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临猗县 >> 角杯乡 >> 吉家营村

吉家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吉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吉家营村简介

  吉家营村位于黄土高坡,峨嵋岭上,处于209国道万临线以西一公里处,西岸靠黄河5公里,土地面积6056亩,耕地面积5024亩。主导产业是果、桃、粮、棉等,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0余元,四个居民组,375户,1506口人,49名党员。
   文化活动很丰富,中老年人到冬季时有跳健身舞,主要表演我们村独特的老辈留传下来的“地台戏”。村委会广场以及商贸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广场,村内硬化、亮化、净化,已达全覆盖。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解决卖果难的问题,从2008年分二期工程,投资几百万元,建立了大型的果品交易市场和恒温保鲜库,更好地为果客和果农提供中介服务。村又成立了“吉盛”苹果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引导农民在果品质量上下功夫,产出优质苹果,并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
  我们村是首批山西省新农村示范村,村和谐稳定,巷道干净卫生,国家的惠农政策好,农民增收明显提高,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使我们村新农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1202 044000 -- 查看 吉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吉家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吉家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清池村

  清池村位于角杯西北方向,南北两条村级硬化道路,南通角杯至杨范乡村公路,北通张栲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2258亩土地,耕地面积2100亩,分三个居民组,全村180户,总人口728人。有劳动能力者300余人,共有23名党员,地势北高南低,梯次排列,主导产业以苹果、桃、粮、棉为主,浇地以黄灌为主,属上游位置,条件相对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全村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村实际,紧紧围绕抓经济、调结构、兴特色、促发展的思路,在支村两委的带领下,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新建了村委会、舞台、广场、群众娱乐场所、文化室,配备了健身器材。广大群众有了活动中心,文化室有书可读,大大提高了村民素质,被上级批准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以苹果、桃为主导产业,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9811元。   

西辛村

  西辛村地处角杯乡西北面,距角杯乡3.5公里,交通便利,西临元上村,北面与潘西庄接壤。该村有3个居民组,总户数196户,总人口718人,现有劳动力450人。村两委干部7人,党员28人。该村土地面积2124亩,耕地面积1900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干部积极发动广大百姓,开展“爱家爱国”活动,村容村貌整治率达90%,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事,硬化村道和环村路道,亮化了村级面貌,方便了百姓出行。新建村委会,硬化文化广场,购置音响,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文化素养。    近年来,村支两委克难奋进,充分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使我村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村民以粮食棉花生产、苹果、甜柿为主导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478元,百姓安居乐业,有较强的归属感及生活的幸福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境象。   

西张家营村

  西张家营村地处角杯乡北端,距角杯乡政府2.5公里,北接孙吉镇南周村,村庄由一条主巷道分成南北两半,西接潘西庄,全村共有七个村民组,1468口人,44名党员,耕地面积4000余亩,主导产业为果、桃、棉,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 近年来,西张家营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班子建设为核心,以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抓好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精心规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近年来,通过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全村今年就完成了巷道硬化100%全覆盖,全村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家家门口水泥路,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生活富裕,民风纯朴。   西张家营村将一如既往地按照党中央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和县委、县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同时,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村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   

西张吴村

  西张吴行政村位于角杯以北5公里处,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有赴运城、临猗客车从村通过,坏境优雅,物产丰富。    西张吴村有居民组10个, 602户,人口2337人。其中党员42人,劳动力人口1230人,村里在新农村建设中,硬化了道路,家家通有自来水管,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农民以果业为主,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8547元。近几年来,收入稳定增长,部分村民还购置了小汽车,可以说西张吴村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农民安居乐业。农民在发展果业的同时,近年来又发展桃树、核桃树、山楂树等产业,这将为西张吴村的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西张吴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相信,只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农村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局面,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小樊村

  小樊村位于角杯乡东北6公里处,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30户居民,人口861人,现有耕地面积 2614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苹果、棉花等农产品种植和外出经商务工,2013年人均收入达9316元。近年来,村党总支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先后完成了村主干道路的硬化工程、村委会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同时,村里还规划了村道环境整治和绿化等项目。   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群众的文化生活纳入工作日程,广纳民意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组织开展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积极宣传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其核心价值观,全村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发展景象。   

元上村

  元上村地处角杯乡西北面,距角杯乡4公里,东临西辛村,南面与张郭村接壤,西面毗邻黄河,该村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该村有4个居民组,总户数254户,总人口950人,现有劳动力600人。 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30人。该村土地面积3000亩,耕地面积2200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近年来,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新建村委会,硬化文化广场,配齐了体育器材,完善了农家书屋涉农书籍,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自主巷道硬化以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村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村民以粮食生产、苹果、甜柿为主导产业和主要收入来源,201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9167元,百姓安居乐业,对村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及生活的幸福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境象。   

张郭村

  张郭村位于角杯乡西端,村里环乡路环绕,黄河水从村西流过。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522户,人口1982人,劳动力1400人,现有党员53人。耕地面积4960亩,主要产业以果、桃、粮、棉为主,2013年人均收入9251元,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村。村内有小型水利,便于浇灌,土地肥沃,物产丰厚。   张郭村2008年建设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配齐了体育器材,完善了农家书屋涉农书籍。农闲时候广场上文化活动丰富,每年春节都邀请剧团来村文化汇演,并自编自演节目,村民整体文化素质高。村子沿袭了晋南村子普遍习俗。新农村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基础设施已基本到位。   下一步,全村工作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落实一大工程,抓好两个重点,实现一个转变。即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落实村里平价农业用水工程;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大村向经济强村的转变。   

柴家庄村

  柴家庄村位于万临路边,角杯乡东北边,交通便利,占地780余亩,耕地面积700亩,主要以小麦、棉花、苹果、桃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4000余元。    柴家庄村下辖2个居民组,55户,人口217人,劳动力120人,党员12人,两委成员5人。    近几年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我们村在落实惠农政策上狠下功夫,全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农民群众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在新“五覆盖”政策指引下 ,我们村修建了两委办公场所,文化活动中心,小游园,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我们要齐心协力,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委重点,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昝村村

  昝村地处峨嵋岭黄河沿畔,位于角杯乡西南角7公里处,交通十分便利,分为东昝和西昝两个自然村。东接西周吴村,西与姚卓相邻,北与吴王相接,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16户,人口436人,劳动力238人,现有党员12人,其中女性党员2名。土地面积 11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余亩,主要产业以苹果、桃、柿为主,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8897元,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村。   近年来,在村支委一班人带领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丰富村民文化活动,修建文化活动广场,并配备了电子音响、体育器材等设备,农闲时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村里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预计两年之内全村将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村里路灯安装到位。   村支两委加强了干部的廉政建设,强化干群关系,按照“4+2”工作法,村里一切事情要公开、公正、公平处理,对计生工作、宅基工作要耐心细致的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搞好政策宣传,因势利导,及时消化矛盾,使农民过一个平安和谐的生活。   

豆氏庄村

  豆氏庄村位于角杯村东南部2公里处,齐吴路沿线,全村分四个居民组,220户,23名党员,共计820口人。该村自然条件优越,光照丰富,主导作物是果树和棉花,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9128元。   近年来,在支村委的努力下,建成办公场所,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活动广场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活动积极性。近年来,我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民收入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状态良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樊家营村

  樊家营村地处角杯腹地,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全村共有六个居民组,1760口人,耕地面积5500亩,主导产业为果、桃、棉、粮、核桃为主,属典型的传统农业村。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抢抓机遇,巧借全市巷道硬化东风,投资近50万元,硬化巷道6条4000余米(含周吴庄)。2009年,樊家营村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热情空前高涨,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帮扶单位林业局的鼎力帮助下,在乡党委、政府和县农委的正确领导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投资43万元,水泥硬化东西主巷道4500平方米,加宽改造南北主巷道1100平方米,硬化南北西路2000平方米;投资15万元,对全村巷道进行了绿化;投资3万元,建造小游园和老年活动中心;投资6万元,铺设了部分巷道排水沟。2010年,投资40万元,建成村中花园1500平方米,硬化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新建两委办公场所268平方米。2011年,投资8万元,绿化巷道,新栽冬青10000余株,兰树300株。投资26万元,加宽7条巷道3800米。投资15万元,新建防渗渠道9500米。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展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时代风采。   下一步,樊家营支村委一班人决心继续带领全体村民,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为把樊家营村建设成为人心安定、文明和谐、富裕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过卓村

  过卓村位于角杯乡北方向,北有两条村级硬化道路,东至吉家营,西至张栲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土地3600亩地,耕地面积3400亩,分为4个居民小组,人口1211人,有劳动力680人,共有党员57人,地势北高南低,主导产业苹果、桃、柿子、小麦、棉为主,浇地为杨范水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9507元。   我们村干部群众一条心,紧紧围绕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兴特色产业,抓发展思路,在支部、村委的带领下,全村道路大巷小巷全硬化,有舞台、广场、群众娱乐场所、文化室,配备健身器材,广大群众有文化活动中心,被评为新农村重点推进村。   

吉家营村

  吉家营村位于黄土高坡,峨嵋岭上,处于209国道万临线以西一公里处,西岸靠黄河5公里,土地面积6056亩,耕地面积5024亩。主导产业是果、桃、粮、棉等,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0余元,四个居民组,375户,1506口人,49名党员。    文化活动很丰富,中老年人到冬季时有跳健身舞,主要表演我们村独特的老辈留传下来的“地台戏”。村委会广场以及商贸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广场,村内硬化、亮化、净化,已达全覆盖。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解决卖果难的问题,从2008年分二期工程,投资几百万元,建立了大型的果品交易市场和恒温保鲜库,更好地为果客和果农提供中介服务。村又成立了“吉盛”苹果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引导农民在果品质量上下功夫,产出优质苹果,并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   我们村是首批山西省新农村示范村,村和谐稳定,巷道干净卫生,国家的惠农政策好,农民增收明显提高,农民都过上了好日子,使我们村新农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角杯村

  角杯村是角杯乡政府所在地,通陕公路从村南穿过,全村共有456户居民,设7个居民组,总人口 1748人,其中党员81人。耕地总面积4000余亩,地势平坦,呈北高南低,属典型的二坡台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厚,主要产业以果、桃、粮、棉为主,药材为辅,养殖业有羊、鸡、猪等,人均收入5000余元。   近年来,角杯支、村委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民居环境为切入点,借助上级包村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将村级服务中心,进村路和主巷道、路灯、村内环境进行改造。至此,该村现有村级服务中心,内设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便民服务室、计生室、远程教育室和文化活动广场。   同时,角杯村还成立了老年协会、老年书法楹联协会等民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该村的民间艺术“血故事”、剪纸、刺绣在市、县受到表彰,特别是剪纸、刺绣被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录制播出。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气氛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具雏形。   下一步,角杯村将依托交通便利优势,大力发展果品种植、养殖等产业,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角杯村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潘西庄村

  潘西庄村地处角杯乡西北端,距角杯乡政府5公里,全村共有一个村民组,476口人,118户,20名党员,耕地面积1200余亩,主导产业为果、桃、棉,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近年来,该村以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为载体,在班子建设、制度规范、民主自治上做足文章。一是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农业,开展技术培训,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全面推进“五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广播电视。三是开展村容整洁行动,全面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同时实施绿化工程。 四是创和谐,围绕社会发展,树立文明新风,五是实施“阳光”工程,密切干群关系。为强化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我村积极推行“阳光议政”,制定并落实了民主议事制度等制度,设立村务公开宣传栏。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做到大事议、小事提,村群关系、干群关系明显好转,村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坚持“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建立健全了村民理财小组,完善工作职责,实现了阳光理财。   近年来,通过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我村逐步实现了“三无”目标:即:无重大刑事案件、无越级-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同时通过组织“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村民学文化、学科技的风气逐渐形成,构建了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西周吴村

  西周吴村地处角杯乡西南,从角杯村一直南下,在向西走,便可到西周村。交通便利,东接周吴村,西接昝村至黄河,距黄河大概10分钟车程。    全村分为三个居民小组,共157个农户,总人口616人,占土地面积17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30亩。    全村总人口616人,总劳动力422人,其中男劳动力244人,女劳动力178人。    全村经济来源主要以果、桃,养猪、养羊为主,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772元。    村现新建办公室3间,共占面积 130平方米,医疗点1个。    村内交通道路发达,户户通水泥路,做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巷道两旁进行了绿化、美化;巷道无户外厕,无牲畜圈养,无废堆垃圾;兴建文化体育广场1个,设有篮球架、乒乓球台、体育健身器材,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1个。    全村党员共29名,其中,女性2名,党员发展状况良好。村支委共4人,其中,党员2名,女性1名。   

浪店村

  浪店村位于角杯乡西南10公里处,西与黄河相望,南与潘侯村相接,北邻姚卓村。此村,坐落于半山腰,地势比较独特,进入村里有一种世外桃园的感觉。    该村共有2个居民组,62户,228人,8名党员。土地面积890亩,耕地面积680亩(沟地面积230余亩),其中旱地480亩,水浇地200亩。因此村是整体移民村,由于土地贫瘠,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主要以小麦、棉花种植为主。    近两年,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先后完成了村主干道路的硬化工程、村委会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及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并配备了电子音响、体育器材等设备,农闲时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村里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村里还规划栽植核桃300余亩,桃树350余亩,其它果树80余亩等项目。   

宏土村

  临猗县角杯乡宏土村地处峨眉岭台地,省道万临县东侧,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土地面积6445亩,耕地面积5608亩,分14个居民组,现有人口2371人,其中党员50名, 劳力1500余人。   宏土属历史文化名村。明万历年,村民吴士魁生一女,名吴姑,精通医道。相传皇上患病,召至京地,治愈不治之症,被皇上封为“三晋菩萨”。吴姑死后葬于村东,修庙一座,现有残碑为证。吴姑死于十月初四,故每年十月初四定为古会,延传至今。可惜古庙、古墓已毁。1996年,宏土村组建“宏土村群众业余演唱团”,坚持编现代戏,宣传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时代精神风貌,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七套)、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运城电视台、运城日报等媒体都做了详实报导。2008年又成立了女子军鼓队,女子健身舞队、参加人数达百余人。平日里文化广场热闹非凡。   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宏土村有了新的变化,水泥巷道四通八达,巷道绿化、美化初见成效。九眼深井、两万余米黄灌渠道发挥巨大威力。果桃产业为宏土存的支柱产业,核桃、甜柿为宏土村特色品牌。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8335元。   另外,我们村的民营企业有:1500吨恒温冷库一座;年产700万块机砖厂一个;万之规模养鸡厂两个;百只以上养羊户9户;蜂窝煤厂两个。   

古今屯村

  古今屯村位于角杯乡最北边,北与孙吉镇相连,东与耽子镇相接,万临路从村边经过。全村共有7个居民组,278户,1181口人,党员40名。村里主要以农业为主,耕地总面积3966亩,其中水浇地3659亩,主要种植苹果、葡萄,尤以纸袋花冠苹果闻名全县。2013年人均纯收入9200余元。   村上没有村办企业,没有集体经济积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村内公用事业发展基本依靠上级部门的支持.近几年我们在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郝自立的带领下, 2008年硬化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修建了舞台,2011年配备了体育器材, 并借助新五覆盖的东风,硬化了巷道1700米,并计划在明年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农闲时候广场上文化活动丰富,每年春节都邀请剧团来村文化汇演,并自编自演节目,村民整体文化素质高。村子沿袭了晋南村子普遍习俗。   近几年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我们在落实惠农政策上狠下功夫.就拿新合和新农保来说,目前,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农民群众真正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下一步,我们要借助有利时机,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任务,服从乡党委政府的安排,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东齐永村

  东齐永村位于角杯乡东部,万临路东侧,村子三面环沟,交通不便,全村有103户,共有16名党员,430口人,2个居民组。有1000余亩沟坡地,人均收入低于全乡水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苹果、桃、棉花等,属典型的传统农业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余元。    村上没有村办企业,没有集体经济积累,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村内公用事业发展基本依靠上级部门的支持.近几年我们在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 硬化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修建了舞台,硬化了全村巷道。    我们村没有黄灌设施,土壤板结十分严重,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引黄浇水成为全村首要任务。下一步,我们村全体干群会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兴修引黄渠道,解决全村浇地难问题。   

周吴村

  周吴村位于角杯乡西南4公里处,交通便利。耕地面积3300亩,人均纯收入4000余元。周吴村设四个居民小组,240户,人口950人,劳动力560人,村内共有党员31名,两委干部7名。    生产发展。周吴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果品生产是特色产业,苹果、梨、桃、山楂等果树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以上。目前,仅苹果就有多个品种,果品年产量达1500万斤。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100余元。    生活宽裕。周吴村大力倡导苹果套纸袋,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周吴村在角杯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户外健身场地、农家书屋、体育活动室,并重修戏台,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真正形成了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村容整洁。走进周吴村,一条条硬化的村巷干净整洁,巷道硬化使群众行路难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也净化美化了环境,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已呈现出来。    管理民主。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浪池村

  浪池村位于角杯乡人民政府以北3公里,东2.5公里万临路西一公里衔接沿黄路,耕地面积2216亩,有四个居民组、224户、680人、劳力480人、党员人数36名。是一个靠科技致富,以苹果、甜柿、养殖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农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先后成立果树、棉花、甜柿良种协会。2010年组织成立浪池村高档苹果生产合作社,为建设高档出口苹果基地保驾护航。2013年人均收入达9496元。    近年来,村党总支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负重赶超,迅猛发展,屡创佳绩,先后荣获“省信用村”、“运城市文明村”、“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多次接受省、市、县电视台及各大媒体的报道,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好评,09年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近年来达到了硬化、路灯、净化、绿化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齐全。    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一直本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物质文明这个方向努力,先后建成民心教学大楼改造水利设施硬化、绿化、亮化巷道;完成水井和自来水改造。拓宽迎宾大道和建设路;安装排水管;安装52户沼气池;修建村中小活动广场。为了活跃村民文化生活,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修建舞台、文化广场、小型公园、书屋、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装修村委办公大楼;安装活动健身器材、购置娱乐活动用品。并组建锣鼓队、女子军鼓队、舞蹈队,曾邀请在运城市第20届关公文化旅游节暨市首届戏剧“菊花奖”展演活动中,掀起一股强劲“芮城旋风” 的芮城县蒲剧团,在浪池村连演6场大戏。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坚持每月1日7时30分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开展以来,村民爱党爱国爱村的氛围日益浓厚,热爱公益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申请入党的人越来越多。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支村委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大事小事一事一议,及时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各项工作良性发展。全村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发展景象。   

杨范村

  杨范村位于角杯乡西端,村里环乡路环绕,黄河水从村西流过。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457户,人口1833人,劳动力814人,现有党员54人。耕地面积4172亩,主要产业以果、粮、棉为主,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9236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村。村内有小型水利,便于浇灌,土地肥沃,物产丰厚。   近年来,在村支委一班人带领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丰富村民文化活动,经常农闲时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村里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村将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   下一步,全村工作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两个重点,实现一个转变。即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抓好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大村向经济强村的转变。   

潘西村

  潘西村地处临猗县角杯乡西北方黄河之畔,南邻元上、北至孙吉镇薛公村,外出交通方便,土地总面积4500余亩,耕地面积3464亩,自然条件较差,三面邻沟,主导产业以粮、棉、果、柿为主,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   潘西村拥有10个居民小组,500余户,1987人,劳力1000余人,党员34人。   潘西村文化建设方面,有新建文化广场、图书室、娱乐室,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各姓邻里和睦相处,老幼之间相互照顾。村庄整体村迁移以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全覆盖。   近年来,集体经济发展较快,新修主巷道1000余米,连接乡循环站道路900余米,村民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科学化管理,借鉴外地经验,品质逐年提高,养殖业也不断发展,农民收入连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西张村

  西张村位于角杯乡西南角,紧靠洽吴浮桥沿线,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人口1234人,劳动力476人,耕地面积3973亩。由于地处二坡地、日照充足,全村果桃品质优良,畅销全国,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西张村的养殖业,也具有悠久历史,成为享誉全县的特色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西张村发生了根本变化,高哓、花灯、威风锣鼓等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活力。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全村村风纯朴,社会和谐,人人抓经济,齐心奔小康。   该村为传统农业村,主导产业为果桃业及畜牧养殖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经济意识加强,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起了运输、涂料加工。经济收入提高,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农业从收到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家里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轿车、电脑也进了家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600多元。巷道硬化已达到全覆盖,文化活动场即将落成,配套设施已经到位。不仅提高生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西齐永村

  西齐永村位于临猗县角杯乡的最东部,峨嵋岭边沿,东南与临晋镇太平庄相邻,万临路(万荣——临晋)从村边穿过,交通便利,是角杯乡的东大门。土地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856亩,人均耕地面积4亩。由于处在半坡台地位置,光照充分,具有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所产桃果成熟早,上市早,价格好。有天然大棚之称。    我村由西齐永和英居两个自然村组成,四个居民小组,总共269户,1038口人,共有劳力578人,党员25人,其中女党员5人。   多年来在我村热爱文化建设的一帮人努力下,先后举办过我村书法,剪纸展共三届。村民素质和文化建设方面受到各界德一致好评,对外有文化村之称。村风纯朴,村民热情好客,村中巷道整洁,村民生活环境优美。    在集体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以及在基础建设方面,近年来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缓慢,但一定会在最短时间内迎头赶上。我村主导产业是苹果,桃,杏三大块,由于地理优势,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338元。   

吴王村

  吴王村位于角杯乡西南6公里,原称“吴王古渡”,现辖三个自然村,吴王老村、吴王新村、吴王庄。交通方便,并有黄河浮桥与陕西相连,共有土地面积7700余亩,耕地面积7000亩,自然条件有山有水,有沟有林,村东耕地一马平川,百分之百为水浇田。但近年来因种种原因经济欠发展,人均收入低,集体底子薄。    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783户,2930人,其中劳动力1800人,0员62人。    文化建设,目前三个村仅吴王新村有舞台一座,村支委办公室8间,文化广场1个。虽然村风淳朴,村俗古老文明,村容村貌除吴王老村外,整洁亮丽,但村民的整体素质并不高。    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家底薄。新农村建设正在起步,基础设施相差甚远。主导产业为果树、棉花、小麦、玉米,农民收入与全年相比中等偏下。   

石彪村

  石彪村位于临猗县角杯乡以东,紧邻省道万临线,西吴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势优越。全村耕地总面积4960亩,主导产业为油桃、苹果和棉花,2013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000元上。全村现有5个居民组,333户,1333口人。支村委成员7人,党员42名。   2007年,石彪村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几年来,支村委先后筹资千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硬化、绿化、亮化了全村所有大小巷道,新建了支村委办公场所,文化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小游园,新建了高标准水塔一座,南北大巷加设了下水道盖板及路沿石,大大改善了石彪村的村容村貌,为村民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以鲜桃种植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工程。目前,石彪村有发展鲜桃面积4000余亩,亩产近万斤,亩均产值近万元。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鲜桃产业,成立了石彪村兴石鲜桃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发展经纪人队伍,并修建了可容纳20余家经纪人的果桃市场和恒温冷库,力求实现产、贮、销一条龙产业链。   倡导先进文化,树立文明乡风,提高村民素质。近年来,支村委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动员群众,制定并遵守石彪村村规民约、环境卫生公约,加强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村民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   2010年,石彪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劳模集体荣誉。   

上豆氏村

  上豆氏村地处峨嵋岭上,黄河沿岸,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470户,人口1750人,劳动力1000人,现有党员50人。土地面积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6500亩,主要产业以果、桃为主,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村。   近年来,在村支委一班人带领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全村实现了巷道硬化全覆盖,巷道两侧排水渠改明渠为暗渠排水,埋设下水管道。为丰富村民文化活动,修建文化活动广场、舞台,并配备了电子音响、体育器材等设备,农闲时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每年春节,村里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根据上豆氏村水果为主导产业这一特点,村两委组织村民成立果业协会,为村民水果生产销售提供便利。为解决村民浇地用水困难,修建引黄渠道8000米,改传统井水浇灌为黄河水浇灌,浇灌面积达95%以上。改善耕地环境,增加村民收入,2013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以上,提高了村民整体生活水平。   

潘侯村

  潘侯村位角杯乡西南角,与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隔河相望,三面环山,距角杯乡11公里。东北邻昝村,西北接浪店村,南邻东张夹马口村,人文荟萃,交通便捷,村位优势得天独厚。潘侯村已投资上百万,建立1000多亩桃园基地,在不久的将来,“梁家坡“即将成为全县的独特的风景,更像是传说中的一处世外桃园。   全村共有8个居民小组,529户,2022人,劳动力1300多人,党员39名,其中女性党员5名,耕地面积4931亩。主要以苹果、桃、棉花为主导产业,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9000余元。   近年来,该村以“创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全面小康新业绩”示范村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狠抓改革发展不动摇,开拓创新,不懈追求,实现了四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和协调发展。   近两年来投入百万多元,实现组组道路水泥化,灌溉渠道防渗化,农田耕作收割机械化,河道路边都绿化,全村生活垃圾清理化,文化活动场所完善化,公共服务和卫生设施标准化,天蓝水清环境美,和谐小康已实现。   

姚卓村

  姚卓村位居峨嵋岭西端,海拔783米,常年气候干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姚卓村西临黄河,沟壑纵横;东是平地,土质肥沃,宜种粮棉或栽果树,是养人的好地方。同时也是历史悠久、文明富裕的古村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村中有古池塘、两寨门等遗迹见证着姚卓村的古老文明。   姚卓村有8个居民组共计458户,1860人。其中有党员47人,劳动力990人。姚卓村共有耕地412700平方米,其中水浇地390000平方米。村民以农业为生,主要种植棉花和果树,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9000余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姚卓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里连年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吉家营村特产大全




吉家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