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里村原名北李村,由于当时全村人90%全姓李,又位于万泉县正北方,所以得名北李村,后因灾情战乱导致李氏姓只剩一家,所以更名为北里村,我村位于孤山脚下,县城以南5公里,交通便利,共有居民组五个,大小户共计320户,人口1026人,其中劳动力580人,共有0党员32人,土地2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011亩,东面环沟,南面坡地,地理条件较差,靠天吃饭。村两委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乡大小巷道都已硬化,并打有两眼水井,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饮水、灌溉、出行。主导产业以苗木为主,其中以苹果、枣、桃、核桃等苗木为主,现正处于转型初始期,计划向绿化苗木方面发展。全村每年共育有各种苗木一千余亩,产业苗木8百余万株,可为村民创收人均三千元,外出打工可创收入人均二千元,生活水平处于较好状态。
北里村村内中心位置有两间便民超市,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买到日常所需,村委会旁建有文化广场一座,可供村民体育锻炼、健身以及文化生活所用。北里民风淳朴,村容整洁,邻里之间互助友爱,今年被上级确定为“新农村推进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2200 | 044000 | -- | 查看 北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涧薛村 |
涧薛村位于孤山半腰,东北角下,东西两条荒沟,全村仅只有一条通乡油路,交通十分不便。共有八个居民小组,580余户,1800口人,劳力1000余人,党员35人。土地5000余亩,耕地4000余亩。 主导产业以苹果、梨、养鸡、养猪为主。 在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把我村的巷道进行了硬化。现有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一间,100平方米的舞台一座,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各种健身器材,可供村民体育锻炼、健身、娱乐。 |
荆淮村 |
荆淮村位于孤山阴坡,高三线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并且村大小巷道全部硬化,村民出行方便。我村有7个居民组,405户,人口1581人,劳动力730余人,党员33人.。总面积5550亩,耕地面积4039亩,主导产业是大葱。 现建有二层40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大楼,楼内有图书室一间,各种科技读物900余册;楼前是48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各种健身器材样样俱全;广场南侧同时建有标准化的篮球场、卫生所及舞台;广场的背后有一个便民超市。 |
荆村村 |
荆村位于孤山阴面,高三线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我村总面积3000亩,耕地面积2056亩,自然条件十年九旱,长年缺水,农村经济收入较低。主导产业为苹果、梨、西红柿、养鸡、养猪为主。 我村共有6个居民组,总户数为313户,人口1180人,劳动力590人,党员49人。现有图书室一个,各种科技读物800余册,村里的各种养殖、种植示范户通过学习和了解各种技术,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近年来在广大干群大力努力下,把我村的所有的巷道进行了硬化。现有560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大楼,大楼前面是3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配备有各种健身器材。 |
林山村 |
林山村地处孤峰山半腰,东西长十五华里,八个居民组,270户,1250口人,34名党员。2494亩耕地,有深井3眼。1998年以前以盛产金梨为主,每年产量150万斤左右,曾经把金梨送给周总理。林山村有九大景观,秦王寨,旗杆岭,马包泉,将军台,火烟门豪,马安桥,神仙凹,土天庙,扇车口,传说当年李世民在此地征战,安营扎寨,曾经有一段美好的故事。1998年以后,随着产业机构的调整金梨没了市场,加上1997年天大旱成片的梨树死亡,村民又开始在能浇的地上栽植300余亩酥梨、红富士苹果,每年盛产100万斤。大力发展养殖业,本村现有养鸡户50户,鸡存栏10万余只,年出售鸡蛋400余万斤,出售活鸡10万余只,现有养羊40户,年出售活羊1500余只。 |
柳家院村 |
柳家院,位于孤山北麓,离县城9公里,有5个居民组,185户,730口人,分别居住在柳家院山、鸭子沟、柳家院村,总耕地面积1680亩,以种植西红柿、果树、杏为主导产业。全村共有3眼深井,基本满足人畜生活用水。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老党员占70%以上。在此基础上,村支委决定大力发展有作为、思想进步的年轻党员,共同带领全村七百口父老乡亲走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
桥上村 |
桥上村位于孤山北麓,万泉乡政府以西,县高三公路从我村通过,交通基本便利,我村共有土地4000多亩,耕地面积2300余亩,主要是山坡地,自然条件恶劣。我村共有五个居民组,209户人家,共有居民755人,劳动力400人,0党员27名,2011年新增候补党员3名。近年来经过我们支村委的努力奋斗,从2005年开始到2011年我们硬化了村里的大小巷道,以利于村民出行便利,促进我村的经济发展,2009年支村委兴建了村后土文化广场,2010年建起了村办公大楼,内设村委会办公室,党支部办公室老年活动场所,体育锻炼等多种功能,通过我们的努力,安装了电脑、投影设施,多功能空调设备。2011年我们支村委率先做出了关于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决定,提出要搞好“一村一品”工程,打破传统的经济模式,响应万泉乡政府的“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号召,组织村民参观了平陆西红柿种植基地,安排了我村2012年西红柿的种植,支村委一班人及党群代表领先为我村的经济腾飞、农民增收而奋进。 |
桥头村 |
桥头村因位于永安桥西头,故得此名,沿用至今,距万泉乡正西方向,离县城10余公里。 桥头村现有950余口人,250户,分5个居民组,(桥头山)总面积3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余亩,60年代盛产小麦、薯类、梨果、孤山金梨、白水杏等历史悠久,颇负盛名,80年代种植大葱,栽植果树,成为村民两大支柱产业。 桥头村解放前建有大小庙宇10余座,尤以药王庙、龙王庙高悬于空而著称,文革时期曾-“四旧”拆除,毁于一空。 文教事业发展较快,解放初期民校:扫盲班,使大部分人都认得了字,读懂了书,60年代有小学,保健站,70年代有五制校,八制校。文革期间新建舞台一座,名为舞台教室、文艺演出、学生上课并为一用,在周围七乡八村堪称一流。二十世纪桥头中心小学,新建教学楼一座,更新教学设备、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创全县纪录。 桥头村水电皆通,交通便利,高三线横贯东西,从村中穿过,旅客车往来,小出租穿梭,为村民走万荣,赴运城提供了方便。 |
杨家垛村 |
杨家垛村位于万泉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以西约四公里处,于高村乡相邻,交通便利,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村,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产品种植。明朝嘉庆年间,从解州车马东盘迁入现址,村志记载至今有十八代,村志在文革期间损坏,解放前村里有四个关门,舞台一座,舞台毁于日寇侵华战争,现存方向碑一座,与村历史基本相当,全村共有172户,581人,2个居民组,19名党员,劳动力约有280人,全村土地面积2032亩,耕地面积1382亩,以种植苹果为主,果树面积1100余亩,其余的种植大葱、西红柿、药材等。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 |
庙后村 |
庙后村位于万泉乡以西约4公里,村南900米与高三线相接,村西1500米通往高村至县城二级路,土地面积1690亩,耕地面积1440亩,两面环沟自然条件较差,村共3个居民组,758人,劳动力379人,党员25人,这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导下,村里文化建设有所发展,新农村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开展,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西红柿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
属里村 |
属里,汲中条之灵气,纳黄河之高泽,挠古柏之熏风,承后土之深情,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属里村,位于孤峰山北半腰,在万泉古城西北部,距乡政府2公里,南有一条大沟与庙后村隔沟相望,全村共三个居民组,172户,680口人,党员18员,总面积1800余亩,耕地面积1300亩。村党两委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实现了村务、党务与经济共同发展,改善村基础设施,于2010年新建村委办公场所约140平米,修建了文化体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硬化村主巷道,在全村巷到安装了路灯,2011年下半年铺社了进村路3000米,改善的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全村共有深井2眼,但仍不能满足人、畜饮水与农作物灌溉的需求。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电话、手机普及率达90%,数字电视入户率达100%。 村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多年来一直以苹果、大葱为主导产业,结合乡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一村一品”,种植露天西红柿,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属里村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养鸡户约20余家,养猪户约10家,养羊3家,农民纯收入得到了提高。 |
西丁村 |
西丁村位于孤山南麓,万荣县城西南,西临河运高速,张高线村东而过,全村三个居民组,共150户,人口650人,土地面积2250亩,耕地面积1950亩,人均收入2400元,总劳动力223人,女性劳动力114人,外出劳动力25人。以蔬菜为主导产业,近年来,铺设管道3000米,使全村150户全部吃上了自来水;投资3000元,修建垃圾池1个,使垃圾统一处理率达百分之百。同时制定了村环境卫生保洁员长效机制,确保了村庄环境卫生的日常整洁,满足了村庄“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的四化要求。投资40万元新建了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卫生所、村便民商店、村文化室和占地15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一个,配备了健身器材、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础设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民当家,依法治村,逐步改善全村水、路、电、渠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西丁村。 |
东丁村 |
万泉乡东丁村位于孤峰山北麓,万荣县城西南6公里处,距离乡政府3公里,张高公路穿村而过,西临河运高速,南挨闻合高速。全村土地幅员面积4340亩,耕地面积2980亩,五个居民小组,336户,1376人,其中劳动力660人,党员30人。村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主导产业为苹果、大葱,在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引导下,我村建成了村党组织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大楼、图书室、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并安装了老年健身器材。由于自古以来是一个农村小山村,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不能掌握过多的科学种田技术,再加上受水利条件制约,全村的经济比较落后,多年来人均收入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现村中已发展专业合作社4个,即志诚蔬菜专业合作社,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大葱专业合作社,好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村中主导产业为大葱、苹果生产,东丁大葱种植历史悠久,层多肉厚,白长产高,甘辛味美,多食则强身健体,诸多蔬菜中堪称一绝,远销秦、晋、豫、河北、江苏等省,苹果、梨光照期长,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含糖量高,汁多爽口。 |
北里村 |
北里村原名北李村,由于当时全村人90%全姓李,又位于万泉县正北方,所以得名北李村,后因灾情战乱导致李氏姓只剩一家,所以更名为北里村,我村位于孤山脚下,县城以南5公里,交通便利,共有居民组五个,大小户共计320户,人口1026人,其中劳动力580人,共有0党员32人,土地2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011亩,东面环沟,南面坡地,地理条件较差,靠天吃饭。村两委班子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乡大小巷道都已硬化,并打有两眼水井,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饮水、灌溉、出行。主导产业以苗木为主,其中以苹果、枣、桃、核桃等苗木为主,现正处于转型初始期,计划向绿化苗木方面发展。全村每年共育有各种苗木一千余亩,产业苗木8百余万株,可为村民创收人均三千元,外出打工可创收入人均二千元,生活水平处于较好状态。 北里村村内中心位置有两间便民超市,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买到日常所需,村委会旁建有文化广场一座,可供村民体育锻炼、健身以及文化生活所用。北里民风淳朴,村容整洁,邻里之间互助友爱,今年被上级确定为“新农村推进村”。 |
万泉村 |
万泉村属万泉乡所辖,地处孤山之荫,地势南高北低,东西两边临涧,地理条件特别独特,可鸟瞰县城,远眺黄河,距县城仅七公里。高三公路、间合高速从万泉村境内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现有土地面积483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4750亩,自然条件优越,人文资源丰富。特产以大葱驰名全国,苹果、酥梨味美华夏,露天西红柿闻名遐尔,特别是西红柿色艳味美,营养独特,皮厚耐运,耐贮存,亩产可达八千斤以上,现已成为本村的龙头产业。 万泉村共有七个居民小组,620户,2300口人,其中劳动力占1600人,党员67人。 万泉村原系老万泉县城所在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宜人居住。闻名神州的孔圣庙风景区座落于村东南,给万泉村的旅游业起了绝对性的作用。近年来,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村两委的努力下,对村内村外的脏、乱、差进行了彻底整顿和治理。兴建了近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广场,30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并健全了健身器材、投影仪、图书报刊、象棋、扑克等健身娱乐器材,使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大大的充实了老年人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生活。村内大小巷道均已全部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我村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