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万荣县 >> 皇甫乡 >> 东杜村

东杜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杜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杜村简介

  东杜村隶属于万荣县皇甫乡,位于县城西南部,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西杜村相邻,现有耕地面积4000 亩,地势较为平坦。
  全村共划分为五个居民小组,210户人家,合人口700余人。
  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0名,其中老党员占到党员总数的70%,近年来在村党委和村卫生院的大力宣传下,我们村村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高达92.8%。
  东杜村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药材等农业作物.东杜村通往各村的巷道已经全部硬化,交通便利。
  在我们东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90%以上,其中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农作物种植面积中以小麦种植面积居多,达2000亩,亩产在250公斤左右,玉米和药材的种植面积达1000亩,果树种植面积达1000亩,村里畜牧业以养猪、养羊、养鸡为主,其中10户养猪,存栏56头,7户养羊,存栏200余只,养鸡1户,存栏2500只左右,人均收入为2500元,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比例只占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2205 044000 -- 查看 东杜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杜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杜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埝村

  东埝村位于皇甫乡的西南方,东邻漫峪口,西邻中埝村,南邻临猗黄家庄,北邻新寺、马家庄。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530户,总人口2235人,劳动力人口为1500人。土地面积总计约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7000多亩。2010年人均年收入2200-2300元。全村共有党员49人,村两委成员 7人。村中第一大姓为薛家,第二大姓为王家。五保户、低保户、优抚人员共80人。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收入:主要种植小麦,另外种植有玉米,但是比例不大。村里外出经商或务工的人员占一定的比例。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交通较为便利。全村有幼儿园一所,小学、初中合为一所。村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70%。村中无任何矿产资源。东埝村原为埝底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撤乡并镇后 ,东埝村划入皇甫乡行政区域。 这里气候环境相对恶劣,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风大土硬石头多,十年九旱无收成”。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东埝村两委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改善东埝村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东埝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成绩喜人。   水利设施:有70年代的10眼深井,主要用于灌溉。但由于近年来水位下降,出水量减少了一半,仅为20方每小时。有的甚至出水时断时续,极大的影响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为了解决群众浇地难的问题,由村两委牵头,三年时间新建四眼深井。并计划于2012年3月份在第三居民组再建深井一眼,彻底解决浇地难的问题,为东埝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道路交通: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争取下,东埝至三管油路全面竣工,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为农副产品打开了销路。同时按照全省新的“五个全覆盖”要求,2011年新修街、巷道6公里,并计划于2012年完成13.85公里的里程。   文化生活:全村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电话,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9%,村里设立了卫生室,2011年的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   基层组织建设:东埝村两委在村支书邓国松、村主任薛永发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全村共有党员 49 人,村两委成员7人,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努力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东埝村两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努力为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兴村”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社会治安与信访稳定:加强农村信访稳定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东埝村两委一直对本村的稳定给予高度的重视。近年来,东埝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群体治安案件和集体-事件。东埝村两委一直努力保持全村综合治理稳定,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解决群众纠纷和矛盾,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的诱因,维护农村稳定。变村民-为深入群众,积极发现本村的不稳定因素,将并努力把这些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维护本村社会稳定,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东埝村社会稳定,经济逐步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相信在村两委的继续努力下,一个和谐、富裕、文明的东埝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前小淮村

  前小淮村东临稷王山,西邻孤山,距万荣县城10公里,距运城35公里。现有1059口人,320户,6个居民组,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4名。全村耕地4000亩,其中经济林1200亩,小麦2500亩。共有三眼机井,一眼井能供300余亩耕地浇水。主导产业为苹果、桃,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   前小淮村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故里,经典传说天仙配的发源地。现在村里仍留有七仙女沐浴的池塘。董永是我国二十四孝之一,他卖身葬父的典故潜移默化着前小淮的老百姓,使得前小淮勤劳朴实、民风淳朴。   董永的孝文化影响着前小淮村一代又一代的百姓,村两委主干站在历史的高度,准备在村东新建一个董永孝文化博物馆,从而将孝文化进一步推广出去,让它感染更多的人。   在推广孝文化的同时,我们更要将孝文化落实到实处,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在原小学建一个养老院,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可容纳120床位,达到了人均35平方米的要求。目前该项工程已在进行之中,进展顺利。   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前小淮村村民的理解及支持下,前小淮两委干部矫首昂视,信心满怀,在孝文化进一步宣传推广的同时寻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相信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给领导及广大村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后小淮村

  后小淮村是皇甫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410口人,118户,党员18名,耕地1500亩。   (一)农民收入   2009年我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二)产业发展   我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以苹果、冬枣为主导产业,农产品的区域竞争性有一定优势。   (三)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设施建设   2010年,全村大小巷道已基本硬化,有1条巷道还未施工。   2、水利设施建设   村内现有2眼水井,基本保障了人畜用水和灌溉用水。   (四)改善人居环境   发展现状:目前我村建房仍然以排屋为主,样式、规格没有统一标准。   (五)基层组织建设   通过多年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了村“两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落实了“村级财务民主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了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   

灵池村

  灵池村共计两个居民组,北距万荣约7公里,距乡政府约2公里,地处运稷一级路边沿,对外交通部便捷。全村共126户, 508人,党员13名,劳力数270人,土地面积1800亩。村内主导产业为苹果种植,但由于水利条件较差,村民整体经济收入较低。   村庄面积160000平方米,主巷道长约1680米,于2009年新建村级文体广场一个,2010年新建村级组织场所,大约1600平方米。2009年被上级确定为新农村。   村庄布局:   全村村内主干道网络“三横三纵”的结构形态。次干道、巷道分级明确。主干道宽约6米左右。   水利情况:   全村有深井1眼,而且已使用多年,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   医疗卫生:   卫生所设在私人院内,有床位2个,医护人员2个。   环境卫生:   2009年万荣县的环境卫生整治先进村,村民素质较高,环境卫生条件良好。   村两委将努力使灵池村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灵池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乌苏村

  乌苏村东枕稷王山,西邻孤峰山,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闻合高速、运稷一级路依傍而过。村庄位于峨眉岭台地,总体地势北高南低,相对较为平坦,村庄地处水源缺乏地区,耕地多为旱地,矿化度为0.5—0.66克/升,水质为重碳酸钠型。全村有深井3眼。全村共9个居民组,共1707口人,453户。耕地面积6725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725亩,旱地面积:5000亩。全村劳动力815人,其中男450人,女365人,初中以上文化占劳动力80%,整体素质较高。全村共有31名正式党员,2个预备党员。2010年总收入达到469万元,人均约2850元,其中农业收入328万元,占到总收入的70%,小商品业以及多种形式的二三产业占到总收入的30%。有一所村集体卫生所,有床位2个,医护人员2个。商业门店共12家。   乌苏村村风文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厚德载物。村两委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诚团结,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于2010年投资80余万元建成苏和园,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另外,在村委会建立了农家书屋,并开通了农党网,为群众提供了学习工具和场所。全体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真抓实干,使我村的各项事业都走在了全乡的前列。   

新庄村

  新庄村位于峨眉岭台地,总地势为北高南低,地势较为平坦。村庄具体位于皇甫乡北部,紧邻万荣县城,闻合高速、运万二级路、高三路依傍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村庄地处水源缺乏地区,耕地多为旱地,矿化度为0.5—0.66克/升,水质为重碳酸钠型。全村有深井1眼。耕地面积340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800亩。全村共3个居民组,共1047口人,248户。共有劳动力620人。全村共有23名正式党员。村风文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厚德载物。本村以苹果、小麦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良使村民经济收入大大提高。比2010年翻了一番。自2009至今村内大小巷道及环村路已全部硬化,实现户户通水泥路。   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力争造福一方百姓。改扩建村委会,美化村内舞台。绿化、亮化巷道,并为村里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村委会设有的老年活动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阅览室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胡村村

  皇甫乡胡村位于乡政府以北2.5公里处,紧靠运稷一级路,交通便利。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22户,1191人,设党支部一个,自管党员25人。全村土地总面积4200亩,其中耕地面积3800亩,土地肥沃,以苹果和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全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近年来,胡村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累计投入资金60余万元,先后启动了巷道硬化、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及配套措施等工程,使村民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农民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村两委一班人带领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优质苹果和药材种植为主导,多措并举,典型带动,引导群众扩大种植面积,做大做强产业,同时强化技术支撑,健全服务体系,成立了胡村果协会、药协会,闯出了一条“以技术强质量、以质量树品牌、以品牌增效益”的良性发展之路,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夯实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今年,胡村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不等不靠,先行先试,争取上级资金30余万元,新建了一座文化活动场所,同时硬化广场200平方,安装了健身器材。健全了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使卫生整治逐步趋于常态化,常抓不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加强民主管理,倡导文明新风。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该村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积极创建“十星农村党组织”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发挥老同志、老党员余热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加强村规民约教育,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同时,成立了村民主理财组、村民代表大会、民调会、红白理事会、老协会、巡逻队、村务公开监督组,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中,逐步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四、落实支农惠民政策,完善社会保障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和机构配置。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人口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各项支农补贴及时到位。   今后,胡村将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群众优势,狠抓产业发展,狠抓教育培训,力争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初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群众生活现代化的“四化”目标。   

北吴村

  皇甫乡北吴村位于皇甫乡西北角,全村三个居民小组,160户,780口人,其中党员21人,全村现有耕地3400亩,人均纯收入3000元,其中主导产业是小麦,苹果,桃,药材等农作物。近年来北吴村共硬化村道2000平方米,电话90%入户,做到了户户有电视。2009年投资近15万元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体育健身器材已配备到位。农闲时间,每晚都有村民跳舞健身,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10年初我村共投资8万元修建新的村委会大楼,共168平方米,共五间办公室,做到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在全村共种植195亩核桃树,促进了农民增收。硬化村通往镁场道路投资1万元,1.5公里,解决了村内去镁场上班行路难问题。   我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直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经过多次会议讨论调研,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规划,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带动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带领全体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真抓实干,使我村的各项事业都走在了全乡的前列。   

南吴村

  南吴村位于孤山脚下,村四周环沟,由于没有深井,靠天吃饭,土地收入没有保证。南吴村地理位置优越,是上片五个村之一,居中央,北靠北吴,南靠东西杜,西靠袁家,东靠皇甫。   交通状况良好,皇甫至埝底大道从村中通过,客车走县城也很便利。   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800亩,耕地面积3000亩,全村共有1080口人, 4个居民小组,男女劳力500余人,党员29人,集体经济发展较慢。其中主导产业是小麦,苹果,桃,药材等农作物。农闲时间,每晚都有村民跳舞健身,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10年初我村共投资8万元修建新的村委会大楼,168平方米,共五间办公室,做到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在全村种植195亩核桃树,促进了农民增收。   我村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直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经过多次会议讨论调研,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规划,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带动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带领全体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真抓实干,使我村的各项事业都走在了全乡的前列。   

东杜村

  东杜村隶属于万荣县皇甫乡,位于县城西南部,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西杜村相邻,现有耕地面积4000 亩,地势较为平坦。   全村共划分为五个居民小组,210户人家,合人口700余人。   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0名,其中老党员占到党员总数的70%,近年来在村党委和村卫生院的大力宣传下,我们村村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高达92.8%。   东杜村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药材等农业作物.东杜村通往各村的巷道已经全部硬化,交通便利。   在我们东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90%以上,其中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农作物种植面积中以小麦种植面积居多,达2000亩,亩产在250公斤左右,玉米和药材的种植面积达1000亩,果树种植面积达1000亩,村里畜牧业以养猪、养羊、养鸡为主,其中10户养猪,存栏56头,7户养羊,存栏200余只,养鸡1户,存栏2500只左右,人均收入为2500元,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比例只占6%。   

皇甫村

  皇甫村位居万荣县城以东,乡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全村共8个居民组,433户,1600多口人,6200多亩耕地。皇甫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4名,全村共有村民代表32名。   全村共有4眼深井,满足了村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村民收入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苹果、桃和药材为主。   村中设有卫生所,幼儿园,小学,商铺等场所,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村里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已安装健身器材,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广场以东新建了文化舞台及支村委办公场所。   村中街、巷、户道硬化已实现90%,并且全部安装上了路灯,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村里的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文艺宣传队、农民自娱自乐的传统红火热闹丰富多彩,村里每年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的奖励。村民相互学习,不断感染着身边的人,村子里一片和谐新气象。在十二五之际,村里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巷道硬化全覆盖、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便民连锁超市建设等都已基本到位,近年来,村里成立了多个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组织多场果业技术培训会,村民脑袋活了,腰包鼓了,村民在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新农村、新生活。   

袁家村

  皇甫乡袁家村是皇甫乡的23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孤山北麓,万荣县城以南,乡政府以西。全村共有村民147户,710口人;辖3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2700亩,   袁家支部现有党员25名,其中女党员2名,40岁以下年轻党员5名。   袁家村民风淳朴,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白水杏为主。   村党支部书记董诚上任以后,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生产发展了,老百姓富裕了,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他带领支村一班人,年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袁家村一年一个新气象。他依托袁家村在孤山北麓的地理优势,带领广大村民建成千亩杏树基地,依托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羊存栏600只,猪存栏200头,鸡存栏5万只。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不到1000元猛增到3000元。   村里现有深井一眼,解决了人畜吃水难问题。村中巷道90%以上已实现硬化、绿化、亮化,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2009年村里新建了舞台、文体广场,翻新了村委会。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和机构配置进一步完善。袁家村实现义务教育人口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各项支农补贴及时到位。   

新寺村

  新寺村位于皇甫西南方向,北依孤峰山,东临袁家庄,西与临猗相接,南通东埝村。   村庄因在孤峰山脚下,故村民大多依山而居,房屋建筑以窑洞居多,沿山而上,分为四个自然村。全村共有居民74户,262人,其中党员9名。全村总占地面积3050亩,其中可耕地面积2200余亩,均为旱地,北赵引黄工程在我村东西贯穿,占地面积40余亩,预期可灌溉耕地面积800亩左右。   历届村两委立足村情,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求发展、创特色,带整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实现了村务、党务与经济共同发展,改善村基础设施。于2011年硬化村大小巷道1200米,铺设了进村路400米,改善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村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结合乡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一村一品”,近年来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村民80%人均以养羊为生,其余则以种植烟叶为主,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中埝村

  中埝村隶属于皇甫乡,位于皇甫乡西南、孤峰山脚下。全村共有四个居民小组,670多口人,14名党员。全村共有劳动力420人。本村交通便利,土地面积4150亩,耕地面积有3300余亩。全村有深井4眼,其中700亩为水浇地,2600亩为旱地。由于中埝村旱地较多且环境气候恶劣、土质差,因此本村并没有特色产业,村民以种植冬小麦、玉米、绿豆为主,收入微薄,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中埝村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本村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2011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86%。村里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已安装健身器材,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2011年中埝村被定为“新农村推进村”,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截止2011年12月15日全村大小巷道已全部硬化。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大,村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西埝村

  西埝村位于孤峰山脚下,万荣县东南方向,占地面积9800亩,耕地面积5600亩,旱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180亩,人均耕地4亩。现全村已硬化街、巷、户道共计7.6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372户,1400口人。共有劳动力570人,党员41人。由于多年受风灾、冻灾、旱灾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70元。   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我村在2009年新建了文化舞台,文化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新建了老人娱乐棋牌室、图书阅览室,组建了60人的锣鼓文艺队。村两委组织村民参加各种科技讲座十余次,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大专以上毕业生13人。村风健康向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我村已将自来水送到每家每户。在县扶贫办的支持下,我村新建1748亩桃树项目区。该项目区已埋水管1万米,修田间路6公里。项目建成后可成为我村的主导产业,村民人均收入可增加2642元,一个崭新的村容村貌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彦成庄村

  皇甫乡彦成庄村位于皇甫乡西南角,毗连临猗,全村国土面积1300亩,耕地面积1100亩。1个村民小组,63户,232人,劳动力136人。村支部有党员正式党员8人,预备党员1人。   因地制宜搞规划。村“两委”根据本村村情,认真讨论,并因地制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下大力气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目前,全村有果树400余亩,今后五年计划再发展优质苹果200余亩,形成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格局,达到全村人均收入6000元。   注重基础上项目。村“两委”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通过全村群众的不断努力,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1000余个,硬化巷道3000多平方米;投资5万元实现户通自来水;投资30万元新打1眼深井;投资5万元修建村委、村级卫生所;投资20余万元建成村级舞台。   人居环境新面貌。彻底改变“散、乱、脏、差”,强化庭院美化、房屋美观、实现人畜分离,村居集中,村容整洁,并逐步增加新容新貌。   “科技知识”进农家活动。村“两委”聘请有关专家来村专门讲座,将内容专门印制成宣传资料,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举办广播讲座宣传科普、法律等知识。到目前,共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举办广播讲座10多期,宣传新农村建设、惠农政策、和谐社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内容,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社会事业新提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和机构配置。丰富与群众相关的文化、娱乐、生活。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人口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计划生育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   

漫峪口村

  漫峪口村位于峨眉台地,全村共有11个居民组,521户,2018口人,党员有47名,其中女性党员10名,耕地总面积8050亩,林果面积3000亩,全村共有深井12眼,保浇面积5000亩,扩浇面积6700亩,是典型的农业村。   村庄格局:村庄布局全村村内主干道网络“两横两纵”的井字结构形态,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860米。次干道、巷道分级不明确,道路狭窄不畅,断头路、异形交叉口较多。主干道宽约4—5.5米左右。   交通方面:漫峪口村交通便利,陈埝线从村南穿过,每天有十余趟客车通过;全村大小巷道已全部硬化,实现了户户通,主巷道实现了亮化和绿化。   水利方面:全村共有深井12眼,人畜用水以水窖为主,由于存放时间过长,影响水质;农田灌溉已实现管道化,保浇面积5000亩,扩浇面积6700亩。   环境卫生方面:漫峪口村为2009年万荣县环境卫生整治先进村,环境卫生条件良好。目前,有25户农民使用沼气,130余户居民厕所改为双翁漏斗式厕所。   教育方面:学校(小学)位于村庄北部,2350㎡,共有120余名学生,10个教职工,1所私立幼儿园,有40余幼儿。   精神文化方面:村里有一大一小两个文化娱乐广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为群众茶余饭后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组建了女子健身球表演队、百人女子锣鼓队,丰富了妇女的文化生活,并利用农闲时间多次为群众进行表演,受到群众的称赞;另外,在村委会建立了农家书屋,并开通了农党网,为群众提供了学习工具和场所。   生产生活方面:漫峪口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在农业生产方面主要以果树、桃树生产为主,全村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种植户有400余户,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   

周家村

  一、地理位置:   隶属于皇甫乡,与盐湖、临猗接壤,东临运稷一级路,交通便利。   二、自然条件:   村庄位于峨眉岭台地,孤峰山南麓,距孤峰山仅3公里左右,总体地势北高南低,相对较为平坦,村庄地处黄河阶地空隙水区,属浅埋中等富水区,矿化度为0.5—0.66克/升,水质为重碳酸钠型。全村有深井10眼。   三、人口和用地:   全村共10个居民组,共1748口人,437户。耕地面积694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000亩,旱地面积:2940亩。全村劳动力812人,其中男400人,女412人,初中以上文化占劳动力83%,整体素质较高。   四、经济:   2010年总收入达到645万元,人均约2800元,其中农业收入425万元,占到总收入的65%,小商品业以及多种形式的二三产业占到总收入的35%。   五、党建:   一个党支部,29名党员。   六、医疗卫生:   有一所村集体卫生所,有床位4个,医护人员2个。   七、商业门店:共19家。   八、文化建设:   周家村利用农家书屋这个平台,给村民提供报刊杂志,提高了村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陈闫村

  陈闫村位于万荣县皇甫乡南部,毗邻运城,距运城市区只有3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运稷一级公路傍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共有7个居民小组,368户,1470人,党员27人,耕地6455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村里水利设施健全,10眼深井能保障全村90%耕地的灌溉。经过多年的发展,村里已培育了大片苹果、桃等多种经济作物。全村共有8年树龄果树1555亩,桃树742亩。   发展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陈闫村近邻运城,地级市发达的经济为陈闫村的水果产销带来无限商机。加上运稷一级路的方便交通,使陈闫村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水利设施健全,硬件完备。全村共有深井10眼,水浇地面积占全村耕地的90%。两大果库发挥着2500余吨的恒温贮藏功能。兴建于2009年的意和林果库总投资300万元,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同惠果库投资90万元。两大果库集收购、贮存、运输、销售水果于一体,辐射面广,功能强大。帮助广大果农实现利益最大化。   3、科技惠农强农,人才济济。村两委定期聘请专家作科技讲座,组织群众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村民提供了科技支持。同时村民宋赛龙、孙鹏、孙浩、宁会民等果树管理能人组成果树种植交流班,经常免费教果农种植技术。   此外,意和林果业专业合作社经常积极邀请市、县专家为果农传授先进技术经验,尤其是2010年4月在苹果遭受低温冻害后,村果协会积极邀请专家给果农传授生产自救技术,采取补救措施,力争灾年减产不减收。同时,组织果农外出参观,学习县内外的先进经验,使广大果农真正掌握优质苹果生产管理技术。在果协会的帮助下,我们村红富士苹果全部是纸加膜袋,加上科学施肥、合理浇水、铺反光膜等配套技术措施,为今年苹果增收、农民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村委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村地理优势及土质状况,经过反复论证和精心试验,最终将发展苹果、桃确立为我们村的主导产业。为了做强这一主导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是因地制宜搞规划。村“两委”根据本村村情,认真讨论,并因地制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了发展规划。下大力气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目前,全村已形成种植苹果、桃树为主,劳务输出760人。全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加1000元,群众收入迅速提高,达到6000元。   二是注重基础上项目。村“两委”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通过全村群众的不断努力,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5400个,硬化巷道2万多平方米,修缮农业综合开发机耕路15公里,投资250万元新打8眼深井,投资360万元修建两个大型果库,投资80万元修建村委大楼、舞台、文化长廊、村级卫生所等等。   三是发挥优势招客商。村“两委”一班人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和区域优势,深入调研,内引外联,在市、县两级各部门和皇甫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积极招商引资,投资90万元建立陈闫果库,围绕果业这一主导产业,为村民提供信息、生产资料的购买、果品营销、储藏、果品生产技术培训等服务,为陈闫村的农业产业化“一条龙”服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人居环境有新面貌。彻底改变“散、乱、脏、差”,强化庭院美化、房屋美观、实现人畜分离,村居适度集中,村容整洁,并逐步增加新容新貌。   五是开展“科技知识”进农家活动。   村“两委”聘请有关专家来村专门讲座,将内容专门印制成宣传资料,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举办广播讲座宣传科普、法律等知识。到目前,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举办广播讲座20多期。今年村“两委”还将投资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专栏”,专门宣传新农村建设、惠农政策、和谐社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内容,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是社会事业有新提升。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和机构配置。丰富与群众相关的文化、娱乐、生活。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人口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计划生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   近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还做得很不够。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还很薄弱;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三是农民市场意识不强。今后,我们决心进一步加倍努力,加强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位于万荣县孤峰山东南脚下峨嵋岭上。它北依孤峰、南望条山、东临稷王、西朝后土,古时称南乡。地处两沟相夹、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黄土梁上。其貌宛如二龙戏宝珠,猛虎卧山岗,是个难得的风水宝地。它北临杜村、西杨李,南傍陈闫、周家庄,东连汉薛南景村,西靠三埝、漫峪口。   全村共四个居民组,总人口1230人,有0员23人。共有耕地面积5000亩,桃、果树面积4000余亩。其中90%以上为水浇地,共有深井七眼。村主导产业为苹果、万红宝桃。高家苹果以个大、味甘、光泽好闻名。全村拥有县级示范园3个,省级示范园1个。   在文化产业方面,高家软槌锣鼓威震四方,其特色是鼓槌用麻绳特制而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领兵退至孤峰山一带,途径高家庄村边时,突然听到锣鼓艺人用软槌锣鼓演奏鼓乐,战士情绪高涨,军威大振。于是刘秀在孤峰山和王莽对阵时,专门请高家庄软捶锣鼓上山助威。本已年久失传,近两年经抢救性挖掘,高家软槌锣鼓重获新生,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并应邀参加了山西卫视元宵晚会、运城电视台龙年春晚的录制工作。并在平遥全国锣鼓大赛中荣获金奖。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家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了3个方田项目,硬化了四条方田道路,长约5000余米,并修建了排水渠10000余米,大大方便了村民果蔬产品的销售。   

西杨李村

  一、地理位置   隶属于皇甫乡,北距万荣约18公里,西北距乡政府约1公里,东临运稷一级路,对外交通便利。   二、自然条件   村庄位于峨眉岭台地,孤峰山南麓,总体地势西高东低,村庄地处黄河阶地空隙水区,属浅埋中等富水区,矿化度为0.5—0.66克/升,水质为重碳酸钠型。   三、历史沿革   土地肥沃,民风纯朴,人杰地灵。   “杀了千家西杨李,捎了八百小杜村”的惨烈事件,给西杨李村历史上制造了一起特大的惨案,给人民心上刻下了一道久久疼痛的伤痕。元末明初朱元璋洪武初年(约公元1836年),西杨李村有令狐一家三兄弟在朝为官,皆为总督之职。家里土地千顷,资财万贯,骡马成群,仆役成行,是有名的三个爷爷二十个儿子一百多个孙子的大家族。村周围高大城墙保护,并有制造兵器的“炉院”,练兵的“校场”。(现东杜村南有地以“炉院地”“教场地”为名,均为令狐家遗迹。东舍一郭家在此遗址曾无意发掘出一石槽银元。)后来,有人奏报皇帝朱元璋,称万泉西杨李令狐家族有谋反朝廷的阴谋。朱洪武遂于除夕之夜,出其不意派大兵剿杀令狐全家。赶天亮不仅杀了一千多户西杨李全村,而且一口气捎带杀了相邻的八百户东杜村。大年初一,两个村里尸横遍地,血流满巷。令狐家仅三人逃生到高家庄避难落户,改为张姓,故高家庄后以张姓居多。   四、人口和用地   全村共1个居民组,共57户,全村208口人,在村务农人员78人(其中男41人,女37人),其余人员均出外打工,初中以上文化占劳动力85%,整体素质较高。   耕地面积900余亩,水浇地400亩(虽为水浇地,但水井出水太小),旱地500亩,主要种植:苹果、桃、杏、小麦。   五、党建   1个党支部,1个党小组,共12个党员。   六、村庄布局   全村村内主干道网络“一横一纵”的T字结构形态,巷道分级明确,主干道宽约4—5米左右。   全村有深井1眼。   七、医疗卫生:保健站一个,由高家一医生兼职。   

马家庄村

  马家庄位于万荣县城南部,距县城18公里,隶属皇甫乡管辖。北与袁家村相依,西与新寺村相接,南与漫峪口相连,东与西杜村为邻。属低山黄土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   全村共2个居民组,110个农户,463口人,劳力206人。耕地面积2438亩。全村共有党员13人,党支部成员2人,村委成员3人。低保11户,五保2户。   近年来,马家庄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快农村发展,以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的集中整治为突破口,切实改善马家庄生产生活条件,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使马家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马家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约1900亩,亩产约400斤。复播的有绿豆、玉米等国家粮补农作物。在我县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新形势下,马家村发展了400亩优质“红不软”桃和500亩脆皮核桃,粮经比例达到5:2,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创建文明村为契机,村民的文化意识不断提高,逐步开始形成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马家庄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群体治安案件和集体-事件。   

西杜村

  西杜村位于万荣孤峰山以东,皇甫乡以西,距乡政府约5公里。   该村现有4个居民小组,共538口人,共有劳动力280人,其中外出务工100人,约占20%。村内共有低保户18户,五保户1户。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有510户,约占98%。农、医保参保率在全乡位于上游水平。   一、村两委情况   该村现有党员19名,其中贫困党员2名,60岁以上的9名,其中村支部平均年龄48.5岁,大专文化1人,高中文化3人,初中文化4人。   二、全村耕地情况   该村共有耕地面积2600亩,水浇地800余亩;旱地1800余亩。其中苹果、杏、桃种植面积达1400亩,占60%。其中苹果由于地理位置高,日照时间长,其果色泽鲜艳,香甜可口,深受各地果商的赞誉。   三、全村经济收入情况   2011年,西杜村经济总收入为300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果业为主。   四、医疗卫生   有一所村集体卫生所,有床位2个,医护人员1个。   五、著名企业   孤峰山久生矿泉水已经过国家质检部门、矿物局及有关部门的鉴定,符合优质矿泉水标准,并受到县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重要项目,欲与杭州娃哈哈集团进行合作。   2011年12月,西杜村第九届支村委换届工作结束后,新当选的支村两委班子成员信心十足,豪情满怀,决心带领群体村民务实进取、再创辉煌。   


东杜村特产大全




东杜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