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埝村共有203户,840口人,有耕地面积1015亩,其中水浇地800亩,旱地215亩,滩地面积有1150亩,村有深井1眼,主导产业以苹果、芦笋、养殖为主,外出打工人数50人,历史名人为明代开国大将徐达及后人徐常。我们村紧扣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我村发展步伐,紧跟社会发展脚步。目前,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广场1个,健身器材配备完善,为人民群众休闲锻炼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也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氛围。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南埝村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大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新农村创建,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响应上级部门新的五覆盖政策,村内巷道硬化基本全覆盖、便民服务商店、文化体育广场、图书室、新农保、新农合、有线电视等全覆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40822209 | 044000 | -- | 查看 南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效和村 |
西效和村共有人口1750人,户数355户,分为7个居民小组。人均收入2000元,共有党员32人,全村有土地面积2160亩,其中有水地1400亩,旱地760亩,滩地3000亩。由于地靠黄河,滚滚河水既养育了西效和村人民,又赋于了西效和村人民豪放的性情,他们热情大度,勤劳善良,这些优秀的品格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在他们的文化中,从村里每年进行的家戏表演和元宵热闹中,处处能感受到黄河儿女奔放。 |
南卫村 |
南卫村地处裴庄乡政府东北角方向,交通况极佳,村大道直通主干公路(省级)不足100米。土地面积3010亩,自然条件极差,两面环沟,耕地中平地1010亩,坡地2000亩,经济状况居裴庄乡中下游,人均收入不超2500元。 南卫村有9个居民组,370户,1808口人。劳动力男劳力600人,女劳力600人,共1200人。村有党员人数43人。南卫村现有文化室一处,体育场一个,村民民风朴实,村风扬正,村容村貌经多年的发展,正在向标准的新农村模式达进。南卫村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养殖、种植业为主的主导产业,正在向新的台阶上升和不断发展。 |
集贤村 |
集贤村位于裴庄乡东北角,与通化镇、南张乡相邻。万临线和沿黄旅游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文化底蕴深厚,是县西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历史上唐代大儒王通曾在此设馆教书,引来群贤云集,故名集贤。 集贤村现有人口3800余口人,共分为10个居民组;全村有3500亩水地、2000亩旱地;1眼深井;主导产业为苹果和芦笋;人均收入800元;果树为主导产业,养殖业远近闻名,外出务工(开饭店)人员逐年递增,逐渐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格局。村注重发展集体经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主导产业发展本村经济,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带领村民过更好的小康生活,使得新农村建设的更好、更美。 |
范新村 |
范新村位于裴庄乡东南,南靠裴庄村,北临西卫村,西依大荣村,临裴庄乡政府仅3公里。在“五个全覆盖”民心工程的惠及下,该村巷道修葺一新,也奠定了农民致富的基石。范新村土地面积26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2400亩,该村除东面环沟外,整个地势平坦,适宜农作物耕植。范新村有6个居民组,347户,人口1440人,其中劳力560人,党员人数33人。该村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到处呈现一派安定和谐的景象。由于历史的原因,范新村集体经济薄弱,经济条件低。近年来,在村委主任秦会勤的带领下,范新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实施苹果“三改六配套”体系,实行“一村一品”,邀请科技人员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苹果技术,2011年,该村苹果收入1000万元以上,户均收入3万元,今后,范新村还将在苹果种植上下功夫,做大做强苹果产业。 |
西卫村 |
裴庄乡西卫村总人口1287人,253户,水浇地1500亩,旱地65亩,滩涂地3000亩。深井3眼,主导产业苹果、芦笋、葡萄。人均纯收入3000余元。外出务工劳动力60余人,主要从事建筑,第三产业服务业。村集体经济薄弱,但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清理发展思路,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二是全力抓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
远停村 |
远停村位于我乡西北方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西远停、东远停和南远停。全村共有698户,2106口人,12个居民组,有耕地面积4040亩,其中水浇地2180亩,旱地860亩,滩地面积2015亩。村有深井4眼,主导产业以苹果、芦笋为主。人均收入在3800元左右。村里有一座小学,设施完备,运行良好。在十二五之际,我村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巷道硬化全覆盖、文化站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建设等都已基本到位,近年来,村里成立了多个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组织多场果业技术培训会,村民脑袋活了,腰包鼓了,村民在期待着更加美好的新农村、新生活。 |
南埝村 |
南埝村共有203户,840口人,有耕地面积1015亩,其中水浇地800亩,旱地215亩,滩地面积有1150亩,村有深井1眼,主导产业以苹果、芦笋、养殖为主,外出打工人数50人,历史名人为明代开国大将徐达及后人徐常。我们村紧扣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我村发展步伐,紧跟社会发展脚步。目前,村内建有文化活动广场1个,健身器材配备完善,为人民群众休闲锻炼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也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氛围。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和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南埝村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投资环境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大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开展新农村创建,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响应上级部门新的五覆盖政策,村内巷道硬化基本全覆盖、便民服务商店、文化体育广场、图书室、新农保、新农合、有线电视等全覆盖。 |
徐家崖村 |
徐家崖村地处万荣县裴庄乡北部,与河津市交界,有耕地566亩,滩地540亩,十年九旱,农业长期与旱灾抗争,近年来经干部、群众努力,实现深井上水,2011年电灌站、水利局完成一支渠上水,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面貌。徐家崖村分3个居民组,共110户,423口人,有劳动力215人,党员10名。村中有农村文化活动广场1200平米,有老年活动园地,健身园地。村街巷道全部硬化,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彻底改变村容村貌。 |
西范村 |
西范村位于峨嵋岭上,黄河岸边,占地面积250亩。目前总人数约1300多人,户数260户,分3个居民组,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种植农作物,耕地总面积7000亩,其中水浇地1200亩,旱地800亩,滩地4600亩,荒地400亩。西范村的主导产业为芦笋。西范村共有党员35人。 西范村的村民除了种植芦笋,在外做生意的人也比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本村的闲散富裕的劳动力问题,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党员更是在村里起了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引导村民学习了解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学习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等,使村民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西范村的两委班子紧紧围绕着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把西范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村庄。 |
裴庄村 |
裴庄村是裴庄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10个居民组,586户,2860口人,其中党员83人,耕种着5560亩土地,其中有水地500亩,深井3眼,是个典型的农业村,主要以葡萄、苹果为主,人均收入2200元,外出务工的人数为98人,最有名的歌舞队---海鸥歌舞队,其中有扭秧歌、快板等一些文化活动。 换届以来,在以裴水生书记和裴明吉主任的的领导下,村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提高村民文化生活条件,在村中心地带盖了一座大舞台。并积极联系上级部门,着力实现全村农网改造。自从换届以来,书记、村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常怀民苦我忧,民贫我愧,民富我喜,民乐我乐之心,把以民为根本,敬民如父母的从政理念贯穿各项工作始终。为了让村民在村里能够方便购物,现代化的农贸市场“黄河市场”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五天一逢集,让村民更快捷的购到自己想要的产品;目前,全村各巷共兴建文化站五个,体育健身等娱乐设施的场所,这一系列的设施,为本村的村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裴书记、裴村长还经常在村委会上讲,干部,就是干活的一部分,我们作为干部,就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和困难放在第一位,把工作的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把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人头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问题上。几年来,裴庄村年年起工程,年年办实事,赢得了全村人民的赞扬和拥护,同时,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扬和鼓励。 |
五星庄村 |
五星庄村地处裴庄乡偏西北角,全村共有680口人,总户数180户,有党员35人,耕地面积1300亩。五星庄村村民风淳朴,村民们热情好客,在县乡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20字箴言,五星庄村已基本实现了“亮化、硬化、绿化、美化”四化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改善村里环境,村里组建了专业保洁队伍,添置卫生设施,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村容村貌锦上添花,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
大荣村 |
大荣村现有人口105户总共400人,共分为1个居民组;全村有900亩;2眼深井;主导产业为苹果;人均收入1000元.自上任以来,村两委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在全体村民的支持下,大干工程实事,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村里修建一条主巷道,村里贯彻环境卫生大整治长效机制,干部带头清理巷道。取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大荣村与西效和村、南卫村、集贤村、范新村、西卫村、远停村、南埝村、徐家崖村、西范村、裴庄村、五星庄村、西孙石村、岔门口村、寺后村、北百祥村、南百祥村、上王信村、太和村、绍坛村、老庄村相邻。 |
西孙石村 |
西孙石村位于裴庄乡以西,东临太和,西与陕西隔河而望,北靠西效和,南与岔门口接壤。全村共有510户,2050余口人,有居民组6个,党员人数60人。劳动力1300人。全村耕地面积3500亩,其中水浇地3000亩,有滩地15000亩,深井有5眼,主导产业以苹果、芦笋和旅游为主,年人均收入4000元,外出打工人数有150人,主要从事建筑、防水等行业。 自换届以来,在支村委的带领下,西孙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投资23万元,翻修了村活动舞台、新建了支村委办公场所;投资100万元,硬化了村集贸市场道路;投资18万元,进行了排水沟工程1000米;投资80余万元,进行了集贸市场的绿化;投资30万元,硬化了村文体广场;年投资15万元,人均减免水电费50元。 |
岔门口村 |
岔门口村位于万荣县裴庄乡最西边,西邻汾河,东靠黄河扶贫旅游线路,北邻西孙石,南邻寺后,现有人口1050人,两个居民组,有耕地面积1420亩,其中水浇地500余亩,旱地900余亩,滩地面积5000余亩,有深井3眼,主导产业以葡萄、粉条为主,人均收入2000元,外出打工人数擦后果200人,在解放以后,我村原党支部书记沈辰发因在棉花技术产量方面的贡献,被省政府命名为“棉花八仙”的称号。 |
寺后村 |
寺后村现有人口298户总共1163人,共分为4个居民组;全村有500亩水地、1360亩旱地、900亩滩地;2眼深井;主导产业为小麦和棉花;人均收入600元;外出务工人员有200余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和工矿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寺后村现有学校一座,村委会建有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活动广场(配套设施齐全),闭路电视实现全覆盖。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在村容村貌上完成了通村路的硬化、道路照明以及绿化。 新农村发展方面,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教育坏境不断优化。至今年全村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主要街道全部安装路灯,村委会及文化活动广场设施齐全。 |
北百祥村 |
北百祥村位于裴庄乡西北,距离乡政府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中道路基本实现巷道硬化全覆盖。 北百祥村有500亩水地、450亩旱地、1000亩滩地。有3 个村民小组,居民160户,750口人。全村其中五保户3户,低保特困户23户,外出务工人员有200余人,主要从事服务业、建筑业。村卫生室1个,幼儿园1个。现有党员18人,预备党员1人,女党员2名。 通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全体村民的努力,该村环境面貌整洁、村风民俗文明、生活方式健康、社会秩序稳定、精神生活丰富,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有一个提高。 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发展的相对较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多次被上级表彰,曾被评为优秀村党支部;在基础设施方面,近几年加大了投入,修建了村文化体育广场,对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和绿化。产业结构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主导产业为苹果和芦笋,人均年收入2300余元。 |
南百祥村 |
南百祥村,位于裴庄乡东南,距离乡政府约12里,与北百祥、上王信相邻,全村共有村民384户,人口约1680人,共有四个居民组,耕地2000余亩,滩地1200亩,共有一眼机井,灌溉面积可达耕地面积的80%以上,村民大多以种植棉花、玉米为生,人均年收入可达1000余元。外出务工人员达三、四百人,主要从事防水、第三服务业。南百祥村两委班子紧紧团结党员、村民代表,把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增加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村干部加强对农民群众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以解决“脏、乱、差”为突破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逐步改变脏、乱、差的状况,把村庄建设成为生态秀美型、田园风光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上王信村 |
上王信位于裴庄乡东南角,黄汾沿线,西与陕西韩城隔河相望,乡级公路直通村庄。 全村四个居民组,320户,1600余人,劳动力600余人,党支部5人,村委会5人,党员39名。耕地1470亩,滩涂近万亩,深井两眼,汾河桥一座;工程队四个,养殖户11户,其中养鸡5户,养羊户6户。大型农机,收割机2台,大型拖拉机8台。村民遵纪守法,勤劳俭朴,经济条件较好。干部群众注重环境,村容村貌整洁。文化建设超前,在外工作人员及在校生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2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7人,学士学位23人。 新农村建设发展较快,巷道全硬化,四化四改基本完成。 主导产业:村民因地制宜,以苹果、桃、棉花、芦笋,粮食作物为主导。农民收入水平均在3500元以上。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逢年过节锣鼓队,龙狮、篮球队、妇女健身操,各显身手,平时老年人在广场下棋走方,其乐无穷。 |
太和村 |
太和村位于裴庄乡西边,这里土地肥沃,经济发达。自古以来,就有“钱庄子”的美誉。全村拥有土地面积2900亩,耕地面积2600亩。3个居民组,296户居民,1100口人,其中,劳力700人,党员32人。勤劳善良淳朴的太和村人崇尚耕读文化、时尚文化、民俗文化,村民和睦相处,各项事业和谐发展,是一个百业昌盛,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集体经济迅猛发展,村里拥有大型养殖项目两个,一个养猪场还有一个养鸡场。主导产业苹果的年收入占居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全村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在历届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先后完善了基础设施,硬化巷道1.2公里,建起舞台,文化宫。太和村正沐浴在党的惠民政策的阳光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途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
绍坛村 |
绍坛村位于裴庄乡西部,分别与太和村.孙石村.大荣庄等村接壤。本村民户有100户,人口有628人。土地面积有1000余亩,人均可耕地为一亩四分六。本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的经济作物,有当地特产的苹果,桃,芦笋等等,除经济作物外还种植小麦.玉米的粮食作物,本村也有养羊.猪.鸡等养殖户。本村于2002年8月26日打下第一口深井,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而这一天正式阴历7月18日,村民为了纪念这一喜事,于每年的阴历7月18日都要搭台唱戏,也是这个村子的-,热闹非凡。本村除2002年打下一口井外于2005年有打下一口深井,解决了农作物的用水和村民的吃水问题。本村外出务工人员有50人,人均年收入3000元。绍坛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村水泥路全部到户,水电畅通,有线电视进户,村内有医疗室和文体活动广场,村容整洁,村貌整齐划一,有党员活动室和老年活动中心。近年来村内街道基本硬化完毕,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整洁,本村民风淳朴,村民素质较高,百姓安居乐业. |
老庄村 |
老庄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37户,608口人,劳动力396人。耕地面积2979亩,其中果园面积265亩。全村党员35人,其中50岁以上14人,40岁以下16人,30岁以下5人,村党支部班子平均年龄43.6岁。近年来,该村以-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支村委成员的综合素质,老庄村村民在全体支村委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民主政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生产环境显著改善,各项补贴落实到位,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