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位置
冯张村位于万荣县光华乡北边,东距万临线一公里与薛吉村接壤,北与裴庄乡裴庄村和太和村相邻,西与东丁王毗邻。全村共6个居民组,437户,1857人。
2、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冯张村全村地形走向东北高西南低,属丘陵旱地,土层属绵沙土。
气候
冯张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及风沙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秋初降雨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9℃,最低气温零下15℃,年降水量400mm左右,农作物生长期在180天左右。
水文
村附近没有河流,水力资源极度贫乏。
自然资源
(1)土地
全村占地4400亩,拥有耕地3760亩,主要种植小麦、柿子、三白瓜等。
(2)水资源
冯张村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
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全村饮水深井一眼,全天供水,保障了村民饮水的方便安全,灌溉深井三眼,保障了村民的灌溉用水。全村硬化绿化巷道百分之九十以上。
村建大棚54个,主要种植蔬菜、瓜果,效益可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2208 | 044000 | -- | 查看 冯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王胡村 |
一、基本情况 总户数为315 , 共计人口 1260 ,村庄总面积4200亩,其中耕地3900亩,林地100 亩,旱地1900亩 ,水田1900 亩,水浇地1900亩,机械化耕地面积3000 亩,经济林地(亩)1500。主要农产品为小麦、玉米、苹果等。 二、特色产业 王胡村农业主导产业为苹果和养殖业。苹果品种80%以上是"富士",其余为"秦冠"。养殖业以贺海宾的大型养猪场为代表,现存栏200余头,年产值达到60万元以上。 第三产业主要以外出办厂打工为主,是村里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全村每年外出人员达到300余人,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 三、村史沿革 王胡村也是以姓氏而得村名。民间流传着这样地说法:"先有王胡张尹,后有孙马牛陈"。再到后来,村里有了姓贺的人家落户,现在村里姓王的和姓贺的占主要成份。 四、风土民情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王胡人就以爱唱戏而文明光华乡。在光华乡,人们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乔村牛、丁村地,南火上棉花王胡戏,说的就是王胡人爱唱家戏。过去每到冬季临近年关,村里人忙碌了一年,农闲了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拉起板胡、支起鼓锣,一曲蒲剧唱的是家乡的变化,唱的是庄稼人的快乐。闹家戏成了村民每年的风俗,也成了村里凝聚人心的活动了。 |
西光华村 |
1、地理位置:西光华村位于万荣县城以西的黄河暗畔,万临线以东,光华乡政府所在地,东与东光华接壤,西与沿滩两三个村接壤,全村共400户,1564口人,2390亩耕地,机井两眼,全村主要以棉花、苹果、玉米,小麦为主。 2、自然资源:土地 全村共有土地2390亩,其中1912与亩为水浇地, 全村水资源主要以地下水为主。 3、自然条件:地形地貌 西光华村全村地形走向东南高西北低,属丘陵旱地。 气 候 西光华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秋初降雨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夏季最高气温可达三十九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零下十五摄氏度,年降水量400毫升左右。农作物生长期一般在180天左右。 4、特色产业 2008年,西光华村成立了科富民果业合作社,投资50余万元,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带领了周边7个村的农户致富。除此之外,我村的剪花能手也很多,她们剪出的花生龙活虎,活灵活现,在为村民办好事的同时,也丰富了许多妇女的精神生活。 5、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村的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居民人均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
北火上村 |
北火上村位于光华乡南边,分别与小屈村、南火上村、西光华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全村共有12个居民组,2350人,其中党员有39人。耕地面积大约3470亩,以小麦、玉米、棉花、苹果为主导产业,人均年收入为3300元。 近几年,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村容村貌都有一定的改善。先后安装路灯,方便群众出行;新建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两委全心全意为民服务,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以饱满的热情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
南火上村 |
一、南火上村位于万荣县城以西的黄河岸畔,全村3个居民组,192户,836口人,其中党员22人,村民代表9人,1300于亩耕地,全村以麦、棉、苹果、化工建材为导产业。南火上村历史以来种棉较多,曾为光华乡全乡的种棉典型。 二、实事报道:南火上村为光华乡第六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村。2009年,该村先后投资70余万元,建设村巷道硬化、路肩硬化绿化、两委办公场所改造、村民健身广场、农村改厕、更换全村地埋管灌等六个方面的工程实事。2009年以来,该村先后三次接受了县农林办、县人大、县委县政府组织的观摩、检查和新农村建设验收。 三、特色产业:南火上村以麦、棉、苹果和化工建材为主导产业。该村民樊有民经营的预制小件厂,可生产预制小檐、路肩花砖等预制小件。南火上村为光华、荣河周边远近闻名的凉粉、饸饹村,全村从业人口达到20—30人。 四、村史沿革:南火上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户为李姓,其他尚有樊、吕、薛、王、秦等杂姓。 五、文物古迹:村北五谷神庙现存《五谷神庙碑记》石碑一块,于光绪六年所立,其中记述了光绪三、四年间该村的灾情:“凡一百二十户有零,剩余仅四十户”“凡五百人口有零,剩余一百捌拾人”。 六、供求信息:供应:纯种原生态0—3岁狮头藏獒,其父曾荣获2007年国际名犬大赛冠军。 |
小屈村 |
1、地理位置 小屈村是万荣县光华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光华乡政府的西南方向,东北与北火上村相邻,西与罗池村隔沟相望。20多年前,曾是地县“小麦十杆红旗之一”。 2、气候 小屈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丰富,季风强烈,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温和,冬季寒冷少雪。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年平均降水量为450~500毫米。 3、人口、土地基本概况 小屈村1个居民组,180余户,现有人口720人。土地面积约106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有苹果、冬枣、芦笋等。 4、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小屈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金3000元。 |
新安村 |
新安村是一个悠久的文化村庄,位于光华乡政府的西北方,东临西光华村,西沿汾河滩,南接大兴村与罗池村,北与秦村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比较活跃。 新安村拥有两个居民组、152户居民、651口人,党员23人,共有耕地1010亩、人均耕地1.52亩。全村主要种植小麦、棉花、苹果等农作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在外主要从事于防水、卷材、保温等化学工业。 新安村的原教学楼现作为村级办公场所和村级图书馆,修建文化广场一个,卫生所一个,全村巷道硬化达70%以上,巷道绿化比较好,每条巷道都安有路灯,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新安村的村民在外发展的的比较多,这使得村里的青年能够很好的向外流动,同时在外回村的村民也给村里带来的新的生机、新的思想使村民向外发展的思想比较盛行,很好的解决了本村的闲散、富裕劳动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新安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村里的老年协会经常举行象棋比赛、棋牌活动,党员更是在村里起了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引导村民学习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学习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等,使村民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新安村的两委班子紧紧围绕着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把新安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村庄。 |
秦村村 |
秦村位于万荣县西部,隶属于光华乡。北与西丁王相邻,西与新安村接壤,东与西光华相邻。是个新农村。全村共有1280人,4个居民组。与相邻村庄全部通油路,交通十分便利,可谓四通八达。2008年在村中心建立了文化广场,和舞台。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并对全村进行了亮化,绿花。既方便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又改善了村容村貌。有滩地3000余亩.其中芦笋1500亩左右,棉花1000亩。豆类500亩。上面耕地有600亩。其中果树100亩。芦笋200亩。小麦300余亩。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该村的村容村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的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村的新农村建设会更加美好。 |
大兴村 |
大兴村位于黄河滩边,光华乡西部,东临汾河,西南接罗池村,西北接北甲店村。全村1760人,耕地1800亩,村内主导产业为棉花、苹果、小麦。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自来水实现全覆盖,村里设立了卫生室,卫生环境良好。 |
北甲店村 |
北甲店村位于光华乡西部,东临汾河,南接罗池村。全村共67户,总人口276人,有205亩耕地,滩地3000多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5人,务工人员分布在北京、哈尔滨、天津等地。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村中道路均为水泥路,村中无小学,小学生均在中心小学贺附近大兴村就读。 北甲店村两委在村书记王守京、村长单进财等人的带领下,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成绩可喜。 村内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种植棉花的村民占大多数,有一部分人养猪、羊。 |
东光华村 |
1、地理位置 东光华村位于万临线以东,万荣县城以西的黄河岸畔,全村共三个居民组,185户,806口人。1119余亩耕地,机井一眼,全村以小麦、棉花、苹果为主导产业。 2、自然资源 土地 全村共有土地1119亩,其中896亩为水浇地,其余为旱地。 3、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东光华村地形走向东南高西北低,属丘陵旱地。 气 候 东光华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秋初降雨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9℃,冬季最低气温-15℃。年降水量400㎜左右,农作物生长期在180天左右。 4、特色产业 2008年,东光华村成立了红叶杨苗木专业合作社,投入资产100多万,主要销售雪松,洋槐等的种植、育苗。带动了本村100多户农民,增加其收入。除此之外,我村的红薯粉条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方圆百里之内,无人不知,这也成为近年来我村的主要产业之一。 5、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通村油路修成了,文体广场建成了,居民人均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我村考察、投资。 |
庄头村 |
庄头村位于万荣县光华乡南面,由12个居民组组成,共520户2142人口。该村土地总面积5413亩,其中耕地面积占4200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二亩,土地资源匮乏。北与丁村接壤,东与贾村乡李家庄村相连,南与王胡村相邻,地势东高西低,东边为沟坡地,西边较为平坦。该村二级公路从境内穿过,与相邻村庄全部通油路,交通十分便利。 庄头村的农业经济结构以种植为主,占农业总产值的72.8%,种植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其中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苹果等。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在家干农活的少了,出去务工的越来越多,主要以建材、化工为主,第二产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
徐村村 |
徐村隶属万荣县光华乡,位于万荣县西南部,海拔高度550米。现有人口1007人,耕地面积160.8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6.7公顷。主导产业为苹果、芦笋、玉米种植业。 徐村位于峨眉岭台地下,四面环沟,属丘陵地带,与乔村、李家坡、丁樊相邻,水资源相对缺乏。 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全体村民的不断努力,徐村的各项事业取得一定进步:拥有卫生室1个、健身场所1个、综合超市2个、拥有彩电户数达225户、拥有电话户数100户、拥有 电脑户数10户、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998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人、完成全村巷道硬化。基本上满足了村民生活各项需求。 今后,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奋进,为徐村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
杨蓬村 |
杨蓬村位于万荣县城以西的黄河岸畔,全村12个居民组,481户,2151人,4100余亩耕地,机井2眼,全村以麦、棉、果、化工建材等为主导产业。 一、事实报道 杨蓬村为光华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村,2010年全村先后投资60余万元,建成村级活动场所,为学校配置全新的教学用具。 二、特色产业 杏树1000余亩,柿子树1000余棵,苹果树500余亩。 三、村史改革 杨蓬村以樊、李、薛、谢为主,及少数杂姓。 四、风土民情 红白喜事有专门的制度。 五、文物古迹 清朝壁楼位于村西北处,历史悠久。 |
贵兰村 |
贵兰村位于光华乡西3公里处,距离乡镇府驻地较近,距离县城较远(30公里),但有乡际公路临村而过,交通相对便利。东临杨蓬,西接邻居,是万荣县1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也是光华乡甚至万荣县的明星村落。 人口与土地概况: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计254户,共有人口1200余人,在光华乡属于小规模村庄。全村拥有耕地2300亩,人均耕地面积两亩不到;其中平地( 能够保证及时浇灌)1000余亩,多用来发展效益较高的林果业;坡地1300亩,其地况较差,水利设施不健全,基本上靠天吃饭,为村里的粮食用地。 基本经济状况:我村经济多元化,但仍以农业为基础,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绿豆等。经济作物集中以苹果为主。同时以工业为辅,现村有正常运行经济实体四家,其中防水建材化工厂三家、予制厂一家、且经营情况良好不光吸纳了村里富裕劳动的就业,为村里的各项社会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援助。 传统节日:每年的七月初十古庙会是贵兰人,贵兰村自己的节日。每到这一天,贵兰的大街广场到处都商贩云集好不热闹,戏台上的大戏更是体现了贵兰人物质生活富裕后丰富的文化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道路状况, 本村的道路硬化工作走的比较早,从1999年始,特别是近年贵兰村多方筹资数十万元把村里的大小道路总计约4公里以及路旁空地近两万平方米全部硬化完毕,彻底改写过去土路造成的“晴天一身土,阴天一身泥”的历史。农田水利方面,贵兰村投资几十万元,打机井三口,铺就遍及田间地头的灌溉管道,以此为契机,改造基本农田1000余亩;为发展林果业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社会治安状况:在多年来村两委班子引导农民群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传承下,在村干部一切为了群众思想指导下,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全村的治安环境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我村没有发生一起因各种纠纷产生的不良事件,更无一起犯罪记录。在2004年的获得了由-授予的<全国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并且多次获得县委县政府“文明和谐村”的光荣称号。 发展规划:(1)、将投资10万元用于人畜安全用水工程,结合荣河自来水改造工程,最终彻底解决村里人的吃水问题,从而使老百姓吃上干净、卫生的健康水。(2)、积极申请项目,争取资金,投资40万元完成对损害严重,建于1995年长1.2公里的出村公路重新修建,此工程将极大的提升桂兰村的整体形象。 |
邻居村 |
邻居村隶属万荣县光华乡,位于万荣县西南部,峨嵋岭台下,地理坐标为北纬35°22'56,东经110°36'11'',海拔高度为550m,总面积5519.4亩,南与荣河镇郑村接壤,东与贾村乡杜村相连,北与贵兰村相邻,西靠南火上和荣河镇何庄村,地势东高西低,东边为梯田式沟坡地,西边较为平坦。该村距万荣县城30公里,万临二级公路从境内穿过,与相邻村庄全部通油路,往南可到运风高速,往东大运高速,往北侯禹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可谓四通八达。 (一)土地资源 全村总土地面积为5519.4亩,其中,农业用地3923.4亩,居民住宅用地等公共事业用地700亩,道路用地70亩。 在农业用地中,有耕地面积3393.4亩,土地资源不足。 该村位于峨眉岭台地,东边会部是梯田沟坡地,西边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地生产潜力巨大,但后备资源不足,农业生产发展,主要依靠提高土地生产利用率。 (二)人口与劳动力 据统计邻居村共有5个居民组,346户,总人口1586人,60岁以上的340人,70岁以上的103人。 邻居村现有适龄劳动力866人,其中男劳动力495人,女劳动力407人,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劳动力的2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劳动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该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为45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6%,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为22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1.1%,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8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6.3%。 |
西丁王村 |
西丁王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村庄,位于万荣县光华乡的西北方,东临冯张村,西沿汾河滩,南接秦村,北与东丁王村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西丁王村有5个居民组、380户居民、1600口人,党员34人,共有耕地2433亩。全村主要以小麦、棉花、苹果等农作物为主导产业,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在外主要从事于防水、卷材、保温等化学工业。 西丁王村的原教学楼现作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级图书馆。2010年村两委筹资50余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村巷道硬化达70%以上,巷道绿化比较好,每条主巷道都安有路灯,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西丁王村两委班子将把西丁王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东丁王村 |
东丁王隶属万荣县光华乡,位于县城西部,总国土面积3700亩。东与逢张村接壤,西与西丁王村相连,北与裴庄乡相邻。该村距万荣县城24公里。紧邻万临二级路,与相邻村庄全部通油路。交通十分便利,可谓四通八达。 全村总人口为2000余人,8个居民小组。总土地面积为3400亩,人均不足2亩地。其中果树500亩,桃树300亩,核桃树100亩。其余全部种植小麦。该村位于峨眉岭台地,土层深厚,土地生产潜力巨大。 2009年在村中心建了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给老百姓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投资25万元在学校建了一栋学生公寓。解决了在校学校的住宿问题。 2010年投资25万元建起了支村委办公楼,建筑面积达392平米。为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提供了方便。 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樊广耀的带领下,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该村的村容村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在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村的新农村建设会更加美好。 |
冯张村 |
1、地理位置 冯张村位于万荣县光华乡北边,东距万临线一公里与薛吉村接壤,北与裴庄乡裴庄村和太和村相邻,西与东丁王毗邻。全村共6个居民组,437户,1857人。 2、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冯张村全村地形走向东北高西南低,属丘陵旱地,土层属绵沙土。 气候 冯张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及风沙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秋初降雨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9℃,最低气温零下15℃,年降水量400mm左右,农作物生长期在180天左右。 水文 村附近没有河流,水力资源极度贫乏。 自然资源 (1)土地 全村占地4400亩,拥有耕地3760亩,主要种植小麦、柿子、三白瓜等。 (2)水资源 冯张村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 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全村饮水深井一眼,全天供水,保障了村民饮水的方便安全,灌溉深井三眼,保障了村民的灌溉用水。全村硬化绿化巷道百分之九十以上。 村建大棚54个,主要种植蔬菜、瓜果,效益可观 |
小樊村 |
1、 地理位置与区位评价 小樊村是万荣县光华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在光华乡最北边,东临薛吉村,西临冯张村。2009年底,全村共有106户,538人。万临线在村口通过,有着极为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 2、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小樊村全村地形走向东南高西北低,属丘陵旱地。 气候:小樊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秋初降雨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9℃,最低气温零下15℃,年降水量400mm左右,农作物生长期在180天左右。 水文:村附近没有河流,水力资源极度贫乏。 自然资源:(1)土地。小樊村拥有耕地总面积1069亩,其中旱地900亩,水地269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等北方作物,其次是少量的果树和经济田。(2)水资源。小樊村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 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小樊村发挥自然资源和交通区位的优势,大力发展种植、畜牧养殖业,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00元。 |
薛吉村 |
1、地理位置 薛吉村位于万荣县光华乡北边,西距万临线一公里与冯张、小樊接壤,北与裴庄乡裴庄村和太和村相邻,东与乔村毗邻。全村共13个居民组,4332人。 2、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薛吉村全村地形走向东北高西南低,属丘陵旱地。 气候:薛吉村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秋初降雨较多、冬季干冷,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9℃,最低气温零下15℃,年降水量400mm左右,农作物生长期在180天左右。 水文:村附近没有河流,水力资源极度贫乏。 自然资源:(1)土地。全村耕种面积8471亩,主要种植小麦、苹果、三白瓜等。(2)水资源。薛吉村水资源以地下水为主。 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薛吉村小学占地面积22亩,投资500余万元,建筑面积1800平米(包括教学楼、公寓楼、餐厅);村幼儿园建筑面积600平米;村文化中心硬化1000平米;村大小巷道硬化16.3公里; 全村共有深井13眼,其中1眼供人畜用水,其余12眼为农用灌溉,可浇面积5000亩。 |
乔村村 |
乔村地属光华乡,现有人口1200人,分4个居民组,拥有耕地2500亩,机井四眼。主导产业为苹果、芦笋、玉米种植业,年人均收入3600元,居全乡平均水平。 乔村位于光华乡政府驻地东北约5公里,距县城20公里,东靠徐村、丁樊,西连薛吉,北连范村,南临丁村,丁樊——乔村——薛吉通村路从村中经过,与209国道和万荣至荣河县道相通,距209国道约9公里。 2008年乔村被确定为“山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推进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各方面基础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先后完成机井一级扬水改造、水泥路户户通工程、高低压电路改造工程、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全村巷道绿化工程、环境卫生政治工程、沼气安装工程、双翁式厕所改造工程、巷道亮化工程,使全村在“亮化”、“净化”、“美化”、“硬化”、“绿化”方面基本完善。除此之外,还先后组织村民进行培训并购买用具,成立了扇子舞队等健身项目,大大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乔村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相信有团结的“两委”班子和奋进的全体村民,乔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
罗池村 |
1、罗池村位于光华乡西部约12里,东临汾河,北接北甲店村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组,345户,总人口1518人,劳力939人。村民卫姓居多。村里耕地面积约2138亩。人均土地面积约1.5亩。人均年收入340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80.9万元。滩地面积3300亩,其中已开发2000亩,待开发1000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350人,年龄多数在30-40岁。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沈阳、北京、济南、长春、天津等地,其中沈阳居多,约160多人。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劳务和种植果树、棉花、蔬菜等。村中两条主干道、九条支干道,村中道路均为水泥路,全长约1.5公里。村中没有小学,小学生均在附近大兴村就读。 村内的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其中种植业主要有果树、棉花、蔬菜,其中蔬菜种植主要为芦笋,其位于已开发的滩地中。养殖业主要有山羊、猪、草鸡。 2、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罗池村两委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村内村里道路均为水泥路,自来水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大90%,村办公室配套设施齐全,村里设立了卫生室。 3、社会治安和信访稳定 加强农村信访稳定工作,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罗池村两委一直对本村的稳定给予高度的重视。近年来,罗池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恶性群体治安案件和越级-事件。 4、经济结构 我村大部分人民群众仍以第一产业既种植业为主,村里主要经济是苹果和棉花,收入可观。其次是滩地芦笋,但由于市场需求量和种植技术等原因,收益欠佳。另外外出务工人员在外主要做防水和化工建材,解决了村上的剩余劳动力。 5、文化生活 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组织了一支黄河锣鼓队,很收村民欢迎。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