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庄村位于闫家庄工贸区南端,毗邻临卓大道,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147户,617口人,党员15个,干部5人。共有耕地面积1694亩,以种植苹果为主导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4700元。全村已实现绿化、亮化、净化、硬化,村民勤劳淳朴、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曾被授予“精神文明先进”。村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紧切经济发展脉搏,摸清农民增收现状,明思路、突重点、抓落实。通过努力,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农民的增收路子更加宽广。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努力向新农村迈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1401 | 044000 | -- | 查看 太和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南大陈村 |
南大陈村位于闫家庄区南部,县级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土地面积3908亩,耕地面积3660亩。有居民组数6组,共 370户,1485口人,劳动力760人,村民以果业种植为主要家庭经济来源,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为4600元。 全村共有党员33名,两委班子团结有活力,能带领村民发展生产,使村民生活条件逐年改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一所小学,新建有农民健身活动广场,村卫生所,便民店,村民议事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全面及时,村民之间和睦相处,民风淳朴,村容整洁。 今后,南大陈村将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风建设为重点,努力促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进行,全面打造更富裕、更文明、更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北岭村 |
北岭村位于临猗县闫家庄工贸区北边,北邻孤峰山,南望大嶷山,与万荣交界,交通便利。全村四个居民组,共有农户130户,570余口人,党员23名,干部4人。耕地面积1900亩。主导产业以苹果树种植为主,兼有柿树、杏树,其中苹果树面积1100亩,柿树100亩,杏树100亩,小麦种植600亩,养殖以养猪为主。2010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该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工作思路清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村广大群众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村级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修建文化体育广场,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
贝支村 |
贝支村地处闫家庄乡最南部,村庄位于县城通途路7.5公里处西北,6个自然队,总户数298户,人口1209人。农业人口1309人,劳动力900人。我村有土地4369亩,其中以种植果树为主,占有80%左右,其次还种植有小麦、玉米、棉花等。较其他村庄,现在我村在农村各项生活措施的完善方面都相对落后一点,属于综合实力较为薄弱的村庄。但自2011年以来,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以“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型文明村创建活动,提升了贝支村的整体形象。新建农民体育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重要基础设施;全村居民养老、医保的参合率都达到100%,做好农民的生活保障。积极实施“文化兴村”战略,不断加强党员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科技发家致富意识进一步加强。全村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
陈建庄村 |
陈建庄村位于临猗县闫家庄工贸区南端,距乡镇5公里,与嵋阳镇交界,交通便利。全村三个居民组,共有农户95户,566余口人,党员19名,干部4人。耕地面积1600亩。主导产业以苹果树种植为主,年产量达1200万斤。2011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目前,该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有线电视、网通宽带可达村内任何一处,村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该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工作思路清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村广大群众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村级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修建文化体育广场,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
陈庄村 |
陈庄行政村位于闫家庄工贸区北部,与万荣交界,交通便利,村民出行方便。全村10个居民组,共554户,2113口人,党员 名,干部6人。耕地面积6400多亩,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农作物为苹果,“郇都陈庄”牌SOD苹果享誉全国。2009年人均纯收入为5641元。目前,该村有线电视、电信宽带可达村内任何一处,村民参合率达95%以上。 村内建设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较完善,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资源优势、组织优势、人力基础和文化氛围较好。村两委团结一致,积极整合村的各种资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积极修建村级组织机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及文化体育广场,硬化、亮化、净化、绿化街道、巷道,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结合村集市这一实情,发展村级经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峰仙村 |
峰仙村,原名双楼村,位于临卓路南。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共七个居民组。总人口1463人,党员44人,其中女党员9人。共有耕地面积4500余亩,其中苹果树面积3000余亩。该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工作思路清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村广大群众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村级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修建文化体育广场,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
北大陈村 |
北大陈村位于闫家庄区南端4公里处,该村现有4个居民组,137户居民,586口人,耕地面积1560亩。党员18个,干部6人。以种植苹果为主导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4880元。全村已实现绿化、亮化、净化、硬化,村民勤劳淳朴、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村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紧切经济发展脉搏,摸清农民增收现状,明思路、突重点、抓落实。该村实现居民生活饮用水不掏钱,村民果园放蜂不掏钱,有线电视、宽带可达村内任何一户,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已建立果贸大楼一座,加油站一座,目前正在积极筹建果树示范园4个。 |
李家庄村 |
闫家庄区李家庄村位于临猗县峨嵋岭坡上旱垣,全村七个村民小组, 351个农户, 1448口村民,耕地面积3800亩,其中果树面积3000亩,2011年人均生活水平达到7200元。 李家庄村2011年被上级确定为省级新农村推进村。一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支部村委一班人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克服困难,顽强拼搏,使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1、巷道硬化:全村投资45万元,硬化大小巷道6条1500米,硬化文化广场2000平方米,使农村巷道基础实现硬化覆盖。 2、村庄绿化:全村投资6万余元,绿化通村路一条650米,绿化巷道4条2000米,栽植女贞、红叶李、速生杨等乔木村2000多株,冬青、金叶女贞、花卉8000多株,达到四季常绿生态优良。 3、环境净化:建立健全卫生各项制度,确定专职卫生清扫员4人,定期按卫生制度检查落实,做到“三有五无”。即:有制度、有人员、有检查;巷道无建筑物堆积、无垃圾、无柴草、无户外厕所、无乱搭乱建。环境卫生整治走上制度化管理轨道。 4、一村一品上项目:李家庄村主导产业以果业为主,围绕一村一品项目,发展果品加工企业一个,总投资400多万元,主要产品为:生产果丁、果圈、果片、脱水果品蔬菜,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流程,年产值达50多万元,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年人均劳务增收4000多元,使我村农民在农闲之余,进厂务工,不出村就能实现产业增收致富,成为名付其实的农民工人。 5、大兴文化产业:利用农村文化广场、建立篮球场一个,安装各种体育健身器材20多套,建农家书屋两个,藏2000多册。建立村民文化活动室一个,远程教育活动室一个,设置电视、网络、投影等现代化宣传器材,使农民能随时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市场信息,村民自编秧歌舞蹈,组建了锣鼓队,活跃了农村文化。 |
闫家庄村 |
闫家庄村地处大嶷山脚下,全村下辖闫家庄、陈家庄、南王庄、北王庄、李家坡、高家坡、卜卓庄、程家庄八个自然村,是闫家庄区政府所在地,南接三赵路、临卓路,纵贯乡中干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人口7318人,36个居民小组,下辖5个党支部,有党员162名,全村耕地面积22170亩,全村以苹果为主导产业,苹果树面积20103亩,达90%,海拔高、光照足、果味鲜、口感好,素有“天下苹果第一村”的美誉,全村年产苹果50万吨,近年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养殖业、餐饮业不断深化,极大的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人均收入达4600余元。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全村所有巷道全部硬化,文化体育场所、便民连锁店村村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组建百人女子锣鼓队,村风正,民风纯,一片和谐繁荣景象。 |
南佃村 |
闫家庄区南佃村位于全区中南位置,交通发达,民风淳朴,共219户,840人,总耕地面积2530亩,其中果园2000多亩,人均纯收入5968元。 南佃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该村现已成立村级服务中心,内设村级支部委员会、发展协调委员会、说事室、计生室、联席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便民服务大厅、卫生室、健身室和文体活动大院。同时,南佃村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绿化、美化、净化农村社区为切入点,借助上级包村部门和本村在外能人的力量,投入大量资金,将村级服务中心、进村路和主干道、路灯、村内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改造,逐步引导居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下一步,南佃家村将依托交通便利优势,大力发展果品种植、养殖等产业,开发建设大规模的果品收购市场。未来的南佃村,将借助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开拓创新,向着建设“效率更快、水平更高、功能更强”的新农村目标大步前进,倾力打造我区的东方明珠。 |
南薛村 |
南薛村系临猗县闫家庄工贸区辖区的一个行政村,历史悠久,人情醇厚,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靠近209国道(约3公里)与万荣相邻。全村共有278户,1201多口人,6个居民小组,党员29名。全村以苹果树为主导产业,小麦为辅兼有柿树、杏树、梨树、桃树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有耕地面积3800亩,其中2300亩果树,1200亩小麦,其余200亩为柿树、杏树、梨树、桃树等。2011年人均纯收入4500元。全村已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村民勤劳淳朴、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曾被授予“精神文明先进”。 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紧切经济发展脉搏,摸清农民增收现状,明思路、突重点、抓落实。通过努力,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农民的增收路子更加宽广,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努力向新农村迈进。 |
上庄村 |
上庄村位于闫家庄工贸区北部,毗邻乡中干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580口人,4个居民小组,160户人家,现有党员22名,两委干部4名。主导产业以苹果树种植为主,兼有柿树、杏树。耕地面积1804亩,年人均收入5000元。我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工作思路清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村广大群众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村级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修建文化体育广场,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
太和庄村 |
太和庄村位于闫家庄工贸区南端,毗邻临卓大道,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147户,617口人,党员15个,干部5人。共有耕地面积1694亩,以种植苹果为主导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4700元。全村已实现绿化、亮化、净化、硬化,村民勤劳淳朴、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曾被授予“精神文明先进”。村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紧切经济发展脉搏,摸清农民增收现状,明思路、突重点、抓落实。通过努力,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农民的增收路子更加宽广。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努力向新农村迈进。 |
西陈翟村 |
西陈翟村是临猗县闫家庄工贸区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辖东陈翟、西陈翟、陈翟庄三个自然村,位于峨嵋岭大嶷山脚下,该村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是一个非常适合种植果业和粮棉的村庄,全村耕地面积9858亩,其中果树7980亩。人口2906人,726户人,83名党员,劳动力丰富,可从事果业1500人,村民收入年均7600元以上,农业年产值达到2560万元左右,村集体多年来在各项公益事业和办公场所、学校等投资较大,资产在200万元以上。村两委班子团结拼搏、齐心协力,在带领果农苹果二次创业上积极引导,为全村果业发展发挥着很大作用,西陈翟村村级组织建设是临猗县的先进单位,是2008年省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全县闻名的文化大村,优质苹果和戏剧文化均誉满全县,不仅全村经济发展在全区位于前列,而且精神文明建设全县闻名,多次荣获省、市、县“文明和谐村”称号。如今,西陈翟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做好第一产业的苹果种植业方面狠下功夫,在第二产业的广蕴果库等三家冷藏业、一家药膜袋厂和敏霞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第三产业的40多户中介信息服务户及五家农资店、一家果品包装店,致力于发展一村一品,创建名优品牌。相信,在经过全体干群的努力和上级果业局的指导下,优质苹果大村、西陈翟的优质苹果生产将更上一层楼,果业发展将更加辉煌。 |
张庄村 |
张庄村位于临猗县闫家庄工贸区北边,北邻孤峰山,南望大嶷山,处临猗与万荣交接地带,交通便利。全村五个居民组,共有农户188户,820余口人,党员25名。耕地面积2360亩。主导产业以苹果树种植为主,兼有柿树,其中苹果树面积1510亩,柿树100亩,小麦种植750亩,养殖以养猪,养鸡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5638元。该村两委班子团结稳定,工作思路清晰,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全村广大群众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村级绿化、亮化、净化工程,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修建文化体育广场,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
建义庄村 |
临猗县闫家庄区建义庄村地处峨嵋岭上二坡台沿,全村共有3个村民组,142个农户,622口人,机井5眼,耕地面积1879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1500余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307元。几年来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在全村实施“四化一园、两保入户”及四改工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锲而不舍,狠抓落实,通过村民的努力奋斗,基础建设基本到位,农村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一村一品特色化。根据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村成立了苹果专业合作社,及时的向每个果农提供信息,推广套袋技术,定期给农民举办苹果管理讲座,聘请专家现场指导、传授新技术,使果品体制增收,1500亩果树,年产量500多万斤,产值800多万元。围绕果业开展一村一品项目,用能人战略启动民营经济腾飞,帮助农户瞄准项目筹资办厂,提供优惠政策,扶持村民办厂发展。村民张峰利用旧学校创办了泡沫塑料包装厂,生产苹果塑料筐,当年就获利200多万元,而且解决了本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 人居环境城镇化。自2007年被评为新农村重点推进村以来,支村委一班人积极筹资10万元,建成一座高标准、规范化的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及党员活动室;投资15万元,利用村中心地带建设五间小平房,实现购物、医疗一体化的多功能的商贸服务区。 根据新农村标准,在全村实施“四化一园、两保入户”及四改工程。“四化”:投资100余万元一是对全村11条巷道,2800余米全部硬化到位;二是巷道绿化实行乔灌结合,花草搭配,共栽植各种树木1800多株,花卉灌木4000多株,达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生态园林模式,使村庄绿化上升了一个新档次;在农户门前至绿化带周边,共1000平方米,全部铺设彩砖;建公厕两个,使巷道整齐美观;三是在巷道亮化上,全村安装路灯40盏,专人管理,定时开放;投资五万元,铺设下水道400米;四是在环境净化上,大小巷道设立了专职卫生监督员,坚持天天打扫。“一园”,投资20万元,利用村南空场地建设一个集休闲健身、文体活动及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娱乐广场,以及小舞台一座、篮球场一个及兵乓球场和羽毛球场,建农家书屋为村民学习新技术和休闲娱乐提供一个好去处。“两保”即全村572口人,全部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和新型养老保险;“两入户”即光缆和宽带信息网入户工程,目前光缆入户已覆盖所有农户,宽带网络已安装到大小巷道。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