了屈家庄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上庄村

  上庄村位于牛杜镇南8公里,临陌路东1公里处,交通便利。土地面积2500亩,耕地面积2050亩。自然条件良好,有优厚的土壤可种植可口的瓜果等经济农作物,可促进农民经济收入,但由于离城镇比较偏远,村是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上庄村有两个居民小组,161户,620口人,其中劳动力有207人,党员22人。村里主要以瓜、果、粮、棉为主导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处于中等水平。村集体年收入微薄,是全县经济低收入村之一,尽管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上庄村党支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教育,即远程教育、宣传字画等方式,使村民素质普遍有所提高,民风淳朴。虽然村里没有硬化道路,但是巷道干净整洁,无柴堆杂草,无乱搭乱建,村风文明,村容整洁。   

下庄村

  下庄村位于牛杜镇南八公里处,交通四通八达。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40户,645口人。共有土地面积2300余亩,耕地1904亩,主导产业以粮、棉、经济林为主,农作物主要以井灌溉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5000余元。    下庄村共有党员44名,村支部党建工作注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下庄村每年至少发展新党员两名,重点培养有文化、懂农业技术、有带领村民致富能力的年轻人。不断优化和壮大的党员队伍,更好的帮助村民利用远程教育等高科技手段科学致富。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下庄村率先完成“五覆盖工程”,巷道全部硬化,修建文化广场及配备运动器材,四个便民连锁商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第一、成立了女子锣鼓队。第二、每年村里都要唱一两台戏或放一两部电影。    卓越的成绩,赢得了荣誉和肯定,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太范村

  太范村地处牛杜正南4公里处。东邻楚候乡,西邻临陌路,董夹路自东向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全村15个村民小组,共779户,总人口3110人,其中0党员45人,村支两委干部7人,青壮劳力205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050亩,其中:农田面积9350亩。土地平整,土壤肥沃,主要以粮、棉、果树种植为主。农民年人均收入在全县属中等水平。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太范村发展较快。在政策上、财力上、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村委会多方筹资10万余元,在舞台前硬化了2000平米的文化体育广场,随后,文体局给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健身设施。2010年又筹资了20余万元,新建了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文体局又给配备了图书1500册,投影仪、音响功放等文化娱乐设备,加快了太范村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了村民素质,使民风更加淳朴。通过近几年的环境卫生整治,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老堡村

  老堡村位于牛杜镇以南二公里,村西一公里有一条南北四号路,老堡村级由东向西直申此巷道。营造了交通运输方便之条件。全村土地面积2600亩,耕地面积2530亩。全村有四个居民小组,分布两个自然村(老堡村、新堡村),老堡村有三个居民组,新堡村一个居民组。全村有230户,830人,全村又劳力约450人,共有34名党员。村里的文化建设近年呈繁荣发展局势,村里有图书室,农家书屋藏书3000册,主要是农业技术书籍,村委会有电脑一台,点歌机一台,高音喇叭一个。村里新建文体广场一座,并新盖舞台一座,每年村里要唱几台戏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文体广场天天有人在体育器材上锻炼身体。我村主要以小麦、玉米、西瓜、萝卜为主,逐步向经济林发展。  

杨中村

  杨中村位于牛杜镇东2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9个居民组,350户,1560口人,其中党员35人,劳力人员700人,土地面积5320亩,耕地面积4885亩,主导产业以粮、棉、经济林为主,农作物主要以井灌溉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5882元。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杨中完成“五覆盖工程”,巷道全部硬化,修建文化广场及配备健身器材,一个便民连锁商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100%,一个图书室,另外,杨中新建舞台,并且配备一些办公用品及音响。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第一、杨中村成立了女子锣鼓队,在每年的重阳节,两委班子成员都要去慰问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第二、每年村里都要唱一两台戏或放一两部电影,农民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交流思想。村民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相互团结,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田村村

  田村位于209国道旁,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800多口人,其中党员30余名。共4个居民小组,200多户。全村共有耕地3000余亩。2011年人均收入5000余元。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传统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密切关怀指导下,在支村委的直接领导下,全村村民以毛泽东思想、-理论及“-”重要思想为指导,和谐与发展为工作动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粮棉产量逐年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也逐步推进,农民纯收入逐年提高,村容村貌逐年改观。大小巷道已基本硬化,90%以上农户通上数字电视,50%以上农户用上沼气。防氟改水工程也已完工,街道两旁路灯也焕然一新。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的老年活动文艺节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有序排练中。在新一届支村委干部的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和谐发展,欣欣向荣,民富村强的新田村呈现在大家面前。

杨妃村

  杨妃村位于涑水河畔南侧,209国道东侧500米,全村202户,共有人口820人,党员22名,拥有土地2008亩,下设四个居民组,电力设施:四个变压器、机井八眼全部管道化操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党支部、村委会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硬化了大街小巷一千余米,解决了群众出门两脚泥的实际问题,绿化、美化巷道,采取措施解决了大街小巷无厕所、无柴堆,实行了卫生整洁,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建文化体操广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杨家庄村

  牛杜镇杨家庄村位于209国道东侧,北邻马营,南邻杨妃,交通便利,公交3路车终点站,共有耕地面积4468亩,环境悠美,毗邻工业园区,解决多数劳动力,促进本村经济发展。杨家庄村共有8个居民组,总户数467户,总人口1820人,其中劳力人数1300人,共有党员46人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节日有村民自导自演多种节目,村民素质逐步提高,设有免费图书室,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主巷道硬化全面完工,环境卫生名列前茅,完成绿化60%。努力发展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五覆盖项目中,率先完成各项工程。农业主要以粮、棉、经济林为主导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6199元。  

景滑村

  景滑村位于牛杜镇东1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740户,总人口数2740人,其中党员45人,总耕地面积6700亩。主导产业以粮、棉、经济林为主,农作物主要以井灌溉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5500元。    近年来景滑村在努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放松抓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奋斗,目前已形成了“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群众文明富裕”、“党风正、民风顺”的新局面。村党委、村委近年来多次被评为县“先进党组织”、“先进单位”、“奔小康示范村”。  

东水南村

  东水南村位于涑水河畔,香山岭下,全村共有1000余亩土地,两个居民组,26名党员。主导产业以蔬菜、蔬菜种子、粮棉为主,全村人均纯收入8600元。    2008年第八届村支委换届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村按照城镇街道规划的超前思路,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县上提出的“四改四化”“五个一”工程,多次召开会议,走访座谈,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全县先进村参观学习,自加压力制定出一套符合我们村实际情况的新农村规划,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使全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狠抓调产促增收。    二是对全村的大小巷道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    三是新建村委会办公场所,并配齐办公设备。    四是兴建了村文化广场。新建图书室、娱乐室、老年活动室。新建美石亭,颂立拓荒牛,立了美景石,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五是实施安全饮水。完成了防氟井水入户工程。    六是整治环境卫生。党员干部带头,清理了村内垃圾,埋设了排水管道,户户购置了环保垃圾箱,制定了卫生公约,成立了环卫、绿化专业队伍,定期开展环卫科技知识宣传、教育,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   

慈阳村

  慈阳村共有3个居民组,208户,890口人,劳力430人,党员20人,耕地面积2800亩,主导产业以粮食、棉花种植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6200元。    慈阳村的文化建设一直以来处于我镇的前列。2005年我村在外经商村民郭进出资30余万元为我村兴建了舞台、硬化文化体育广场2000平米。2006年又出资20余万元建起了村委会、图书室、文化室等。2008年又出资30余万元建起了“森林公园”,出资20余万元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文体局随后给配备了篮球架1幅、体育健身器材20余件。至此,我村的文化体育硬件设施步入了全县一流水平行列。    2011年3月,郭进又投资15万元,组建起了我镇唯一一支农民军乐团。军乐团由80多人组成,各种军鼓40多个,每人4套统一制作的衣服。并从县上请来了乐团方面的行家里手对他们进行指导培训、编排节目。目前,比较成熟的节目有5个,除了给村民表演以外,先后赴运城、河津、临猗等县市进行表演,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9月份,我村被县文体局命名为“文化村”。10月份郭进又出资20余万元在我村舞台为我村村民举办了“九九重阳节”晚会,随后又请来市蒲剧团演出了7场戏。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农闲时间,好多老人自发聚集在老年活动中心,自带各种乐器,有唱戏的,有唱歌的,热闹非凡。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建成后,县文体局给配备了投影仪、音响功放等设备,村民经常来到这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慈阳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以上各个方面得到了提高,村委会还会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力度,使村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王景村特产大全




王景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