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临猗县 >> 北辛乡 >> 平宜村

平宜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平宜村谷歌卫星地图)


平宜村简介

  平宜村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南部的峨嵋岭上,嶷山脚上。东离大嶷山四公里,西距黄河仅十公里之遥。地势北高南低,宜产粮棉。
   据史料及地质考察,在殷商时就有人居住于此,秦汉时便形成了村落。这里十年九旱,人们盼雨心切,把“风伯神”俗称为“老姑夫”,顶礼膜拜。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迎神赛会,唱戏三天,热闹非凡,祈雨十有九验,不是大雨倾盆,便是甘露淋漓。延续至今在民间还留下一段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平宜村原处于现址之西南,村中有一凹地即(夜晴湖、池岸)常年积水,可栽莲藕,旱垣育莲,诚为可贵,因取莲(连)生贵子双重之意,便命名为“莲贵村”。隋唐时已成为一个很大的村落,村中有薛、柳、郭、王、张五大家族居住,薛家祖统三代,曾居朝中尚书、长史、司马之职,显赫一时,薛家府祠,有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七石二条蛟龙碑之说。(县志碑碣均有记载)真可谓人杰地灵。后来因触犯朝廷及水灾兵患,莲贵村便稍往北移一里许,改为平宜村,取平安宜人之意。
   宜村原系临晋县第三区管辖,一九五四年临晋猗氏两县合并,现系临猗县北辛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
   平宜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25公里处,东靠姚村庄,西接北杨,南倚婆儿,北邻小陈,全村共有376户,1544口人,七个居民组,59名党员,现有耕地6085亩,其中苹果面积5200亩,年产苹果3000万斤,人均收入达5800元。土地平垣宜产粮棉。解放后在中国0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了土改运动,合作化,人民公社,生产逐步提高,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搞科学种田,修复废井,开发水利资源,扩大浇地面积,大抓林牧,粮棉生产有了成倍增长,养殖业收益可观,果树生产形势喜人,群众生活大幅度提高。
   农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大部分巷道水泥硬化,有80%以上的农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随着科技的发展,村民学习管理果树,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在果业方面,支村委一班人抓销售,解决了平宜村卖果难的问题。文化方面,保护原有的民俗民风,并开展新的文化建设项目,如:薛道世古墓,风师雨伯庙,古会等。平宜村小学不但在全乡最早实现基础设施达标,而且师资雄厚教学质量过硬,在县举办的英语比赛中名列前茅。这几年投资100多万元对教学楼进行了加固,并对周边环境进行可改造。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1203 044000 -- 查看 平宜村谷歌卫星地图

平宜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平宜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婆儿庄村

  婆儿庄位于北辛乡西南5公里,全村共有81户人家,338口人,14名党员,一个居民组。地势平坦,现有耕地1300余亩,属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宜种小麦、棉花、柿子、苹果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和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田整地,兴修水利,推广科学种田新技术,栽植果树,发展商品生产,使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婆儿庄原属临晋县,是一个有四百年历史的村庄。相传明朝中期,婆儿村西因地较远,耕作不方便,姚、洪、黄等姓人家相继从婆儿、孙吉、耽子迁居于此,取名婆儿庄。1954年临晋、猗氏合并为临猗县,婆儿庄属临猗县北辛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努力,在村里修建了水塔,改善了村民的吃水问题;村里的巷道全部得到硬化,改善了出行条件;还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室,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目前,婆儿庄村新的两委班子整装待发,带领支部14名党员和全体群众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小康目标前进。   

北辛村

  北辛村是北辛乡政治、商贸、文化、教育、卫生、金融等活动的中心场所, 北辛村是北辛乡所在地。位于县城西北二十公里处,北靠崔姚村,东北同道场村相邻,东南同陶唐庄接壤,南邻耽子乡陶唐村,西南同义堂邻近,西北面同平宜村接近。三管至南赵公路从村中穿过,南有公路可通临晋,北面有公路可达万荣王显镇。全村330户1500口人6个居民组46名党员,耕地面积4460亩,其中苹果面积4000亩,人均收入5580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北辛村全体干群的努力下,北辛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改观。长1.8公里、宽40米的街道拓宽改造工程已经完工,村委办公大楼已投入使用,投资160余万元的北辛农贸市场正在建设中,将成为北辛乡重要的果品集散地。,农户334户,6个居民组,耕地4464亩,人均纯收入1300元,地势较平坦,宜产果、麦、棉。   

北杨村

  北杨原属临晋县,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农村。村内碑碣记载,村有杨、柳两姓。在二队村西约一公里有柳家墓地名遗存,第六队村南一公里有杨家墓地名遗存,相传杨姓之家在村池塘边栽白杨树两株,作为杨氏象征。长年累月,柳姓绝后,焦姓、李姓代之,但一直以北杨为名,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北杨村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东靠平宜,西邻孙吉,南倚婆儿,北接北昝。全村共429户,共计1806人,六个居民组。北杨村现有耕地6603亩,其中果树面积5500亩,富士面积5400亩,号称“天下苹果富士村”。2009年度人均纯收入6144元,全村1788口人,63名党员,其中男党员51名,女党员12名,党员平均年龄49岁。北杨村“两委”换届不仅实现了“一肩挑”,而且支村委全部交叉任职,支村委干部共6名。92年到98年七年期间,北杨村给国家完成农业特产税150余万元。北杨村人致富不忘国家,93年到98年连续六年完成国家从业税全乡第一。95年中央电视台《与你同行》“黄土地,红苹果”栏目在北杨成功拍摄。6万斤优质“红富士”苹果进入中南海,江总书记亲口品尝了北杨村的富士苹果。当时的北杨轰动全国,名扬华夏。北杨人扬眉吐气,奔小康。北杨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巷道水泥硬化,并实现了部分绿化,美化,亮化。有90%的用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60%的用户用上了沼气。   

北昝村

  北昝村地处北辛乡西北角,253户,1006口人,4个居民组,3600余亩耕地,共有38名党员,人均收入6300元。是一个以苹果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偏僻小村。2001年以前北昝村是北辛乡出了名的乱村、穷村,各项工作难开展,群众怨声载道。2001年以后,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指导下,调整了支村委班子成员。我们新班子上任后的6年时间里,先后筹资80余万元,兴建了村委办公大楼、硬化巷道、兴修水利、新建校舍、安装路灯、绿化美化巷道等工程,使北昝村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环境,支村委班子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2006年北昝村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道场村

  道场村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相传于隋朝,此地有一铁佛大寺,内修钟鼓二楼,浮屠一座,庙里亭台0,殿宇排比;神像自如,栩栩如生。每年各处道士皆从四面八方云游集合,因而,此处乃为道场祭祀之地。据碑载:先有该庙,后建此村,故名道场。   道场村位于北辛乡以东一公里处,交通十分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果树栽培,是一个有378户,47名党员,1493口人的北辛乡的中型村。全村有耕地面积5030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4000亩,年产苹果2000余万斤,人均收入达6850元。农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巷道全部硬化,在村广场建起了篮球场,并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两个老年活动室的娱乐器材都配备齐全,全村人们在劳动之余精神文化娱乐搞得有声有色。有80%以上的户通上了有线电视。目前,通村大道己铺设完成,村容村貌达到了根本改观。   

丁庄村

  临猗县北辛乡丁庄村位于临猗县城30公里处的西北方向,它北靠万荣县的东赵庄,西邻临荣公路,过路紧靠孙吉镇的王显庄,东接乐善,南靠程樊,全村共416户人家,有1992口人,五个居民小组,63名党员,耕地面积5500多亩,属黄土高原,地势较为平坦,宜种植小麦、棉花、苹果。现在的主导产业是苹果,面积4800余亩,年产苹果2800万斤,人均收入6100元。近年来在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干群一心,硬是把一个边远、闭塞的穷村建设成“田园管渠林成网,果茂粮丰枣飘香,水电路信齐发展,种养加贮三产强,农果工贸购销旺,人均纯入六千元”的富裕村。   他们创建了全县第一个村级果品批发市场——丁庄老杨树果品批发市场,成为两县四乡镇的果品集散中心。又投资9万余元,高标准建起老年活动中心(不仅配备了健身器材,还购买了象棋、扑克等娱乐设施),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百分之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将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发展生产,向富裕文明的新丁庄胜利前进。   

东卓村

  东卓村位于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山脚下,北靠泥坡,南依席家窑,西邻岭后,东接福寿屯,卓里,全村有528户。共2110人,九个居民组,耕地面积7027亩,属黄土高原,旱区,宜产麦,棉,苹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领导群众进行科学种田,栽植果树,农田建设,改造水土流失,使生产条件得到改变,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2008年东卓村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巷道全部水泥硬化,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有95%的农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40%的用户用上了沼气,并建立了高标准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甘露园村

  甘露园行政村,位于北辛乡西南方向2.5公里,地势东高西低,比较平坦。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民风淳朴。相传,该村于明末由莫道池移来,名曰池盛庄。莫道池村有贾家富户,在此处有一园圃,其中花园繁茂,甘楼滋润,故名甘露园。据说曾悬有甘露奇品好比果子露,园村盛地胜似杏花村之楹栏,另一说为甘露沛降,结露花霜;园林胜地,村族一家。横批是甘露园。   全村2个居民小组,共113户,总人口415人,其中0党员21人,村支两委干部6人。甘露园地处旱垣,现有耕地1649亩,宜产小麦、棉花、苹果、大豆、谷子等多秋杂粮,近年来以果业为主,果树的种植面积,达90%,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支部建设方面。我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抓好了我村的党员示范性教育,发挥了党员在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年内党员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争当“五好党支部”。   村风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二是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的良好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新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并配有健身器材,为村民健身娱乐提供条件;建立了“甘露园村农家书屋”,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建立了“农村超市”,巩固了乡村医疗卫生室等。   站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甘露园人将更加紧密地携手在一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努力实现甘露园村新的辉煌!   

乐善村

  乐善村位于县城西北三十公里的边远地区。东靠小陈村,西邻丁庄村,北和万荣县北张村接壤,南和北昝村隔路相连。全村现有410户,七个居民组,42名党员,1843口人的北辛乡较大的村。全村有耕地面积5519亩,其中苹果面积4500亩,年产苹果2500余万斤,人均收入达5096元。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两委班子成员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依靠国家的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并在全乡率先实现巷道全部硬化,有80%以上的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并在村中央建起了靓丽的舞台和宽敞的广场,使村民的生活好比芝麻开花——步步升高!   新一届的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员将带领全体党员和群众根据我村实际,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耕种观念,积极引进新品种等办法,有效的调整我村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   

岭后村

  岭后村是一个有悠久文明史的农村。因它位于小嶷山的岭后而得名。据碑记载,本村原住有吴、马、薛、吕、赵、冯六大家族,共有一千多户人,由于当时的政府-无能,加之光绪三年,26年和民国18年的几次自然灾害,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截止解放前夕,全村仅剩60余户人家,解放后,又经几次变更,现为北辛乡人民政府管辖的一个行政村。   岭后村位于小嶷山北麓,北辛东南2.5公里处,北靠三赵公路,南接柳村,东邻东卓,西倚北辛,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是一个仅有255余户,共分四个居民小组的村庄, 全村1072口人,其中党员34名。全村耕地面积3544亩,其中苹果面积3000亩,年产苹果1800万斤,人均收入达5848元。   我们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巷道全部水泥硬化,照明设施和绿化即将完善。有80%的用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在村民中,形成了一种健康、积极、团结、向上的新风尚。我村有文化大院和娱乐室,活跃了全村人的文化生活。   2008年岭后村被山西省农科院纳入国家级万亩苹果示范园基地。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壮大提升特色主导产业---苹果生产,抓住苹果提升的机遇,稳定面积,主攻质量,坚持以科技推广普及为手段,认真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正确的引导村民,争取使第一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泥坡村

  泥坡村位于北辛东偏北3.5公里处,东高西低,北靠张家坡,南倚岭后、东卓,西郊赵村、道场,东接左家庄。该村曾分为郝仁庄,嶷阳庄,嶷咸庄,清初为统一田赋,合三为一,因村处于大嶷山半坡,故名嶷坡,后因谐音及便于书写改为泥坡村。    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总住户数为330户,总人口为1348口人,无外来人口,全村共有劳动力879个,党员为42名,耕地面积为4282亩,其中果树面积3500亩,冬枣面积500亩,设施农业200亩,人均纯收入6150元,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巷道水泥硬化全覆盖,并进行了绿化,美化,彻底改变了泥坡的村容村貌,建立了高标准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室及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的生活,通过远程教育网的学习与宣传,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与致富技术,改变了泥坡村原来的风貌,也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其中,致富能手——大嶷山“冬枣王”王拴稳的带动下,泥坡村发展冬枣500亩,冬枣卖到了每斤80元的天价。   

北马村

  北马村位于大嶷山西北角,北辛乡东北部,距临猗县城二十余公里,北靠宅子村,南边是赵村,东接陈家庄,西为卓逸村,西北五里与万荣县属的王显乡接壤,东南四里与张家坡为邻,全村现有470户,共1800余口人,八个居民组,53名党员,耕地6015亩。其中苹果面积4800余亩,人均收入达5100元。农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巷道全部水泥硬化,并进行了部分绿化,美化。有75%的用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40%的用户用上了沼气,进行了厕所、厨房等改造,建立了高标准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民国初年建造的王东顺四合院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在村委班子的领导下,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修建北马舞台和文化广场,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增加群众文化活动设施,体育健身器材,人民纯收入有所提高,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新农村基础建设有所变化,人民生活有明显改观。   

平宜村

  平宜村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南部的峨嵋岭上,嶷山脚上。东离大嶷山四公里,西距黄河仅十公里之遥。地势北高南低,宜产粮棉。    据史料及地质考察,在殷商时就有人居住于此,秦汉时便形成了村落。这里十年九旱,人们盼雨心切,把“风伯神”俗称为“老姑夫”,顶礼膜拜。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迎神赛会,唱戏三天,热闹非凡,祈雨十有九验,不是大雨倾盆,便是甘露淋漓。延续至今在民间还留下一段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平宜村原处于现址之西南,村中有一凹地即(夜晴湖、池岸)常年积水,可栽莲藕,旱垣育莲,诚为可贵,因取莲(连)生贵子双重之意,便命名为“莲贵村”。隋唐时已成为一个很大的村落,村中有薛、柳、郭、王、张五大家族居住,薛家祖统三代,曾居朝中尚书、长史、司马之职,显赫一时,薛家府祠,有文官下轿,武将下马,七石二条蛟龙碑之说。(县志碑碣均有记载)真可谓人杰地灵。后来因触犯朝廷及水灾兵患,莲贵村便稍往北移一里许,改为平宜村,取平安宜人之意。    宜村原系临晋县第三区管辖,一九五四年临晋猗氏两县合并,现系临猗县北辛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    平宜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25公里处,东靠姚村庄,西接北杨,南倚婆儿,北邻小陈,全村共有376户,1544口人,七个居民组,59名党员,现有耕地6085亩,其中苹果面积5200亩,年产苹果3000万斤,人均收入达5800元。土地平垣宜产粮棉。解放后在中国0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了土改运动,合作化,人民公社,生产逐步提高,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落实了党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搞科学种田,修复废井,开发水利资源,扩大浇地面积,大抓林牧,粮棉生产有了成倍增长,养殖业收益可观,果树生产形势喜人,群众生活大幅度提高。    农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大部分巷道水泥硬化,有80%以上的农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随着科技的发展,村民学习管理果树,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在果业方面,支村委一班人抓销售,解决了平宜村卖果难的问题。文化方面,保护原有的民俗民风,并开展新的文化建设项目,如:薛道世古墓,风师雨伯庙,古会等。平宜村小学不但在全乡最早实现基础设施达标,而且师资雄厚教学质量过硬,在县举办的英语比赛中名列前茅。这几年投资100多万元对教学楼进行了加固,并对周边环境进行可改造。   

左家庄村

  左家庄村位于大嶷山南麓,北辛乡东北部,全村是一个仅有四个居民小组,195户,总人数725口人,现有劳动力487人,33名党员,的偏僻小村,耕地面积2857亩,其中果树面积1801亩,年产苹果1000余万斤,人均收入达5874元,是一个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果业村庄。   左家庄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巷道全部水泥硬化,2010年左家庄支村委村级组织建设活动中,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攻难点,多方筹措资金修建舞台一座,以及对舞台前广场进行了硬化和绿化,重新购置篮球架、健身器等体育器材,方便了群众锻炼身体。在宣传信息方面,我村领导班子发挥带头作用,通过联系县广播局对8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初步实现了“小康”家庭。   

陶唐庄村

  陶唐庄村地处小嶷山西麓,北辛乡的东南部3公里处,地势平坦,是一个仅有80余户,21名党员,375口人的小村庄。全村耕地面积1638亩。    我村原药王庙铁钟上记载“清雍正九年,大庆庄合村人铸”。另有版本,亦为大庆庄名,证明此村原名大庆庄。嗣后,岭后村陈、谢二姓,席家窑胡姓相继迁入,胡氏势重,自立村名为广圣庄,强行呈县登记。后陶氏姚姓大量移来,且权势渐大,取有虞、陶唐——有虞氏即舜,本姓与陶唐帝尧并称之意,改为陶唐庄。    我村的历届党组织及支部在各个时代的不同时期都能紧密团结跟党走,严守党纪,执行党规,端正的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带领村民积极完成上级各项任务,发展农业生产,壮大集体经济,为建设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特别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苹果经济林产业,使我村的居民相继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道路,现在该村苹果面积1000亩,年产苹果800万斤,人均收入达6200元。实现了村通油路,巷道全部水泥硬化,并进行了部分绿化。有95%的用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目前陶唐庄村己修通2000米的引黄斗渠,彻底改变了群众浇水难的问题。   

王申村

  王申村位于临猗县城西北30公里处,嶷山脚下,西距黄河仅十公里之多,东与赵村、卓逸接壤,西与小陈、平宜相邻,南倚北辛,北靠万荣县的王显村,全村占地7.5平方公里,拥有居民625户,2700人,其中0党员53人,村支两委干部8人。设有东西走向的三条大巷,按居民住宅划分为12个居民组,全村总面积10058亩,其中:农田面积9508亩,属黄土高原,宜产粮、棉、果等农作物。这里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适合果树栽培,我村主要以种植苹果为业。王临公路横贯全境,每天过往车辆络绎不绝。自解放以来,党支部领导群众科学种田,大抓农田建设,改造水土流失,兴修水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使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王申村发展较快。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王申村的建设,确定王申村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在政策上、财力上、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快了王申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支部建设方面。我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抓好了我村的党员示范性教育,发挥了党员在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年党员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村庄建设方面。一是全力抓好道路和水利建设。积极配合上级抓好乡村两级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了主要巷道硬化。二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三清四改”工作。重点发展沼气工程,全年完成沼气池工程5户,全村沼气池示范户达到了22户。   村风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认真落实办公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二是进一步创造村民学习、生活条件,全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建立了“太高农村书屋”,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供方便;建立了“农村超市”,巩固了乡村医疗卫生室;成立了威风锣鼓队,组织村民学习跳舞,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小陈村

  小陈村原属临晋县管辖,相传于元朝末年由河南乔迁于此地,迄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是一个有就文明的村庄。村势初貌,原系两个相距极近的村庄,西庄叫小陈,东庄叫陈圣东庄,于民国年间,由陈圣东庄名流人士陈向明提议协定,合并为小建村以来,历代村民遵循祖训,辛勤劳作,注重耕读,兴学重教尤为崇高,因而历代村风清素,文人辈出。民国年间,名流人士陈向明参与建立运城明日中学并担任过校长,在原临晋县教育界享有一定的盛誉。解放前只有七八十户的村庄,在外任教的就有八九人。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历届党支部都较重视教育工作。自六三年以来,考入大中专生的学生达38人。在外任职的师级干部1人,县团级干部1人。   小陈村位于临猗县娥眉岭西北25公里处,东毗王申,西临乐善,南倚平宜村,北近万荣县程家庄,全村共182户,729口人,3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493亩,属黄土旱垣,宜产小麦,棉花,瓜果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历届党支部领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科学种田,使得各项生产条件呵村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善提高。   

崔姚村

  崔姚村位于临猗县城西北二十公里处,东倚道场,西北同平宜相邻,北靠姚村庄,南接北辛,居民住宅区与北辛村一路之隔,交通便利。全村121户,515口人,2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200亩,地势平坦,宜产小麦、棉花、苹果。    崔姚村原属临晋县,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农庄。据史料记载,相传在明代该村原住崔姚军户,生有四子,长子住姚村庄,其余三子与父同居,另有姚氏亦住该村,故名崔姚村,现在简称为姚村。一九五四年临晋、猗氏合并为临猗县,崔姚村属临猗县,现是北辛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支部领导群众进行科学种田,栽植果树,兴修水利,狠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使广大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人均收入5580元。随着党的-胜利召开,国家的战略重心转移到着力改善民生,我省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即“五个全覆盖”,随着五个全覆盖工程的进展,崔姚村村民的吃水问题得以解决;兴建了文化体育广场,创办了农家书屋,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不仅入村道路铺上了柏油,而且村中巷道硬化到户,村民再也不用淌水过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型养老保险的全覆盖,进一步要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现在崔姚村的村民幸福安康,日子正红红火火!   

姚村庄村

  姚村庄位于北辛乡西北1.5公里,北靠王申,南倚姚村,西邻平宜,东接赵村,属黄土高原,旱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192户796口人22名党员3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625亩,其中苹果面积2200亩,人均收入5460元。    近年来大力栽植苹果树,苹果之乡美名远扬。据科学考证,苹果色美味香,品质优良,何不品尝,一饱口福。多少年来,辛勤的姚村庄人民在生她、育她这块土地上生息、拼搏奋进。农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有80%以上的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努力,在村里修建了水塔,改善了村民的吃水问题;村里的巷道全部得到硬化,改善了出行条件。    目前,姚村庄新的两委班子整装待发,带领支部党员和全体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小康目标前进。   

义堂村

  义堂村位于北辛乡西南方向一公里处,三赵线以南,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属黄土高原气候,宜种小麦、棉花、苹果。全村四个居民小组共299户1250余口人,40名党员,耕地面积3600多亩,苹果面积2910亩,人均收入6050元。新班子上任后,先后为村兴建了村委办公大楼、硬化巷道、安装路灯、绿化巷道等工程,使义堂村旧貌换新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环境,支村委班子受到广大村民的拥护。    另外,义堂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面对果品市场供大于求,出现严重的“卖果难”现象,积极引导果农走出去,大力发展果品销售,目前本村果品经纪人已发展到180余人,旺季日均销果100余车,已经占领了广西南宁和海南海口两个果品销售市场。   

宅子村

  宅子村位于北辛乡东北部,处于万荣县和临猗县的交界处,是一个有4个居民组、184户、824口人、24名党员的中型村,全村有耕地面积2319亩,其中苹果面积1800亩,年产苹果1000余万斤,是一个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村,人均收入达6130元。    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宅子村在环境卫生整治、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折不扣地完成乡党委、乡政府下达的各项中心工作。其中村务公开宣传栏,严格按照“政务公示、事务公议、财务公开、信息反馈”四个栏目进行设置,并真正做到了及时公开、每季公开。公开的内容主要有党员发展情况、“三老”人员补贴、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及村财务收支等情况。宣传栏主要对科技、法律、精神文明、安全生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定期宣传。公开栏还特设了监督台,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姓名、职务、分工、联系电话等公之于众。    宅子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巷道硬化,有80%以上的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   

张家坡村

  张家坡村位于大嶷山山腰,位于北辛乡的东北部,交通四通八达。张家坡分四个小组,是一个有240余户34名党员,1027口人的偏僻村庄。   张家坡有悠久历史,距今有六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始祖张文治,原籍荣河铁北村。明初-期间张文治应征入伍,战乱平息后屯兵扎寨于此,取名窑上屯,开荒两千余亩,成家立业,生有六子,三四子迁居临晋冯家卓,六子张陆长期在外经商,曾出任江西某地知府多年,长孙任职某地镇守使。   三中全会后,在改革春风的带领下,党支部根据本村坡地不平,井水水源较缺的特点。全村耕地面积3289亩,其中苹果面积2500亩,年产苹果1500万斤,人均收入达5742元。农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2008年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张志虎捐资50余万元,铺设长1.8公里宽6米厚20公分的巷道硬化工程,彻底改变了张家坡的村容村貌。2009年本村村民张奇峰修建的大嶷山引黄提水灌溉工程,彻底扭转了大嶷山上自古以来农作物缺水、不能及时灌溉、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大大节省了灌区农户的浇地时间和费用,使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变。   

赵村村

  赵村原属临晋县,是一个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村庄,解放后到1954年,临晋和猗氏合并为临猗县,赵村归临猗县管辖,距县城20公里的黄土高原,属北辛乡东北角大泥山西侧脚下,北邻卓逸、北马,东邻张家坡,西邻道场,南邻岭后,由于赵村地处大嶷山南麓,北辛乡东部,适合果树栽培,是一个有557户,56名党员,2336口人,8个居民组的全乡第二大村。全村有耕地面积7347亩,其中果树面积6000亩,年产苹果3000余万斤,人均收入达5510元,建立了高标准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室及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的生活,通过远程教育网的学习与宣传,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与致富技术,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部分巷道水泥硬化,有95%的农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  

卓逸村

  卓逸村位于大嶷山西麓,北辛乡东北部,这里交通便利,距离县城仅20公里。是一个仅有150余户,16名党员,680多口人,三个居民小组,以种植苹果为主的小村。全村有耕地面积1846亩,其中果树面积1600亩,年产苹果7000余万斤,人均收入达6890元。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卓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万保看到果品市场供大于求,果价一跌再跌,出现严重的“卖果难”现象,确定了苹果营销致富的新思路。十余年来接待果客营销苹果,带动全村由他一人发展到126人,带动全乡由25个行政村农民经纪人理事会的300余人发展到近2000人。仅他一人接待的果客就有来自全国11个省40余县、市,苹果营销期从每年的7月到第二年的5月长达11个月,每年日均销量两车6万斤。带动全乡170人投入到包果、装箱、装车、短途运果之中,日创效益2000元以上。营销范围除本乡外,涉及临猗、万荣、永济、盐湖区、夏县等四县一区,达380多个村庄。他曾获得县委县政府授予的“果品销售大王”、“苹果销售状元”称号。先后创建了“万保”牌苹果、万保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又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金奖。并与中北集团签订长期果品销售合同。创建了“河东第一经济人”。   

婆儿村

  婆儿村是一个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据史料记载与民间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未继位前,遭骊姬之乱,奔狄,路经此处,腹中饥饿难忍,适遇一老妇人,怀抱小儿,寄于怜悯之情,盛备饭菜,让其饱餐一顿。文公回国称帝后,感恩图报,但问讯无着,为纪念此携儿之老妇,命村名为“婆儿村”。   婆儿村地处黄河中游、华北黄土高原的峨嵋岭上,位于临猗县北辛乡西南角,东与义堂交界、西与婆儿庄为邻,南与高堆相连,北与北杨平宜相接。通村大路与“三赵线”相交,有孙吉至临猗城乡公交车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355户,1320口人,50余名党员,7个居民小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村4789余亩耕地,其中果树面积4400亩,年产苹果2500余万斤,人均收入达5564元,是一个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果业大村。2009年婆儿村被确定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通过抓热点,广泛发动群众;攻难点,多方筹措资金;育亮点,建设精品工程等措施,先后投资175万元,对通村大道和全村3纵7横12段长达7.8公里的所有大街小巷进行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水泥硬化,使祖祖辈辈的泥水路变成了平展展、光溜溜的水泥路,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使婆儿村一时间成为全县响当当的道路建设第一村。在此期间,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多次莅临婆儿村观摩新农村建设情况。2009年,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洪仰升先后被临猗县委、县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标兵”和“十佳功勋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今年又投资25万元,对通村大道、小游园、12条巷道进行了高标准、高质量的绿化,共栽植雪松600余株,大叶女贞1800余株,各种花卉5万余苗,一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文明村、园林村正展现在村民面前。投资40万元对舞台前广场进行了硬化和绿化,重新购置了篮球架、健身器等体育器材,方便了群众锻炼身体。婆儿村拥有名为“威风”的锣鼓队,每年春节、元宵等佳节为群众表演精彩节目,丰富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   


平宜村特产大全




平宜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