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万荣县 >> 西村乡 >> 西村乡

西村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村乡谷歌卫星地图)


西村乡简介

  万荣县西村乡徐家庄村位于稷王山北坡,平均海拔900米,地势复杂,目前有2个自然村,年降雨量380㎜,全村264户,1035口人,其中劳力448人,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全村5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608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主要是山坡地和梯田,是典型的农业村。小麦面积占80%,玉米、豆类等杂粮占20%。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村民们只能勉强生存。村党支部下设纪检小组;村委会下设监事会、民调会、治保会、村民理财小组、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为岭南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家庄村位于稷王山北坡,经济困难,吃水难。2011年新建村委会一座,文化广场还未硬化,吃水问题却难以解决,更不用说灌溉用水,吃水采用下雨积水方式,如遇旱年,要到10公里外的西村去拉水。
   因没有年轻的劳动力,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以粮为主,群众有粮吃,无钱花,生活总体贫困。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号召农民种植药材,增加收入,做到有粮吃还要有钱花。
   目前,村民小病基本上不出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到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100%,生活特别困难的40多人加入了农村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2202 044000 -- 查看 西村乡谷歌卫星地图

西村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村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北仁村

  西村乡北仁村处于稷王山西坡,位于万荣县东北部,距县城约9公里,年平均气温9—10℃。海拔700—800米,全村由于地势较高而水资源奇缺;交通以公路为主,极为方便。有通住侯马、运城的干线公路;土地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65亩。北仁村主导产业往年以种植小麦、秋粮为主。近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种植药材为主,柴胡、黄芩已成为主导产业,销往全国各地,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北仁村共有9个居民组,总户数470户,总人口1832人。两委干部6人,党员人数50人。全村劳动力761人,农民人均收入4553元。    北仁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开拓创新换村容,新建了文化舞台、两层村委办公大楼、文化健身活动广场、文化读书室、老年活动室等。并安装了自来水。方便了村民吃水、用水。   

庄利村

  庄利村地处稷王山麓,三面环沟一面靠山,交通不便。共有土地面积49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448亩。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全村6个居民组、230户、886口人。其中党员30人、劳动力500余人。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近几年来,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原来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发展为多种经营。目前,已有成品柿林300余亩,各种药材达1800余亩。正在完成970余亩的核桃干果林的栽植任务。同时,大力推进闲散劳动力外出打工,学习先进技术,增强技能,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全村共谋发展。集体经济得到了发展迅速,村民收入明显提高。在上级的支持下,已硬化了全村的大小巷道,主巷道进行了绿化。大小巷道安装了路灯。新建了村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新建了村大舞台、村委办公室、老年活动室等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素质。  

岭南村

  岭南村位于稷王山腹地,全村63户,190口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庄。全村三个自然村独立为三个居民组,组与组相距4公里左右,至今没有硬化路面,劳动力79人,土地面积1平方公里,两委干部3人,党员人数9人。岭南村的耕地全是山坡地、沟坡地,全村总面积近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20亩,人均耕地5.2亩,是典型的农业村,小麦面积占80%,玉米、豆类占20%。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现在谈不到温饱,只能求得勉强生存。村党支部下设纪检小组;村委会下设监事会、民调会、治保会、民兵连、村民理财小组、村红白理事会、老协会,为岭南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岭南村虽然经济落后,自然条件恶劣,但是民风淳朴,可以说是邻里和睦,一家有事,多家帮忙,整村人民非常团结。在上一届支村委的努力下岭南村翻修了学校,有了自己的村级办公场所:投资两万余元,修建卫生服务所,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新建了小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群众文娱生活。新一届支村委上任后计划硬化通村路,方便群众出行,同时拓宽机耕路,解决群众种地“肩扛担挑”的难题。   

桥南村

  桥南村地处稷王山西北脚,距离县城约为20公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环境闭塞。全村人口635人,农户181户,4个居民组,党员31人,劳动力400余人,耕地面积1810亩,小麦和玉米为主要农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效益地下,农民生活贫困,土地种植仍然是绝大多数农民生存最基本的保障。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去年仅为1120元,远低于全乡平均水平。村里现在没有集体经济。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文化体育设施    我村在村委会周围规划了一座现代化的灯光篮球场,总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中配套有音乐灯光、观众座椅等设施,计划投资52000元。今冬明春,我村在村委会南部开工建设一座160平米的文化舞台,投资25万元,为群众开展业余文化生活奠定物质基础。    2、道路硬化    今年,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做出了推进“五个全覆盖”工程的承诺,我村紧抓这一有利机遇,积极实施农村街巷道硬化全覆盖工程。从9月1日起,我村率先在全乡开展了街道、巷道和进户道的硬化全覆盖工程,详细规划、精心施工、分区推进、严格监督,有效确保了我村街巷道硬化全覆盖工程又好又快地实施,经过2个月的紧张施工,至11月23日,我村街巷户道硬化全覆盖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3、建设绿化带    在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体育设施的同时,我村还计划明后两年时间利用县有关部门的配套资金在村主巷道两旁栽植花草,建设村级绿化带,改善我村村容村貌,工程总投资81500元。    二、社会经济发展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我村自然条件较差,但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昼夜温差较大,适宜干果经济林的种植,恰逢我村被国家确立为“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区”,在县林业局、扶贫办等单位的引导和扶持下,我村规划了核桃林连片栽植方案,准备利用两年时间在村西荒坡上栽植660.5亩连片核桃林,并完善项目区内的道路、水井等基础设施。具体措施有:1、栽植核桃林660.5亩;2、建设16眼集雨井;3、硬化项目区通区大道及排水沟渠5100平方米;4、核桃林套种中药材(柴胡、黄芪)。此项目的实施既可以使农村留守人员有效利用农闲时间,安心经营土地,帮助其脱贫致富,还能有效调整农村支柱产业结构,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大力发展畜禽养殖    我村2009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桥南村志勤专业养殖合作社,建立了规模养殖场。现在,养殖场已发展为固定资产180余万元,占地35亩,肉鸡养殖30000余只的规模。养殖场现已全部运用现代化养殖设备,实现了自动化饮水、喂料、调温等,达到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生产模式,每年可获纯利润20多万元。下一步,我村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效益,预计到2014年,肉鸡养殖规模将达到40000只,促进群众增收。   

西村乡

  万荣县西村乡徐家庄村位于稷王山北坡,平均海拔900米,地势复杂,目前有2个自然村,年降雨量380㎜,全村264户,1035口人,其中劳力448人,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全村5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608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主要是山坡地和梯田,是典型的农业村。小麦面积占80%,玉米、豆类等杂粮占20%。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村民们只能勉强生存。村党支部下设纪检小组;村委会下设监事会、民调会、治保会、村民理财小组、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为岭南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家庄村位于稷王山北坡,经济困难,吃水难。2011年新建村委会一座,文化广场还未硬化,吃水问题却难以解决,更不用说灌溉用水,吃水采用下雨积水方式,如遇旱年,要到10公里外的西村去拉水。    因没有年轻的劳动力,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以粮为主,群众有粮吃,无钱花,生活总体贫困。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号召农民种植药材,增加收入,做到有粮吃还要有钱花。    目前,村民小病基本上不出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到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100%,生活特别困难的40多人加入了农村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望嘱村

  望嘱村位于万荣县西村乡稷王山北坡,平均海拔874米,地势复杂,年降雨量380㎜,全村540户,2150口人,其中劳力908人,总面积5.7平方公里。全村11个居民组,耕地面积3744亩,主要是山坡地和梯田,是典型的农业村。小麦面积占70%,玉米、豆类等杂粮占30%。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村民们只能勉强生存。村党支部下设纪检小组;村委会下设监事会、民调会、治保会、村民理财小组、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为望嘱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望嘱村位于稷王山北坡,经济困难,吃水难。吃水问题却难以解决,更不用说灌溉用水,吃水采用下雨积水方式,如遇旱年,要到10公里外的西村去拉水。    因地处偏僻,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以粮为主,群众有粮吃,无钱花,生活总体贫困。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号召农民种植药材,增加收入,做到有粮吃还要有钱花。    目前,村民小病基本上不出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到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100%,生活特别困难的20多人加入了农村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典咀村

  西村乡典咀村地处稷王山腰,是一个三面环沟,南面紧邻闻合高速公路的一个偏僻小区,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途径大德、刘和村,交通极为不便,去县城坐车还得走到大德村乘车,村里没有代销店、卖菜摊,全村共有275口人,(人口年龄结构0-18岁58人,19-55岁为161人,56岁以上为56人),2个居民组,耕种着750亩耕地,人均耕地2.72亩。全村共有0党员10名,低保户7户11人。全村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十年九旱,是一个雨养农业村,全村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孩子上学全部随父母在外,家里只剩老弱病残耕种着全村土地。因没有年轻的劳动力,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以粮为主,群众有粮吃,无钱花,生活总体贫困。   从2007年开始,支村委一班人带领全村群众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药材种植,提高农民收入,经过5年时间,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主要是柴胡、黄芩、板兰,农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740元增长到2011年的1300元。   目前,村民小病基本上不出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到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100%,生活特别困难的20多人加入了农村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永利村

  永利村位于万荣县西村乡东北部。全村有8个居民组,450余户人家,1680口人,党员52人。玉米、绿豆、小麦为主要农作物。由于全年干旱少雨,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生活贫困,由于土地收益较低,全村60%的青年劳力外出务工。    2010年高标准的硬化了进村道路,并对进村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改变了村容村貌。同时在村中心修建了800平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篮球架的健身器材,方便群众健身。    组建了30多人永利村管乐队,建立了村图书室,丰富了群众的农闲生活,增强了群众的文化修养。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土地收入较低,多数青年都外出务工。村两委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种植结构,种植药材等产值高的作物。同时积极发展养殖业,已发展了几个规模养鸡养羊场。扩大群众的收入来源。   

五龙村

  五龙村位于稷王山脚下,三面环沟一面坡,共有2个居民组, 476口人,两委干部3人,党员人数19人。五龙村的耕地以丘陵、旱地为主,总面积1550亩,人均耕地3.3亩,以种植玉米、小麦、药材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小麦面积占60%,玉米、药材占40%。自然环境较恶劣,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只能求得勉强生存。村党支部下设纪检小组;村委会下设监事会、民调会、治保会、民兵连、村民理财小组、村红白理事会、老协会,为五龙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龙村经济发展平稳,民风淳朴,可以说是邻里和睦,一家有事,多家帮忙,整村人民非常团结。在上一届支村委的努力下五龙村修建了村委会,有了自己的村级办公场所,又设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群众文娱生活。村干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对全村的大小巷道进行了硬化,解决的群众的切身出行问题,更加便利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新一届支村委上任后计划扑下身子,全力以赴,利用各种关系,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在巷道全部硬化的基础上,搞好村主巷道绿化、美化,从而对村容村貌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南仁村

  南仁村地处万荣县城以东,稷王山腰,一面靠沟,三面环坡,全村5个居民组,286户,1093口人,劳动力459人,党员人数40人,耕地面积2172亩。黄土高坡,土地瘠薄,自然条件极差,九十年代初持续干旱,农民收入微薄,生计难以维持。男强壮劳力都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建设了村级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为弘扬孝文化,在广场西边修建了24孝墙。    现如今主干道均为水泥硬化路面,交通方便,劳动力外出务工多,村中有卫生室、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聚善村

  聚善村位于西村乡西北部,紧邻运稷一级路,全村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39亩。共有4个居民组,211户864人,劳动力362人,现有党员25人。村内共有主巷道7条,支巷道19条,全部座落有致,整齐划一。    聚善村相传在300年前,南吴村一户人家,为了便于南北行人饮水,出于积善行好,在此打深井一眼,故名“聚善”。后因西村人迁来居住,又名西村庄。    聚善村地处公路沿线,交通运输十分便利,麻花加工历史悠久,产品质量别有风味。聚善村民在全国各大城市支锅设点,加工销售麻花,从业人员达300余人,劳务收入户均1万余元,“聚善麻花村”闻名遐迩。    近几年,钱袋子鼓起来的聚善有识青年积极返乡创业,轰轰烈烈搞起了“运输”、“养殖”、“药材”三大产业,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20台(辆),规模养鸡、养猪专业户达到30个,以柴胡、黄芩为主要品种的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400余亩。全村摩托车、电话、手机基本普及,太阳能、空调、电脑纷纷进驻农家,高档别致的二层小洋拔地而起,已建起30余幢,聚善村里的庄稼汉也过上了城市人的好生活。   

龙行村

  龙行村地处县城以东,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11亩。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全村3个居民组、117户、461口人。其中党员18人、劳动力186余人。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近几年来,在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原来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发展为多种经营。大力推进闲散劳动力外出打工,学习先进技术,增强技能,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全村共谋发展。在上级的支持下,已硬化了全村的大小巷道。   

西村村

  西村村位于县城以东,交通基本便利,地理位置偏避,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条件比较薄弱,十年九旱,是个全靠雨养的农业村。    全村16个居民组,982户,5960人,主要劳力1500多人,党员人数102人。    在文化建设方面比较先进,在西村南大街有文化广场、多功能封闭式舞台,有村委办公大楼,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村抬阁,村民素质比较高,村风村俗十分纯朴,村容村貌还可以过的去,东西距离比较长,南北较窄,没有宽畅大道。    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环节,农村建设规划因历史原因困难多,全村主巷道基本硬化,基础设施还陈旧落后,主导产业以柴胡为龙头的药材基本,农民收入达2000多元。   

刘和村

  刘和村地处丘陵高垣,东眺稷王山,西望万荣城,北靠典咀村,南临北牛池。稷运一级路从村西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1个居民组,700户,2871口人,劳力1600人,党员65人。耕地面积6135亩,土地贫瘠,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主导产业以粮食、药材种植为主。    刘和村有着悠久的民间艺术传统活动,享受文化村的盛誉,逢年过节村里的业余剧团、红火热闹、抬阁、花车、花鼓、锣鼓时有表演。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创建了文化室、图书阅览室等,巷道全部硬化,村容村貌有所改观,农民生活不断改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大德村

  大德村万荣县西村乡位于稷王山半腰岭上,村三面环沟,一面陡坡,形似磨盘岭,十年九旱,有史以来,靠天吃饭,占地面积3500余亩,全村五个居民组203户,830余口人,其中党员25人,2400亩耕地,共有劳力350多人,是典型的农业村,主要经营项目:    一、经济作物种植:药材、柿子、核桃、玉米。    二、外出做生意:100余户人家外出做生意,主要从事蒸馒头、炸麻花。    三、其他劳务打工。    村党支部下设纪检小组;村委会下设监事会、民调会、治保会、村民理财小组、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为大德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前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以粮为主,群众有粮吃,无钱花,生活总体贫困。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号召农民种植药材,增加收入,做到有粮吃还要有钱花。近几年来,作为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在支村委一般人的努力下,我们村街巷道硬化基本完成,新建村委会,硬化绿化广场,添加健身器材,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目前,村民小病基本上不出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到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100%,生活特别困难的60多人加入了农村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岭西村

  岭西村位于万荣县西村乡稷王山北坡,平均海拔874米,地势复杂,目前有2个自然村,年降雨量380㎜,全村65户,211口人,其中劳力152人,总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2个居民组,耕地面积2100亩,人均耕地面积2.5亩,主要是山坡地和梯田,是典型的农业村。小麦面积占70%,玉米、豆类等杂粮占30%。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村民们只能勉强生存。村党支部下设纪检小组;村委会下设监事会、民调会、治保会、村民理财小组、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为岭南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岭西村位于稷王山北坡,经济困难,吃水难。2011年新建三角形花园,硬化全村巷道,吃水问题却难以解决,更不用说灌溉用水,吃水采用下雨积水方式,如遇旱年,要到10公里外的西村去拉水。    因没有年轻的劳动力,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以粮为主,群众有粮吃,无钱花,生活总体贫困。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号召农民种植药材,增加收入,做到有粮吃还要有钱花。    目前,村民小病基本上不出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到10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达到100%,生活特别困难的20多人加入了农村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西村乡特产大全




西村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