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临猗县 >> 楚侯乡 >> 王见村

王见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王见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见村简介

  王见村位于楚侯乡政府西一公里,董夹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有2528口人,597户,8个居民组,总耕地面积8590亩,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全村共栽植经济林木3000余亩,其中苹果面积1600亩、桃500亩、,梨300亩、山楂核桃等600余亩。全村拥有大小机井25眼,卫生保健所一座,农家中型超市2个。全村拥有大中型货运汽车70余辆,运输此项输入占全村总收入的30%,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余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王见村发展较快。特别是2011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王见村的建设,确定王见村为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在政策上、财力上、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快了王见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支部建设方面。我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抓好了我村的党员示范性教育,发挥了党员在村的模范带头作用。
   发家致富方面。截止今年全村经济林已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0%,年人均收入5500元。
   村庄建设方面。一是全力抓好道路和水利建设。积极配合上级抓好村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全部完成了村道路硬化工程。实现了村道路硬化全覆盖。二是加强了村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为村民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三清四改”工作。重点发展改厕工程,全年完成改厕工程78户。
   村风建设方面。一是开展了敬老爱老活动,每年利用九九重阳节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进行专题活动,全村上下形成了一种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三是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村民学习培训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建立了“农村便民商店”,巩固了乡村医疗卫生室。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1200 044000 -- 查看 王见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见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王见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李汉村

  李汉村位于楚侯乡政府以北2.5公里处,人口1510人,耕地3760亩,六个居民小组,42名党员,主导产业以粮、果为主,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历史上曾盛产辣椒、烟叶,是周围十里八村政治、文化、经济交流中心。每年的古历3月25日、9月25日庙会远近闻名并流传至今。在现代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李汉村人热情好客,以极高的办学热情创建了临猗县首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修建了具有特色标志的李汉村大舞台和文化广场,宽阔的村中南北景观大道已逐步展现在村民面前。    李汉村人以博大的胸怀欢迎有志之士前来投资,以拓荒牛的实干苦干促进李汉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王见村

  王见村位于楚侯乡政府西一公里,董夹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共有2528口人,597户,8个居民组,总耕地面积8590亩,主导产业以粮棉为主。全村共栽植经济林木3000余亩,其中苹果面积1600亩、桃500亩、,梨300亩、山楂核桃等600余亩。全村拥有大小机井25眼,卫生保健所一座,农家中型超市2个。全村拥有大中型货运汽车70余辆,运输此项输入占全村总收入的30%,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余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王见村发展较快。特别是2011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王见村的建设,确定王见村为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在政策上、财力上、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快了王见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支部建设方面。我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抓好了我村的党员示范性教育,发挥了党员在村的模范带头作用。    发家致富方面。截止今年全村经济林已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0%,年人均收入5500元。    村庄建设方面。一是全力抓好道路和水利建设。积极配合上级抓好村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全部完成了村道路硬化工程。实现了村道路硬化全覆盖。二是加强了村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为村民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三清四改”工作。重点发展改厕工程,全年完成改厕工程78户。    村风建设方面。一是开展了敬老爱老活动,每年利用九九重阳节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进行专题活动,全村上下形成了一种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三是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村民学习培训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建立了“农村便民商店”,巩固了乡村医疗卫生室。   

百俊村

  百俊位于楚侯乡正西方,距楚侯乡2.5公里,全村共有408户,1585人,其中劳动有1179人,党员36人,在新农建设中,文化建设方面,硬化道路8公里,修建文化广场300多平方米,配备了部分体育器材,组建了老年响铃队和老年才艺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风貌,百俊村民以务农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一少部分蔬菜及其它,经济建方面:村民组建农村运输队,共36辆三轮车,在农闲时搞各种运输,活动范围辐射周边县市,村民投资10万余元,在百俊7组建辣椒初加工厂,生产辣椒酱,提高农民收入,总之,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百俊会展现一个和谐富裕的新气象。  

孙里村

  孙里村,2008年定为新农村建设村,地处楚侯乡以西,董家路从我们村穿叉而过,村下辖九个居民小组,410户,1583口人,拥有4500亩肥沃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果树、桃村等农作物,村民共有大型汽车32辆,大型农机具20辆,小型轿车30辆,塑料厂一个,2008年以来,通过上级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同,首先对水管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社员吃水难的问题,修建2条长1500米,宽6米的通乡水泥路及1600米排水沟,2010年,又建成10音村委会,近年来,村民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种植早熟苹果,嗄啦、花艳、夏利及桃树、红不软,中油5号,使村民收入达到人均4583比2005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黄仪南村

  黄仪南村位于县城最南端,北邻本乡孙里村,西邻牛杜太范村,西接本乡张嵩村,南靠盐湖区小张坞村。    我村下辖两个居民小组,共95户人,400口人, 其中0员11人,拥有1201亩土地,主要种植棉花、小麦、苹果等其它经济作物。其中,小麦300余亩,棉花400亩,果树300亩,全村共5条巷道,已经全部硬化完,全村共5眼深井,其中一眼专供村民饮水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村主要从事焊门业,已分布数省,共15人。从事运输业的有20余人,共有8部大型运输车,养殖业也飞速发展、规模以上大型养猪场一座,年从栏1000头以上,带动本村养猪业。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   

太侯村

  太侯村地处县城最南端十公里处,与盐湖区接壤,下辖11个居民小组,共508户,2207人,拥有土地5593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果树等其他经济作物,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进行人力输出,主要从事焊铁门、运输、养殖等,村民人均收入5780元。全村共有机井17眼,其中吃水井1眼。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村两委一班人,组织和带领村民,从全村经济的大局出发,抓经济、调结构、强基础、重民生。    在文化建设方面,成立文化活动室,每星期都有两天活动时间,便于老来乐艺术团练习,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陶冶了大家的情操;同时村里还配备了投影仪和音响设备,鼓励村民参加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村民素质和丰富村民的生活。   

董家庄村

  董家庄村地处209国道,运临公路中段,是县城通往市区的东南大门,村西通往夹马口县级公路,乡村公路贯穿南北大巷,南从南阳姚村起北至李汉环乡路,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设6个居民组,428户,1700口人,劳动力达千人以上,且有党员52名。土地面积6200亩,耕地面积4850亩,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21眼深井均匀分布,灌溉条件非常便利,种植作物以棉、粮、杂果为主,养殖鸡、羊、牛、猪都达到规模化,且成立多家农产品购销点,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村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目前全村待巷道硬化、新农合、新农保都实现了全覆盖,,水网改造工程已得到解决,村民吃上了放心水。文化建设上,新建村民健身文化活动广场以舞台,目前,村民已自发组织了读书活动、并成立夜间舞场。   集体经济发展为零靠政府拔发,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靠在外人士和村民赞助,   在支村委的带领下,目前村民素质纯朴,村风村俗良好,村容村貌优化整洁,村民团结和谐。   

南杨姚村

  南杨姚村地处临猗县东南端,南与盐湖区相接,北与董家庄村相邻,全村共设9个居民组,310户,1300余人,耕地面积4617亩。全村以苹果树、杏树、姚树、柿树种植为主导产业,小麦、棉花、玉米作为辅助产业。    近年来,南杨姚村借助引黄大渠,村东和村西配套一尺泵两台,河北、河南6寸泵5台,10眼深井,黄灌井灌双配套,全村耕地,均能用水浇灌。果业发展迅速,收入可观。农闲季节,许多青壮农民赴运打工、经商增加了收入,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在基础建设方面,新建娱乐中心,复修村文化活动舞台,新建村委会,硬化通村路与巷道,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文化建设方面,成立文化活动室,配备了图书,向村民免费开放,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鼓励村民参加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村民素质和丰富村民的生活。   

仁里村

  仁里村位于临猗县最南边,南同盐湖相邻。东面与209国道相邻,北临董家路,交通便利。全村共8个居民组,468户,总人口1770,现有党员49名,其中青年党员占35%。土地5530亩,机井20眼。主要产业有:桃树、梨树、早晚熟苹果,其中:桃树3000多亩,品种有:秦王、9月红、红不软等;梨树有:7月红梨、红香酥;苹果有:早熟果、林红、晚熟果、红富士等。我村土地肥沃,属于黄土高坡,各种农产品口味好、品质优,是客户理想的采购之地。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仁里村发展较快。特别是2011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仁里村的建设,确定仁里村为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在政策上、财力上、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快了仁里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支部建设方面。我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抓好了我村的党员示范性教育,发挥了党员在村的模范带头作用。    发家致富方面。截止今年全村经济林已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0%,年人均收入5500元。    村庄建设方面。一是全力抓好道路和水利建设。积极配合上级抓好村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全部完成了村道路硬化工程。实现了村道路硬化全覆盖。二是加强了村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为村民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村容整洁的目标。三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三清四改”工作。重点发展改厕工程,全年完成改厕工程78户。    村风建设方面。一是开展了敬老爱老活动,每年利用九九重阳节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进行专题活动,全村上下形成了一种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三是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  

楚侯村

  楚侯村地处临猗县南大门,乡政府所在地,209国道穿村而过,与运城市相邻,交通便利,东西大街宽畅、整洁、环境优美,集市繁华,全村共有六个居民组,451户人家,1680口人,耕地面积4280余亩,深进21眼,其中, 村吃水井1眼, 地平田肥, 灌溉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主要种植粮、棉、果、蔬菜等农作物,年人均收入4200元,共有党员40名,村干部由七人组成,在胡克让书记兼主任的带领下,支村委一班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按照县委政府的提示精神,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为使村民真正富起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商品市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引进外来客商,并引资办厂等,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没忘记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娱乐活动,我们村投资30余万元新建楚侯舞台一座,从而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我们村支委更进一步理清思路,在新农村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精品农业等方面,科学规划,更抓落实,带动村民增收,使我们村在各方面再上新台阶。  

赵家卓村

  赵家卓村地处临猗县东南角,楚侯乡东面2.5公里处,与盐湖区相邻,东面2公里处有舜帝陵庙及景区可供游览,东面15公里处有运城飞机场,南面15公里处有运城火车站和运城汽车站、大运高速公路。新建的大新机动客运火车专线从我乡通过,至此,集公路、铁路、航运于一体的交通十分方便可直通全国各地,依托工业、农业、商贸、运城旅游业的发展,我村发展前景美好。    目前,全村共4个居民组,298户人,1300口人,其中党员人数44人,预备党员2人。耕地面积共3868亩(垆地、埌土各半),机井17台,设专职开泵员16人,可浇面积3868亩。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快速推进。截止目前,村里的19条大小巷道全部硬化、绿化完成,村级活动场所、文化场所以及舞台全部建设一新,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成效显著。种植作物以小麦、玉米、杂果、瓜为主,同时我村的加工作坊和养殖业初步规模,其中生地加工厂4个,生地专业户5个,棉加厂2个,养牛饲养场1个,屠宰场1个,养猪场3个,养羊户3户。村里成立合作社2个:家安苹果合作社和养牛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村设立专门文化活动室,并配备了5000多册图书,包括农业科技、养生、幼儿等书籍,专人负责,便于村民借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配备了投影仪和音响设备,鼓励村民参加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村民素质和丰富村民的生活。    当前,借工业园区建设的东风,山西如意龙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我村落户,相信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我村的经济发展会越来越好。   

郭村村

  楚侯乡郭村地处209国道沿线,临猗县东南方位,距县城7.3公里。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394户,1580口人,其中党员45人。全村土地面积5600亩,其中耕地面积4368亩,人均耕地面积2.7亩,共有深井29眼,可浇耕地4368亩。主导产业为小麦、棉花、杂果等,人均纯收入6300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村两委一班人,组织和带领村民,从全村经济的大局出发,抓经济、调结构、强基础、重民生。    在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方面,先后投资75万元,新建村两委办公室13间,硬化文化广场900平方米,并对全村的大小巷道进行了硬化和绿化,全村的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更新改造,使得农村整体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在文化建设方面,成立文化活动室,里面配备了5000多册图书,包括农业科技、养生、幼儿等书籍,每星期都有三天活动时间,便于村民借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配备了投影仪和音响设备,鼓励村民参加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村民素质和丰富村民的生活。   

北杨姚村

  北杨姚村位于楚侯乡东北,接近209国道,于盐湖区相邻,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分五个居民组、1360口人,拥有耕地3455亩,16眼深井,水利灌溉面积全覆盖,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小杂粮为主,养殖为辅,是我们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    我们北杨姚村村风朴素,村民忠厚诚实,热情好客,土地肥沃、粮棉稳产、高产,责任制前,在临猗县都是屈指可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好政策及各级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巷道硬化全覆盖,广场绿化、健身器材,美化、亮化,使整个村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成了县上“农村建设推进村”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快速发展,经济收入稳提升。    特别是三年来,我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经济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经济收入翻翻,村民奔小康信心倍增,让我们北杨姚村村民团洁一致,借招商引资发展舜帝城国际物流源的东风,是我们北杨村更上一层楼。   

申村村

  楚侯乡申村,位于楚侯乡的最东边,东临盐湖区,背靠涑水河畔,远离县、乡,自古就有“楚侯申村旮旯角,皇帝来了也找不到”之说。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800余口人,有效耕地面积2078亩。机井三眼全村以种植粮、棉为主,素有临猗“粮仓”之美称。外出经商务工是本村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村有100余名青壮年劳力在外从事饮食业经营。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周边村的经济条件均得到极大提升,而我村则发展缓慢。为了完成赶超目标,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我们经过努力,已完成了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农村街巷道的硬化、绿化工程,这样,首先就解决了我们村的出行难问题。吃水难问题也是摆在我们老百姓心头的一件大事,严重制约着我村村民的经济收入。迫使我们不得不想法设法改变我村的缺水问题。我们将努力完成全村的水网改造工程,让群村百姓吃上放心水。    在支村委一般人的带领下,申村逐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体村民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南岳村

  南岳村地处楚侯乡东北角,有两个居民组150户,575口人,其中党员13人,拥有耕地1184亩,8眼深井机泵,水利灌溉面积百分之百,主要种植小麦、棉花、小杂粮、小杂果,尤其是酥梨面积达700余亩,人均1、3亩,是我们南岳村村民经济收入的经济支柱。    南岳村村风朴素,村民忠厚诚实,热情好客,土地肥沃,速水河畔从我们村北绕村而过。在生产责任制前,主产作物小麦,亩产就达450公斤以上,棉花产量在120斤以上,乡领导因棉花产量位居全市最高,乡-廉文斌曾因棉花管理及高产参加了全国召开的棉花工作会议,并且在历史上我们村种植蔬菜驰名全县。生产责任制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好政策及各级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收入快速提升,人均收入达5900余元,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调产结构快速到位,经济收入目前更为可观:    一、小杂果面积200亩,均以10年树龄的盛果期,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80余万元。    二、 酥梨面积700余亩,均以15年树龄的优质酥梨盛产期,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280余万元。    三、 南岳村在历史上就以四乡八庙会推销蔬菜驰名,更以因土地面积较少,外出经商人员较多,特别是近20年来,我们村每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200人以上,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百万元的户有3户,30万元的7户,10万元年收入的户每年达40户以上,已有30余户,在北京,上海,太原,西安,运城等市购买了单元楼或小别墅,家用小汽车20多辆,电脑用户占全村总户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高头村

  高头村地处楚侯乡东北角,与盐湖区域的寨里村相毗邻,北至西张岳的柏油大道,通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八个居民组,600余户人家,2520口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拥有耕地3660亩,16眼深井机泵,水利灌溉面积百分之百,主要种植小麦、棉花、小杂粮、小杂果,尤其是酥梨面积达1800余亩,是我们高头村村民经济收入的经济支柱。    高头村村风素朴,村民忠厚诚实,热情好客,土地肥沃,束水河畔从我们村北绕村而过。在生产责任制前,主产作物小麦,亩产就达450公斤以上,棉花产量在120斤以上,乡领导因棉花产量位居全市最高,乡-廉文斌曾因棉花管理及高产,参加了全国召开的棉花工作会议。并且,在历史上我们村以种植蔬菜,驰名全县。生产责任制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好政策及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指导下,我们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具大变化,经济收入快速提升,人均生活水平达四千余元,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质的转变,调产结构,快速到位,经济收入目前更为可观:    一、小杂果面积500亩,均以10年树龄的盛果期,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余元。    二、酥梨面积1500余亩,均以十五年树龄的优质酥梨盛产期,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600万元。    三、高头村2520口人,在历史上就以四乡八庙会推销蔬菜驰名,更以因土地面积较少,外出经商人员较多,特别是近20年来,我们村每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600人以上,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600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百万元的户有7户,30万元的20户,10万元年收入的户每年达100户以上,已有80余户,在北京、上海、太原、西安、运城等市购买了单元楼或小别墅,家用小汽车90多辆,电脑用户,占全村总户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南村村

  南村位于峨嵋岭下,涑水河畔,临猗县东大门,楚侯乡东北角。县环主干路从村东经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90户人家,1130口人,35名党员。土地面积达到25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112亩,土地肥沃,一马平川,水利条件优越,适宜种植粮、棉、瓜果等作物。目前,酥梨产业已成为全村经济作物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100余亩,生产的酥梨销往东北、海南等全国各地。外出经商务工是本村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村有300余名青壮年劳力在外从事饮食业经营。两项支柱产业使全村的总收入达到850余万元,农民生活富足。    南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花费2万余元将群众舞台修缮一新,组织成立了30人的老年锣鼓队,节假日开展书法、象棋等活动,目前农家书屋及文化活动广场正中修建中,活动器材已基本到位。    2011年,南村被山西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为实现新农村建设,南村支村委一班人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完成了全村大小巷道的硬化工程,硬化面积达到4.8公里,花费资金约90万元;完成了全村的防氟改水、改厕工程;完成了支村委办公场所的修建;花费10万余元完成了村主巷道的绿化工程。    在支村委一般人的带领下,南村逐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体村民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东朝村

  东朝村地处楚侯东北,下辖五个居民组,265户,1060口人,拥有土地2200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经济林有枣树、梨等作物,对有瑞祥牙枣专业合作社,以枣树为主导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年人均收入3200元。    全村共有机井16眼,其中村1眼,一组3眼,2组2眼,三组4眼,四组3眼,五组3眼。    为了发展经济,书记陈毛、主任李全胜,号召村民种植本村特有的牙枣品种,到05年全村牙枣面积发展1千余亩,现平均亩收入在3500元以上,随着枣业的发展,现祥枣业合作社也相继成立,社长陈毛每年定期和市红枣协会取得联系,解决枣树管理0现的难点问题,并定期请专家到村进行技术讲座,在瑞祥牙枣合作社的带动下,我们村的枣业将给东朝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   

东三里村

  楚侯乡东三里村位于峨嵋岭下,涑水河畔以南,县城以东20华里处,全村六个居民组,350户人家,1390口人,2729亩土地,全村16眼深井,纯井灌区,人均纯收入4000元。    我们村党组织的建立与共和国同岁,成立于1949年10月,现有党员29名。改革开放前,全村以种植粮棉为主,由于水利条件差,产量低,且有旱地300余亩,生产力落后,严重制约我村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支村委一班人及全体村民克服一切困难,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旱地变水地,机井数量翻了近两倍,及大的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随着党在农村改革措施的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支村委一班人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梨果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全村紧梨果一项收入上千万元,外出经商务工人员400余人,每年可拿回千万元。    2009年到2010年是我村发展创新的黄金时期,支村委一班人克服一切困难,通过各种渠道,引资金、争项目,先后完成1800平米文化健身广场建设,支村委办公房屋8间,全村群众吃水管网改造工程全面峻工,大小巷道硬化全面铺开,及大的调动了干部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011年是我村新一届支村委班子的开局之年,面临新的课题,筹措资金继续巷道硬化工程和排水工程,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感化我村到李汉1.74公里道路,让群众出行方便,让果商运营畅通无阻。   总之,我们支村委一班人,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有决心、有信心让东三里村面貌彻底改观,力争齐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先进行列。   

西三里村

  西三里村位于楚侯乡以北,现有人口874人,208户,三个居民组,22名党员,耕地1913亩。南北一条主巷道,23条小巷道。本届支委连任20年来,全村政治稳定,民风淳朴,未发生一例-事件,未发生过一例恶性刑事案件。支村委一班人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特别是2010年完成了低压改电工程,防氟改水工程,娱乐场所和主巷道的绿化,新合款的征收,征收率达到100%。一年0迎接了卫生验收4次,每次都是高标准整治到位。    在支部建设方面。我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抓好了我村的党员示范性教育,发挥了党员在村的模范带头作用。    发家致富方面。截止今年全村经济林已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90%,年人均收入5500元。    村风建设方面。一是开展了敬老爱老活动,每年利用九九重阳节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进行专题活动,全村上下形成了一种敬老爱老的良好风气。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三是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村民学习培训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并建立了“农村便民商店”。    现在的西三里,班子团结战斗,百姓生活富裕,全村大小巷道全部硬化,垃圾有专人定期清运,主巷道有专人定期打扫,环境干净整洁,晚上,80盏路灯亮如白昼,百姓能喝上放心的水,真正实现了农村的四化四改,全村老少在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张嵩村

  张嵩村地处临猗与运城的中段,董家路两公里处以南,下辖13个居民组,820户,3400口人,耕地9650亩;生产上已由传统的粮棉种植改型为果业生产,品种上以早熟为主,人均收入已超过7000元。    张嵩村又名“酌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张嵩后裔嘉祯、张弘曾任唐玄宗、德宗、宪宗宰相,有“三相张家”得“酌秀”之美誉。明代名臣乔应甲除恶扬善,乔阁老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已经被列入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所著的《半九亭集》一书得到全国楹联界专家的认可,称之为“中华楹联巨匠”。    张嵩村文化气氛甚浓,雄伟宽敞的村民活动中心广场使村民休闲活动、娱乐的好场所;庄户剧团、歌舞团、锣鼓队已形成一种产业;马术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乔应甲展馆受到周边市、县爱好者的青睐,在2009年荣获山西省首批“特色文化村”。   


王见村特产大全




王见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