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下村位于庙上乡的东北角,与嵋阳镇接壤,北面是水头村,东面是嵋阳镇,西面是站东堡,南面是北姚,交通极为便利。全村共有人口4个居民组,268户人家,1098口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577亩,目前人均收入6924元。村里物产丰富,水利资源优越。村里巷道全部硬化。“五覆盖”率达百分百,农业主要以枣树为主,另外还有小麦、玉米、棉花等等。全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政通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特别是自2009年我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以来,全村的经济更是跃上了一层楼,一排排的二层小洋楼羡煞了很多人。相信,来过我村的人都不愿意离开。在此,我邀请所有人来我村光顾,我们会给大家提供一流的服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1201 | 044000 | -- | 查看 渠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庙上屯村 |
庙上屯村位于临猗县西南,是庙上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四个居民组,340余户,1346口人,39名党员。3100余亩耕地,其中90%以上耕地栽植了枣树。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36元。 自2013年庙上屯村被确定为新农村重点推进村以来,村党支部书记金锋同志带领支村委一班人兢兢业业,积极工作,在村东建设小游园,为村民在紧张的劳作之余提供了活动场所,设立文化活动室,配备了上千本各类图书,有利地促进了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利用省委确定的巷道硬化全覆盖的机会,将村里的巷道进行了硬化,改变了村民的出行条件。由于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辛勤工作,致使庙上屯村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基本上达到了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
好义村 |
好义村地处庙上乡中西部,东靠南贯,西携牌首,与董夹路相毗邻。交通便利。好义村原名野潴村。意为水聚集的地方。村东北西三面皆高,南面较低,村中池塘为水聚集处。 村耕地面积4100余亩,有农户300户,1200口人。其中有0党员27名。分为三个居民组。人均年收入6000 元。有冷库6所,400余吨存货量。全村的主要巷道已硬化到位,两旁也栽满了各种风景树。村中心的新建村委会、篮球场及风景优美的古池塘更是为村增添了不少色彩。 全村95%以上户姓王,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户二世始祖,当年在官路驿站,即樊桥站当差,凭高远望,发现站南一“仙水”(今村中池塘),水面荷花浮动,风景优美,遂建村居住,定名为野潴村。明代一京都-到此,以名虚妄,且失于庸俗,以村人急公好义,更名为好义村。 该村为唐司空表圣故里。畜牧劳模王传河为该村人,从1964年多次评为省劳模,临猗剧团的《一颗红心》中许老三即为原型。全村以枣业为主,主产梨枣、冬枣。村民于09年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合作社,定名为顺祥梨枣专业合作社,注册“野潴”牌商标。所产梨枣部分加工成酒枣,每年产量30余吨,其个是大如鸡蛋脆如梨,红似玛瑙甜如蜜,深受消费者喜爱。 |
南贯村 |
南贯村位于庙上乡西南两公里涑水河畔,全村共有200户,800余人,发展党员37人,四个居民组,现有耕地2246余亩。南贯村是以种植枣树为主导产业的新农村,品种主要有:梨枣、沾化冬枣、子弹头、爆米花等,线已销往全国各地,市场不断扩大,村民人均收入6000余元。 在乡政府支持和引导下,村干部先后多次赴陕西省大荔县参观,学习枣树设施栽培技术,并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对技术予以改进创新。大棚枣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增加糖分,提高枣果品质,还可提前20天上市,售价相当于普通枣的5倍。在村干部和薛五一示范户的引领下,多数枣农纷纷学习效仿。目前,该村已有100多亩枣树搭建了大棚,这一举动,为南贯村枣产业由粗放经营向设施栽培转变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南贯村人杰地灵,南贯村民活泼热情,多年正月十五我村的社火表演团赴县参加演出并荣获嘉奖;新农合征收保参100%完成;环境卫生常抓不懈,巷巷路路无柴堆、无垃圾、无杂草。 经过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完成了新农村的基本建设,水泥路巷巷通,达到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标准。南贯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南贯村人民的日子红红火火。 |
牌首村 |
牌首村,原名牌守或盘守,因明代总兵邓胜屯兵而得名。现在,屯兵时所修建的地道依旧保存完整。村子里的邓、芦两姓均为其后人。 牌首村位于庙上乡西侧,紧邻七级,有4个居民组,共1282人,其中党员27人,耕地面积4102亩,经济作物主要是枣树。 牌首汇四方,古寨古风、千年文明太平景;新世新俗、万载祥瑞和谐歌。 牌首村民风淳朴,村民们热情好客,在县乡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20字箴言,牌首村已基本实现了“亮化、硬化、绿化、美化”四化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牌首村鸟语花香,村里处处洋溢着欢歌笑语,新建的凯旋门端庄威武,新建了舞台,新的村委会大楼,一条条整齐有序的水泥路,你看那在广场上扭动的秧歌,在看那到处奔跑的孩子们的笑声,,还有那在枣树地里忙活的身影,牌首村人民的生活正蒸蒸日上。 在全体牌首人的共同努力下,牌首村一定会更加地美丽和谐。正如在凯旋门上的那副对联:善德勤凝瑞,万众争谱大风歌、激扬浩荡;千帆竞渡小康潮、卓励奋发。 |
山东庄村 |
山东庄行政村地处庙上乡西南两公里处,由山东庄和西北庄两个自然村组成,分三个居民组,150户,659口人。村里民风淳朴,道路通畅,村容整洁,枣业观光线路依村而过。全村1700亩耕地全部种植为枣树,因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所产鲜枣口味极佳。村民依靠枣业发家致富,年人均纯收入8846元。 村里成立枣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和市场支持。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勇于创新的山东庄人总结出了管理枣树的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并且培养出枣树管理技术人员近百名。每年这些技术人员应邀到各地讲座,惠及众多枣农。 为了在有限的1700亩耕地上实现更大的收益,使传统农业摆脱自然束缚,打破季节性,进一步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现在山东庄人民正在进行设施大棚建设。 山东庄人依靠枣业发家致富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如“三晋梨枣第一村”等众多美誉,引起各级领导和各地群众的关注,前来参观学习。 相信山东庄明天会更美好。 |
白鹿村 |
白鹿村隶属于临猗县庙上乡,处于庙上乡东南方向约5公里处,与永济市接壤,交通便利。 该村共有土地面积4200亩,耕地面积达3800亩,主导产业为棉花和枣树,并且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展了核桃700余亩,优质桃100亩等,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跨越大调整。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 元,村级道路硬化实现了全覆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相对较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劳务输出大村。 村下共有居民组5个,317户,1227人,33名党员,其中“两委”班子中党员占5人,该村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民风淳朴。 我坚信,有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鼓励,有广大干群的大力支持,白鹿村将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全体村民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白鹿村努力奋斗。 |
北姚村 |
庙上乡北姚村位于涑水河南董夹路边,距乡政府约2公里处的东北方向,全村三个居民组,252户,1050口人,党员32人,村组干部6人,耕地面积2936亩随着农廉建设工作的学习和落实,干部作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过去的指导工作变为引导和服务工作,尤其是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广大村民更新了观念,拓宽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截止目前,全村枣树面积1800亩,棉花面积1000亩,年收入400余万元,在外经商110余人,年收入300余万元,养蜂专业户4个,养猪专业户2个,建筑工程队15个,从业人员150余人,各项产业收入总额达到了1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将突破6000元,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
城东村 |
城东村位于庙上乡东北,西邻城西,东邻水头,南邻渠下,北与嵋阳接壤,全村352户,分七个居民组,1524人,耕地面积4690亩。2011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主导产业以枣、果、棉为主,少量养殖,受我村早期民办企业影响,现有近30%在外从事建筑材料推销。自古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人才辈出。 城东村境内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村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都比较适宜枣树生长,因而村民主要以枣树种植为主导产业。随着近年来枣树产业的不断发展,村里成立了枣树专业合作社,并逐步推广大棚技术。直至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7600余元。新城东,新气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东村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紧抓经济发展机遇,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发动广大群众开拓创新,为建设美丽城东村而不懈努力! |
城西村 |
城西行政村位于临猗县庙上乡北部,与嵋阳镇、临晋镇相邻,是我乡第二大村,全村七个居民组,计645户,2741口人,党员53人,全村耕地面积8900余亩,以枣、果为主导产业。 由于城西村居民组多且分散,以前,村整体建设难度大,硬件不到位。在新农村建设契机下,城西村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前行,于先后全村饮水工程进行改建;对村防渗渠修建维护;硬化村巷道8.2公里等等,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观,村民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注重更新观念,拓宽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截止目前,全村有养殖户5家,村民自建冷库2个,在外经商人员百余人,全村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2011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
程村村 |
程村,位于庙上乡西南,涑水河从村旁淌过,西与七级镇接壤,全村744口人,耕种2019亩土地。现有居民组三组,户数182户,劳力280人,党员人数29人,五保户一户。上世纪末叶产业结构由棉花、小麦调整为梨枣、随市场变化,现70%以上已高接换头为市场走俏的冬枣,早熟品种马芽枣、八八红枣,人均收入连续3年达5800元。 村东古城墙外的葫芦塘紧邻涑水河,塘中独有的珍稀杨树品种—中国杨,挺拔参天,郁郁葱葱,高达30米,并有航标列于其中,更待有识之士开发这一抗病、抗虫、速生的品种造福人类。塘边清代修建的“圣母楼”更向人们昭示了昔日的繁荣和深邃的文化活动,现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有上世纪叶年代发掘的东周古墓葬被列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城墙遗迹至今有清晰可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构成了和谐时代一副田园画卷。 |
东盛庄村 |
东盛庄位于庙上乡东南方,董夹路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全村共3个居民组,154户,其中非农8户,农户146户,574口人,其中0党员15人,群众代表12人,耕地面积1500亩,主导产业为枣树棉花,人均收入7500元。2008年被评为新农村推进村以来,全村在绿化、亮化、美化上下足功夫,真正达到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 |
北贯村 |
北贯村位于涑水河两岸,居庙上乡中心,东跨福庙路与城西接壤,南越董夹路与南贯为邻;全村分为七个居民组,290户1182口人,劳力数为人,共有党员34人。土地面积为亩,耕地面积为4327亩,人均收入7645元.自古民风淳正,安居乐业,人才辈出,主导产业为枣果栽植,兼有少量的猪、羊、鸡的养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响应党的号召,抓经济促生产,我村民勇敢地打破以往的种植观念,改粮棉为枣果,迅速使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尤其近几年,梨枣高接换头为冬枣后,我村经济更是翻了几番,人均效益逾万元,甚至在全县都有了一定的名气。 自2011年以来,我村在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李文胜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坚持“-”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群众逐步过上了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村民学习科学,爱科学,枣果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看现在村容村整洁,新房林立,村中巷道实现全硬化,村民装宽带、购小车,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吉令村 |
吉令村位于庙上乡西南部,全村共5个居民组,404户,1667口人,耕地面积5433亩,人均收入6040元。我村主要以梨枣、沾化冬枣、苹果为主导产业,并成立吉令村枣果技术协会,为枣农和果农们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指导和服务。09年以来,在新一届支、村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村文化广场建设、村委会办公场所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提高了村民文化生活水平,我村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入新农村建设行列。 |
胥村村 |
胥村隶属于庙上乡,位于庙上乡西南,东临山东庄,西靠程村,凁水河从村中穿流而过,距庙上乡政府仅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胥村下辖7个居民组,共378户,人口1436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数为866人。村党委设一个党支部,有3名干部,党员34名;村民委员会有5名村干部。 通过几年来的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村容村貌得到逐步改善。首先:村里的巷道80%进行了水泥硬化,到2012年会达到巷道硬化全覆盖;第二:凁水河绿化工程得到提升,为胥村人民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第三:村里有村委会办公楼、村卫生所、小学(2011年7月停办,并校到乡中心小学)、老年协会。 胥村境内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村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都比较适宜枣树生长,因而村民主要以枣树种植为主导产业。随着近年来枣树产业的不断发展,村里成立了枣树专业合作社,并逐步推广大棚技术。直至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7741元。 |
南杜村 |
〈一〉村庄概况。南杜村位于庙上乡南边,靠尊村引黄渠,北边和永济县交界处,是由南北两个自然村组成,两村间隔0.5公里,下设四个居民组,全村共448户,总人口1810人,劳动力为1386人,党员46人。全村土地面积5860亩,主导产业为枣、桃、棉。2011年村人均收入有7536元。我村还有两个棉总加工厂和一个楼板预制厂。在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南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贺永星带领支村委一班人,结合本村实际,坚持“-”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群众逐步过上了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生活。 〈二〉村庄经济状况。除了一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大部分群众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为枣、桃、棉花等。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枣业发展迅速,大棚技术的推广以及带来的收益渐渐被农民朋友所看到,现在我村使用大棚技术的农户越来越多,这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途径,也为我乡枣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南杜村村委会是集办公、文体活动、治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性村委,整体来说,村庄建设距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仍有距离。为此,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我们迈向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这样大好形式的感召下,南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 〈五〉公共事业发展状况。加强村广播电视、图书馆和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基本医疗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村卫生所达到合格标准;将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
南姚村 |
中国红枣之村——庙上乡南姚村,地处陕、晋、豫交汇点的黄河金三角、美丽富饶的运城盆地。董夹路穿村而过,大西高铁过境,区位优势突显,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全村共有10个居民小组,721户人家,2817口人,1500名劳动人口。54名党员。全村拥有小学1座,幼儿园1座,文化广场2个,图书室1间,老年文化活动中心6间,健身器材若干,方便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拥有建筑工程队7个,预制厂1个,冷库2个,良友棉加厂1个。产业方面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两个主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村耕地面积7984亩,栽植5000亩枣林,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所产鲜枣口感极佳。 并以梨枣、冬枣和各种枣构成早、中、晚熟品种栽植和鲜储、加工的长效产销链,使人均收入达到7020 元。 我村围绕新农村建设24字方针大力求发展。搞好主导产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村上有养鸡场4个,年产鸡蛋50余万斤,出栏肉鸡2万只;有养猪场2个,年出栏肉猪400头;有养羊场3个,年出栏肉羊150余只,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通村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化,村内街道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化,所有道路和街道全部实现了绿化。 |
渠下村 |
渠下村位于庙上乡的东北角,与嵋阳镇接壤,北面是水头村,东面是嵋阳镇,西面是站东堡,南面是北姚,交通极为便利。全村共有人口4个居民组,268户人家,1098口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577亩,目前人均收入6924元。村里物产丰富,水利资源优越。村里巷道全部硬化。“五覆盖”率达百分百,农业主要以枣树为主,另外还有小麦、玉米、棉花等等。全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政通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特别是自2009年我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以来,全村的经济更是跃上了一层楼,一排排的二层小洋楼羡煞了很多人。相信,来过我村的人都不愿意离开。在此,我邀请所有人来我村光顾,我们会给大家提供一流的服务。 |
水头村 |
水头村位于庙上乡东北部,北邻嵋阳镇,东邻西智光村,南邻渠下村,西邻城东村。全村共156户,702口人,3个居民组,土地面积为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900亩。 我村主要以沾化冬枣、梨枣、桃、苹果、为主导产业。我村共25名党员,09年以来在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已将我村文化广场、大街硬化、保健站、村委会等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被评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
王上村 |
王上村位于庙上乡东南边,南与永济市卿头接壤,东与关仁村相邻,北与南姚相接,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全村三个居民组,229户,759人,劳动力380人,党员人数22人,土地面积2890面积,耕地2580亩,以枣业为主导产业,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为更好的发展经济,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厂,现有固定资产50万元的咸菜厂。2008年第八届村两委一上任就紧密围绕乡党委政府制定的“扮靓出入口,打造坐标线,贯通循环圈,完善中心区,创建新村网,做强产业群,创建平安乡”的整体部署,结合王上村的实际,制定了社会稳定,村容整洁,硬化主巷道,建立枣业合作社,三年建成新农村的任期目标。三年间王上村硬化巷道13800平方,耗资61.2万元;硬化广场1000平方,耗资4.5万元;建设游艺园1400平方,耗资4.5万元,使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组建专业保洁队伍,添置卫生设施,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村容村貌锦上添花,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积极响应党的方针政策,关注-的生产生活。对全村困难户、老人进行了摸底,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2009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就将修建村东村间连接路,重修村委会;不断完善卫生长效机制,继续保持村容整洁卫生;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村民收入;注重文化建设,满足村民精神需求;及时调节化解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任期目标. |
张庄村 |
张庄村位于临猗县庙上乡南部,与永济市高淮村接壤。庙高线直通村主干道,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319户,1190口人,35名党员。拥有耕地3876亩,其中冬枣面积3000亩,是全县闻名的冬枣生产基地。2011年人均收入达7598元钱。近年来,该村党支部做为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突出生产发展、强化基础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服务功能”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全村巷道硬化、村庄绿化、文体广场建设、村南观枣台建设等工程相继完工,整体改善了张庄村的整体面貌。被县委授予2010年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和冬枣生产提质增效奖。在干事创业中,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成为农村致富和环境改观名符其实的领头雁、火车头。 |
新安庄村 |
新安庄村位于庙上乡西南方位,现有5个居民组,共147户,总人口数570人,党员24名,总土地面积1572亩。主导产业为鲜枣产业,人均生活水平达8341元。蜜枣加工厂1个,养羊合作社1个。 近年来,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实施,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我村共修建村委会5间,为干部提供办公场所。建新安庄大舞台1个、(地下室内设图书室)硬化广场10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6件,为村民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了理想场所。巷道硬化约2200米,绿化面积2740平方米,南北大巷绿化面积4200平方米,安装路灯50个,实现亮化,改善了人居环境。并制定了《新安庄村规民约》,使之成为新安庄的小宪法,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从此,一个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富裕、充满朝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
新城堡村 |
新城堡村位于庙上乡西北方向,西临临晋站西堡村,并有前屯和东马两个自然村,共6个居民组。全村现有2207口人、党员51名,511户,土地耕种面积6753平方米,主导产业有果树和棉花,在第八届支村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团结群众、齐心协力,共同为新农村的建设添砖添瓦,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现在的新城堡正在以崭新的面貌面向社会。 新城堡村与庙上屯村、好义村、南贯村、牌首村、山东庄村、白鹿村、北姚村、城东村、城西村、程村村、东盛庄村、北贯村、吉令村、胥村村、南杜村、南姚村、渠下村、水头村、王上村、张庄村、新安庄村、薛家庄村、站东堡村、关仁村相邻。 |
薛家庄村 |
薛家庄村位于庙上乡以南,西南方与山东庄相邻,全村共367户,总人口1516人,劳动力为980人,党员25人。全村土地面积一千多亩,主导产业为枣、桃、棉。2011年村人均收入有7151元。在乡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朱天佑带领下,全村枣业发展迅速,大棚技术的推广以及带来的收益渐渐被农民朋友所看到,这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途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硬化了村委会广场,并购置了篮球架、乒乓球案、以及多种健身器材。加强村广播电视、图书馆和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此外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基本医疗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村卫生所达到合格标准;将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更迈进一台阶。 |
站东堡村 |
站东堡村地处庙上西北处,现有人口701人,170户。分为两个居民组。其中有支部党员19名。土地面积2350亩,主导产业是枣树,面积1600亩,干鲜水果500亩。现有大型储藏气调库3座,水利设施齐全,产业调整基本稳定,人均生产水平达6000元每年,全体居民安居乐业。 我们村是2006年被上级确定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过近几年努力“四化、四改”工程基本到位,已经构建组成了新农村的基本框架,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已在我村形成良好的氛围,评选有“新农家”16户、新型农民60余人,党员干部及全体村民团结战斗。自1996年以来连续15年被县乡两级评委先进党支部。40多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一个山川秀丽、和谐稳定、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关仁村 |
关仁村隶属于临猗县庙上乡,处于庙上乡东南方向约6公里处,同时位于临永交界运风高速南3公里处,交通便利。 该村共有土地面积也3000亩,耕地面积达2500亩,主导产业为棉花和枣树,并且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展了早熟苹果200亩,优质桃300亩及核桃树等,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跨越大调整。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 元,村级道路硬化实现了全覆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相对较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劳务输出大村。 村下属居民组2个,151户,580人,27名党员,其中“两委”班子中党员占4人,民风淳朴。 我坚信,有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鼓励,有广大干群的大力支持,我村的经济一定会迅速腾飞,社会各项事业一定会快速改善,一个稳定的现代新农村必将早日实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