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运城 >> 闻喜县 >> 桐城镇 >> 李家房村

李家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李家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家房村简介

  李家房村位于县城五公里处,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38户,524人口,耕地面积630亩,其中水地面积575亩,人均收入2500余元。村内共有19名党员,2名预备党员,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1人。村里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种植西红柿、茼蒿等蔬菜;养殖猪80余头、牛30余头、羊20余只。村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支村委办公场所,医疗室,图书室,健身娱乐场所,便民商店等具备。
   闻喜污水处理厂于2009年4月入驻李家房村,是经省、市发改委批准立项的一处节能减排工程,总投资6000余万元。它占地80余亩,历时一年时间建设,于2010年7月正式运行。经处理的污水完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在安全生产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安全防患措施。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支村委一班人将继续抓好基础工作,保证村内稳定,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规模,把我村建设成文明、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823100 044000 -- 查看 李家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李家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李家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王家房村

  王家房村位于闻喜县城西南四华里处,涑水河畔,城南大街连接着城西路绕村而过,是一个地势平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好地方。    全村共有人口390户,1600余人,党员40人,耕地面积1700亩,均为水浇地,种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村中现有深井15眼,变压器6台。这里是闻喜县久负盛名的蔬菜生产区。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村民们精神焕发,除了务农外,多渠道招财进宝,收入成倍增加,人均年收入已达5400元,生产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如今,村里高楼林立,街灯明亮,大街小巷基本硬化,街道两旁店铺比比皆是,可与小城镇相媲美。村北在几年前就建成了一座标准化的小学,教学楼宽敞明亮,校园宽广平坦。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第八届支村委的带领下,举全村之力,筹资三十余万元,村中央建起了一座占地近2000平米的综合楼及休闲广场,于当年九月剪彩并投入使用。综合楼内设党员活动室、支村委办公室、医疗室、计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室及农廉查询室。休闲广场设有标准篮球场及各种健身器材。这里集办公、服务、娱乐于一体,形成了王家房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民们沉浸在一片祥和愉悦的幸福生活中!  

西社村

  西社村地处闻喜县城中心,桐城镇所在地,全村共有385户,总人口1367人,耕地面积576亩,人均只有5分地,所以根据我村实际状况,历届支村委带领广大群众,乘着改革开放强劲东风,认真落实“-”重要思想求,以科学发展观为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依托市场,发挥地理优势,增加村民收入,使我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跃了一个新台阶。在实现小康建设的基础上,跨步迈向宽裕型小康建设轨道。    1、收入分配方面:在93年实现小康建设时,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就已达到近2000元,经过十年的努力和,以第三产业为主,调整第一产业结构,扶植第二产业扩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按1 990年不变价计算,达到3200元,其中280户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同时为了壮大村、组经济发展,开辟西湖市场、蔬菜农贸市场,街面门店,人均占有公共积累1 500元,人均公益事业支出200元。    2、生活环境:全村共分五个居民组,布局建设基本合理,全村所有的街面、巷道都已硬化、绿化,主要巷道都按有路灯,巷巷道道有排水渠道和设施,村容村貌整洁,无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村卫生所已达到甲级标准。防疫治病都已方便群众。    3、人口素质:连年来全村无早婚早育现象,无计划外生育,我村计划生育工作连年被评为县、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广大群众身体健康,有百岁老人,九十岁高龄的也很多,平均寿命在7 1.6岁以上。近几年来,支村委非常重视学校建设,总投资2 1 6万元建了一所高标准、高质量、高设施、现代化新型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无失学现象,青壮年无文盲,80%青壮年劳力文化程度都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另外村委还实行了《奖学金》制度,凡考入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500—1 000元。鼓励青年入学深造。凡以农业为主的农户,户户都有一名“科技带头人”。    4、物质生活:由于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全村90%,‘上的农户都建设钢筋砖木结构的楼房,卫生厕所,洗浴设备,水、暖、电全配套。人均居住面积达50平方米以上。家家户户、通车、通电、通水、通邮、通电话,去年全村完成农网改造电视全部网络化;幼儿园设在小学内,全部按龄入托儿园。注重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建立了科普文化室和露天舞场。    5、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在桐城派出所的协助下设立了治安保卫和民事调解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乡规民约和村级组织机构,并利用各种节目,发挥各组织职能作用,提高全民族素质,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法制观念,十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村风正,民风好,邻里和睦,尊老爱幼。    6、精神生活:具有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机构,各种制度健全,并能发挥其职能作用,有办公及活动场所,并经常积极开展活动,从支委到村委以及各组组长,在实行民主直选的基础上,基本上都是连选连任,班子团结,班子稳定,同时,全面实行村务和帐目公开制度,给群众一个明白,使干群关系协和,团结一心,为建设宽裕型小康村而齐心协力,奋力拼搏。   

王顺坡村

  一、王顺坡村概况    (一)、基本情况    桐城镇王顺坡村位于闻喜县城北郊,西邻大运高速路,南500米处正对闻喜县城门,中间相隔二级路,距闻喜火车站一华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交通十分便捷。王顺坡村委会下设四个居民组,分别由四个组长管理日常事务。村里共有居民257户,农业人口1103人,其中458名劳动人口,党员38名。全村国土面积约2100亩,耕地面积1333亩,其中水浇地面积630亩,旱地面积700余亩。深井5眼,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村民年收入三千五百余元。    近年来,在支村委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响应县、镇“六个全覆盖”及“新五个全覆盖”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中先后硬化巷道3.2公里、建立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室、计生服务站、农村图书室、休闲文化广场并配置全套健身器材、修建了老戏台、成立了女子文艺演出队。演出队以表演锣鼓、秧歌、柔力球为主,在大年初一、三八妇女节及九九重阳老年人节之时,组织文艺演出活动,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村民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二)、王顺坡村经济发展状况    1、种植业上,王顺坡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及杂粮为主,间作种植药材;水果种植方面,有种植山楂4亩及苹果3亩。    2、养殖业上,主要以养殖猪、羊、鸡为主。村中有三户养猪户,期末存栏80头,能繁母猪20头;两户养羊户,期末存栏130头;养鸡户5户,期末存栏16600头只。    3、村中企业生产状况:    王顺坡范围内规模企业主要有2家。分别是闻喜银鑫实业有限公司、闻喜红星课桌厂.   闻喜县银鑫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集设备制造、结构件、非标件、卷板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机械制造公司,主要服务于金属镁、铝行业和铁路机电行业。企业法人代表叶玉珍,现有员工60余名,高级工程师3名,高级技师10名,技术工人40余名,企业资产达800万元。 公司证照齐全,生产秩序良好,有具体的规章制度。    红星课桌厂,法人代表严晓红,厂里有工人十几名,证照齐全,生产秩序良好。   

姚村村

  闻喜县桐城镇姚村位于县城以北西侧二公里外,地理优越,大运高速,太风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环境。村里共有11个居民组,721户,共2804人,耕地面积3449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208亩。村“两委”班子9人,党员124人,以小麦种植、养殖为主要支柱产业,人均年收入约3500元。   姚村支村委一班人坚持以“办实事、树形象、拓发展”的思想,通过多方途径,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先后投资8万余元,重修了村西文化古迹魁星楼,为姚村点亮了一道风景线,投资115万元,重建了姚村小学,桌椅全都更换一新,教室配备空调,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投资10万余元,创建村办幼儿园,设备一流,活动器材齐全。并先后建立了村办公大楼,群众休闲活动广场,农家书屋、便民连锁商店、村级卫生所。2011年举全村之力,户均筹资1万元,完成街巷硬化10公里,排水设施达到城建施工标准,为全县树立了样板工程。   我村的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农村电网改造、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水、电、路、电脑网通。   

王村村

  我村共有104户,总人口406人,占地面积428亩,其中井三眼,村级卫生组织,图书室,休闲广场已建立。  

桃园村

  桐城镇桃园村位于县城西部,城西大街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块平稳,属城中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是我县首批新农村建设的省级试点村之一。    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200户。农业人口800余人,耕地面积1000余亩,劳动就业率达80﹪以上,人均收入5500元,共有党员45名,藏有千余册的图书室1个,还成立了老年书法协会、老年秧歌队和女子健美操队。    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高标准起点,快速度实施,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阶段性成效。先后完成了新农村各巷道下水道工程,老村主干街与小巷的硬化等工程,改造了新农村吃水管道,新建占地10余亩的高标准体育健身广场和休闲娱乐广场各一个,安装路灯近百盏,并在广场主街进行了绿化,设立一处填埋式垃圾场,修建4处垃圾池。    以上几项工程,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已基本实现,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的雏形基本形成。    新的一届村上任后,将继续带领村民围绕“同心共建和谐村,齐心协力奔小康”这一主体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以村民入股创办的“同鑫物流公司”为龙头扩大经营项目,利用地域经济的优势,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东河口村

  东河口村位于县城东郊,距县城中心二公里,它北临三级路,南接涑水河,西通闻垣路,东靠化肥厂和城东小学,交通方便,利于运输。村庄由东河口、五里墩两个自然村组成,占地约2平方公里,约有550亩水浇耕地,其中,160余亩耕地种植蔬菜(主要是韭菜),颇受大家欢迎。    该村有4个居民组,共208户,730余人,400余名劳力,28名党员。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注重加强村民文化素质建设,在村里修建了农家图书室、农廉网查询室并安装体育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该村固定资产较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但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村里1.8千米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同时安装了路灯及健身器材,村民大多依靠种粮和外出打工为生,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李房村

  新李房村位于涑水河畔,距县城四公里处,离城南大街一公里远,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纯属农村。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000余亩,耕地面积820余亩,全为水浇地。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少雨,夏季温暖湿润且时间短促,冬季寒冷干燥且时间漫长。总体来讲,气候适中,适宜人类居住。    该村是由两个自然村西李房和新李房合并而成,共有3个居民小组,191户,800人,其中劳动力年龄内530人左右,党员22名。    近年来,在历届领导人的正确决策下,在全体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全村的道路硬化率已达到90%,路灯已全部安装到位。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且应上级领导的要求,支村委一班人在2009年修建400平米的广场一座,安装健身器材10套。在此基础上,还修建垃圾池一座。另外,村里的卫生服务站和便民连锁店的建立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目前,该村没有任何企业,大部分村民主要靠种植业来增加收入,有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2000元。据了解,县政府规划的未来工业园将囊括该村,发展势头良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岭西东村

  岭西东村位于二级公路以北1.5公里处,向北延伸2.5公里,临夏公路两侧各1.5公里,村域面积7.5平方公里,地处优势,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    全村共有5个居民小组,352户,总人数1599人,农业人口1490人,现有党员41人,预备党员2人,支村委成员8人,共有耕地面积3000亩,小麦直补面积230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00亩。退耕还林面积87亩,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经济来源以农业生产和小型运输业为主,人均收入2000元。    我村辖区内有县级以上规模企业天王台建材有限公司,银光征帆镁厂2家,民营企业金龙食品厂1家,加油站1家,个体工商户10余家。    在新形势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岭西东村从低收入贫困村变成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生村

  新生村是一个由三个自然村合并的联合村,在闻喜县城的东南角,属城中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占地面积1863亩,全属于水浇地,主要以大棚菜、小麦、玉米等为主。    我村共分六个居民组,共计1700余人,党员72人,近年来,在支村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为村民建设了三处休闲场所,包括篮球场,图书室,村委办公室等,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村里固定资产较少,在2010年中全村硬化街道1.5公里左右,今年准备再硬化700米左右,以更好的完善我村面貌,村民主导产业是大棚蔬菜的种植,依托在县城的优势,发展我村的大棚蔬菜的种植面积、数量及产量。以便更好的改善我村村民的生活水平。   

店头村

  店头村位于峨嵋岭前沿,县城以北七公里处,全村共有2079人,共分8个居民组,共有党员42名,支委5人,村委5人,全村面积 4300余亩,耕地面积3700余亩,其中水浇地700亩,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全村共有养殖户102户,年存栏生猪2650头,村有企业一家,砖瓦窑2家,每年每季度按时对企业进行安全排查,村共有劳动力1200余人,大多数人在本村或邻村打工,有300余人以务农为主,副业方面村共有大中型运输车辆80余辆,目前,店头村成立了一家畜牧合作社,计划再成立一家林业合作社。全村人均收入3500余元,文化建设方面:村现有舞台一座,文化场所一处,篮球架2个,健身器材5个,基础建设方面:农田水利建设不够完善。全村共有深井3眼,基本能解决吃水问题,今年又新铺设浇地管道300米,大大改善了水浇地的面积质量村今年安装照明路灯75盏,村民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基本都是小学或初中文化,村级卫生所比较破旧,计划后年新建卫生室。  

张石沟村

  张石沟村地处峨眉岭前沿,是一个只有400多人的小村。全村有一个居民组,100多户,劳动力200余人,党员14人,支村委干部4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面积900亩,深井1眼,大多数村民都是靠天吃饭,以种植业为主,人均年收入为1500元左右,今年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张石沟村发展药材种植200多亩。    支部建设方面,张石沟村每年召开党员会大约80余次,每年组织党员义务劳动2次,发挥党员在村的模范带头作用,张石沟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方面,在支村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张石沟村先后建立了村级活动室、农村图书室、休闲文化广场并配置了11套健身器材、南北两座门楼,硬化巷道0.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套,方便村民出行,丰富了村们文化生活,改善了村容村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七里店村

  七里店村位于闻喜县城以北5公里处,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民风淳朴。全村共有3个居民小组,党员44人,306户,1280人,其中劳动力674人。总耕地面积 1429亩,其中水浇地735亩,退耕还林面积293.24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葵为主导产业。本村辖区内共有英发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宝平玻璃厂和中法实业翡翠工艺生产线3家玻璃厂,加油站1家,国平机械厂1家,个体工商户商店4家。经济来源主要以小型运输和务工为主,人均收入4500元。    近年来,七里店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在支村委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响应县、镇“六个全覆盖”及“新五个全覆盖”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中先后建立了新农村便民连锁商店、计生服务站、农村图书室、休闲文化广场,并以老年协会为主,成立了80余人的女子文艺队,主要是表演锣鼓、秧歌、健身球,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村民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七里店村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美化、亮化、绿化、净化为切入点,最大程度上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下白土村

  下白土村位于闻喜县城北方向,距县城约3公里。全村有十二个居民组,480户,2113口人,劳动力845人,党员42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 4100 亩,其中耕地3700亩,深井一眼,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及药材为主。其中,今年来药材种植已初步形成规模,村民年平均收入约3000元。    近年来下白土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在支村委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响应县、镇“六个全覆盖”及“新五个全覆盖”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硬化通村路3.4公里,便利了村民出行;打了一眼深井,保障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村中先后建立了党员活动中心、新农村合作医疗室、翻新旧戏台、计生服务站、农村图书室、便民连锁商店、休闲文化广场并配置全套健身器材、篮球架,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村民素质得到了提升,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上白土村

  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上白土村,位于东经111.08度,北纬35.17度,地处峨眉岭前沿丘陵区。全村面积4050亩,全村均为旱地,其村沿难同蒲铁路南下经由临汾、侯马、东镇车站向西。    上白土村共7个居民组,1741口人,其中党员36名。上白土村为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酷暑炎热、少雨,秋季多连阵雨,冬季寒冷少雪,属十年九旱地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药材也是村民的一部分收入。由于气候干燥,十年九旱,水地面积几乎没有,因此,只能靠天吃饭,平均亩产只有150公斤左右。为维持生计,村中年轻劳力80%都外出打工。    上白土村在文化建设方面新建一个图书室,藏有300册图书。新农村建设方面力争环境干净整洁,道路畅通。   

五里头村

  五里头村是闻喜县桐城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环城路上城西中学斜对面,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环境优美。全村107户,400口人,其中党员21名。共有耕地790亩,全部是水浇地,是个相对“人口少,土地多”的农村,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小麦和玉米作为基础产业,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   精神文明建设   1、每逢春节给孤寡老人、退休干部买纪念品并召开座谈会;   2、组建秧歌、腰鼓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群众身体得到了锻炼,精神生活得到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   1、将大队部全部重建,并完善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等;   2、修建休闲文化广场一个,并安装10套健身器材;   3、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先后盖起单元楼两栋;   4、修建村门楼一座;   5、将村内大小巷道全部硬化。   6、完善村内用电设施,其中包括变压器、路灯亮化建设。   

韩家庄村

  桐城镇韩家庄村位于县城环城路西南方向,距县城6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300亩,其中耕地面积占1132亩,水浇地面积290亩,扩源地面积200亩。全村共有133户,农业人员数为556人,设党支部一个,党员17人,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导产业,全村人均收入为4000元。    在文化建设方面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支、村委干部积极争取资金,建设支村委、办公楼和文化广场,办公楼设有老年活动室,党员会议室、村委办公室、医疗室、阳光农廉网查询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安装5套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东社村

  桐城镇东社村地处闻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共7个居民组。一组位于县人民广场东路、淳熙巷和东湖新村,二组位于学门道和晋源区,三、四组位于牌楼街上头地、北城庄和洋桥街,五、六组位于景家巷、仁和巷、东湖新村,七组位于东、西、南巷,涑水街、马家圪垯。全村交通十分便利,闻垣路贯穿东社村。全村耕地面积1000亩左右,条件十分优越,有机井7眼,还有涑水河,紧靠村土地,方便了浇地。   全村总人口1783人,户数512户,劳动力1205人,现有党员50人,我村在广场东路新建了一座集办公、医疗、图书阅览为一体的三层综合办公大楼,面积700平方。全村大街小巷安装了路灯,全村道路实施硬化,并成立文化队,丰富村民文化活动。全村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和运输产业为主,农民人均收入达5737元。东社村被评为“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支村委决心站在新起点,带领广大群众,同心协力谋发展,使东社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上郭村

  上郭村隶属闻喜县桐城镇,位于闻喜县城南方向约4公里。东与金家庄为界,西与吴家房村相接,南与韩家庄为邻,北与黄花岭村毗邻。村庄大街小巷已硬化,闻夏公路从村东中通过,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交通比较方便。全村土地面积3996.15亩,其中,农业用地3050.1亩,(水浇地2102.1亩,旱地948亩);林地占有43.65亩;居民住宅用地544.95亩;道路用地165.75亩;其它用地160.05亩。该村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温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雪。十年九旱,春易旱,秋易涝。    上郭村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村委会、学校、医疗室、商业门店等。村共有人口1446人,农户370余户,有5个居民小组,54名党员,劳力约600余人。主要从事的产业有农业、养殖业、企业打工、劳务输出和服务行业等,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农业、养殖业、企业打工和第三产业等。   

南关村

  桐城镇南关村地处县城东南,城东、城南两条宽阔的大街环村而过,闻夏公路南北穿行村中,涑水河东西环绕整个村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全村共252户, 978口人,分为3个居民小组,其中正式党员55人,预备党员4人。768亩肥沃的耕地被三纵四横的道路整齐地分割为12块。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村庄历史上以盛产粮、棉、瓜、果而名冠全省。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南关村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放下世代相传的锄头和有限的土地,走上了从商务工快速发展的新轨道,成为农商、农工一体的新型农民。目前,村民中从商务工的占到90%以上。全村经营大型车辆30多辆,开办有玻璃、大理石、塑钢、纸条等中小型工厂6家,北京、太原、西安、上海、侯马都有南关村民开办经营的服装批发店。另外,村内还先后开办了20余家歌厅、18家烧烤、20余家洗车、修车、汽车装饰店等。全村年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人均收入突破10万元。    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大,一大片已动工的城市建设项目相继落成。如:三五三一的经济适用房(占地200余亩)、实验二中、中医院等一两年内就可入驻。那时,南关的常住人口将会达到3万人以上,服务城市的后续力量十分强劲,南关的发展充满了机遇。    随着新“五个全覆盖”逐步落实,随着涑水河改造工程的实施,随着县城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未来的南关村,这个城市中的村庄,将会以城市建设为先导,走上城市发展与经济两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康庄大道。    相信南关村明天会更好!  

岭东村

  桐城镇岭东村,位于县城以北方向,通闻新大路东侧,距县城5公里,交通便利,属于纯农村,全村共有积耕面积4200亩,退耕还林地400.2亩。全村总人口2239人,其中党员44名,总劳力数为1215人(其中男:607人,女:598人),共计574户,分8个居民组。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要种植产业,以经营车辆运输、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527元。岭东村历来民风淳朴、治安稳定。支村两委干部开拓进取,敬业奉献,全体村民人心思富,富而思进。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先后被评为“市文明村”、“县文明村”。    近年来,在支村两委干部的身体力行下,村容村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喜人的变化。近些年来,全村实现道路、巷道硬化,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实施并完成了“村路路灯亮化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等有利条件。不仅如此,我村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对村舞台对面的村级活动场所实施硬化,并安置健身器材及篮球架。村、组各组织成立了两支英姿焕发、富有朝气的锣鼓队。我们尤其关注老年人,我们计划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中心,使他们老有所乐,尽享天年之颐。    此外,我们岭东村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镇来看,相对较高,加上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组织发动群众能力较好,村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清晰,建设氛围浓厚。无论是在捐资助学、修桥补路,还是在扶贫济困、科技兴农上,广大干群都能以发展大局为重,齐心上阵,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    更为难得的是,我们村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涌现出了一批经济状况较好的致富能手,如养猪、养鸡、种药材能手,他们乐于奉献,乐于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他们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较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促进派!    目前,我村是文明和谐、治安稳定、村事共商!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支村委一班人以及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岭东村会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   

岭西西村

  岭西西村,位于县城以北5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共有4个居民组,278户,农业人口1276人,劳动力690余人,人均纯收入约2200元。全村耕地面积约1976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本村现有党员37名,其中老党员人数较多,近年来,我村正积极从年轻人中培养一批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岭西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由于资源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目前村里还没有形成任何优势产业,村里的大部分劳动力以上班和务农为主,村民经济收入普遍较低。近年来,岭西西村支村委领导班子充分挖掘本村资源,积极鼓励村民自主创业,逐渐兴起猪、羊等养殖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2011年支村委领导班子为村民建起一个休闲广场,并配置各种健身器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相信随着岭西西村新一届支村委领导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努力,岭西西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东宋村

  东宋村位于闻喜县城以西2公里处,属于城中村,南同蒲铁路、太风三级路、大运二级路和高速路从村东西方向穿过,地理条件非常优越,是大西客运专线闻喜站建设用地村之一。全村共有8个居民小组,382户,农业人口1680人,其中水浇地面积2560亩,绿化带面积200亩,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现有县级以上规模企业银光森特工业园区,新达玻璃器皿有限公司,浩光玻璃厂3家,小型私营企业12家,合作社3家,运也公司3家,个体工商户40余家。在新形势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东宋村从难点村变成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南宋村

  南宋村位于闻喜县城西南4公里处,村里风景秀丽,道路畅通。占地约3平方公里,共4600亩耕地,其中水浇地约2200亩,多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今年来,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和村城发展规划,规划出五百亩种植基地和三百亩核桃林种植基地。    该村有4个居民组,共497户,2160余人,1100余名劳动力,48名党员。在支村委一般人的带领下,村里修建了文化体育场所及南宋人民活动舞台,为平时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该村距离县城较远,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较弱,下一步将凭借交通便利和种植基地的兴建,做好南宋村民的“大文章”!

冯家庄村

  冯家庄村位于桐城镇东北角二级路沿线以西,临东镇边缘,距县城约六公里,全村辖六个居民组,共504户,计2100余人,耕地面积达1600亩,其中水浇地900亩,村共有8口深井,目前可用的有5口,因地处偏僻,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此外,村还有染纸厂五家,私立幼儿园两所,木料厂一个,修理厂三个,商店五家。    近年来,冯家庄村抓住机遇,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先后新建了村休闲文化广场,并安装于文化体育用品,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此外,依托县委县政府的惠农政策,对村主干道进行整体硬化及新建蓄水池一座,极大改善了村民出行及吃水的问题。    逐进新世纪的冯家庄村人,将以锐意进取的勇气,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自主”的方针,努力开创幸福美好的未来。  

吴家房村

  桐城镇吴家房村位于县城环城路西南,距离县城2.5公里,全村共有78户,人口310人,耕地面积400亩,全为水浇地,全村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为主,我村主导产业为蔬菜种植业。全村人均年收入3500元。    一、文化体育建设方面    为了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支村委积极筹集资金,修建600平米的体育健身广场,安装了3套健身器材,乒乓球桌一个。购买读书300册,成立了农家书屋,极大的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层组织建设    全村共有党员10人,党支部3人,村委5人,并建立和完善了纪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民事调解小组、老年协会等组织机构。    三、基础设施建设    支村委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在没有让村民出一分钱的情况下,先后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通村公路,并对全村街巷进行了硬化,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又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集支村委、图书室、会议室、老年活动室、卫生室等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极大的促进了我村多项事业的发展。    吴家房支村委一班人,将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突出抓好增产增收,努力开创我村发展新局面。   

李家房村

  李家房村位于县城五公里处,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38户,524人口,耕地面积630亩,其中水地面积575亩,人均收入2500余元。村内共有19名党员,2名预备党员,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1人。村里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种植西红柿、茼蒿等蔬菜;养殖猪80余头、牛30余头、羊20余只。村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支村委办公场所,医疗室,图书室,健身娱乐场所,便民商店等具备。    闻喜污水处理厂于2009年4月入驻李家房村,是经省、市发改委批准立项的一处节能减排工程,总投资6000余万元。它占地80余亩,历时一年时间建设,于2010年7月正式运行。经处理的污水完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在安全生产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安全防患措施。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支村委一班人将继续抓好基础工作,保证村内稳定,调整产业结构,形成规模,把我村建设成文明、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黄花岭村

  桐城镇黄花岭村位于县城环城路南,距离县城2公里,全村共有60户,人口283人,耕地面积400亩,全村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为主,我村主导产业为大棚蔬菜种植业。全村人均年收入4000元。    一、基层组织建设    全村共有党员9人,党支部3人,村委3人,并建立和完善了纪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民事调解小组、老年协会等组织机构。    二、基础设施建设    支村委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资15万元,修建了通村公路,并实施了硬化,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建成了集支村委、图书室、会议室、卫生室等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极大的促进了我村多项事业的发展。    黄花岭支村委一班人,将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突出抓好增产增收,努力开创我村发展新局面。  

西邱村

  西邱村位于闻喜县城南3公里处,鸣条岗下,一条通村大道直通闻喜县城南大街,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全村仅有一个居民组,59户,245口人,劳动力180人,党员7人。全村国土面积约500亩,其中耕地356亩,深井一眼,主要靠种植大棚蔬菜、小麦及玉米为主,其中大棚蔬菜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村民收入约3000元。    近年来西邱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在支村委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响应县、镇“六个全覆盖”及“新五个全覆盖”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中先后建立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室、计生服务站、农村图书室、休闲文化广场并配置全套健身器材、硬化巷道1.8公里,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便捷了村民出行,村民素质得到了提升,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上邱村

  桐城镇上邱村位于县城以南方向,距县城2公里,属于城郊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水浇地600亩,全村共有2个居民小组,154户,人口600余人,以种植蔬菜、玉米、小麦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4000元。    上邱村两委班子健全,党支部一个,党员23名,其中:女4名,男19名,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村基层党组织在不断加强和完善。    上邱村作为新农村建设村,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干部多方筹资修建一座文化舞台,闲暇之余、逢年过节村民便会自发组织表演节目,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明,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上邱村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村干部多方跑资金,修建了村史展览馆,更加弘扬壮大历史文化名村。    村干部抢抓五个全覆盖机遇,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对通村路及街巷道实施了硬化,对党员活动室,村委办公室配备了办公设施,从而大大增强了村基础设施建设。    上邱村在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带领下,全村呈现团结和谐、充满活力、干劲十足的新气象,正在向建设更高更远更深的新农村前进。  

中社村

  桐城镇中社村,位于县城以北方向,毗连南关村、七里店村,属于城中村。七里店村经济相对发达,交通条件十分便利。中社村人勤物丰。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61亩,农业人口965人,4个居民小组,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居住较为分散,几乎遍布县城的各个区域。主要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导产业。一直以来,中社村立足“农业稳村,工业富村”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地处城中的区位优势,本村村民积极从事各项商业活动,以中小企业居多,成为本村发家致富的良好渠道。    相对全县的兄弟村,中社村的经济发展还不足,村民生活水平还未完全达到小康水平,集体办公设施条件尚未完善,群众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急需上级领导的扶持,尽快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西城庄村

  西城庄村位于我县城乡结合部,南邻太风路,北邻火车站,村位于大运二级路以北,是典型的城中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共有148户,总人口540口人,其中0党员29人,村支两委干部6人,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农田面积65亩,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支村委和全村广大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村级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组织建设落实,奠定工作基础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组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支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产业结构调整,百姓增收致富    西城庄村利用依托县城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支村委干部转变观念,开发了西城庄综合大楼,村集体可增加60余万元,人均收入增加1000余元,二、三队开发了紫金苑的景苑,书看香苑三座商住楼,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沿街商铺的租赁,村民经商、运输、外出务工等增加农民收入。    三、村级道路改造,方便百姓出行    积极筹措资金,切实为民办实事,今年共硬化巷道两条,共1.5公里,亮化了村级面貌,方便百姓出行。    四、兴建文活活动场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安装健身器材5件,篮球架一副。    五、安全生产,信访稳定齐抓,确保一方平安    抓好本村安全生产,积极化解村的各种矛盾,提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几年来,村内安定团结,村中无一起-事件。   

梨凹村

  梨凹村位于闻垣路边,离县城6~7公里,交通不便利。村里有一个居民组,119户,462人,劳动力200余人,党员12人。梨凹村共有土地面积1367亩,其中耕地面积1300亩,梨凹村自然条件恶劣,以种植业为主,人均年收入约1000元。    近年来,在支村委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响应县镇“六个覆盖”及“新五个全覆盖”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中先后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室、农家书院、文体休闲广场,硬化巷道100米,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便捷村民出行。改善了村容村貌,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丁店村

  丁店村是闻喜县桐城镇的一个较小行政村,地处县城以东六公里处,南临涑水河(吕庄水库)北依峨嵋岭,大运二级公路穿境过,县城四路、五路公交车直通我村,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全村有305口村民,500亩耕地,三眼深井运转正常,水量充沛,保证全部耕地实现了灌溉,旱涝保收,1979年我们村实行了“三田”农业责任制,即口粮田,自留地和承包地,30多年来,在党和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全村村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初步达成了小康生活。2011年度全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000元。    我们村一无矿产资源,二无工厂企业,主要产业是种植业,纯属以农为主,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谋生的村庄,与全县的兄弟村相比,我们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村民生活还不太富裕,村的集体办公设施极差,群众文化生活一无场所,二无设施,三无组织,相对很落后,集体经济极其薄弱,极需要国家和上级领导扶持,以便使我村旧貌换新颜,尽快成为社会的新农村。   

仪张村

  仪张村隶属桐城镇,地处县城以东3公里,大运路边,交通便利,人杰地灵,环境优美,是一个文明富裕、和谐稳定的村级。全村共有1626人,4个居民小组,党员56名,支委5人,村委3人,共有耕地面积2624亩,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小麦、玉米、红薯、药材等为基础产业,人均年收入达4000元。全村共有9眼水井,养殖户100户,其中存栏生猪325头,牛22头,羊230头,村有大小企业19家,村级卫生所、图书馆,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健全。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支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村实际科学规划,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二十字方针为宗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年来,硬化村级巷道1200米,安装路灯120盏,淳朴的村风民俗,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好!仪张村村委班子成员将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谋富裕新农村。  

下邵王村

  下邵王村坐落在香山岭脚下,闻垣路从我们村口经过,涑水河从我们田边流过,全村百姓几乎全部围住在两个小丘岭周围。全村共有86户,总人口399人,共分七个居民组,水浇耕地550亩,旱地35亩,主导产业以种植小麦为主,兼种蔬菜,我村虽然距县城一里之遥,但由于各种原因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老百姓收入可怜。    近年来,在支村委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响应县、镇“六个全覆盖”及“新五个全覆盖”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中先后建立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室、农村图书室、休闲文化场所并配置健身器材、硬化巷道2.3公里,修缮下水道,便捷了村民出行,村民素质得到了提升,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2011年,在新的支村委团结努力下,打了一口深井,水量虽小但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可是灌溉庄稼、蔬菜仍然以涑水河的污水灌溉为主,耕地仍在一步步的酸化。支村委正在多方筹资,积极向水利部门争取资金,计划再打两口深井,彻底解决我村村民粮食生产的首要问题,也是我村稳定发展的根本问题。   

上邵王村

  上邵王村地处闻喜县城东南部,峨眉岭下,涑水河畔。闻垣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4个村民小组,共300户,总人口1372人,其中0党员42人,村支两委干部5人。全村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农田面积2300亩,水地1500亩。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截止目前,我村年均收入达到了5530元。2009年确定上邵王村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    一、基础设施    随着我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经过了多年改造和建设,修建了一所标准化小学、党员活动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休闲广场、青石村门楼,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全村村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    二、精神文明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我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09 年成立了百人女子锣鼓鼓乐艺术团,并在2010年的红火热闹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在2008和2009年度分别被评为“六个全覆盖”先进村和闻喜县先进村组织。    三、招商引资    为了提高村民收入,支村委于招商引资使康培集团入住我村,发展林带500亩,不仅解决了我村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西吴村

  桐城镇西吴村位于县城东南4公里处,涑水河畔鸣条岗下,频临闻垣公路,交通便利,依傍化肥厂,便于村民进城务工,村北面与东吴村、梨凹等村相邻,东面与香山庄接壤,南面靠近下邵王村、上邵王村、东官庄村,全村有五个居民小组,共1180人,其中老年人160名,占总人口的13%,党员42名,发展预备党员2名,积极分子3名,耕地面积为2250亩,其中水地只占10%,通过大兴水利,修建渠道,使2150亩耕地全部成了水地。村民经济收入逐年提升,年平均收入达4000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在孟五群、芦金海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得到上级政府的多次表扬,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近年来,全村以农业为主,完善深井配套设施,埋设浇地管道2000米,扩浇水地2000亩,成为“闻喜县小麦优种培育基地”,市良种公司收购种子80万斤,农民增收8万余元,通过支村委的努力,村里招商引资与太原的康培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建成700亩苗木栽培种植基地,同时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核桃,全村家家种植核桃并已经进入种植管理阶段,分别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和“核桃专业合作社”。全村有三个养鸡场,两家大型铸钢厂,为村民解决劳动力50余人,增加了农民收入。两大铸钢企业接受了县安全生产领导组的督导检查,成立安全领导机构和制度,杜绝一切安全隐患,把安全生产理念贯穿到每一个职工工作中,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不安全因素。   

山家庄村

  桐城镇山家庄村位于县城以北丘岭地带,距县城7.5公里。全村112户,农业人口410人,劳动力人数299人,共有2个居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50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500元。    一、地处偏远,道路受限    由于山家庄村位于半山区,距县城较远,道路不通,发展滞后,村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信息相对闭塞。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层组织建设    全村共有党支部一个,党员14人,支村委成员6人。    三、文化建设方面    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村委活动场所安装了6套健身器材,并成立了农家书屋,书籍200余套,有专人管理,供村民们查阅和借览图书资料。    四、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不通,人畜吃水困难,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   

柴庄村

  柴庄村地处闻喜县城东南7公里处,属于城郊村,西临闻垣二级公路,北有柴西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137户,683口人,只有一个居民组,群众向往和谐,团结向上,其中党员16人,事事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耕地面积1370亩,包括水浇地面积85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地理位置优越,距闻喜龙头企业海鑫钢铁不足3公里,驻村企业4家,分别为新闻纸业有限公司,闻喜县恒宇玻璃制品有限公司,闻喜县海龙煤业有限公司,闻喜县泰欣化工有限公司。务工人员一百余人,人均纯收入3000以上。    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支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科学制定规划,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为宗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年来,硬化道路1580米,安装路灯40盏,栽植花草树木2200余株,先后建立了村级活动室,村级卫生室,农廉查询室,图书阅览室,计生服务室,硬化了群众娱乐文化场所,安装了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娱乐文化生活。为了保持村容整洁,成立了环保队,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立了垃圾填埋场。为了提高村民经济收入,解决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2011年,与太原康培苗木公司建立了公司+农户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近600亩的苗木培育土地流转合同。   淳朴的柴庄人民在支村委的带领下,以文明的村风,朴实的民风,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热情欢迎四方之来客,共同奋斗辉煌之明天。   

程家庄村

  程家庄村隶属于闻喜县桐城镇,位于闻喜县城东北方向五公里处,大运二级公路、南同蒲铁路及大运高速公路都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土地面积1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余亩,总人口1100余人,共240余户,有四个居民小组。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立足全局,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一手抓经济工作、一手抓文明创建”的总方针,一方面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学习增素质,抓文明增动力,不断完善班子成员学习制度,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党性修养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支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狠抓产业结构调整,走种植业、商贸流通业共同发展的兴农、富农之路,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不定期举办科技培训,发放科普资料,村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逐年攀升。   

香山庄村

  香山庄隶属桐城镇,地处闻(喜)垣路边东南岭上,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全村187户,720余口人,全村耕地面积2200余亩,主要以旱地为主,村民以种植小麦、红薯、药材为主,红薯远近闻名,土地肥沃,村风淳朴,全村有2眼水井。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支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科学规划,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二十字方针为宗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近年来,硬化村级巷道1500米,安装广播喇叭,修缮村级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淳朴的村乡民俗,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好!香山庄村一定会在支村委一班人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共谋富裕农村!    香山庄村历史悠久,在文革时期生产队年年是生产标兵,在官庄公社名列前芧,是一面不倒的旗帜,香山庄村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也出了许多-的人才。远近闻名,闻喜县的立交桥就是香山庄原来在铁道部-的人拨款修建的,另外香山庄村的红薯特别好吃,附近县里的人都到香山庄村买红薯,闻喜县百分之八十的红薯苗都出自香山庄,香山庄在不久的将来会越来越好,村民一定会更富裕。  

邱家岭村

  邱家岭村,位于县城东方向,距县城8公里,地处鸣条岗前沿,属于纯农村。全村共有两个居民组,137户,农业人口497人,土地面积总计约2180亩,其中耕地面积约1800亩,且全为旱地,全村人均纯收入3600元。邱家岭村共有党员13名,3名预备党员,五保1户,低保15户。    良种区域对比试验和旱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两个项目,使邱家岭村成为全县闻名的科技示范村,于1996年被闻喜县确定为旱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该村1800余亩小麦优种繁育基地,累计繁育旱地小麦品种35个,生产优质良种700万公斤,小麦良种推广覆盖了全县13个乡镇185个村及夏县、绛县、新绛等周边县市,为群众增加收入8400万元。此外,由于土质、气候条件适宜,邱家岭村的红薯远近闻名,种植红薯已成为村民增收的另一主要途径,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推广种植红薯约300余亩,预计增收30万余元   

邱家庄村

  桐城镇邱家庄村位于县城南方向,距县城5公里。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600亩,其中耕地面积3000亩,水浇地面积600亩。全村共有五个居民小组,369户,人口1500余人,劳动力800人。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2011年人均收入3000元。    邱家庄村两委班子健全,有党支部一个,党员38人。班子成员之间任务分工明确。5个居民小组各设组长1名。在村两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村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两委班子成员在自身致富上起着一定的带头作用,能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自身知识有限,不能接触新鲜事物,这些问题导致了村委会干部很想为群众谋取更多的利益却是有心无力。在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的带领下,邱家庄村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中。   在农村文化生活上,为了丰富村民的生活,村里积极争取资金,于去年年底在村大队院先后安装了10余套健身器材,供村民娱乐。同时在每年的正月份都举行秧歌表演。    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目前,道路硬化工程已全面启动,农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完善中。   

赵家庄村

  赵家庄村地处闻喜县桐城镇鸣条岗前沿,距闻喜县城5公里,县级公路闻裴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全村人口1280人,332户,共六个居民小组,党员41人。拥有耕地3143亩,其中水地1173亩,旱地1970亩。    全村以农业收入为主,其中种植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5%。为了加快农民增收的步伐,村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和劳务经济,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266元,是1978年人均不足50元的60倍。    如今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村内各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村先后建起了文化娱乐广场,开展以绿化、净化、文化为主内容的“文明一条街”创建活动。街道宽敞,整洁,整个村庄焕然一新。    在县委县政府的英明领导下,赵家庄新一届支村委干部决心以锐意进取的勇气,带领全村人民找准发展的突破口,为建设富裕、文明的赵家庄村而努力奋斗!   

赵家岭村

  赵家岭村隶属桐城镇,全村126户,总人口498人,占地面积1350亩,其中旱地面积900亩,水地450亩,深井2眼,村级卫生室、图书室、休闲广场等已键全。  

金家庄村

  金家庄村位于闻喜县城南部,鸣条岗上,距县城6公里处,共有4个居民小组,全村共有居民196户,全村总人口800人,劳动力500余人,现有0党员33人,村干部5名,共有耕地面积245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500余亩,以农业为主,养殖户5家,该村超过30头以上养殖户2家,鸡出栏上千只3家。村种植合作社一家,无特色农业和产业、无村办企业,现仅有顺源玻璃制品厂一家生产,另有一家企业待产。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土地主要旱地为主,土地贫瘠,难以增加收入,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余元。   

东吴村

  东吴村离县城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有8个居民组,480户,2080人,劳动力800人,党员38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2500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亩,主导产业以副食厂为主,村民人均年收入约3500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立了党员活动室,硬化道路5000平方米,打了一口深井,改造水地300亩,填沟造地30亩,完善了村基础设施。    文化建设方面:先后建立了图书室、文体休闲广场两处、阳光农廉查询室,成立了百人锣鼓队,40人的舞蹈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产业发展方面:东吴村改造500亩荒地发展干果林,并成立了康培公司,流转土地700亩,发展方向是公司+农户,鼓励农户入股公司,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文生村

  文生村位于闻喜县城东北方向,通往村里的道路必须从新仪张村穿过,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全村有两个居民组,179户,406口人,劳动力160人,党员20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 2000 亩,其中耕地844亩,深井一眼,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及药材为主。其中,今年来药材种植已初步形成规模,村民收入约2500元。    近年来文生村秉承“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在支村委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响应县、镇“六个全覆盖”及“新五个全覆盖”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中先后建立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室、计生服务站、农村图书室、休闲文化广场并配置全套健身器材、篮球架,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村民素质得到了提升,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下邱村

  桐城镇下邱村位于闻喜县城以南三公里处,紧靠丘岭居住,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全村共分两个居民小组,167户家庭,680口人,劳动力人数396人,党员25名,土地面积1200亩,耕地面积1050亩,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状况良好。全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上世纪70年代,我村就曾被评为“全省文明示范村”,“生态农业试点村”和小麦优种培育基地。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紧密团结,抢抓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要求,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同时实现路灯亮化工程,修建了党员活动室、卫生室、文化阅读室、休闲广场等,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文明相待,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提高。   

坡底村

  坡底村北与凹底接壤,南与神柏相邻,西与阳隅相连,一条蜿蜒崎岖的10公里河沟大道向东一直延伸到县城。现有人口470余人,耕地面积1100余亩,全为旱地,三面环沟,一面靠岭,解放初期是由隔沟相望的坡底庄、相距五华里的上户岭、堡内堡外四个自然屯组成的一个自然村。现在坡底庄三分之二的人已搬迁别处,上户岭已空无一人,堡外十几户人家也所剩无几,是一个自然条件极差的行政村,农作物主产小麦,且产量较低,2011年人均纯收入800元。    为了彻底改变全村落后面貌,新一届支村委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决定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核心,来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任期内将实施以下几项工程:一是对村委会大院进行硬化;二是对通村坡路进行硬化;三是对现有的输水管道进行修缮;四是对本村进行整体搬迁。  

家坪村

  家坪村,位于县城西北方向,距离县城10公里,交通位置相对不便,属于绝对的纯农村。全村共有3个居民组,56户,238人,农业人口230人,12名党员。全村公有土地面积1000多亩,耕地面积850亩,耕地又以山坡丘陵旱地为主;水利灌溉设施还不完备,农作物收成多依赖自然气候条件,典型的靠天吃饭。近年来,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家坪村村民已经改变了过去以小麦、玉米为主的单一的农作物种植,而是结合自身地势地貌特点种植大枣、远志、黄芩等经济作物,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波动,我县的传统工业都面临着产业的升级,就业环境相对不理想,家坪村有大批青年外出务工。虽然现在村民的生活相比过去富裕了,但空穴老人、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下阳村

  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下阳村,位于东径111.08度,北纬35.17度,地处峨嵋岭前沿丘陵区,沿南同蒲铁路南下,经由临汾、侯马、东镇车站向西7公里处,即入 下阳村境,村东南侧是涑水河吕庄水库的大坝,南侧是平坦而富饶的涑水河各盆地,西距闻喜县城五公里,侧视西北是由万千块梯田与沟壑构成的峨嵋岭北垣,平视东南是绵延不断的中条山。    下阳村共6个居民组,1740口人,47名0党员,下阳村为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酷暑炎热少雨,秋季多连阴雨,冬季寒冷少雪,属于十年九旱地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梁、谷子、薯类、棉花等,由于气候干燥,十年九旱,水地只占总土地面积5%,因此,只能靠天吃饭,平均为产只有120公斤左右,本村民间社火,历史悠久,主要特色是在过春节、元霄节或逢社会接神期间举办。传统节日春节,是以锣鼓为主。元霄节、庙会等大型节日,有花鼓、旱船,还有大型武社火,有数十人参加,伴以铿锵热烈锣鼓,融艺术和体育为一体。   

乔庄村

  闻喜县桐城镇乔庄村位于县城城东一公里处,北依丘岭,南临大运二级路,西与东社村接壤,东与李家庄村相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2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地410亩,闻喜二中租地200亩,农作物面积620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全村总人口520人,未划分居民组,人均种地一亩多,主要还是靠种地为生,其它企业几乎空白,仅有个别几户家庭经营小型养殖业,以养猪、养羊为主。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支村委一班人与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本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主要巷道已全部实施硬化,并安装路灯,实现亮化工程。支村委一班人紧密团结,齐心协力,筹齐资金,对村原小学进行一番彻底整改,改建成集村级办公、村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还成立了村医疗室、老年活动室和村文化娱乐中心。并根据广大村民要求,在村南门外修建了一座青石雕刻的雄伟壮观的牌楼门,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美化村环境。    乔庄村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车辆运输业较为发达,在支村委的团结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积极努力下,相信会利用本村的各种有效资源,把乔庄村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和谐!   

李家庄村

  李家庄村位于大运路边,县城以东3公里处,交通便利。全村1015口人,273户,两个居民小组,0党员30名。耕地面积1460亩,其中水浇地480亩,旱地812亩,退耕还林地168亩。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葵为主。人均收入5000余元。    改革开放30年来,李家庄村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放下当代相传的锄头和有限的土地,走上了从商务工快速发展的新轨道,成为一代农商、农工一体的新型农民。    村辖区内共有企业8家:晋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闻喜分公司、宇峰包装有限公司、鑫海玻璃器皿有限公司、凯翔工贸有限公司、博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鑫益工贸有限公司、德盛物流有限公司、力鑫新型材料公司。大运路边的兴闻大街的拓宽绿化工程,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全村目前支村委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休闲广场等配套齐全,村里绿化、亮化工程也在逐步完善,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已形成,街巷硬化达全覆盖。   

东庄村

  桐城镇东庄村位于二级路沿线以西,大运高速路横穿村边,距县城约4公里,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槐树凹和东庄村)辖2个居民组,共114户,计520余口人,其中党员20人,耕地面积达1300亩,其中水浇地400亩,因地处偏僻,村以农业收入为主。    东庄村辖区内含两家企业,分别是潮鑫包装厂及县上鞭炮仓库厂,但无集体经济收入,近年来,东社村抓住机遇,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先后对村中心广场进行整体维修,硬化,绿化,对村主道及巷道进行整体硬化及安装路灯,将极大地改善和改观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依托县水利局,成功地修建村水塔一座,改善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    迈进新世纪的东庄人,将以更高的目标,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幸福美好的未来。   

西官庄村

  西官庄村距县城南500米,鸣条岗下。交通便利,属于城郊村。地势平坦,自然条件好。全村占地面积1780亩,其中水浇地727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    该村共有五个居民组,全村1300余人,710劳力,43名党员。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为丰富村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建设了图书室、篮球场,农廉网络查询室。    村里固定资产较少,集体经济薄弱。2011年硬化道路300米,今年准备重新硬化街道500米,以便村民的出行。全村村民主导产业是服务行业,借助离县城近的优势,全村大力发展服务行业,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冀鲁村

  桐城镇冀鲁村是修建吕庄水库时的移民村,位距大运公路边,全村51户,农业人口206人,劳动人数116人,土地面积215亩,其中耕地面积130亩,人均耕地0.5亩,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导产业,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    一、土地分布零散,基础设施薄弱    本村土地分布在丘岭一滩,全村只有一眼深井还是30年前所打,水位下降,无法保证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严重制约本村经济发展。    二、基层组织建设    全村党员7名,一个支部,支村委成员5人。    三、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安装36套健身器材,成立了农家书屋,并有专人负责,供村民查阅和阅览各种图书资料,以使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   

新仪张村

  新仪张村隶属桐城镇,位于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10公里处,交通便利,人杰地灵,环境优美,是一个文明富裕、和谐稳定的村庄。全村共有4个居民小组,349户,全村总人口1530人,劳动力980人,现有党员30人,村干部7 人,共有耕地面积2530亩,其中水浇地面积650亩,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目前,该村超10头以上养牛户8户,养猪户6户。无特色农业,无村办集体企业,现仅有小规模私营制砖厂3家,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搞运输和外出打工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00元。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支村委一班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村实际科学规划,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二十字方针为宗旨,村委班子成员将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谋富裕新农村。   

曹家庄村

  曹家庄村位于县城东北角8公里处丘岭地带。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000余亩,其中耕地2600亩,水浇地1800亩,旱地800亩,林地50余亩,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人均收入2000余元。    全村人口1196人,4个居民组,300余户,劳力近700人,共有党员32人,村共有深井4眼,百吨畜水池2个,小商店4个,有2个砖厂。全村共有大学生140余人,历来重视教育。    村里目前支村委活动室、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图书室等配备齐全。卫生现安排1人负责,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支村委一班人正在带领农民致富方面努力探索,为打造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而奋力前行!    支村委一班人,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突出抓好增产增收,努力开创我村发展新局面。   

峪堡村

  峪堡村位于县城东北角,地处峨眉岭上,距县城十公里,交通不便,属于纯农村,全村共有三个居民组,210户人家,农业人口780人,土地面积总计约2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约1800余亩,全为旱地,全村人均纯收入3200元。    峪堡村地势高,自然条件恶劣,仅有一眼水井仅能保证村民的正常生活饮水。近年来村支委一般人坚持把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带领村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2009年组建村400目核桃基地,并建立核桃合作社,积极发展村里的核桃苗木栽培和管理。2011年全村新种植药材200余亩,发展势头良好。    村领导机构日趋完善,环境保护,文化事业持续推进,生态更加优美,村民收入不断增收,相信峪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任村村

  任村的地理位置处在闻喜县城约20华里,东北段的丘陵地区交通 较便利,柏油路铺到村口,村街巷道基本硬化,缺少公交车。总土地面积约3600亩,耕地面积3300亩有余,主要靠农业为生,自然条件恶劣,七沟八岭,经济条件十分落后。本村共分为6个居民组,410户人家,1530口人,男女共有劳动力780个,0员现有34人。   文化建设方面:已建立图书馆、篮球场,安装了健身器材,设立农廉网查询室并成立了老年协会。村民素质良好,村风村俗得到了很大的改变,破旧立新,勤俭节约,坚决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恶习,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村容整洁,村貌文明。集体经济发展与时俱进,新农村建设蒸蒸日升,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发展、推进。主导产业三磬食品正在扩大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东薛庄村

  东薛庄村位于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9公里,北邻峨嵋岭,距二级路3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占地5400亩,其中耕地面积4300亩,水浇地1500亩,林地312亩,全村主要是丘陵地带,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    全村共有七个居民组,共497户,2223人,劳力1500余人,党员44人。近年来,支村委一班人注重加强村民文化素质,在村里组建了图书室,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建立了村小学,并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更有利于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村里固定资产较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全村有两个砖厂,解决了村里的一部分闲散劳动力。同时新农村建设疾步向前,支村委一班人带领村民修筑了3公里的通村公路,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村里主导产业有小麦、玉米、林木、药材等,村民在外务工人员3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收入水平急需有待提高。   

北薛庄村

  北薛庄村地处桐城镇偏远,位于县城正北方向,距县城9公里,与畖底镇接临,属于纯农业村。全村共有农业人口889人,5个居民组,200余户,劳动力600余人,党员22名,支村委干部4人。全村共有土地面积3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500亩,没有深井,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以小麦种植为主导产业,玉米、杂粮、药材种植为辅助产业。201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4000元左右。    近年来,经过支村委一班人共同努力,该村主要从养殖、种植、转移剩余劳动力三方面作文章。大力发展生猪、肉鸡、肉牛养殖业,全面推广药材种植业,破除以往靠天吃饭的难题。    目前,北薛庄村已先后建立了村级活动室、农村图书室、老年协会,修缮了村舞台,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改善了村容村貌,加快了农村发展的步伐.  

东官庄村

  东官庄村位于城南大街和闻垣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四个居民小组,431户,1729口人。0党员48名。全村耕地面积2514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390亩。全村以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等为主,有部分蔬菜大棚,人均收入达到6000余元。    改革开放以来,东官庄村全体村民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放下当代相传的锄头和有限的土地,走上建设新农村社会主义道路。    东官庄村辖区内共有4家企业,立达玻璃有限公司、社会胶印纸箱厂、武学砖厂、易联家具厂。有部分的解决本村务工人员,收入有明显提高。    全村目前支村委会活动室、卫生室、休闲广场。并今年村卫生所改造工程深入人心,彻底解决了本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吃水灌溉如人民所愿,粮食作物旱涝保收。全村街巷硬化覆盖已达到42.5%,计划明年全部硬化。    支村委一班人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带领全村 人民致富奔小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李家房村特产大全




李家房村景点大全